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辛亥革命 教学课件(共2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辛亥革命 教学课件(共2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2-18 14:10: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第18课:辛亥革命
课标要求:
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对中国结束帝制、促进民族民主革命的意义及局限性。
狭义上讲,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发生于旧历辛亥年,故称辛亥革命。
广义上讲,辛亥革命是指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全过程。
辛亥革命概念
19世纪末
1911年10月10日
1912年3月
狭义的辛亥革命
广义的辛亥革命
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
太平天国运动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义和团运动 清末新政、预备立宪
1、帝国主义加紧对中国的侵略,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2、农民阶级、地主阶级以及资产阶级改良方案均失败
一、辛亥革命的背景 必要性
探究:结合材料和教材分析辛亥革命的背景
一、辛亥革命的背景 可能性
探究:结合材料和教材分析辛亥革命的背景
清政府的自救运动——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
清末新政前期1901--1905
编练新军
教育改革
废科举、办学堂、设学制
倡导创办
工商企业
改革官制
(外务部等)
新政不新
民族资本主义
资产阶级
民主共和思想
新式知识分子
辛亥革命主力军
清政府自掘坟墓
1、经济条件:清末“新政”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促使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发展
(2024·全国高考新课标卷·29)
表是清末新军第九镇、第八镇及第二十一协军官的来源构成。这可用于说明新军(  )
A.抵制了列强入侵 B.导致了军阀势力扩大
C.引发了军阀混战 D.助推了民主革命发展
一、辛亥革命的背景 可能性
探究:结合材料和教材分析辛亥革命的背景
清政府的自救运动——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
1905 年五大臣出洋考察
1906 年下诏“预备仿行立宪”,学习日本 ,渐行立宪
1908 年《钦定宪法大纲》(预备期为9年)
1909年,全国22个省纷纷建立了谘议局。
1910年,清政府缩短预备立宪期为5年。
1911 年裁撤军机处,设责任内阁。(13阁员,满族8人,皇族内阁)
材料:皇族内阁使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成为幌子和骗局,1911年,立宪党人发布“宣告全国书”,指出立宪“绝望矣”。
清末新政后期:预备立宪1906--1911
清末新政的政治改革中,皇室的地位、权力有什么变化吗?
一、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
二、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
……
四、召集、开闭、停展及解散议院之权……
五、……用人之权,操之君上
——清政府:《钦定宪法大纲》(1908)
一、辛亥革命的背景 可能性
2、社会条件:预备立宪使得立宪派倒向革命,壮大了革命力量
一、辛亥革命的背景 可能性
探究:结合材料和教材分析辛亥革命的背景
孙中山(1866—1925)
材料:孙中山是广东省香山县人,出身农民家庭,先后在檀香山、广州、香港等地比较系统地接受了西式的近代教育。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后,孙中山深知改良的道路不能挽救中国,毅然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时间 名称 领导人
1894年 兴中会 孙中山
1904年 华兴会 黄兴、宋教仁
1904年 光复会 蔡元培
1905年 同盟会 孙中山、黄兴
1906年 日知会 刘静庵
资产阶级革命团体与政党
章炳麟
《驳康有为论革命》
邹容
《革命军》
陈天华
《警世钟》
3、思想条件: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
4、组织条件:全国性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的成立
一、辛亥革命的背景 可能性
探究:结合材料和教材分析辛亥革命的背景
时间地点
领导机构
政治纲领
宣传刊物
性质
1905年,日本东京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选举孙中山为总理,黄兴为副总理
《民报》
第一个全国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民族主义
民权主义
民生主义
通过民族革命,推翻清朝封建统治,反对民族压迫
通过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通过社会革命,核定地价,涨价归公。
前提
核心
保障
5、理论条件:三民主义
进步性:①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表达资产阶级政治、经济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
②推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理论指导。
局限性:带有明显的时代局限和阶级局限(没有明确反帝;没有将整个封建主义作为斗争对象;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不能发动农民。)
一、辛亥革命的背景 可能性
评价三民主义
一、辛亥革命的背景
探究:结合材料和教材分析辛亥革命的背景
同盟会成立后,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其中以1911年4月的广州黄花岗起义最为壮烈
1911年4月黄花岗起义
革命党人武装起义
秋瑾
林觉民
6、实践条件:多次武装起义鼓舞了人民的革命斗志
一、辛亥革命的背景
目标:收回被清朝出卖的铁路修筑主权。
作用:清朝调派湖北新军入川镇压,武汉清军空虚,武昌起义时机日益成熟。
7、有利时机:四川保路运动
探究:结合材料和教材分析辛亥革命的背景
一、辛亥革命的背景
必要性:
1、帝国主义加紧对中国的侵略,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2、农民阶级、地主阶级以及资产阶级改良方案均失败
可能性:
1、经济条件:清末“新政”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促使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发展
2、社会条件:预备立宪使得立宪派倒向革命,壮大了革命力量
3、思想条件: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
4、组织条件:全国性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的成立
5、理论条件:三民主义
6、实践条件:多次武装起义鼓舞了人民的革命斗志
7、有利时机:四川保路运动
1、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
二、辛亥革命的过程
(一)爆发:
2、起义军控制武汉三镇(武昌、汉阳、汉口),成立湖北军政府,推黎元洪为都督。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等14省和上海纷纷独立。
(二)高潮:
1、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国旗
首都
临时大总统
孙中山
南京
五色旗
(2021·湖南高考)20世纪初,武汉三镇“占长江沿岸最枢要之地,商况之殷盛,亦冠于沿岸之诸港”,汉口更是“舟楫之辐辏,货物之聚散,其盛不亚于上海,其余则尚未能比类也”。武汉的这一状况( )
A.表明其航运发展水平超过上海
B.说明商业贸易中心向腹地转移
C.为长江沿岸工业重新布局奠定基础
D.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发生创造条件
施压
攻陷汉口 汉阳
政治讹诈
军事威胁
外交孤立
经封济锁
革命党人
立宪派和旧官僚
帝国主义列强
袁世凯
革命阵营
清政府
软弱妥协
袁世凯
思考:袁世凯为何能够窃取革命果实?
二、辛亥革命的过程
原因:①帝国主义扶持;②立宪派、旧官僚的支持;③袁世凯掌握大量军队;④革命派的软弱妥协;
根本: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结果:南北议和
1912年2月12日
袁世凯通电拥护共和
孙中山提出辞职
选举袁世凯为
临时大总统
1912年
3月10日
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清帝退位
1912年2月13日
1912年2月15日
袁世凯在北京宣誓
就任临时民国大总统
1912年
3月11日
二、辛亥革命的过程
(二)高潮:
2、1912年3月11日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①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②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③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
④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⑤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⑥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可以驳回总统的意见,总统颁布命令须由总理副署才能生效。
主权在民,否定君主
民族平等
自由
三权分立
责任内阁
制衡
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性文献,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
直接目的:防止袁世凯专制独裁;根本目的:维护民主共和制度
三、辛亥革命的评价
材料1:任凭你像尧舜那样贤圣,像秦始皇、明太祖那样强暴,像曹操、司马懿那样狡猾,再想要做中国皇帝,乃永远没有人答应
——梁启超
材料2:新教育兴,旧教育灭;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天足兴,纤足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
—据1912年3月5日《时报》刊载的文章《新陈代谢》
材料3:辛亥革命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从1912年-1919年,中国新建厂矿企业有470多家,新增资本达1.3 亿元以上,超过了过去的半个世纪。
——《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集》
(一)进步:
政治:结束清朝统治,推翻君主专制
思想: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社会风俗:风俗新变化,冲破封建主义藩篱
经济: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
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022·湖北高考)如图是近代一位青年寓居天津期间的元旦日记,箭头所指的方框内文字( )
A.流露出对社会嬗变的失落情感
B.反映了帝制到共和的时代变化
C.展现民国元年元旦的社会景象
D.表达作者投身革命的坚定立场
三、辛亥革命的评价
(二)局限:
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是什么?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性质是否发生变化?
局限性: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孙中山主要得到了海外的中国商人和洗衣工人的支持。在国内,只有少数学生和商人受到他的思想的影响,而广大民众仍无知、冷漠
——美国费正清《评中国和日本近代化》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辛亥革命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两座大山仍然沉重地压在中国人民的头上。南京政府名义上是中央政府,但并没有实现国家的真正统一,也没有结束国家的混乱状态。
缺乏科学革命纲领
未发动广大民众
中国同盟会组织不够严密
三、辛亥革命的评价
Q1:“反帝”的成果?
——推翻“洋人的朝廷”,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
Q2:“反封建”的成果?
——推翻清朝,结束君主专制,建立民国
Q3:辛亥革命反帝反封建是否彻底?
(1)“反帝”的有限:
①目标:未明确反对帝国主义
②结果:未改变半殖民地的性质
(2)“反封建”的有限:
仅仅推翻君主专制制度,未改变半封建的性质。
(地主阶级统治,封建自然经济,封建思想文化)
总结:拉开了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
四、课程小结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的背景:
辛亥革命的过程
辛亥革命的评价
武昌起义
中华民国的建立
清帝退位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意义
局限
性质
1.标志孙中山开始踏上民主革命道路的是(  )
A.甲午战争的失败     B.上书李鸿章遭拒绝
C.兴中会的成立 D.在广州行医失败
2.孙中山曾说:“若没有四川保路同志会的起义,武昌革命或者还要迟一年半载。”这主要是因为四川保路运动(  )
A.掀起了中国革命的高潮
B.为武昌起义的成功提供了时机
C.最早实现了四川的独立
D.推动了革命力量的空前团结
五、课堂训练
3.陈旭麓认为:(辛亥革命)为2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它是一条分界线。这条“分界线”区分了(  )
A.君主专制与民主共和 B.半殖民地国家与民族独立国家
C.封建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 D.旧民主主义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
4.朱德在一首诗中写道:“辛亥革命已十年,清朝余孽继当权。列强勾结诸军阀,掠夺人民更不堪。”这段材料从本质上说明了(  )
A.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B.民族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C.不推翻列强就不能从根本上消除中国动乱的根源
D.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并未根本改变
五、课堂训练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