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荀子以主张“人性恶”而著名,这与孟子所主张的“人性本善”正好相反。表面上看,荀子对人性的评价很低,而事实上恰好相反,荀子的理论可以称为一种文化哲学。他的理论主旨是认为,一切良善和有价值的事物都是人所创造的。价值来自文化,而文化则是人的创造性成就。因此,在宇宙中,人和天地同等重要。
荀子认为,天、地、人构成宇宙的三个力量,它们又各有自己的作用。“列星随旋,日月递照,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这是天、地的作用。至于人的作用,则是运用天时地利以创造自身的文化。
按照荀子的看法,人性也应当受到教养,没有经过教养就不可能成善。在《性恶》篇中,荀子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伪,就是人为。荀子的人性论虽然与孟子的正好相反,但是他也同意孟子所说,人皆可以为尧舜。他自己也说过“涂(途)之人可以为禹”,即路上的普通人也可以成为禹。这种一致,让有些人认为这两位儒家并无根本的不同,这是一个很大的误解。
在孟子看来,人生来就有仁、义、礼、智“四善端”,人只要充分发展这四善端,就能成为圣人。而荀子的看法是:人生来不仅没有善端,相反地倒是具有恶端。在《性恶》篇中,荀子一方面认定人生来就有贪图利益和感官享受的欲望,另一方面也肯定人生来又有智性,可以使人成善:“涂之人也,皆有可以知仁、义、法、正之质,皆有可以能仁、义、法、正之具,然则其可以为禹,明矣。”也就是说,孟子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是因为人的本性是善的;而荀子认为涂之人皆可以为禹,是因为人有智性。
沿着荀子的思路,势必要引导出这样一个问题:人怎样才能够在道德上达到善呢?既然人生来就有恶端,那善又是从何而来的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荀子从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证。
首先,荀子指出,人的生存离不开社会组织。若没有在社会组织中的合作和互相支持,人就无法改善自己的生活。荀子认为,从个人生存的角度来说,每个人的生活都需要靠各种行业的物品供养,但是一个人不可能兼通各种技艺,一个人也不可能同时管理各种事物,所以人不能脱离社会,否则就会陷入困境。荀子还从人需要在竞争中求生存的角度指出,人们需要联合起来,才能制服其他动物,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
由于这两种原因,人们需要社会组织。为了使社会组织起来,人们需要有共同的行为准则。这就是“礼”。儒家一般都重视礼,荀子则特别强调礼。“礼”是由何而来的呢?荀子说:“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这就是说,先王制定礼(个人行为准则)义(道德),就是为了杜绝社会和思想的混乱。
荀子还说:“欲恶同物,欲多而物寡,寡则必争矣。”在这里,荀子指出人类社会大部分问题的根源,就在于人们所爱的和所恨的都是同样的东西。假如有一个人喜欢征服别人,而另一个人喜欢被征服,那么这两个人和睦共处便不成问题;或者人们所喜爱的东西十分丰富,如同空气那么多,那也就不成问题,又或者人们在生活中隔得很远,互不相干,彼此之间的问题也会简单得多。但是,世界并不是如此理想。人们必须在一起生活,又无法避免竞争,于是对每个人的欲望都不能不加以节制。“礼”的作用就是规定应有的节制。有礼,才有道德。遵“礼”而行的人就是有道德的人,违“礼”而行的人就是没有道德的人。
荀子还提出了另一方面的论证。他认为禽兽有父子,有雌雄,这是自然。在人类社会里,有父子关系、夫妻关系,这是文化和文明的产物。这不是自然的恩赐,而是人类的精神成就。人应当有社会关系和“礼”,因为只有它们才使人异于禽兽。从这个方面的论证看来,人的道德不是自然产生的,而是由于人的需要。
在儒家思想中,“礼”的含义十分广泛,它可以指仪式、礼节,也可以指社会行为准则。在上述有关荀子的论证中,“礼”更多的是指后者。这时,“礼”所起的是规范作用,在人满足欲望时,对人的行为加以规范。而在用于礼节、礼仪时,“礼”有另一种作用,就是文化教养,即净化人的情感,使它纯洁、典雅。在这一方面,荀子也做出了重大贡献。
(摘编自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荀子的人性观对人性给予了很低的评价,但却比孟子的人性观更有文化哲学上的价值。
B. 孟子和荀子都认为人皆可以成为尧舜禹那样的人,但他们观念的立足点其实并不相同。
C. 在荀子看来,人类各方面的能力都无法与其他动物相提并论,所以才需要联合起来。
D. 荀子论证了人类道德的起源,即由于人类不同于禽兽,所以才需要道德和“礼”的约束。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论述荀子人性主张而时时与孟子思想相参照,在优劣对比中使论点更鲜明。
B. 文中引述观点时或摘取《荀子》原文,或仅转述文意,显出论据剪裁上的灵活。
C. 文中时现举例论证,借助读者熟悉的生活现象,将深刻的道理阐述得简易明了。
D. 文章围绕荀子性恶论展开论述,既正本清源,又纠错指谬,思路明晰,层次井然。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荀子强调人的地位,将人与天、地并列为构成宇宙的三个力量,并认为人的作用是运用天时地利以创造自身的文化。
B. 孟子认为,人只要充分发展“四善端”就能成为圣人,成为圣人不仅要具有善的本性,还要积极地行善、扬善、发展善。
C. “礼”是人类为了组织社会而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人的生存离不开社会组织,因此人必须遵“礼”而行,做有德之人。
D. 既然“欲恶同物,欲多而物寡”是人类社会出现问题的根源,那么当物质满足人的需要时,社会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4. 下列选项中,不符合荀子对人性看法的一项是( )
A. 今人无师法,则偏险而不正;无礼义,则悖乱而不治。
B. 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C.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
D. 若夫目好色,耳好听,口好味……是皆生于人之情性者也。
5. 孔子《论语·为政》中讲对百姓要“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所谓“齐之以礼”就是要用“礼”来规范人民的行为。荀子更丰富完善了这一观点,请结合上文概括荀子认为“礼”所具有的作用。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邢兰①
孙犁
去年冬天,我随了一个机关住在鲜姜台。我住着一个高坡上一间向西开门的房子。这房子房基很高,那简直是在一个小山顶上。看西面,一带山峰,一湾河滩,白杨,枣林。到下午,太阳慢慢地垂下去……
其实,刚住下来,我是没心情去看太阳的,那几天正冷得怪。雷,还没有融化,整天阴霾着的天,刮西北风。我躲在屋里,把门紧紧闭住,风还是找地方吹进来,从门上面的空隙,从窗子的漏洞,从椽子的缝口。我堵一堵这里,糊一糊那里,简直手忙脚乱。
这时,邢兰推门进来了。我以为他是这村里的一个普通老乡,来这里转转。我就请他坐坐,不过,我紧接着说:
“冷得怪呢,这房子!”
“是,同志,这房子在坡上,门又冲着西,风从山上滚下来,是很硬的。这房子,在过去没住过人,只是盛些家具。”
这个人说话很慢,没平常老乡那些啰唆,但有些气喘,脸上表情很淡,简直看不出来。
“唔,这是你的房子?”我觉得主人到了,就更应该招呼得亲热一些。
“是咱家的,不过没住过人,现在也是坚壁②着东西。”他说着就走到南墙边,用脚轻轻地在地上点着,地下便发出空洞的嗵嗵的声响。
“呵,埋着东西在下面?”我听见这个人随便就对人讲他家藏着东西,并没有一丝猜疑、欺诈,便顺口问了这句话。他却回答说:
“对,藏着一缸枣子,一小缸谷,一包袱单夹衣服。”
他不把这对话拖延下去。他紧接着向我说,他知道我很冷,他想拿给我些柴禾,他是来问问我想烧炕呢,还是想屋里烧起一把劈柴。他问我怕烟不怕烟,因为柴禾湿。
当我说怎样都行的时候,他便开门出去了。
不多会儿,他便抱了五六块劈柴和一捆茅草进来,好像这些东西,早已在那里准备好。他把劈柴放在屋子中央,茅草放在一个角落里,然后拿一把茅草做引子,蹲下生起火来。
他向我说:
“我知道冷了是难受的。”
从此,我们便熟识起来。我每天做着工作,而他每天就拿些木柴茅草之类到房子里来替我生着,然后退出去。晚上,有时来帮我烧好炕,一同坐下来,谈谈闲话。
有时,他拿些黄菜、干粮给我。但有时我让他吃我们一些米饭时,他总是赶紧离开。
起初我想,也许邢兰还过得去,景况不错吧。终于有一天,我坐到了他家中,见着他的老婆和女儿。女儿还小,母亲抱在怀里,用袄襟裹着那双小腿。我看见那女孩子没有裤子穿……
邢兰没表情地说:
“穷的,孩子冬天也没有裤子穿。过去有个孩子,三岁了,没等到穿过裤子,便死掉了!”从这一天,我才知道了邢兰的详细。他从小就放牛,佃地种,干长工,直到现在,还只有西沟二亩坡地,满是砂块。小时放牛,吃不饱饭,而且每天从早到晚在山坡上奔跑呼唤。……直到现在,个子没长高,气喘咳嗽……
现在是春天,而鲜姜台一半以上的人吃着枣核和糠皮。
但是,我从没有看见或是听见他愁眉不展或是唉声叹气过,这个人积极地参加着抗日工作,我想不出别的字眼来形容邢兰对于抗日工作的热心,我按照这两个字的最高度的意义来形容它。
邢兰发动组织了村合作社,发动组织了村里的代耕团和互助团。代耕团是替抗日军人家属耕种的,互助团全是村里的人,无论在种子上,农具上,牲口、人力上,大家互相帮助,完成今年的春耕。
而邢兰是两个团的团长。
邢兰参与抗日工作是无条件的。按照他这样一个人,矮小、气弱、营养不良,有些工作他实在是勉强做去的。
有一天,我看见他从坡下面一步一步挨上来,肩上扛着一条大树干,明显地他是那样吃力,但当我说要帮助他一下的时候,他却更挺直腰板,扛上去了。当他放下,转过身来,脸已经白得怕人。他告诉我,他要锯开来,给农具合作社做几架木犁。
而竟在一天,我发现了这个家伙是个“怪物”了。他爬上一棵高大的榆树修理枝丫,停下来,竟从怀里掏出一只耀眼的口琴吹奏了。他吹的调子不是西洋的东西,也不是中国流行的曲调,而是他吹熟了的自成的曲调,紧张而轻快,像夏天森林里的群鸟喧叫……
在晚上,我拿过他的口琴来,是一个“蝴蝶牌”的,他说已经买了二年,但外面还很新,他爱好这东西,他小心地藏在怀里,他说:“花的钱不少呢,一块七毛。”
我粗略地记下这一些。关于这个人,我想永远不会忘记他吧。
他曾对我说:“我知道冷是难受……”这句话在我心里存在着,它只是一句平常话,但当它是从这样一个人嘴里吐出来,它就在我心里引起了这种感觉:
只有经受寒冷的人,才贪婪地追求一些温暖,知道别人的冷的感觉;只有病弱不幸的人,才贪婪地拼着这个生命去追求健康、幸福……
记到这里,我才觉得用不着我再写下去。而他自己,那个矮小的个子,那藏在胸膛里的一颗煮滚一样的心,会续写下去的。
一九四O年三月二十三日夜记于阜平
【注】①本文节选自孙犁同名小说,有删改。②坚壁:把物资转移走或埋藏起来,使不落到敌人的手里。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冷得怪呢,这房子!”第一次见到邢兰,“我”就忍不住发牢骚,表明“我”因住宿条件简陋 “没心情”,感到委屈。
B. “我”是一名八路军干部,邢兰对“我”非常信任。“讲他家藏着东西,并没有一丝猜疑、欺诈”,表现了当时良好的干群关系。
C. “不多会儿,他便抱了五六块劈柴和一捆茅草进来……”表明邢兰做事热心,考虑周到,早就为“我”做好了准备。
D. 邢兰身世悲苦,家境贫寒,却“无条件”地“参与抗日工作”,有些工作可能力不从心,但他一直任劳任怨。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描写了抗日根据地寒冷萧瑟的自然环境,为主大公的出场做好了铺垫,更衬托出邢兰的热情。
B. 小说没有正面写惊心动魄的战斗,而是用粗犷简洁的笔触刻画人物形象,表达了对抗战胜利的坚定信念。
C. 这篇小说采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通过主人公平凡的小事来表现他不平凡的优秀品质。
D. “那藏在胸膛里的一颗煮滚一样的心”,语言生动,形象地表明邢兰对革命工作的无私奉献会一直持续下去。
8. 小说中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下,花“-块七毛”买-只口琴,对邢兰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小说中邢兰买口琴、吹奏口琴的情节,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9. 孙犁说:“因为有时我们常常抽象地谈艺术的政治性或是文学的艺术性,反倒把生活性忘记了。没有丰富的切实的生活经历,政治性和艺术性都不能产生。”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这篇小说是如何体现孙犁所主张的生活性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琶琵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白居易《琵琶行·序》)
材料二
琵琶亭,即白司马泪湿青衫处也。名人托迹之地,江山千载犹香,何乃寂寂至此!近日学诗者,才把笔,即绝口不言长庆。如《琵琶行》,使李杜为之,未必能过。大都元白之警策处,亦自有李杜;李杜之流畅处,亦自有元白,未可轻议也。或曰乐天学道者,然读其诗,于得失之际,何介介也?予曰:人未免有情。荣谢辱来,其始何得无动。盖至徘徊东西林,蹑飞云履,仰看山,俯听泉,筑草堂,凿莲池,则迁谪之感,顿为冰雪矣,宁同长戚戚者?予观乐天,从此地渐步华贵,年才五十余耳,即退求散地,为尹辄去,拜刺史不出。
方太和、开成、会昌间,士大夫对垒交争磨戛不休罹其事者多为岭海万里之行;而乐天优游履道里宅中,卧天竺石,玩华亭鹤,种折腰菱,听《霓裳曲》者数十年,此其先几之哲,亦何可及。姻虞卿①而不累其事,昵元牛②而不附其党;重于裴公,而不受其恩;妒于李文饶,而不重其怨。入群不乱,涉水不濡,几于有道者。而犹以得失介介议之,过矣。子瞻有云:“处患难不戚戚者,此特愚人无心肝耳,于道何曾梦见?”此等处,非慧业文人不解也。
(选自袁中道《珂雪斋集》)
【注】①虞卿,即杨虞卿。 ②元牛:元稹和牛僧孺。
10.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在答题卡方框内依次填入与正确答案相对应的字母。
士大夫A对垒B交争C磨戛D不休E罹其事者F多为岭海G万里之行
11. 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驽马十驾(一天的行程) 君子不齿(并列、排列) 拜刺史不出(授予官职)
B. 使快弹数曲(快速地弹奏) 因为长句(于是写了) 方太和、开成、会昌间(正,正在)
C. 今漂沦憔悴(漂泊沉沦) 用心躁也(使用) 昵元牛而不附其党(亲近)
D. 歌以赠之(连词,用来) 忽魂悸以魄动(连词,表转折) 而犹以得失介介议之(介词,拿)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琵琶亭是白居易泪湿青衫的遗迹,本应长久地被人们崇仰,但作者游览时却显得十分空寂,因而内心感到愤懑不平。
B. 当时,学诗的人们都绝口不提《长庆集》,袁中道认为凭白居易写《琵琶行》的诗才,所写的《长庆集》一定不会逊于李白和杜甫的作品。
C. 白居易被贬九江后,仕途逐渐通达,他后来却一心寻求散淡的官职,只要被任命为高官,他要么辞职,要么就不去就任。
D. 袁中道认为,白居易虽然与政坛上不少人物有所交往,但并未沾染其中是非,能够洁身自好,保持独立的人格。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2)处患难不戚戚者,此特愚人无心肝耳,于道何曾梦见?
14. 作者反驳“乐天学道者,然读其诗,于得失之际,何介介也”这一说法的理由有哪些?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 赤壁怀古
戴复古①
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想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卷长波、一鼓困曹瞒②,今如许?
江上渡,江边路。形胜地,兴亡处。览遗踪,胜读史书言语。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问道傍、杨柳为谁春,摇金缕。
【注】①戴复古,南宋词人。其时南宋小王朝偏安一隅、苟且求存,抗金少有胜利。②曹瞒:曹操小名阿瞒。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与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相比,这首词起势同样不凡,同样气势雄伟,有先声夺人的效果。
B. 相对于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本词对赤壁大战场面进行浓墨重彩的描绘,把战争的场面表现得更为淋漓尽致。
C. “卷长波、一鼓困曹瞒”句,刻画出波澜壮阔的中流水战,气势磅礴,与“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有异曲同工之妙。
D. “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由三国至今,改朝换代的事已经发生不只一次了,历史的往事已经随江潮而逝去。
16. 此词与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都写到周郎故事,该故事在两词中的作用有何异同?请简要回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在《归园田居(其一)》中,表现摆脱官场生活、回归大自然后的喜悦心情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认为北伐抗金应当做好充分准备,如果像南朝宋刘义隆那样草率出兵,虽有“_______________”之雄心,也只带来了“_______________”的结局。
(3)白居易在《琵琶行并序》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邻船无声,冷月寂静,侧面烘托出琵琶女演奏技艺的高超。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24年4月,《我的阿勒泰》在央视一套播出,这部8集迷你剧,讲述汉族少女李文秀回到家乡阿勒泰之后,找到心灵归属的故事。一部书带火一座城,《我的阿勒泰》原著是李娟的散文合集,她对生活的感知力以及价值观都非常独特。该剧延续了原著的轻喜风,再加上汉族与哈萨克族不同语言、不同文化的( ),诞生出很多认知误解的小幽默,为剧集增添了不少轻快亮色。《我的阿勒泰》传递出一种幽默、通透的生活态度,特别是马伊琍饰演的张凤侠。演员的表演( ),分寸拿捏得很好,使得人物张凤侠极为出彩。张凤侠身上具有天生的幽默感,极度豁达洒脱,有一套生存哲学。她可以在汉语和哈萨克语之间“胡乱”翻译,准确无误地从柜台拿出哈萨克牧民想要的“小鸟”牌香烟。就这样依旧打着呼噜, 一觉睡到天明。电视剧没有细说的一点是,李文秀没上过大学,( )不高,如果不是幸运地拥有了写作的天赋,在当下这一个“文凭社会”“优绩社会”,她所面对的很有可能是一条险路。同时,相比那些热闹的都市剧,《我的阿勒泰》呈现了一种慢生活,随性自由,对观众来说,是一次难得的心灵疗愈。
18. 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A. 碰撞 不温不火 学力
B. 交汇 不瘟不火 学力
C. 交汇 不温不火 学历
D. 碰撞 不瘟不火 学历
19. 下列填入文中画线处的句子,语意和标点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张凤侠绝不精神内耗,哪怕床塌了都无所谓,“又不是天塌了。”
B. 张凤侠绝不精神内耗,哪怕床塌了都无所谓,“又不是天塌了”。
C. 张凤侠绝不精神内耗,就连床塌了都无所谓,“又不是天塌了。”
D. 张凤侠绝不精神内耗,就连床塌了都无所谓,“又不是天塌了”。
20. “一部书带火一座城”,文学与地域之间的关系由来已久,下面的文字与相应的城市,关联正确的一共有几项( )
①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九江
②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南京
③风急天高猿啸哀,渚青沙白鸟飞回。 ——重庆
④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杭州
⑤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扬州
⑥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黄冈
A. 三项 B. 四项 C. 五项 D. 六项
(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经典阅读,会在潜移默化中让人习得珍贵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尤其是在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比如读四大名著,孩子首先会为故事所吸引,而这些故事本身,都深深镌刻着中国人在漫长历史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故事的演进,①会帮助孩子们辨别正邪、建立是非观念,②也使他们从中感受到扶危济困、除暴安良的快乐和坚忍不拔的力量,③燃起追求正义的精神等,④而这些,⑤难道不都是生活的精神原动力吗?经典阅读带来的思维模式和情感模式,就像是我们大脑的最佳操作系统似的,越早安装越好,任何时候安装都不算晚。有了这个操作系统,我们就能更从容地面对海量的信息,摆脱喧哗和浮躁,_____A______,在令人眼花缭乱的世界里沉静下来,知道哪些是要选择的,哪些是可以忽略的,世界因此会变得更加真实和有意义。
21. 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中有一处表述不当,请选出正确的修改项,使之与上下文的衔接流畅自然的一项( )
A. ①会帮助孩子们辨别正邪、是非观念
B. ②也使他们感受到扶危济困、除暴安良的快乐和坚忍不拔的力量
C. ③燃起追求正义的热情等
D. ⑤难道不都是精神生活的原动力吗?
22. 请仿照前句,在文中画横线格A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不超过10个字。
23. 下列句子与文中画横线的语句都有“像……似的”,说说二者表意上的不同。
不过我们也不能过于依赖互联网,像互联网可以解决所有问题似的。
四、写作(60分)
24.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荀子曾说:“与人善言,暖于布帛。”口出善言,是我们在与人交往中应该珍视的美德。“善言”,是指说的话不仅能让人乐于接受,而且能使人受益,这是为人处世之智慧。
鲁迅曾说:“青年们先可以将中国变成一个有声的中国,大胆地说话,勇敢地前行,忘掉一切利害,推开古人,将自己的真心话发表出来。”不难看出,在关乎国运、解开蒙昧、推动社会进步等形势下,鲁迅先生更鼓励青年“敢言”。
你认为“善言”与“敢言”哪一种对成长中的青年更重要?请结合上述材料,联系实际写一篇作文,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及简析: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 Ⅰ
1.B(A 项 “荀子的人性观对人性给予了很低的评价” 错误,原文说 “表面上看,荀子对人性的评价很低,而事实上恰好相反”;C 项 “人类各方面的能力都无法与其他动物相提并论” 错误,原文只是说 “力不若牛,走不若马”;D 项 “由于人类不同于禽兽,所以才需要道德和‘礼’的约束” 错误,荀子认为是因为人类有恶端且在生存中面临诸多问题,所以才需要道德和 “礼” 的约束)
2.A(文章论述荀子人性主张时与孟子思想相参照,并非优劣对比,而是为了清晰阐述二者的差异与联系)
3.D(“当物质满足人的需要时,社会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过于绝对,原文只是说 “欲恶同物,欲多而物寡,寡则必争矣”,指出物质匮乏是问题根源之一,但并非物质满足就无社会问题)
4.B(该项体现的是孟子的 “性善论”,“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表明人有善端,与荀子认为人生来有恶端的看法不符)
5.①规范作用:“礼” 是先王为杜绝社会和思想混乱而制定的个人行为准则,能规定人们欲望的节制,使人在满足欲望时行为受到规范,遵 “礼” 者为有道德之人,违 “礼” 者为无道德之人。②文化教养作用:在用于礼节、礼仪时,“礼” 能净化人的情感,使它纯洁、典雅。
(二)现代文阅读 Ⅱ
6. A(“我” 发牢骚并非因觉得委屈,而是为了引出邢兰的出场,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出当时环境的恶劣)
7. B(“表达了对抗战胜利的坚定信念” 在文中未明显体现,本文主要是通过邢兰的形象刻画来展现普通民众在抗战中的积极表现和优秀品质)
8. ①丰富人物形象:邢兰买口琴、吹奏口琴的行为,表现出他内心丰富、热爱生活的一面,与他贫困的生活状况和积极参与抗日工作形成对比,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丰满。②深化主题:在艰苦的抗战背景下,邢兰对生活仍有热爱与追求,暗示出即使在困境中人们也不应放弃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进一步深化了小说对人性光辉和抗战精神的赞美主题。③舒缓叙事节奏:在紧张的抗战叙事中插入这一情节,使故事节奏有所舒缓,给读者以喘息和回味的空间,增强了阅读的趣味性。
9. ①人物塑造源于生活:小说通过描写邢兰的家庭状况、生活经历、日常行为等,如他的贫困家境、放牛经历、积极抗日以及与 “我” 的交往细节等,塑造出一个真实可信、平凡而伟大的人物形象,这些都源于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与积累。②环境描写反映生活:对抗日根据地寒冷萧瑟环境的描写,以及对当地百姓贫困生活如 “鲜姜台一半以上的人吃着枣核和糠皮” 的叙述,都是当时生活的真实写照,为故事提供了真实的背景。③主题表达贴近生活:小说表达了对普通民众在抗战中积极奉献精神的赞美,这种主题源于对生活中人民力量的深刻认识,反映了抗战时期民众的真实精神风貌和生活状态。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10. CDF(士大夫对垒交争,磨戛不休,罹其事者,多为岭海万里之行)
11. A(B 项 “使快弹数曲” 的 “快” 是 “畅快”;C 项 “用心躁也” 的 “用” 是 “因为”;D 项 “忽魂悸以魄动” 的 “以” 是连词,表并列)
12. B(“所写的《长庆集》一定不会逊于李白和杜甫的作品” 错误,原文是说如《琵琶行》这样的作品,使李杜为之,未必能过,并非指《长庆集》整体)
13. (1)我被贬出京做官二年,一直心境平静安适,被这个人的话所触动,这天晚上才开始觉得有被贬谪的失意之情。
(2)处于患难之中却不忧愁悲伤的人,这只不过是愚蠢的人没有心肝罢了,对于道又哪里能领悟到呢?
14. ①人都有情感,面对荣辱得失,起初不可能无动于衷。②白居易后来在山林中优游,迁谪之感已消散,不同于长久忧愁之人。③白居易在仕途上能适时进退,远离是非纷争,有先见之明,几近有道之人,不应被指责。
(二)古代诗歌阅读
15. B(本词对赤壁大战场面的描写相较于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并非浓墨重彩,苏轼词中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等对赤壁景色与战场的描写也很有气势)
16. 同:都借周郎的故事来怀古抒情,表达对英雄人物的敬仰与追慕,同时也都有对历史变迁、时光流逝的感慨。异:苏轼词中主要借周郎的年少有为、意气风发,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功业未就的苦闷;戴复古词中借周郎赤壁之战的胜利,与南宋偏安现状对比,表达对南宋朝廷苟且偷安的不满与忧虑,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
(三)名篇名句默写
17. (1)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2)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3)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三、语言文字运用
(一)
18. D(“碰撞” 强调相互撞击、冲突,更能体现汉族与哈萨克族不同语言文化间的摩擦与融合产生幽默的语境;“不瘟不火” 指表演既不沉闷也不过火,符合演员表演分寸拿捏好的语境;“学历” 指学习的经历,符合李文秀没上过大学的语境)
19. D(“就连” 比 “哪怕” 在语境中更合适,表达递进关系;句号应在引号内,因为引文是句子的一部分)
20. A(①与九江对应正确;②与南京对应正确;⑥与黄冈对应正确。③“风急天高猿啸哀,渚青沙白鸟飞回” 对应的是夔州;④“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对应的是天台山;⑤“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对应的是京口,今镇江)
(二)
21. C(“燃起追求正义的精神” 搭配不当,应改为 “燃起追求正义的热情”)
22. 专注于有价值的(或:筛选出有价值的)
23. 文中语句 “像…… 似的” 表示类比,将经典阅读带来的思维模式和情感模式类比为大脑的最佳操作系统,强调其重要性和作用;而所给句子 “像互联网可以解决所有问题似的” 中 “像…… 似的” 表示一种不恰当的推测或假想,带有否定意味,是说不能过于依赖互联网,认为其能解决所有问题是错误的。
四、写作
24. 略。立意可从以下角度思考:若认为 “善言” 更重要,可从 “善言” 利于人际交往、能体现个人修养与智慧、促进和谐关系等方面阐述,如 “善言如春风,温暖人心田”;若认为 “敢言” 更重要,可从 “敢言” 在推动社会进步、表达真实想法、彰显青年担当等方面论述,如 “青年敢言,时代之声”;也可综合二者,谈在不同情境下 “善言” 与 “敢言” 的重要性及如何平衡,如 “善言以修身,敢言以济世”。写作时需联系实际,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唐宪宗元和十年,我被贬为九江郡司马。第二年秋季的一天,在湓浦口为朋友送行,夜里听到船上有人弹琵琶。听那声音,铮铮铿铿有京都流行的声韵。探问这个人,原来是长安的歌女,曾经向穆、曹两位琵琶大师学艺。后来年纪大了,红颜退尽,嫁给商人为妻。于是命人摆酒叫她畅快地弹几曲。她弹完后,有些闷闷不乐的样子,自己说起了少年时欢乐之事,而今漂泊沉沦,形容憔悴,在江湖之间辗转流浪。我离京调外任职两年来,随遇而安,自得其乐,而今被这位歌女的话语打动了,这天夜里才有被降职的感觉。于是撰写一首长诗赠送给她,共六百一十六字,题为《琵琶行》。
材料二:
琵琶亭,也就是白司马白居易眼泪打湿身上青衫的地方。因遗留名人行迹而出名的地方,即使江山历时千载,此地也依旧留下美誉,可是为什么这个地方会沉寂到如此地步!现如今学习诗的人,刚刚开始学,就闭口不提白居易的《长庆集》。像《琵琶行》这样的诗篇,即使让李白、杜甫来写,也未必会超过白居易。大抵元稹、白居易诗文中警示激励的文字,也有来自李白、杜甫的诗文;李白、杜甫诗文中流畅通达的文字,也有来自元稹、白居易诗文,这些都不能轻易下结论。有人说白乐天学习道家的学说,但是读他的诗,在表述个人得失的时候,他为什么介意得失呢?我说:人是难免会有情感的。荣耀谢去耻辱接踵而来,在这样的事情发生时人怎么会无动于衷。大概就会在东面西面的林间徘徊,穿上能飞上云霄的鞋子,仰起头来看山,俯下身子听泉水的流动之声,修筑起草堂,开凿种莲的池塘,那么被贬谪的感觉,立即会像冰雪一样消散了,怎么会长久地让自己心绪不宁呢?我看白乐天,从此时此地开始逐渐地步入华贵的境界,刚刚五十岁啊,就从仕途退身去寻求闲散的职务,让做府尹就立即离开,授予他刺史的官职他也不外出任职。
太和、开成、会昌年间,士大夫们相互竞争、争斗,产生矛盾互相攻击一刻也不停止。因为自己所做的事而遭受灾祸的人,大多数都被流放到岭南、海边这些万里之外的地方;可白乐天却悠闲自得地在街道里宅院中游玩,躺在天竺石上,赏玩华亭的仙鹤,种植折腰菱,听《霓裳曲》,像这样生活了数十年,那些能料事于先的聪明智慧之人,也怎么能比得上他。与杨虞卿联姻却不被杨虞卿的事所牵连,亲近元稹和牛僧孺却不依附他们;被裴公所看重,却不接受他的恩惠;被李文饶妒忌,却不加重对他的怨恨。进入人群之中却不迷乱自己的心志,走进水里却不被水沾湿,非常接近于得道的人。但还有些人拿得失不休止地评价白居易,真是太过分了。苏子瞻说:“处于患难之中却不忧伤的,这只是没有心肝的蠢人罢了,又怎么能够梦见道呢?”这些事情的精妙之处,没有智慧业缘的文人是不理解其中奥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