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8课
课题: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内容分析: 当代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1949年10月)而写的一首抒情诗。诗人以高度浓缩概括的诗句,总结了两种人、两种人生选择和两种人生归宿,讴歌了鲁迅先生甘为孺子牛的一生,抒发了对那些为人民而活的人们由衷的赞美之情。通篇使用对比,在相互的对照中将现实世界中两种截然不同的生命方式及其历史结果艺术呈现。
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懂得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死亡的道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②语言运用:学生能用合适的感情基调来朗通这首诗,初步感受诗歌的魅力,并感悟诗歌中包含的深刻哲理。 ③思维能力: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赋予诗歌的哲理思辨,体会这种用法的好处。 ④审美创造:理解诗歌内涵,培养鲜明的爱憎情感,懂得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死亡的道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任务流程:“读书会——向鲁迅先生致敬” 活动一:“谈一谈我心中的鲁迅”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了解臧克家《有的人》的创作过程,讨论交流诗歌写了哪两种人,这两种人的人生观有什么不同 借助资料,说说两种人中哪种人是指鲁迅先生这样的人
重、难点 能借助本单元的课文和相关资料,感受鲁迅的人物形象。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第一节:提出质疑,引入新知
1.谈话导入。 在岁月的长河里,鲁迅先生的身影如一道闪电划破历史的黑暗,虽然他离开我们已经很多年了,但是岁月的风尘并没有把这个名字掩埋在历史深处,在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之际,著名诗人臧克家先生写了一首诗——《有的人》。走,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吧! 2.诗歌吟诵会 借助诗歌的副标题和学习提示,了解诗歌的作者和创作背景,小组内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读出诗歌语言的节奏感。 (1)教师提出质疑:同学们,请你看一看这次我们要学习的课文题目与之前见过的课文题目有什么不同之处? 学生齐读课题说一说自己的发现:“有的人”是诗歌的正标题,“——纪念鲁迅有感”是诗歌的副标题,也由此了解这首诗歌的创作缘由。 出示资料: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逝世,国民党反动派血腥镇压人民,不允许人民悼念鲁迅先生。直到1949年,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他。臧克家亲自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 目睹了人民群众纪念鲁迅的盛况,并瞻仰了鲁迅在北京的故居。他深切追忆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百感交集,于1949年11月1日写了《有的人》这首诗。 老师引导:从这段文字之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呢?让我们走进诗歌,从字里行间中去感受这份深沉的追思之情。 (2)初读诗歌,注意节奏。 教师指导朗读:读诗和读普通的文章是不一样的,诗歌更讲究轻重缓急、抑扬顿挫。那么,如何能把诗的节奏感表现得更好呢?让我们来听一听视频的范读,一边听一边在要突出来的字上标上着重号,在要停顿的地方标上斜竖线。 播放视频《有的人》 学生自主朗读,教师指明朗读。 借助诗歌的副标题和学习提示,了解诗歌的作者和创作背景,小组内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读出诗歌语言的节奏感。 学生一边听视频的范读,在要突出来的字上标上着重号,在要停顿的地方标上斜竖线,然后自己在进行朗读。尝试把诗歌读流利读出节奏感。
设计意图:以诗歌副标题为线索,以回忆鲁迅先生为话题引入新课,指导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节奏美。
第二节:整体感知 初悟诗情。
小组内讨论:诗歌写了哪两种人,这两种人的人生观有什么不同?他们的结果有什么不一样? 教师提出质疑:为什么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为什么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同学们。经过小组刚才的讨论,现在你理解了吗?能跟我们分享你的体会吗? 学生反馈:诗人一共写到两种人,一种人甘为牛马、愿作野草,为人民利益着想的人他们“虽死犹生”﹔一种人压迫人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他们“虽生犹死”。 2.指导朗读:对待不同的人,势必会有不同的态度、不同的表情和不同的语气。两种不同的人,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朗读? 交流总结:一种人是赞美、敬佩;另一种人是鄙视、 嘲笑。 3.梳理结构:请同学们按照这个思路想一想,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呢? 学生讨论反馈:第1节:写了有哪两种人;第2~4节:写出这两种人的不同人生观;第5~7节:写出这两种人的不同结局。 说一说,诗歌写了哪两种人,这两种人的人生观有什么不同?他们的结果有什么不一样 对待不同的人,势必会有不同的态度、不同的表情和不同的语气。两种不同的人,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朗读。读一读诗歌,注意读出感情和语气来。
设计意图:梳理诗歌内容,初步感悟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指导朗读,对待不同的人,势要有不同的态度、不同的表情和不同的语气。
第三节:感受写法,深入探究
1.对比朗读,感悟写法。 (1)自主发现:请大家再大声朗读这首诗,你发现臧克家的这首诗有什么特点吗?同桌之间互相讨论。 (2)交流反馈。“有的人”反复出现;每一节都写到了两种人,每一节都是两种人的对比。诗中小节之间一一对应,如,第2节和第5节,第3节和第6节,第4节和第7节。 教师引导:诗人为什么要运用对比的手法来写呢? 总结:对比的好处就是让“虽生犹死”和“虽死犹生”这两种人物形象在读者心中更为鲜明。 2.展开思辨,深入探究。 (1)教师提出质疑:何为“虽死犹生”,何为“虽生犹死” (2)教师指定一组同学读诗歌:可以读完一类人再读另一类人,也可以交叉读对应的两个小节。(先读这类人的人生观,接着读这类人的结局)其他同学边听边想,现在你对“虽死犹生”和“虽生犹死”有了哪些新的理解?(生自由表达) (3)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生”与“死”的辩证关 系: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出 示课件:“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教师引导: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司马迁是怎样评价人的生死的? 生: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所不同,有的比泰山还重,有的比鸿毛还轻。 教师引导 :哪些人的死是重于泰山呢?你能到诗中找找 具体的例子吗? ( 课件出示:二、三、四节相关句子) 教师提问:诗歌中与“俯”相对的一个动作是什么?诗人借此要表达什么? 预设:“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其灵魂深 处是卑劣渺小的。 (4)教师总结:伟大的死,可以永远活着;卑劣地活,实际上已经死了。在生命不能长存的时候,我们要追求精神上的永生;为人民服务而牺牲,是一种伟大的死。 3.拓展延伸,体悟形象。 教师引导:同学们,虽然,这首诗是为纪念鲁迅先生而写的,但是,诗句中并没有提及鲁迅先生的名字。不过,老师相信同学们肯定能在诗句中找到鲁迅先生的影子。 子?说一说你的发现吧。 (1)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①引导:你想到了鲁迅先生的哪些名言名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我好像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牛奶,血”。) ②点拨:写出了鲁迅先生什么样的精神?(鲁迅先生一心为民,甘愿为民牺牲的精神) (2)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①补充资料:由此,你会想到鲁迅先生的什么作品? 课件出示: 鲁迅在散文诗集《野草》中写道:“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②点拨:你感受到鲁迅先生什么样的情感? 鲁迅先生以笔为枪, 把自己比作了野草,为了扫除旧社会的黑暗、腐朽,他情愿与旧社会一起被革命烈火烧掉,这是一种为革命无私奉献的精神。 (3)“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这句诗便是对鲁迅先生的真实写照。联系本单元的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他就是这样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鲁迅先生希望他们能“更好地活”的美好心愿。 4.升华主题,提升情操。 教师引导:这就是鲁迅,他弃医从文,拿起文艺的武器,用一杆笔与当时黑暗的社会坚持不懈地斗争,唤醒国民,疗救国民精神上的创伤,他虽然死了,但他将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1)思考讨论:同学们有没有发现一个问题,这首诗歌既然是纪念鲁迅的文章,为什么不写出鲁迅的名字?而是以“有的人”代替呢?这些人都有一个什么样的特点呢? 出示课件: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2)思考:他们有着怎样不同的人生观?作者对他们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3)教师引导:“有的人”不单单指鲁迅,还包含 了像鲁迅一样有气节、有精神、有脊梁的人,他们能为 人民奉献一切。在过去,他们是李大钊、张思德等;在新时代,他们是自愿放弃北京高薪工作把一生奉献给家乡的扶贫书记,——黄文秀。他们是2020年抗疫战中无私无畏的白衣天使、志愿者们,他们是驻守边疆、保卫祖国的最可爱的人,他们是赴汤蹈火,在所不辞的消防员战士们…… (4)名言名句,升华主题: 教师出示有关生命价值和意义的论述: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文天祥)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 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会因为虚 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当临死的 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 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解放全人类而斗争。(奥斯 托洛夫斯基)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为人民服务之中去!——雷锋 (5)齐读诗歌,感受“有的人”有气节、有精神、有脊梁的人,他们能为人民奉献一切的高贵品质。 教师引导:同学们,你们作为新时代的少年,你将如何使自己的“生”变得更有意义?想一想,说一说。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把你的想法写一写。 朗读这首诗,发现臧克家的这首诗有什么特点吗?同桌之间互相讨论。 学生说一说自己的理解,何为“虽死犹生”,何为“虽生犹死” 学生们在诗句中找到鲁迅先生的影子。说一说你的发现吧。 从鲁迅的诗句中感受到鲁迅先生的情感。 引导学生理解:“有的人”不单单指鲁迅,还包含 了像鲁迅一样有气节、有精神、有脊梁的人,他们能为人民奉献一切。 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有的人“代表了那些人,在事迹中感受“有的人”的精神,使有的人具象化。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感知作者对两种人截然不同的态度,既培养学生的语感,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课后作业:同学们可以模仿诗歌的写作形式,尝试用上对比的手法模仿着写几句诗歌,同时可以捜集鲁迅先生的诗歌,选自己喜欢的抄写下来,并认真读一读。(共40张PPT)
有的人
(部编版)六年级
上
www.21cnjy.com
第8课时
一
素养目标
目录
新知导入
二
三
探讨思辨
四
体悟形象
五
六
课外延伸
整体感知
一
素养目标
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
语言运用
思维能力
审美创造
懂得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死亡的道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学生能用合适的感情基调来朗通这首诗,初步感受诗歌的魅力,并感悟诗歌中包含的深刻哲理。
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赋予诗歌的哲理思辨,体会这种用法的好处。
理解诗歌内涵,培养鲜明的爱憎情感,懂得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死亡的道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二
新知导入
导语
对待生死,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理解。有的人活得崇高、伟大;有的人活得无耻、卑微。有的人死得重于泰山,有的人死得轻于鸿毛。
鲁迅走了,但他给后人留下了很多很多,有怀念,更有深深的思考。在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之际,著名诗人臧克家写了一首纪念鲁迅先生的诗——《有的人》。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诗歌吧!
三
整体感知
有的人
——纪念鲁迅有感
借助诗歌的副标题和学习提示,了解诗歌的作者和创作背景,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读出诗歌语言的节奏感。
副标题
这首诗写于1949年11月1日。1949年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胜利了的人民在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先生。臧克家亲身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并去瞻仰了鲁迅故居,这首诗就是之后诗人为了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作。
写作背景
作者介绍
臧克家(1905-2004)
山东诸城人,著名的诗人、作家。
1925年首次国性刊物《语丝》上发表作品,署名少全。
他创作的《难民》《老马》等诗篇,以凝练的诗句描写了旧中国农民忍辱负重的悲苦生活;
诗歌《罪恶的黑手》揭露了帝国主义的罪恶和伪善的面目,这些诗是他早期诗歌的代表作,现已成为我国现代诗史上的经典之作。
聆听范读,一边听一边在要突出的字上标上着重号,在要停顿的地方标上斜竖线。注意读出诗歌语言的节奏感。
三
整体感知
诗歌写了哪两种人,这两种人的人生观有什么不同?他们的结果有什么不一样?
小组讨论
这首诗写了哪两种不同的人?
一种是指反动统治者,他们是一心追求名利的人,是损害人民利益的人,是愚弄人民、残酷剥削人民的人,是被人民憎恶的人,他们欺压百姓,下场可耻。
一种是指鲁迅先生和像鲁迅先生一样的人,他们是造福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是处处为他人着想的人,是维护人民利益的人,是被人民爱戴的人,他们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尝试说说诗句中两个“死”字、两个“活”字的含义有何不同?
虽生犹死
虽死犹生
对待两种不同的人,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朗读?
一种人是赞美、敬佩;另一种人种人是鄙视、嘲笑。
自读诗歌,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
(第1小节)写对两种人生与死的不同
评价。
第二部分
(第2-4小节)写出了这两种人对待人民的不同态度。
第三部分
(第5-7小节)写出了人民对这两种人
的不同态度。
写作手法
诗中的每一小节都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来描写,诗中小节之间一一对应,这样,使得正反两方面的形象更加鲜明,主题更加突出。。
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啊,我多伟大!”
有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骑在人民头上的
人民把他摔垮;
给人民作牛马的
人民永远记住他!
虽生犹死
对比
虽死犹生
四
探究思辨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司马迁是怎样评价人的生死的?
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啊,我多伟大!”
有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其灵魂深处是卑劣渺小的。
为了人民奉献一切的人精神是高贵、伟大的。
有的人
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有的人
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有的人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有的人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伟大的死,可以永远活着;卑劣地活,实际上已经死了。在生命不能长存的时候,我们要追求精神上的永生;为人民利益而牺牲,是一种伟大的死,这种死重于泰山。
五
体悟形象
这首诗是为纪念鲁迅先生而写的,可是诗句中并没有提及鲁迅先生的名字。你能在诗句中找到鲁迅先生的影子吗?说一说你的发现吧。
有的人
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横眉怒对那些丧尽天良、千夫所指的人,俯下身子甘愿为老百姓做孺子牛。鲁迅先生一心为民,甘愿为民牺牲的精神。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我好像一头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血。
有的人
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鲁迅先生以笔为枪, 把自己比作了野草,为了扫除旧社会的黑暗、腐朽,他情愿与旧社会一起被革命烈火烧掉,这是一种为革命无私奉献的精神。
他在《野草》的《题辞》里说:“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有的人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写道,他就是这样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
这句诗便是对鲁迅先生的真实写照。有些人活着是为了服务大众,为大多数人谋福利,他们的行为和贡献使得社会整体变得更加美好
这就是鲁迅,他弃医从文,拿起文艺的武器,用一杆笔与当时黑暗的社会坚持不懈地斗争,唤醒国民,疗救国民精神上的创伤,他虽然死了,但他将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思考讨论
这首诗歌既然是纪念鲁迅的文章,为什么不写出鲁迅的名字?而是以“有的人”代替呢?这些人都有一个什么样的特点呢?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有的人”不单单指鲁迅,还包含
了像鲁迅一样有气节、有精神、有脊梁的人,他们能为人民奉献一切。
情感升华
李大钊,用生命诠释信仰与忠诚。
张思德,全新全意为老百姓服务楷模。
雷锋
黄文秀
焦裕禄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当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解放全人类而斗争。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
名言名句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雷锋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文天祥
名言名句
六
课外拓展
同学们,你们作为新时代的少年,你将如何使自己的“生”变得更有意义?想一想,说一说。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把你的想法写一写。
课外拓展
课程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