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9张PPT)
情境导入
马克思的一生,是胸怀崇高理想、为人类解放不懈奋斗的一生;
马克思的一生,是不畏艰难险阻、为追求真理而勇攀思想高峰的一生;
马克思的一生,是为推翻旧世界、建立新世界而不息战斗的一生。
——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8年5月4日)
今天,让我们穿梭到1856年的伦敦,一起去参加4月14日《人民报》创刊四周年纪念会,在这里你将聆听到革命导师马克思发表的精彩演说。
新课导入
素养目标
1.把握文章的结构,品味文章的语言。
2.掌握演讲词的特点和演讲的一般要求;概括马克思的伟大贡献,感悟其宽广胸怀和非凡气度。
3.体会了解马克思为历史科学,为无产阶级革命所作的巨大贡献;感受、学习马克思勇于创新、注重实践、科学求实、无私奉献等伟大精神。
作者简介
卡尔·马克思,全名卡尔·海因里希·马克思(德语:Karl Heinrich Marx,1818年5月5日-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第一国际的组织者和领导者,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缔造者之一,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导师,无产阶级的精神领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开创者。
作者简介
马克思是德国的思想家、政治学家、哲学家、经济学家、革命理论家、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主要著作有《资本论》《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创立的广为人知的哲学思想为历史唯物主义,其最大的愿望是对于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演说背景
1848-1849年,资产阶级革命席卷了除俄国以外的整个欧洲大陆。这一革命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锻炼了无产阶级和革命群众。在这一革命过程中,工人阶级崭露头角,第一次作为一支独立的阶级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同资产阶级并立相争。然而随着各国的革命运动相继失败,反动势力日益猖獗,马克思于1849年被迫离开德国前往巴黎,后被驱逐,流亡到伦敦,在那里长期定居。
1856年4月14日,流亡英国的马克思受邀出席《人民报》创刊四周年纪念会并第一位上台讲话,讲话的记录稿发表在4月19日的《人民报》上,也就是我们所见的这篇演讲稿。
文体知识
演讲又叫讲演或演说,是指在公众场合,以有声语言为主要手段,以体态语言为辅助手段,针对某个具体问题,鲜明、完整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阐明事理或抒发情感。进行宣传鼓动的一种语言交际活动。
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
文体知识
演讲稿类型
叙事型
说理型
抒情型
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辅以适当议论、说明和抒情。叙事演讲词通过对人物、事件、景物的记叙描述,表达演讲者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和规律。
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它具有正确深刻的论点,使用确凿、有说服力的论据,进行富有逻辑性的论证。
以抒情为主要表达方式,在演说中抒发演讲者爱、恨、悲、喜等强烈感情,对听众动之以情,以“情”这把钥匙来开启听众的心灵之门。
特点
针对性
可讲性
鼓动性
整体性
口语性
临场性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
……
……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XXXXXXX
……
演讲稿基本格式
文体知识
提出主旨;尽量引用;吸引人
排比论证;事例论证;鼓动人
重申主旨;尽量引用;号召人
整体感知
主题
马克思旨在阐述无产阶级革命的原理。
场合
在伦敦《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
对象
参加纪念会的欧洲群体,志同道合的革命友人。
这次演讲的主题是什么?演说的场合、对象分别是什么?
演讲词思路
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革命均处于初始阶段,却都具有潜在的巨大力量。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对抗,为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提供了条件。
各种矛盾的充分体现,历史的发展趋势,预示着无产阶级革命的光辉前景。
第一部分
(第1、2段)
第二部分
(第3段)
第三部分
(第4段)
段落层次
内容大意
演讲结构
(工业科学发展和工人贫困的矛盾)
1848年革命的意义
社会革命的根源
社会主要矛盾
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力量
英国工人的先进性
工人革命斗争的彻底性
(无产阶级解放世界)
(工人)
(现代工业和科学与现代贫困和衰颓)
开门见山
剖析原因
揭示矛盾
解决矛盾
照应开篇,展望革命前景
创刊会现场与听众的互动
所谓的1848年革命,只不过是些微不足道的事件,是欧洲社会干硬外壳上的一些细小的裂口和缝隙。但是它们却暴露出了外壳下面的一个无底深渊。在看来似乎坚硬的外表下面,现出了一片汪洋大海,只要它动荡起来,就能把由坚硬岩石构成的大陆撞得粉碎。那些革命吵吵嚷嚷、模模糊糊地宣布了无产阶级解放这个19世纪的秘密,本世纪革命的秘密。
第一段
马克思演说的第一句话:“所谓的1848年革命,只不过是一些微不足道的事件。”1848年革命是在法国、德国、奧地利、意大利等欧洲国家发生的资产阶级革命。这是一场波澜壮阔的运动,对于欧洲的影响很大,在欧洲大陆革命风暴的推动下,1848年英国宪章运动再度掀起高潮。
第一段
第一段
比喻手法
干硬外壳
细小的裂口 和缝隙
无底深渊
汪洋大海
外壳:社会制度和经济体制;干硬:专制的,僵化的;
无产阶级革命反抗专制制度取得一点成绩,打开一点缺口,例如普选权,十小时工作制
革命能量潜藏深,能量大
革命范围广,阵势大
如果不用比喻,语义压缩成“1848年革命是微不足道的,但是蕴藏的力量是强大的,可以破坏欧洲社会体制”。哪个效果更好,为什么。
原句更好,压缩后的演讲显得平淡,缺少力量,不能激起人们的革命热情。
第一段
那些革命吵吵嚷嚷、模模糊糊地宣布了无产阶级解放这个19世纪的秘密,本世纪革命的秘密。
用“吵吵嚷嚷”“模模糊糊”准确地写出在无产阶级斗争过程中,各种思想流派的争论,以及在争论中思想由模糊变得清晰的过程。
第一段
②的确,这个社会革命并不是1848年发明出来的新东西。蒸汽、电力和自动纺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但是,尽管我们生活在其中的大气把两万磅重的压力加在每一个人身上,你们可感觉得到吗?同样,欧洲社会在1848年以前也没有感觉到从四面八方包围着它、压抑着它的革命气氛。
有两层意思:
一是在1848年之前英国、法国等国家发生过无产阶级革命;二是无产阶级革命不是1848年发明的,是由工业革命引起的。
唤醒,启示,感召
第二段
蒸汽 电力 自动走锭纺纱机
巴尔贝斯 拉斯拜尔 布朗基
工业革命、先进生产力
资产阶级革命代表
(作用甚微)
无产阶级才是
真正的革命力量
压抑的社会气氛
革命气氛悄然存在
两万磅重的压力/
四面八方包围的革命气氛
意义
革命浪潮
势不可挡
第二段·两组对比
③这里有一件可以作为我们19世纪特征的伟大事实,一件任何政党都不敢否认的事实。一方面产生了以往人类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都不能想象的工业和科学的力量。而另一方面却显露出衰颓的征兆,这种衰颓远远超过罗马帝国末期那一切载诸史册的可怕情景。
事实之间的矛盾与对抗具体有哪些?
第三段
第四段
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
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
饥饿 过度疲劳
贫困的源泉
道德败坏
成为物质奴隶
愚昧无知
现代工业和科学与现代贫困和颓衰的对抗
生产力与社会关系的对抗
工业
革命
机器
财富
技术
控制自然
科学
对比
经济基础
革命时机
事实
理由
“这种对抗”表现在哪些方面?
机器提高生产效率却导致工人的贫穷和劳动强度的提高;
财富集中在资本家手里,工人更加贫困;
技术的进步导致社会道德沦丧;
改造自然却成为人自身的枷锁;
科学的光辉被掩盖
第四段
社会矛盾根源是什么?
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使现代工业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站在了人们生活福祉、社会安定和谐的对立面。
第四段
可是我们不会认错那个经常在这一切矛盾中出现的狡狯的精灵。
运用了比喻和用典。“狡狯的精灵”语出莎士比亚喜剧《仲夏夜之梦》,用在此处喻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第四段
“我们知道,要使社会的新生力量很好地发挥作用,就只能由新生的人来掌握它们,而这些新生的人就是工人。工人也同机器本身一样,是现代的产物。”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中所说: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
马克思目的是告诉我们为什么一定要进行无产阶级革命。
第四段
在那些使资产阶级、贵族和可怜的倒退预言家惊慌失措的现象当中,我们认出了我们的勇敢的朋友好人儿罗宾,这个会迅速刨土的老田鼠、光荣的工兵——革命。
运用了比喻和用典。“好人儿罗宾”出自莎士比亚喜剧《仲夏夜之梦》,此处用来喻指工人阶级。“这个会迅速刨土的老田鼠、光荣的工兵”出自莎士比亚悲剧《哈姆莱特》,此处用来喻指革命。这些手法的运用生动形象而又不乏幽默,表现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强大力量。
第四段
这种革命意味着他们的本阶级在全世界的解放,这种革命同资本的统治和雇佣奴隶制具有同样的普遍性质。
资本统治下的被剥削对象和雇佣奴隶制下的受奴役者是全世界被压迫的无产阶级,同样无产阶级的革命对象也是全世界的资本家和雇佣奴隶主。
第四段
“菲茨法庭”
“现在,欧洲所有的房子都画上了神秘的红十字”
表明现在欧洲每个人都在经历这次革命,每个人都是不可回避的。
“历史本身就是审判官”,形象地比喻历史最终会对正确和错误作出选择,对统治阶级的罪行一定会判罚;
谁是执行者
第四段
无产阶级革命的主要力量和作用是什么?
现代工业产生工人,工人是无产阶级革命的主要力量。这种由新生力量发起的革命具有普遍性,将解放全人类。作者将无产阶级革命比喻为莎士比亚喜剧《仲夏夜之梦》中的主要人物小精灵迫克,易于引起在场听众的情感共鸣。
合作探究
艺术特色
巧妙的结构安排,逻辑严密,环环相扣。
1
灵活运用多种手法。如精妙的比喻、恰当的用典。
2
运用大量的非常典型、说服力很强的事例,增强演说的真实性。
3
演说时选择了一些逻辑性强的关联词语以及其他一些斩钉截铁、态度鲜明的词语。
4
主旨探究
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科学地总结了1848年革命的经验。阐述了社会革命的主要力量是无产阶级,无产阶级是资产阶级的掘墓人,执刑者。无产阶级革命终将在全世界取得胜利。
拓展探究
如何理解这篇演讲辞
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
马克思为了说明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尖锐对抗,描述了当时现代工业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与人民生活福祉、社会安定和谐对立的事实。但不可否认的是,在今天,科技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的发展不再是相互对立的,科技不断创新发展,为我们提高生活水平、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我们必须坚持发展科学技术,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和人文价值,解放更多的劳动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的不断进步。
当堂检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马克思不畏艰难险阻,为追求真理而勇攀思想高峰,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为了改变人民受剥削、受压迫的命运,马克思①_________地投身于轰轰烈烈的工人运动,始终站在革命斗争最前沿。马克思给我们留下的最有价值、最具影响力的精神财富,就是以他名字命名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犹如壮丽的日出,照亮了人类探索历史规律和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在马克思主义影响下,马克思主义政党在世界范围内如②_________般建立和发展起来,人民第一次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成为实现自身解放和全人类解放的根本政治力量。
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同样不能没有马克思主义。在旧中国③_________的时代,中华民族陷入内忧外患的悲惨境地,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勇担民族复兴历史重任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探寻救亡图存出路的历史大潮中应运而生。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团结带领人民经过长期奋斗,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当堂检测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答案:①义无反顾;②雨后春笋;③风雨如晦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①处,语境指马克思投身于轰轰烈烈的工人运动是没有退缩的,故可填“义无反顾”之类的成语。②处,语境指马克思主义政党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大量地出现,再结合“如……般”的提示,故可填“雨后春笋”之类的成语。③处,语境说的是旧中国社会黑暗、局势动荡,故可填“风雨如晦”之类的成语。
当堂检测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答案:①比喻构成:本句中,本体为“这一理论”,喻体为“壮丽的日出”,比喻词为“犹如”;两者在光芒和作用上具有相似性。②表达效果: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比喻成壮丽的日出,说它照亮了人类探索历史规律和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可以更加生动形象地展现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人类历史上的划时代意义,深刻阐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伟大时代价值和强大真理力量。
当堂检测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第一点,分析比喻的构成,先分析本体、喻体和比喻词,句中本体为“这一理论”,喻体为“壮丽的日出”,比喻词为“犹如”;接下来,分析其关联,即相似性,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壮丽的日出在光芒和作用上相似,这是设喻原因。第二点,分析比喻的表达效果,比喻能够更生动形象地展现本体的特点,句中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比喻成壮丽的日出,说它照亮了人类探索历史规律和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这能够引发读者联想,使读者从中领悟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人类历史上的划时代意义,以及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时代价值和强大真理力量。
当堂检测
3.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探寻救亡图存的出路,中国共产党在这一历史大潮中应运而生,它是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政党,它勇担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
解析:本题考查变换句式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找到主干,使其独立成句。主干为“中国共产党在这一历史大潮中应运而生”。然后,使长句中的定语、状语、同位语等其他成分独立成句,即“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探寻救亡图存的出路”“它是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政党”“它勇担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最后调整语序使之连贯,得出答案。
感 谢 观 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