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导航
原子虽小,但却有一定的质量。查阅资料,找出下列原子的质量:Al
F Na
原子的质量这么小,你认为实际应用中是否方便?国际上采用什么方法既能体现原子质量的大小,又能使数据在实际应用中非常方便。
国际上用来计算相对原子质量的基准是什么?你能用文字表示出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方法吗?
已知一个碳原子的质量是 1.993×10-26kg,则一个碳原子的质量的为 kg。
5.查出下列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H O C S
6.根据相对原子质量,你能否求出O2
H2O、CO2的相对分子质量?与同学
讨论交流计算方法,并把结果填写在下
列横线上O2 H2O
CO2 。
知识要点小结
指点迷津
例1.已知一个碳原子的质量是
1.993×10-26kg,一个氧原子的质量是2.657×10-26kg,求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思路分析:根据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方法,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16
例2.计算CO(NH2)2的相对分子质量。
思路分析:相对分子质量就是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和。算法如下:
CO(NH2)2的相对分子质 ( http: / / www.21cnjy.com )量=碳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碳原子个数+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氧原子个数+氮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氮原子个数+氢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氢原子个数=12×1+16×1+14×2+1×4=60
基础评价
1.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 ( )
A.质子上 B.中子上
C.电子上 D.原子核上
2.下列关于相对原子质量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一般是g
B.是与其他原子质量比较的数值
C.是一个原子的真实的质量
D.是一个原子的质量与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的比值
3.相同分子数的下列气体,质量最小的是 ( )
A.H2 B.O2 C.Cl2 D.N2
4.碳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 )
A.12g B.12
C.1/12 D.1.66×10-27kg
5.有两种原子,一种原子核内有6 ( http: / / www.21cnjy.com )个质子和6个中子,另一种原子核内有6个质子和7个中子,则这两种原子不相等的是 ( )
A.原子的带电量 B.原子的核电荷数
C.原子的质量大小 D.核外电子数
6.已知铁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56,核电荷数是26,则铁原子的核内质子数是
,核外电子数是 ,核内中子数是 。
7.完成下表:
原子名称 质子数 中子数 电子数 相对原子质量
碳
铝
磷
钙
8.相同质量的CO2、O2、H2、SO2、N2
几种气体,所含分子数由多到少的顺序是 。
9.计算下列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H2SO4 H2O2 CaCO3 (NH4)2CO3
10.1985年,科学家发现了一种新分子, ( http: / / www.21cnjy.com )它具有空心的类似足球的结构,其分子构成是C60,由此可知它的一个分子中含有 个碳原子,其相对分子质量的大小是 。
拓展探究
已知构成原子的有关微粒的电性及质量如下表所示:
粒子种类 电量及电性 有关质量
质子 1个单位的正电荷 1.6726×10-27kg
中子 不带电 1.6749×10-27kg
电子 一个单位的负电荷 一个电子是质子质量的1/1836
已知下列各原子的有关数据:
原子名称 质子数 中子数 电子数 相对原子质量
氢 1 0 1 1
氧 8 8 8 16
钠 11 12 11 23
硫 16 16 16 32
铁 26 30 26 56
依据上述两个表格的有关数据回答问题:
(1)如果用求相对原子质量的基准求质子或中子的相对质量,其值分别是多少?
(2)为什么不同的原子质量不同?
(3)从上述表格你能总结出什么规律?
化苑漫步
张青莲院士的贡献
我国科学院院士张青莲教授生于 ( http: / / www.21cnjy.com )江苏常熟市,是无机化学领域的杰出专家,多年执教于北京大学化学学院。他对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于1983年当选为国际原子量委员会衔称委员,主持测定了许多原子量的新值,被国际原子量委员会采用为国际新标准。
张青莲教授博学多才,擅长书法、诗文;精于收藏、园艺、摄影;爱好旅游,足迹遍及我国名山大川,探究、创新精神终生不息。
课时5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3)第三章 物质构成的奥秘
第一节 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
学习目标: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物质由微粒构成的,微粒不断运动,微粒之间有间隔,微粒间有作用力。
2.了解物质性质与微粒之间的关系:微粒的性质决定了物质的化学性质。
能力目标:
1.能够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2.能够设计或完成某些说明物质微粒性的简单实验。
3.能够运用有关物质的微观知识来进行想象和推理。
情感目标:
1.使学生了解物质的性质是由微粒的结构性质决定的。
2.使学生善于用已有的知识对周围的一些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
教学重点:
物质的微粒性与物质变化的联系。
教学设计:
引入:在前一段时间,我们学习一些氧气、二 ( http: / / www.21cnjy.com )氧化碳、水等物质的性质,它们各自都有着不同的性质。我们是否会提出这些问题:物质间为什么可以发生那么多的反应?氧气和二氧化碳等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性质,原因是什么?物质到底由什么构成的?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那么各种物质是否有相同的构成?……这些问题将会在我们本章逐步为你解决。
引入:既然要开始研究物质构成的奥秘,那么我们学会用微观的观点来观察和解释宏观的物质或现象。
一、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
实验:探究物质的可分性
1.将高锰酸钾粉末取出少部分,用研钵将高锰酸钾再研碎,成为小颗粒。
2.将研磨的高锰酸钾粉末放入试管中少量,加入少量的水,发现试管中的固体颗粒逐渐变少,直至消失。
3.得到的高锰酸钾溶液中,逐渐加入水,溶液的紫红色逐渐变浅,直至无色。
分析:1.固体颗粒为什么消失?
答:高锰酸钾颗粒被“粉碎”成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分散到水中。
2.溶液的颜色由深到浅,直至无色,这是为什么?
答:变浅直至无色,并不是高锰酸钾消失,而是构成它的微粒太少,太小,我们看不见了。也就是能说明高锰酸钾固体是由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
3.同样是高锰酸钾溶液,有的颜色深,有的颜色浅,甚至无色。那么我们是否能说同种物质的微粒的物理性质不同?
答:不能。对于一个微粒而言,毫无物理性质之说。也就是说,一种物质的物理性质必然是大量微粒聚集才能表现出来的。
4.日常生活中,糖水是甜的,盐水是咸的,这个现象又能说明什么问题?
答:在水的作用下,构成蔗糖和食盐的微粒被分 ( http: / / www.21cnjy.com )散到水中。同样是微粒,一种是甜的,一种是咸的,说明不同物质是由不同微粒构成的,具有不同的化学性质。
总结: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
1.物质可以再分;
2.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微粒构成的;
3.不同的物质由不同的微粒构成,具有不同的化学性质,即:构成物质的微粒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
4.构成物质的微粒不能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物理性质是由大量微粒体现的。
举例:除了课本上的实验,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那些现象能够说明物质是由大量微粒构成的?
回答:如过滤时水能够从滤纸中渗过,
补充实验:20毫升的稀硫酸置于一只小烧杯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另取20mL的稀硝酸钡,慢慢将硝酸钡溶液滴入小烧杯中,不断搅拌,“乳白色固体”从无到有,并且不断增多。
说明:生成物硫酸钡不溶于水,聚集到一定颗粒被人的视觉察觉到,分布在水中形成浊液,静置后小颗粒群聚而沉淀。
二、微粒是不断运动的
实验:探究微粒运动的实验
步骤:实验1:向盛有少量蒸馏水的小烧杯中滴入2~3滴酚酞试液,再向其中加少量的浓氨水。
现象:滴入浓氨水后,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
说明:酚酞试液遇蒸馏水不能变色,而酚酞试液遇浓氨水后变红。
实验2:重新配制酚酞与水的混合溶液A,在另一烧杯B中加入3~5mL的浓氨水,用大烧杯罩在一起。
现象:溶液A逐渐变红
原因:构成氨气的微粒扩散在大烧杯中,溶于水后形成溶液就能使无色酚酞试剂变红。
假设实验3:为了使实验结论准确可靠,用一杯纯净水来代替浓氨水来做对比实验,有无必要性?
回答:没有必要。因为在实验一开始,已经证明了蒸馏水不能使无色酚酞变红。
结论:构成物质的微粒是在做不停的无规则运动。
提问:氨水中的氨气的微粒在 ( http: / / www.21cnjy.com )不断的运动,酚酞的微粒也在不断的运动。我想问:为什么不会是酚酞从烧杯中挥发,扩散到浓氨水与蒸馏水的混合物中,使之变色?你又能用什么实验来证明,并不是酚酞扩散?这个实验又能说明什么问题?
回答:我们可以用氢氧化钠溶液代替氨水。 ( http: / / www.21cnjy.com )如果是酚酞扩散的话,它也会使碱性的氢氧化钠溶液变红,但实验事实可以证明,并没有变色,所以假设是错误的。这个实验可以说明,各种微粒运动的情况是不同的,有的容易扩散,有的不容易甚至很难,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有些物质容易挥发,有些物质容易溶解,而有些物质却不易挥发,不易溶解。
提问:我们为了加快物质的溶解,我们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般可以用加热的方法。我们发现相同质量的白糖在热水中溶解要比在同样多的冷水中快,这是为什么?这又能说明什么问题?
回答:温度高,构成白糖的微粒更快地扩散到水中。说明微粒的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速率越大。
总结:
1.构成物质的微粒是不断运动的;
2.不同微粒的运动情况有所不同;
3.微粒的运动速率与温度成正比。
举例:那些现象又能够说明构成物质的微粒是不断运动的呢?
讨论:如闻到花香,湿衣服晒干,氯化氢与氨气生烟实验。
三、微粒之间有空隙
阅读实验:水和空气的压缩实验
现象:水不容易被压缩,而空气容易被压缩
说明:1.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具有间隙;
2.构成水的微粒间隙很小,构成空气的微粒很大。
阅读实验:水与酒精的混合实验
1.50mL水+50mL水 2.50mL酒精+50mL酒精 3.50mL水+50mL酒精
结果: 等于100mL 等于100mL 小于100mL
说明:同种微粒之间的间隙相同;不同种微粒间隙不同
总结:1.构成物质的微粒间具有间隙
2.不同种物质的微粒间隙有所不同
3.同种物质时,液体、固体微粒间隙小,而气体间隙大提问:有水能够运用微粒的知识来解释物质三态变化的原因?
解释:有关物质构成的知识主要有物质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很小的微粒构成的,微粒是不断运动的,微粒间有一定的空隙。微粒的运动受温度的影响,温度越高,微粒运动越快,微粒间的空隙就越大。当微粒间的空隙小到一定程度时,成为固体,大到一定程度时,成为液体,微粒间的空隙继续增大,就会成为气体。
提问:我们在一量筒中,现放一定量的水,然后再放入两块冰糖,观察液面情况。待全部溶解后,再观察液面,试解释。
回答:未溶解时,冰糖固体的体积占据了水的一部 ( http: / / www.21cnjy.com )分体积,使液面上升;当冰糖全部溶解后,构成冰糖的微粒就被分散到构成水的微粒的间隙中,使总体积减小,所以液面就下降了。
举例:还有那些事例能够说明构成物质的微粒间有一定的间隙
注意:与海绵结构中间隙相区别
提问:在压缩空气的时候,发现体积被压得越小,所需的力要越大,空气不能被压缩到体积为零,为什么?说明什么问题
回答:空气中的确存在微粒。微粒之间具有一定的作用力,包括斥力和吸引力。
讲述:物质的微粒在不断的运动,固体和液体的微粒不会散开,而保持一定的体积,这就是因为一切微粒之间存在一定的吸引力。
例题解析
1.用构成物质的微粒的特性解释夏天空气潮湿,而冬天空气干燥的原因。
答:夏天气温高,地面上构成 ( http: / / www.21cnjy.com )水的微粒运动快,每天扩散到空气中的水的微粒很多,使空气变得很潮湿;冬天气温低,构成水的微粒运动慢,每天扩散到空气中的水的微粒较少,空气显得干燥。
2.装开水的保温瓶有时候会跳出来,为什么?
答:保温瓶该有时会跳起来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原因之一是,瓶内开水没有装满,瓶内留有空气,受热后微粒空隙增大,或者到开水时,有冷空气进入瓶中,盖上瓶盖,空气受热,气体微粒空隙增大,体积膨胀,瓶内压强增大,使瓶盖跳起来。
3.0℃的水继续冷却,结成冰后,分子间的间隔:( )
A.不变 B.增大 C.减小 D.不能确定
答案:B。宏观上水变成冰后,体积增大。 ( http: / / www.21cnjy.com )为什么温度降低,水分子之间的间隙就增大了?这个问题至今还没有一个满意的答案。比较流行的是“假晶体”的存在。自学导航
1.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又是由什
么构成的?
2.一大块冰糖,你如何使它变成更小块的冰糖?你还有什么方法使它分割成更小的看不见的微粒?
3.取少量的食盐加到一杯水中,食盐会 ,水的味道变成 。
4.一杯盐水,你能用什么办法从中获得食盐固体呢?把你的想法说给同学们听听。
5.高锰酸钾是由许多高锰酸钾的微粒构成的,高锰酸钾的颗粒是 颜色的,把高锰酸钾溶于水中,可得到
颜色的溶液。
6.大量的实验证明,物质是由极小的,肉眼看不见的 构成的。
7.把一块金属不断地分割,当分割到我们的肉眼不能看见的时候,把物质放到高倍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物质还存在吗?
知识回收站
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你了解到了哪些知识?把你的看法与同学们交流一下,并进行简单的总结。
指点迷津
糖和食盐都是白色的固体,为什么味道却不一样呢?把糖加到水中,一段时间后糖就会“消失”,而水却变成了甜的,这又是为什么呢?
分析:不同的物质是由不同的微粒构成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而不同的微粒具有不同的性质。构成糖和食盐的微粒不同,因而具有不同的味道。糖的固体加到水中,糖被不断地分割,直到变成肉眼看不见的极其微小的微粒,因而表面上看糖“消失”了,但是糖的微粒只是扩散到水中去了,并没有变成其它物质的微粒,因而此时的水也变成了甜的。
基础评价
1.下列变化是由于构成物质的微粒本身发生变化而引起的是 ( )
A.碘加热后变成紫色蒸气
B.冰块融化成水
C.樟脑丸放在衣柜中逐渐消失
D.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
2.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
A.食盐溶于水逐渐消失
B.红墨水滴入水中使水变红
C.石蜡燃烧逐渐消失
D.金刚石加工成钻石
3.晾干湿衣服时,构成水的微粒所发生的变化是 ( )
A.构成水的微粒被分解了
B.构成水的微粒变成其他物质了
C.构成水的微粒扩散到空气中了
D.构成水的微粒受阳光作用体积变小
4.下列转化必须通过化学变化才能实现的
是 ( )
A.由混合物转化为纯净物
B.由块状物质转变为粉末
C.由固态物质升华为气态物质
D.由一种纯净物转变为另一种纯净物
5.关于氧气和液氧,说法正确的是( )
A.它们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物质,因而性质也完全不同
B.它们是完全相同的物质,因而性质也完全相同
C.因为构成两者的微粒相同,因而它们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
D.氧气能燃烧,而液氧不能燃烧
6.自然界的物质都是由 ( http: / / www.21cnjy.com ) 构成的,不同的微粒具有不同的性质,因而其所构成的物质也表现出不同的性质。如氧气能 ,二氧化碳却能
氢气能 ,水却能 。
7.高锰酸钾溶于水时,用 取少量的高锰酸钾放入试管中,用 量取一定的水,倒入烧杯中,用 搅拌溶液,其作用是 。
8.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将 ( http: / / www.21cnjy.com )某些深颜色的衣服和浅颜色的衣服浸泡在一起洗,可能会使浅颜色的衣服染上深颜色,这其中主要的原因是
9.如图所示,将滴有酚酞的滤纸条放在试管里,如图示放在实验桌上:
(1)用仪器A吸取浓氨水,滴在管口的棉花球上,仪器A的名称是 ,该仪器的主要用途是
(2)实验中,往往在试管下放一张白纸,白纸的作用是
(3)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这一实验说明
10.列举你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物质,并说出它们的性质的相同处和不同处。
拓展探究
实验探究—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
实验步骤 探究的现象 由现象得出的结论
把明矾溶于水配成溶液,取2mL放入试管中,向其中加入氯化钡溶液。
另取一支试管加入2mL明矾溶液,加入氢氧化钠溶液。
化苑漫步
古代的物质观
在古代,自然科学知识虽然没有形成现 ( http: / / www.21cnjy.com )代这种理论体系,但也存在着对自然界的一些看法。我国古代的唯物论者认为构成世界万物的是金、木、水、火、土五行。有人提出“气”是万物之源,在古埃及,有的思想家认为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是水,有的认为“火”是万物之源。有的提出水、火、土、气四元素说。上述的观点都属于古代的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
第三章 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时1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1)自学导航
1.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有
、 。铜是由
构成的,二氧化碳是由 构成的,氯化钠是由 和 构成的。
2.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 ,分子在不断地 分子之间有 。
3.不同的物质具有不同的性质,这是由于构成物 ( http: / / www.21cnjy.com )质的 不同造成的。如氧气能 ,氢气能 ,而水却能 ,氧气由大量的 构成,氢气由大量的 构成,水由大量的 构成。
4.分子是由 结合而成的,如每个水分子是由2个 原子和一个
原子构成的。
5.水分子分解时,生成 和 ,每2个氢原子结合成一个 ,每2个氧原子结合成一个 。
6.在物理变化中,分子本身 改变,在化学变化中,分子本身 改变。
(以上填改变或不改变)。
7.试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解释下列问题:
①气体易被压缩而液体和固体难压缩。
②潮湿的衣服放在外面逐渐凉干。
③糖逐渐溶于水中
④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长话短说]:分子和原子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指点迷津
试从分子和原子的观点解释水受热变成水蒸气和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有什么不同?
分析:如下图所示
水受热变成水蒸气是水分子不断运动的结 ( http: / / www.21cnjy.com )果,水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了,但是水分子没有变成其它分子,因而是一个物理变化。而水电解时,水分子变成氢原子和氧原子,两个氢原子结合成一个氢分子,两个氧原子结合成一个氧分子。在该变化中,水分子变成了其它分子,因而是化学变化。但是在水电解的过程中,构成水分子的氢原子和氧原子没有变化,所以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变成了原子而原子只是重新组合,本身没有发生变化。
基础评价
1.下列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是 ( )
A.铁 B.氢气 C.氯化钠 D.铜
2.下列物质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是( )
A.水 B.二氧化碳
C.金刚石 D.氧气
3.下列变化中分子本身发生了变( )
冰融化成水
二氧化碳变成了干冰
C.氧化汞受热分解生成了汞和氧气
D.碘加热变成了碘的蒸气
4.分子和原子的主要区别是 ( )
A.分子大原子小
B.是否能构成物质
C.在化学变化中本身是否发生了变化
D.是否在不断地运动
5.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三态变化主要是由于 ( )
A.分子的质量发生了变化
B.分子之间的间隔发生了变化
C.分子的大小和体积发生了变化
D.分子是处于静止状态还是运动状态
6.我国科学家在1993年首次利用真空 ( http: / / www.21cnjy.com )扫描隧道显微技术,在晶体硅(由硅原子构成)的表面直接移动硅原子,写下了“中国”两个字,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在上述操作中没发生任何变化
B.这两个字是当时世界上最小的汉字
C.此技术说明化学变化中原子可再分
D.这标志着我国的科学技术已进入原子操纵的阶段
7.根据下图回答问题
汞原子 氧原子
氧化汞汞+氧气
氧化汞是由氧化汞 构成的,每个
氧化汞分子是由1个 原子和1个
原子构成的。氧化汞加热分解时,氧化汞 ( http: / / www.21cnjy.com ) 分子分裂成 和 ,每2个氧原子结合成一个 ,许多汞 直接构成金属汞。
8.试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解释下列问题
(1)水银温度计测量体温时,读数随
体温的变化而变化。
(2)在房间洒香水,整个房间香气四溢。
(3)氧气和氢气都是由分子构成的,但
它们的化学性质却不相同。
(4)酒精挥发和酒精燃烧的本质区别。
拓展探究
已知NO2是红棕色气体,N2O4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种无色气体。N2O4在密闭容器内受压时能转化为NO2气体。某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两个实验探究有关的变化。实验时甲抽去中间的玻璃片,乙推压密闭注射器里的活塞,然后再松开后。
乙
甲
(1)甲实验可能产生的实验现象是
该实验说明的问题是
(2)乙实验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该变化属于 变化。
(3)上述两个变化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化苑漫步
原子操纵技术简介
剪裁妙处非刀尺 STM操纵出神奇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制造了扫描隧 ( http: / / www.21cnjy.com )道显微镜(STM),使人们能够看到分子和原子的真实“长相”,并运用STM操纵分子和原。我国科学工作者通过运用STM技术移动单个的分子或原子写下了“中国”两个字,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小的汉字,用原子绘出了祖国地图,用原子绘图,用分子绘画分子小人,用C60分子组合出纳米算盘、纳米锁和纳米钥匙等。
课时3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1)自学导航
1.走近鲜花盛开的花园时,会闻到花的香味,打开盛酒精的瓶子时,我们会闻到酒精的气味,这是因为构成物质的微粒总是在不停地 。
3.不论是液体,固体还是气体,构成物 ( http: / / www.21cnjy.com )质的微粒之间都有一定的 ,固体液体中,微粒之间的 小,气体物质中,微粒之间的 大。气体较易被 ,而固体不易被 。
4.试举例说明构成物质的微粒是不断运动的,微粒间有一定的间隙。
指点迷津
已知酸性物质可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成红色。某同学为了探究微粒的一些性质,设计了如下的系列实验:(如下图)
向一小烧杯中加入蒸馏水,
然后滴加紫色石蕊试液,观察到
的实验现象是
该实验说明
(2)向图(1)中的烧杯中再加入稀盐酸,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3)分别取A、B两个烧杯,A杯中加入蒸馏水,再向其中加入紫色石蕊试液,B杯中盛有浓盐酸,
用一大烧杯把A、B
两烧杯的溶液罩在一起,
过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的
现象是 。
该实验说明浓盐酸的两个重要的性质是:
(1)
(2)
分析:
该题主要是考查微粒的一些性质。向(1)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加入紫色的石蕊试液时,由于微粒是不断运动的,且构成水的微粒之间有间隙,所以构成石蕊的微粒不断运动而扩散到水的微粒之间的间隔中去了。(2)向该烧杯中再加盐酸时,紫色的石蕊试液变成了红色,说明盐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成红色。
(3)过一段时间后,A烧杯中的紫色石蕊试 ( http: / / www.21cnjy.com )液变成了红色,这是因为浓盐酸易挥发,其中的微粒不断运动,扩散到A烧杯的液体中,使A杯中的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总结:通过上述实验,说明微粒是不断运动的,微粒之间有间隙。
基础评价
水变成水蒸气,这是因为 ( )
A.构成水的微粒变成了其它的微粒
B.构成水的微粒不断运动扩散到空气中去了
C.构成水的微粒被分解了
D.构成水的微粒被阳光吸收了
2.下列变化中,构成物质的微粒发生了本质变化的是 ( )
A.酒精和水的互相混合
B.糖溶解在水中
C.食盐水蒸发获得食盐固体
D.向澄清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变浑浊
3.下列各组物质混合,混合后的体积等于混合前的各种物质的体积之和是
( )
A.20mL酒精和20mL水混合
B.20mL酒精和20mL酒精混合
C.20mL水和20mL盐水混合
D.20mL盐水和20mL糖水混合
4.下列关于构成物质的微粒,说法正确的是 ( )
酒精易挥发是由于构成酒精的微粒易发生变化的缘故
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是由于构成物质的微粒体积大小发生变化的缘故
坐在教室里嗅到从窗外飘进来的桂花香气,说明构成物质的微粒在不断地运动
食盐溶于水后,水变成了咸的原因是食盐和水发生了化学变化生成了有咸味的物质
成物质的微粒是不断运动的,微粒之间有间隔,下列现象不能用上述两点知识解释的是 ( )
A.气体受压,体积缩小
B.樟脑丸放在衣箱中逐渐变小
C.大豆和芝麻混合在一起总体积小
于混合前两者的体积之和
热变成碘蒸气,遇冷后又变成固体碘
6.构成物质的微粒是不断 的,
微粒之间有 。
100mL的水和100mL的酒精混合后总
体积 200mL(“>、=、<”),原因是 。
如图所示,在一个透明密封的容器内,
盛有红棕色的溴蒸气,
现把活塞从A处推至
B处时,看到的现象
是
其原因是
氧气和液氧的状态不同,但却有相同的化学性质,这是为什么?
10.用你所学的知识解释下列现象:
墙里开花墙外香。
酒精或水银温度计的测温原理。
拓展探究
比较是常用的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在学习中常常通过比较实验进行科学研究,获得科学结论。
某学生设计了下列实验探究植物的光合作用。
(1)用甲乙两个相同的装置,甲装置放在 ( http: / / www.21cnjy.com )阳光下一段时间,乙装置放在不透光的环境中,过一段时间进行测试,发现甲装置中的绿色植物中产生了淀粉,而乙装置中的绿色植物没产生淀粉。
(2)已知石灰水能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气体, ( http: / / www.21cnjy.com )把甲、乙两个装置都放在阳光一段时间,经检测发现甲装置中的绿色植物产生了淀粉,而乙装置中的绿色植物没有产生淀粉。
通过以上两个实验,说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所需的条件是
化苑漫步
布朗运动:构成物质的微粒太小 ( http: / / www.21cnjy.com ),人们很难直接看到它们的运动情况,但人们可借助显微镜等科学仪器观察悬浮于液体中的小颗粒的运动情况,如把花粉撒在水面上,可观察到花粉在作无规则的运动,这种无规则的运动是由英国人布朗首先发现的,故人们把这一类运动叫布朗运动。
课时2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