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泰兴市新市初级中学2016届九年级下学期第一次知识质量调查语文试题(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泰兴市新市初级中学2016届九年级下学期第一次知识质量调查语文试题(无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5.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4-06 18:30: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九年级语文第一次知识质量调查试题
2016.3.28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请注意:所有试题的答案均填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一、积累与运用(共30分)
1.根据拼音在田字格内写出相应的汉字。(4分)
春天来了,进入公园门,步步登山,接zhǒ ( http: / / www.21cnjy.com )ng摩肩,人就更多了。花开得正盛,“千朵万朵压枝低”,每一棵树都在xuàn耀自己的dǐng盛时代,每一朵花都在微风中枝头上chàn抖着说出自己的喜悦。(选自《昆明花街》有改动)
2.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 )
A.两只手握到一起的瞬间,我惊讶了:我握的是手吗?那简直是半截老松木!
B.今年参加植树,你是打算自己去呢,还是和大家一起去?
C.北京市持续遭遇重度雾霾,PM2.5浓度最高时超过1000微克/立方米,能见度只有七八十米。
D.中国召开最高级别的城市工作会议,会议的名称由37年前的《全国城市工作会议》升格为《中央城市工作会议》。
3.下列语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2分) ( )
A.在泰州市第七届棋协杯围棋比赛中,不少少年棋手崭露头角,成绩斐然。
B.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互联网+”“大数据”“创客”等脍炙人口的关键热词成为与会嘉宾讨论的热点。
C.在首届海上丝绸之路博览会上,非洲馆内多个展位此起彼伏的木鼓声,吸引了无数参观者。
D.节日期间,当越来越多的人忙于抢红包并乐此不疲时,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就变成了“我就在你面前,而你却在抢红包”。
4.根据提示补写名句或填写课文原句。(8分,①~④每题1分,第⑤题4分)
① ,桑榆非晚。 ②      ,然后能才。
③江山如此多娇,     。
④ ,则不复也。
⑤有时诗人喜欢直抒胸臆,如辛弃疾在《破阵子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用“ , ”两句直接表达自己的伟大抱负;有时诗人善于含蓄委婉地传情达意,如晏殊在《浣溪沙》 “ , ” 的词句中,借自然界的花鸟来表达了对时光易逝、人事无常的感慨。
5.名著阅读。(6分)
(1)下面是《西游记》第2 ( http: / / www.21cnjy.com )3回“三藏不忘本,四圣试禅心” 故事结尾处的颂子。请根据它的提示,简述这一故事,并概括这个故事中八戒的性格特点。(3分)
黎山老母不思凡,南海菩萨请下山。
普贤文殊皆是客,化成美女在林间。
圣僧有德换无俗,八戒无禅更有凡。
从此静心须改过,若生怠慢路途难!
简述故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性格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右图是电影《汤姆索亚历险记》中的一个画面,请仔细观察,回答问题。(4分)
①画面中的两个人在谈论什么事情?请简述这件事情的过程。(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②假如画面中的两个人都要加入你的“微信好友”,你从中选择一人加入,你选择谁?请结合人物的典型事例,说明理由。(1分)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6.专题与语文实践活动。(8分)
学校开展“狼”专题语文实践活动,你一直参与其中:
【识“狼性”】(1)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位网友在校园网站上发了一个表现狼性凶残的帖子。你认为,狼也有值得肯定的一面,就想象了一个描写片段,回了帖子。(3分)
[楼主](狼性凶残)那只狼龇了龇锋利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尖牙,吐出那长长的血红色的舌头,大模大样地蹲在厚厚的雪地上。昏暗的夜色中,像萤火虫般的绿光闪烁,这是狼的眼睛在闪着凶恶的光芒。
[回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2)学校文学社决定举办以“我眼中的狼”为主题的辩论会,下面这则应用文有三处不当(包括格式和语法),请提出修改意见。(3分)
通 知为了更好地了解、认识狼,我校文学社定于本月24日下午4时举办以“我眼中的狼”为主题的辩论会。希望全体同学们积极参加。 此致敬礼 洋思中学文学社2016年3月20日
① ② ③ ____________________
【悟“狼道”】某企业要以“狼道”作为企业文化,请你仿照下图的两条内容,再写两条。(2分)
生存第一:永远的危机和斗争意识。
规则第一:永远的服从和执行意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
二、阅读理解(共60分)
(一)阅读唐代白居易的《早冬》,完成第7题。(6分)
十月江南天气好,可怜冬景似春华。
霜轻未杀萋萋草,日暖初干漠漠①沙。
老柘②叶黄如嫩树,寒樱枝白是狂花③。
此时却羡闲人醉,五马④无由入酒家。
【注释】①漠漠:广阔。②柘(zhè):一种贵重的树木。③狂花:亦作“狂华”。指不依时序而开的花。④五马:太守的代称,作者时任太守。
7.(1)下列诗句中,与“此时却羡闲人醉”抒情手法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B.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C.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D.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请赏析“老柘叶黄如嫩树,寒樱枝白是狂花”一句。(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文言语段,完成8~11题。(14分)
归鉞①,早丧母,父娶后妻,生子,由是失 ( http: / / www.21cnjy.com )爱。家贫,母即喋喋②罪过鉞,父大怒逐之。鉞数③困,匍匐道中。比归,母又复杖之,屡濒于死。鉞依依④户外,俯首窃⑤泪下,族人莫不怜也。
父卒,母与其子居,鉞贩 ( http: / / www.21cnjy.com )盐市中,时私其弟,问母饮食,致甘鲜焉⑥。后大饥⑦,母不能自活。鉞往涕泣奉迎⑧。母内自惭,从之。鉞得食,先予母、弟,而己有饥色。奉母终身怡然。既老且死,终不言其后母事也。
归氏孝子,予既列之家乘矣,身微贱而其行卓⑨,独其宗亲邻里知之,于是思以广其传焉。
(选文有改动)
①归鉞:人名。②喋喋:说话没完没了 ( http: / / www.21cnjy.com )。③数:屡次。④依依:依恋的样子。⑤窃:偷偷地。⑥致:送达。⑦饥:饥荒,年成不好。⑧奉迎:迎接。奉,敬辞。⑨卓:高。
8.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6分)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鉞贩盐市中( ) ②母不能自活( )
③而己有饥色( ) ④既老且死( )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①父大怒逐之 ②至之市(《郑人买履》)
B.①于是思以广其传焉 ②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C.①独其宗亲邻里知之 ②必先苦其心志(《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D.①身微贱而其行卓 ②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9.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分)
独 其 宗 亲 邻 里 知 之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比归,母又复杖之,屡濒于死。(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2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归鉞的哪些孝行让人感动?请根据选文第二段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白雁的《在丝绸之路上穿行的植物》的节选,完成12~14题。(10分)
小麦自曝身世:我的名字又叫“来”
从西汉的张骞算起,丝绸之路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实际上早在张骞之前,东西方就已经通过这条后来被称为丝绸之路的大通道互通有无了。
让我们先远眺一下前丝路时代物种输入中国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最典型最珍贵的标本——小麦。迄今为止的考古发现证明,小麦的原产地是西亚、北非地区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的两河流域。
③而中国发现的最早的小麦,出土于新疆塔里木盆 ( http: / / www.21cnjy.com )地的小河墓地,东边就是著名的楼兰遗址。小河墓地的每座墓里,都随葬有一个草编篓,里面装的就有小麦。小河墓地距今约四千年,也就是说,早在四千年前,小麦就已经从两河流域传入。大约一千年之后,小麦的身影又出现于小河墓地以东的吐鲁番地区,这一地区的洋海古墓群中,随葬的植物、食品中就包括小麦。这一发现生动地描绘出小麦由西向东渐次传入中国的路线图。
④距今约三千年、出土于中原黄河流域的甲骨文中的“来”和“麦”这两个汉字保存了小麦由西向东传入中原地区这一弥足珍贵的历史信息。
⑤“来”的甲骨文字形(图1),像一株 ( http: / / www.21cnjy.com )小麦的形状,上面的斜撇像成熟后下垂的麦穗,中间是麦秆,上面是左右对生的麦叶,下面是麦根。“来”的金文字形(图2),误将下垂的麦穗之形变为一横,而且表示麦茎的一竖还穿透了这一横,这就为字形的“讹变”埋下了伏笔。  
⑥由此看来,“来”的本义是外来的小麦,后引申为来去的来。
⑦麦”的甲骨文字形(图3),上面是“来 ( http: / / www.21cnjy.com )”,即麦子;下面是“夊”,也就是“止”的倒写,像一只脚趾朝下的脚。甲骨文中的脚都是有方向性的,脚趾朝下就表示从外而来,而“麦”的所有甲骨文字形,脚趾都朝下。因此整个字形会意为:麦子是从外地引进而来的作物。
⑧“来”和“麦”的甲骨文字形,再结合小河墓地和洋海古墓群出土的小麦这两个重大的考古发现,清晰地记录了小麦的传播密码。
⑨南宋初年,北方人大量迁移到长江以南,小麦的需求量急剧增加,小麦从此成为遍布中国国土的作物。
图1甲骨文“来” 图2金文“来” 图3 甲骨文“麦”
(选自《科学大众》2015年7-8期,有 ( http: / / www.21cnjy.com )删改)
12.请说说标题“小麦自曝身世:我的名字又叫‘来’”的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两个古墓地中出土的小麦和两个汉字的甲骨字形记录了小麦的什么传播密码?(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迄今为止的考古发现证明,小麦的原产地是西亚、北非地区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的两河流域”一句中的加点词语的作用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2分) ( )
A.小麦是在张骞出使西域后,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最典型最珍贵的物种。
B.甲骨文中的脚都是有方向性的脚趾朝下表示从外而来。
C.文章最后一段补充说明了小麦成为遍布中国的作物的历史。
D.本文运用了配图标的说明方法,清晰直观地说明了“来”和“麦”的汉字起源,从而说明了小麦的传播途径。
(四)阅读宿正伯的《书非自律不能读》一文,完成16~18题。(10分)
①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常 ( http: / / www.21cnjy.com )常在年初制定了宏伟的读书计划,到了年尾,却发现根本没看几本,有些书甚至连塑封都还没拆开。结果只能以时光不允、精力不济作为心理安慰。然而,根由真的是时间和精力不够吗?恐怕是内心的自律不够吧。
②现代社会具有工作 ( http: / / www.21cnjy.com )节奏快、身心压力大、信息来源广、知识获取渠道多、休闲方式丰富、时间碎片化等特点。这种种因素不仅挤压了读书的时间,分散了读书的精力,也动摇了一些人读书的信念。因此,要想在现代社会中坚持读书,就需要有严格的自律精神来抗衡。所谓自律,就是不仅要有可行的读书计划,而且应当严格执行,纵使有所变通,也要通过时间碎片的拼接,及时给既定计划打上“补丁”。
③ 【甲】 以我自 ( http: / / www.21cnjy.com )己为例,有时候,睡觉前想看看书,一看时间已不早,为了保证睡眠质量和次日的工作精力,决定还是早点休息。可躺在床上,却习惯性地浏览起微信来。与朋友几番对话下来,不知不觉就过了午夜。而我的一位好友,无论多忙多累,每天晚上都要坚持读一段《资治通鉴》,并记录心得。如今,他已写了800余篇读书体会。看来,真正的差距并不是时间多寡,而在自律程度。
④很多时候,所谓的“没有时间”“工作 ( http: / / www.21cnjy.com )太忙”,表面来看,是现实无可奈何的理由;深层次看,则是心灵自我放纵的借口。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挤挤总是会有的。只要你愿意读书,总能找到时光的缝隙,关键就看我们愿不愿意去挤、去找。 【乙】 与其抱怨时间太碎、工作太累、诱惑太多,不如在微黄的灯光下、在泛着墨香的书页中磨练自己的意志。
⑤自律还是一项系统工程。没有其他方面的自律,也不能保证读书的自律。比如,你想在工作间隙读书,前提便是把工作安排得井井有条。如此,读起书来,才能做到心无挂碍,否则,难免顾此失彼。多个方面的自律,才能保证整体的自律。
⑥前人说,书非借不能读也。今天或可说,书非自 ( http: / / www.21cnjy.com )律不能读也。心无旁骛似明镜,无风何处起涟漪?当你心有所律时,繁华不能摇曳你,潮流也不能裹挟你,真做到如此,又何愁自己的灵魂得不到书籍的滋养呢?
(选自《人民日报》2015年10月29日,有删改)
16.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下面的材料是从原文中抽取出来的,你认为放在【甲】【乙】中的哪一处合适?请说明理由。(4分)
正如莎士比亚的一句名言:“不管饕餮的时间怎样吞噬着一切,我们要在这一息尚存的时候,努力博取我们的声誉,使时间的镰刀不能伤害我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18.第⑥自然段划横线的句子在句式运用上有何特点?作用是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五)阅读刘成章《石崖上的枣树》,完成19—22题。(20分)
①那是陕北的一座高峻石崖,陡峭得不能再陡峭了,齐上齐下,刀削的一般,笔直地立在那儿;崖上又极少有土,极少有草,却不知在何年何月,就在那半崖上,在一条看不大清楚的石缝间,突兀地生了一棵枣树。照说,枣树生长在那儿,哪来的什么养料和水分,只要能勉强挤出几片叶子,现出一点儿绿色,就算很不错了;可它偏偏悖乎常理,长得健壮而蓬勃。每到了八九月间,红的绿的半红半绿的枣儿缀满那枣树的枝叶间,把整个树冠都压得垂吊着,像一片彩色瀑布。
②年年金秋到,这一树枣子总是红得诱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装饰着好大一片天空。挑筐的走过,扛锄的走过,都只能仰着脖子,望枣兴叹;城里人颠簸着汽车前来旅游,猛地看见了,也顿时兴奋起来,跃下车,结果呢,也只能仰着脖子,望枣兴叹。他们口腔里分泌着唾液,每一条神经都被挑逗得打着颤颤,却都无可奈何。
③石崖下有个石雕加工工地,工地上汇 ( http: / / www.21cnjy.com )集了来自好几个县的能工巧匠,有老汉也有年轻后生。他们雕成的和正雕着的石狮子,一个个生动可爱,摆得到处都是。这些民间艺术家们,如处近水楼台,当然更想摘那树好枣子。据说,他们中间的一个小后生,膂力过人,他曾运足了气,把一块石子儿硬是扔到枣树上,不过也仅仅打下两三颗枣子而已。“这枣真成了王母娘娘的蟠桃了!”他瞅着那枣树咒骂。而那枣树,望着气急败坏的小伙子,好像故意气他似的,摇了三摇。
④一棵枣树,爽了那么多人的眼,打 ( http: / / www.21cnjy.com )动了那么多人的心,又扫了那么多人的兴,使有的人在离开的路上还要对它念念想想,人们无从弄清它的背景,更无从弄清它是轻佻还是贵气。
⑤那年亲眼看见这棵枣树的时候,我也忍不 ( http: / / www.21cnjy.com )住停下脚步,仰起了脖子。由于仰角太大,我的帽子都顺着肩膀滑落了。与我同行的朋友说:“光瞅有什么用!要是真想尝尝,咱们哪天有了空儿,从山后爬到那崖上去。”后来我们真的去了。绕来绕去,足足走了有七八里山路,走得人大汗淋漓,衬衣全湿透了,才算近距离地看见了枣树。也许由于特别兴奋,也许是枣子的映照,我俩的脸都红得像一片霞了。那枣树真让我们很想欢呼几声。崖上风很大,阳光也很充足,风和阳光一年年地透过了它粗糙的树皮和枝叶,为它储满了诱人的生命力,因而果实又大又艳,宝石一般。虽然那树上的每颗枣子我们都看得清清楚楚,甚至能看见爬在枣子上的几只大蚂蚁,但是那儿的地势太险峻了,我们依然无法再向它挪近一步,令人惋惜,只得一步一回头地悻悻离开。
⑥好多年之后,当我不由得又想起那棵枣树的时候,终于不再悻悻了,那是因为我重读了《诗经·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⑦我又想起了一首陕北现代民歌:
⑧羊肚子手巾哟三道道蓝,咱们见面面 ( http: / / www.21cnjy.com )容易说话话难。一个在山上哟一个在沟,拉不上话话哟咱招一招手。瞭见了个村村哟瞭不见个人,泪蛋蛋抛在沙蒿蒿林。
⑨这些不朽民歌所创造的情境,和那棵枣树所引发的情境不是一样的吗?
⑩想到这一层,我忽然感到我的生命颤栗 ( http: / / www.21cnjy.com )起来,抖落了些许的俗气。你看,那棵枣树是那么美好,那么诱人,却总是难以触到,总是让人企慕;它总是撩逗着你,召唤着你,却又总是远离着你;它是美人,美人如花隔云端。它结的是一树实实在在的枣,但它给人们带来的却是诗的境界、浪漫的情怀、美学的情景。它让我想起钱钟书先生所命名的“企慕情境”,令人久久回味。
(《光明日报》2015年04月10日,有删改)
19.文中记叙了人们有关枣树的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20.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6分)
(1)请赏析第①段画线句子的妙处。(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2)如何理解第⑩段中加点词“俗气”?(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2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 )
A.第①段描写枣树生长在高峻、陡峭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石崖上,崖上极少有泥土和草木,缺少养料和水分,以恶劣的生长环境突出枣树的生命力顽强。
B.第②段写出了不同的人们见到枣子的相同的表现,突出了金秋到来时枣子的美好和诱人,为下文年轻后生扔石打枣和我们攀崖摘枣作铺垫。
C.第③段画线句子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使枣树的形象更加鲜明、生动、活泼,同时也表达了“小伙子”以及作者对枣树的无奈和厌恶之情。
D.文末写“我忽然感到我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生命颤栗起来”,既写出了作者回想起当年攀崖摘枣非常危险行为的心有余悸,也表现了我多年后读《诗经·蒹葭》顿悟时心灵受到的强烈震撼。
E.文中引用了《诗经·蒹葭》和陕北现代民歌,既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内涵,又丰富了枣树的形象,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22.比较第⑩段与链接材料,枣树“ ( http: / / www.21cnjy.com )结的是一树实实在在的枣,但它给人们带来的却是诗的境界、浪漫的情怀、美学的情景”,而柳叶儿虽味苦,微涩,但人们“吃光了一茬,长出来一茬,再吃光了一茬”,说说两位作者分别从枣树和柳叶儿上感悟到了什么?(6分)
【链接】多亏了那些树叶,吃光了一茬,长出来一茬,再吃光了一茬,再长出来-茬……那年月,有多少老百姓都是靠着这些树叶活下来的!
对于柳,人们又是吟诗,又是作画, ( http: / / www.21cnjy.com )又是感叹它的多情,又是赞赏它的多姿。我却总忍不住要摘一片下来嚼嚼。而且,我想告诉人们,它味苦,微涩,但能救人,如果你没东西吃,它能够让你活下去。《柳叶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三、作文(60分)
日成一事,事不在大,把身边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小事做好,不在乎轰轰烈烈,而在乎精心行之,踏实而为,有始有终。阅读一本书,就读懂这本书的要义,去粗取精;结交一个朋友,就沐浴品质的芬芳,扬长避短;游览一处风景,就谛听自然的呼唤,心随景动;经历一次挫折,就展露一种胸怀,坦然面对……
请以“日成一事”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2)不少于600字,不出现真实校名、人名。
(3)书写工整规范。(4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