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专项知识点: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专项知识点: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4-12-17 20:45:43

文档简介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专项知识点: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阅卷人 一、选择题
得分
1.下列消化液中,对淀粉、蛋白质、脂肪都有消化作用的是 (  )
A.唾液和胃液 B.肠液和胰液 C.胆汁和胰液 D.胃液和胰液
2.玉米中含有较多的淀粉,鸡肉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这两种营养物质分别在消化道的哪个部位开始被消化 (  )
A.口腔、胃 B.口腔、小肠 C.小肠、小肠 D.胃、小肠
3. 如图为模拟淀粉在消化道中的消化过程,则图中剪刀可以代表 (  )
A.胃液 B.小肠 C.牙齿 D.消化酶
4.下列关于人体消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淀粉从口腔开始被消化
B.蛋白质消化的最终产物是氨基酸
C.胆汁中没有消化酶
D.胃只有消化功能
5.下列关于人体消化和吸收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淀粉开始消化的场所是胃 B.消化的主要场所是小肠
C.肝脏分泌的胆汁能消化蛋白质 D.吸收的主要场所是大肠
6. 为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某小组设计了如图实验,关于该实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①号和②号试管形成对照
B.该实验探究的是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C.加碘液后,②号试管不变蓝色
D.要将两支试管一起放到37℃温水中保温5~10分钟
7. 在一块含有淀粉的琼脂块的四个圆点位置,分别用不同的方法处理,如图所示。将上述实验装置放入37℃恒温箱中,保温处理24小时后,用碘液滴在琼脂块上,只有4圆点处不变蓝,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3、4圆点对照可以说明酶的专一性
B.1和4、2和4、3和4的对照实验中,4圆点都是对照组
C.1、4圆点对照说明唾液能催化分解淀粉
D.2、4圆点对照说明高温会影响唾液的催化作用
8. 小金做了如下实验:①取甲、乙两试管,分别加入1%淀粉溶液各1毫升;②甲试管内加入2 毫升唾液,乙试管内加入2毫升蒸馏水;③同时将两试管恒温37℃水浴10分钟后取出,冷却后分别滴加1滴碘液;④观察结果,发现只有乙试管内液体变蓝色。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加碘液的目的是让试管内的溶液呈蓝色
B.该实验结果可用水银温度计直接测量并记录
C.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唾液是否能催化淀粉的分解
D.该实验结论是甲试管内液体不变蓝,乙试管内液体变蓝
9. 肠道显微胶囊是一种用于诊断胃肠道疾病的可吞咽式小型设备(如图甲),患者将智能胶囊吞下后,它即随着胃肠肌肉的运动节奏依次通过消化道的各个结构,同时对经过的胃肠道进行连续摄像。结合图乙判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显微胶囊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B.显微胶囊可依次经过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
C.显微胶囊可进入结构④,④分泌的消化液对蛋白质进行初步的消化
D.显微胶囊可进入结构②,②分泌的消化液含消化脂肪的消化酶
10.如图为人体消化系统的部分结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甲是最大的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中含有多种消化酶
B.丙是最大的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中含有多种消化酶
C.丁是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内含多种消化液和消化酶
D.肝炎病人怕吃油腻的食物,原因是乙分泌的消化液过少
11.(2024九上·上城期末)山楂是一种常见的水果,它不仅美味,还含有糖类、蛋白质、多种维生素、矿物质元素及膳食纤维。结合图片,分析正确的是(  )
A.②是消化吸收山楂的主要场所
B.④不能吸收山楂中的膳食纤维
C.①分泌的胆汁能初步消化山楂中的糖类
D.③分泌的胰液不能促进山楂中蛋白质的分解
12.(2024九上·杭州期末)如图是一段小肠(a)、环形皱襞(b)及小肠绒毛(c)结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观察猪小肠内表面结构时需要将一段小肠横向剪开
B.a内的消化液中含有多种消化酶,参与食物的消化
C.环形皱襞b只增加小肠消化表面积,与吸收无关
D.c内的毛细血管壁和毛细淋巴管壁由多层细胞构成
13.(2024九上·杭州期末)“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是重要的科学观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小肠能分泌多种消化液,增加了吸收营养物质的表面积
B.毛细血管壁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有利于进行物质交换
C.血液中含有的白细胞数量最多,有利于为人体生命活动运输氧气
D.心脏四腔中壁最厚的是右心房,这与它输送血液距离较远的功能相适应
14.(2024九上·绍兴期末)正常人在每天摄入800g食物和1200mL水的情况下,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的量大致如图所示。消化液通过导管流入消化道,则消化道中消化液含量最多的部分是(  )
A.口腔 B.食道 C.胃 D.小肠
15.(2020九上·玉环期末)如图为人体部分消化器官的示意图,若甲处阻塞,则最可能发生的情况是(  )
A.胰腺无法分泌胰液 B.胃液无法分解蛋白质
C.小肠消化淀粉的功能下降 D.小肠消化脂肪的功能下降
16.(2024九上·余杭期末)在学习消化系统相关知识后,小金同学制作了“胃的名片”来介绍胃的相关知识。下列名片中各序号的填写不正确的是(  )
姓名:胃 工作职能:暂时贮存和①食物; 胃壁的肌肉组织可以收缩,使食物和胃液充分混合: 胃液含有②,可以初步消化③。 胃有话说:经常不吃早餐,胃液中的④会损害胃黏膜,可能导致胃溃疡。
A.①﹣消化 B.②﹣消化酶 C.③﹣脂肪 D.④﹣胃酸
17.(2024九上·嘉兴期末)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总是相适应的。下列有关人体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毛细血管管壁极薄,有利于进行物质交换
B.胃壁有发达的平滑肌,有利于胃的蠕动
C.小肠绒毛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有利于食物的消化
D.心脏左心室壁比右心室壁厚,有利于将血液输送到全身
18.(2023九上·萧山期中)某生物兴趣小组在研究温度对两种酶的影响后,数据处理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关于温度对酶影响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两种酶在0℃时都会失去作用
B.两种酶的最适合温度范围是相同的
C.两种酶都随着温度升高而一直加快反应速度
D.据图可推测每种生物体内酶的作用都有最适合温度
19.(2023九上·东阳期末)如图曲线为淀粉、脂肪和蛋白质在消化道(依次用A、B、C、D、E表示)中被消化的过程。表述不合理的是()
A.A表示口腔,C表示胃,D表示小肠
B.X表示淀粉的消化过程,最终消化产物是葡萄糖
C.Y表示蛋白质的消化过程,胃蛋白酶可将蛋白质分解为氨基酸
D.Z表示脂肪的消化过程,参与的消化液有胆汁、胰液和肠液
20.(2023九上·永嘉期中)如图表示在最适温度(37℃)下,一定量的淀粉在唾液淀粉酶的催化下分解产生的麦芽糖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若将实验温度设定为40℃,则图中e点和d点位置移动正确的是(  )
A.e点不变,d点右移 B.e点下移,d点不变
C.e点下移,d点右移 D.e点上移,d点右移
阅卷人 二、填空题
得分
21.人体的消化系统主要是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的,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 小肠中有   腺和   腺分泌的大量消化液。
(2)在消化液的作用下,淀粉最终被分解为   ,脂肪最终被分解为   和脂肪酸。
(3)   是人体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
22.(2024九上·鹿城月考)模型可揭示现象和解释本质,帮助我们认识和理解一些复杂的事物。如图是人体消化系统中,脂肪被催化分解的过程模型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C、D表示催化的最终产物,则他们代表的是   。
(2)该过程主要发生在   。(填消化道名称)
A在反应前后,具有保持化学性质不变的特性。
23.(2024九上·平湖期末)如图为模拟淀粉的消化过程,“剪刀①”和“剪刀②"分别代表两种消化酶。人在咀嚼米饭时,会感觉到淡淡的甜味,其原理相当于剪刀   。(选填“①"或“②”)的作用。图中“小分子物质”的名称为   。
24. 酶的催化效率不仅与温度、酸碱度有关,还与离子种类有关,查阅资料可知氯离子(Cl-)能提高唾液淀粉酶的催化效率,铜离子((Cu2+)能降低唾液淀粉酶的催化效率,钠离子( 对唾液淀粉酶的催化效率无影响。为了进一步探究硫酸根离子( 能否提高唾液淀粉酶的催化效率,小柯进行了如下实验:
第1步:取2支洁净的试管,按表中从左到右的顺序将药品加入相应的试管中。
试管号 1%淀粉溶液 1%稀硫酸 蒸馏水 碘 液
1 2mL 0 1mL 2滴
2 2mL 1mL 0 2滴
第2步:在2支试管中各加入1毫升稀释的唾液,然后摇匀。
第3步:____,观察并记录现象。
(1)请你帮助小柯补充完整实验步骤的第3步:   。
(2) 同学们评价小柯的实验还不能确定硫酸根离子 能否提高唾液淀粉酶的催化效率,请你帮小柯分析原因:   。
25.(2024九上·嘉兴期末)板栗不仅含有大量淀粉,而且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B族维生素,以及镁、钠、锌等营养成分,有“干果之王”的美称,深得人们喜欢。
(1)板栗中含有的锌是维持儿童味蕾正常功能的必要元素,摄取的锌属于七大营养素中的   ;
(2)板栗中所含的营养物质经消化、吸收后会进入到   系统,然后运输到各组织细胞;
(3)专家提醒:若每天板栗摄入量过多也容易导致发胖,其原因是多余的糖类会转化为   。
26.(2023九上·玉环月考)图甲表示淀粉在消化道内逐步分解的示意图,图乙曲线(X、Y、Z)分别表示三大营养物质在消化道中各部位(依次用A、B、C、D、E表示)被消化的程度。
(1)图甲中淀粉经过①和②过程,最终分解为   被人体吸收,参与此消化过程的消化液是   。
(2)图乙中表示蛋白质消化过程的曲线是   (选填“X”“Y”或“Z”)。
(3)从曲线X、Y、Z可知,消化的主要场所是D,D适应消化的结构特点   (写出一条)。
27.(2023九上·鹿城期末)如图表示糖类、脂肪、蛋白质在人体中的消化过程, A、B、C、D、E 表示消化道, Ⅰ 、Ⅱ、 Ⅲ分别代表这三种物质的消化曲线。
(1) A 中含有的消化酶是   。
(2) 图中代表蛋白质消化曲线的是   。
(3) 由图可知, 消化的主要场所是   (填字母) 。
28.(2023九上·义乌月考)小江同学查找了某天中餐部分食物中蛋白质、脂肪、糖类和水等四种营养素的含量,记录如下:
营养素含量 A(%) B(%) C(%) D(%)
马铃薯 75.9 20.1 1.7 0.1
牛肉 68.9 0 20.1 10.2
鲫鱼 76.5 0.5 17.6 4.1
(1)分析表格数据,其中A表示上述四种营养素中的   。
(2)小江正处于青春期,应该比成年人多摄取含营养素C较多的食物。该营养素最初被消化的场所是   。
(3)小江当天备战运动会参加剧烈的训练时,马铃薯经过消化分解成葡萄糖,供给肌肉细胞呼吸作用,最终的产物有   。
(4)为了均衡膳食,你认为应该增加   等食物。(写出一种)
阅卷人 三、实验探究题
得分
29.(2023九上·舟山开学考)专家表示,人在感染新冠病毒时,比较常见的症状是发烧。发烧时,身体中的酶的活性会降低,从而导致食欲不振。为验证该说法,小舟配置乳白色蛋白液和“胃蛋白液”(内含胃蛋白酶)备用。已知乳白色蛋白质液中含有不溶于水的物质,该物质可以被“胃蛋白液”催化分解为可溶性的氨基酸(变澄清)。具体实验方案如下:
① 利用37℃水浴装置完成以下实验:
②分别改变水浴温度为38℃、39℃、40℃、41℃、42℃,重复上述实验,并记录现象。
(1)结合实验方案分析,本实验研究的问题是   。
(2)本次实验中滴加1滴稀盐酸目的是   。
(3)实验中先将酸化的“胃蛋白液”和乳白色蛋白液水浴加热2分钟,然后将其混合后水浴加热的原因是   。
(4)实验结果显示,所有温度下的乳白色蛋白液都变澄清了。为使不同组的实验结果出现差异,在不改变温度设置的前提下,可调整的措施有   。
30.(2024九上·拱墅期末)小金对课本中“影响酶催化作用的因素”实验进行了拓展探究,实验过程如下:
编号 试管1 试管2 试管3
1%淀粉溶液 2mL 2mL 2mL
蒸馏水 1mL / /
盐酸 NaOH溶液 / / 1mL / / 1mL
加入新鲜唾液淀粉酶溶液 1mL 1mL 1mL
37℃水浴 10min 10min 10min
体积分数0.4%的碘酒溶液 实验现象 ⒉滴 不变蓝 ⒉滴 变蓝 ⒉滴 不变蓝
(1)小金做本实验的目的是   ;
(2)观察实验现象:②号试管内液体变蓝色,原因是   ;
(3)出乎小金预料的是:③号试管不变蓝。小金查阅资料后,做了如下补充实验:取一支试管,先加入1mL橙黄色的碘液,再加入1mL NaOH溶液,橙黄色的碘溶液褪去颜色,由此实验结果,小金猜想③号试管不变蓝的原因可能是:   ;
(4)小金继续探究高温对唾液淀粉酶催化作用的影响,按如图所示步骤进行实验,出现了步骤三和步骤四的实验现象。你认为步骤三试管内液体不变蓝的原因可能是   。
31.(2024九上·拱墅期末)小乐在学习了酶的催化作用相关知识后,设计并进行了如下实验,其过程为:
步骤一:取6支试管并编号,按如表所示加入相应试剂,并在相应温度下水浴保温5min;
步骤二:1号管内试剂倒入2号管中,混合摇匀,反应温度0℃;3号管内试剂倒入4号管中,混合摇匀,反应温度37℃;5号管内试剂倒入6号管中,混合摇匀,反应温度100℃;反应5min后,分别取出反应液2滴置于点滴板中,再滴加碘液2滴,混匀,观察并记录颜色;
步骤三:然后将2、6号管置于37℃水浴保温10min,分别滴加碘液2滴,观察并记录颜色。
编号 1号管 2号管 3号管 4号管 5号管 6号管
试剂 1%淀粉溶液(mL) 1 - 1 - 1 -
淀粉酶溶液(mL) - 0.5 - 0.5 - 0.5
温度(℃) 0 0 37 37 100 100
(1)小乐进行该实验的目的是   。
(2)正常情况下,步骤二中,将观察到从   (在“2号管”“4号管”和“6号管”中选填)取出的反应液,滴加碘液混匀后,呈蓝色。
(3)步骤三中,实验结果为6号管中液体呈蓝色,2号管中液体不显蓝色。6号管中液体呈蓝色的原因是   ;2号管中液体不显蓝色的原因是   。
32.(2023九上·东阳期末)研习小组利用“比色法”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设计了如下实验。
【实验目的】探究pH对人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
【实验原理】人唾液淀粉酶能将淀粉分解成麦芽糖。
【实验试剂】50mg/mL淀粉溶液、50mg/mL人唾液淀粉酶溶液、蒸馏水、pH不同的缓冲液。
【实验器材】试管、恒温箱、麦芽糖试纸、麦芽糖含量标准比色卡等。
【实验步骤】
①取一支试管,依次加1mL淀粉溶液、1mL人唾液淀粉酶溶液和4mLpH=2的缓冲液;
②振荡试管,在37℃恒温箱中反应10分钟后,用麦芽糖试纸进行检测,读取麦芽糖含量并记录;
③换用pH不同的缓冲液重复上述实验。
【实验记录表 表一】
编号 pH 麦芽糖含量(mg/mL)
1 2 0.046
2 4 0.094
3 6 0.566
4 8 0.745
5 10 0.176
【交流与讨论】
(1)唾液淀粉酶能分解淀粉,不能分解蛋白质和脂肪,体现了酶具有    性。
(2)根据实验可得出结论:在    的条件下,人唾液淀粉酶的活性随pH的升高先增强后减弱。
(3)为了寻找人唾液淀粉酶的最适pH,小东继续探究。记录的实验组别及缓冲液的pH如下表二所示。
表二
组别 A B C D E F G
pH 6.1 6.4 6.7 7.0 7.3 7.6 7.9
根据小东选取的缓冲液的pH,小阳认为小东的实验方案不够严谨,原因是    。
33.(2023九上·玉环月考)已知新鲜的肝脏中含有过氧化氢酶,在适宜的条件下可以催化过氧化氢分解成水和氧气。科学小组为了探究“pH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实验试剂:新鲜的肝脏研磨液(含过氧化氢酶)、30%的溶液、溶液、溶液
实验步骤:
①取5只洁净的烧杯,分别加入等量新鲜的肝脏研磨液,用和溶液,将其pH调节为5、6、7、8、9。
②取5支试管,分别加入10mL30%的溶液,塞上试管塞,依次编号为A、B、C、D、E。
③取5支注射器,分别吸取pH不同的肝脏研磨液5mL,同时全部注射到5支试管中(A、B、C、D、E五支试管中加入的研磨液的pH由小到大),观察注射器内活塞向上移动的情况。
根据实验,请回答:
(1)本实验通过比较   来反映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大小。
(2)研究发现,随着pH的增加,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先增强后减弱,当pH为7时,酶的活性最强。则实验过程中,我们看到的现象应该是   。
(3)除pH外,其它环境因素也会影响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对此请提出一个合理的猜想: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消化系统的组成;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解析】【分析】三大营养物质的消化过程:①淀粉在口腔中开始被消化,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分解成麦芽糖,然后在小肠中在肠液和胰液的作用下被彻底分解成葡萄糖。②蛋白质在胃中开始被消化,在胃蛋白酶的作用分解成多肽,进入小肠后,在肠液和胰液的作用下被彻底分解成氨基酸。③脂肪开始被消化的部位是小肠,在胆汁的作用下,乳化成脂肪微粒,然后在肠液和胰液的作用下被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
【解答】A.唾液里面含有唾液淀粉酶,能把淀粉消化成麦芽糖,对蛋白质、脂肪无消化作用;胃液里面含有胃蛋白酶,能对蛋白质进行初步消化,对淀粉、脂肪无消化作用,A错误。
B.肠液和胰液中含有消化糖类、脂肪、蛋白质的多种消化酶,对淀粉、蛋白质、脂肪都有消化作用,B正确。
C.肝脏分泌的胆汁里面不含消化酶,只能把脂肪乳化成脂肪微粒,对淀粉、蛋白质无消化作用;胰液里含有多种消化酶,对淀粉、蛋白质、脂肪都有消化作用,C错误。
D.胃液里面含有胃蛋白酶,能对蛋白质进行初步消化,对淀粉、脂肪无消化作用;胰液里含有多种消化酶,对淀粉、蛋白质、脂肪都有消化作用,D错误。
故答案为:B。
2.【答案】A
【知识点】消化系统的组成;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解析】【分析】食物在消化道内分解成可以被细胞吸收的物质的过程叫做消化。人体的消化系统是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的。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等器官,消化腺包括唾液腺、肝、胰等器官以及分布在消化道壁内的小腺体。
【解答】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一般是:淀粉的消化从口腔开始,口腔中的唾液淀粉酶能够将部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当淀粉和麦芽糖进入小肠后,由于小肠中的胰液和肠液 中含有消化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酶,因此,淀粉等糖类物质在小肠内被彻底消化为葡萄糖;蛋白质的消化是从胃开始的,当食物中的蛋白质进入胃以后,在胃液的作用下进行 初步消化后进入小肠,小肠里的胰液和肠液含有消化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酶,在这些酶的作用下,蛋白质被彻底消化为氨基酸;可见,食物中的淀粉开始在口腔消化,蛋白质 在胃开始被消化。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3.【答案】D
【知识点】酶及其催化作用;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解析】【分析】根据淀粉的消化过程进行分析。
【解答】淀粉在口腔内被唾液淀粉酶分解成了麦芽糖,麦芽糖在小肠中被肠液、胰液中的消化酶分解为葡萄糖。剪刀可以代表消化酶。D正确。
故答案为:D。
4.【答案】D
【知识点】消化系统的组成;酶及其催化作用;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解析】【分析】人体的消化系统包括消化道和消化腺。消化道自上而下依次是: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和肛门;消化腺有唾液腺、胃腺、肝脏、肠腺和胰腺,其中唾液腺、肝脏和胰 腺位于消化道外,肠腺和胃腺位于消化道以内。
【解答】A.淀粉在口腔中开始被消化,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分解成麦芽糖,然后在小肠中在肠液和胰液的作用下被彻底分解成葡萄糖,A正确。
B.蛋白质在胃中开始被消化,在胃蛋白酶的作用分解成多肽。进入小肠后,在小肠分泌的肠液和胰腺分泌的胰液的作用下被彻底分解成氨基酸,B正确。
C.肝脏分泌的胆汁中没有消化酶,但它能使脂肪变成微小的颗粒,从而增加脂肪酶与脂肪的接触面积,起到促进脂肪分解的作用,C正确。
D.胃能够初步消化蛋白质,也能吸收部分水、无机盐和酒精,D错误。
故答案为:D。
5.【答案】B
【知识点】消化系统的组成;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解析】【分析】小肠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这是与小肠的结构特点相适应的:小肠长约5~6m,小肠内具有肠液、胰液和胆汁等多种消化液;小肠内壁有环形皱襞,皱襞上有 小肠绒毛,增大了消化和吸收的面积;小肠绒毛内有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绒毛壁、毛细血管壁、毛细淋巴管壁都是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的,有利于营养物质被吸收。
【解答】A.淀粉在口腔中开始被消化,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分解成麦芽糖,然后在小肠中在肠液和胰液的作用下被彻底分解成葡萄糖,A错误。
B.小肠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B正确。
C.肝脏分泌的胆汁能储藏在胆囊中,在需要消化食物的时候,胆汁经导管流入十二指肠。肝脏分泌的胆汁中没有消化酶,但它能使脂肪变成微小的颗粒,从而增加脂肪酶与脂
肪的接触面积,起到促进脂肪分解的作用,C错误。
D.小肠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D错误。
故答案为:B。
6.【答案】C
【知识点】酶及其催化作用
【解析】【分析】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将馒头中的淀粉分解成麦芽糖;淀粉遇碘变蓝色是淀粉的特性,因此常用碘液来验证淀粉的存在。
【解答】A.对照实验:在探 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1号试管与2号试管唯一不同的变量是有无唾液,①号和②号试管形成对照,A正确, A不符合题意。
B.1号试管与2号试管唯一不同的变量是有无唾液,因此该实验探究的是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B正确,B不符合题意;
C.2号试管滴加清水,清水对淀粉没有消化作用,所以滴加碘液后,2号试管变蓝,C错误,C符合题意;
D.将两支试管都放入37℃的温水中保温5-10分钟的目的是模拟口腔温度,在该温度下唾液淀粉酶分解淀粉的能量最强,D正确,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7.【答案】B
【知识点】酶及其催化作用
【解析】【分析】酶具有专一性,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高温、低温、强酸或强碱都会使酶的活性降低甚至失去活性,唾液淀粉酶的最适宜pH是7左右,最适宜温度是37℃左右, 淀粉遇碘液变蓝。
【解答】A.圆点1,加蒸馏水,不会分解淀粉,滴碘液后变蓝;圆点2,煮沸唾液,高温会使唾液淀粉酶变性失活,因此不能将淀粉水解,滴加碘液后变蓝;圆点3,加入麦芽糖酶,酶具有 专一性,麦芽糖酶不能将淀粉水解,滴加碘液后变蓝;圆点4新鲜唾液中含有淀粉酶,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形成麦芽糖,而麦芽糖遇碘液不变蓝,因此滴碘液后不变蓝。3、4圆点对照可以说明酶的专一性,正确。
B.1和4对照实验中,1圆点是对照组。2和4、3和4的对照实验中,4圆点是对照组,错误。
C.1、4圆点对照说明唾液能催化分解淀粉,正确。
D.2、4圆点对照说明高温会影响唾液的催化作用,正确。
故答案为:B。
8.【答案】C
【知识点】酶及其催化作用
【解析】【分析】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解答】A、淀粉遇碘变蓝,加碘液的目的是为了检验淀粉是否存在,以判断唾液对淀粉的作用,选项错误;
B、该实验用水银温度计测量加热的热水的温度,控制热水的温度为37℃,该实验的结果与水银温度计无关,不需要测量并记录,选项错误;
C、该实验中的变量是唾液,所以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唾液是否能催化淀粉的分解,选项正确;
D、甲试管中的唾液中的淀粉酶将淀粉全部分解为麦芽糖,加入碘液后不变蓝,乙试管中的蒸馏水不能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加入碘液后变蓝,即该实验的现象是该实验结论是甲试管内液体不变蓝,乙试管内液体变蓝,实验结论是唾液能将淀粉分解,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C。
9.【答案】D
【知识点】消化系统的组成;酶及其催化作用;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解析】【分析】图中:①食道、②肝脏、③大肠、④胃、⑤胰腺、⑥小肠。
【解答】A、同时对经过的胃肠道进行连续摄像,显微胶囊的相当照相机,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A正确。
B、人体的消化道从上到下依次是: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所以显微胶囊可依次经过口腔→咽→食道(食管)→胃→小肠→大肠,检测胃肠疾病,B正确。
C、显微胶囊进入结构④胃内,④胃腺分泌的胃液含有胃蛋白质酶,能把蛋白质初步消化为多肽,C正确。
D、②肝脏位于消化道外的消化腺,所以显微胶囊不可进入结构②,②肝脏分泌的胆汁中不含有消化酶,D错误。
故答案为:D。
10.【答案】C
【知识点】消化系统的组成;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解析】【分析】图示中:甲肝脏、乙胆囊、丙胰腺、丁小肠,据此解答。
【解答】A.甲肝脏是人体内最大的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胆汁中不含消化酶,A错误。
B.甲肝脏是最大的消化腺,丙胰腺不是最大的消化腺,它分泌的消化液含有多种消化酶,B错误。
C.丁是小肠,是人体内消化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内含多种消化液(如胆汁、胰液、肠液)和消化酶,C正确。
D.肝炎病人怕吃油腻的食物,原因是甲分泌的消化液胆汁过少,乙胆囊只是贮存胆汁,D错误。
故答案为:C。
11.【答案】B
【知识点】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解析】【分析】图中①肝脏、②胃、③胰腺,④小肠。
【解答】A、④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A错误。
B、膳食纤维不能吸收,B正确。
C、①肝脏分泌的胆汁能乳化脂肪,C错误。
D、③胰腺分泌的胰液含多种消化酶,能促进山楂中蛋白质的分解,D错误。
故选:B。
12.【答案】B
【知识点】消化系统的组成;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解析】【分析】小肠长度长,含有多种消化液,具有皱襞和绒毛,绒毛内含有丰富的毛细血管,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
【解答】A、观察猪小肠内表面结构时需要将一段小肠纵向剪开,才能观察到内表面结构。A错误。
B、小肠内含有多种消化液,消化液中含有多种消化酶,能消化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参与食物的消化。B正确。
C、环形皱襞增大了食物消化和吸收的表面积。C错误。
D、小肠绒毛内的毛细血管壁和毛细淋巴管壁仅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有利于对营养物质的吸收。D错误。
故选:B。
13.【答案】B
【知识点】消化系统的组成;血液循环
【解析】【分析】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或行为,可从生物的器官特征去分析。
【解答】A.小肠能分泌多种消化液,有利于食物的消化,但不能增加吸收营养物质的表面积,故A错误;
B.毛细血管壁是由一层扁平的上皮细胞构成,有利于进行物质交换,故B正确;
C.血细胞中红细胞数量最多,作用是运输氧。白细胞的作用是吞噬病毒,防御疾病,故C错误;
D.心脏四腔中壁最厚的是左心室,它是体循环的起点,输送血液路线最长,需要的压力最大,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14.【答案】D
【知识点】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解析】【分析】图中: 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如下:唾液1500毫升、胃液2000毫升、肠液1500毫升、胆汁500毫升、胰液1500 毫升。
【解答】小肠内具有肠液、胰液和胆汁等多种消化液,总量达肠液1500毫升+胆汁500毫升+胰液1500毫升=3500毫升。而口腔和胃内的消化液分别是唾液1500毫升,胃液2000毫升;因此小肠内含有的消化液最多,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5.【答案】D
【知识点】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解析】【分析】胆汁:由肝细胞分泌的分泌液。因胆汁分泌是持续不断的,在非消化期,胆汁经肝管转入胆囊内贮存;在消化期,胆汁可直接由肝脏和胆囊大量排到十二指肠,促进脂肪的消化分解和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胆汁在十二指肠内可中和一部分胃酸。
【解答】肝脏是体内最大的消化腺,其分泌的胆汁是一种特殊的消化液,胆汁中不含有消化酶,但对脂肪起乳化作用。若甲处阻塞,则胆汁不能经胆管流入十二指肠,因此小肠消化脂肪的功能会下降。
故答案为:D
16.【答案】C
【知识点】消化系统的组成;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解析】【分析】胃内含有胃液,胃液中有蛋白酶,能初步消化蛋白质。胃有暂时贮存食物的功能,主要由肌肉组织构成。
【解答】A.胃能暂时贮存食物和①消化食物的功能,A正确。
BC.胃内含有胃液,胃液中有②蛋白酶,能初步消化③蛋白质,B正确,C错误。
D.经常不吃早餐,胃液中的④胃酸会损害胃黏膜,可能导致胃溃疡,D正确。
故答案为:C。
17.【答案】C
【知识点】消化系统的组成;心脏和血管
【解析】【分析】生物与环境相适应,每一种生物都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特点,生物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这是生物学的基本观点。
(1)小肠是消化道中最长的一段,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器官。小肠很长,约5-6米,小肠内表面有许多皱襞和小肠绒毛,使小肠的消化吸收面积大大增加,小肠绒毛壁很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而且绒毛中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也很薄也只有一层上皮细胞组成。
(2)人体内的血管有动脉血管、静脉血管、毛细血管三种类型。其中毛细血管是连通于最小的动脉与静脉之间的血管,毛细血管的特点有:管壁最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管腔最小血管内径仅有8-10微米,只允许红细胞呈单行通过,血流速度极慢。
(3)在心房与心室之间、心室与动脉之间,都有能开闭的瓣膜,这些瓣膜只能向一个方向开,房室瓣只能朝向心室开,动脉瓣只能朝向动脉开。这样就保证了血液只能按一定的方向流动。
【解答】A、毛细血管的特点有:管壁最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管腔最小血管内径仅有8-10微米,只允许红细胞呈单行通过;血流速度极慢。正是这些特点决定了毛细血管的结构是适于人体内血液和组织细胞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A正确。
B、胃壁中有发达的平滑肌层,能不断蠕动进行物理性消化及促进食物与胃液的混合,B正确。
C、小肠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有利于食物吸收,与消化无关,C错误。
D、 心脏能将血液泵至全身,主要是心肌收缩与舒张的结果,心脏有四个腔:左心房、右心房、左心室、右心室,其中左心室的壁最厚,这是与左心室收缩把血液输送到全身、输送血液的距离最长相适应的,D正确。
故答案为:C。
18.【答案】D
【知识点】酶及其催化作用
【解析】【分析】酶是生物催化剂,存在最适温度,过高或过低的温度会使催化效率降低甚至使酶失去活性。
【解答】A、由图可知,酶A在0℃时仍对反应速度有影响,所以A不符合题意;
B、图中两条曲线的最高点对应的是酶最佳的催化效率,酶A的最适温度是27℃左右,酶B的最适温度是67℃左右,所以B不符合题意;
C、由图可知,酶A和B的催化效率随温度升高先增大后降低,所以C不符合题意;
D、由图可知,酶在不同温度下的催化效率不同,因此存在最适合的温度,所以D符合题意;
故答案选D。
19.【答案】C
【知识点】食物与营养;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解析】【分析】图中A口腔、B咽和食道、C胃、D小肠、E大肠。X表示淀粉的消化过程、Y表示蛋白质的消化过程、Z表示脂肪的消化过程。
【解答】A、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横坐标表示消化道的组成,因此,A表示口腔,C表示胃,D表示小肠,正确;
B、淀粉在口腔内被唾液淀粉酶分解成了麦芽糖,在小肠中被肠液、胰液分解为葡萄糖。X在口腔内开始消化,因此,表示淀粉的消化过程,最终消化产物是葡萄糖,正确;
C、蛋白质在胃中开始被消化,在胃蛋白酶的作用下被初步消化,然后进入小肠,在小肠中肠液和胰液中酶的作用下变成氨基酸。Y在胃内初步消化,因此,表示蛋白质的消化过程,胃蛋白酶可将蛋白质分解为多肽,在肠液和胰液的作用下分解成氨基酸,错误;
D、脂肪的消化过程在小肠内进行,脂肪先在胆汁的乳化下变为脂肪粒,脂肪粒在胰液和肠液作用下被彻底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Z在小肠内消化表示脂肪的消化过程,参与的消化液有胆汁、胰液和肠液,正确。
故答案为:C。
20.【答案】A
【知识点】酶及其催化作用
【解析】【分析】影响酶活性的因素主要有:温度、pH等。在最适温度(pH)前,随着温度(pH)的升高,酶活性增强;到达最适温度(pH)时,酶活性最强;超过最适温度(pH)后,随着温度(pH)的升高,酶活性降低。另外低温不会使酶变性失活,但高温、pH过高或过低都会使酶变性失活。
【解答】如图表示在最适温度(37℃)下,一定量的淀粉在唾液淀粉酶的催化下分解产生的麦芽糖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此时温度是最适温度,唾液淀粉酶的活性最高。若将实验温度设为40℃,唾液淀粉酶的活性反而降低,酶促反应速率变慢,d点右移,但由于底物(淀粉)和唾液淀粉酶的量没有改变,故产物量不变,e点不变。
故答案为:A。
21.【答案】(1)胰;肠
(2)葡萄糖;甘油
(3)小肠
【知识点】消化系统的组成;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解析】【分析】小肠是消化的主要场所。小肠内含有多种消化液,如肠液、胰液和胆汁,有利于食物的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最终在小肠内彻底被消化成小分子的物质才能被吸收。据此解答。
【解答】(1)小肠是人体消化食物的主要器官,小肠中有肠腺,肠腺分泌的肠液,胰腺分泌的胰液,胰液和肠液中含有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的酶。可将淀粉、脂肪和蛋白质分解成为可以被细胞直接吸收的小分子物质。
(2)小肠内含有多种消化液,如肠液、胰液和胆汁,有利于食物的消化。淀粉在口腔内被唾液淀粉酶初步消化成麦芽糖,在小肠内被最终消化成葡萄糖;蛋白质在胃内胃蛋白酶的作用下被初步消化成多肽,在小肠内被最终消化成氨基酸;脂肪在小肠内多种酶的作用下被消化成甘油和脂肪酸。
(3)小肠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这是因为:小肠很长,约5~6 m,小肠内具有肠液、胰液和胆汁等多种消化液;小肠内壁有环形皱襞,皱襞上有小肠绒毛,增大了消化和吸收的面积;小肠绒毛内有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绒毛壁、毛细血管壁、毛细淋巴管壁都是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的,有利于营养物质被吸收进入小肠内壁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中。
22.【答案】(1)甘油、脂肪酸
(2)小肠
【知识点】消化系统的组成;酶及其催化作用
【解析】【分析】(1)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酶具有高效性、专一性、作用条件较温和的特性。
(2)在小肠中,首先在肝脏分泌的胆汁作用下,脂肪被乳化成脂肪微粒,加大了脂肪与消化酶的接触面积;然后在小肠中的肠液和胰液所含脂肪酶的作用下,被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
【解答】(1)图中A在反应前后没有变化,所以A表示的是酶,B表示的是底物,C和D表示的是产物,即 甘油、脂肪酸 该模型可以解释酶的专一性。
(2)在人体消化系统中,脂肪的消化发生在小肠中,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
23.【答案】①;葡萄糖
【知识点】酶及其催化作用
【解析】【分析】 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对其底物具有高度特异性和高度催化效能的蛋白质或RNA,是一类极为重要的生物催化剂。
【解答】人在咀嚼米饭时,会感觉到淡淡的甜味 ,是因为淀粉变为麦芽糖, 其原理相当于剪刀 ① ,淀粉最终在小肠被消化为葡萄糖,所以图中“小分子物质”的名称为葡萄糖。
24.【答案】(1)将2 支试管同时进行37℃的水浴加热
(2)酶的催化作用还受 pH影响,实验中采用1%稀硫酸与蒸馏水作对照实验,未控制单一变量
【知识点】酶及其催化作用;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解析】【分析】设计对比试验时不能存在其它干扰离子,加入1%稀硫酸不但加入了硫酸根离子同时也带入了氢离子,据此分析即可。
【解答】(1)温度能影响唾液淀粉酶的活性,为了使实验现象更明显,所以需要将2支试管同时进行37℃的水浴加热3min后取出试管,观察并记录现象。
(2)设计对比试验时不能存在其它干扰离子,加入1%稀硫酸不但加入了硫酸根离子同时也带入了氢离子。酶催化作用受pH影响,实验中采用的1%稀硫酸与清水做对照实验未控制单一变量,所以小柯的实验还不能确定硫酸根离子(SO42-)能否提高唾液淀粉酶的催化效率。
25.【答案】(1)无机盐
(2)循环
(3)脂肪
【知识点】食物与营养;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解析】【分析】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包括糖类、脂肪、蛋白质、维生素、水和无机盐等。
【解答】(1)板栗中含有的锌是维持儿童味蕾正常功能的必要元素,摄取的锌属于七大营养素中的无机盐。
(2)板栗中所含的营养物质经消化、吸收后会进入到循环系统,然后运输到各组织细胞。
(3)食物中的糖类、脂肪、蛋白质都能为人体提供能量,过多的糖类摄入被人体吸收后不能完全消耗,可能在体内转变成 脂肪作为备用能源在体内贮存起来。
26.【答案】(1)葡萄糖;唾液、肠液、胰液
(2)Y
(3)小肠很长(含多种消化液等,合理即可)
【知识点】消化系统的组成;酶及其催化作用;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解析】【分析】 消化系统从口腔延续到肛门,负责摄入食物、将食物粉碎成为营养素(这一过程称为消化)、吸收营养素进入血液(这一过程称为吸收),以及将食物的未消化部分(包括杂质)排出体外。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直肠和肛门,还包括一些位于消化道外的器官:胰腺、肝脏和胆囊,它们用于提供一些消化液 ;脂肪在小肠中被消化为甘油和脂肪酸;淀粉被初步消化的场所是口腔,最终被消化的场所是小肠,在小肠中被消化为葡萄糖;蛋白质被初步消化的场所是胃,最终能在小肠中被消化成氨基酸;
【解答】(1) 图甲中淀粉经过①和②过程,最终分解为葡萄糖被人体吸收,淀粉被初步消化的场所是口腔,最终被消化的场所是小肠,参与此消化过程的消化液是 唾液、肠液、胰液 ;
(2)蛋白质被初步消化的场所是胃,最终能在小肠中被消化成氨基酸, 图乙中表示蛋白质消化过程的曲线是Y;
(3) 从曲线X、Y、Z可知,消化的主要场所是D小肠,D适应消化的结构特点 :小肠很长(含多种消化液等,合理即可);
故答案为:(1)葡萄糖;唾液、肠液、胰液(2) Y (3) 小肠很长(含多种消化液等,合理即可)
27.【答案】(1)唾液淀粉酶
(2)Ⅱ
(3)D
【知识点】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解析】【分析】淀粉在口腔内就开始消化,蛋白质在胃内开始消化,脂肪只能在小肠内消化。其中A是口腔,B是咽和食道,C是胃,D是小肠,E是大肠。曲线Ⅰ表示淀粉的消化过程,曲线Ⅱ代表蛋白质的消化过程,曲线Ⅲ代表脂肪的消化过程。
【解答】(1)A是口腔,口腔中含有的消化酶是唾液淀粉酶。
(2)蛋白质的消化开始于胃,C是胃,曲线Ⅱ在C胃开始下降,所以,曲线Ⅱ是蛋白质的消化曲线,蛋白质最开始被胃液中的胃蛋白酶消化为多肽,再由小肠内的胰液和肠液彻底消化为氨基酸。
(3)人体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是小肠。从图中曲线Ⅰ、Ⅱ、Ⅲ的变化可知,消化的主要场所是D小肠。
28.【答案】(1)水
(2)胃
(3)水、二氧化碳、乳酸
(4)蔬菜
【知识点】食物与营养;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解析】【分析】马铃薯中的水、糖类(淀粉)含量高,油脂含量低;牛肉中的水、蛋白质含量高,油脂含量较高;鲫鱼中的水、蛋白质含量高。故根据表格中的数据,A为水,B为糖类,C为蛋白质,D为脂肪。
【解答】(1)生物体中水的含量为60%~95%,根据表格数据,A表示四种营养素中的水。
(2)蛋白质的初步消化是从胃开始的,小江正处于青春期,应该比成年人多摄取含营养素C蛋白质较多的食物,该营养素最初被消化的场所是胃。
(3)马铃薯经过消化分解成葡萄糖,供给肌肉细胞呼吸作用,最终的产物有二氧化碳和水。
(4)均衡膳食是指摄入的食物能提供全面而平衡的营养,根据表格中的食物种类应该增加蔬菜、水果等食物。
29.【答案】(1)发高烧会降低人身体中的酶的活性
(2)模拟人体胃中酸性环境
(3)水浴可达到所需温度且不易降低酶的活性
(4)增加乳白色蛋白液
【知识点】消化系统的组成;酶及其催化作用;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解析】【分析】 酶指的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对其底物具有高度特异性和高度催化效能的蛋白质或RNA。没得活性受温度,pH指的影响;水浴加热的好处是可以使物质受热均匀;
【解答】(1)从题干中信息发烧时,身体中的酶的活性会降低,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在结合本实验的方案可以得出本实验研究的问题是发高烧会降低人身体中的酶的活性;
(2)盐酸显酸性,人体的胃中的胃酸主要是盐酸,所以本次实验中滴加1滴稀盐酸目的是模拟人体胃中酸性环境;
(3)先放在37摄氏度的水中水浴加热,可以使物质受热均匀,从而使里面的物质都达到所需的温度且不易降低酶的活性;
(4)所有温度下的乳白色蛋白液都变澄清了 ,说明在所有温度下蛋白质都被酶给催化分解了,可能是 乳白色蛋白液的量太少了,所以应该保持温度不变,增加乳白色蛋白液,从而观察实验现象,得出相应的结论;
故答案为:(1)发高烧会降低人身体中的酶的活性 (2) 模拟人体胃中酸性环境 (3) 水浴可达到所需温度且不易降低酶的活性 (4) 增加乳白色蛋白液
30.【答案】(1)探究酸碱性对酶的催化作用的影响
(2)唾液淀粉酶在酸性环境下失去活性,无法催化分解淀粉,所以淀粉遇碘液变蓝
(3)NaOH溶液能使碘液褪色
(4)碘很不稳定,高温很容易挥发,且易被氧化
【知识点】酶及其催化作用
【解析】【分析】 (1)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2)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将馒头中的淀粉分解成麦芽糖;淀粉遇碘变蓝色是淀粉的特性,因此常用碘液来验证淀粉的存在。
(3)消化酶的特性:一、专一性:一种特定的酶只能催化一种特定的底物 二、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比其他无机催化剂要高 三、酶有个最适温度(或者范围)。
【解答】 解:(1)小金对课本中“影响酶催化作用的因素”实验进行了拓展探究,根据实验步骤分别加盐酸、NaOH溶液,可知该同学在探究酸碱性对酶的催化作用的影响。
(2)观察实验现象:①号试管内液体不变蓝色,②号试管内液体变蓝色,原因是唾液淀粉酶在酸性环境下失去活性,无法催化分解淀粉,所以淀粉遇碘液变蓝。
(3)出乎小金预料的是:③号试管不变蓝。小金查阅资料后,做了如下补充实验:取一支试管,先加入1mL橙黄色的碘液,再加入1mLNaOH溶液,溶液褪色,继续向试管中滴加1mL稀HCl中和NaOH溶液,溶液又恢复为橙黄色。由此说明NaOH溶液能使碘液褪色,从中,小金也明白了③号试管不变蓝的原因。
(4)小金继续探究高温对唾液淀粉酶催化作用的影响,按如图所示步骤进行实验,出现了步骤三和步骤四的实验现象。步骤三试管内液体不变蓝的原因可能是碘很不稳定,高温很容易挥发,且易被氧化。
故答案为:(1)探究酸碱性对酶的催化作用的影响
(2)唾液淀粉酶在酸性环境下失去活性,无法催化分解淀粉,所以淀粉遇碘液变蓝
(3)NaOH溶液能使碘液褪色
(4)碘很不稳定,高温很容易挥发,且易被氧化
31.【答案】(1)探究温度对淀粉酶催化作用的影响
(2)2号管、6号管
(3)6号管中,淀粉酶经100 ℃处理后完全失活,恢复至37 ℃后无法催化分解淀粉,故溶液呈蓝色;2号管中,0 ℃处理后的淀粉酶经37℃水浴10 min后恢复活性,催化分解淀粉,故溶液不显蓝色
【知识点】实验探究的其他思想方法;酶及其催化作用
【解析】【分析】(1)验证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时,应先设置温度,再加入酶。由于每种酶的活性都有最适温度,在最适温度下,其活性最高,偏离最适温度时,温度越低或者温度越高,其活性越小,而且温度过高会导致酶失活变性。
(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解答】(1)本实验是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该实验应先设置温度,再将反应物和酶液混合,否则反应物和酶液还没有达到预设的温度已经发生了反应,导致实验结果不准确。
α淀粉酶活性越高,淀粉剩余量越少,颜色变化就越浅。根据表格可知,试管4中加入碘液不变色,说明淀粉已经完全α淀粉酶分解,因此可以推断最适温度为60℃左右。
(2)若滴加碘液混匀后,试管呈蓝色,说明试管中的淀粉没有被分解。2号管温度为0℃,0℃下淀粉酶活性受到抑制,淀粉没有被分解,滴加碘液变蓝。6号管温度为100℃,100℃下淀粉酶已经失活,淀粉没有被分解,滴加碘液变蓝。
(3)6号试管温度为100℃,酶已经失活变性,因此淀粉不能被分解,滴加碘液变蓝。2号管中,0 ℃处理后的淀粉酶经37℃水浴10 min后恢复活性,催化分解淀粉,故溶液不显蓝色
32.【答案】(1)专一
(2)37℃
(3)在五组不同pH中,pH=8时,人唾液淀粉酶的活性最强。故人唾液淀粉酶的最适pH可能在6~10之间,应该在pH6~10之间进一步缩小浓度梯度范围进一步进行实验,而小东的实验只在pH6~8之间缩小浓度梯度进行实验
【知识点】酶及其催化作用
【解析】【分析】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解答】(1)酶的专一性是指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唾液淀粉酶能分解淀粉,但不能分解蛋白质和脂肪,这体现酶具有专一性。
(2)唾液淀粉酶能将淀粉分解成麦芽糖,麦芽糖的含量越高,说明酶的活性越强。温度也会影响酶的活性,37℃时唾液淀粉酶的活性最强。根据实验可得出结论:在37℃的条件下,人唾液淀粉酶的活性随pH的升高先增强后减弱。
(4)分析实验记录表数据可知,在五组不同pH中,pH=8时,人唾液淀粉酶的活性最强。故人唾液淀粉酶的最适pH可能在6~10之间,应该在pH6~10之间进一步缩小浓度梯度范围进一步进行实验,而小东的实验只在pH6~8之间缩小浓度梯度进行实验,故实验不严谨。
33.【答案】(1)单位时间内注射器活塞上升的幅度
(2)从A-C活塞上升速度加快,从C-E活塞上升速度减慢,但是最终5支注射器中活塞上升的高度相同
(3)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可能与温度的高低有关(猜想合理即可)
【知识点】酶及其催化作用
【解析】【分析】 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对其底物具有高度特异性和高度催化效能的蛋白质或RNA。酶的性质: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比无机催化剂更高,使得反应速率更快;专一性: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底物,如蛋白酶只能催化蛋白质水解成多肽;多样性:酶的种类很多;温和性:是指酶所催化的化学反应一般是在较温和的条件下进行的;活性可调节性:包括抑制剂和激活剂调节、反馈抑制调节、共价修饰调节和变构调节等;易变性: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因而会被高温、强酸、强碱等破坏;有些酶的催化性与辅助因子有关;改变化学反应速率,本身几乎不被消耗;只催化已存在的化学反应;能加快化学反应的速度降低活化能,使化学反应速率加快;
【解答】 (1)本实验通过比较单位时间内注射器活塞上升的幅度来反映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大小。
(2) 过氧化氢酶能够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速度;研究发现,随着pH的增加,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先增强后减弱,当pH为7时,酶的活性最强。则实验过程中,我们看到的现象应该是 从A-C活塞上升速度加快,从C-E活塞上升速度减慢,但是最终5支注射器中活塞上升的高度相同 ;
(3) 可能的猜想: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可能与温度的高低有关 ;
故答案为:(1)单位时间内注射器活塞上升的幅度(2) 从A-C活塞上升速度加快,从C-E活塞上升速度减慢,但是最终5支注射器中活塞上升的高度相同 (3) 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可能与温度的高低有关(猜想合理即可)
1 / 1(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专项知识点: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阅卷人 一、选择题
得分
1.下列消化液中,对淀粉、蛋白质、脂肪都有消化作用的是 (  )
A.唾液和胃液 B.肠液和胰液 C.胆汁和胰液 D.胃液和胰液
【答案】B
【知识点】消化系统的组成;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解析】【分析】三大营养物质的消化过程:①淀粉在口腔中开始被消化,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分解成麦芽糖,然后在小肠中在肠液和胰液的作用下被彻底分解成葡萄糖。②蛋白质在胃中开始被消化,在胃蛋白酶的作用分解成多肽,进入小肠后,在肠液和胰液的作用下被彻底分解成氨基酸。③脂肪开始被消化的部位是小肠,在胆汁的作用下,乳化成脂肪微粒,然后在肠液和胰液的作用下被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
【解答】A.唾液里面含有唾液淀粉酶,能把淀粉消化成麦芽糖,对蛋白质、脂肪无消化作用;胃液里面含有胃蛋白酶,能对蛋白质进行初步消化,对淀粉、脂肪无消化作用,A错误。
B.肠液和胰液中含有消化糖类、脂肪、蛋白质的多种消化酶,对淀粉、蛋白质、脂肪都有消化作用,B正确。
C.肝脏分泌的胆汁里面不含消化酶,只能把脂肪乳化成脂肪微粒,对淀粉、蛋白质无消化作用;胰液里含有多种消化酶,对淀粉、蛋白质、脂肪都有消化作用,C错误。
D.胃液里面含有胃蛋白酶,能对蛋白质进行初步消化,对淀粉、脂肪无消化作用;胰液里含有多种消化酶,对淀粉、蛋白质、脂肪都有消化作用,D错误。
故答案为:B。
2.玉米中含有较多的淀粉,鸡肉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这两种营养物质分别在消化道的哪个部位开始被消化 (  )
A.口腔、胃 B.口腔、小肠 C.小肠、小肠 D.胃、小肠
【答案】A
【知识点】消化系统的组成;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解析】【分析】食物在消化道内分解成可以被细胞吸收的物质的过程叫做消化。人体的消化系统是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的。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等器官,消化腺包括唾液腺、肝、胰等器官以及分布在消化道壁内的小腺体。
【解答】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一般是:淀粉的消化从口腔开始,口腔中的唾液淀粉酶能够将部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当淀粉和麦芽糖进入小肠后,由于小肠中的胰液和肠液 中含有消化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酶,因此,淀粉等糖类物质在小肠内被彻底消化为葡萄糖;蛋白质的消化是从胃开始的,当食物中的蛋白质进入胃以后,在胃液的作用下进行 初步消化后进入小肠,小肠里的胰液和肠液含有消化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酶,在这些酶的作用下,蛋白质被彻底消化为氨基酸;可见,食物中的淀粉开始在口腔消化,蛋白质 在胃开始被消化。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3. 如图为模拟淀粉在消化道中的消化过程,则图中剪刀可以代表 (  )
A.胃液 B.小肠 C.牙齿 D.消化酶
【答案】D
【知识点】酶及其催化作用;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解析】【分析】根据淀粉的消化过程进行分析。
【解答】淀粉在口腔内被唾液淀粉酶分解成了麦芽糖,麦芽糖在小肠中被肠液、胰液中的消化酶分解为葡萄糖。剪刀可以代表消化酶。D正确。
故答案为:D。
4.下列关于人体消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淀粉从口腔开始被消化
B.蛋白质消化的最终产物是氨基酸
C.胆汁中没有消化酶
D.胃只有消化功能
【答案】D
【知识点】消化系统的组成;酶及其催化作用;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解析】【分析】人体的消化系统包括消化道和消化腺。消化道自上而下依次是: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和肛门;消化腺有唾液腺、胃腺、肝脏、肠腺和胰腺,其中唾液腺、肝脏和胰 腺位于消化道外,肠腺和胃腺位于消化道以内。
【解答】A.淀粉在口腔中开始被消化,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分解成麦芽糖,然后在小肠中在肠液和胰液的作用下被彻底分解成葡萄糖,A正确。
B.蛋白质在胃中开始被消化,在胃蛋白酶的作用分解成多肽。进入小肠后,在小肠分泌的肠液和胰腺分泌的胰液的作用下被彻底分解成氨基酸,B正确。
C.肝脏分泌的胆汁中没有消化酶,但它能使脂肪变成微小的颗粒,从而增加脂肪酶与脂肪的接触面积,起到促进脂肪分解的作用,C正确。
D.胃能够初步消化蛋白质,也能吸收部分水、无机盐和酒精,D错误。
故答案为:D。
5.下列关于人体消化和吸收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淀粉开始消化的场所是胃 B.消化的主要场所是小肠
C.肝脏分泌的胆汁能消化蛋白质 D.吸收的主要场所是大肠
【答案】B
【知识点】消化系统的组成;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解析】【分析】小肠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这是与小肠的结构特点相适应的:小肠长约5~6m,小肠内具有肠液、胰液和胆汁等多种消化液;小肠内壁有环形皱襞,皱襞上有 小肠绒毛,增大了消化和吸收的面积;小肠绒毛内有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绒毛壁、毛细血管壁、毛细淋巴管壁都是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的,有利于营养物质被吸收。
【解答】A.淀粉在口腔中开始被消化,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分解成麦芽糖,然后在小肠中在肠液和胰液的作用下被彻底分解成葡萄糖,A错误。
B.小肠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B正确。
C.肝脏分泌的胆汁能储藏在胆囊中,在需要消化食物的时候,胆汁经导管流入十二指肠。肝脏分泌的胆汁中没有消化酶,但它能使脂肪变成微小的颗粒,从而增加脂肪酶与脂
肪的接触面积,起到促进脂肪分解的作用,C错误。
D.小肠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D错误。
故答案为:B。
6. 为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某小组设计了如图实验,关于该实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①号和②号试管形成对照
B.该实验探究的是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C.加碘液后,②号试管不变蓝色
D.要将两支试管一起放到37℃温水中保温5~10分钟
【答案】C
【知识点】酶及其催化作用
【解析】【分析】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将馒头中的淀粉分解成麦芽糖;淀粉遇碘变蓝色是淀粉的特性,因此常用碘液来验证淀粉的存在。
【解答】A.对照实验:在探 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1号试管与2号试管唯一不同的变量是有无唾液,①号和②号试管形成对照,A正确, A不符合题意。
B.1号试管与2号试管唯一不同的变量是有无唾液,因此该实验探究的是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B正确,B不符合题意;
C.2号试管滴加清水,清水对淀粉没有消化作用,所以滴加碘液后,2号试管变蓝,C错误,C符合题意;
D.将两支试管都放入37℃的温水中保温5-10分钟的目的是模拟口腔温度,在该温度下唾液淀粉酶分解淀粉的能量最强,D正确,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7. 在一块含有淀粉的琼脂块的四个圆点位置,分别用不同的方法处理,如图所示。将上述实验装置放入37℃恒温箱中,保温处理24小时后,用碘液滴在琼脂块上,只有4圆点处不变蓝,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3、4圆点对照可以说明酶的专一性
B.1和4、2和4、3和4的对照实验中,4圆点都是对照组
C.1、4圆点对照说明唾液能催化分解淀粉
D.2、4圆点对照说明高温会影响唾液的催化作用
【答案】B
【知识点】酶及其催化作用
【解析】【分析】酶具有专一性,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高温、低温、强酸或强碱都会使酶的活性降低甚至失去活性,唾液淀粉酶的最适宜pH是7左右,最适宜温度是37℃左右, 淀粉遇碘液变蓝。
【解答】A.圆点1,加蒸馏水,不会分解淀粉,滴碘液后变蓝;圆点2,煮沸唾液,高温会使唾液淀粉酶变性失活,因此不能将淀粉水解,滴加碘液后变蓝;圆点3,加入麦芽糖酶,酶具有 专一性,麦芽糖酶不能将淀粉水解,滴加碘液后变蓝;圆点4新鲜唾液中含有淀粉酶,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形成麦芽糖,而麦芽糖遇碘液不变蓝,因此滴碘液后不变蓝。3、4圆点对照可以说明酶的专一性,正确。
B.1和4对照实验中,1圆点是对照组。2和4、3和4的对照实验中,4圆点是对照组,错误。
C.1、4圆点对照说明唾液能催化分解淀粉,正确。
D.2、4圆点对照说明高温会影响唾液的催化作用,正确。
故答案为:B。
8. 小金做了如下实验:①取甲、乙两试管,分别加入1%淀粉溶液各1毫升;②甲试管内加入2 毫升唾液,乙试管内加入2毫升蒸馏水;③同时将两试管恒温37℃水浴10分钟后取出,冷却后分别滴加1滴碘液;④观察结果,发现只有乙试管内液体变蓝色。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加碘液的目的是让试管内的溶液呈蓝色
B.该实验结果可用水银温度计直接测量并记录
C.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唾液是否能催化淀粉的分解
D.该实验结论是甲试管内液体不变蓝,乙试管内液体变蓝
【答案】C
【知识点】酶及其催化作用
【解析】【分析】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解答】A、淀粉遇碘变蓝,加碘液的目的是为了检验淀粉是否存在,以判断唾液对淀粉的作用,选项错误;
B、该实验用水银温度计测量加热的热水的温度,控制热水的温度为37℃,该实验的结果与水银温度计无关,不需要测量并记录,选项错误;
C、该实验中的变量是唾液,所以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唾液是否能催化淀粉的分解,选项正确;
D、甲试管中的唾液中的淀粉酶将淀粉全部分解为麦芽糖,加入碘液后不变蓝,乙试管中的蒸馏水不能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加入碘液后变蓝,即该实验的现象是该实验结论是甲试管内液体不变蓝,乙试管内液体变蓝,实验结论是唾液能将淀粉分解,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C。
9. 肠道显微胶囊是一种用于诊断胃肠道疾病的可吞咽式小型设备(如图甲),患者将智能胶囊吞下后,它即随着胃肠肌肉的运动节奏依次通过消化道的各个结构,同时对经过的胃肠道进行连续摄像。结合图乙判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显微胶囊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B.显微胶囊可依次经过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
C.显微胶囊可进入结构④,④分泌的消化液对蛋白质进行初步的消化
D.显微胶囊可进入结构②,②分泌的消化液含消化脂肪的消化酶
【答案】D
【知识点】消化系统的组成;酶及其催化作用;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解析】【分析】图中:①食道、②肝脏、③大肠、④胃、⑤胰腺、⑥小肠。
【解答】A、同时对经过的胃肠道进行连续摄像,显微胶囊的相当照相机,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A正确。
B、人体的消化道从上到下依次是: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所以显微胶囊可依次经过口腔→咽→食道(食管)→胃→小肠→大肠,检测胃肠疾病,B正确。
C、显微胶囊进入结构④胃内,④胃腺分泌的胃液含有胃蛋白质酶,能把蛋白质初步消化为多肽,C正确。
D、②肝脏位于消化道外的消化腺,所以显微胶囊不可进入结构②,②肝脏分泌的胆汁中不含有消化酶,D错误。
故答案为:D。
10.如图为人体消化系统的部分结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甲是最大的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中含有多种消化酶
B.丙是最大的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中含有多种消化酶
C.丁是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内含多种消化液和消化酶
D.肝炎病人怕吃油腻的食物,原因是乙分泌的消化液过少
【答案】C
【知识点】消化系统的组成;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解析】【分析】图示中:甲肝脏、乙胆囊、丙胰腺、丁小肠,据此解答。
【解答】A.甲肝脏是人体内最大的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胆汁中不含消化酶,A错误。
B.甲肝脏是最大的消化腺,丙胰腺不是最大的消化腺,它分泌的消化液含有多种消化酶,B错误。
C.丁是小肠,是人体内消化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内含多种消化液(如胆汁、胰液、肠液)和消化酶,C正确。
D.肝炎病人怕吃油腻的食物,原因是甲分泌的消化液胆汁过少,乙胆囊只是贮存胆汁,D错误。
故答案为:C。
11.(2024九上·上城期末)山楂是一种常见的水果,它不仅美味,还含有糖类、蛋白质、多种维生素、矿物质元素及膳食纤维。结合图片,分析正确的是(  )
A.②是消化吸收山楂的主要场所
B.④不能吸收山楂中的膳食纤维
C.①分泌的胆汁能初步消化山楂中的糖类
D.③分泌的胰液不能促进山楂中蛋白质的分解
【答案】B
【知识点】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解析】【分析】图中①肝脏、②胃、③胰腺,④小肠。
【解答】A、④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A错误。
B、膳食纤维不能吸收,B正确。
C、①肝脏分泌的胆汁能乳化脂肪,C错误。
D、③胰腺分泌的胰液含多种消化酶,能促进山楂中蛋白质的分解,D错误。
故选:B。
12.(2024九上·杭州期末)如图是一段小肠(a)、环形皱襞(b)及小肠绒毛(c)结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观察猪小肠内表面结构时需要将一段小肠横向剪开
B.a内的消化液中含有多种消化酶,参与食物的消化
C.环形皱襞b只增加小肠消化表面积,与吸收无关
D.c内的毛细血管壁和毛细淋巴管壁由多层细胞构成
【答案】B
【知识点】消化系统的组成;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解析】【分析】小肠长度长,含有多种消化液,具有皱襞和绒毛,绒毛内含有丰富的毛细血管,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
【解答】A、观察猪小肠内表面结构时需要将一段小肠纵向剪开,才能观察到内表面结构。A错误。
B、小肠内含有多种消化液,消化液中含有多种消化酶,能消化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参与食物的消化。B正确。
C、环形皱襞增大了食物消化和吸收的表面积。C错误。
D、小肠绒毛内的毛细血管壁和毛细淋巴管壁仅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有利于对营养物质的吸收。D错误。
故选:B。
13.(2024九上·杭州期末)“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是重要的科学观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小肠能分泌多种消化液,增加了吸收营养物质的表面积
B.毛细血管壁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有利于进行物质交换
C.血液中含有的白细胞数量最多,有利于为人体生命活动运输氧气
D.心脏四腔中壁最厚的是右心房,这与它输送血液距离较远的功能相适应
【答案】B
【知识点】消化系统的组成;血液循环
【解析】【分析】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或行为,可从生物的器官特征去分析。
【解答】A.小肠能分泌多种消化液,有利于食物的消化,但不能增加吸收营养物质的表面积,故A错误;
B.毛细血管壁是由一层扁平的上皮细胞构成,有利于进行物质交换,故B正确;
C.血细胞中红细胞数量最多,作用是运输氧。白细胞的作用是吞噬病毒,防御疾病,故C错误;
D.心脏四腔中壁最厚的是左心室,它是体循环的起点,输送血液路线最长,需要的压力最大,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14.(2024九上·绍兴期末)正常人在每天摄入800g食物和1200mL水的情况下,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的量大致如图所示。消化液通过导管流入消化道,则消化道中消化液含量最多的部分是(  )
A.口腔 B.食道 C.胃 D.小肠
【答案】D
【知识点】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解析】【分析】图中: 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如下:唾液1500毫升、胃液2000毫升、肠液1500毫升、胆汁500毫升、胰液1500 毫升。
【解答】小肠内具有肠液、胰液和胆汁等多种消化液,总量达肠液1500毫升+胆汁500毫升+胰液1500毫升=3500毫升。而口腔和胃内的消化液分别是唾液1500毫升,胃液2000毫升;因此小肠内含有的消化液最多,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5.(2020九上·玉环期末)如图为人体部分消化器官的示意图,若甲处阻塞,则最可能发生的情况是(  )
A.胰腺无法分泌胰液 B.胃液无法分解蛋白质
C.小肠消化淀粉的功能下降 D.小肠消化脂肪的功能下降
【答案】D
【知识点】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解析】【分析】胆汁:由肝细胞分泌的分泌液。因胆汁分泌是持续不断的,在非消化期,胆汁经肝管转入胆囊内贮存;在消化期,胆汁可直接由肝脏和胆囊大量排到十二指肠,促进脂肪的消化分解和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胆汁在十二指肠内可中和一部分胃酸。
【解答】肝脏是体内最大的消化腺,其分泌的胆汁是一种特殊的消化液,胆汁中不含有消化酶,但对脂肪起乳化作用。若甲处阻塞,则胆汁不能经胆管流入十二指肠,因此小肠消化脂肪的功能会下降。
故答案为:D
16.(2024九上·余杭期末)在学习消化系统相关知识后,小金同学制作了“胃的名片”来介绍胃的相关知识。下列名片中各序号的填写不正确的是(  )
姓名:胃 工作职能:暂时贮存和①食物; 胃壁的肌肉组织可以收缩,使食物和胃液充分混合: 胃液含有②,可以初步消化③。 胃有话说:经常不吃早餐,胃液中的④会损害胃黏膜,可能导致胃溃疡。
A.①﹣消化 B.②﹣消化酶 C.③﹣脂肪 D.④﹣胃酸
【答案】C
【知识点】消化系统的组成;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解析】【分析】胃内含有胃液,胃液中有蛋白酶,能初步消化蛋白质。胃有暂时贮存食物的功能,主要由肌肉组织构成。
【解答】A.胃能暂时贮存食物和①消化食物的功能,A正确。
BC.胃内含有胃液,胃液中有②蛋白酶,能初步消化③蛋白质,B正确,C错误。
D.经常不吃早餐,胃液中的④胃酸会损害胃黏膜,可能导致胃溃疡,D正确。
故答案为:C。
17.(2024九上·嘉兴期末)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总是相适应的。下列有关人体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毛细血管管壁极薄,有利于进行物质交换
B.胃壁有发达的平滑肌,有利于胃的蠕动
C.小肠绒毛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有利于食物的消化
D.心脏左心室壁比右心室壁厚,有利于将血液输送到全身
【答案】C
【知识点】消化系统的组成;心脏和血管
【解析】【分析】生物与环境相适应,每一种生物都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特点,生物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这是生物学的基本观点。
(1)小肠是消化道中最长的一段,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器官。小肠很长,约5-6米,小肠内表面有许多皱襞和小肠绒毛,使小肠的消化吸收面积大大增加,小肠绒毛壁很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而且绒毛中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也很薄也只有一层上皮细胞组成。
(2)人体内的血管有动脉血管、静脉血管、毛细血管三种类型。其中毛细血管是连通于最小的动脉与静脉之间的血管,毛细血管的特点有:管壁最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管腔最小血管内径仅有8-10微米,只允许红细胞呈单行通过,血流速度极慢。
(3)在心房与心室之间、心室与动脉之间,都有能开闭的瓣膜,这些瓣膜只能向一个方向开,房室瓣只能朝向心室开,动脉瓣只能朝向动脉开。这样就保证了血液只能按一定的方向流动。
【解答】A、毛细血管的特点有:管壁最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管腔最小血管内径仅有8-10微米,只允许红细胞呈单行通过;血流速度极慢。正是这些特点决定了毛细血管的结构是适于人体内血液和组织细胞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A正确。
B、胃壁中有发达的平滑肌层,能不断蠕动进行物理性消化及促进食物与胃液的混合,B正确。
C、小肠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有利于食物吸收,与消化无关,C错误。
D、 心脏能将血液泵至全身,主要是心肌收缩与舒张的结果,心脏有四个腔:左心房、右心房、左心室、右心室,其中左心室的壁最厚,这是与左心室收缩把血液输送到全身、输送血液的距离最长相适应的,D正确。
故答案为:C。
18.(2023九上·萧山期中)某生物兴趣小组在研究温度对两种酶的影响后,数据处理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关于温度对酶影响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两种酶在0℃时都会失去作用
B.两种酶的最适合温度范围是相同的
C.两种酶都随着温度升高而一直加快反应速度
D.据图可推测每种生物体内酶的作用都有最适合温度
【答案】D
【知识点】酶及其催化作用
【解析】【分析】酶是生物催化剂,存在最适温度,过高或过低的温度会使催化效率降低甚至使酶失去活性。
【解答】A、由图可知,酶A在0℃时仍对反应速度有影响,所以A不符合题意;
B、图中两条曲线的最高点对应的是酶最佳的催化效率,酶A的最适温度是27℃左右,酶B的最适温度是67℃左右,所以B不符合题意;
C、由图可知,酶A和B的催化效率随温度升高先增大后降低,所以C不符合题意;
D、由图可知,酶在不同温度下的催化效率不同,因此存在最适合的温度,所以D符合题意;
故答案选D。
19.(2023九上·东阳期末)如图曲线为淀粉、脂肪和蛋白质在消化道(依次用A、B、C、D、E表示)中被消化的过程。表述不合理的是()
A.A表示口腔,C表示胃,D表示小肠
B.X表示淀粉的消化过程,最终消化产物是葡萄糖
C.Y表示蛋白质的消化过程,胃蛋白酶可将蛋白质分解为氨基酸
D.Z表示脂肪的消化过程,参与的消化液有胆汁、胰液和肠液
【答案】C
【知识点】食物与营养;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解析】【分析】图中A口腔、B咽和食道、C胃、D小肠、E大肠。X表示淀粉的消化过程、Y表示蛋白质的消化过程、Z表示脂肪的消化过程。
【解答】A、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横坐标表示消化道的组成,因此,A表示口腔,C表示胃,D表示小肠,正确;
B、淀粉在口腔内被唾液淀粉酶分解成了麦芽糖,在小肠中被肠液、胰液分解为葡萄糖。X在口腔内开始消化,因此,表示淀粉的消化过程,最终消化产物是葡萄糖,正确;
C、蛋白质在胃中开始被消化,在胃蛋白酶的作用下被初步消化,然后进入小肠,在小肠中肠液和胰液中酶的作用下变成氨基酸。Y在胃内初步消化,因此,表示蛋白质的消化过程,胃蛋白酶可将蛋白质分解为多肽,在肠液和胰液的作用下分解成氨基酸,错误;
D、脂肪的消化过程在小肠内进行,脂肪先在胆汁的乳化下变为脂肪粒,脂肪粒在胰液和肠液作用下被彻底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Z在小肠内消化表示脂肪的消化过程,参与的消化液有胆汁、胰液和肠液,正确。
故答案为:C。
20.(2023九上·永嘉期中)如图表示在最适温度(37℃)下,一定量的淀粉在唾液淀粉酶的催化下分解产生的麦芽糖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若将实验温度设定为40℃,则图中e点和d点位置移动正确的是(  )
A.e点不变,d点右移 B.e点下移,d点不变
C.e点下移,d点右移 D.e点上移,d点右移
【答案】A
【知识点】酶及其催化作用
【解析】【分析】影响酶活性的因素主要有:温度、pH等。在最适温度(pH)前,随着温度(pH)的升高,酶活性增强;到达最适温度(pH)时,酶活性最强;超过最适温度(pH)后,随着温度(pH)的升高,酶活性降低。另外低温不会使酶变性失活,但高温、pH过高或过低都会使酶变性失活。
【解答】如图表示在最适温度(37℃)下,一定量的淀粉在唾液淀粉酶的催化下分解产生的麦芽糖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此时温度是最适温度,唾液淀粉酶的活性最高。若将实验温度设为40℃,唾液淀粉酶的活性反而降低,酶促反应速率变慢,d点右移,但由于底物(淀粉)和唾液淀粉酶的量没有改变,故产物量不变,e点不变。
故答案为:A。
阅卷人 二、填空题
得分
21.人体的消化系统主要是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的,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 小肠中有   腺和   腺分泌的大量消化液。
(2)在消化液的作用下,淀粉最终被分解为   ,脂肪最终被分解为   和脂肪酸。
(3)   是人体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
【答案】(1)胰;肠
(2)葡萄糖;甘油
(3)小肠
【知识点】消化系统的组成;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解析】【分析】小肠是消化的主要场所。小肠内含有多种消化液,如肠液、胰液和胆汁,有利于食物的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最终在小肠内彻底被消化成小分子的物质才能被吸收。据此解答。
【解答】(1)小肠是人体消化食物的主要器官,小肠中有肠腺,肠腺分泌的肠液,胰腺分泌的胰液,胰液和肠液中含有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的酶。可将淀粉、脂肪和蛋白质分解成为可以被细胞直接吸收的小分子物质。
(2)小肠内含有多种消化液,如肠液、胰液和胆汁,有利于食物的消化。淀粉在口腔内被唾液淀粉酶初步消化成麦芽糖,在小肠内被最终消化成葡萄糖;蛋白质在胃内胃蛋白酶的作用下被初步消化成多肽,在小肠内被最终消化成氨基酸;脂肪在小肠内多种酶的作用下被消化成甘油和脂肪酸。
(3)小肠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这是因为:小肠很长,约5~6 m,小肠内具有肠液、胰液和胆汁等多种消化液;小肠内壁有环形皱襞,皱襞上有小肠绒毛,增大了消化和吸收的面积;小肠绒毛内有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绒毛壁、毛细血管壁、毛细淋巴管壁都是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的,有利于营养物质被吸收进入小肠内壁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中。
22.(2024九上·鹿城月考)模型可揭示现象和解释本质,帮助我们认识和理解一些复杂的事物。如图是人体消化系统中,脂肪被催化分解的过程模型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C、D表示催化的最终产物,则他们代表的是   。
(2)该过程主要发生在   。(填消化道名称)
A在反应前后,具有保持化学性质不变的特性。
【答案】(1)甘油、脂肪酸
(2)小肠
【知识点】消化系统的组成;酶及其催化作用
【解析】【分析】(1)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酶具有高效性、专一性、作用条件较温和的特性。
(2)在小肠中,首先在肝脏分泌的胆汁作用下,脂肪被乳化成脂肪微粒,加大了脂肪与消化酶的接触面积;然后在小肠中的肠液和胰液所含脂肪酶的作用下,被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
【解答】(1)图中A在反应前后没有变化,所以A表示的是酶,B表示的是底物,C和D表示的是产物,即 甘油、脂肪酸 该模型可以解释酶的专一性。
(2)在人体消化系统中,脂肪的消化发生在小肠中,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
23.(2024九上·平湖期末)如图为模拟淀粉的消化过程,“剪刀①”和“剪刀②"分别代表两种消化酶。人在咀嚼米饭时,会感觉到淡淡的甜味,其原理相当于剪刀   。(选填“①"或“②”)的作用。图中“小分子物质”的名称为   。
【答案】①;葡萄糖
【知识点】酶及其催化作用
【解析】【分析】 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对其底物具有高度特异性和高度催化效能的蛋白质或RNA,是一类极为重要的生物催化剂。
【解答】人在咀嚼米饭时,会感觉到淡淡的甜味 ,是因为淀粉变为麦芽糖, 其原理相当于剪刀 ① ,淀粉最终在小肠被消化为葡萄糖,所以图中“小分子物质”的名称为葡萄糖。
24. 酶的催化效率不仅与温度、酸碱度有关,还与离子种类有关,查阅资料可知氯离子(Cl-)能提高唾液淀粉酶的催化效率,铜离子((Cu2+)能降低唾液淀粉酶的催化效率,钠离子( 对唾液淀粉酶的催化效率无影响。为了进一步探究硫酸根离子( 能否提高唾液淀粉酶的催化效率,小柯进行了如下实验:
第1步:取2支洁净的试管,按表中从左到右的顺序将药品加入相应的试管中。
试管号 1%淀粉溶液 1%稀硫酸 蒸馏水 碘 液
1 2mL 0 1mL 2滴
2 2mL 1mL 0 2滴
第2步:在2支试管中各加入1毫升稀释的唾液,然后摇匀。
第3步:____,观察并记录现象。
(1)请你帮助小柯补充完整实验步骤的第3步:   。
(2) 同学们评价小柯的实验还不能确定硫酸根离子 能否提高唾液淀粉酶的催化效率,请你帮小柯分析原因:   。
【答案】(1)将2 支试管同时进行37℃的水浴加热
(2)酶的催化作用还受 pH影响,实验中采用1%稀硫酸与蒸馏水作对照实验,未控制单一变量
【知识点】酶及其催化作用;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解析】【分析】设计对比试验时不能存在其它干扰离子,加入1%稀硫酸不但加入了硫酸根离子同时也带入了氢离子,据此分析即可。
【解答】(1)温度能影响唾液淀粉酶的活性,为了使实验现象更明显,所以需要将2支试管同时进行37℃的水浴加热3min后取出试管,观察并记录现象。
(2)设计对比试验时不能存在其它干扰离子,加入1%稀硫酸不但加入了硫酸根离子同时也带入了氢离子。酶催化作用受pH影响,实验中采用的1%稀硫酸与清水做对照实验未控制单一变量,所以小柯的实验还不能确定硫酸根离子(SO42-)能否提高唾液淀粉酶的催化效率。
25.(2024九上·嘉兴期末)板栗不仅含有大量淀粉,而且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B族维生素,以及镁、钠、锌等营养成分,有“干果之王”的美称,深得人们喜欢。
(1)板栗中含有的锌是维持儿童味蕾正常功能的必要元素,摄取的锌属于七大营养素中的   ;
(2)板栗中所含的营养物质经消化、吸收后会进入到   系统,然后运输到各组织细胞;
(3)专家提醒:若每天板栗摄入量过多也容易导致发胖,其原因是多余的糖类会转化为   。
【答案】(1)无机盐
(2)循环
(3)脂肪
【知识点】食物与营养;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解析】【分析】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包括糖类、脂肪、蛋白质、维生素、水和无机盐等。
【解答】(1)板栗中含有的锌是维持儿童味蕾正常功能的必要元素,摄取的锌属于七大营养素中的无机盐。
(2)板栗中所含的营养物质经消化、吸收后会进入到循环系统,然后运输到各组织细胞。
(3)食物中的糖类、脂肪、蛋白质都能为人体提供能量,过多的糖类摄入被人体吸收后不能完全消耗,可能在体内转变成 脂肪作为备用能源在体内贮存起来。
26.(2023九上·玉环月考)图甲表示淀粉在消化道内逐步分解的示意图,图乙曲线(X、Y、Z)分别表示三大营养物质在消化道中各部位(依次用A、B、C、D、E表示)被消化的程度。
(1)图甲中淀粉经过①和②过程,最终分解为   被人体吸收,参与此消化过程的消化液是   。
(2)图乙中表示蛋白质消化过程的曲线是   (选填“X”“Y”或“Z”)。
(3)从曲线X、Y、Z可知,消化的主要场所是D,D适应消化的结构特点   (写出一条)。
【答案】(1)葡萄糖;唾液、肠液、胰液
(2)Y
(3)小肠很长(含多种消化液等,合理即可)
【知识点】消化系统的组成;酶及其催化作用;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解析】【分析】 消化系统从口腔延续到肛门,负责摄入食物、将食物粉碎成为营养素(这一过程称为消化)、吸收营养素进入血液(这一过程称为吸收),以及将食物的未消化部分(包括杂质)排出体外。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直肠和肛门,还包括一些位于消化道外的器官:胰腺、肝脏和胆囊,它们用于提供一些消化液 ;脂肪在小肠中被消化为甘油和脂肪酸;淀粉被初步消化的场所是口腔,最终被消化的场所是小肠,在小肠中被消化为葡萄糖;蛋白质被初步消化的场所是胃,最终能在小肠中被消化成氨基酸;
【解答】(1) 图甲中淀粉经过①和②过程,最终分解为葡萄糖被人体吸收,淀粉被初步消化的场所是口腔,最终被消化的场所是小肠,参与此消化过程的消化液是 唾液、肠液、胰液 ;
(2)蛋白质被初步消化的场所是胃,最终能在小肠中被消化成氨基酸, 图乙中表示蛋白质消化过程的曲线是Y;
(3) 从曲线X、Y、Z可知,消化的主要场所是D小肠,D适应消化的结构特点 :小肠很长(含多种消化液等,合理即可);
故答案为:(1)葡萄糖;唾液、肠液、胰液(2) Y (3) 小肠很长(含多种消化液等,合理即可)
27.(2023九上·鹿城期末)如图表示糖类、脂肪、蛋白质在人体中的消化过程, A、B、C、D、E 表示消化道, Ⅰ 、Ⅱ、 Ⅲ分别代表这三种物质的消化曲线。
(1) A 中含有的消化酶是   。
(2) 图中代表蛋白质消化曲线的是   。
(3) 由图可知, 消化的主要场所是   (填字母) 。
【答案】(1)唾液淀粉酶
(2)Ⅱ
(3)D
【知识点】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解析】【分析】淀粉在口腔内就开始消化,蛋白质在胃内开始消化,脂肪只能在小肠内消化。其中A是口腔,B是咽和食道,C是胃,D是小肠,E是大肠。曲线Ⅰ表示淀粉的消化过程,曲线Ⅱ代表蛋白质的消化过程,曲线Ⅲ代表脂肪的消化过程。
【解答】(1)A是口腔,口腔中含有的消化酶是唾液淀粉酶。
(2)蛋白质的消化开始于胃,C是胃,曲线Ⅱ在C胃开始下降,所以,曲线Ⅱ是蛋白质的消化曲线,蛋白质最开始被胃液中的胃蛋白酶消化为多肽,再由小肠内的胰液和肠液彻底消化为氨基酸。
(3)人体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是小肠。从图中曲线Ⅰ、Ⅱ、Ⅲ的变化可知,消化的主要场所是D小肠。
28.(2023九上·义乌月考)小江同学查找了某天中餐部分食物中蛋白质、脂肪、糖类和水等四种营养素的含量,记录如下:
营养素含量 A(%) B(%) C(%) D(%)
马铃薯 75.9 20.1 1.7 0.1
牛肉 68.9 0 20.1 10.2
鲫鱼 76.5 0.5 17.6 4.1
(1)分析表格数据,其中A表示上述四种营养素中的   。
(2)小江正处于青春期,应该比成年人多摄取含营养素C较多的食物。该营养素最初被消化的场所是   。
(3)小江当天备战运动会参加剧烈的训练时,马铃薯经过消化分解成葡萄糖,供给肌肉细胞呼吸作用,最终的产物有   。
(4)为了均衡膳食,你认为应该增加   等食物。(写出一种)
【答案】(1)水
(2)胃
(3)水、二氧化碳、乳酸
(4)蔬菜
【知识点】食物与营养;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解析】【分析】马铃薯中的水、糖类(淀粉)含量高,油脂含量低;牛肉中的水、蛋白质含量高,油脂含量较高;鲫鱼中的水、蛋白质含量高。故根据表格中的数据,A为水,B为糖类,C为蛋白质,D为脂肪。
【解答】(1)生物体中水的含量为60%~95%,根据表格数据,A表示四种营养素中的水。
(2)蛋白质的初步消化是从胃开始的,小江正处于青春期,应该比成年人多摄取含营养素C蛋白质较多的食物,该营养素最初被消化的场所是胃。
(3)马铃薯经过消化分解成葡萄糖,供给肌肉细胞呼吸作用,最终的产物有二氧化碳和水。
(4)均衡膳食是指摄入的食物能提供全面而平衡的营养,根据表格中的食物种类应该增加蔬菜、水果等食物。
阅卷人 三、实验探究题
得分
29.(2023九上·舟山开学考)专家表示,人在感染新冠病毒时,比较常见的症状是发烧。发烧时,身体中的酶的活性会降低,从而导致食欲不振。为验证该说法,小舟配置乳白色蛋白液和“胃蛋白液”(内含胃蛋白酶)备用。已知乳白色蛋白质液中含有不溶于水的物质,该物质可以被“胃蛋白液”催化分解为可溶性的氨基酸(变澄清)。具体实验方案如下:
① 利用37℃水浴装置完成以下实验:
②分别改变水浴温度为38℃、39℃、40℃、41℃、42℃,重复上述实验,并记录现象。
(1)结合实验方案分析,本实验研究的问题是   。
(2)本次实验中滴加1滴稀盐酸目的是   。
(3)实验中先将酸化的“胃蛋白液”和乳白色蛋白液水浴加热2分钟,然后将其混合后水浴加热的原因是   。
(4)实验结果显示,所有温度下的乳白色蛋白液都变澄清了。为使不同组的实验结果出现差异,在不改变温度设置的前提下,可调整的措施有   。
【答案】(1)发高烧会降低人身体中的酶的活性
(2)模拟人体胃中酸性环境
(3)水浴可达到所需温度且不易降低酶的活性
(4)增加乳白色蛋白液
【知识点】消化系统的组成;酶及其催化作用;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解析】【分析】 酶指的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对其底物具有高度特异性和高度催化效能的蛋白质或RNA。没得活性受温度,pH指的影响;水浴加热的好处是可以使物质受热均匀;
【解答】(1)从题干中信息发烧时,身体中的酶的活性会降低,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在结合本实验的方案可以得出本实验研究的问题是发高烧会降低人身体中的酶的活性;
(2)盐酸显酸性,人体的胃中的胃酸主要是盐酸,所以本次实验中滴加1滴稀盐酸目的是模拟人体胃中酸性环境;
(3)先放在37摄氏度的水中水浴加热,可以使物质受热均匀,从而使里面的物质都达到所需的温度且不易降低酶的活性;
(4)所有温度下的乳白色蛋白液都变澄清了 ,说明在所有温度下蛋白质都被酶给催化分解了,可能是 乳白色蛋白液的量太少了,所以应该保持温度不变,增加乳白色蛋白液,从而观察实验现象,得出相应的结论;
故答案为:(1)发高烧会降低人身体中的酶的活性 (2) 模拟人体胃中酸性环境 (3) 水浴可达到所需温度且不易降低酶的活性 (4) 增加乳白色蛋白液
30.(2024九上·拱墅期末)小金对课本中“影响酶催化作用的因素”实验进行了拓展探究,实验过程如下:
编号 试管1 试管2 试管3
1%淀粉溶液 2mL 2mL 2mL
蒸馏水 1mL / /
盐酸 NaOH溶液 / / 1mL / / 1mL
加入新鲜唾液淀粉酶溶液 1mL 1mL 1mL
37℃水浴 10min 10min 10min
体积分数0.4%的碘酒溶液 实验现象 ⒉滴 不变蓝 ⒉滴 变蓝 ⒉滴 不变蓝
(1)小金做本实验的目的是   ;
(2)观察实验现象:②号试管内液体变蓝色,原因是   ;
(3)出乎小金预料的是:③号试管不变蓝。小金查阅资料后,做了如下补充实验:取一支试管,先加入1mL橙黄色的碘液,再加入1mL NaOH溶液,橙黄色的碘溶液褪去颜色,由此实验结果,小金猜想③号试管不变蓝的原因可能是:   ;
(4)小金继续探究高温对唾液淀粉酶催化作用的影响,按如图所示步骤进行实验,出现了步骤三和步骤四的实验现象。你认为步骤三试管内液体不变蓝的原因可能是   。
【答案】(1)探究酸碱性对酶的催化作用的影响
(2)唾液淀粉酶在酸性环境下失去活性,无法催化分解淀粉,所以淀粉遇碘液变蓝
(3)NaOH溶液能使碘液褪色
(4)碘很不稳定,高温很容易挥发,且易被氧化
【知识点】酶及其催化作用
【解析】【分析】 (1)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2)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将馒头中的淀粉分解成麦芽糖;淀粉遇碘变蓝色是淀粉的特性,因此常用碘液来验证淀粉的存在。
(3)消化酶的特性:一、专一性:一种特定的酶只能催化一种特定的底物 二、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比其他无机催化剂要高 三、酶有个最适温度(或者范围)。
【解答】 解:(1)小金对课本中“影响酶催化作用的因素”实验进行了拓展探究,根据实验步骤分别加盐酸、NaOH溶液,可知该同学在探究酸碱性对酶的催化作用的影响。
(2)观察实验现象:①号试管内液体不变蓝色,②号试管内液体变蓝色,原因是唾液淀粉酶在酸性环境下失去活性,无法催化分解淀粉,所以淀粉遇碘液变蓝。
(3)出乎小金预料的是:③号试管不变蓝。小金查阅资料后,做了如下补充实验:取一支试管,先加入1mL橙黄色的碘液,再加入1mLNaOH溶液,溶液褪色,继续向试管中滴加1mL稀HCl中和NaOH溶液,溶液又恢复为橙黄色。由此说明NaOH溶液能使碘液褪色,从中,小金也明白了③号试管不变蓝的原因。
(4)小金继续探究高温对唾液淀粉酶催化作用的影响,按如图所示步骤进行实验,出现了步骤三和步骤四的实验现象。步骤三试管内液体不变蓝的原因可能是碘很不稳定,高温很容易挥发,且易被氧化。
故答案为:(1)探究酸碱性对酶的催化作用的影响
(2)唾液淀粉酶在酸性环境下失去活性,无法催化分解淀粉,所以淀粉遇碘液变蓝
(3)NaOH溶液能使碘液褪色
(4)碘很不稳定,高温很容易挥发,且易被氧化
31.(2024九上·拱墅期末)小乐在学习了酶的催化作用相关知识后,设计并进行了如下实验,其过程为:
步骤一:取6支试管并编号,按如表所示加入相应试剂,并在相应温度下水浴保温5min;
步骤二:1号管内试剂倒入2号管中,混合摇匀,反应温度0℃;3号管内试剂倒入4号管中,混合摇匀,反应温度37℃;5号管内试剂倒入6号管中,混合摇匀,反应温度100℃;反应5min后,分别取出反应液2滴置于点滴板中,再滴加碘液2滴,混匀,观察并记录颜色;
步骤三:然后将2、6号管置于37℃水浴保温10min,分别滴加碘液2滴,观察并记录颜色。
编号 1号管 2号管 3号管 4号管 5号管 6号管
试剂 1%淀粉溶液(mL) 1 - 1 - 1 -
淀粉酶溶液(mL) - 0.5 - 0.5 - 0.5
温度(℃) 0 0 37 37 100 100
(1)小乐进行该实验的目的是   。
(2)正常情况下,步骤二中,将观察到从   (在“2号管”“4号管”和“6号管”中选填)取出的反应液,滴加碘液混匀后,呈蓝色。
(3)步骤三中,实验结果为6号管中液体呈蓝色,2号管中液体不显蓝色。6号管中液体呈蓝色的原因是   ;2号管中液体不显蓝色的原因是   。
【答案】(1)探究温度对淀粉酶催化作用的影响
(2)2号管、6号管
(3)6号管中,淀粉酶经100 ℃处理后完全失活,恢复至37 ℃后无法催化分解淀粉,故溶液呈蓝色;2号管中,0 ℃处理后的淀粉酶经37℃水浴10 min后恢复活性,催化分解淀粉,故溶液不显蓝色
【知识点】实验探究的其他思想方法;酶及其催化作用
【解析】【分析】(1)验证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时,应先设置温度,再加入酶。由于每种酶的活性都有最适温度,在最适温度下,其活性最高,偏离最适温度时,温度越低或者温度越高,其活性越小,而且温度过高会导致酶失活变性。
(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解答】(1)本实验是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该实验应先设置温度,再将反应物和酶液混合,否则反应物和酶液还没有达到预设的温度已经发生了反应,导致实验结果不准确。
α淀粉酶活性越高,淀粉剩余量越少,颜色变化就越浅。根据表格可知,试管4中加入碘液不变色,说明淀粉已经完全α淀粉酶分解,因此可以推断最适温度为60℃左右。
(2)若滴加碘液混匀后,试管呈蓝色,说明试管中的淀粉没有被分解。2号管温度为0℃,0℃下淀粉酶活性受到抑制,淀粉没有被分解,滴加碘液变蓝。6号管温度为100℃,100℃下淀粉酶已经失活,淀粉没有被分解,滴加碘液变蓝。
(3)6号试管温度为100℃,酶已经失活变性,因此淀粉不能被分解,滴加碘液变蓝。2号管中,0 ℃处理后的淀粉酶经37℃水浴10 min后恢复活性,催化分解淀粉,故溶液不显蓝色
32.(2023九上·东阳期末)研习小组利用“比色法”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设计了如下实验。
【实验目的】探究pH对人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
【实验原理】人唾液淀粉酶能将淀粉分解成麦芽糖。
【实验试剂】50mg/mL淀粉溶液、50mg/mL人唾液淀粉酶溶液、蒸馏水、pH不同的缓冲液。
【实验器材】试管、恒温箱、麦芽糖试纸、麦芽糖含量标准比色卡等。
【实验步骤】
①取一支试管,依次加1mL淀粉溶液、1mL人唾液淀粉酶溶液和4mLpH=2的缓冲液;
②振荡试管,在37℃恒温箱中反应10分钟后,用麦芽糖试纸进行检测,读取麦芽糖含量并记录;
③换用pH不同的缓冲液重复上述实验。
【实验记录表 表一】
编号 pH 麦芽糖含量(mg/mL)
1 2 0.046
2 4 0.094
3 6 0.566
4 8 0.745
5 10 0.176
【交流与讨论】
(1)唾液淀粉酶能分解淀粉,不能分解蛋白质和脂肪,体现了酶具有    性。
(2)根据实验可得出结论:在    的条件下,人唾液淀粉酶的活性随pH的升高先增强后减弱。
(3)为了寻找人唾液淀粉酶的最适pH,小东继续探究。记录的实验组别及缓冲液的pH如下表二所示。
表二
组别 A B C D E F G
pH 6.1 6.4 6.7 7.0 7.3 7.6 7.9
根据小东选取的缓冲液的pH,小阳认为小东的实验方案不够严谨,原因是    。
【答案】(1)专一
(2)37℃
(3)在五组不同pH中,pH=8时,人唾液淀粉酶的活性最强。故人唾液淀粉酶的最适pH可能在6~10之间,应该在pH6~10之间进一步缩小浓度梯度范围进一步进行实验,而小东的实验只在pH6~8之间缩小浓度梯度进行实验
【知识点】酶及其催化作用
【解析】【分析】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解答】(1)酶的专一性是指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唾液淀粉酶能分解淀粉,但不能分解蛋白质和脂肪,这体现酶具有专一性。
(2)唾液淀粉酶能将淀粉分解成麦芽糖,麦芽糖的含量越高,说明酶的活性越强。温度也会影响酶的活性,37℃时唾液淀粉酶的活性最强。根据实验可得出结论:在37℃的条件下,人唾液淀粉酶的活性随pH的升高先增强后减弱。
(4)分析实验记录表数据可知,在五组不同pH中,pH=8时,人唾液淀粉酶的活性最强。故人唾液淀粉酶的最适pH可能在6~10之间,应该在pH6~10之间进一步缩小浓度梯度范围进一步进行实验,而小东的实验只在pH6~8之间缩小浓度梯度进行实验,故实验不严谨。
33.(2023九上·玉环月考)已知新鲜的肝脏中含有过氧化氢酶,在适宜的条件下可以催化过氧化氢分解成水和氧气。科学小组为了探究“pH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实验试剂:新鲜的肝脏研磨液(含过氧化氢酶)、30%的溶液、溶液、溶液
实验步骤:
①取5只洁净的烧杯,分别加入等量新鲜的肝脏研磨液,用和溶液,将其pH调节为5、6、7、8、9。
②取5支试管,分别加入10mL30%的溶液,塞上试管塞,依次编号为A、B、C、D、E。
③取5支注射器,分别吸取pH不同的肝脏研磨液5mL,同时全部注射到5支试管中(A、B、C、D、E五支试管中加入的研磨液的pH由小到大),观察注射器内活塞向上移动的情况。
根据实验,请回答:
(1)本实验通过比较   来反映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大小。
(2)研究发现,随着pH的增加,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先增强后减弱,当pH为7时,酶的活性最强。则实验过程中,我们看到的现象应该是   。
(3)除pH外,其它环境因素也会影响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对此请提出一个合理的猜想:   。
【答案】(1)单位时间内注射器活塞上升的幅度
(2)从A-C活塞上升速度加快,从C-E活塞上升速度减慢,但是最终5支注射器中活塞上升的高度相同
(3)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可能与温度的高低有关(猜想合理即可)
【知识点】酶及其催化作用
【解析】【分析】 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对其底物具有高度特异性和高度催化效能的蛋白质或RNA。酶的性质: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比无机催化剂更高,使得反应速率更快;专一性: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底物,如蛋白酶只能催化蛋白质水解成多肽;多样性:酶的种类很多;温和性:是指酶所催化的化学反应一般是在较温和的条件下进行的;活性可调节性:包括抑制剂和激活剂调节、反馈抑制调节、共价修饰调节和变构调节等;易变性: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因而会被高温、强酸、强碱等破坏;有些酶的催化性与辅助因子有关;改变化学反应速率,本身几乎不被消耗;只催化已存在的化学反应;能加快化学反应的速度降低活化能,使化学反应速率加快;
【解答】 (1)本实验通过比较单位时间内注射器活塞上升的幅度来反映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大小。
(2) 过氧化氢酶能够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速度;研究发现,随着pH的增加,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先增强后减弱,当pH为7时,酶的活性最强。则实验过程中,我们看到的现象应该是 从A-C活塞上升速度加快,从C-E活塞上升速度减慢,但是最终5支注射器中活塞上升的高度相同 ;
(3) 可能的猜想: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可能与温度的高低有关 ;
故答案为:(1)单位时间内注射器活塞上升的幅度(2) 从A-C活塞上升速度加快,从C-E活塞上升速度减慢,但是最终5支注射器中活塞上升的高度相同 (3) 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可能与温度的高低有关(猜想合理即可)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