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高考生物一轮实验专题复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高考生物一轮实验专题复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4-10-17 12:16:36

文档简介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高考生物一轮实验专题复习
一、选择题
1.(2024高二下·郧阳月考)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在进行“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时,将培养至第5天的酵母菌培养液,取10mL加入90mL无菌水中,然后将稀释后的培养液与台盼蓝染液等体积混合均匀,规范操作置入血细胞计数板中进行计数,结果观察到视野中五个中格(共80个小格)内的细胞总数为56,其中被台盼蓝着色的细胞占20%,则10mL酵母菌培养液中活菌数约为(  )
A.4.48×108 B.2.24×108 C.1.02×108 D.0.7×108
【答案】A
【知识点】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解析】【解答】由题干信息可知,血细胞计数板规格为0.1mmx1mmx1mm,25x16,共25个中格:每个中格有16个小格,因此5个中格共有80个小格,56:80=0.7,即每个小格中平均有0.7个菌,则计数室中的菌数为400×0.7=280个,死细胞失去选择透过性,台盼蓝染液能将死细胞染色,着色细胞占20%,说明活菌数占80%,因此活菌数为280×0.8=224个,又因为观察之前将培养液稀释10倍,稀释后的培养液与台盼蓝染液进行等体积混合,这相当于将培养液进行了二等分,因此混合前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活菌数相当于224×2=448个,每个计数室的体积为0.1mm3,经换算可以得到10mL酵母菌培养液中酵母菌活菌数约为448÷0.1×1000×10×10=4.48×108个,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1、统计菌落数目的方法
(1)显微镜直接计数法
①原理:利用特定细菌计数板或血细胞计数板,在显微镜下计算一定容积的样品中微生物数量;②方法:用计数板计数; ③缺点:不能区分死菌与活菌。
(2)间接计数法(活菌计数法)
原理:当样品的稀释度足够高时,培养基表面生长的一个菌落,来源于样品稀释液中的一个活菌。通过统计平板上的菌落数,就能推测出样品中大约含有多少活菌。
2、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可以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对酵母菌进行计数:先将盖玻片放在血细胞计数板的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的培养液用滤纸吸去。稍待片刻,待酵母菌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的中央,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再以此为根据,估算试管中的酵母菌总数。
2.(2024高二下·江阳期末)下列关于“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将酵母菌接种到培养液中,并进行第一次计数
B.抽样检测时,需将培养液振荡、摇匀后取样
C.滴加样液时先盖玻片,后滴加样液会造成实验数据偏小
D.每天定时取样,测定酵母菌细胞数量,绘制种群数量动态变化曲线
【答案】C
【知识点】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3.(2024高二下·浏阳期中)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在进行“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时,将培养至第5天的酵母菌培养液稀释1000倍后,与台盼蓝染液等体积混合均匀,规范操作置入血细胞计数板中进行计数,结果观察到视野中①至⑤五个区域的细胞总数为80,其中被台盼蓝着色的细胞占20%,则1mL酵母菌培养液中活菌数约为(  )
A.6.4×109 B.3.2×109 C.1.6×109 D.8×108
【答案】A
【知识点】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4.(2024高二下·镜湖月考)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中,将酵母菌培养液稀释103倍后,用血细胞计数板(规格为1mm×1mm×0.1mm)进行计数,观察到如图的视野。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计数板的一个计数室中有16个中方格
B.使用时应先滴加培养液再盖上盖玻片后计数
C.若仅依据图示结果,可以估算培养液中酵母菌密度为3.5×109个·mL-1
D.实验结束后,血细胞计数板用试管刷蘸洗涤剂擦洗、晾干
【答案】C
【知识点】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5.(2024高三下·湖北模拟)某研究小组的同学通过实验探究了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的环境因素,实验设计及结果如下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试管编号 培养液/mL 无菌水/mL 酵母菌母液/mL 温度(℃)
1 10 — 0.1 28
2 10 — 0.1 5
3 — 10 0.1 28
A.本实验的自变量是时间、营养物质和温度
B.B曲线对应的培养条件是10mL培养液中5℃下培养
C.试管1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趋势是先增加再降低
D.温度较低时酵母菌种群几乎不增长,营养缺乏时种群增长缓慢
【答案】D
【知识点】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6.(2024·广东模拟) 下列关于“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操作叙述正确的是(  )
A.从静置的培养液中取适量上清液计数
B.先向血细胞计数板的计数室滴加培养液再放盖玻片
C.完成滴加培养液的操作后立即开始计数
D.若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可增大稀释倍数再计数
【答案】D
【知识点】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7.(2024高三下·广州模拟) 某同学使用血细胞计数板估算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总数。在实验操作无误的情况下,他所选的5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分别为1、0、7、0、2。则该同学下一步操作最合理的是(  )
A.将酵母菌培养液稀释10倍后,重新制作装片观察计数
B.计数5个小方格中酵母菌数量的平均值,直接进行估算
C.重新选取酵母菌数量相对较多的小方格进行计数和估算
D.改为计数5个中方格中酵母菌的数量,再决定后续的操作
【答案】D
【知识点】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解析】【解答】A、根据题意可知,5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分别为1、0、7、0、2,说明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偏少,不用再稀释,A错误;
B、计数5个小方格中酵母菌数量的平均值,直接进行估算,由于酵母菌数量偏多,误差较大,B错误;
C、重新选取酵母菌数量相对较多的小方格进行计数和估算,由于酵母菌数量偏多,误差较大,C错误;
D、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偏少,改为计数5个中方格中酵母菌的数量,再决定后续的操作,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1、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实验流程为:(1)酵母菌培养(液体培养基,无菌条件)→(2)振荡培养基(酵母菌均匀分布于培养基中)→(3)观察并计数→重复(2)、(3)步骤(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绘图分析。
2、探究培养液中酵母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中应注意: (1)在吸取培养液计数前,要轻轻振动试管,使试管中的酵母菌分布均匀。
(2)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稍待片刻,待酵母菌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的中央,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再以此为根据,估算试管中的酵母菌总数。
8.(2024高三下·毕节模拟)关于“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每天定时取样,测定酵母菌细胞数量,绘制种群数量动态变化曲线
B.从静置的培养液中取适量上清液,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
C.在血细胞计数板中央滴一滴培养液,盖上盖玻片,并用滤纸吸去边缘多余培养液
D.与一般的生物学实验一样,该探究实验也需要单独设置对照组
【答案】A
【知识点】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9.(2024高三下·秦皇岛模拟)某生物兴趣小组利用血细胞计数板对锥形瓶中酵母菌进行计数,得到如图所示酵母菌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血细胞计数板计数室上先滴加培养液再加盖玻片会使统计结果偏低
B.计数前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的目的是使酵母菌均匀分布
C.培养到第3天时,锥形瓶中酵母菌的种内竞争最激烈
D.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酵母菌种群数量最终在K值上下波动
【答案】B
【知识点】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10.(2024高二下·湖北期中) 微生物计数时除血细胞计数板外,还常用细菌计数板。某研究小组将大肠杆菌培养液稀释1000倍后,采用下图所示的细菌计数板(规格为1mm×1mm×0.02mm,计数室为16×25型)进行计数,检测四角上中方格的大肠杆菌数量分别为32、35、36、38。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计数时先滴加一滴清水于玻片中央,再从一侧缓缓盖上盖玻片,避免气泡产生
B.细菌计数板相较于血细胞计数板而言,可对细胞较小的原核生物计数
C.细菌计数板计数法统计的培养液中大肠杆菌的数量可能比实际值大
D.此培养液中大肠杆菌的种群密度约为:2.82×1010个/mL
【答案】A
【知识点】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解析】【解答】A、计数时,不应先滴加清水,应先在计数室上方加盖玻片,再沿凹槽边缘滴加培养液,让培养液自行渗入计数室,多余的培养液用滤纸吸去,A错误;
B、细菌计数板和血细胞计数板的计数原理相同,血细胞计数板比细菌计数板厚,常用于相对较大的酵母菌细胞、霉菌孢子等的计数,细菌计数板常用于细胞较小的原核生物的计数,B正确;
C、细菌计数板属于显微镜直接计数法,无法区分死菌和活菌,统计值可能包含死菌,统计大肠杆菌的数量可能比实际值大,C正确;
D、依据计数板的计数原理,大肠杆菌的种群密度为[ (32+35+36+38) /4×16×103] × (1×103/0.02) =2.82×1010个/mL,D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用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应只计数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酵母菌。 若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可增大稀释倍数后再计数。
统计菌落数目的方法:
(1)显微镜直接计数法:①原理:利用特定细菌计数板或血细胞计数板,在显微镜下计算一定容积的样品中微生物数量;②方法:用计数板计数;③缺点:不能区分死菌与活菌。
(2)间接计数法(活菌计数法):①原理:当样品的稀释度足够高时,培养基表面生长的一个菌落,来源于样品稀释液中的一个活菌,通过统计平板上的菌落数,能推测出样品中大约含有多少活菌。
②操作:a.设置重复组,增强实验的说服力与准确性;b.为了保证结果准确,一般选择菌落数在30~ 300的平板进行计数。③计算公式:每克样品中的菌株数=(C+V)×M,其中c代表某一稀释度下平板.上生长的平均菌落数,V代表涂布平板时所用的稀释液的体积(mL),M代表稀释倍数。
11.(2024高二下·潮阳月考) 某小组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时,同样实验条件下分别在2个试管中进行培养(见下表),均获得了“S”形增长曲线。根据实验结果判断,下列对实验过程或实验结果的说法错误的是(  )
试管号 Ⅰ Ⅱ
培养液体积(mL) 10 10
起始酵母菌数(103个) 10 5
A.先在血细胞计数板上放盖玻片后滴加样品
B.试管Ⅰ内种群的K值与试管Ⅱ不相同
C.长时间静置后为减少误差应振荡样品
D.试管Ⅰ内的种群量先于试管Ⅱ开始下降
【答案】B
【知识点】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解析】【解答】A、在利用血细胞计数板进行计数时,先将盖玻片放在血细胞计数板的计数室上,然后再滴加样品,待其自行渗入,A正确;
B、试管I和试管Ⅱ中具有的培养液体积相同,因此K值也相同,B错误;
C、长时间静置后,酵母菌集中于培养液底部,在取样时为减少误差应振荡样品,C正确;
D、由于试管I中起始酵母菌数较多,因此试管I内的种群数量首先到达K值,由于营养物质耗尽和代谢废物积累,也必然是试管I中的种群数量首先开始下降,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1、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实验流程为:(1)酵母菌培养(液体培养基,无菌条件)→(2)振荡培养基(酵母菌均匀分布于培养基中)→(3)观察并计数→重复(2)、(3)步骤(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绘图分析。
2、探究培养液中酵母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中应注意: (1)在吸取培养液计数前,要轻轻振动试管,使试管中的酵母菌分布均匀。(2)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稍待片刻,待酵母菌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的中央,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再以此为根据,估算试管中的酵母菌总数。
12.(2024高二下·盐田月考) 某同学将一小瓶酵母菌母液平分成甲、乙、丙三组,分别置于培养液中培养,培养过程中各组进行不同的处理,丙组放在适宜的条件下培养。每隔一段时间测定各组酵母菌数,结果如图所示。据图分析,下列相关叙述不合理的是(  )
A.甲组可能放在低温条件下培养,酵母菌新陈代谢弱、繁殖能力低
B.乙组在培养过程中可能更换了培养液,再继续培养
C.利用台盼蓝只能进入活细胞的特性,统计被台盼蓝染色的酵母菌数,使数据更加准确
D.和本实验设计不一样,在探究酵母菌呼吸方式的实验中只需要实验组
【答案】C
【知识点】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解析】【解答】A、甲组酵母菌数目增长缓慢,可能放在低温条件下培养,酵母菌新陈代谢弱、繁殖能力低,A正确;
B、乙组和丙组前段时间酵母菌数目增长同步,后段时间乙组酵母菌增长比丙组快,可能在培养中乙组更换了培养液,新的培养液中比培养一段时间的培养液营养物质更丰富,且无代谢废物,因此酵母菌的生长和繁殖能力会增强,B正确;
C、台盼蓝是细胞活性染料,常用于检测细胞膜的完整性,检测细胞是否存活。活细胞不会被染成蓝色,而死细胞会被染成蓝色。若用台盼蓝染料统计酵母菌数目,只统计到死的酵母菌数目,反而使数据更不准确,C错误;
D、本实验的对照组是放在适宜条件下培养的丙组,而在探究酵母菌呼吸方式的实验中只需要实验组,不需要对照组,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酵母菌是一种单细胞真菌,属于兼性厌氧菌,即在有氧和无氧的条件下都能生存。在无氧或缺氧的条件下能进行无氧呼吸,在氧气充裕的条件下能进行有氧呼吸,因此便于用来研究细胞的呼吸方式。在探究活动中,需要设计和进行对比实验,分析有氧条件下和无氧条件酵母菌细胞的呼吸情况。
13.(2024高三下·广西壮族自治区模拟) 欲探究影响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某生物兴趣小组同学进行了相关实验,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该实验的自变量为图中横坐标表示的不同取样时间
B.实验中每次取样前均应振荡试管,否则统计结果会偏大
C.在较高营养条件下,酵母菌的种群数量才会呈现“S”形增长
D.实验结果可说明马铃薯溶液比5%葡萄糖溶液更适宜培养酵母菌
【答案】D
【知识点】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解析】【解答】A、图中横坐标表示取样时间,但该实验的自变量包括培养时间、培养所用营养液的成分,A错误;
B、实验中每次取样前均应先振荡试管,以使菌体在培养液中均匀分布,否则,若在试管靠近上部取样,则会导致结果偏小;若在下部取样,则会导致结果偏大,B错误;
C、从图示可看出,三种不同营养条件的营养液中,在一定的时间内均会出现“S”形增长,C错误;
D、比较各组,5%葡萄糖溶液+马铃薯溶液组在培养过程中菌体数量增加最快,且峰值最高,更适宜培养酵母菌,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微生物的计数方法主要有显微镜直接计数法和间接计数法。微生物的培养过程中的数量增长可以分为调整期、对数期、稳定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
S型曲线与J型曲线的关系:
14.(2024高三下·广西壮族自治区模拟) 酵母是酿酒、发酵食品的重要原料。某小组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实验时, 同时采用相同实验条件分别在4个试管中进行酵母培养(如图) 培养的结果均获得了S形增长曲线。下列有关该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  )
A.4个试管内的种群同时达到K值
B.4个试管内的种群增长速率都是先增大后减小
C.试管③内种群的K值与试管②不同
D.试管④内的种群数量先于试管②开始下降
【答案】A
【知识点】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解析】【解答】A、K值指的是最大环境容纳量,到达K值的时间是由环境阻力的大小决定的。由于培养液的体积不同,起始酵母菌数不同,因此4个试管内的种群到达K值的时间不同,A符合题意;
B、由题意可知,在该实验中,4个试管均获得了“S”型增长曲线,表明它们的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均是先增大后减小,B不符合题意;
C、试管②、③中的起始酵母菌的数量相同,但是培养液体积不同,故二者的K值不同,C不符合题意;
D、试管②、④中的培养液体积相同,但是试管④内的起始酵母菌数量多,种群数量先于试管②开始下降,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中培养液的体积不同,起始酵母菌数不同,因此4个试管内的种群到达K值的时间不同,④号试管内的环境阻力最大,因为试管内培养液体体积最少,起始酵母菌数最多,因此最先达到K值;由于有毒物质积累,试管④内的种群数量也最先开始下降。当种群刚迁入一个新环境的时候,若环境适宜种群生存,环境中的食物、空间等适宜,没有环境阻力,则初始阶段时种群呈“J”形曲线增长,然后环境阻力慢慢增大,种群开始呈“S”形曲线增长,K值指的是最大环境容纳量,到达K值的时间是由环境阻力的大小决定的。
15.(广西百色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调研生物试题)某生物兴趣小组探究温度对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测得不同温度条件下酵母菌的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情况如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表 不同条件下酵母菌的种群数量
温度/℃ 不同时间酵母菌种群数量/106·mL-1个
0h 24h 48h 72h 96h 120h 144h 168h
5 0.8 1.2 2.0 2.8 3.2 3.6 3.8 3.7
15 0.8 3.0 3.8 4.6 4.0 3.2 2.8 2.5
25 0.8 5.2 5.6 4.6 2.0 1.0 0.6 0.2
35 0.8 1.5 1.8 2.0 2.2 1.3 0.8 0.6
A.对培养液中的酵母菌进行计数时一般采用抽样检测法
B.5℃条件下,48h左右酵母菌种群的增长速率到达最大
C.25℃条件下,酵母菌种群消耗培养液中营养物质最快
D.若接种量为1.6×106·mL-1个,则每组的K值都加倍
【答案】D
【知识点】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16.(2024高二上·杭州期末)如图为小明取1mL培养液稀释100倍后,用血细胞计数板(1mm×1mm×0.1mm)通过显微镜观察到的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在血细胞计数板中的分布情况。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若五个中方格酵母菌平均数如图所示,则该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为6×108个/mL
B.选择如图所示规格的计数室,含16个中方格、400个小方格
C.取样时滴管从静置的培养液底部吸取,会导致数据偏大
D.一个血细胞计数板中央含有2个计数室,其中甲区域也可以进行细胞计数
【答案】B
【知识点】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17.(2019·江苏)如图是一种酵母通气培养的生长曲线,a、b是相同培养条件下两批次培养的结果,下列叙述合理的是(  )
A.a批次中可能有大量细菌污染
B.b批次的接种量可能高于a批次
C.t1时两批次都会产生较多的乙醇
D.t2时两批次发酵液中营养物质剩余量相同
【答案】B
【知识点】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解析】【解答】A.a批次若有大量细菌污染,酵母菌和杂菌会竞争资源,所以K值会下降,与题图不符,A不符合题意;
B.b先达到K值,即单位时间内b批次增长细菌数目更多,有可能是接种量高于a,B符合题意;
C.图中曲线是在通气的条件下绘制,t1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说明此时氧气充足,而酒精发酵需要在无氧条件下进行,故此时产生的酒精比较少或几乎没有,C不符合题意;
D.t2时,a、b均达到K值,但由于b条件下酵母菌数量首先达到K值,故消耗的营养物质较多,则营养物质的剩余量相对较少,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由曲线图可知,a、b均呈S型增长曲线,二者的K值相同,但由于培养条件相同,故猜测是因为起始种菌数不同,导致的二者达到最大细胞密度的时间不相同。
18.(2024高二上·扬州期末) 下图为血细胞计数板正面和侧面示意图,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XB-K-25”表示规格,其中的“25”表示每个中方格内的小方格数
B.血细胞计数板的厚度小于普通载玻片,便于显微镜观察
C.先滴样液后盖盖玻片计数会导致计数结果偏大
D.将台盼蓝与菌液1:2混合计数以区分细胞死活,相当于稀释了3倍
【答案】C
【知识点】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解析】【解答】A、在血球计数板上,刻有一些符号和数字,“XB-K-25”为计数板的型号和规格,表示此计数板分25个中格,每个中方格含有16个小方格,A错误;
B、血球计数板是由一块比普通载玻片厚的特制玻片制成的,B错误;
C、应该先盖玻璃片再加计数悬液,因为盖玻片和计数板之间的凹槽形成的狭缝空间的体积是固定的,加液体时靠虹吸作用将液体吸入,如果反之,则盖玻片可能由于已加入的液滴的表面张力作用使其未能严密的盖到计数板表面上,使计数室内的体积增大,从而使计数结果偏高,C正确;
D、活细胞不会被台盼蓝染成蓝色,而死细胞会被染成淡蓝色,将台盼蓝与菌液1:2混合计数可以区分细胞死活,相当于稀释了倍,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未经染色时死亡的酵母菌与存活的酵母菌一块儿计数,因此统计的结果比实际值高,为保证准确性,可用台盼蓝染色后再对呈无色的菌体进行计数,以保证对活菌进行计数;抽样检测时,吸取培养液计数前要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少误差;在血球计数板滴加酵母菌培养液前,应先盖盖玻片。
19.(2024高三上·湖南期末) 在果酒发酵过程中,酵母菌种群增长速率及酒精浓度变化如图。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O~M时期酵母菌种群消耗装置内的氧气进行有氧呼吸
B.M点后发酵瓶中无氧气,酵母菌只进行酒精发酵
C.N点时酵母菌种群密度最大,此时限制种群密度的主要因素为非生物因素
D.P点后酒精浓度基本不变,酵母菌种群数量可能比N点时低
【答案】B
【知识点】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解析】【解答】A、在O~M时期,酵母菌种群会消耗装置内的氧气,进行有氧呼吸,在有氧条件下,酵母菌会利用氧气进行呼吸作用。A正确。
B、M点后发酵瓶中无氧气,在M点后,发酵瓶中并不是完全没有氧气,酵母菌还是会进行一定程度的有氧呼吸,因为在无氧条件下,酵母菌会进行乳酸发酵而不是酒精发酵。B错误。
C、因为在N 点时,酵母菌种群密度最大,限制种群密度的是非生物因素。在N点时酵母菌种群密度最大,限制因素应该是生物因素,如竞争、寄生等。C正确。
D、P点后酒精浓度基本不变,酵母菌种群数量可能比N点时低,在P点后酒精浓度基本不变,可能是因为酵母菌数量减少或者其他因素影响。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这道题主要考察了果酒发酵过程中酵母菌种群增长速率和酒精浓度的变化,以及对发酵过程中氧气利用和酒精发酵的理解。同时,也考察了对种群密度限制因素的判断。这涉及到生物学和发酵工艺相关的知识。
20.(2018高三上·安庆开学考)某小组开展酵母菌培养实验,如图是摇瓶培养中酵母菌种群变化曲线。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培养初期,酵母菌因种内竞争强而生长缓慢
B.转速150r/min时,预测种群增长曲线呈“S”型
C.该实验中,酵母菌计数时先滴酵母菌培养液,再盖盖玻片
D.培养后期,酵母菌的呼吸场所由胞外转为胞内
【答案】B
【知识点】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解析】【解答】培养初期,酵母菌数量少,种内竞争弱,因起始数量少而导致生长缓慢,A不符合题意;由于培养液中营养物质有限,可预测转速150r/min时,种群数量增大到一定程度后保持相对稳定,呈“S”型增长,B符合题意;该实验中,酵母菌计数时,应先将盖玻片放在血细胞计数板的计数室上,在盖玻片的边缘滴加酵母菌培养液,待培养液从边缘处自行渗入计数室,吸去多余培养液,再进行计数,C不符合题意;无论培养初期还是培养后期,酵母菌的呼吸作用场所都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关于C选项,要注意酵母菌的种群数量的检测方法: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稍待片刻,待酵母菌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的中央,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再以此为根据,估算试管中的酵母菌总数。
21.(2024高二下·南宁开学考)某兴趣小组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中,将酵母菌培养液稀释100倍后,经等体积台盼蓝染液染色后,用血细胞计数板(规格为1mm×1mm×0.1mm)进行计数,观察到一个中方格的菌体数如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取样时滴管从静置的培养液上部吸取,会导致数据偏大
B.统计时,要统计方格内和相邻两边及其夹角上的蓝色菌体
C.显微计数时,应先加培养液再盖盖玻片,否则会导致计数结果偏高
D.若计数的中方格中酵母菌数量的平均数与图示中方格内酵母菌数量相同,则培养液中活酵母菌的密度为4.5×108个·mL-1
【答案】D
【知识点】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22.(2024高二下·饶平开学考)某同学欲探究营养物质和温度对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其进行的实验及其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实验组别 变量处理 实验条件 实验结果
实验1 培养液10mL,加入0.1g干酵母,环境温度25℃ 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
实验2 培养液10mL,加入0.1g干酵母,环境温度5℃
实验3 ?
A.a、b曲线对应组的K值不同,是因为营养物质成为环境阻力
B.酵母菌进行计数时,应先将培养液振荡摇匀,再进行抽样检测
C.实验3的处理应为培养液5mL,加入干酵母0.1g,环境温度25℃
D.实验1与实验2以温度为自变量进行相互对照,对应的实验结果应为曲线a和c
【答案】C
【知识点】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解析】【解答】A、实验1与实验2以温度为自变量进行相互对照,对应的实验结果应为曲线a和c,实验1与实验3以营养物质的含量为自变量进行相互对照,实验3的处理应该为培养液5mL,无菌水5mL,加入干酵母0.1g,环境温度25℃,曲线b应为实验3的处理结果,a、b曲线对应组的K值不同,是因为营养物质成为环境阻力,AD正确,C错误;
B、酵母菌进行计数时,应先将培养液振荡摇匀,再进行抽样检测,从而减少实验误差,B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实验分析: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营养物质和温度对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实验1与实验2以温度为自变量进行相互对照,对应的实验结果应为曲线a和c,实验1与实验3以营养物质的含量为自变量进行相互对照,对应的实验结果应为曲线b。
23.(2024高二上·荆门期末)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时,进行如下图所示的操作。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按照图示方法操作,统计出来的数据比实际值偏小
B.计数室有16个中方格时,选择左上、左下、右上、右下中方格计数
C.用吸管从培养液底部吸取酵母菌培养液,从H型凹槽处加样
D.实验结束后,血球计数板用试管刷蘸洗涤剂擦洗、晾干
【答案】B
【知识点】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24.(2024高二上·重庆市期末)为了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兴趣小组完成了以下有关实验。取两种不同类型的酵母菌a、b分别将其接种到装有10mL相同培养液中,通气培养并定时取样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然后绘制增长曲线,结果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得到的结果会比实际活菌数量偏大
B.若先加培养液再盖盖玻片,结果会比实际酵母菌的数量偏大
C.根据图可知t2时两批次发酵液营养物质剩余量较少的是b
D.若酵母菌初始接种量增大一倍,则该培养体系所能容纳的酵母菌将减少
【答案】D
【知识点】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25.(2024高二上·玉林期末)将一定量的酵母菌接种到恒定容积的新鲜培养液中,在适宜条件下培养,每隔一段时间用血细胞计数板(规格为25×16)测定培养液中酵母菌活菌数目,记录数据并比较分析。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实验中初始接种量不影响酵母菌数量达到K值的时间
B.应让培养液自行渗入计数室内,并用滤纸吸去多余的培养液
C.酵母菌用台盼蓝染色后,应将被染成蓝色的酵母菌进行计数
D.若平均每个中方格内有24个酵母菌,则1L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约为6×108个
【答案】B
【知识点】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解析】【解答】A、该实验中初始接种量越大,酵母菌数量达到K值的时间越短。A错误;
B、观察计数时,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再在盖薄片边缘滴一滴培养液,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并用滤纸吸去多余的培养液。B正确;
C、酵母菌用台盼蓝染色后,被染成蓝色的酵母菌是死菌,计数数目不包括已死亡的酵母菌。C错误;
D、若平均每个中方格内有24个酵母菌,则1L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约为24/16×400/(0.1×10-3)×103= 6×109个。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观察计数时,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再在盖薄片边缘滴一滴培养液,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并用滤纸吸去多余的培养液。酵母菌用台盼蓝染色后,被染成蓝色的酵母菌是死菌,计数数目不包括已死亡的酵母菌。
二、非选择题
26.(2024高二上·邵东期末)酵母菌生长的适宜温度在20~30 ℃,能在pH为3~7.5的范围内生长,在氧气充足的环境中主要以出芽生殖的方式快速增殖,大约每1.5~2 h增殖一代。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据此探究酵母菌种群在不同的培养液浓度和温度条件下种群密度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如下实验,实验操作步骤如下:
第一步:配制无菌马铃薯葡萄糖培养液和活化酵母菌液。
第二步:利用相同多套装置,按下表步骤操作。
装置编号 A B C D
装置容器 内的溶液 无菌马铃薯葡萄糖培养液(mL) 10 10 5 5
无菌水(mL) - - 5 5
活化酵母菌液(mL) 01 0.1 0.1 0.1
温度(℃) 5 25 5 25
第三步: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装置中起始酵母菌数目,做好记录。
第四步:将各装置放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
第五步:连续7天,每天随机抽时间取样计数,做好记录。
回答下列问题:
(1)改正实验操作步骤中的一处错误   。
(2)某同学第5天在使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时做法如下:
①振荡摇匀试管,取1 mL培养液并适当稀释。先将   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稀释后的培养液滴于其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   ,制作好临时装片。稍待片刻,待酵母菌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的中央。
②显微镜下观察计数:如果小方格内酵母菌数量过多,应当对菌液进行   ,一般适宜的范围是5~10个菌体/每小格。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可依据“   ”的原则计数。
③如所使用的血细胞计数板有16个中方格,每1个中方格中有25个小方格,计数室的总容积为0.1 mm3(1 mL=1 000 mm3)。请推导出1 mL培养液中酵母细胞的计算公式:1 mL培养液中酵母细胞个数=平均每个小方格的酵母菌数×   。
(3)下图为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时,一个中方格的酵母菌分布情况。
估算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称为   ,若吸取酵母菌样液1 mL,并稀释100倍,采用血细胞计数板(规格为1 mm×1 mm×0.1 mm,由400个小格组成)计数时结果如图,若计数的中方格酵母菌平均数为18个,则10 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总数为   个。
【答案】(1)第五步中应每天同一时间(定时)取样
(2)盖玻片;用滤纸(吸水纸)吸去;适当稀释;计数相邻两边及其夹角;400×104×稀释倍数
(3)抽样检测法;4.5×109
【知识点】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解析】【解答】(1)该实验中,每天应在同一时间取样,因此第五步中应在每天同一时间(定时)取样;
(2)①将酵母菌滴加到血细胞计数板上时,应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再用吸管吸取稀释后的培养液滴于其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水纸)吸去,制作好临时装片;
②小格内的酵母菌数量过多,不方便计数,可以先对菌液进行适当稀释;压在小方格边界上的酵母菌,计数时应计数相邻两边及其夹角;
③如所使用的血细胞计数板有16个中方格,每1个中方格中有25个小方格,计数室的总容积为0.1mm3(1mL=1000mm3),则1毫升培养液中酵母菌细胞的计算公式:酵母细胞个数/mL=平均每个小方格的酵母菌数×小方格的数目×(1mL/0.1mm3)×稀释倍数=平均每个小方格的酵母菌数×400×104×稀释倍数。
(3)估算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称为抽样检测法,由小问2中公式可知:1毫升培养液中酵母菌细胞的计算公式:酵母细胞个数/mL=平均每个小方格的酵母菌数×小方格的数目×(1mL/0.1mm3)×稀释倍数=平均每个小方格的酵母菌数×400×104×稀释倍数,10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总数=18/16×400×104×100×10=4.5×109个。
【分析】
(1)该实验中,每天应在同一时间取样,因此第五步中应在每天同一时间(定时)取样;
(2)①将酵母菌滴加到血细胞计数板上时,应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再用吸管吸取稀释后的培养液滴于其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水纸)吸去,制作好临时装片;
②小格内的酵母菌数量过多,不方便计数,可以先对菌液进行适当稀释;压在小方格边界上的酵母菌,计数时应计数相邻两边及其夹角;
③如所使用的血细胞计数板有16个中方格,每1个中方格中有25个小方格,计数室的总容积为0.1mm3(1mL=1000mm3),则1毫升培养液中酵母菌细胞的计算公式:酵母细胞个数/mL=平均每个小方格的酵母菌数×小方格的数目×(1mL/0.1mm3)×稀释倍数=平均每个小方格的酵母菌数×400×104×稀释倍数。
(3)估算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称为抽样检测法,由小问2中公式可知:1毫升培养液中酵母菌细胞的计算公式:酵母细胞个数/mL=平均每个小方格的酵母菌数×小方格的数目×(1mL/0.1mm3)×稀释倍数=平均每个小方格的酵母菌数×400×104×稀释倍数,10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总数=18/16×400×104×100×10=4.5×109个。
27.(2023高二上·广州月考)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请回答:
(1)某研究性学习小组通过资料查找发现:在15~35℃范围内,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较快。为了探究酵母菌种群增长的最适温度是多少,他们设置了5组实验,每隔24h取样检测一次,连续观察7天。本实验中,某学生的部分实验操作过程是这样的:
①把含有酵母菌的培养液放置在适宜的环境中培养,第7天开始取样计数;
②用无菌吸管从静置试管中吸取酵母菌培养液少许;
③将培养液加入血细胞计数板的计数室,再盖上盖玻片,并用滤纸吸去多余菌液。
请纠正该同学实验操作中的三个错误。
①   ;
②   ;
③   。
(2)在培养后期,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前,通常需要将酵母菌样液稀释,这是因为   。
(3)下表是他们进行相关探究实验所得到的结果,请据表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温度(℃)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第5次 第6次 第7次 第8次
0 h 24 h 48 h 72 h 96 h 120 h 144 h 168 h
1.5 1.2 3.0 3.8 4.6 4.0 3.2 2.8 2.5
20 1.2 5.0 5.3 4.2 2.1 1.2 0.8 0.6
25 1.2 5.2 5.6 4.6 2.9 1.0 0.6 0.2
30 1.2 4.9 5.5 4.8 2.2 1.3 0.7 0.5
35 1.2 1.5 1.8 2.0 2.2 1.3 0.8 0.6
①每隔24小时取一定量的酵母菌培养液,用血细胞计数板在显微镜下进行细胞计数,并以多次计数的平均值估算试管中酵母菌种群密度,这种方法称为   法。
②该实验的自变量是   。
【答案】(1)应该连续7天都取样计数;取样前振荡试管使酵母菌分布均匀;先盖上盖玻片,再加入血球计数板计数室
(2)酵母菌密度太大,不便于计数
(3)抽样检测;温度
【知识点】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解析】【解答】(1) 分析该学生的部分实验操作过程,可发现该学生的操作过程中出现的三个错误为:①把含有酵母菌的培养液放置在适宜的环境中培养,应该连续7天都取样计数;②取样前振荡试管使酵母菌分布均匀;③先盖上盖玻片,再加入血球计数板计数室。
(2)在培养后期,酵母菌密度太大,不便于计数,故用血球计数板计数前,需要将酵母菌样液稀释。(3)①利用血球计数板估算酵母菌种群密度的方法是抽样检测法。
②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酵母菌种群增长的最适温度”,故自变量是温度。
【分析】(1)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实验流程为:酵母菌培养(液体培养基,无菌条件)→振荡培养基(酵母菌均匀分布于培养基中),滴加培养液时,应先加盖玻片,再在盖玻片的边缘滴加培养液→观察并计数→重复2、3步骤(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绘图分析。
(2)分析表格的数据:96h前,无论在哪个时间段内,都是25摄氏度的酵母菌的数量最多,所以25摄氏度为酵母菌的最适温度。随着酵母菌数量的增加,培养液中营养物质、养分等越来越少,种内斗争加剧,所以96h后酵母菌种群数量开始下降。
28.(高中生物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第1章 种群及其动态 单元练习(提升版))为了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兴趣小组按下表完成了有关实验。该兴趣小组将酵母菌接种到装有10mL液体培养基的试管中,通气培养并定时取样计数,然后绘制增长曲线。图甲是小组成员用血细胞计数板观察到的培养结果(样液稀释100倍,血细胞计数板规格为1mm×1mm×0.1mm),图乙曲线A、B是两批次酵母菌培养的结果,图丙表示根据每天统计的酵母菌的数量,计算其λ值(λ=当天种群个体数量/前一天种群个体数量)并绘制的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试管编号 培养液/mL 无菌水/mL 酵母菌母液/mL 温度/℃
A 10 - 0.1 28
B 10 - 0.1 5
C - 10 0.1 28
(1)该实验的自变量有   。
(2)在取样前应轻轻   试管。制片时应该在盖盖玻片   (填“前”或“后”)滴加样液。
(3)在计数前,采用台盼蓝染液染色;若细胞被染成蓝色,则   (填“需要”或“不需要”)计数。计数时,若图甲只有双边线内有4个细胞为蓝色,此时试管中酵母菌数量约为   个。
(4)比较图乙中t1时,两批次培养的A、B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种内斗争的强度依次是   、   。(填“A>B”“A=B”或“A<B”)。
(5)图乙中,t2时两批次培养液中营养物质的剩余量   (填“相同”或“不同”),可能的原因为   。
(6)图丙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
A.a→b段,种群数量逐渐增多 B.d点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
C.b→c段,种群数量逐渐减少 D.a点和c点的种群数量不同
【答案】(1)温度、营养物质(培养条件)
(2)振荡;后
(3)不需要;5×109
(4)A>B;A<B
(5)不同;B批次先达到K值,消耗的营养物质较多
(6)A;B;D
【知识点】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解析】【解答】(1)据表格可知,A和B对照,自变量为温度,A和C对照,自变量为是否含有培养液,即营养物质(培养时间)。
(2)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要将试管轻轻振荡几下,使酵母菌分布均匀,减小计数误差;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时,应先放置盖玻片,在盖玻片的边缘滴加培养液,待培养液从边缘处自行渗入计数室,吸去多余培养液,再进行计数。
(3)活细胞的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不会被台盼蓝染液染色,被染成蓝色的酵母菌细胞为死细胞,不需要进行计数:计数时若图甲双边线内有4个细胞为蓝色,识图分析可知图中双边线内16个小方格中共有活酵母菌20个,则此时试管中酵母菌数量约为20÷16×400×10000x100×10=5×109(个)。
【分析】1、生物实验中的变量:实验过程中可以变化的因素称为变量,自变量是想研究且可人为改变的变量称为自变量; 因变量是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变量称为因变量;无关变量是在实验中,除了自变量外,实验过程中存在一些可变因素,能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这些变量称为无关变量。无关变量应相同且适宜。
2、统计菌落数目的方法
(1)显微镜直接计数法
①原理:利用特定细菌计数板或血细胞计数板,在显微镜下计算一定容积的样品中微生物数量;
②方法:用计数板计数;
③缺点:不能区分死菌与活菌。
(2)间接计数法(活菌计数法)
①原理:当样品的稀释度足够高时,培养基表面生长的一个菌落,来源于样品稀释液中的一个活菌。通过统计平板上的菌落数,就能推测出样品中大约含有多少活菌。
②操作:
a、设置重复组,增强实验的说服力与准确性。
b、为了保证结果准确,一般选择菌落数在30~300的平板进行计数。
③计算公式:每克样品中的菌株数=(c÷V)×M,其中c代表某一稀释度下平板上生长的平均菌落数,V代表涂布平板时所用的稀释液的体积(mL),M代表稀释倍数。
1 / 1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高考生物一轮实验专题复习
一、选择题
1.(2024高二下·郧阳月考)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在进行“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时,将培养至第5天的酵母菌培养液,取10mL加入90mL无菌水中,然后将稀释后的培养液与台盼蓝染液等体积混合均匀,规范操作置入血细胞计数板中进行计数,结果观察到视野中五个中格(共80个小格)内的细胞总数为56,其中被台盼蓝着色的细胞占20%,则10mL酵母菌培养液中活菌数约为(  )
A.4.48×108 B.2.24×108 C.1.02×108 D.0.7×108
2.(2024高二下·江阳期末)下列关于“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将酵母菌接种到培养液中,并进行第一次计数
B.抽样检测时,需将培养液振荡、摇匀后取样
C.滴加样液时先盖玻片,后滴加样液会造成实验数据偏小
D.每天定时取样,测定酵母菌细胞数量,绘制种群数量动态变化曲线
3.(2024高二下·浏阳期中)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在进行“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时,将培养至第5天的酵母菌培养液稀释1000倍后,与台盼蓝染液等体积混合均匀,规范操作置入血细胞计数板中进行计数,结果观察到视野中①至⑤五个区域的细胞总数为80,其中被台盼蓝着色的细胞占20%,则1mL酵母菌培养液中活菌数约为(  )
A.6.4×109 B.3.2×109 C.1.6×109 D.8×108
4.(2024高二下·镜湖月考)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中,将酵母菌培养液稀释103倍后,用血细胞计数板(规格为1mm×1mm×0.1mm)进行计数,观察到如图的视野。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计数板的一个计数室中有16个中方格
B.使用时应先滴加培养液再盖上盖玻片后计数
C.若仅依据图示结果,可以估算培养液中酵母菌密度为3.5×109个·mL-1
D.实验结束后,血细胞计数板用试管刷蘸洗涤剂擦洗、晾干
5.(2024高三下·湖北模拟)某研究小组的同学通过实验探究了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的环境因素,实验设计及结果如下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试管编号 培养液/mL 无菌水/mL 酵母菌母液/mL 温度(℃)
1 10 — 0.1 28
2 10 — 0.1 5
3 — 10 0.1 28
A.本实验的自变量是时间、营养物质和温度
B.B曲线对应的培养条件是10mL培养液中5℃下培养
C.试管1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趋势是先增加再降低
D.温度较低时酵母菌种群几乎不增长,营养缺乏时种群增长缓慢
6.(2024·广东模拟) 下列关于“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操作叙述正确的是(  )
A.从静置的培养液中取适量上清液计数
B.先向血细胞计数板的计数室滴加培养液再放盖玻片
C.完成滴加培养液的操作后立即开始计数
D.若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可增大稀释倍数再计数
7.(2024高三下·广州模拟) 某同学使用血细胞计数板估算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总数。在实验操作无误的情况下,他所选的5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分别为1、0、7、0、2。则该同学下一步操作最合理的是(  )
A.将酵母菌培养液稀释10倍后,重新制作装片观察计数
B.计数5个小方格中酵母菌数量的平均值,直接进行估算
C.重新选取酵母菌数量相对较多的小方格进行计数和估算
D.改为计数5个中方格中酵母菌的数量,再决定后续的操作
8.(2024高三下·毕节模拟)关于“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每天定时取样,测定酵母菌细胞数量,绘制种群数量动态变化曲线
B.从静置的培养液中取适量上清液,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
C.在血细胞计数板中央滴一滴培养液,盖上盖玻片,并用滤纸吸去边缘多余培养液
D.与一般的生物学实验一样,该探究实验也需要单独设置对照组
9.(2024高三下·秦皇岛模拟)某生物兴趣小组利用血细胞计数板对锥形瓶中酵母菌进行计数,得到如图所示酵母菌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血细胞计数板计数室上先滴加培养液再加盖玻片会使统计结果偏低
B.计数前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的目的是使酵母菌均匀分布
C.培养到第3天时,锥形瓶中酵母菌的种内竞争最激烈
D.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酵母菌种群数量最终在K值上下波动
10.(2024高二下·湖北期中) 微生物计数时除血细胞计数板外,还常用细菌计数板。某研究小组将大肠杆菌培养液稀释1000倍后,采用下图所示的细菌计数板(规格为1mm×1mm×0.02mm,计数室为16×25型)进行计数,检测四角上中方格的大肠杆菌数量分别为32、35、36、38。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计数时先滴加一滴清水于玻片中央,再从一侧缓缓盖上盖玻片,避免气泡产生
B.细菌计数板相较于血细胞计数板而言,可对细胞较小的原核生物计数
C.细菌计数板计数法统计的培养液中大肠杆菌的数量可能比实际值大
D.此培养液中大肠杆菌的种群密度约为:2.82×1010个/mL
11.(2024高二下·潮阳月考) 某小组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时,同样实验条件下分别在2个试管中进行培养(见下表),均获得了“S”形增长曲线。根据实验结果判断,下列对实验过程或实验结果的说法错误的是(  )
试管号 Ⅰ Ⅱ
培养液体积(mL) 10 10
起始酵母菌数(103个) 10 5
A.先在血细胞计数板上放盖玻片后滴加样品
B.试管Ⅰ内种群的K值与试管Ⅱ不相同
C.长时间静置后为减少误差应振荡样品
D.试管Ⅰ内的种群量先于试管Ⅱ开始下降
12.(2024高二下·盐田月考) 某同学将一小瓶酵母菌母液平分成甲、乙、丙三组,分别置于培养液中培养,培养过程中各组进行不同的处理,丙组放在适宜的条件下培养。每隔一段时间测定各组酵母菌数,结果如图所示。据图分析,下列相关叙述不合理的是(  )
A.甲组可能放在低温条件下培养,酵母菌新陈代谢弱、繁殖能力低
B.乙组在培养过程中可能更换了培养液,再继续培养
C.利用台盼蓝只能进入活细胞的特性,统计被台盼蓝染色的酵母菌数,使数据更加准确
D.和本实验设计不一样,在探究酵母菌呼吸方式的实验中只需要实验组
13.(2024高三下·广西壮族自治区模拟) 欲探究影响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某生物兴趣小组同学进行了相关实验,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该实验的自变量为图中横坐标表示的不同取样时间
B.实验中每次取样前均应振荡试管,否则统计结果会偏大
C.在较高营养条件下,酵母菌的种群数量才会呈现“S”形增长
D.实验结果可说明马铃薯溶液比5%葡萄糖溶液更适宜培养酵母菌
14.(2024高三下·广西壮族自治区模拟) 酵母是酿酒、发酵食品的重要原料。某小组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实验时, 同时采用相同实验条件分别在4个试管中进行酵母培养(如图) 培养的结果均获得了S形增长曲线。下列有关该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  )
A.4个试管内的种群同时达到K值
B.4个试管内的种群增长速率都是先增大后减小
C.试管③内种群的K值与试管②不同
D.试管④内的种群数量先于试管②开始下降
15.(广西百色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调研生物试题)某生物兴趣小组探究温度对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测得不同温度条件下酵母菌的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情况如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表 不同条件下酵母菌的种群数量
温度/℃ 不同时间酵母菌种群数量/106·mL-1个
0h 24h 48h 72h 96h 120h 144h 168h
5 0.8 1.2 2.0 2.8 3.2 3.6 3.8 3.7
15 0.8 3.0 3.8 4.6 4.0 3.2 2.8 2.5
25 0.8 5.2 5.6 4.6 2.0 1.0 0.6 0.2
35 0.8 1.5 1.8 2.0 2.2 1.3 0.8 0.6
A.对培养液中的酵母菌进行计数时一般采用抽样检测法
B.5℃条件下,48h左右酵母菌种群的增长速率到达最大
C.25℃条件下,酵母菌种群消耗培养液中营养物质最快
D.若接种量为1.6×106·mL-1个,则每组的K值都加倍
16.(2024高二上·杭州期末)如图为小明取1mL培养液稀释100倍后,用血细胞计数板(1mm×1mm×0.1mm)通过显微镜观察到的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在血细胞计数板中的分布情况。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若五个中方格酵母菌平均数如图所示,则该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为6×108个/mL
B.选择如图所示规格的计数室,含16个中方格、400个小方格
C.取样时滴管从静置的培养液底部吸取,会导致数据偏大
D.一个血细胞计数板中央含有2个计数室,其中甲区域也可以进行细胞计数
17.(2019·江苏)如图是一种酵母通气培养的生长曲线,a、b是相同培养条件下两批次培养的结果,下列叙述合理的是(  )
A.a批次中可能有大量细菌污染
B.b批次的接种量可能高于a批次
C.t1时两批次都会产生较多的乙醇
D.t2时两批次发酵液中营养物质剩余量相同
18.(2024高二上·扬州期末) 下图为血细胞计数板正面和侧面示意图,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XB-K-25”表示规格,其中的“25”表示每个中方格内的小方格数
B.血细胞计数板的厚度小于普通载玻片,便于显微镜观察
C.先滴样液后盖盖玻片计数会导致计数结果偏大
D.将台盼蓝与菌液1:2混合计数以区分细胞死活,相当于稀释了3倍
19.(2024高三上·湖南期末) 在果酒发酵过程中,酵母菌种群增长速率及酒精浓度变化如图。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O~M时期酵母菌种群消耗装置内的氧气进行有氧呼吸
B.M点后发酵瓶中无氧气,酵母菌只进行酒精发酵
C.N点时酵母菌种群密度最大,此时限制种群密度的主要因素为非生物因素
D.P点后酒精浓度基本不变,酵母菌种群数量可能比N点时低
20.(2018高三上·安庆开学考)某小组开展酵母菌培养实验,如图是摇瓶培养中酵母菌种群变化曲线。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培养初期,酵母菌因种内竞争强而生长缓慢
B.转速150r/min时,预测种群增长曲线呈“S”型
C.该实验中,酵母菌计数时先滴酵母菌培养液,再盖盖玻片
D.培养后期,酵母菌的呼吸场所由胞外转为胞内
21.(2024高二下·南宁开学考)某兴趣小组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中,将酵母菌培养液稀释100倍后,经等体积台盼蓝染液染色后,用血细胞计数板(规格为1mm×1mm×0.1mm)进行计数,观察到一个中方格的菌体数如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取样时滴管从静置的培养液上部吸取,会导致数据偏大
B.统计时,要统计方格内和相邻两边及其夹角上的蓝色菌体
C.显微计数时,应先加培养液再盖盖玻片,否则会导致计数结果偏高
D.若计数的中方格中酵母菌数量的平均数与图示中方格内酵母菌数量相同,则培养液中活酵母菌的密度为4.5×108个·mL-1
22.(2024高二下·饶平开学考)某同学欲探究营养物质和温度对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其进行的实验及其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实验组别 变量处理 实验条件 实验结果
实验1 培养液10mL,加入0.1g干酵母,环境温度25℃ 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
实验2 培养液10mL,加入0.1g干酵母,环境温度5℃
实验3 ?
A.a、b曲线对应组的K值不同,是因为营养物质成为环境阻力
B.酵母菌进行计数时,应先将培养液振荡摇匀,再进行抽样检测
C.实验3的处理应为培养液5mL,加入干酵母0.1g,环境温度25℃
D.实验1与实验2以温度为自变量进行相互对照,对应的实验结果应为曲线a和c
23.(2024高二上·荆门期末)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时,进行如下图所示的操作。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按照图示方法操作,统计出来的数据比实际值偏小
B.计数室有16个中方格时,选择左上、左下、右上、右下中方格计数
C.用吸管从培养液底部吸取酵母菌培养液,从H型凹槽处加样
D.实验结束后,血球计数板用试管刷蘸洗涤剂擦洗、晾干
24.(2024高二上·重庆市期末)为了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兴趣小组完成了以下有关实验。取两种不同类型的酵母菌a、b分别将其接种到装有10mL相同培养液中,通气培养并定时取样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然后绘制增长曲线,结果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得到的结果会比实际活菌数量偏大
B.若先加培养液再盖盖玻片,结果会比实际酵母菌的数量偏大
C.根据图可知t2时两批次发酵液营养物质剩余量较少的是b
D.若酵母菌初始接种量增大一倍,则该培养体系所能容纳的酵母菌将减少
25.(2024高二上·玉林期末)将一定量的酵母菌接种到恒定容积的新鲜培养液中,在适宜条件下培养,每隔一段时间用血细胞计数板(规格为25×16)测定培养液中酵母菌活菌数目,记录数据并比较分析。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实验中初始接种量不影响酵母菌数量达到K值的时间
B.应让培养液自行渗入计数室内,并用滤纸吸去多余的培养液
C.酵母菌用台盼蓝染色后,应将被染成蓝色的酵母菌进行计数
D.若平均每个中方格内有24个酵母菌,则1L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约为6×108个
二、非选择题
26.(2024高二上·邵东期末)酵母菌生长的适宜温度在20~30 ℃,能在pH为3~7.5的范围内生长,在氧气充足的环境中主要以出芽生殖的方式快速增殖,大约每1.5~2 h增殖一代。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据此探究酵母菌种群在不同的培养液浓度和温度条件下种群密度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如下实验,实验操作步骤如下:
第一步:配制无菌马铃薯葡萄糖培养液和活化酵母菌液。
第二步:利用相同多套装置,按下表步骤操作。
装置编号 A B C D
装置容器 内的溶液 无菌马铃薯葡萄糖培养液(mL) 10 10 5 5
无菌水(mL) - - 5 5
活化酵母菌液(mL) 01 0.1 0.1 0.1
温度(℃) 5 25 5 25
第三步: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装置中起始酵母菌数目,做好记录。
第四步:将各装置放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
第五步:连续7天,每天随机抽时间取样计数,做好记录。
回答下列问题:
(1)改正实验操作步骤中的一处错误   。
(2)某同学第5天在使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时做法如下:
①振荡摇匀试管,取1 mL培养液并适当稀释。先将   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稀释后的培养液滴于其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   ,制作好临时装片。稍待片刻,待酵母菌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的中央。
②显微镜下观察计数:如果小方格内酵母菌数量过多,应当对菌液进行   ,一般适宜的范围是5~10个菌体/每小格。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可依据“   ”的原则计数。
③如所使用的血细胞计数板有16个中方格,每1个中方格中有25个小方格,计数室的总容积为0.1 mm3(1 mL=1 000 mm3)。请推导出1 mL培养液中酵母细胞的计算公式:1 mL培养液中酵母细胞个数=平均每个小方格的酵母菌数×   。
(3)下图为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时,一个中方格的酵母菌分布情况。
估算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称为   ,若吸取酵母菌样液1 mL,并稀释100倍,采用血细胞计数板(规格为1 mm×1 mm×0.1 mm,由400个小格组成)计数时结果如图,若计数的中方格酵母菌平均数为18个,则10 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总数为   个。
27.(2023高二上·广州月考)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请回答:
(1)某研究性学习小组通过资料查找发现:在15~35℃范围内,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较快。为了探究酵母菌种群增长的最适温度是多少,他们设置了5组实验,每隔24h取样检测一次,连续观察7天。本实验中,某学生的部分实验操作过程是这样的:
①把含有酵母菌的培养液放置在适宜的环境中培养,第7天开始取样计数;
②用无菌吸管从静置试管中吸取酵母菌培养液少许;
③将培养液加入血细胞计数板的计数室,再盖上盖玻片,并用滤纸吸去多余菌液。
请纠正该同学实验操作中的三个错误。
①   ;
②   ;
③   。
(2)在培养后期,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前,通常需要将酵母菌样液稀释,这是因为   。
(3)下表是他们进行相关探究实验所得到的结果,请据表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温度(℃)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第5次 第6次 第7次 第8次
0 h 24 h 48 h 72 h 96 h 120 h 144 h 168 h
1.5 1.2 3.0 3.8 4.6 4.0 3.2 2.8 2.5
20 1.2 5.0 5.3 4.2 2.1 1.2 0.8 0.6
25 1.2 5.2 5.6 4.6 2.9 1.0 0.6 0.2
30 1.2 4.9 5.5 4.8 2.2 1.3 0.7 0.5
35 1.2 1.5 1.8 2.0 2.2 1.3 0.8 0.6
①每隔24小时取一定量的酵母菌培养液,用血细胞计数板在显微镜下进行细胞计数,并以多次计数的平均值估算试管中酵母菌种群密度,这种方法称为   法。
②该实验的自变量是   。
28.(高中生物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第1章 种群及其动态 单元练习(提升版))为了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兴趣小组按下表完成了有关实验。该兴趣小组将酵母菌接种到装有10mL液体培养基的试管中,通气培养并定时取样计数,然后绘制增长曲线。图甲是小组成员用血细胞计数板观察到的培养结果(样液稀释100倍,血细胞计数板规格为1mm×1mm×0.1mm),图乙曲线A、B是两批次酵母菌培养的结果,图丙表示根据每天统计的酵母菌的数量,计算其λ值(λ=当天种群个体数量/前一天种群个体数量)并绘制的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试管编号 培养液/mL 无菌水/mL 酵母菌母液/mL 温度/℃
A 10 - 0.1 28
B 10 - 0.1 5
C - 10 0.1 28
(1)该实验的自变量有   。
(2)在取样前应轻轻   试管。制片时应该在盖盖玻片   (填“前”或“后”)滴加样液。
(3)在计数前,采用台盼蓝染液染色;若细胞被染成蓝色,则   (填“需要”或“不需要”)计数。计数时,若图甲只有双边线内有4个细胞为蓝色,此时试管中酵母菌数量约为   个。
(4)比较图乙中t1时,两批次培养的A、B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种内斗争的强度依次是   、   。(填“A>B”“A=B”或“A<B”)。
(5)图乙中,t2时两批次培养液中营养物质的剩余量   (填“相同”或“不同”),可能的原因为   。
(6)图丙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
A.a→b段,种群数量逐渐增多 B.d点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
C.b→c段,种群数量逐渐减少 D.a点和c点的种群数量不同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解析】【解答】由题干信息可知,血细胞计数板规格为0.1mmx1mmx1mm,25x16,共25个中格:每个中格有16个小格,因此5个中格共有80个小格,56:80=0.7,即每个小格中平均有0.7个菌,则计数室中的菌数为400×0.7=280个,死细胞失去选择透过性,台盼蓝染液能将死细胞染色,着色细胞占20%,说明活菌数占80%,因此活菌数为280×0.8=224个,又因为观察之前将培养液稀释10倍,稀释后的培养液与台盼蓝染液进行等体积混合,这相当于将培养液进行了二等分,因此混合前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活菌数相当于224×2=448个,每个计数室的体积为0.1mm3,经换算可以得到10mL酵母菌培养液中酵母菌活菌数约为448÷0.1×1000×10×10=4.48×108个,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1、统计菌落数目的方法
(1)显微镜直接计数法
①原理:利用特定细菌计数板或血细胞计数板,在显微镜下计算一定容积的样品中微生物数量;②方法:用计数板计数; ③缺点:不能区分死菌与活菌。
(2)间接计数法(活菌计数法)
原理:当样品的稀释度足够高时,培养基表面生长的一个菌落,来源于样品稀释液中的一个活菌。通过统计平板上的菌落数,就能推测出样品中大约含有多少活菌。
2、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可以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对酵母菌进行计数:先将盖玻片放在血细胞计数板的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的培养液用滤纸吸去。稍待片刻,待酵母菌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的中央,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再以此为根据,估算试管中的酵母菌总数。
2.【答案】C
【知识点】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3.【答案】A
【知识点】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4.【答案】C
【知识点】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5.【答案】D
【知识点】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6.【答案】D
【知识点】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7.【答案】D
【知识点】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解析】【解答】A、根据题意可知,5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分别为1、0、7、0、2,说明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偏少,不用再稀释,A错误;
B、计数5个小方格中酵母菌数量的平均值,直接进行估算,由于酵母菌数量偏多,误差较大,B错误;
C、重新选取酵母菌数量相对较多的小方格进行计数和估算,由于酵母菌数量偏多,误差较大,C错误;
D、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偏少,改为计数5个中方格中酵母菌的数量,再决定后续的操作,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1、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实验流程为:(1)酵母菌培养(液体培养基,无菌条件)→(2)振荡培养基(酵母菌均匀分布于培养基中)→(3)观察并计数→重复(2)、(3)步骤(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绘图分析。
2、探究培养液中酵母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中应注意: (1)在吸取培养液计数前,要轻轻振动试管,使试管中的酵母菌分布均匀。
(2)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稍待片刻,待酵母菌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的中央,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再以此为根据,估算试管中的酵母菌总数。
8.【答案】A
【知识点】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9.【答案】B
【知识点】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10.【答案】A
【知识点】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解析】【解答】A、计数时,不应先滴加清水,应先在计数室上方加盖玻片,再沿凹槽边缘滴加培养液,让培养液自行渗入计数室,多余的培养液用滤纸吸去,A错误;
B、细菌计数板和血细胞计数板的计数原理相同,血细胞计数板比细菌计数板厚,常用于相对较大的酵母菌细胞、霉菌孢子等的计数,细菌计数板常用于细胞较小的原核生物的计数,B正确;
C、细菌计数板属于显微镜直接计数法,无法区分死菌和活菌,统计值可能包含死菌,统计大肠杆菌的数量可能比实际值大,C正确;
D、依据计数板的计数原理,大肠杆菌的种群密度为[ (32+35+36+38) /4×16×103] × (1×103/0.02) =2.82×1010个/mL,D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用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应只计数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酵母菌。 若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可增大稀释倍数后再计数。
统计菌落数目的方法:
(1)显微镜直接计数法:①原理:利用特定细菌计数板或血细胞计数板,在显微镜下计算一定容积的样品中微生物数量;②方法:用计数板计数;③缺点:不能区分死菌与活菌。
(2)间接计数法(活菌计数法):①原理:当样品的稀释度足够高时,培养基表面生长的一个菌落,来源于样品稀释液中的一个活菌,通过统计平板上的菌落数,能推测出样品中大约含有多少活菌。
②操作:a.设置重复组,增强实验的说服力与准确性;b.为了保证结果准确,一般选择菌落数在30~ 300的平板进行计数。③计算公式:每克样品中的菌株数=(C+V)×M,其中c代表某一稀释度下平板.上生长的平均菌落数,V代表涂布平板时所用的稀释液的体积(mL),M代表稀释倍数。
11.【答案】B
【知识点】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解析】【解答】A、在利用血细胞计数板进行计数时,先将盖玻片放在血细胞计数板的计数室上,然后再滴加样品,待其自行渗入,A正确;
B、试管I和试管Ⅱ中具有的培养液体积相同,因此K值也相同,B错误;
C、长时间静置后,酵母菌集中于培养液底部,在取样时为减少误差应振荡样品,C正确;
D、由于试管I中起始酵母菌数较多,因此试管I内的种群数量首先到达K值,由于营养物质耗尽和代谢废物积累,也必然是试管I中的种群数量首先开始下降,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1、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实验流程为:(1)酵母菌培养(液体培养基,无菌条件)→(2)振荡培养基(酵母菌均匀分布于培养基中)→(3)观察并计数→重复(2)、(3)步骤(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绘图分析。
2、探究培养液中酵母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中应注意: (1)在吸取培养液计数前,要轻轻振动试管,使试管中的酵母菌分布均匀。(2)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稍待片刻,待酵母菌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的中央,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再以此为根据,估算试管中的酵母菌总数。
12.【答案】C
【知识点】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解析】【解答】A、甲组酵母菌数目增长缓慢,可能放在低温条件下培养,酵母菌新陈代谢弱、繁殖能力低,A正确;
B、乙组和丙组前段时间酵母菌数目增长同步,后段时间乙组酵母菌增长比丙组快,可能在培养中乙组更换了培养液,新的培养液中比培养一段时间的培养液营养物质更丰富,且无代谢废物,因此酵母菌的生长和繁殖能力会增强,B正确;
C、台盼蓝是细胞活性染料,常用于检测细胞膜的完整性,检测细胞是否存活。活细胞不会被染成蓝色,而死细胞会被染成蓝色。若用台盼蓝染料统计酵母菌数目,只统计到死的酵母菌数目,反而使数据更不准确,C错误;
D、本实验的对照组是放在适宜条件下培养的丙组,而在探究酵母菌呼吸方式的实验中只需要实验组,不需要对照组,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酵母菌是一种单细胞真菌,属于兼性厌氧菌,即在有氧和无氧的条件下都能生存。在无氧或缺氧的条件下能进行无氧呼吸,在氧气充裕的条件下能进行有氧呼吸,因此便于用来研究细胞的呼吸方式。在探究活动中,需要设计和进行对比实验,分析有氧条件下和无氧条件酵母菌细胞的呼吸情况。
13.【答案】D
【知识点】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解析】【解答】A、图中横坐标表示取样时间,但该实验的自变量包括培养时间、培养所用营养液的成分,A错误;
B、实验中每次取样前均应先振荡试管,以使菌体在培养液中均匀分布,否则,若在试管靠近上部取样,则会导致结果偏小;若在下部取样,则会导致结果偏大,B错误;
C、从图示可看出,三种不同营养条件的营养液中,在一定的时间内均会出现“S”形增长,C错误;
D、比较各组,5%葡萄糖溶液+马铃薯溶液组在培养过程中菌体数量增加最快,且峰值最高,更适宜培养酵母菌,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微生物的计数方法主要有显微镜直接计数法和间接计数法。微生物的培养过程中的数量增长可以分为调整期、对数期、稳定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
S型曲线与J型曲线的关系:
14.【答案】A
【知识点】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解析】【解答】A、K值指的是最大环境容纳量,到达K值的时间是由环境阻力的大小决定的。由于培养液的体积不同,起始酵母菌数不同,因此4个试管内的种群到达K值的时间不同,A符合题意;
B、由题意可知,在该实验中,4个试管均获得了“S”型增长曲线,表明它们的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均是先增大后减小,B不符合题意;
C、试管②、③中的起始酵母菌的数量相同,但是培养液体积不同,故二者的K值不同,C不符合题意;
D、试管②、④中的培养液体积相同,但是试管④内的起始酵母菌数量多,种群数量先于试管②开始下降,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中培养液的体积不同,起始酵母菌数不同,因此4个试管内的种群到达K值的时间不同,④号试管内的环境阻力最大,因为试管内培养液体体积最少,起始酵母菌数最多,因此最先达到K值;由于有毒物质积累,试管④内的种群数量也最先开始下降。当种群刚迁入一个新环境的时候,若环境适宜种群生存,环境中的食物、空间等适宜,没有环境阻力,则初始阶段时种群呈“J”形曲线增长,然后环境阻力慢慢增大,种群开始呈“S”形曲线增长,K值指的是最大环境容纳量,到达K值的时间是由环境阻力的大小决定的。
15.【答案】D
【知识点】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16.【答案】B
【知识点】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17.【答案】B
【知识点】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解析】【解答】A.a批次若有大量细菌污染,酵母菌和杂菌会竞争资源,所以K值会下降,与题图不符,A不符合题意;
B.b先达到K值,即单位时间内b批次增长细菌数目更多,有可能是接种量高于a,B符合题意;
C.图中曲线是在通气的条件下绘制,t1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说明此时氧气充足,而酒精发酵需要在无氧条件下进行,故此时产生的酒精比较少或几乎没有,C不符合题意;
D.t2时,a、b均达到K值,但由于b条件下酵母菌数量首先达到K值,故消耗的营养物质较多,则营养物质的剩余量相对较少,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由曲线图可知,a、b均呈S型增长曲线,二者的K值相同,但由于培养条件相同,故猜测是因为起始种菌数不同,导致的二者达到最大细胞密度的时间不相同。
18.【答案】C
【知识点】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解析】【解答】A、在血球计数板上,刻有一些符号和数字,“XB-K-25”为计数板的型号和规格,表示此计数板分25个中格,每个中方格含有16个小方格,A错误;
B、血球计数板是由一块比普通载玻片厚的特制玻片制成的,B错误;
C、应该先盖玻璃片再加计数悬液,因为盖玻片和计数板之间的凹槽形成的狭缝空间的体积是固定的,加液体时靠虹吸作用将液体吸入,如果反之,则盖玻片可能由于已加入的液滴的表面张力作用使其未能严密的盖到计数板表面上,使计数室内的体积增大,从而使计数结果偏高,C正确;
D、活细胞不会被台盼蓝染成蓝色,而死细胞会被染成淡蓝色,将台盼蓝与菌液1:2混合计数可以区分细胞死活,相当于稀释了倍,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未经染色时死亡的酵母菌与存活的酵母菌一块儿计数,因此统计的结果比实际值高,为保证准确性,可用台盼蓝染色后再对呈无色的菌体进行计数,以保证对活菌进行计数;抽样检测时,吸取培养液计数前要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少误差;在血球计数板滴加酵母菌培养液前,应先盖盖玻片。
19.【答案】B
【知识点】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解析】【解答】A、在O~M时期,酵母菌种群会消耗装置内的氧气,进行有氧呼吸,在有氧条件下,酵母菌会利用氧气进行呼吸作用。A正确。
B、M点后发酵瓶中无氧气,在M点后,发酵瓶中并不是完全没有氧气,酵母菌还是会进行一定程度的有氧呼吸,因为在无氧条件下,酵母菌会进行乳酸发酵而不是酒精发酵。B错误。
C、因为在N 点时,酵母菌种群密度最大,限制种群密度的是非生物因素。在N点时酵母菌种群密度最大,限制因素应该是生物因素,如竞争、寄生等。C正确。
D、P点后酒精浓度基本不变,酵母菌种群数量可能比N点时低,在P点后酒精浓度基本不变,可能是因为酵母菌数量减少或者其他因素影响。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这道题主要考察了果酒发酵过程中酵母菌种群增长速率和酒精浓度的变化,以及对发酵过程中氧气利用和酒精发酵的理解。同时,也考察了对种群密度限制因素的判断。这涉及到生物学和发酵工艺相关的知识。
20.【答案】B
【知识点】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解析】【解答】培养初期,酵母菌数量少,种内竞争弱,因起始数量少而导致生长缓慢,A不符合题意;由于培养液中营养物质有限,可预测转速150r/min时,种群数量增大到一定程度后保持相对稳定,呈“S”型增长,B符合题意;该实验中,酵母菌计数时,应先将盖玻片放在血细胞计数板的计数室上,在盖玻片的边缘滴加酵母菌培养液,待培养液从边缘处自行渗入计数室,吸去多余培养液,再进行计数,C不符合题意;无论培养初期还是培养后期,酵母菌的呼吸作用场所都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关于C选项,要注意酵母菌的种群数量的检测方法: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稍待片刻,待酵母菌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的中央,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再以此为根据,估算试管中的酵母菌总数。
21.【答案】D
【知识点】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22.【答案】C
【知识点】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解析】【解答】A、实验1与实验2以温度为自变量进行相互对照,对应的实验结果应为曲线a和c,实验1与实验3以营养物质的含量为自变量进行相互对照,实验3的处理应该为培养液5mL,无菌水5mL,加入干酵母0.1g,环境温度25℃,曲线b应为实验3的处理结果,a、b曲线对应组的K值不同,是因为营养物质成为环境阻力,AD正确,C错误;
B、酵母菌进行计数时,应先将培养液振荡摇匀,再进行抽样检测,从而减少实验误差,B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实验分析: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营养物质和温度对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实验1与实验2以温度为自变量进行相互对照,对应的实验结果应为曲线a和c,实验1与实验3以营养物质的含量为自变量进行相互对照,对应的实验结果应为曲线b。
23.【答案】B
【知识点】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24.【答案】D
【知识点】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25.【答案】B
【知识点】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解析】【解答】A、该实验中初始接种量越大,酵母菌数量达到K值的时间越短。A错误;
B、观察计数时,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再在盖薄片边缘滴一滴培养液,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并用滤纸吸去多余的培养液。B正确;
C、酵母菌用台盼蓝染色后,被染成蓝色的酵母菌是死菌,计数数目不包括已死亡的酵母菌。C错误;
D、若平均每个中方格内有24个酵母菌,则1L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约为24/16×400/(0.1×10-3)×103= 6×109个。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观察计数时,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再在盖薄片边缘滴一滴培养液,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并用滤纸吸去多余的培养液。酵母菌用台盼蓝染色后,被染成蓝色的酵母菌是死菌,计数数目不包括已死亡的酵母菌。
26.【答案】(1)第五步中应每天同一时间(定时)取样
(2)盖玻片;用滤纸(吸水纸)吸去;适当稀释;计数相邻两边及其夹角;400×104×稀释倍数
(3)抽样检测法;4.5×109
【知识点】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解析】【解答】(1)该实验中,每天应在同一时间取样,因此第五步中应在每天同一时间(定时)取样;
(2)①将酵母菌滴加到血细胞计数板上时,应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再用吸管吸取稀释后的培养液滴于其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水纸)吸去,制作好临时装片;
②小格内的酵母菌数量过多,不方便计数,可以先对菌液进行适当稀释;压在小方格边界上的酵母菌,计数时应计数相邻两边及其夹角;
③如所使用的血细胞计数板有16个中方格,每1个中方格中有25个小方格,计数室的总容积为0.1mm3(1mL=1000mm3),则1毫升培养液中酵母菌细胞的计算公式:酵母细胞个数/mL=平均每个小方格的酵母菌数×小方格的数目×(1mL/0.1mm3)×稀释倍数=平均每个小方格的酵母菌数×400×104×稀释倍数。
(3)估算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称为抽样检测法,由小问2中公式可知:1毫升培养液中酵母菌细胞的计算公式:酵母细胞个数/mL=平均每个小方格的酵母菌数×小方格的数目×(1mL/0.1mm3)×稀释倍数=平均每个小方格的酵母菌数×400×104×稀释倍数,10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总数=18/16×400×104×100×10=4.5×109个。
【分析】
(1)该实验中,每天应在同一时间取样,因此第五步中应在每天同一时间(定时)取样;
(2)①将酵母菌滴加到血细胞计数板上时,应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再用吸管吸取稀释后的培养液滴于其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水纸)吸去,制作好临时装片;
②小格内的酵母菌数量过多,不方便计数,可以先对菌液进行适当稀释;压在小方格边界上的酵母菌,计数时应计数相邻两边及其夹角;
③如所使用的血细胞计数板有16个中方格,每1个中方格中有25个小方格,计数室的总容积为0.1mm3(1mL=1000mm3),则1毫升培养液中酵母菌细胞的计算公式:酵母细胞个数/mL=平均每个小方格的酵母菌数×小方格的数目×(1mL/0.1mm3)×稀释倍数=平均每个小方格的酵母菌数×400×104×稀释倍数。
(3)估算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称为抽样检测法,由小问2中公式可知:1毫升培养液中酵母菌细胞的计算公式:酵母细胞个数/mL=平均每个小方格的酵母菌数×小方格的数目×(1mL/0.1mm3)×稀释倍数=平均每个小方格的酵母菌数×400×104×稀释倍数,10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总数=18/16×400×104×100×10=4.5×109个。
27.【答案】(1)应该连续7天都取样计数;取样前振荡试管使酵母菌分布均匀;先盖上盖玻片,再加入血球计数板计数室
(2)酵母菌密度太大,不便于计数
(3)抽样检测;温度
【知识点】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解析】【解答】(1) 分析该学生的部分实验操作过程,可发现该学生的操作过程中出现的三个错误为:①把含有酵母菌的培养液放置在适宜的环境中培养,应该连续7天都取样计数;②取样前振荡试管使酵母菌分布均匀;③先盖上盖玻片,再加入血球计数板计数室。
(2)在培养后期,酵母菌密度太大,不便于计数,故用血球计数板计数前,需要将酵母菌样液稀释。(3)①利用血球计数板估算酵母菌种群密度的方法是抽样检测法。
②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酵母菌种群增长的最适温度”,故自变量是温度。
【分析】(1)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实验流程为:酵母菌培养(液体培养基,无菌条件)→振荡培养基(酵母菌均匀分布于培养基中),滴加培养液时,应先加盖玻片,再在盖玻片的边缘滴加培养液→观察并计数→重复2、3步骤(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绘图分析。
(2)分析表格的数据:96h前,无论在哪个时间段内,都是25摄氏度的酵母菌的数量最多,所以25摄氏度为酵母菌的最适温度。随着酵母菌数量的增加,培养液中营养物质、养分等越来越少,种内斗争加剧,所以96h后酵母菌种群数量开始下降。
28.【答案】(1)温度、营养物质(培养条件)
(2)振荡;后
(3)不需要;5×109
(4)A>B;A<B
(5)不同;B批次先达到K值,消耗的营养物质较多
(6)A;B;D
【知识点】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解析】【解答】(1)据表格可知,A和B对照,自变量为温度,A和C对照,自变量为是否含有培养液,即营养物质(培养时间)。
(2)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要将试管轻轻振荡几下,使酵母菌分布均匀,减小计数误差;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时,应先放置盖玻片,在盖玻片的边缘滴加培养液,待培养液从边缘处自行渗入计数室,吸去多余培养液,再进行计数。
(3)活细胞的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不会被台盼蓝染液染色,被染成蓝色的酵母菌细胞为死细胞,不需要进行计数:计数时若图甲双边线内有4个细胞为蓝色,识图分析可知图中双边线内16个小方格中共有活酵母菌20个,则此时试管中酵母菌数量约为20÷16×400×10000x100×10=5×109(个)。
【分析】1、生物实验中的变量:实验过程中可以变化的因素称为变量,自变量是想研究且可人为改变的变量称为自变量; 因变量是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变量称为因变量;无关变量是在实验中,除了自变量外,实验过程中存在一些可变因素,能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这些变量称为无关变量。无关变量应相同且适宜。
2、统计菌落数目的方法
(1)显微镜直接计数法
①原理:利用特定细菌计数板或血细胞计数板,在显微镜下计算一定容积的样品中微生物数量;
②方法:用计数板计数;
③缺点:不能区分死菌与活菌。
(2)间接计数法(活菌计数法)
①原理:当样品的稀释度足够高时,培养基表面生长的一个菌落,来源于样品稀释液中的一个活菌。通过统计平板上的菌落数,就能推测出样品中大约含有多少活菌。
②操作:
a、设置重复组,增强实验的说服力与准确性。
b、为了保证结果准确,一般选择菌落数在30~300的平板进行计数。
③计算公式:每克样品中的菌株数=(c÷V)×M,其中c代表某一稀释度下平板上生长的平均菌落数,V代表涂布平板时所用的稀释液的体积(mL),M代表稀释倍数。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