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本大题共5小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揳(qì)入 籼(xiān)稻 埋(mán)怨 挥斥方遒(qiú)
B.讪(shàn)讪 殷(yān)红 碾轧(yà) 磨磨蹭(cèng)蹭
C.霓裳(cháng) 半晌(xiǎng) 包扎(zā) 钿头银篦(bì)
D.裸露(lòu) 纤(xiān)细 笨拙(zhuō) 呕哑嘲(zhāo)哳
2.下列词语的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慰藉 忸伲 撂下来 精神抖擞
B.执拗 踌蹰 毛坯房 嘎然而止
C.战栗 罅隙 撇一眼 一惊一乍
D.张皇 怂恿 接茬儿 浪遏飞舟
3.下列语句中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买房之前,购房者应该瞻前顾后,考虑房屋的地理位置、房价趋势等因素,以做出明智的决策。
B.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组织抗美援朝志愿军老战士及其家属,共同走进电影院,回顾那段峥嵘岁月。
C.刊物内容如果只是“人云亦云”,格式如果只是“亦步亦趋”,那是刊物的尾巴主义。
D.翘首西望,海面托着的就是披着银发的苍山。苍山如屏,洱海如镜,真是巧夺天工。
4.下列有关诗歌知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其中风、雅、颂是对内容的分类,而赋、比、兴则是对表现方法的归纳。
B.律诗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属于近体诗范畴。律诗在字句、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教材中的《登高》《插秧歌》是律诗的代表作。
C.词是宋代盛行的一种文学体裁,宋词从风格上基本分为婉约和豪放两派。柳永、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则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
D.新诗指五四运动前后产生的、有别于古典诗歌的、以白话作为基本语言手段的诗歌体裁。最早从思想艺术上显示出崭新面貌,并成为我国新诗奠基之作的是郭沫若的《女神》。
5.下列有关作家作品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山西太原,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古文运动,世称“元白”。
B.《念奴娇·赤壁怀古》作者苏轼,与父苏辙、弟苏洵三人并称“三苏”,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C.闻一多,诗人、学者、民主战士。著有诗集《红烛》《死水》等,提出诗歌“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D.《致云雀》的作者是雪莱,法国诗人。代表作有诗歌《西风颂》、诗剧《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等。
二、文言小题(本大题共1小题)
6.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艰难苦恨繁霜鬓
B.烟涛微茫信难求 低眉信手续续弹
C.须行即骑访名山 铁骑突出刀枪鸣
D.千岩万转路不定 却坐促弦弦转急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大题共3小题)
7.下列选项中对典故内容和使用典故的目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公吐哺:指周公“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的典故。曹操在《短歌行》中借用这个典故,表示自己要像周公一样热切殷勤地接纳贤才。
B.谢公屐:谢灵运的特制本屐,以帮助登山者在幽深高峻的地方保持平衡。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运用该典故有效仿谢灵运徜徉山水的寓意。
C.杜鹃啼血:传说古蜀国望帝死后化为杜鹃,昼夜啼叫至啼出血停止。白居易在《琵琶行》中运用该典故是为了表现自己被贬谪浔阳后居住环境的艰苦和内心的痛苦。
D.羽扇纶巾:羽扇和纶巾是儒者的装束,用以形容诸葛亮的儒雅风度。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以此既突出了诸葛亮的风采和才能,也暗含了自愧不如的苦闷。
8.下列选项中对语境中的意象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烛啊/这样红的烛/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闻一多《红烛》
诗人对红烛的“红”热烈赞颂,由此联想到诗人的心,从而对诗人之心的赤诚与热烈予以同样赞美。
B.在锈蚀的岩壁/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快慰——昌耀《峨日朵雪峰之侧》
蜘蛛在攀登者眼中是小得可怜,这含有怜悯之意,攀登者最终只能遗憾地与蜘蛛完成相互的抚慰。
C.这原来是一条里外全新的花被子,被面是假洋缎的,枣红底,上面撒满白色百合花。——茹志鹃《百合花》
这床被子被小媳妇保护得很好,可见其珍贵。被子不仅仅具有实用功能,更承载着美好生活的期待。
D.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选用在深巷中叫喊的狗与在桑树顶啼唤的鸡这组意象,写出了自由自在、富有生机的乡村生活画面。
9.阅读下面两首杜诗,依据诗意和格律,横线内最适合填入的叠词依序是()
甲:滟滪既没孤根深,西来水多愁太阴。江天鸟双去,风雨龙一吟。杜甫《滟滪》
乙:舍西柔桑叶可拈,江畔细麦复。人生几何春已夏,不放香醪如蜜甜。杜甫《绝句漫兴》
A.漠漠/瑟瑟/亭亭 B.漠漠/时时/纤纤 C.朗朗/时时/亭亭 D.朗朗/瑟瑟/纤纤
四、古代诗歌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
阅读甲、乙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甲:试看,编织秋的晨与夜/像芒草的叶箨/编织那左与右,制一双赶路的鞋子/看哪,那穿着晨与夜的,赶路的雁来了/我猜想,那雁的记忆/多是寒了的,与暑了的追迫
郑愁予《编秋草》
乙: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温庭筠《商山早行》
10.甲、乙两诗共同述及的内容为()
A.江山如故 B.旅途奔波 C.世态炎凉 D.荒凉一梦
11.下列关于两首诗歌诗句的解释,最符合诗意的一项是()
A.甲诗“多是寒了的,与暑了的追迫”意谓回忆冰消瓦解。
B.乙诗“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暗指旅人清晨赶路。
C.甲诗的“叶箨”和乙诗的“落叶”均在比喻肠枯思竭。
D.两首诗中的“雁”,诗人都借这一意象自比笼中之鸟。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
12.请在横线上默写古诗文原句。
(1)《归园田居(其一)》中“,”两句表露了作者没有逢迎世俗的性情,点明诗人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
(2)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两句通过视觉和听觉描写,写出了诗人梦游天姥山登上半山腰时的所见所闻,充满了奇幻色彩。
(3)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更借助声音营造奇幻瑰丽的梦境:“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4)杜甫为我们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两句以对时间、空间的独特表现,带给阅读者无尽的想象和思考。
(5)《琵琶行(并序)》中描写音乐间歇时诗人感受的诗句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6)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用“人生如梦,”两句,表达了岁月虚度、只能借酒浇愁的无奈之感。
(7)《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认为北伐应当做好充分准备,如果像刘义隆那样草率出兵(“元嘉草草”),虽有“”之雄心,也只怕会是“”的结局。
(8)花草树木是古诗文中常见的意象。《琵琶行》开篇,白居易借“浔阳江头夜送客,”烘托了秋夜送客的萧瑟落寞;《声声慢》中,李清照借“,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写出了花儿凋零满地的景象。
(9)《念奴娇·赤壁怀古》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词人遥想三国时风流人物“羽扇纶巾,谈笑间,”,抒发了词人感慨。白居易被贬江州,作《琵琶行》,“,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女的技艺与身世,令他感慨颇深。
六、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今天,我们迎来了一个更加注重精细品质和独特体验的时代。“我是真的希望工匠精神可以变成我的墓志铭。”不久前,一位生产智能电器的企业家如是感慨。企业对高精尖、炫彩酷的不懈追求,同工匠精神□。只有像手工匠人一样雕琢技艺、打造产品,企业才有金字招牌,产品才能经受住用户最挑剔眼光的检验。
《说文》里讲:“匠,木工也。”今天的“匠”,已成为心思巧妙、技艺精湛、造诣高深的代名词。职业与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但人与人却从来都有职业品质、专业精神的差别。工匠精神厚植的企业,一定是一个气质雍容、活力涌流的企业。崇尚工匠精神的国家,一定是一个拥有健康市场环境和稳健人文素养的国家。“将产品当成艺术,将质量视为生命”,正是这样的极致追求,将我们带往一个更为不凡的世界。
一盏孤灯一刻刀,一把标尺一把锉,构成一个匠人的全部世界。别人可能觉得他们同世界脱节,但方寸之间他们实实在在地改变着世界:不仅赋予器物以生命,更刷新着社会的审美追求,扩充着人类文明的疆域。工匠精神从来都不是什么雕虫小技,而是一种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坚守工匠精神,并不是把“拜手工教”推上神坛,也不是鼓励离群索居、“躲进小楼成一统”,而是为了擦亮爱岗敬业、劳动光荣的价值原色,□质量至上、品质取胜的市场风尚,展现创新引领、追求卓越的时代精神,为中国制造强筋健骨,为中国文化立根固本,为中国力量凝神铸魂。
将一门技术掌握到炉火纯青,这□是工匠精神,但工匠精神的内涵又远不限于此。有人说:“没有一流的心性,就没有一流的技术”。的确,倘若没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怎能有废寝忘食、尽心竭力的付出;没有臻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怎能有出类拔萃、巧夺天工的卓越;没有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怎能有雷打不动、脚踏实地的笃实。工匠精神中所深藏的,有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的生命哲学,也有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从赞叹工匠继而推崇工匠精神,见证社会对浮躁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对美好器物、超凡品质的主动探寻。我们不必人人成为工匠,却可以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气质,我们的时代将以怎样的面貌被历史书写,取决于我们每个人的表现。工匠精神是手艺人的安身之本,亦是我们生命的尊严所在;是企业的金色名片,亦是社会品格、国家形象的荣耀写照。工匠精神并不以成功为□,却足以为成功铺就通天大道。
——选自李斌《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13.依次填入□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不谋而合倡导固然旨归
B.所见略同弘扬或许标准
C.殊途同归营造必然目的
D.异口同声树立一定原则
14.下列对原文论据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借用生产智能电器的企业家的夸张表达,突显工匠精神对于企业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B.文章第二段引用语源学上对工匠之“匠”的解释,用类比的方法引出工匠概念在当下的新内涵。
C.文章第三段列举“拜手工教”“躲进小楼成一统”等例,形象化地呈现出关于工匠精神的误解。
D.文章第四段引用他者的话语,说明了心性和技术的因果关系,表明工匠精神有更深层次的内涵。
15.结合本文关于“工匠精神”概念的解读,从以下三个例子中任选一例,说明该人物在“工匠精神”上的具体表现。
例一:袁隆平是一位世界级的伟大科学家,同时也是一个凡人,当然要做梦。他高兴地回答:他曾经梦见水稻长得像高粱那么高,稻穗像扫帚那么大。真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不过这极具夸张的梦想,正在走向现实……1997年,袁隆平提出了超级杂交稻选育的指标、株型模式和技术路线,选育出一批具有超高产潜力、米质优良的亚种间苗头组合,小面积最高产量达每亩1139千克(每公顷日产107.4千克),达到了日产量100千克/公顷的超级稻产量指标。如果按年推广2亿亩计,年增粮食可养活7000多万人口。袁隆平对我说,这是对看上去表情显得十分深沉的美国经济学家布朗“未来谁来养活中国”疑问的有说服力的回答。
——选自沈英甲《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例二:为了当好顾客的参谋,他不知费了多少心血去熟悉自己柜台里的商品。公休日,他到糖果厂去参观访问,了解糖果的制作过程;下班后,他又到医院向医生学习各种糖果的营养知识;卖糖果时,他虚心向爱吃糖的顾客了解各种人吃糖的习惯和各种糖果的味道。几年来,他还自己花钱买了230多种糖果来品尝,并请同柜台的售货员一起尝。经过刻苦钻研,张秉贵的商品知识十分丰富,为群众服务也有更多的主动权了。遇到患肝炎的顾客,老张就介绍买糖分多、对治肝病有好处的水果糖;遇到患气管炎的顾客,他就介绍买冰糖;对消化不良的顾客,他又请顾客买柠檬糖和橘子糖……在售货中,他严格要求自己,做到了顾客买与不买一个样,买多买少一个样,生人熟人一个样,大人孩子一个样。
——选自林为民《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
例三:“那次,我们跟着钟老师去采集高山雪莲。我们从海拔5200米的珠峰大本营出发向更高的山地挺进时,钟老师出现了严重的高原反应,头痛欲裂,呼吸急促,全身无力,随时都会有生命危险。”这位同事回忆。
大家都建议钟扬待在帐篷里,而他却说:“我最清楚植物的情况,我不去的话,你们更难找。你们能爬,我也能爬。”最终,钟扬带着学生在海拔6000多米的珠峰北坡,采集到了被认为是世界上生长在海拔最高处的种子植物——鼠曲雪兔子,也攀登到了中国植物学家采样的最高点。
——选自叶雨婷《“探界者”钟扬》
七、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四月十日夜,乐天白:微之①微之!不见足下面已三年矣,不得足下书欲二年矣,人生几何,离阔如此?况以胶漆之心,置于胡越之身,进不得相合,退不能相忘,牵挛乖隔,各欲白首。微之微之,如何如何!天实为之,谓之奈何!
仆初到浔阳时,有熊孺登来,得足下前年病甚时一札,上报疾状,次叙病心,终论平生交分。且云:危慑之际,不暇及他,唯收数帙文章,封题其上曰:“他日送达白二十二郎,便请以代书。”悲哉!微之于我也,其若是乎!又睹所寄闻仆左降诗云:“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此句他人尚不可闻,况仆心哉!至今每吟,犹恻恻耳。
且置是事,略叙近怀。仆自到九江,已涉三载。形骸且健,方寸甚安。下至家人,幸皆无恙。长兄去夏自徐州至,又有诸院孤小弟妹六七人,提挈同来。顷所牵念者,今悉置在目前,得同寒暖饥饱,此一泰也。江州风候稍凉,地少瘴疠。乃至蛇虺蚊蚋,虽有,甚稀。湓鱼颇肥,江酒极美。其余食物,多类北地。仆门内之口虽不少,司马之俸虽不多,量入俭用,亦可自给。身衣口食,且免求人,此二泰也。仆去年秋始游庐山,到东西二林间香炉峰下,见云水泉石,胜绝第一,爱不能舍。因置草堂,前有乔松十数株,修竹千余竿,青萝为墙垣,白石为桥道。流水周于舍下,飞泉落于檐间;红榴白莲、罗生池砌。大抵若是,不能殚记。每一独往,动弥旬日。平生所好者,尽在其中,不唯忘归,可以终老。此三泰也。计足下久不得仆书,必加忧望,今故录三泰以先奉报,其余事况,条写如后云云。
微之微之!作此书夜,正在草堂中山窗下,信手把笔,随意乱书。封题之时,不觉欲曙。举头但见山僧一两人,或坐或睡。又闻山猿谷鸟,哀鸣啾啾。平生故人,去我万里,瞥然尘念,此际暂生。余习所牵,便成三韵云:“忆昔封书与君夜,金銮殿后欲明天。今夜封书在何处?庐山庵里晓灯前。笼鸟槛猿俱未死,人间相见是何年!”微之微之!此夕我心,君知之乎?乐天顿首。
(取材于白居易《与元微之书》)
【注】①微之:即作者好友元稹,此时被贬为通州(今四川达州)司马。
16.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又睹所寄闻仆左降诗云 左降,贬官 B.形骸且健,方寸甚安 方寸:衣食
C.大抵若是,不能殚记 殚:尽 D.每一独往,动弥旬日 弥:满
1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顷所牵念者 平生所好者
B.且云危慑之际 君知之乎
C.微之于我也 流水周于舍下
D.今故录三泰以先奉报 平生故人
1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段复述了微之信札的内容和被贬后写给微之的诗的内容,表现了朋友间深切的思念、深厚的友情。
B.作者记录“三泰”之事,描述自己贬官后的闲适生活,表面写得泰然处之,实则难掩内心的痛苦之情。
C.结尾对比写此信时的心情和在京华时写信的心情,以“笼鸟槛猿”自喻,表达了对仕途生活的厌倦。
D.信的首尾都有“微之微之”,反复呼唤收信人的名字,亲切而动情,表现出了二人之间亲密的关系。
19.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况以胶漆之心,置于胡越之身,进不得相合,退不能相忘
20.简要概括“今故录三泰以先奉报”中“三泰”的内容(每条不超过四个字)。
八、古代诗歌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短歌行
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 ,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21.下列关于诗歌内容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四句,以短句的形式,表现了一种时间不等人的紧迫感,书写了诗人对人生苦短的忧叹。
B.“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出自《诗经·郑风·子衿》,原是一首女子思念男子的情诗,曹操用此来表达自己对贤才的渴求。
C.“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四句中“乌鹊”是作者自喻,“何枝可依”表露了作者无处可投的苦闷。
D.全诗全用四言,四句一韵,句式整齐,音调和谐,无论在视觉上还是听觉上,都给读者一种美感,增强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22.曹操《短歌行》中的“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和曹丕《短歌行》中的“呦呦游鹿,衔草鸣麑”都化用了《诗经·小雅·鹿鸣》中的诗句,但表达的情感并不相同,请结合诗句进行简要分析。
短歌行①
曹丕
仰瞻帷幕,俯察几筵。其物如故,其人不存。
神灵倏忽,弃我遐迁②。靡瞻靡恃,泣涕连连。
呦呦游鹿,衔草鸣麑③。翩翩飞鸟,挟子巢枝。
我独孤茕,怀此百离④。忧心孔疚,莫我能知。
人亦有言,忧令人老。嗟我白发,生一何早。
长吟永叹,怀我圣考。曰仁者寿,胡不是保。
【注】①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曹操病死。二月,彝高陵。此诗当作于曹操葬后不久。②遐迁:远离。此指去世。③麑:指小鹿。④百离:种种痛苦。离,同“罹”,忧苦。
九、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列车很快就从西山口车站消失了,留给她的又是一片空旷。一阵寒风扑来,吸吮着她单薄的身体。她把滑到肩上的围巾紧裹在头上,缩起身子在铁轨上坐了下来。香雪感受过各种各样的害怕,小时候她怕头发,身上沾着一根头发择不下来,她会急得哭起来;长大了她怕晚上一个人到院子里去,怕毛毛虫,怕被人胳肢(凤娇最爱和她来这一手)。现在她害怕这陌生的西山口,害怕四周黑幽幽的大山,害怕叫人心跳的寂静,当风吹响近处的小树林时,她又害怕小树林发出的窸窸窣窣的声音。三十里,一路走回去,该路过多少大大小小的林子啊!
②【甲】一轮满月升起来了,照亮了寂静的山谷、灰白的小路,照亮了秋日的败草、粗糙的树干,还有一丛丛荆棘、怪石,还有漫山遍野那树的队伍,还有香雪手中那只闪闪发光的小盒子。
③她这才想到把它举起来仔细端详。她想,为什么坐了一路火车,竟没有拿出来好好看看?现在,在皎洁的月光下,她才看清了它是淡绿色的,盒盖上有两朵洁白的马蹄莲。她小心地把它打开,又学着同桌的样子轻轻一拍盒盖,“嗒”的一声,它便合得严严实实。她又打开盒盖,觉得应该立刻装点东西进去。她从兜里摸出一只盛擦脸油的小盒放进去,又合上了盖子。只有这时,她才觉得这铅笔盒真属于她了,真的。她又想到了明天,明天上学时,她多么盼望她们会再三盘问她啊!
④她站了起来,忽然感到心里很满意,风也柔和了许多。【乙】她发现月亮是这样明净。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那秋风吹干的一树树核桃叶,卷起来像一树树金铃铛,她第一次听清它们在夜晚,在风的怂恿下“豁唧嘟”地歌唱。她不再害怕了,在枕木上跨着大步,一直朝前走去。大山原来是这样的!月亮原来是这样的!核桃树原来是这样的!香雪走着,就像第一次认出养育她成人的山谷。台儿沟呢?不知怎么的,她加快了脚步。她急着见到它,就像从来没见过它那样觉得新奇。台儿沟一定会是“这样的”:那时台儿沟的姑娘不再央求别人,也用不着回答人家的再三盘问。火车上的漂亮小伙子都会求上门来,火车也会停得久一些,也许三分、四分,也许十分、八分。它会向台儿沟打开所有的门窗,要是再碰上今晚这种情况,谁都能从从容容地下车。
⑤今晚台儿沟发生了什么事?对了,火车拉走了香雪,为什么现在她像闹着玩儿似的去回忆呢?四十个鸡蛋也没有了,娘会怎么说呢?爹不是盼望每天都有人家娶媳妇、聘闺女吗?那时他才有干不完的活儿,他才能光着红铜似的脊梁,不分昼夜地打出那些躺柜、碗橱、板箱,挣回香雪的学费。想到这儿,香雪站住了,【丙】月光好像也黯淡下来,脚下的枕木变成一片模糊。回去怎么说?她环视群山,群山沉默着;她又朝着近处的杨树林张望,杨树林窸窸牢牢地响着,并不真心告诉她应该怎么做。是哪儿来的流水声?她寻找着,发现离铁轨几米远的地方,有一道浅浅的小溪。她走下铁轨,在小溪旁边蹲了下来。她想起小时候有一回和凤娇在河边洗衣裳,碰见一个换芝麻糖的老头。凤娇劝香雪拿一件旧汗褂换几块糖吃,还教她对娘说,那件衣裳不小心叫河水给冲走了。香雪很想吃芝麻糖,可她到底没换。她还记得,那老头真心实意等了她半天呢。为什么她会想起这件小事?也许现在应该骗娘吧,因为芝麻糖怎么也不能和铅笔盒的重要性相比。她要告诉娘,这是一个宝盒子,谁用上它,就能一切顺心如意,就能上大学、坐上火车到处跑,就能要什么有什么,就再也不会被人盘问她们每天吃几顿饭了。娘会相信的,因为香雪从来不骗人。
⑥【丁】小溪的歌唱高昂起来了,它欢腾着向前奔跑。撞击着水中的石块,不时溅起一朵小小的浪花。香雪也要赶路了,她捧起溪水洗了把脸,又用沾着水的手抿光被风吹乱的头发。水很凉,但她觉得很精神。她告别了小溪,又回到了长长的铁路上。
⑦前边又是什么?是隧道,它愣在那里,就像大山的一只黑眼睛。香雪又站住了,但她没有返回去,她想到怀里的铅笔盒,想到同学们惊羡的目光,那些目光好像就在隧道里闪烁。她弯腰拔下一根枯草,将草茎插在小辫里。娘告诉她,这样可以“辟邪”。然后她就朝隧道跑去。确切地说,是冲去。
(取材于铁凝《哦,香雪》)
2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写香雪“感受过各种各样的害怕”,后使用插叙手法交代其过往经历,凸显了她性格中胆小的特点。
B.第③段通过一连串的动作描写,生动地刻画出香雪既想急切体验又害怕弄坏新铅笔盒的微妙复杂的情态。
C.第④段连用三次“原来是这样的”,渲染了香雪因离开台儿沟而对原来的山谷有了不一样的认识。
D.第⑦段形容隧道“就像大山的一只黑眼睛”,运用拟人的手法表现出了黑夜里隧道的幽深与阴森。
24.这篇文章中,景物的特点会随着主人公香雪的心理活动而产生变化。请依据【甲】【乙】【丙】【丁】四处景物描写,简要概括景物特点的变化并分析原因。
25.第⑤段写到了香雪回想起她小时候和凤娇碰见一个换芝麻糖的老人的经历。请简要分析这部分内容在选文中的作用。
十、作文(本大题共3小题)
26.微写作
家乡,我们生于斯长于斯。在这里,我们经历了生活的体验,留下了生命的印痕,也寄托着美好的愿景。请从下面三个题目中选择一题,按要求作答。不超过150字。
①人需多读点“家乡书”。其实,我们既是“家乡书”的阅读者,也是撰写者。请选择最能代表你家乡的一种植物、戏曲或美食,把它介绍给你的同学。要求:特点突出,条理清晰。
②2022年9月《中国青年报》一项调查显示“超九成受访青年表示愿意用所学回报家乡”。请谈谈你对这一调查结果的看法。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有理。
③名山大川,名胜古迹,寻常巷陌……家乡的风物总会牵动着我们的情思。请你以“家乡的风物”为题,写一段抒情文字或诗歌。要求:感情真挚,语言生动,有感染力。
27.按要求作文。
在现代忙碌的生活中,诗歌究竟是必需品还是调味品?有人认为,不读诗,不影响日常生活,也不妨碍个人发展。也有人说,其实每个中国人生命的深处,都蛰伏着诗意。还有人宣称,在某种意义上,诗歌的功效等于零——从来没有一首诗阻止过一辆坦克。但在另一种意义上,又有人强调,在今天这个时代,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诗歌的慰藉……
关于“今天,是否还需要诗歌?”,你有怎样的联想、认识与思考?请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或记叙文。
要求:内容充实,逻辑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800字;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
28.请以“在这里,发现了诗意”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合理、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800字。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
答案及简析:
一、语言文字运用
1.B(A 项 “揳入” 的 “揳” 应读 “xiē”;C 项 “半晌” 的 “晌” 应读 “shǎng”;D 项 “裸露” 的 “露” 应读 “lù”)
2.D(A 项 “忸伲” 应为 “忸怩”;B 项 “嘎然而止” 应为 “戛然而止”;C 项 “撇一眼” 应为 “瞥一眼”)
3.D(“巧夺天工” 指精巧的人工胜过天然,形容技艺极其精巧。此处苍山洱海是自然景观,使用对象错误)
4.B(《插秧歌》是古体诗,不是律诗)
5.C(A 项白居易是现实主义诗人,他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B 项苏轼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 “三苏”;D 项雪莱是英国诗人)
二、文言小题
6. A(A 项 “苦” 都有 “极、甚” 的意思;B 项 “信难求” 的 “信” 是 “实在”,“信手续续弹” 的 “信” 是 “随意”;C 项 “须行即骑” 的 “骑” 是 “骑马”,“铁骑突出” 的 “骑” 是 “骑兵”;D 项 “路不定” 的 “转” 是 “回环”,“弦转急” 的 “转” 是 “变得”)
三、语言文字运用
7. C(白居易在《琵琶行》中运用杜鹃啼血的典故是为了渲染凄凉氛围,烘托琵琶女的悲惨命运,而非表现自己居住环境艰苦和内心痛苦)
8. B(“含有怜悯之意,攀登者最终只能遗憾地与蜘蛛完成相互的抚慰” 理解错误,诗中蜘蛛虽小却在险峻处坚守,与攀登者一同默享自然赐予的快慰,体现出一种渺小而坚韧的力量,给攀登者带来触动与感悟)
9. B(甲诗中 “江天鸟双去” 描绘江天之上鸟儿双飞远去的景象,“漠漠” 形容广阔空旷,符合意境;乙诗 “江畔细麦复”,“时时” 强调细麦生长的状态不时可见,“纤纤” 描绘细麦的形态纤细柔美,符合诗意。所以依次填漠漠、时时、纤纤)
四、古代诗歌阅读
10. B(甲诗中 “赶路的雁来了” 暗示旅途;乙诗中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等句直接描写旅途奔波,两诗都涉及旅途奔波的内容)
11. B(A 项甲诗 “多是寒了的,与暑了的追迫” 应是指雁的记忆多是寒暑期的奔波;C 项甲诗的 “叶箨” 是编织鞋子的材料,乙诗的 “落叶” 是旅途所见之景,并非比喻肠枯思竭;D 项乙诗中的 “雁” 是思乡之情的寄托,并非自比笼中之鸟)
五、名篇名句默写
12. (1)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2)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3)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4)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5)冰泉冷涩弦凝绝。
(6)一尊还酹江月。
(7)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8)枫叶荻花秋瑟瑟;满地黄花堆积。
(9)樯橹灰飞烟灭;同是天涯沦落人。
六、现代文阅读
13. A(“不谋而合” 指事先没有商量过,意见或行动却完全一致,符合企业追求与工匠精神的关系;“倡导” 指带头提倡,与 “市场风尚” 搭配恰当;“固然” 表示承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符合语境;“旨归” 指主旨、要旨,“不以成功为旨归” 意思是不以成功为最终目的,符合文意。B 项 “所见略同” 一般用于人;“弘扬” 多与精神、文化等搭配;“或许” 语气不确定;“标准” 不符合语境。C 项 “殊途同归” 强调方法不同结果相同;“营造” 与 “风尚” 搭配不当;“必然” 过于绝对。D 项 “异口同声” 指很多人说同样的话;“树立” 与 “风尚” 搭配不当;“一定” 语气生硬;“原则” 不符合文意)
14. B(不是 “类比的方法”,而是 “由古及今”,从古代 “匠” 的含义引出当今 “工匠精神” 的内涵)
15. 例一:袁隆平体现了工匠精神。他心怀梦想,提出超级杂交稻选育的指标等,不断追求更高的水稻产量,是对技术精益求精、臻于至善的表现;他几十年如一日地投身于杂交水稻研究,不惧困难,是专心如一、尽心竭力的付出;他以解决全球粮食问题为目标,具有超然的境界和坚定的信念,是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体现。
例二:张秉贵体现了工匠精神。他为了当好顾客参谋,努力熟悉商品知识,到糖果厂、医院学习,自己花钱买糖果品尝等,是对工作的热爱和专心致志;在售货中严格要求自己,做到对各类顾客一视同仁,是在平凡岗位上追求卓越品质;他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将服务做到极致,体现了爱岗敬业、劳动光荣的价值原色。
例三:钟扬体现了工匠精神。他不顾严重的高原反应,坚持前往海拔 6000 多米处采集种子,不惧艰难险阻,是对植物研究工作的执着与热爱,是尽心竭力的付出;他以采集到世界海拔最高处的种子植物为目标,不断探索植物学的未知领域,追求更高的科学成就,是臻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他在极端环境下坚持工作,体现了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和脚踏实地的笃实。
七、文言文阅读
16. B(方寸:指内心、心绪)
17. A(A 项 “所” 与后面的动词构成名词性短语;B 项 “且”,前者是 “并且”,后者是语气词;C 项 “于”,前者是 “对于”,后者是 “在”;D 项 “以”,前者是 “用来”,后者是 “从前的”)
18. B(“难掩内心的痛苦之情” 错误,作者写 “三泰” 之事,虽有被贬的无奈,但更多的是表达一种随遇而安、知足常乐的心境)
19. 何况把像胶和漆一样紧密相连的心,放置在像胡地和越地那样相隔遥远的人身上,(彼此)进一步不能相聚,退一步不能相忘。
20. ①亲人团聚;②生活自给;③庐山胜景。
八、古代诗歌阅读
21. C(“乌鹊” 喻指贤才,“何枝可依” 表达贤才寻找归宿的迷茫)
22. 曹操《短歌行》中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化用此句表达对贤才的热情欢迎,希望贤才能够归依自己,诗人以周公自比,展现出求贤若渴、积极招揽人才以成就大业的胸怀。曹丕《短歌行》中 “呦呦游鹿,衔草鸣麑”,借鹿得食物呼唤幼鹿的情景,表达对亡父曹操的思念之情,因曹操去世,自己孤苦无依,面对眼前景象触景生情,抒发内心的忧伤与孤独。
九、现代文阅读
23. D(“运用拟人的手法表现出了黑夜里隧道的幽深与阴森” 错误,“像大山的一只黑眼睛” 是比喻手法,主要是写出隧道的幽深,并无阴森之感)
24. 变化:从【甲】处月光下的空旷、寂静、略显阴森,到【乙】处月光的明净、群山的庄严神圣、核桃叶声音的美妙,再到【丙】处月光的黯淡,最后到【丁】处小溪的欢腾高昂。原因:【甲】处香雪刚被留在西山口,内心充满害怕,所以眼中景物是空旷阴森的;【乙】处香雪仔细端详铅笔盒后心里满意,对周围事物的感受变得美好;【丙】处香雪想到回家面对父母的情景,开始担忧,心情低落,景物也随之黯淡;【丁】处香雪决定向隧道跑去,重拾勇气,心态积极起来,小溪的景象也变得欢腾。
25. ①内容上:通过回忆换芝麻糖的经历,与现在香雪用四十个鸡蛋换铅笔盒形成对比,突出铅笔盒对香雪的重要性,它比芝麻糖更能满足香雪对知识、对外面世界的渴望。②人物塑造上:丰富了香雪的形象,表现出香雪坚守诚实的品质,即使面临可能被母亲责备的情况,也不想欺骗母亲,同时也体现出她在成长过程中对事物价值判断的变化。③情节结构上:这一回忆情节使文章叙事节奏有所舒缓,为下文香雪思考如何面对母亲做了铺垫,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十、作文
26. (略),需根据具体选择的题目进行创作,注意满足字数、文体等要求,突出家乡相关事物的特点或表达对家乡相关问题的看法、情感。
27. (略),立意可从诗歌在现代生活中的作用、意义等方面思考。若写议论文,可阐述诗歌是必需品,如它能慰藉心灵、传承文化、激发创造力等;也可探讨在忙碌生活中诗歌被忽视的现状及原因等。若写记叙文,可讲述与诗歌有关的经历、故事,如诗歌如何影响自己的生活、情感等。
28. (略),记叙文要围绕 “在这里,发现了诗意” 展开,重点描写发现诗意的过程、场景、细节等,体现出 “诗意” 的内涵,如美好、宁静、哲理等,通过具体事例和生动描写展现主题,不少于 800 字。
参考译文:
四月十日夜晚,乐天告白:微之啊微之!不见您的面已经三年了,没有收到您的信快要两年了,人生有多少时日,我和您竟这样长久离别?何况把胶和漆一样紧紧相联的两颗心,分放在南北相隔的两个人身上,彼此上前不能在一起。后退不能相忘,内心牵挂,身体分离,各自的头发都要白了。微之啊微之,怎么办啊怎么办!天意确实造成这种际遇,对这怎么办呢!
我刚到浔阳时,熊孺登来访,收到您前年病重时的一封短信,信上首先说了您的病情,其次叙述您生病时的心情,最后谈到我们多年的交谊情分。信上还说病危时,没有时间顾及其他事,只收集几包文章,封起来,在它上面题字:“日后送交白二十二郎,就请用它代替我的信。”悲伤啊,微之对待我,怎么如此(信任)啊!又看到寄来的听说我被贬官的诗写道:“灯将燃尽啊,火焰将灭,人影摇摇晃晃,今晚听说您被贬谪到九江。将近死亡的我,在病中惊起而坐,夜风吹着雨进入寒窗。”这样的诗句别人尚且不忍听到,更何况我的心呢!到现在每吟诵起来,还悲伤不已啊。
暂且放下这事不谈,大致叙述一下近来的心境。我自从到了九江,已经过了三年。身体还算健康,心情很平静。下到家人,庆幸没有什么毛病。我大哥去年夏天从徐州来到这里,还有各房孤小的弟妹六七人互相扶助一同来了。不久前牵挂的家人,现在都出现在眼前了,能够同寒暖共饥饱,这是第一件安适的事。江州气候渐渐凉爽了,当地很少恶性传染病。至于毒蛇、蚊虫,虽然有但很少。湓江的鱼很鲜,江州的酒极美。其他的食物,大多类似北方。我家的人口虽然不少,司马的俸禄虽然不多,只要衡量收入,节俭用度,也可以自给自足。身上穿的,口里吃的,还不必求助于人,这是第二件安适的事。我去年秋天开始游庐山,到东林寺、西林寺之间的香炉峰下,看见飞云、流水、清泉、怪石,绝妙第一,喜爱得不忍离去。于是建造草堂一座,前有十几株高大的松树,一千多根修长的竹子。青色的藤萝点缀着篱笆墙,洁白的石块铺着桥面。流水环绕在茅舍之下,飞泉洒落在屋檐之间,红色的石榴,白色的莲花,分别生长在石阶下边的水池中。大致如此,不能详尽记述。每次我独自一人前去,常常住满十天。一生爱好的东西,全在这里。不仅忘记回家,简直可以在此度过一生。这是第三件安适的事。想到您很久没有得到我的信,一定更加盼望,现因此亲记下这三件安适的事先作呈报,其余的事,我一条一条地写在后面吧。
微之啊微之!写这封信的夜晚,我正在草堂中对着山的窗子下面,随手拿笔,随意乱写。写好信封的时候,不知不觉天快亮了。抬头只见一两个山寺的和尚。有的坐着,有的睡着。又听到山中的猿猴和山谷里的鸟,发出啾啾鸣叫。平生老友,离我万里,一时间世俗的思念之情,此时突然产生。作诗的习惯牵动着我,使我写成了三韵的六句诗:“回忆从前给你写信的夜晚,是考中进士后的天亮前。今夜写信又在何处?在庐山草屋拂晓的灯前。笼中的鸟栏里的猿都未死,人世间你我相见是在哪一年!”微之啊微之!今夜我的心情您知道吗?乐天叩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