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举例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应用举例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2.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4-12-19 08:45: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
课题 应用举例
课型 新授课 √ 复习课 试卷讲评课 其他课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对利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进行了总结,这是对本节内容在思想方法上的归纳与提升.类似方程、函数、不等式,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也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数学工具,利用它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过程也是:“实际问题-数学问题数学问题的答案--实际问题的答案”.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结合具体问题,体会这个过程,也可以引导学生将这一过程与运用方程、函数、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进行比较,进一步体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过程.
学情分析 在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中,三边之间的关系、两锐角之间的关系比较直接,而两边的比与一个锐角的关系,虽然通过锐角三角函数概念的学习,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但在具体的直角三角形中,根据已知条件选择恰当的锐角三角函数,还是有些困难,易混淆,也易出错.另外,解直角三角形往往需综合运用勾股定理、锐角三角函数等知识,具有一定的综合性,
目标确定 (1)使学生掌握仰角、俯角的意义,并学会正确地判断 (2)初步掌握将实际问题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问题的能力
重难点 (1)使学生掌握仰角、俯角的意义,并学会正确地判断 (2)初步掌握将实际问题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问题的能力
评价任务 (1)学生学会正确地判断仰角、俯角 (2)学生初步掌握将实际问题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问题的能力
教学评活动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情境导入教师活动 在实际生活中,解直角三角形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我们通常遇到的视线、水平线、铅垂线就构成了直角三角形.当我们测量时,在视线与水平线所成的角中,视线在水平线上方的角叫做仰角,在水平线下方的角叫做俯角.今天我们就学习和仰角、俯角有关的应用性问题.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利用仰(俯)角解决实际问题环节二:合作探究 教师活动 【类型一】 利用仰角求高度 例1星期天,身高均为1.6米的小红、小涛来到一个公园,用他们所学的知识测算一座塔的高度.如图,小红站在A处测得她看塔顶C的仰角α为45°,小涛站在B处测得塔顶C的仰角β为30°,他们又测出A、B两点的距离为41.5m,假设他们的眼睛离头顶都是10cm,求塔高(结果保留根号). 解析:设塔高为xm,利用锐角三角函数关系得出PM的长,再利用=tan30°,求出x的值即可. 解:设塔底面中心为O,塔高xm,MN∥AB与塔中轴线相交于点P,得到△CPM、△CPN是直角三角形,则=tan45°,∵tan45°=1,∴PM=CP=x-1.5.在Rt△CPN中,=tan30°,即=,解得x=. 答:塔高为m. 方法总结:解决此类问题要了解角与角之间的关系,找到与已知和未知相关联的直角三角形.当图形中没有直角三角形时,要通过作高或垂线构造直角三角形. 【类型二】 利用俯角求高度 例2如图,在两建筑物之间有一旗杆EG,高15米,从A点经过旗杆顶部E点恰好看到矮建筑物的墙角C点,且俯角α为60°,又从A点测得D点的俯角β为30°.若旗杆底部G点为BC的中点,求矮建筑物的高CD. 解析:根据点G是BC的中点,可判断EG是△ABC的中位线,求出AB.在Rt△ABC和Rt△AFD中,利用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分别求出BC、DF,继而可求出CD的长度. 解:过点D作DF⊥AF于点F,∵点G是BC的中点,EG∥AB,∴EG是△ABC的中位线,∴AB=2EG=30m.在Rt△ABC中,∵∠CAB=30°,∴BC=ABtan∠BAC=30×=10m.在Rt△AFD中,∵AF=BC=10m,∴FD=AF·tanβ=10×=10m,∴CD=AB-FD=30-10=20m. 答:矮建筑物的高为20m. 方法总结:本题考查了利用俯角求高度,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构造直角三角形,利用三角函数的知识求解相关线段的长度. 【类型三】 利用俯角求不可到达的两点之间的距离 例3如图,为了测量河的宽度AB,测量人员在高21m的建筑物CD的顶端D处测得河岸B处的俯角为45°,测得河对岸A处的俯角为30°(A、B、C在同一条直线上),则河的宽度AB约是多少m(精确到0.1m,参考数据:≈1.41,≈1.73) 解析:在Rt△ACD中,根据已知条件求出AC的值,再在Rt△BCD中,根据∠EDB=45°,求出BC=CD=21m,最后根据AB=AC-BC,代值计算即可. 解:∵在Rt△ACD中,CD=21m,∠DAC=30°,∴AC===21m.∵在Rt△BCD中,∠EDB=45°,∴∠DBC=45°,∴BC=CD=21m,∴AB=AC-BC=21-21≈15.3(m).则河的宽度AB约是15.3m. 方法总结:解决此类问题要了解角之间的关系,找到与已知和未知相关联的直角三角形,把实际问题化归为直角三角形中边角关系问题加以解决. 【类型四】 仰角和俯角的综合 例4某数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一次数学活动中,为了测量某建筑物AB的高,他们来到与建筑物AB在同一平地且相距12m的建筑物CD上的C处观察,测得此建筑物顶部A的仰角为30°、底部B的俯角为45°.求建筑物AB的高(精确到1m,可供选用的数据:≈1.4,≈1.7). 解析:过点C作AB的垂线CE,垂足为E,根据题意可得出四边形CDBE是正方形,再由BD=12m可知BE=CE=12m,由AE=CE·tan30°得出AE的长,进而可得出结论. 解:过点C作AB的垂线,垂足为E,∵CD⊥BD,AB⊥BD,∠ECB=45°,∴四边形CDBE是正方形.∵BD=12m,∴BE=CE=12m,∴AE=CE·tan30°=12×=4(m),∴AB=4+12≈19(m). 答:建筑物AB的高为19m. 方法总结:本题考查的是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中仰角、俯角问题,根据题意作出辅助线,构造出直角三角形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学生活动 小组讨论合作完成 设计意图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过程也是:“实际问题-数学问题数学问题的答案--实际问题的答案”.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结合具体问题,体会这个过程,也可以引导学生将这一过程与运用方程、函数、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进行比较,进一步体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过程.
教学反思与改进 备课时尽可能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思考问题,设计好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上课前多揣摩,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课堂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体验思考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挫折,舍得把课堂让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这个小小舞台的主角.使课堂更加鲜活,充满人性魅力,下课后多反思,做好反馈工作,不断总结得失,不断进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