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61张PPT。2016年广州模拟作文讲评引发争议的“奖学金”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近日,某校学生在网上吐槽:“奖学金才一元钱,还不如不去拼搏了。”“就1元钱,我看还不如不发呢。”“每年才几个人得,早该取消了啊。”记者了解到,该校今年奖学金的金额改成了象征性的一元钱,外加一个荣誉证书;该校把取消的奖学金总额转到了“扶贫助学基金”的账户上;校方解释,希望同学们好好学习,不应“以获得奖金多少”作为学习的目标。此事引发了一些网友的关注,经媒体报道后,激起了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
该校校报的“学生心声”和“向校长建言”两个栏目就此事开展专题讨论。请你选择一个栏目投稿,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加入文体要求审题指导:
1、材料类型:时事评论型材料
2、材料中心:围绕“奖学金变为象征性的一元钱”的看法。3、立意:谈“学习”与“金钱”之间的关系,本质是“物质”与“精神”的关系。
4、文体: “学生心声”和“向校长建言”
“学生心声”:一般议论文体,注意突出“我”
“向校长建言”:突出书信体,注意格式和语体。语言要得体,建言要委婉。
作文等级:
一类文:围绕材料中心,有理有据,围绕材料,紧扣“学习与金钱”,文体清晰,语言得体,说理深刻,结构有条理。(46分-54分)
二类文:围绕材料中心,有论据,扣了“学习与金钱”,文体较清晰,语言较得体,说理一般,有结构。(42分-45分)
三类文:部分围绕材料中心,只谈“学习”,或只谈“金钱”,文体不清晰,语言不够得体,说理勉强,结构无条理。(36分-41分)
四类文:偏题(25分-35分)
五类文:离题。(18分左右)
字数:50字扣1分,100字扣2分,如此类推……
作文反馈:
1、审题偏差:
偏题:光谈“学习”,光谈“金钱”,“读书的重要性”,“知识的重要性”,“学习与成功”,学习要拼搏”。
离题:梦想、追求、荣辱、坚持不懈、走自己的路等。偏题:谈关爱偏题:谈鼓励偏题:谈诚信2、论据与材料不合。
如列举乔丹、科比、林书豪等事例谈拼搏与成功的关系,为三类文;
列举钱学森、袁隆平、屠呦呦、居里夫人等事例谈金钱与科研的关系,为二类文;
列举陶渊明、李白、王维等事例谈金钱与修养的关系为三类文。
论证中心没有涉及“金钱”。
观点与论据不一致。3、论据常识错误,影响论证效果。
如:屠呦呦为了科研得了癌症;
习近平说:学习就要拼搏……
感动世界十大人物评选……
当今的科举制度……
4、语言逻辑混乱或不甚得体,理由牵强或幼稚。点评:现在年轻人也太没有追求了吧!点评:关心的重点应该在学习与金钱上,不是关心资金的去向上!点评:这位同学对校长讲话都用“应该”!
语言不甚得体点评:奖学金和教育的关系,有点夸大其辞。点评:数字排序,应用文格式太明显,生硬缺乏美感。5、格式混乱,书信体格式错误空格尊敬的空格多此一举正确书信体格式唯6、错别字多折悠7、标题不当太简单范围太大《人生目标 》 《追求》没观点太随意观点有误好的标题有:
1、直接点明观点:
《勿为利而学》
《非为钱而学》----学生心声(三15 陈伟鸿)
《学习与金钱》-----(三15 陈雪柔)
2、委婉表达观点
《利而励》化用-----(三15 柯潮妹)
3、以话题为标题
《奖学金的作用》
《我们为什么而读书》--- (三15 刘莉莎)
《学习的条件》
《奖学金的价值》
《关于奖学金的建议》 ----(三15 谭春妮)
《1元奖学金,你拼吗?》--- (三15 麦钰岚)8、开头太长
最好50-80字如何说理才动人?如何表达语言才合理?点评:观点引入斟酌妥当,“有失偏颇”四字较得体点评:主体论证时分论点一语中的,有道理。点评:例后联系实际,分类论证,简洁精辟。点评:此同学解决问题的想法倒是挺“可爱”,贴合高中生普遍想法。点评:虽有“谄媚迎合”老师之嫌,但是类比论证也还合理。点评:此同学语言倒是妙语连珠。不过“土豪壮举”不合适点评:分类论证,彩线串珠。不失为明智之“论”。考纲写作发展等级中 “深刻”的含义:
1、透过现象深入本质;
2、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
3、观点具有启发作用。一、揭示实质法?
在列举出属性相同或相关的几个事例之后,对其进行归纳升华,点明论据所包含的道理,揭示出论据与论点之间的逻辑联系,从而深化论点。 ?
徐霞客一生只走一条路,一部《游记》辉映千古;司马迁一生只写一本书,一部《史记》绝唱人间;李时珍一生只种草采草写草甘为“草民”,《本草》一书堪为巨典。一生中,只做一件事,一件对人民有益的事,一件无愧于心的事,更可谓光耀千古的事,是缜密的勇者最终的目标。只有敢为人先,坚持不懈,才能真正成就胸中酝酿已久的事业!
(2006河北高考优秀作文:做缜密的勇者)?
这段中举三个事例后,点明了其中共同的道理,使中心论点“敢为人先,坚持不懈,才能真正成就胸中酝酿已久的事业”得到了有力的论证。?二、正反对比法?
所举事例正反对照,然后加以分析,从而揭示材料的意义,发挥事例的论证作用论证观点。
如:考场佳作《为生命的画板涂色》
“在生命的那一刻,有的人选择了逃避,有的人选择了前行”(开头段落确立了论述主旨)“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桀骜的陶渊明经过一番世俗的历炼,最终……远离了富贵满堂,抱定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信念,一袭布衣,飘然而去。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命运多舛的辛弃疾尽管报国无门,心痛如绞,但依旧心系故土,誓死抗战,哪怕马革裹尸,捐躯沙场。
……
李陵投降匈奴,确是形势所迫,身不由己,但夜幕落下时,他也无时无刻不在遥望关中明月,泪眼婆娑,企盼重归故里的那一刻。
苏武却选择了义无反顾的信念,忍受着大漠风雪,苦守着边关冷月,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生活,为了那柄汉节,岁岁年年,年年岁岁。
这几段文字,组织得精到洗炼,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紧紧地扣住了“逃避”“前行”的论述主旨。?
三、反向假设法?
这种方法,就是列举事实论据后,从正面或反面假设分析,以揭示论据和论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自古以来,文化是作为一种高尚被人们所敬仰的。古人们为了创造出一部惊世骇俗的文作,往往要花上好多年。看那曹雪芹,毕身(生)的心血才铸造了前八十回的《红楼梦》。看那李时珍,为了一本《本草纲目》,经历了多少艰辛。没有付出的厚重,怎来心灵的触动。?
对于一个学生来说,我们的思维还很浅,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必须做那蜻蜓,在文化的生活中轻舞飞扬,浅浅点水。?
如果不是在我们的脚中灌下了文化的重铅,又怎会在成长的道路上留下坚定的胶印。?
如果不是我们的风筝系在一处风雨无奈的磐石上,我们又怎能顶住风雨的摧残,冲破云雾见日月。?
如果不是文化的洪流为我们洗净心中的杂念,那我们将在歧路中迷陷。
(?高考优秀作文:文化生活厚与重)?
四、正面推理法?
这种方法,就是通过对所举事例的正面剖析,以小见大,从而推证出其具有的普遍意义,强化论点。
“庄生晓梦迷蝴蝶”,庄子所向往的自由,正是像蝴蝶在花间飞舞一般不受拘束的情景,即在梦我与梦蝶的畅想中遨游。这也许就是他人生境界中的最高境界吧!这种表面上自由洒脱,而在本质上拘束又牵绊的状态,其实就是庄子生活的本来面目。生活其中,当受其约束;思想超然物外,方得自由洒脱。?
与之相比,史铁生就不一样了。他由于疾病而在行动上失去了应有的自由。堂堂男儿,只能端坐在轮椅上续写人生,当时他无法接受这个事实,整天闭门不出,把心中的怨气都撒向他的母亲,抱怨老天的不公。可是经过长时间的思考,母亲的关爱,他才慢慢从失去自由的阴影中走出圈外。直到他母亲的去世,才使他真正看透这世上的一切。从而彻底跳出了失去自由的痛苦泥潭,入世生活起来。?
这个世上,洋洋大观,虽然我们无法享受庄子的绝对自由,但像史铁生一样踏实地走向开朗人生还是可以做到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许多事情换—个角度看,走出思想的局限会不一样,就会给人以新的启示。
(高考优秀作文:出入人生)
本段先后有层次地分析了两个人物:庄子和史铁生。庄子体会到生活中的诸多牵绊带来的困惑,终于超然物外,得出一种绝对自由的追求,其绝对自由的境界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而史铁生青年残疾陷入痛苦的深渊,最后走出痛苦的泥潭,其入其出却是人人都可能做到的。这样就水到渠成地得出“跳出思维的局限就能走进一个广阔的宇宙”的结论。?
五、引申类比法?
这种方法,就是把列举的事例加以引申或类比,评价人物的思想品质、精神境界或其所作所为的价值、意义的大小,联系实际,突出其观点的现实意义。
“众人皆醉我独醒”,“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所”的爱国志士屈原“虽九死其犹未悔”,面对支离破碎的祖国,面对饥寒受苦的老百姓,作为士大夫却束手无策,纵身跃入涛涛江水中,为后世可歌可泣之人。他找准了自己的位置,他是一名为黎民百姓谋幸福生活的士大夫,面对朝廷的腐败束手无策,只好投身于海,为祖国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司马迁忍辱负重,受过种种刑罚,甚至受过使人生不如死的宫刑,然而他忍受着身体的疼痛与精神的压力,找准自己的位置,为国家为社会写下了真实的历史,真正的中华儿女的精神。?
现代的社会更有许多找准自己位置的人,不盲目羡慕高官厚禄、富足生活的人为祖国的安定、进步、发达做出了贡献。
(河北高考满分作文:找准位置发扬自我)?
这段文字用屈原和司马迁的事例,引申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在人生茫茫的大海之中,找准自己的位置才能为祖国做出贡献”的道理。这样能体现考生的思想深度。从而使读者从中得到启发和教育。
六、因果分析法?
这种方法,就是在列举事例的基础上,分析产生这一事实的直接或间接的原因,这原因就是所要证明的观点。如:?
楚大夫沉吟泽畔,九死不悔;魏武帝扬鞭东指,壮心不已;陶渊明悠然南山,饮酒采菊。?
我敬佩他们,因为他们在混杂的尘世,了解本身,找回灵魂,做了乱世中最纯的一滴。纵然谄媚污蔑视听,也不随其流扬其波;纵然马革裹尸,魂归狼烟,追求的只是豪壮;纵然一身清苦,终日难饱,也愿怡然自乐,躬耕陇亩。?
坚守灵魂最纯的成分,能和乱世中的美神媲美!
(2006河北高考满分作文:汪洋中的一滴)?
这段话典型的因果分析论证法?
七、例后解说法?
当引用事例的时候,可以在语句后面再加以一定的拓展延伸使之更明确。?
如:
(事例)从前有一种病会使人食欲不振,最后导致人死亡。有一位化学家也得了这种病。有一天他路过一个村子,村里的人听说后告诉他,村里有一口井里的水,是神水,能治你的病。化学家喝那个水病果然好了。病好后化学家就想了一个村子里的人们从来不曾想过的问题:为什么这个水能救我啊?化学家研究后发现水里含有芒硝,因此他发现了芒硝的药用作用。? 正所谓“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古人的话,在别人没有产生疑问的地方,你产生疑问了,你这就是比别人前进了一步了。村里的人就知道井水能治病,,从来不想它为什么能治病,化学家想了,结果发现芒硝及其药用价值了。可见,“疑”是发现矛盾的钥匙,“思”与“学”是解决矛盾的方法,发现矛盾是解决矛盾的开端,“疑”便是“思”与“学”的“端”和“始”了。?(分析)
引名人名言也可如此。
如:?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从各个方面的理性观察,将帮助我们迈过感情的误区,真正认识到事物的复杂与多变性。而在一览无余的最高层,摆脱情感羁绊的我们,或许可以长吟:“莫让浮云遮望眼!”?
(2003年高考优秀作文:莫让浮云遮望眼)
课后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完成作文 2003年,张非考上了北京大学,因迷恋上网耽误学业,被北京大学退学。2005年,张非考入清华大学,但却因再次深陷网络,被清华大学退学。2007年,张非参加高考,位列当地地理科亚军。 孩子取得了好成绩,张非的妈妈却高兴不起来,担心大学不录取他。“经过这么多风风雨雨,张非成熟了,发誓不再迷恋网吧了……我希望大学能够给他一个痛改前非的机会,不要嫌弃张非呀!”张非的妈妈说此话时,情绪激动,令人动容。 2007年8月,张非被清华大学录取。张非说:“我发现自己更深层次的缺陷,是对父母、社会没有责任感,不关心他人。我绝不会再被退学!” 请以“责任”为话题写一个主体段的片段,200字左右。选择一种说理的方法进行论证,注意说理的深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