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无锡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无锡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9.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2-18 18:59: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江苏省无锡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白居易有大量反映现实、表现民生疾苦的讽喻诗,但由于讽喻诗的创作旨在“为君、为臣、为事而作”,其“干政”的理性意义始终处于主导地位,故而闻一多认为它们只是“在朝居官任内写的一些宣扬政教的政治文献而已”,是有意的创作而非感情的自然流露,虽不乏尖锐深刻,却毕竟隔靴搔痒,总缺乏一种有血有肉的感人的力量。而“孟郊并没有做过成套的“新乐府',他如果哭,还是为他自身的穷愁而哭的次数多,然而他的态度,沉着而有锋棱,却最合于一个伟大的理想的条件”。
如用白居易本人所拟的“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定义,其讽喻诗固以义见长,却终乏感同身受之情;而孟郊一生穷愁潦倒,历尽酸辛,他的诗歌却是穷愁生活的实录。如《答友人赠炭》:“青山白屋有仁人,赠炭价重双乌银。驱却坐上千重寒,烧出炉中一片春。吹霞弄日光不定,暖得曲身成直身。”欧阳修评之曰:“非其身备尝之,不能道此句也。”(《六一诗话》)极确。又如《秋怀(其二)》:“秋月颜色冰,老客志气单。冷露滴梦破,峭风梳骨寒。席上印病文,肠中转愁盘。疑虑无所凭,虚听多无端。梧桐枯峥嵘,声响如哀弹。”写自己毕生奔波仕途的失意遭遇和晚境的穷愁困苦,极为凄凉哀怨。其他如“借车载家具,家具少于车”(《借车》),“秋至老更贫,破屋无门扉。一片月落床,四壁风入衣”(《秋怀》)等等,皆为“身备尝之”之语。即使是代百姓立言的诗也因有亲身体验而写得格外动人,如他的《寒地百姓吟》写寒地百姓在冻馁难熬之际的反常心理:“寒者愿为蛾,烧死彼华膏。华膏隔仙罗,虚绕千万遭。到头落地死,踏地为游遨。游遨者是谁?君子为郁陶!”为取片刻温暖居然愿意变为扑火飞蛾,可见生不如死之惨痛!然更惨痛者是求死竟不能!将贫苦百姓生死两难的可悲命运写得如此入木三分,悱恻动人。
(摘编自赵晓岚《孟郊与贾岛:寒士诗人两种迥然不同的范式》)
材料二:
同是吟苦,然诗风有异,大体上中晚唐诗坛的吟苦诗呈现两派:一派加张籍与姚合,以“苦”来抒写自己的闲适、疏野的性灵,呈现清雅,念蓄的特色;另一派如孟郊、贾岛,因苦而写苦,呈现险峻峭拔、僻寒险奥之风。
张、姚一派的“吟苦”诗语言平淡,少奇僻之语,诗风平淡简净、清雅含蓄。写缺衣少食、居无安身之所、仕途偃蹇等“苦”,都平平道来,没有愤激之色,甚至还有闲适、自在的情绪在里面。他们以“苦”来抒写闲适疏野的性灵,虽“贫富常交战”却“道胜无戚颜”(《陶渊明《咏贫士》)。
孟、贾诸人多以锋锐凌厉的语言,呼天抢地的悲号、质问甚至哭诉自己贫病生活中的琐细、蹇涩仕途的苦闷等,多因苦、感苦而写苦,他们的吟苦诗“词旨酸怆,几于怨矣”(《剡溪漫笔》),峭拔怒张。如孟郊诗:“饥鸟夜相啄,疮声互悲鸣。冰肠一直刀,天杀无曲情。”《饥雷吟》以及《老恨》等诗,被视为“寒虫夜号”“穷如秋露”,气促词苦。贾岛更甚,善写其贫苦生活的琐细寒俭之事,营造一副苦寒景象,如“近日营家计,绳悬一小瓢”《寄乔侍郎》)。其《客喜》等诗,被评为“气韵幽寒,骨响崎嵌”。总之,吟苦诗风固有差异,然所吟都是坎坷穷苦的生活,是为广大底层苦难民众发声,也是对千百年来儒家“诗言志”传统的继承。
“吟苦”作为曾在中晚唐诗坛风行一时的创作风尚,与贞元、元和之后险恶的政治环境密切相关,此时的唐王朝已经积重难返,朝政败坏,文人有深重的忧患感与惶遽感,多数文士的生活状况并不如意,所以便形成了自述困境愁怀的诗风。
吟苦诗具有“安慰剂”的诗学功用。诗人以自叙苦难来消解生活贫困、仕途偃蹇带来的心理压力,以求精神上的超越和升华,探求摆脱苦难的精神手段。对此肖占鹏先生在《韩孟诗派研究》中曾言:“韩孟诸人主张“吟苦'是以抒写一己之穷愁不遇为宗尚,在客观上使诗歌导向了较为自觉的主观抒情,强化了诗歌的抒情功能。”可见“吟苦”正是诗人发挥诗歌“勉”“慰”功能的具体运用。纵观这时期的主要诗人,韩愈、白居易、张籍、孟郊等都有困窘之时:韩愈、白居易有被贬斥的经历,孟郊参加科举多年不第,张籍在太祝之职上十年不调。因此中晚唐诗人的吟苦诗,既是诗人对自己生命体验的摹写,也是诗人对自己的安慰、劝勉,以消解社会、生活带来的各种压力。
吟苦诗也是中晚唐诗人们摆脱社会角色、立足个体生命存在体验的一种反映。人既是个体的生命存在,又是社会整体的一分子,自我个体与社会角色两种不同的体验方式左右着作家的创作。在社会趋于稳定、社会意识形态呈高度一体化的时代,文人学士在飞黄腾达、春风得意之时多写社会角色意识占主导的应景酬唱之作,只有在仕途失意、坎坷流离之时,才写出表现自己个体生命体验的诗作。因此初唐的宫廷御用文人多精工雕琢的应制诗,而中晚唐出身寒门的韩孟张贾诸人,多呻吟和嗟叹自己的不幸,“吟苦”是中晚唐诗人个体生命体验的真实写照。
吟苦诗源于中晚唐诗人的“缺失性体验”。“马斯洛讲人有五种不同层次的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这些需要的未能满足,都是个体的缺失,都可能导致缺失性体验。”(《现代心理美学》)这些不同层次的需要得不到满足,都可能导致作家产生一种缺失性的体验,从而激发作家与此相关的创作欲望。中国文学史上处于缺失状态的作家、诗人不胜枚举,如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韩愈的“不平则鸣”说,欧阳修的“穷而后工”说,这些都力证了人生的缺失是创作的动因。中晚唐诗人之所以纷纷吟苦,都是因为自我无法实现,甚至连最基本的生理需要-吃、穿、住、行等方面都得不到满足,无法保证基本的生存,所以才对这种缺失体验反复吟叹。
(摘编自宗瑞冰《论中晚唐吟苦诗的内涵和功能》)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晚唐吟苦诗大体分为两派,呈现出不同特点:张、姚一派以“苦”来抒写闲适的性灵;孟、贾一派则以“苦”为底层苦难民众发声。
B.孟郊的诗歌是他穷愁生活的实录,反映了自身深切的体验,与之相比,白居易的讽喻诗则缺乏了感同身受之情。
C.白居易主张文学创作要“根情、苗言、华声、实义”,其讽喻诗以“义”见长,即是“为君、为臣、为事而作”。
D.中晚唐时期政治环境险恶,文人大多生活状况不如意,甚至无法保证基本的生存,“吟苦”创作风尚的产生与这一背景密切相关。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闻一多认为白居易的讽喻诗,只是有意创作的“宣扬政教的政治文献而已”,他更推崇孟郊的写实诗,认为其更具研究价值。
B.欧阳修很赏识孟郊的诗句,认为其《答友人赠炭》《秋怀(其二)》《借车》等诗歌,如果不是有亲身深切的体验,是写不出来的。
C.诗人的创作受到自我个体与社会角色两种不同体验方式的影响,诗人的境遇不同,其所创作的诗歌中占主导地位的角色也有所不同。
D.从心理学层面来讲,中晚唐诗人创作吟苦诗的动因和司马迁、韩愈以及欧阳修等人一样,都是源于自我实现需要的缺失。
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证明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东城南陌尘,紫幰与朱轮。尽说无多事,能闲有几人。唯教推甲子,不信守庚申。谁见衡门里,终朝自在贫。(张籍《闲居》)
B.方拙天然性,为官是事疏。惟寻向山路,不寄入城书。因病多收药,缘餐学钓鱼。养身成好事,此外更空虚。(姚合《武功县中作三十首》)
C.市中有樵山,此舍朝无烟。井底有甘泉,釜中乃空然。我要见白日,雪来塞青天。(贾岛《朝饥》)
D.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登科后》)
4.两则材料都大量引用了孟郊的诗句,有何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5.欧阳修《与尹师鲁第一书》中说:“及到贬所,则戚戚怨嗟,有不堪之穷愁形于文字,其心欢戚无异庸人,虽韩文公不免此累,用此戒安道慎勿作戚戚之文。”他从正气节操修身的角度,告诫友人不要作戚戚怨嗟之文,否则与庸人同流,丧失了应有的崇高气节。对此你有何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芬芳(节选)
周瑄璞
麦口。天不明,出工铃声敲起,队长在街口的红薯窖上吆喝,男女劳力快速来到街里,在没有明透的天光中,人群向西出动,手里拿着麦帽、镰刀,走过颍河桥,向土地回收他们的劳动成果。
一天下来,腰酸背痛。喝罢汤,顾不得擦洗一身臭汗,在院子里拉片席倒头就睡,明儿天不明还得爬起来下地。
十几天的挣命劳作,每个关口闯过,来不及嘘一口气,赶往下一个关口。麦子割回来送进场院为头一个胜利,但人们丝毫不敢松懈,环环相接,一时一晌都不能耽误,三夏的天,剑拔弩张,热极生风,风刮雨落,说变就变,大塑料布年年备好放在离场院最近的菜园小屋里,毒日头下,晒、翻、碾、刷、打、扬。男人们以场为家,随时有风随时扬场。干一天活儿,夜里酸沉的筋骨松散了架,年轻人睡得如死去一般,总有几个睡得浅的中老年人,感到身上一阵清凉,露在被单外面的胳膊腿汗毛起伏,抻起脖子喊道,“有风了有风了!“人们呼啦啦爬起,抓住木锨就扬。所有人奋力挥动木锨,抢抓风向,那几个跟着爷或伯睡在场里的男童和少年,裹着被单睡得正香,若在下风口,便落一身细土与麦壳。没一会儿,噫,风又走了。人们躺下再睡,不知多长时间,又有人喊,“有风了有风了!”再爬起来。一夜里要如此这般几次,嗔怨风的短暂,你咋不一气刮完,但每一次都及时呼应,随风而起,丝毫不敢错过。清早醒来,大家论证昨夜到底起来扬了几回,人多嘴杂,说得五花八门,有的人竟然毫不记得,还当是做梦哩。
终于,麦秸秆捆好,麦秸垛堆起,干净的小麦成为座座小山。男人抄起木斗,女人撑起口袋,半人高的长口袋一个个立起。过磅秤的,计数的,搬运的,扶车的,忙而不乱,男人只穿件白布大裤头,光脚板在场院的地上啪啪响,队长、会计忙忙碌碌,孩子在外围成群跳窜、嬉闹、下腰、滚铁环、摔四角、迎风奔跑、打马车轱辘,老人们也来观看盛况。小麦汇成河流与瀑布,所有人身上都落一层黄土,犹如穿着一件细尘织就的衣裳,细腻温柔包裹肌肤,人们欢乐地享受着大地赐予的幸福。终于,长口袋停满场院,只等着拉去完粮。这是庄稼人的节日,后地的场院成为全生产队的中心,男人们日夜驻守,享受着和新麦睡在一起的幸福安宁。
架子车的队伍将要排列起来,向通淮集粮所拉去。
通淮集是颍河故道边一个大村,之前不叫通淮集,只由着姓氏最多的人而命名。老颍河在此缓缓转弯,由南再向东,形成一个颇有弧度的肥沃所在。它像母亲温柔的臂弯,将一个大庄揽入怀中,有一个小小码头接纳顺河水而来的人。上千年来,这村庄依颍河而兴旺,周边各地小生意人和那些因种种原因丢失了土地的下九流们在此汇聚,糊口生存。
明代初年,一个姓黄的徽州商人和儿子划船逆流而上,沿淮河进颍河,来到此处落脚,人们才知颍河原来可以通达淮河的,慢慢此村就叫作通淮集。姓黄的商人求得小铺驻守,儿子行船来往于家乡和此地,带来徽州特产,沟通两地贸易。因他经营有方,家业慢慢做大,把家人也接来居住。眼看要成气候,本地人岂容一个外省人在此发达?集市里最是盛产无赖孬孙,当地商户也眼气人家,于是明面上各款堂皇说辞,暗地里使各样下三滥手段,直整得安徽人欲哭无泪。强龙斗不过地头蛇,安徽人无奈,举家搬出此地,到几里外的下坡郭置地落户,求得安宁。几百年后的现在,下坡郭的黄姓人还说,祖上本是安徽人。
安徽人走了,通淮集的名字保留了下来。人们代代演说它的来历,却不愿提及如何挤走外乡人,偶有说起也是捂了嘴角窃窃私语,几百年后,那段历史只留下了几个字:搬走了。新中国成立后,本在这里成立了公社,但此村因姓氏太多,来处也杂,人心不齐,不似前杨、后杨、长枪吴这样世代为农的村子,只要有人站出挑头,事情就能定下。再者,通淮集五行八作,历史经验,钱为老大,没有行政中心的自豪感和强烈愿望,大家都嫌麻烦,竟然一律反对,于是公社短暂进驻,也搬走了,但鉴于它的经济地位,仍将一些机构设在这里,比如公社粮管所。于是每年夏秋两季,全公社的人拉着架子车前来完粮。通淮集依然自信,咱做不做公社都不影响啥,供销社、邮电所、学校、饭馆样样俱备,繁华依旧。虽然颍河人工改道,向西撤了好几里地,远离了此处,但这里仍然是十里八乡的贸易中心。
1973年麦罢,完粮之后,麦子分到各户,节日近于尾声,至于各户晒麦囤麦拣粮食磨面,那都是恁自家的项目了,想大吃几顿白面馍,或者细水长流黑白搭配,那也是恁自家的事情了,没有人管。场院的地翻犁松散,已经点上了包谷。瘦了一圈的庄稼人,有气无力地跍堆在墙根或大树下,用手撕着胳膊上晒蜕的白皮,咧嘴龇着黄色的牙,舒心地微笑。黄昏喝汤时,男人将碗端到街口饭场,比着各家的蒸馍个儿、烙馍卷儿,麦仁稀饭清香飘荡,哧溜哧溜喝汤声回响。
(有删改)
【注】《芬芳》是一部关注中原城乡生活的长篇现实题材力作。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写至当下,时间跨度半个世纪,以农村子女杨烈芳兄妹的成长经历为主线,杨姓家族数十位人物命运为辅线,着重描述了颍河流域人民从追求温饱到建设现代化美好生活的奋斗历程。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麦收要持续十几天的时间,从割麦、送麦到打麦、扬场,大家一口气都不得松懈,男人们更是以场为家,晚上都睡在场院。
B.“向土地回收他们的劳动成果”“人们欢乐地享受着大地赐予的幸福”的表述,体现了农民与土地之间的紧密联系和深厚情感。
C.姓黄的徽州商人经营有方却被当地商户用不正当手段挤走,当地人不愿提及这段历史,从他们的忌讳中可见他们意识到此举的不厚道。
D.通淮集曾经作过公社驻地,但因这里人更看重村子作为十里八乡的贸易中心的经济地位,竟然一律反对,所以最终公社搬走了。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出工铃声敲起”和“队长在街口的红薯窖上吆喝”开篇,拉开麦收劳动的序幕,有一种先声夺人的效果。
B.小说在描写麦收场面时多运用短句,节奏急促,有利于营造紧张的氛围,展现麦收时人们争分夺秒的忙碌状态。
C.小说以颍河流域为故事背景,描绘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和社会变迁,“恁自家”等方言的运用,增强了地方特色。
D.小说从收麦开始,以麦罢作结,结构完整;结尾运用了夸张手法和细节描写,表现了劳动的辛苦以及收获后的满足。
8.小说插叙了对通淮集的介绍,有何作用?
9.小说中对于麦收场景的描写具有丰富意蕴,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泪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壁。”和虽献璞而未美,未为主之害也,然犹两足斩而宝乃论,论宝若此其难也!
昔者吴起曰:“大臣太重,封君太众;若此,则上逼主而下虐民,此贫国弱兵之道也。不如使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减百吏之禄秩损不急之枝官以奉选练之士。”楚悼王行之期年而薨矣,吴起枝解于楚。商君教秦孝公以连什伍,设告坐之过,燔①诗书而明法令,塞私门之请而遂公家之劳,禁游宦之民而显耕战之士。孝公行之,主以尊安,国以富强。八年而薨,商君车裂于秦。楚不用吴起而削乱,秦行商君法而富强,二子之言也已当矣,然而枝解吴起而车裂商君者,何也?
(节选自《韩非子·和氏》)
材料二:
工之侨得良桐焉,斫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献之太常。使国工视之,曰:“弗古。”还之。
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作断纹焉;又谋诸篆工,作古窾焉。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诸朝。乐官传视,皆曰:“希世之珍也。”
工之侨闻之,叹曰:“悲哉,世也!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而不早图之,其与亡矣。”遂去,入于宕冥②之山,不知其所终。
(节选自刘基《诚意伯集》)
【注】①燔:fán 焚烧。②宕冥:高远幽深貌。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不如使封君之子孙A三世而收B爵禄C减百吏之D禄秩E损不急之F枝官G以奉H选练之士。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相,指观察、看,与《报刘一丈书》中“上下相孚,才德称位”的“相”意思不同。
B.故,指缘故、原因,与《游褒禅山记》中“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的“故”意思相同。
C.名,指称说,形容,与《游褒禅山记》中“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的“名”意思相同。
D.过,指经过、路过,与《黄州快哉亭记》中“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的“过”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和氏在楚山获得璞玉,先后向厉王和武王进献,但都因玉人的误判而被君王处罚,最终失去了双足,楚文王当政后,此玉才被识得。
B.吴起、商鞅均具有远见卓识,他们针对本国的实际进行了有效的改革,使得国家富强,但随着国君的离世,二人也被处以极刑。
C.从对秦孝公的改革建议中可以发现,商鞅认为秦国社会应当鼓励告发、焚毁诗书、严明法令、杜绝私人请托、提高士兵地位。
D.工之侨得到了一块上好的桐木,将其制成了一张音色优美的好琴,把它献给了国家,结果太常以不是古琴为由,拒绝了工之侨。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二子之言也已当矣,然而枝解吴起而车裂商君者,何也?
(2)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
14.两则材料都记载了献宝不被赏识的故事,作者的态度有何不同?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将进酒①
陆游
我欲挽住北斗杓②,常指苍龙③无动摇。春风日夜吹草木,只有荣盛无时凋。
我欲划断日行道,阳乌当空月杲杲④。非惟四海常不夜,亦使人生失衰老。
如山积麴⑤高崔嵬,大江酿作蒲萄醅。颓然一醉三千杯,借问白发何从来。
【注】①此诗写于南宋庆元三年。时宁宗在位,韩侂胄为相,权倾朝野。作者已75岁。②杓(biāo):北斗星斗柄部分。③苍龙:星宿四象之一。北斗星柄指向苍龙时为春季。④杲杲:明亮的样子。⑤积麴(qū):堆积的酒麴。麴,酒母。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前两句诗人展开想象,想要拉住北斗常指苍龙,使天地长春,草木生长茂盛永不凋零。
B.中间四句写诗人想要日月同辉四海永昼,是因为他惋惜人生之半沦为黑夜,没有更多时间行乐。
C.末四句与李白《将进酒》的末四句相似,都以狂放不羁的酣饮来表达貌似旷达实则悲愁的情感。
D.全诗诗人借助夸张手法和非同凡俗的想象力来抒情达意,全诗情感自然流露,真切动人。
16.诗歌末尾“颓然一醉三千杯,借问白发何从来”一句传达无限感慨。请结合诗歌具体分析诗人“白发何从来”。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陆游在《书愤》中用“,”两句抒发了岁月蹉跎、壮志未酬的感慨。
(2)《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一词中,表现词人梦里归乡,与妻子相见时,“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情形的两句:“,。”
(3)鸿雁传书、鲤鱼传书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两个成语典故。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两句就含有上述两个典故。
五、语言文字运用
18.下列各句中,内部逻辑关系成立的一项是( )
A.睡眠三忌:一忌睡前恼怒,二忌睡前饱食,三忌卧处当风。
B.你是否已经停止了对我的毁谤?请回答“是”或者“不是”!
C.李明真是个没有礼貌的人,我在他身后拼命挥手,他都没理我。
D.他出生时天昏地暗,飞沙走石,注定此生不凡。
19.针对地球冰川的研究发现,当冰川之下的火山开始喷发后,会快速产生蒸汽流,爆炸式穿透冰层,释放灰烬进入高空,并且产生沸石、硫化物和黏土等物质。日前人们发现,在火星表面的一些圆形平顶山丘也探测到这些矿物质,并且广泛而大量地存在。因此,人们推测火星早期是覆盖着冰原的,那里曾有过较多的火山活动。要得到上述结论,需要补充的前提是( )
A.近日火星侦察影像频谱仪发现,火星南极存在火山。
B.火星地质活动不活跃,地表地貌大部分形成于远古较活跃的时期。
C.沸石、硫化物和黏土这三类物质是仅在冰川下的火山活动后才会产生的独特物质。
D.在火星平顶山丘的岩石中发现了某种远古细菌,说明这里很可能曾经有水源。
20.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逻辑推断。
某珠宝店失窃,甲、乙、丙、丁四人涉嫌被拘审,四人的口供如下:
甲:作案的是丙;乙:丁是作案者;丙:如果我作案,那么丁是主犯;丁:作案的不是我。
如果四人口供中只有一个是假的,那么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A.说假话的是甲,作案的是乙 B.说假话的是丁,作案的是丙和丁
C.说假话的是乙,作案的是丙 D.说假话的是丙,作案的是丙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很多网红景点吸引着人们的脚步,但我还是喜欢来大海边“打卡”。此时大海正起着早潮,暗绿色的海水卷起了城墙一样高的巨浪扑了过来,那阵势像 ① 对着敌人冲杀过来。当它们来到岸边时,不断地激起那雷鸣般的轰轰声。
浪借风势,如一行行展翅飞翔的白鹭,像一匹匹脱离缰绳的烈马,似无数条怒吼狂叫的蛟龙,“哗”地扑向海岸,溅起了一米多高的水浪,水花万朵晶莹开放,“沙沙”的声音发出来,好似千万个音乐家在演奏。
中午,大海狂暴得像个恶魔,激起了泡沫,失去了节奏。海浪冲激在岸上,发出了巨大的轰鸣,转眼在石堤上撞个粉碎,“哗”地跌了下去,像一个颓然的野孩子。海浪起伏着,刚平稳点,又重聚力量,“啪”的一下,又出人意料地向石堤扑去,但仍是败下阵来,只好 ② 地缓缓退去。傍晚,海变得安安静静的。往远处看, ③;向近处看,却在你脚下轻轻细语。
2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
A.千军万马 无可奈何 一望无际
B.万马齐喑 垂头丧气 遥不可及
C.万马齐喑 无可奈何 茫无涯迹
D.千军万马 灰头土脸 深不可测
22.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较散的句子改成句式相对整齐的排比句。可以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3.“打卡”原是指把磁卡放在磁卡机上使其读取相关内容,多用来记录出勤情况,文中却另有寓意,请分析“打卡”一词的新意和表达效果。
六、作文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量化生活”。饮食起居、运动锻炼、学习时间、阅读书籍、日常记账、年度花销……都能被各种应用软件数字化。有人说,借助数据能更好地掌控生活;也有人说,数据会左右人的心绪、制造额外焦虑。那么在你看来,生活是否需要量化呢?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及简析:
  一、现代文阅读
  (一)
  1.C(“白居易主张文学创作要‘根情、苗言、华声、实义’,其讽喻诗以‘义’见长,即是‘为君、为臣、为事而作’” 错误,因果关系不成立,材料一只是说白居易的讽喻诗 “为君、为臣、为事而作”,以 “义” 见长,但并没有表明二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2.C(A 项 “他更推崇孟郊的写实诗,认为其更具研究价值” 于文无据;B 项欧阳修只对《答友人赠炭》有 “非其身备尝之,不能道此句也” 的评价,并非对《秋怀(其二)》《借车》等诗;D 项 “都是源于自我实现需要的缺失” 错误,中晚唐诗人创作吟苦诗的动因是多种需要得不到满足,不只是自我实现需要的缺失)
  3.D(孟郊《登科后》写的是其登科后的得意之情,与材料二论述的吟苦诗主题不符,不能作为论据)
  4.①材料一引用孟郊诗句,如《答友人赠炭》《秋怀(其二)》等,是为了论证孟郊诗歌是穷愁生活的实录,有亲身体验而写得动人,能体现其诗歌 “沉着而有锋棱” 的特点;②材料二引用孟郊诗句,如《饥雷吟》《老恨》等,是为了论证孟郊一派吟苦诗因苦、感苦而写苦,呈现险峻峭拔、僻寒险奥之风,强化了诗歌的抒情功能;③两则材料都大量引用孟郊诗句,使论证更具说服力,能让读者更直观地感受到孟郊诗歌的风格特色以及中晚唐诗坛吟苦诗的风貌。
  5.①从文学创作的角度看,欧阳修的观点有一定局限性。中晚唐诗人的 “吟苦” 之作是当时社会环境和个人境遇的反映,是对自我生命体验的真实摹写,也是对儒家 “诗言志” 传统的继承,具有 “安慰剂” 的诗学功用,能让诗人消解压力,探求摆脱苦难的精神手段,不应简单地以是否有 “戚戚怨嗟” 来评判。②从正气节操修身的角度看,欧阳修的告诫有其合理性。诗人应保持高尚的气节和情操,避免过度沉溺于个人的穷愁哀怨,而应将个人情感与更宏大的社会理想、道德追求相结合,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困境,这样才能创作出更有境界和价值的作品。
  (二)
  6. D(“这里人更看重村子作为十里八乡的贸易中心的经济地位,竟然一律反对,所以最终公社搬走了” 错误,文中说公社短暂进驻后搬走,是因为通淮集人心不齐,没有行政中心的自豪感和强烈愿望,大家都嫌麻烦,并非只看重贸易中心地位)
  7. D(“结尾运用了夸张手法” 错误,结尾没有使用夸张手法)
  8. ①丰富小说内容,介绍了通淮集的地理位置、历史变迁、名称由来以及经济地位等,使读者对故事发生的背景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②推动情节发展,为后文描写全公社的人来此完粮以及展现当地的社会风貌等情节做了铺垫;③深化主题,通过对通淮集历史的叙述,反映出当地复杂的社会关系、人性特点以及地域文化特色,有助于表达小说对颍河流域人民生活和社会变迁的关注这一主题。
  9. ①体现农民劳动的艰辛与坚韧。麦收过程中,从割麦到扬场等环节环环相扣,人们在炎热天气下高强度劳作,不敢有丝毫松懈,如 “一天下来,腰酸背痛。喝罢汤,顾不得擦洗一身臭汗,在院子里拉片席倒头就睡,明儿天不明还得爬起来下地” 等描写,展现了农民为收获付出的巨大努力。②彰显农民对土地和劳动成果的热爱与珍视。“向土地回收他们的劳动成果”“人们欢乐地享受着大地赐予的幸福” 等表述,表明农民将土地视为生命源泉,对劳动所得充满感恩与喜悦。③反映农村生活的质朴与真实。麦收场景中的人物形象鲜活,如队长的吆喝、男女劳力的忙碌、孩子的嬉闹等,生动地描绘出农村生活的烟火气和人们之间的质朴情感。④暗示农村社会的变迁与发展。从麦收的紧张忙碌到完粮后的不同安排,如 “至于各户晒麦囤麦拣粮食磨面,那都是恁自家的项目了”,反映出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在时代发展进程中的变化。
  二、文言文阅读
  10. B C G(不如使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减百吏之禄秩,损不急之枝官,以奉选练之士)
  11. C(“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的 “名” 是 “命名” 的意思,与 “贞士而名之以诳” 的 “名” 意思不同)
  12. B(“随着国君的离世,二人也被处以极刑” 错误,商鞅是在秦孝公去世后被车裂,但吴起是在楚悼王去世后因变法触动贵族利益被杀害,并非单纯因为国君离世)
  13. (1)这两个人的言论是恰当的,然而(楚国)肢解吴起而车裂商鞅,是为什么呢?(“当”,恰当;“枝解”,肢解;“者…… 也”,表判断)
  (2)(工之侨)把琴装在匣子里并埋在土里,一年后取出它,抱着它到集市上。(“匣”,名词作动词,装在匣子里;“期年”,一年;“适”,到…… 去)
  14. ①韩非子对和氏献宝不被赏识持批判态度,通过和氏献宝的艰难过程,批判了统治者不识宝玉、不辨忠奸,致使贤才被埋没、遭受迫害的现象;同时对吴起、商鞅因变法强国却惨遭杀害表示惋惜与困惑,批判了统治者因循守旧、不能正确对待改革者的行为。②刘基对工之侨献琴不被赏识持讽刺态度,借工之侨献琴的遭遇,讽刺了当时社会上只重虚名、不重实质,致使真才实学被埋没的不良风气。
  三、古代诗歌阅读
  15. B(“是因为他惋惜人生之半沦为黑夜,没有更多时间行乐” 错误,诗人想日月同辉四海永昼是表达对时光永驻、人生不老的渴望,并非为了行乐)
  16. ①时光流逝之叹。诗人已 75 岁,面对岁月匆匆,白发丛生,发出时光无情、人生易老的感慨。②壮志未酬之悲。当时南宋宁宗在位,韩侂胄为相,权倾朝野,诗人空有报国之志,却无法施展,在借酒消愁中抒发壮志难酬的悲哀。③对理想境界的向往。诗人想象挽住北斗、划断日行道等,希望能改变现实,让天地长春、人生无衰老,在狂放的想象背后是对理想生活和政治清明境界的向往与追求。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 (1)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2)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3)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五、语言文字运用
  18. A(B 项 “你是否已经停止了对我的毁谤” 这句话本身隐含了 “你之前在毁谤我” 的前提,属于不当预设;C 项李明没理 “我” 可能有多种原因,不一定是没礼貌,属于强加因果;D 项出生时的自然现象与 “此生不凡” 之间没有必然的逻辑联系,属于强加因果)
  19. C(前提是要建立火星上发现的矿物质与冰川下火山活动之间的唯一联系,C 项表明沸石、硫化物和黏土这三类物质是仅在冰川下的火山活动后才会产生的独特物质,为火星早期覆盖冰原且有较多火山活动的推测提供了必要前提)
  20. B(乙说丁是作案者,丁说作案的不是我,两人的话相互矛盾,必有一真一假。因为四人口供中只有一个是假的,所以甲和丙说的都是真话。由甲的话可知作案的是丙,再由丙的话可知丁是主犯,所以说假话的是丁,作案的是丙和丁)
  21. A(“千军万马” 形容雄壮的队伍或浩大的声势,符合海浪汹涌的气势;“无可奈何” 指感到没有办法,只有这样了,符合海浪败退的情境;“一望无际” 形容非常辽阔,与大海远处的景象相符。“万马齐喑” 指所有的马都沉寂无声,比喻人们都沉默,不说话,不符合语境;“垂头丧气” 侧重因失败而情绪低落,“灰头土脸” 侧重狼狈的样子,均不如 “无可奈何” 准确;“遥不可及” 指非常遥远而不可到达,“茫无涯迹” 指辽阔浩渺而无边际,均不如 “一望无际” 恰当)
  22. 浪借风势,如一行行展翅飞翔的白鹭,似一匹匹脱离缰绳的烈马,像无数条怒吼狂叫的蛟龙,“哗” 地扑向海岸,溅起一米多高的水浪,发出 “沙沙” 的声音,好似千万个音乐家在演奏。(将原句中的 “像……,像……,似……” 调整为 “如……,似……,像……” 的句式,使排比更整齐)
  23. 新意:文中 “打卡” 指到大海边游览并留下记录或纪念,表达自己来过此地的意思。表达效果:“打卡” 一词使用了现代流行语,使表达更具时代感和新鲜感,形象地传达出人们热衷于到网红景点游览并记录分享的行为特点,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也使语言更活泼生动。
  六、作文
  立意参考:
  支持生活量化:可从量化生活能让我们更清晰地了解自己的行为习惯和生活规律,有助于合理规划时间、提高效率、实现目标等方面立意。例如,通过量化运动数据来科学健身,依据学习时间量化来提高学业成绩等,从而论证量化生活对自我管理和成长的积极意义。
  反对生活量化:可从数据可能会束缚人的自由和创造力,使人过度关注数字而忽略生活的本质和情感体验,导致焦虑和压力等方面立意。比如,过度纠结于阅读书籍的数量而忽视阅读的乐趣和收获,因年度花销的量化而产生不必要的消费焦虑等,阐述数据对生活的负面影响。
  辩证看待生活量化:可以提出生活量化有其合理性和积极作用,但要把握好度,不能被数据所左右。我们应利用数据为生活服务,同时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内心真实感受的关注,让量化成为生活的辅助而非主宰,从而实现理性与感性、科学与人文在生活中的平衡。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楚国人卞和,在楚山中获得了美丽的玉璧,把它奉献给了厉王。厉王让雕琢玉器的人鉴别它。雕琢玉器的人说:“这是石头。”厉王认为卞和在说谎,而砍去了他的左足。等到厉王驾崩了,武王即位,卞和又把玉璧献给武王。武王让雕琢玉器的人鉴别它,又说:“这是石头。”武王又认为卞和在说谎,而砍去了他的右足。武王驾崩了,文王即位,卞和抱着他的玉璧在楚山下哭,三天三夜,眼泪流尽而代替它的是血。文王听到后,派人问他原因,说:“天下受到刖刑的人很多,你为什么哭得这么伤心?”卞和说:“我不是为为刖足伤心,我是因为它是宝玉而被看为石头,忠贞的人却被用说谎看待他,这才是我悲伤的原因。”文王于是派雕琢玉器的人剖开他的玉璧,果然得到宝玉,于是命名为“和氏璧”。卞和即使献上了玉璞而不美,但不成为君主的危害,然而还是双脚被砍之后宝玉才被论定,论定宝玉是这样的困难啊。
从前吴起说:“楚国大臣的权势太重,有封邑的贵族太多;像这样的情形,就会对上威胁到君主而对下虐待百姓,这是使国贫穷军队疲弱的做法。还不如使封邑贵族的子孙超过三代的就收回爵禄,取消减少各种等级官吏的俸禄,裁减多余的官员,用这些节省下来的费用来供养选拔和训练的武士。”楚悼王推行吴起的办法一年就死了,吴起在楚国被处以肢解的酷刑。商鞅教秦孝公对百姓户籍实行什伍编制,设立不告奸的罪过,烧掉儒家的诗书以彰明法令,堵塞私人的请托而进用对国家有功劳的人,禁止以游说谋求官职的人而使耕战之士显贵。秦孝公实行商鞅的变法,君主因此尊贵平安,国家因此富强。过了八年秦孝公死了,商鞅在秦国被处以车裂酷刑。楚国不任用吴起国家被削弱混乱,秦国实行商鞅之法国家富强。吴起、商鞅的主张已被证明是正确的,然而肢解吴起而车裂商鞅的原因,是什么呢?
材料二:
有一个名字叫工之侨的人得到一块上好的桐木,砍来做成了一把琴,装上琴弦弹奏起来,发声和应声如金玉之声。他自认为这是天下最好的琴,就把琴呈现给太常寺(的主管人);(主管人)让优秀的乐师来看,乐师说:“(这个琴)不是古琴。”于是便把琴退还回来。
工之侨拿着琴回到家,跟漆匠商量,把琴身画上残断不齐的花纹;又跟刻工商量,在琴上雕刻古代的款式;把它装在匣子里埋在泥土中,过了一年挖出来,抱着它到集市上。有个达官贵人路过集市看到了琴,就用很多两黄金买了它,把它献到朝廷上。乐官们传递着观赏它,都说:“这琴真是世上少有的珍品啊!”
工之侨听到这种情况,感叹道:“这个社会真可悲啊!难道仅仅是一把琴吗?没有什么不是这样的啊!如果不早做打算,就要和这国家一同灭亡了啊!”于是离去,至宕冥附近的山,不知道他最终去哪儿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