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教学课件(共2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教学课件(共2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2-18 15:07: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与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方面的新变化。
江山初立 尚文黜武
危机四伏
内忧外患
变法革新
欲肃时弊
山河半壁
偏安一隅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王安石变法
南宋的偏安
1.北宋的建立与统一
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1)建立:960年,后周禁军统帅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夺取帝位,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2)统一:北宋建立后,相继灭掉南方的几个割据政权和北方的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统一策略:先易后难,先南后北。
陈桥兵变
黄袍加身
黄袍加身,陈桥兵变
迟明,逼寝所,太宗入白,太祖起。诸校露刃列于庭,曰:“诸军无主,愿策太尉为天子。”未及对,有以黄衣加太祖身,众皆罗拜,呼万岁!
——出自《宋史》
一、江山初立 尚文黜武
961年,宋太祖邀石守信等高级将领宴饮。众人酒意正浓,太祖对他们说:“我依靠你们的力量才当上皇帝,可是当皇帝后却整夜不能安眠。”石守信等忙问原因。宋太祖回答说:“假如有一天你们的部下把黄袍加在你们身上,那时也由不得你们。”石守信等惊惶下跪,问该怎么办。太祖乘机劝他们解去兵权,“择便好田宅市之,为子孙立永远不可动之业。多置歌儿舞女,日饮酒相欢,以终其天年”。石守信等领会了他的用意,次日都称病辞去兵权。宋朝从此改变了“长枪大剑”的重武轻文局面。 ——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
2.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历史故事“杯酒释兵权”
帝曰:“人生如白驹过隙,所为好富贵者,不过欲多积金钱,厚自娱乐,使子孙无贫乏耳。卿等何不释去兵权,出守大籓,择便好田宅市之,为子孙立永远之业,多致歌儿舞女,日饮酒相欢,以终其天年!朕且与卿等约为婚姻,君臣之间,两无猜疑,上下相安,不亦善乎!”皆拜谢曰:“陛下念臣等至此,所谓生死而肉骨也。”
——《宋史》
一、江山初立 尚文黜武
2.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1)加强地方控制
①行政(削实权):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节度使逐渐变为虚衔。
②财政(制钱谷):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
③军政(收精兵):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镇守 地方,定期更换驻地。
宋太祖即位后最担心的政治问题是什么?他是如何解决的?
一、江山初立 尚文黜武
北宋初,君臣讨论国家长治久安之策。宋太祖问:“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如?”
赵普回答:“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宰相赵普
2.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2)分散机构权力
◎北宋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图
①中央:由枢密院专掌军政,三司专掌财政,与宰相分权,并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枢密院与禁军管理机构“三衙”分权,前者有调兵权但不统兵,后者统兵但无权调兵。
二府三司
相权势大 分二府三司
一、江山初立 尚文黜武
材料一 枢密院原为唐代枢密使,权力不大;但中唐以后,随着宦官掌军,枢密使职权因而大增,后来还出现了专属的办事机构——枢密院。宋代保留枢密院,将其职权限制于军事管理,与中书门下合成“二府”。而“三司”本为出现于唐中叶以后的临时使职,后来逐渐形成体系。宋初,“三司”即为“度支”“盐铁”“户部”,成为管理国家财政的机构,。“二府”与“三司”互不统属,各自直接向君主负责。
材料二 台谏的言论对宰相的权位有直接的影响,这种情况在宋仁宗时最为明显。宋哲宗时苏辙曾说:“仁宗皇帝在位四十余年……当时所用宰相二、三十人,其进退皆取天下公议,未尝辄出私意,公议所发常自台谏。”据统计,仁宗朝其实有宰相二十三名,因台谏弹奏而罢相者有十三人,可见台谏言论对宰相去留的重要。
【思考】推行“二府三司”、设置“台谏”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目的:北宋分散中央机构权力的最终目的是削弱宰相权力,强化君主权力。
(3)重文兴教 改革科举
崇 文
《劝学诗》
宋真宗 赵恒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锺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神童诗》
北宋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
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学问勤中得,萤窗万卷书,
三冬今足用,谁笑腹空虚。
自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
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重文兴教 改革科举
考试制度严密
录取名额放宽
优礼进士
主要措施:
宋人殿试图
近人统计《登科记考》的进士总额,唐代二百九十年中共得6442人,平均每年不过二三十名进士。
宋代进士人数自太宗即位之年(976)起便开始激增,迄真宗天禧三年(1019),四十四年间已有9323人;……而在宋太宗执政的22年间,仅进士一科即取士近万名,平均每年450余人。此后仁宗对进士名额作了限制,规定每科不超过400人。即使如此,两宋300多年间,贡举进士科、诸科118榜,取士总数接近11万人,平均每年取士达130多人。
锁院制度
弥封制度
誊录制度
别试制度
趣味历史:榜下捉婿
2.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2)分散机构权力
②地方:
设立四个平行的路级机构,合称“四监司”,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
州一级增设通判 ,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
◎北宋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
目的:削弱地方权力,强化中央集权。即分散地方机构权力。
四监司
(3)抑制武将权力——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
①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
②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
一、江山初立 尚文黜武
2.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课堂探究】根据所学知识,阅读教材第50页中的史料,探究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具有怎样的特点?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特点:(1)重文轻武,文人治国模式。这是吸取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武人称雄乱政的教训,其有利的一面在于有效地巩固统一;但其不利在于造成军事战斗力低下,因为文官不懂军事。
(2)分割地方权力,高度集权于中央。这一方面有利于有效的巩固统一,防止分裂;但另一方面却导致地方行政机构臃肿,人浮于事,造成冗官。
(3)强干弱枝,守内虚外。这固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效镇压地方和农民阶级的反抗,但边防空虚,成为北宋在民族斗争中屡败的重要原因。
影响:(1)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强化了中央集权。
(2)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守旧的政治风气。
(3)导致官僚机构膨胀和军队不断扩充,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一、江山初立 尚文黜武
1.边疆压力
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1)北宋与辽
◎宋辽交战形势图图
辽太宗:占领了燕云十六州,对中原形成严重威胁,
与中原王朝冲突加剧。
宋太祖:执政晚期,双方友好,互通使节。
宋太宗:两次发起夺回燕云十六州的北伐,均告惨败。宋真宗:辽军大举南下,逼迫北宋签订协议,维持已
有边界,辽宋皇帝以兄弟相称。北宋送给辽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称为“岁币”。通过这项协议,北宋勉强获得了北部边防的安定。是为“澶渊之盟”。
二、危机四伏 内忧外患
1.边疆压力
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2)北宋与西夏
◎北宋、辽、西夏对峙图(1111年)
北宋又与西北党项族新建立的西夏发生战争,也是屡战屡败。双方最终达成和议。是为“庆历和议”,内容包括:西夏向北宋称臣,但实际上保持帝号;北宋每年送给西夏绢15万匹、7万两银和3万斤茶叶,称为“岁赐”。
【讨论】你觉得北宋这种“以钱财换和平”的做法是否可取?为什么?
二、危机四伏 内忧外患
2.财政危机
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1)冗兵:为稳定社会秩序,抵御北方民族的南侵,宋初实行“养兵”之策,形成了庞大的军事体系(募兵制)。军队不断扩编,导致军费直线上升,占到国家财政开支的一半以上。
(2)冗官:北宋政府机构设置重叠,官僚机构庞大而臃肿;同时采用恩荫制、奉行“恩逮于百官唯恐其不足”的笼络政策,官僚子弟入仕过滥,导致官僚队伍也不断膨胀。
积贫
积弱
“三 冗 二 积”
(3)冗费:军队、官员的激增导致财政开支的增加,使得本就拮据的政府财政更加入不敷出,再加上统治者大兴土木、修建寺观等。
二、危机四伏 内忧外患
1.背景
王安石变法
(1)“三冗二积”的社会局面致使北宋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
(2)“庆历新政”失败后,北宋朝廷的社会危机进一步加深。
(3)王安石少有大志,意志坚定,具有丰富的地方工作经验。
王安石
范仲淹
【庆历新政】
改 革 者:范仲淹
支 持 者:宋仁宗
改革目的:整顿官僚机构
改革结果:失败
失败原因:触犯了官僚集团的既得利益
三、变法革新 欲肃时弊
2.主要内容——富国强兵(目的)
王安石变法
领域 措施 内容 作用
富国 青苗法 青黄不接之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收获后还本付息 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募役法 纳钱代役 有利于经济发展,增加政府收入
农田水利法 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 保证灌溉,防洪赈灾
均输法 采购物资“徙贵就贱,用近易远” 节省费用,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减轻了人民的负担
方田均税法 重新丈量土地,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也不例外 增加了政府收入,农民得到实惠
市易法 在东京设市易务 打破了大商人对市场的垄断,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强兵 实行“省兵”措施,精简军队,缩减编制 节省军费开支,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宋军的战斗力
推行强兵措施如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等
取士 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惟才用人 有利于选拔和培养人才;有利于推动改革;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
批判“恩荫”制度,选拔人才贯彻择优录取的原则
三、变法革新 欲肃时弊
3.评价
王安石变法
(1)进步性
①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②促进了经济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
③针对北宋统治错综复杂的积弊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这种勇于改革和敢于斗争的精神,值得肯定。
(2)局限性
①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变法没有触动大地主土地所有制,因此不可能使北宋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
②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改变,负担依然沉重。
三、变法革新 欲肃时弊
【课堂探究】王安石变法缘何失败?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
王安石变法
(1)失败原因:
①触犯了官僚地主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阻挠和破坏。
②宋神宗在变法后期立场动摇,其死后,司马光任宰相,废除了新法。且变法过程中用人不当,危害百姓利益。
③变法本身没有触及社会的根本问题,没有真正给农民以最大利益,因而不可能获得农民的支持,更不能很好的解决社会的根本矛盾。
(2)启示:
①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革除社会弊端,促进社会发展和国家兴盛的重要手段。
②改革必然会遭到守旧势力的阻挠,要充分认识改革的复杂性与艰巨性,要体现百姓利益,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要注意用人。
王安石微服赴江宁,遇一老妪喂鸡豕,唤“啰,啰,啰,王安石来!”鸡豕俱来就食。问其故,老妪曰:自王安石为相公,立新法扰民。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钱,钱既出而差役如故。妾本以桑麻为业,……今桑麻失利,只得蓄猪养鸡,等候吏胥里保来征役钱,或准与他,或烹来款待他,自家不曾尝一块肉。故此民间怨恨新法,入于骨髓。
——据《京本通俗小说 拗相公》
三、变法革新 欲肃时弊
南宋的偏安
四、山河半壁 偏安一隅
靖康耻,武穆御金
臣子恨,绍兴和议
风波亭,英雄冤死
文人思,忧国忧民
君臣醉,偏安一隅
《射雕英雄传》中郭靖、杨康
他们的名字有什么深刻含义吗?
南宋的偏安
四、山河半壁 偏安一隅
1.南宋的建立
南宋的偏安
1127年,北宋被东北女真族建立的金朝攻灭,金军从开封撤退后,张邦昌傀儡政权得不到宋廷旧臣的支持,只存在了33天就瓦解了。1127年,宋徽宗、宋钦宗被掳,史称“靖康之变”。5月,徽宗第九子、宋钦宗之弟康王赵构在应天府(河南商丘)即位, 改年号为建炎,是为宋高宗。 后来高宗又定都临安(浙江杭州)。史称南宋。
宋徽宗赵佶
◎徽钦二帝五国城关押地(复原)
靖康二年(1127)四月初一,金军押解被俘虏的徽、钦二帝及宗室、嫔妃、大臣、工匠、伎女等3000余人撤离汴京,返回北方,同时掠走金帛珍宝、法驾仪仗、天文仪器、图书乐器等,史称“靖康之变”。
——赵毅、赵轶峰
《中国古代史》(下册)
靖康耻,武穆御金
四、山河半壁 偏安一隅
2.宋金之战
南宋的偏安
(1)岳飞抗金
南宋初年,宋军在与金军对抗中素质明显提高,形成几支较有战斗力的部队,尤以岳飞指挥的岳家军战绩卓著。然而,宋高宗和宰相秦桧却视岳飞等为心腹之患,主动向金朝求和。1141年,南宋与金订立绍兴和议。岳飞也被南宋朝廷逮捕杀害。
◎秦桧夫妇像
岳 飞
臣子恨,绍兴和议
风波亭,英雄冤死
杭州岳飞墓
千秋冤案莫须有 百战忠魂归去来
青山有幸埋忠骨 白铁无辜铸佞臣
四、山河半壁 偏安一隅
2.宋金之战
南宋的偏安
(2)偏安局面的形成
此后宋金之间又发生几次战争,南宋地位稍有上升,不再向金称臣,而是“世为侄国”,继续维持南北对峙的局面。
和议 时间 内容
绍兴和议 1141年 以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一线划界;南宋对金称臣;每年向金朝缴纳白银25万两、绢25万匹,称为“岁贡”
隆兴和议 1164年 仍维持《绍兴和议》后的疆界;南宋不再对金称臣,改为叔侄关系;宋每年向金朝缴纳白银和绢各缩减至20万两、匹;宋割商、秦两州给金
嘉定和议 1208年 宋金改为伯侄之国;岁币绢、银各增至30万匹、两;犒军钱300万贯;维持原来边界
◎金、南宋、西夏对峙图(1142年)
宋金三大和议对比
君臣醉,偏安一隅
四、山河半壁 偏安一隅
君臣醉,偏安一隅
23
题临安邸
[南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乞求称臣换来的和平带给南宋怎样的状态?
南宋的偏安
四、山河半壁 偏安一隅
文人思,忧国忧民
24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南宋)辛弃疾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夏日绝句》(南宋)李清照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南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南宋)陆游
南宋的偏安
四、山河半壁 偏安一隅
知识结构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王安石变法
南宋的偏安
北宋的建立与统一
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加强地方控制:削实权、制钱谷、收精兵
分散机构权力
抑制武将权力——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
中央:二府三司、三衙、台谏
地方:四监司、通判
特点及影响
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边防压力
财政危机——三冗二积
北宋与辽——澶渊之盟
北宋与西夏——庆历和议
背景
主要内容(富国强兵)
评价、败因、启示
南宋的建立
宋金之战
岳飞抗金
偏安局面的形成(三大和议)
1.[2024·山西大学附中考试]《文姬归汉图》系南宋陈居中以东汉才女蔡文姬深陷匈奴的一段坎坷经历作为创作轴心的画作。画中汉、匈人物衣冠服饰分别符合宋、金特色,左贤王去卑盘腿朝南,居于画面上首,汉使则跪坐面北,居于下位。如下图。此作品(  )
A.反映出汉文化对少数民族的影响
B.体现了程朱理学的核心理念
C.旨在厘清汉与匈奴关系的演变
D.蕴含对南宋偏安局面的讽谏之意
答案:D
解析:由材料可知,画中少数民族首领居于上位,汉朝使臣跪坐向北,结合所学可知,南宋中期,宋、金数度缔约议和,临安朝廷勉强维持偏安之局,画中场景仿佛暗示南宋胡、汉之间的关系也呈现出“主从异位”的变化,且画中人物服饰特点与宋、金相符。由上可知,此画托古喻今,蕴含着对当下局面的讽谏之意,因此D项正确;材料主旨显然不是文化交流,因此A项错误;程朱理学的核心理念在材料中无法体现,B项错误;凭一幅画无法厘清汉与匈奴关系的演变,且这并非作者本意,C项错误。
2.(2024·淮北统考)宋代以前,民众对善政的地方官员,往往采取向官府陈状、直诣宫阙、遮道攀辕等方式乞求留任。宋初朝廷只禁止诣阙方式,徽宗至南宋时期则禁止任何乞留。这一变化反映出( )
A.官员久任是地方割据的根源
B.政府强化对地方政治的调控
C.朝廷有意塑造和谐政治氛围
D.民众诉求左右选官制度调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宋代对于地方乞留警惕性不断增强,其实质是担心中央的任免权被地方势力通过乞留而裹挟,是政府强化对地方政治调控的体现,B项正确;材料的主旨信息是宋代强化对地方的控制,并非官员久任是地方割据的根源,排除A项;材料所述与和谐政治氛围无关,排除C项;根据材料“徽宗至南宋时期则禁止任何乞留。”可知民众诉求并未左右选官制度的调整,排除D项。
答案:B
3.(2024·蚌埠统考)北宋为加强中央对地方州、县官僚的管理,在中央与州之间设置了“路”。路级官僚机构的办公署地或同置一处,或分殊它处,对州级长官也无直接的统领之权,州府上表奏事可越过路级直通朝廷。据此可知,宋代的“路”( )
A.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B.成为央地关系的障碍
C.不掌实权影响效率 D.增加了地方财政负担
[解析] 根据材料“路级官僚机构的办公署地或同置一处,或分殊它处,对州级长官也无直接的统领之权,州府上表奏事可越过路级直通朝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为加强中央集权,设置了路,其对州级长官无直接统领权,具有相对的独立性,A项正确;北宋为加强中央集权,设置了路,不会成为央地关系的障碍,排除B项;材料无其他信息反映其不掌握实权,排除C项;材料未提及路设置后的财政支出,无法得出该结论,排除D项。
答案:A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