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文言文专题复习
班级: 姓名:
第15课《诫子书》
一、文学常识:
《诫子书》选自 《诸葛亮集》 ,作者 诸葛亮 ,字 孔明 ,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你以前听过他的小故事 三顾茅庐、赤壁之战、七擒孟获 ,陆游对这篇千古传诵的表文曾称赞道: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二、句子翻译:
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以宁静来修养身心,以节俭来培养品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不能淡泊自守,就无法明确志向,不能宁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3、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于学习。
4、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定下志向就无法学有所成。
5、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放纵懈怠,就无法振作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6、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年纪随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岁月而消失,
关键字词
(1)诫子书: 告诫、劝勉 (2)夫君子之行: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3)静以修身:摒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4)非淡泊无以明志: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明确志向
(5)非宁静无以致远: 达到远大目标。 明:明确、坚定
(6)非学无以广才:增长才干
(7)淫慢则不能励精:放纵懈怠。淫,放纵。慢,懈怠
(8)险躁则不能治性:轻薄浮躁
(9)年与时驰:疾行,指迅速逝去。 (10)遂成枯落:凋落、衰残
四、理解填空
1、学习与宁静关系所在的句子 夫学须静也 , 才须学也
2、才、学、志所在的句子 非学无以广才 , 非志无以成学 。
3、一代名相诸葛亮曾在《诫子书》中,对名利和为人作过精辟的论述,后人也常将此句作为座右铭以自策,这两句诗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4、劝勉人们惜时的句子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5、本文就体裁而言,属于_议论文,论点是_静以修身,俭以养德__在论述的过程中,作者从 修身 和 治学 两个方面进行论述的。
6、论证“淫慢”、“险躁”危害的句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7、本文作者认为理想的人才必须具备的三个基本条件: 淡泊、立志、惜时 。
8、出自本文中的成语有哪些? 俭以养德、宁静致远、淡泊明志
四、课文理解
1、请说说题目的意思。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告诫儿子的信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诸葛亮写这封家信的用意是什么?
告诫儿子立志学习、修身养性、淡泊名利、珍惜时间。要注意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表达了他希望后代志存高远的厚望。
3、诸葛亮认为成才成学的条件是什么?它们之间关系怎样?
理想的人才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志、学、才。他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缺一不可的。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但志向的培养又必须修养道德,造就人才必须从静与俭的修养开始。
4、 “俭以养德”与“静”有何关系?
因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俭以养德”是建立在“静”的基础上的美德。
5、说说你对文中志与学的关系是如何理解的?
一方面,要靠淡泊、宁静以“明志”,也就是时时将“志”放在眼前,不断磨砺。
另一方面,无志则不足以“成学”,没有志向,则学无目标,必然学习庞杂,不能专一。
6、文章从哪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怎样论述的?
从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强调的就是一个“静”字:修身要静,学习要静,获得成就也取决于静。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把“静”与“躁”加以对比,增强了论述效果。
7、这篇文章给你怎样的启示?
人在少年时期应树立远大志向,发愤图强,以免老了后悔。
第18课《狼》
一、文体常识
蒲松龄,字留仙,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人,清代文学家。《狼》选自《聊斋志异》,《聊斋志异》是我国文言文短篇志怪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作品集。
(二)、解释词的含义:
1、一狼仍从(从:跟随) 2、两狼之并驱如故(并:一起)(故:原来)
3、屠大窘(窘:困窘、急迫) 4、恐前后受其敌(敌:胁迫、攻击)
5、顾野有麦场。(顾:向旁边看 ) 6、场主积薪其中(积薪:堆积柴草)
7、苫蔽成丘(苫蔽:覆盖) 8、弛担持刀(弛:卸下)
9、耽耽相向(耽耽:注视的样子)
10、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少时:一会儿) (径去:径直走开) (犬坐:像狗一样蹲坐)
11、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久之:过了一会儿) (瞑:闭眼) (意:神情、态度) (暇:空闲)
12、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暴:突然) (毙:杀死)
13、一狼洞其中 (洞:打洞)
14、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意:企图) (隧:指从柴草堆中打洞)
15、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假寐:假装在睡觉) (盖:原来)
16、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黠:狡猾) (顷刻:一会儿) (变诈:欺骗) (几何:多少)
17、止增笑耳(耳:罢了)
(三)、特殊字:
1.词性活用现象:
洞:名词用为动词,打洞。 一狼洞其中。
隧:名词用作动词,打隧道。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犬:名词用作状语,像狗一样。 其一犬坐于前。
2.通假字
“止”同“只”,只有。 止有剩骨。
3.一词多义:
止 同“只”,只有。止有剩骨。 停止,一狼得骨止。
意 神情, 意暇甚。 企图,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敌 攻击, 恐前后受其敌。 敌方, 盖以诱敌。
前 前面, 恐前后受其敌。 向前, 狼不敢前。
4.虚词的用法:
(1)之
①代词,它,指狼,又数刀毙之。 ②助词,的。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③助词,调整音节,不译,久之。 ④助词,位于主谓之间,不译。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2)以 ①介词,译为“把”。例句:投以骨。 介词,译为“用”。例句:以刀劈狼首。 ②连词,译为“来”。例句:意将遂人以攻其后也。 连词,译为“用来”。例句:盖以诱敌。
(3)“其”的含义
①恐前后受其敌。(指狼)。 ②场主积薪其中。(指打麦场)。 ③屠乃奔倚其下。(指柴草堆)。
④一狼洞其中。(指柴草堆)。 ⑤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指屠户)。 ⑥屠自后断其股。(指狼)。
(四)、重点句子翻译:
1、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屠户又朝狼扔骨头,后得到骨头的那只狼虽然停了下来,但先前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又跟上来。
2、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骨头已经扔完了,但是两只狼仍然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3、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他往旁边看见野地里有个麦场,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麦场当中,覆盖成小山似的。
4、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狼不敢上前,瞪着眼睛对着屠户。
5、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离开,另外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屠户面前。
6、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过了很久,它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十分悠闲。
7.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想要钻过去从背后对屠户进行攻击。
8、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屠户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人。
9、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砍死,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不过给人增加笑料罢了。
(五)、重点问题:
1、理清情节
屠夫:遇狼——惧狼——御狼——毙狼
狼:缀行甚远——并驱如故——眈眈相向——假寐诱敌
2、了解文中狼的形象和屠户的性格发展变化:
作者着力表现狼的贪婪、凶残、狡诈、虚弱的本性。如:“缀行甚远”,表现出狼的贪婪和谨慎。“后狼止而前狼又至”、“两狼之并驱如故”表现狼的贪婪。“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则写出狼虚弱胆怯的本性。而“一狼径去,……意暇甚。”“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则着力表现狼的狡诈。文章就是通过这一连串简洁生动的描写使狼的本性跃然纸上。
对于文中另一人物屠户,作者主要描写他性格的发展变化,以此来表现文章的中心意思。屠户刚遇到狼时,是“惧”,对狼抱有幻想,没有认清狼的本性,所以“投以骨”。当“骨已尽矣”,“两狼之并驱如故”,他开始认识了狼的贪婪本性,在“大窘”之后,头脑非常清醒,明确自己的危险处境“前后受其敌”。于是,他寻找机会,改变自己的处境。当他占据了有利的位置后,“弛担持刀”准备与狼决战。当狼以装睡迷惑屠户时,屠户更加清醒地认识了狼的本性,果断抓住时机,主动攻击,一举杀死了两狼。
3、根据情节概括性格:
屠夫:开始是退让,心存幻想,后来是机智、勇敢、警觉、善于斗争。
狼:贪婪、凶狠、狡诈。
4、本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从狼的方面看来:讽喻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论怎样狡诈,终归要失败的。
从人的方面看来: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存有幻想、妥协让步,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5、关于狼的成语有哪些?
狼吞虎咽:形容吃东西又猛又急的样子。
声名狼藉:名声败坏到了极点。
杯盘狼藉:杯子盘子乱七八糟地放着。形容吃喝以后桌面杂乱的样子。
狼子野心:比喻凶暴的人居心狠毒,习性难改。
狼狈为奸:比喻互相勾结干坏事。
6、本文的的主人公是狼还是屠户?
文章是以狼为主来叙事的,并从狼自取灭亡的角度来归结故事的主旨的。狼在故事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开始是不停地追,伺机吃掉屠户;屠户背倚积薪后,又是狼主动“诱敌”进攻。而屠户则一直处于被动地位,迫不得已进行自卫,奋起杀死两狼。因此,在这个故事中,狼是主要“人物”,而屠户是次要人物。这个故事也表现了屠户的机智勇敢和斗争精神,但决非故事主旨所在。
5.文章结尾一句话是对狼及像狼一样的恶势力的讽刺嘲笑,但换个角度看,它又告诉“人”什么呢
我认为: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幻想妥协,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6.“止增笑耳”的仅是恶狼吗?作者嘲讽的仅是恶狼吗 从这个故事中你获得怎样启发?
答:不是,狼在此实际是恶人化身,代表那种贪婪、凶狠、狡诈、愚蠢的恶人,说明对待这种象恶狼的恶人就应该象屠夫一样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正是此文的寓意所在。
8、文章如何刻画屠户的形象?
答:(1)心理描写 惧——投骨避狼。/ 大窘——骨尽狼仍从。/ 恐——前后受其敌。/ 悟——刀劈两狼。 (2)动作描写 这些动词写出了屠户有勇有谋,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9、在与狼的较量中,屠户的心理和行动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开始时屠户很害怕,存了侥幸心理给狼扔了两块骨头,但未能阻止狼的追赶;后来屠户镇定下来,丢掉幻想准备抵抗,奔过去依靠在柴堆下面,拿起了屠刀;最后屠户坚定决心,勇敢斗争,跳起来连砍几刀杀死了一只狼,又砍断了另一只狼的后腿并杀死了它。
10、“志异”即“记述奇异的故事”,本文的“奇异”表现在何处?
答:一狼诱敌于前,一狼隧入而攻其后,两狼如此合作,其心计与人无异,令人称奇。
11、本文的主人公是屠户还是狼?为什么?
答:文章是以狼为主体来叙事的,并从狼自取灭亡的角度来归结故事的主旨的。狼在故事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开始是不停地追,企图伺机吃掉屠户;屠户背倚积薪后,又是狼主动诱敌进攻。而屠户一直处于被动地位,迫不得已进行自卫,奋起杀死两狼。因此,在这个故事中,狼是主要人物,而屠户是次要人物。
12、对文章结尾一段的议论有什么作用?
答:画龙点睛,揭示了文章的主题。 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妥协心软,不能心存幻想,要勇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第22课《寓言四则》
一、文学常识
1、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是带有讽喻或讽刺的故事。“寓”是“寄托”的意思。寓言,通常是把深刻的道理寓于简单的故事之中,借此喻彼,借小喻大,借古喻今,惯于运用拟人的手法,语言简洁锋利。它的特点是具有 劝喻性和讽谏性。 如《刻舟求剑》、《亡羊补牢》、《狐狸和葡萄》、《农夫和蛇》等都是寓言。
2、伊索,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寓言家。《伊索寓言》是一部寓言故事集。
3、吕不韦:战国末期卫国濮阳(在今河南省)人。
《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秦相吕不韦命他的门客集体撰写。该书的文字朴实简劲,对司马迁的《史记》创作有显著影响。东汉高诱注本为善。
4、《列子》又名《冲虚经》,相传战国郑国人列御寇著。《列子》的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如《两小儿辩日》、《杞人忧天》、《愚公移山》等,都是很有价值的文学遗产。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思想家,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道家的思想主张是“清静无为,顺其自然”。
四:《穿井得一人》
理解课文
1.丁氏告人说“吾穿井得一人”是什么意思? 明确:我家打井得了一个劳动力。
2.有闻而传之者说的“丁氏穿井得一人”? 明确:姓丁的人家打井挖出了一个人。
3.道理:道听途说的话不能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都应采取调查研究的审慎的态度、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
4.作者写这个故事的目的是什么?说明求贤不应该仅凭传闻,对于传闻必须验之以理。
五、《杞人忧天》
(一)寓意:杞人担心天坠地崩,身无所寄,而寝食不安。这是庸人自扰,毫无根据地瞎担心,辛辣地讽刺了那些胸无大志,患得患失的人。
(二)启发:“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我们决不做“现代的杞人”,要胸怀大志,心境开阔,认真学习科学知识,为了实现远大的理想,把整个身心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去。
四、课文内容理解
1.宋君为什么要派人向丁家询问这件事呢
因为宋君不太相信穿井得一人的事情。
2.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得到的启示是什么
传言不要轻信,要实事求是。尤其“以讹传讹”更要不得。
3.文中的宋君是一个怎样的人
不盲目轻信传言,注重实地调查的明君。
本文的寓意是什么?
道听途说的话不能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都应采取调查研究的审慎的态度、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
5.文末“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有什么作用?
总结全文,提示了文章的中心,告诉人们:道听途说的事情不可轻信,不可以讹传讹。
6.《穿井得一人》中,原来是一场误会,造成这个误会讹言的原因是什么 生活中怎样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
(1)①丁氏表述不够清楚;②“传之者”未经调查分析就传播开去,导致丁氏的话发生变化;③“国人”似乎也乐于接受这种离奇的传闻,
(2)面对道听途说的信息,我们不能盲目轻信,随便传播,更不能以讹传讹。一定要多方查证,辨别信息的真伪,实事求是,弄清真相。
7、文中杞国人“忧天地崩坠”,因此“晓之者”从“天”“地”两方面加以开导。
就“天”解说的内容是:天,积气耳,无处无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就“地”解说的内容是:地,积块耳,充塞四虚,无处无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8.杞人反复提出疑问说明了什么?
说明他内心忧虑重重。
9.文末“其人”“大喜”的原因是杞人明白道理、解除了忧虑后的喜悦之情;
“晓之者”“大喜”的原因则是晓之者为能成功说服杞人,解除他的忧虑而高兴。
10.杞人为什么忧天?这则寓言嘲讽了什么样的人?
怕天会塌下来。嘲讽对一些不必要的事或基本上不会发生的事担心的人,告诉我们要消除没有根据或不必要的忧虑。
《杞人忧天》中的“晓之者”开导杞人的话是否科学你如何评价?
就现在的科学水平来看,“晓之者”地天地等的解释是不科学的,只能代表当时的认识水平。但在当时,他认为天地是一 种物质存在,其思想也算是相当进步的了。
12、《杞人忧天》中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分别刻画了怎样的形象?
《杞人忧天》中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分别刻画了怎样的形象?
语言描写(对话描写)杞人:庸人自扰、忧虑重重。晓之者:热心解忧、悉心劝解。
学习了这则寓言对于我们来说有什么现实意义?我们生活中有没有忧虑,你是怎样看待这些忧虑的?
(1)我认为是讽刺那些不必要的担忧的人,与“庸人自扰”同义。我们不应该为没有根据的或不必要的担忧而忧虑。应实事求是地看待事物。
(2)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忧国忧民、居安思危其实都是“杞人忧天”,在今天也十分必要,如果每个人多一点社会责任感,多一点替别人着想的意识,我们的社会会变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