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资源网( www.),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高考资源网( www.),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山大附中实验学校2015-2016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 共64分)
注意事项:
1、第Ⅰ卷共32小题,每小题2分,共64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第Ⅰ卷的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ABCD)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卷上。
1.范喜良是战国时期秦国的一位农夫,他可能使用过的日常生产、生活用品是( )
A.铁锄 B.曲辕犁 C.翻车 D.棉衣
2.就说明“至迟到春秋末期,我国已经开始用牛耕地”而言。下论据中说服力最小的是( )
A.考古发现的春秋时期反映牛耕的文物
B.春秋时期的典籍中出现的“牛”与“耕”结合在一起的人的名字
C.战国初期的典籍中关于春秋时期“宗庙之牺(祭祀用的牛)为畎亩之勤”的记载
D.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山海经》中关于“叔均(传说中人物)是始作牛耕”的记载
3.精耕细作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主要模式。推动这一模式形成发展的因素不包括( )
A.耕作工具不断改进 B.生产组织的小型化 C.土地兼并日趋加剧 D.水利设施逐渐完善
4.唐朝诗人白居易在《朱陈村》诗中写道:“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涤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 )
A.诗中描写了唐朝时我国农村的生活景象
B.描写了农村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景况
C.描写了村民封闭保留、老死山林的自然心态
D.描写了村民幸福美满,其乐融融,无忧无虑的原始公社生活
5.春秋战国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转型期。下列有关该时期经济发展特点的正确叙述是( )
①农用动力发生改变 ②自耕农经济出现
③土地所有制发生变化 ④官府垄断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6.下列言论中没有体现重农抑商思想的是( )
A.“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
B.“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C.“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D.“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7.白寿彝《中国通史》指出:“自北魏产生,经历隋唐的均田制,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国家所有的田制。”在这一“田”制下( )
A.土地全部归国家所有 B.土地都可以自由买卖
C.农民只需向国家缴纳赋税 D.无主荒地由国家重新分配
8.中原人口大量外迁经历了三次高潮,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 )
A.永嘉之乱 B.安史之乱 C.靖康之乱 D.七国之乱
9.中国古代的经济重心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的转移经历了长期的过程,下列那一个时期南方正式成为古代经济重心所在( )
A.唐朝 B.明朝 C.元朝 D.宋朝
10.关于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特点说法不正确的有( )
A.技术先进 B.私营手工业始终占据主导地位
C.多种经营方式长期并存 D.家庭手工业是小农经济的组成部分
11.东汉学者班固在《西都赋》中描绘长安“街衢洞达,闾阎且千。九市开场,货别隧分”。这里的“九市”是指( )
A.政府严格管理的正规市场 B.物流通畅的草C.多个繁华的商业市镇 D.工官监管的夜市
12.诗歌是时代风貌的体现。下列诗句能够证明唐朝后期坊市制度开始被打破的是( )
A.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 B.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客
C.洛阳风俗不禁街,骑马夜归香满怀 D.市人日中集,于利尽锥刀
13.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据此可知宋代( )
A.中央集权弱化 B.流民问题严重 C.土地兼并缓和 D.自耕小农衰退
14.右图瓷瓶为宋朝的钧瓷。钧瓷有的青中带红,华而不俗,称为“钧红”,有的以天青或月自与紫红色交相掩映,别致美观,称为“钧紫”。这种瓷器最有可能产于( )
A.官营手工业 B.民营手工业
C.家庭手工业 D.瓷器工场
15.从经济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也处于“近代的前夜”。下列史实最能说明这一结论的( )
A.“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 B.“农所获,朝登陇亩,夕贸市。”
C.“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 D.“借问屋中人,尽去做商贾”。
16.明清时期,松江地区形成“棉七稻二”甚至“棉九稻一”的农业经营新格局,这种格局的出现说明( )
A.官营手工业 B.民营手工业 C.家庭手工业 D.瓷器工场
①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提高 ②资本主义萌芽在棉纺织业领域首先兴起
③松江地区棉纺织业发达 ④农村专业生产区逐渐形成
A.①②③④ B.①④ C.①③④ D.②④
17.明朝时“北土广树艺而昧于织,南土精织而寡于艺,故棉则方舟而鬻于南,布则方舟而鬻于北。”如果你是当时的一名大布商,你会选择以下哪些经营方式( )
①为了安全和方便,随身携带大量纸币 ②和同乡布商结伴北上贩棉,南下购布
③为了节省成本和获取更多利润,将棉花直接交给松江织户加工,支付一定薪酬
④少部分货物在国内异地销售,大部分货物雇船运往东南亚销售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②③④
18.明朝的万历年间,福建泉州府“佃农所获,朝登龙亩,夕贸市廛”。这反映了当时农村( )
A.农民生活日趋贫困 B.农民生产积极性 C.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D.农产品商品化趋势
19.下列有关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表述不准确的是( )
A.“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的确立标志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B.代表了中国社会进步发展的总趋势,是稀疏而又微弱的
C.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于明朝中后期,清朝时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发展
D.资本主义萌芽首先出现在长江流域的制瓷业
20.古代中国社会“凡民曰四,一曰士,二曰农,三曰工,四曰商。”明清之际,江南等地出现了“士商相混”的现象。这说明( )
A.礼教束缚解除,传统观念 B.启蒙思想产生,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C.商人地位提高,传统社会结构解 D.商品经济发展,等级观念淡化
21.有学者认为18世纪中后期西方早已“选择海洋”,而中国却“选择陆地”。这种“选择”给中国带来最主要的影响是( )
A.一定程度上抵御了西方列强的入侵 B.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贸易中心
C.使中国失去资本扩张和工业化的契机 D.导致中国的综合国力迅速衰退
22.明清时期,资本主义开始出现萌芽。但一直到鸦片战争前夕,萌芽虽有壮大,却无突破,资本主义始终未能成为时代的主要潮流。其最根本的原因是( )
A.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不断侵入 B.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严重阻碍资本主义萌芽成长
C.中国始终没有出现独立的手工工场 D.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
23.明清时期,农民人身依附关系松弛,农业商品化程度加深,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缓慢发展。这些现象的出现表明( )
A.小农经济已经解体 B.出现了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
C.经济结构发生了彻底变化 D.重农抑商政策已破产
24.自康熙经雍正至乾隆的130多年,史称康乾盛世,但马克思称之为“奇异的悲歌”,也有历史学家称之为“落日的辉煌”。能说明这一时期为“悲歌”、“落日”的历史现象是
①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强化 ②重农抑商,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③实行闭关自守政策,禁止一切对外通商贸易 ④大兴文字狱,实行文化专制
A.①②③④ B.②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25.16世纪一位外交官说,在对东方的探险中,“宗教提供借口,而黄金提供动机”。这反映了当时( )
A.寻找黄金是为了传播基督教 B.输出黄金是殖民扩张的重要方式
C.黄金是推行外交政策的唯一手段 D.追求黄金是新航路开辟的推动力之一
26.“图说历史”是解读历史的一种方式。地图中白色区域的不断扩大,反映了( )
A.天主教的传播 B.西方人眼中的世界 C.罗马帝国的扩张 D. “日不落帝国”形成
27.“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这里的“新天地”主要是指( )
A.开辟了通向美洲、非洲的航路 B.为资本原始积累创造了条件
C.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D.资产阶级开始了殖民扩张
28.工业革命不能仅仅归因于一小群发明者的天才。天才无疑起了一定的作用,然而,更重要的是18世纪后期起作用的种种有利的力量的结合。这里 “种种有利的力量”不包括( )
A.代议制立宪政体的确立B.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C.机器工厂的出现 D.海外市场的扩大
29.1872年,法国科幻小说家儒勒·凡尔纳发表了著名作品《八十天环游地球》。凡尔纳在创作该小说的时候,已经出现的交通工具有( )
①火车 ②轮船 ③汽车 ④飞机
A. ②③ B. 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30.一位科学家说:电是人类迄今为止所能找到的“妙不可言的极为能干的新仆人”。这段话最能表明( )
A.电已进入生产和人们的生活当中 B.电使工业和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
C.科学直接推动生产发展 D.“电气时代”已经取代了“蒸汽时代”
31.19世纪中期,欧美列强加紧对外侵略扩张的根本原因在于( )
A.资本主义本性是殖民扩张 B.打开商品国外市场.夺取廉价原料产地
C.经济军事实力增强保护对外贸易 D.建立世界资本主义统一市场
32.工业革命以来,西方殖民者到世界各地开拓殖民地的同时还传播了资本主义的文明,这一现象( )
①建立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②客观上促进人类社会进步
③给殖民地带来无穷的灾难 ④使东方成为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①②③④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36分)
注意事项:
1、第Ⅱ卷为非选择题,共2页,用考试用笔将答案答在答题纸上,上交答题纸。
2、第Ⅱ卷共2小题。其中第33题20分,第34题16分。
33.(20分)在漫长的农耕时代,中国人民用智慧和汗水创造了高度文明,农耕经济长期居世界领先地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继“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白蛇传”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牛郎织女传说”已成功申报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山东沂源县也成为民间文学类“牛郎织女传说”申遗成功的两个县份之一。
(1)“牛郎织女传说”反映的我国古代的主要经济形式是什么 该经济形式有何突出特点 (4分)
材料二 宋代的“市”自大街至诸小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无空虚之屋,每日凌晨,两街巷门上行百市,买卖热闹。”“都城之夜市 ,酒楼极繁华处人物嘈杂,灯火照天,每至四鼓罢……”北宋开国前后,四川通行的是铁钱。……买卖交易用钱量大。……得用车载驴驮,极为不便。于是在淳化年间出现了交子。
(2) 据材料二概括宋代“商业革命”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产生的根源。(5分)
材料三 丝织巨镇盛泽镇本是青草滩上一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因“丝绸之利日扩”,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四方大贾辇金至者无虚日,每日中为市,舟楫塞港,街道肩摩。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 ——岳麓版必修二《经济成长历程》
(3)从材料三中能得出哪些信息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新特点。(5分)
材料四 (吴江县)绫绸之业,宋元以前惟郡人为之。至明熙、宣间,邑民始渐事机丝,犹往往雇郡人织挽。……于是盛泽、黄溪四五十里间,居民乃尽逐绫绸之利,有力者雇人织挽,贫者皆自织而令其童稚挽花,女工不事纺绩而日夕治丝。
——乾隆《吴江县志》卷三十八
(4)材料四反映市镇经济发展中出现了什么新现象 这一现象在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呈现怎样的发展状态以及这种状态的原因 (6分)
34.(16分)15世纪末以来,世界逐渐连成了一个相互影响的整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果全球化把欧洲人迈入大洋当作开始的话,那么走在前列的首先是伊比利亚半岛国家。他们以高效的行政机器组织远航,怀揣着传播上帝福音和寻找黄金的期盼揭开了不同种族、不同文明的大碰撞,充满“内在动力”的帆船运载着奴隶、黄金、香料,也洒播着诸如“地球是圆的”等进步光芒。 ——巴勒克拉夫《处于变动世界中的历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伊比利亚半岛国家远航的“内在动力”,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全球化的角度分析其影响。(6分)
材料二 1500~1800年间欧洲主要国家商船抵达亚洲的数量表
国家 数量(艘)
1500~1599年 1600~1700年 1701~1800年
葡萄牙 705 371 196
荷兰 65 1 770 2 950
英格兰 - 811 1 865
欧洲合计 770 3 161 6 661
(2)材料二中欧洲主要国家商船抵达亚洲的数量发生了什么变化?原因何在?(4分)
材料三 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创业,到处建立联系。资产阶级运用产业革命造就的廉价商品,利用先进的洋枪洋炮,叩开了闭关自守的古老国家的大门。 ——《世界文明史简编》
(3)依据材料三,指出近代两次工业革命推动全球化的主要因素有哪些?(3分)
材料四 新生工业能够这样成长起来,它只是因为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工具,用工厂代替作坊,从而把中等阶级的劳动分子变成了工人无产者,把从前的大商人变成了工厂主,它排挤了小资产阶级,并把居民间的一切差别化为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对立。
—— 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工业革命在生产力、生产组织形式和社会关系方面产生的影响(3)
高一历史月考答案
选择题:
1—5ADCDD6—10 ADDDB11—15 ACDAA
16—20 CCDDD 21—25 CBBCD 26—32 BCCBABD
非选择题:
33、(20分)参考答案:
(1)形式:小农经济。(1分)
特点: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3分)
(2)表现:商业活动突破时间、空间限制;海外贸易繁荣,商品交易量大;信用票据的出现和大量使用。(3分)
背景:政局相对稳定,政府重视;科学技术居于当时世界的最前列;农业发展,手工业、商业、贸易的高度繁荣;国内市场的发展,海外市场的形成。(2分)(答二点即得2分)
(3)信息:该市镇因工商业的发达而兴起;该市镇商品生产推动了商业的发展。(2分)
新特点:商业市镇兴起;货币经济占主要地位;农产品的商业化程度提高;区域性商帮出现。(3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得3分)
(4)新现象:出现雇佣关系。(或答:资本主义萌芽)(1分)
状态: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1分)
原因: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封建制度的阻碍等。(4分)
34、(16分)参考答案
(1)内在动力:对黄金的渴求;热衷传播天主教。(2分)
影响:打破世界各大洲彼此相互隔绝的状态,使世界逐步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加强各地区的经济和文化交往,世界市场开始形成。(4分)
(2)变化:16~18世纪葡萄牙抵达亚洲的商船数量逐渐减少,17~18世纪荷兰抵达亚洲的商船数量增长且超过英格兰,18世纪英格兰抵达亚洲的商船数量迅速增长。(3分)
原因:早期殖民扩张中欧洲各国实力的变化(荷兰的崛起、英国工业革命等)。(1分)
(3)因素:主要依靠国际贸易(商品输出)的发展;资本输出、人口流动;武力威逼等因素推动实现全球化的扩展。(3分)
(4)影响:生产力:机器代替手工劳动;生产组织形式:工厂代替手工工场(作坊);经济结构: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相对减少,工业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社会关系:社会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3)
投稿兼职请联系:2355394692 www.
投稿兼职请联系:2355394692 ww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