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70张PPT)
12 词四首
学习目标
熟练掌握生字新词的读音、书写,理解有关词语的含义。(重点)
诵读四首不同词牌名的词,体会它们不同的韵律特点,理解四首词的内容。(重点)
结合词人的生平和词的创作背景,理解四首词中寄寓的情感。(难点)
e7d195523061f1c0600ade85ab8d19863d296bbd6d3c8047FB0A4867354E4F1E3A7DEAE3C4C4B5C9777EC9E9D7F78045DB0296A4194571101A21F67FC7D6C39966CE50B69116E2EE84E571E25F3C0CCEFA580E17E0662CFEDAA8B523805C8502F8097F2A1B850D425FF7195227813744A53FD6CF2B2B57D748A7B5042ABFF2AC338AA28342723E5B96AEA94EED6DE12D7C9D1D2A095B283E
文体知识
{ 意境之美 }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Dappled shadows hang aslant over clear shallow water; Secret fragrance wafts in the moonlit dusk.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
01
清韵古风
词,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诗和词都属于韵文的范围,但诗只供吟咏,词则入乐而歌唱。
词是诗的别体,它最初是配音乐唱的。词的特点在于它是长短句,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
范仲淹(980-1052),字希文,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死后谥号文正。他幼年丧父,生活贫苦,但刻苦读书,年少有志,26岁中进士。他为政清廉,体恤民情,刚直不阿,力主改革,屡遭奸佞诬谤,数度被贬。其词意境宏阔,气象雄奇,以反映边塞风光和征战劳苦见长,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作者简介
渔家傲 秋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宋·范仲俺
初读感悟
听读古诗,想象画面
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大不同。大雁又飞回了衡阳,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黄昏时分,号角吹起,边塞特有的风声、马啸声、羌笛声和着号角声从四面八方回响起来。连绵起伏的群山里,夕阳西下,青烟升腾,孤零零的一座城,却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亲人,眼下战事未平,功名未立,还不能早作归计。远方传来羌笛的悠悠之声,天气寒冷,霜雪满地。夜深了,在外征战的人都难以入眠,无论是将军还是士兵,都头发花白,默默流泪。
再读品析
再读古诗,品味秋景
1.上片哪个字概括了边塞景物的特点?
异
2.思考:上阕如何具体体现“塞下”的“风景异”?
“衡阳雁去无留意”,表明塞下天气极寒冷,与作者的家乡大不相同。
“四面边声连角起”,风吼、马嘶,同不断起伏的号角声混杂在一起,构成了塞下独特的声音,这种边声也是异于中原的。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当暮霭生成、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关闭了城门,也和城里华灯初上时的景象有异。同时也点明了当时战事紧张的特殊背景。
1.面对此情此景,下阕最能表现作者心情的字眼是?
再读古诗,品味秋情
再读品析
泪
2.下阙中,透过“泪”,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情感?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再读古诗,品味秋情
美读析志
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
家乡在“万里”之外,欲归不能,只能借助一杯浊酒消愁解闷。“家万里”表现了思乡之切。
慨叹功业未建,边患未除,归乡无期。(用典)
思乡之情
爱国之情
燕然勒功:典出《后汉书》卷二十三《窦融列传·窦宪》。
两汉时代与匈奴长期交战,卫青霍去病相聚大举北伐,北疆之患仍绵延不绝,公元89年夏天,窦宪、耿秉率大军和北单于在稽洛山展开战斗,大胜敌军。追赶北匈奴各部,到达和渠北醍海,出塞外三千多里,俘获败军不计其数,之后,窦宪登上燕然山,刻石记功,令班固作铭。
典故
探讨:边地民谣和西夏人都对范仲淹推崇有加,文韬武略的范仲淹却“燕然未勒”。怎么理解?
再读探讨
背景
1038年,西夏另行建国,侵袭延州。朝廷内吵成一团,而边境更是狼狈,边防不修,宋将范雍无能,使得延州北部数百里边寨被西夏洗劫而去。这时朝廷派出年已52岁的范仲淹镇守边陲。 但, 北宋推行“崇文抑武”的国策,重用文臣,采取措施对在前线直接指挥军队的人严加控制和防范,这就决定了范仲淹不但不能做“勒燕然”的英雄,就连他抗敌策略、治边主张也不能被朝廷接受。
人不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
“不寐”的是将军也是征夫,此处用了“互文”的修辞。流下的是思念家乡的泪,更是功业无成、壮志未酬的英雄泪!
e7d195523061f1c0600ade85ab8d19863d296bbd6d3c8047FB0A4867354E4F1E3A7DEAE3C4C4B5C9777EC9E9D7F78045DB0296A4194571101A21F67FC7D6C39966CE50B69116E2EE84E571E25F3C0CCEFA580E17E0662CFEDAA8B523805C8502F8097F2A1B850D425FF7195227813744A53FD6CF2B2B57D748A7B5042ABFF2AC338AA28342723E5B96AEA94EED6DE12D7C9D1D2A095B283E
归纳主旨
{ 意境之美 }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Dappled shadows hang aslant over clear shallow water; Secret fragrance wafts in the moonlit dusk.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
01
清韵古风
纵观全词,意境开阔苍凉,上下片情景相生,浑然一体。词人通过描写边塞战地风光,向我们展现了边塞战士的艰苦生活,同时表达了词人报国立功的英雄气概和壮志难酬、思乡忧国的感慨情怀!
抒发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
状写戍边将士的乡愁、家中思妇的别离之情;
表现塞外戍边生活的单调艰辛、连年征战的残酷艰辛;
宣泄对黩武开边的不满、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情;
惊叹描摹边地绝域的奇异风光和民风民俗。
边塞诗
拓展延伸
江城子
.
密州出猎
作者名片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
文:散文大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诗:清新豪健,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书法:擅长行书、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此外,在作画、农田水利、教育、音乐、医药、数学、金石、美学、烹饪等方面也都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读 人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听范读,感悟词人豪气雄风
fā
qíng
diāo qiú
jì
bìn
gāng
读 词
自由朗读,感悟词人豪气雄风
个性诵读:读准字音
读清节奏
读出气势
(昂扬的语调,奔放的气势)
读 词
结合注释,梳理词意
老夫我姑且发一发少年的轻狂,左手牵黄犬,右臂托苍鹰。戴锦帽,披貂裘,率领随从千骑驰骋,犹如疾风席卷山冈。为了报答全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情,我要亲手射杀猛虎,像三国的孙郎那样。
痛饮美酒,心胸开阔,胆气更为豪壮.鬓边白发有如微霜,那又有何妨!手持符节前往云中,何时朝廷才能再遣冯唐?(召我奔赴战场)(到那时)我定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朝着西北方,奋勇射杀犯界的天狼。
读 意
01
02
03
词中哪个字最能体现苏轼的性格?
什么是狂呢 你从词中的哪些地方看出了苏轼的什么狂?
①狂妄,傲慢;②纵情任性或放荡骄恣的态度③发疯;④失去常态,狂乱。
读 “狂”
读 “狂”
明代屠隆说:“善狂者心狂而形不狂,不善狂者形狂而心不狂。”
“形狂”指人的外在表现,即行为举止、衣着打扮等异于常人;
而“心狂”则是内在的,指人的思想、感情、理想、抱负等与众不同。
行为之狂:
语气之狂:
心性之狂:
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从打猎装备,穿着打扮和出行排场体现出来。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不容置疑地表现出了他对“鬓微霜”的不在乎,体现了苏轼不服老的狂气;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借用孙权的典故,说自己要像风华正茂的孙权一样射虎,让全城百姓来看,可见其英雄豪气,不减当年孙郎。
进取之狂: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希望自己像魏尚一样,重新被朝廷重用。
结合资料,体会苏轼的“进取之狂”
有人说:“苏轼既有报国之志,应奔赴沙场,而苏轼却只‘发少年狂’而无行动;为官者,应勤政爱民,而苏轼却打猎消遣。因此,苏轼之狂,是不思进取,是消极之狂,不可取也!”
分析 “狂”的原因
分析 “狂”的原因
苏轼被排挤出京城,失去了宋神宗的信任。他虽有报国之志,却得不到朝廷重用。因此,“狂”的背后是深深的无奈,从词中“老夫”“聊”“尚”这些字也可看出一二。苏轼虽被排挤,受冷遇,但他依然为百姓着想,他在杭州和密州时,为百姓做了很多实事,政绩突出。因此,苏轼打猎时故意表现出与年龄和身份不相符的“狂”气,是向朝廷证明:自己虽然快四十岁了,虽然是文官,但仍有少年的狂气,可以像武官那样奔赴沙场,英勇杀敌!他希望自己有一天能够重新被朝廷重用,为国效力!所以,苏轼的狂是进取之狂,他的志是报国之志!
全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苏轼?
通过渲染一幅壮观的出猎场面,塑造了一个不减风华正茂之年、充满英雄豪气、意气风发的苏轼。
通过“鬓微霜,又何妨”塑造了一个不服老,年愈长志弥坚的苏轼。
通过“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塑造了一个有心报国、杀敌立功的苏轼。
……
读 情
主题
这首词通过描写一次出猎的壮观场面,借历史典故抒发作者杀敌为国的雄心壮志,表达了为国效命的坚定决心和爱国思想,并委婉的表达了期盼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
念奴娇·赤壁怀古
[ 宋 ]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拓展阅读
豪放
比较阅读,体会作者豪放词风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宋·辛弃疾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文学家、将领。他一生以恢复中原为志向,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备受排挤,终壮志难酬。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其词悲壮豪放,词风慷慨悲壮,抒发爱国精神,且题材广泛,风格以豪放悲壮为主,继承和发展了苏轼的豪放派词风,成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有“词中之龙”之称。和苏轼并称苏辛,有《稼轩长短句》。
辛弃疾出生时,家乡已被金兵占领,北方人民的深重灾难在他童年生活中留下深深的印记。21岁参加抗金义军,投身军事斗争,他集结两千余人起义,投奔抗金将领耿京部下,抗击敌人。
回归南宋后,他力主抗金,历任湖北、江西、浙东等地安抚使,但朝廷没有再让他到抗金的前线。他一生反对和议、盼望早日恢复中原的主张,也未能为南宋小朝廷所采纳,而且两次被弹劾革职。从42岁至68岁的漫长岁月,词人主要在江西上饶一带的农村中度过,抱恨终身。
在大敌当前、民族危难日益深重的关头,把一个以身许国的志士从他的战斗岗位上撤下来,置于无所用的闲散境地;一番凌云壮志无法施展,一腔报国热情付之东流,染白了双鬓,蹉跎了岁月,理想在现实中幻灭。
“破阵子”——词牌名,选自《稼轩长短句集》。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标题
写
豪壮的言语
陈同甫,名亮,南宋婺州(现在浙江省金华县)人,同辛弃疾是好朋友。
解文题
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年)冬天,陈亮来访稼轩,两人痛饮。谈起了时局形势。陈亮气愤异常,朝廷权贵只知歌舞升平,苟且偷安。中原沦陷已历经六十余年,再不北伐讨虏,收复失地,中原百姓就难见复国的一天了。提起中原百姓,辛弃疾不禁想起了当年在山东沂蒙山的战斗生活,想起了豪爽的耿京。便取出宝剑,递与陈亮看,并给他讲述耿京的事情。陈亮不禁赞道:“想不到草莽之中竟有如此豪杰!”大有恨不相识之感。酒至酣处,陈亮舞起宝剑,辛弃疾引吭高歌,据说,歌的便是此词《破阵子》。
陈亮
一生力主抗金。
下笔数千言立就,所作文章,笔力纵横驰骋,气势慷慨激昂。
为人豪迈,喜谈兵,曾多次上书,痛斥秦桧奸邪,倡言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曾两次被诬入狱。
辛弃疾
一生坚决主张抗金。
词作豪迈、慷慨、悲壮,笔力雄厚。
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
两人才气相仿,抱负相同,都是力主抗金复国的志士,慷慨悲歌的词人。
读壮词
提示:读出“壮词”的特点。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请用自己的语言叙述本词所叙述的画面。
醉梦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恍惚间又回到了当年,各个军营里接连不断地响起号角声。把酒食分给部下享用,让乐器奏起雄壮的军乐鼓舞士气。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
战马像的卢马一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我一心想替君主完成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取得世代相传的美名。一梦醒来,可惜已是白发人!
抒壮情
赏析:结合诗句,赏析作者情感。
“剑”是战争利器,“看剑”这一动作表明了词人念念不忘杀敌报国。“吹角连营”意味着战争动员令已经下达,军心振奋,这是诗人投入备战的愿望,也是人民的愿望!
当时作者已经闲居已久,请缨无路,都受到南宋投降派统治集团的排斥和打击。只有在喝醉酒的时候,使他能暂时忘却现实,而通过“挑灯看剑”的举动,生动地表现出来。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这两句具体描绘动员令下达的情况,部下的官兵们分食烤熟的牛肉,军队奏起雄壮的战歌。表现了军中的战斗生活气息,官兵斗志昂扬。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描写了秋天在沙场上检阅军队,阵容威武雄壮。渲染了肃杀的气氛。正当“秋高马壮”时,“点兵”出征,预示了战无不胜的前景。
沙场秋点兵
两句是说马飞快如的卢,弓弦惊如霹雳。“马作的卢飞快”运用典故,这里用来比喻战马都像的卢那样飞速奔驰。
生动地描绘了惊险激烈的战争场面,进一步刻画了冲锋陷阵、杀敌报国的抗战英雄形象。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指完成了君王统一大业,自己也取得了深厚英名。
这是作者的壮志和理想。表达了词人杀敌报君、统一祖国、建功立业的思想。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是可惜的意思。词人毕生梦寐以求的是杀敌报国、建功立业,但词人报国有心,请缨无路。“可怜”一词写尽了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满腔悲愤、辛酸与无奈。
可怜白发生
醉态——
梦境——
现实——
醉里挑灯看剑
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
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实
实
虚
板书设计
写壮语
思考:全词是如何体现了“壮词”这一特点的?
壮
壮语
壮景
壮事
壮情
雄壮的军营生活
壮烈的战斗场面
豪壮的雄心壮志
悲壮的现实生活
上片:回忆军旅生活、豪放、激烈、具有英雄气概
下片:表达自己壮志难酬的抑郁、愤慨
浓郁顿挫、慷慨激昂的豪放之作。
3.辛弃疾说自己写《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赋壮词”,试结合作品加以解释。
从题材上看是写军营中豪放壮美的生活情景
“赋壮词”
从思想感情上看表达的是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
从语言风格上看壮丽而不“纤巧”
军旅生活
雄伟壮观
板书设计
醉里看剑 梦回连营
分麾下炙 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战斗场面
壮志未酬
的卢飞快 霹雳弦惊
了却天下事 赢得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雄心壮志
悲愤慨叹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破阵子》极写抗金部队壮盛的军容,横戈跃马的战斗生活以及收复祖国河山的畅想,这些都是作者醉梦中所不能忘怀的,但是他的想法被"可怜白发生"的现实碾碎了。作者在词中抒发了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痛苦和愤恨。
主题
综合比较
《渔家傲》、
《江城子》、
《破阵子》
在写景、叙事、抒情上的异同
内容 课题
写景或叙事
抒情
总体
渔家傲 秋思 塞下秋景:寒冷荒凉
戒备森严 相同:
感情,都与爱国紧密联系;风格,开阔、雄壮。
不同:感情的侧重点略不同
江城子 密州出猎 打猎场景:
雄壮豪放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回忆军旅生活:豪放激烈具有英雄气概
思乡,忧国,渴望建功立业
渴望被重用,为国效力。
渴望建功立业,壮志未酬的抑郁愤慨
历史上最拽的十个女子
长孙皇后(唐太宗)——最贤惠的女人
上官婉儿——巾帼首相第一人
貂蝉——最早的女间谍
吕雉——最狠毒的女人
柳如是——最好命的红尘女子
李清照——最有才华的女人
夏姬(郑穆公之女)——最妖娆的女人
文成公主——最成功女外交官
万贵妃(明宪宗妃子)——最有魅力的女人
秋瑾——最豪气的女人
在国家民族面临危亡 的时候,巾帼不让须眉的一代女侠秋瑾,抛家弃子,女扮男装,东渡日本,去追求另样的生,去追求民族振兴的方法,把“最有豪气的女人”这样的称谓献给这样的女英雄的确是实至名归。
认识秋瑾
秋瑾(1875—1907),女,字璿卿,号竞雄,别署鉴湖女侠,浙江绍兴人。我国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家、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她从小崇拜岳飞、文天祥、花木兰、秦良玉等民族英雄和女中豪杰,蔑视封建礼法,提倡男女平等,留下了许多充满强烈爱国思想和饱满革命热情的诗篇。
1904年夏,秋瑾冲破封建家庭的束缚,自费东渡日本留学,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
1905年,秋瑾回国加入光复会。同年7月再赴日本东京,加入同盟会。翌年归国,在上海参与创办中国公学。1907年1月她创办我国第一份妇女报刊——《中国女报》,号召妇女为争取解放而斗争。1907年2月回浙江,接任绍兴大通学堂督办,与徐锡麟共筹在皖、浙两地发动武装起义。
1907年7月6日,安庆起义失败,7月13日清兵包围大通学堂,秋瑾不幸被捕。她坚贞不屈,怅恨自己壮志未酬,写下了“秋风秋雨愁煞人”的绝命诗,7月15日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
初读诗歌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满江红
秋瑾
读诗歌,猜测诗人情感。
结合课文注释,理解诗意。
我在京城小住时日,转眼间就又到了中秋佳节。篱笆下面的菊花都已盛开,秋色明净,就像刚刚擦洗过一般。列强逼近,中国前途危殆,我也终如汉之破楚,突破了家庭的牢笼,如今一个人思量着在浙江时那八年的生活况味。他们苦苦地想让我做一个贵妇人,其实,我是多么的不屑啊!
今生我虽然不能身为男子,加入他们的行列。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还要刚烈。想想平日,我的一颗心,常为别人而热。那些俗人,心胸狭窄,怎么能懂我呢?英雄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难免要经受磨难挫折。在这莽莽红尘之中,哪里才能觅到知音呢?眼泪打湿了我的衣襟。
不想做贵妇人
心忧祖国
知音难觅
……
1903年春,王廷均用钱捐得户部主事官职,秋瑾随夫入京。时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她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献身救国事业,而其夫无心国事。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廷均发生冲突,离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后由吴芝瑛出面调解,而秋瑾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不久即东渡日本留学。
结合时代背景,初步感受诗人情感。
这首词是她在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的开阔胸怀。
品读诗歌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京华”点明地点,在北京城。“中秋佳节”点明创作时间和环境。
中秋佳节本是家家团圆的节日,但作者,因与丈夫道不同,而离家出走。作者感受到的不是家家团圆的快乐,反而感慨“早又是”,转眼间又到中秋节。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为篱下,黄花开遍”,是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诗句,写秋色,但主要是用来说明冲破家庭牢笼后兴奋而又愁苦的心理。把陶渊明和李清照表现不同思想的诗句杂用在一起,来表达自己初离家庭时的矛盾心情,别具匠心。
赏析“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独思浙”这两句。
前一句借用史记·项羽本纪》中汉军破楚的历史典故,来比喻我们的祖国在帝国主义列强的进逼下,在清政府的腐败统治下,如不奋起力救,将危在旦夕;后一句说作者在浙江时过着貌似贵妇的生活,实则处于被奴役的地位。要吸取教训,奋起自救,挣脱这封建婚姻的束缚。
合作探究
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八年风味徒思浙”,八年婚姻生活,只剩下徒然地思念娘家,表明其婚姻生活是不幸福的。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只想让我做一个贵妇人(实则是遵从封建道德标准,不问家国天下)。“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表面锦衣玉食的生活,实则奴仆不如,表达自己对这种生活并不留恋,反而是充满蔑视,透出巾帼不让须眉的豪迈。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这四句深入浅出,是鉴湖女侠的自我写照,一幅巾帼英雄的形象,生动地在我们眼前展开。作者运用“列与烈”两字谐音和意义不同的显着变化,来表达她的抱负、志向和思想感情,正是上接“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这两句进一步的思想发展。作者决心比超男子,渴望投身革命,匡国济世的情感尽在其中。
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
“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平生与人相处,一副火热肝胆,一副男儿英雄形象,为人排忧解难能竭尽全力而不辞,有古侠义之士的雄风。但世俗又怎么能理解一个女子的侠肝义胆呢?“俗子胸襟谁识我?”发出震撼人心的感慨。即使如此,也不能阻挡作者探索的脚步,这只不过是英雄所经历的磨难罢了。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离家以后,在大千世界中,不知去何处去寻找知音。找不到知音,又将会受折磨。想到这一点,作者不觉伤心落泪,也是很自然的。这种担心和忧虑,真实地反映了一个革命者刚踏上革命征途的思想状况。
“青衫湿”语出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借此悲叹自己无知音的痛苦。但这不是消极的自怨自艾,而是积极的探索和追寻。词中蕴含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对之后的革命起到思想上的推动作用。
情感探究
再读诗歌,品味诗人情感。
上阙
冲破藩篱
坚决
矛盾
下阙
以身许国
豪情
苦恼
投身革命
知音难觅
梦醒后无路可走,初入革命的迷惘,但并不自怨自艾。
诗人在词中以男子自许,表示了词人对祖国前途的担忧,唱出一个女英雄的高亢壮歌,抒发她决心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同时,也讲述了因自己的情怀和理想,不为丈夫和其他庸人所理解,而生的苦恼和悲愤。曲折地反映了革命者参加革命前的复杂矛盾的心情,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的开阔胸怀。
拓展延伸
再读秋瑾诗词,感悟英雄情怀。
鹧鸪天
祖国沉沦感不禁,闲来海外觅知音。金瓯已缺总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嗟险阻,叹飘零,关山万里作雄行。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
秋瑾
相关评价
秋瑾是一个带头打破三从四德封建束缚
的新女性,是反帝反封建的先驱者。
——周恩来
秋瑾为民族解放与妇女解放付出了生命。
—— 吴玉章(中国民主革命家)
孙中山称秋瑾为“最好的同志秋女侠”;
题词:“鉴湖女侠千古巾帼英雄”。
绍兴三杰
周恩来
鲁迅
秋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