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谏太宗十思疏》课件(26+38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5.1《谏太宗十思疏》课件(26+38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2-18 20:42:37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魏征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
唐太宗李世民
太宗以谁为镜呢?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01
1.掌握文中重点实、虚词,句式,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
02
2.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
03
3.认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在当时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鉴意义。
素养目标
太宗之世,忠直老臣,无有过魏征者。
— 明·王船山 《读通鉴论》
贞观中直谏者,首推魏征。
— 清·赵翼《廿二史札记》
千古佳话
唐太宗和魏征,一个爱才惜才,善于纳谏,是历史上的“明君”;一个忠心耿耿,敢于直谏,是历史上的“诤臣”。
知人论世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唐初“贞观之治”的繁荣局面令世人瞩目。
在这一盛世中,有两位重要人物:一个有着敢讲的嘴巴,一个有着善听的耳朵;一个是犯颜直谏的良臣,一个是虚怀若谷的明君。君臣之间披肝沥胆,他们便是魏征与李世民。
让我们通过《谏太宗十思疏》走进“诤臣”魏征,学习他的勇气担当与劝谏艺术。
知人论世
魏征(580 — 643),字玄成,巨鹿(今属河北)人,唐代政治家。少时孤贫,出家为道士。隋末参加瓦岗起义军,李密败,降唐。太宗即位,擢为谏议大夫,前后陈谏二百余事。贞观三年(629)任秘书监,主持校定秘府图籍。后封郑国公。魏征敢于犯颜直谏,被称为“诤臣”所言多被太宗采纳。曾提出“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多次劝唐太宗以隋亡为鉴,认为君好比舟,民好比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薄赋敛,轻租税”。著有《隋书》的绪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主编有《群书治要》,名篇有《谏太宗十思疏》《十渐不克终疏》。
知人论世
背景链接
贞观十一年(637),经过十几年的治理,唐朝经济得到发展,百姓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边防巩固,内外无事,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劳民伤财。魏征对此极为忧虑,他清醒地看到了繁荣昌盛的后面隐藏着危机,于是“频上四疏,以陈得失”,《谏太宗十思疏》就是其中的第二疏。因此也称“论时政第二疏”
。唐太宗看了猛然警醒,写了《答魏征手诏》,
表示从谏改过。这篇文章被太宗置于案头,奉
为座右铭。贞观十三年,魏征又上《十渐不克
终疏》,直指太宗十个方面行为不如初期谨慎,
被太宗书于屏风之上。
谏:劝谏
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个皇帝,是我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在他统治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
十思:本文内容,即十条值得深思的情况
疏:疏通事理,分条陈述。作为一种文体,属古文体的奏议类,专指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奏疏。
题目解读
疏:“疏”通称“奏疏”。疏,原本是“疏通”的意思。后来作为一种公文形式,成了古代官员向帝王进言,以便使下情上达的进谏奏文。疏,也就演变为“疏通事理,分条陈述”的意思。
知识补充
讽——用委婉的言语暗示或劝告。
谏——直言规劝,使改正错误。
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
讥——指责别人的过失。“谤”是公开指责,“诽”。
是背地里议论,“讥”是微言讽刺。
说——用话语劝说别人,使之听从自己的意见。
知识补充
本文选自《旧唐书 魏征传》。谏,下级对上级的直言规劝。疏,它起源于汉代,后世人们以“奏疏”作为这类进言类文体的通称。疏的用途较广,论谏、陈乞、待罪、推荐、辞官等都可以用“疏”。《文章辨体序说》:“七国以前,皆称上书,秦初改书为奏。汉定礼仪,是有四品:一曰章,以谢恩;二曰奏,以按劾;三曰表,以陈情;四曰议,以执议。”疏,是“分条陈述”的意思。有名的“疏”类文章有《论贵粟疏》(晁错)、《谏逐客疏》(李斯)、《论积贮疏》(贾谊)等。
思考:本文的文眼是哪个字?
通篇只重一“思”字。
——《古文观止》
整体感知
人君当思
为什么思
思些什么
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梳理脉络
研读第一段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zhǎng):生长。指长得好
德行和道义
谦辞,极愚昧无知的人
(jùn):疏通,挖深
使……牢固
指天地之间
主持
这里指唐太宗
治理得很好
树根
高位
转折/来
克服,战胜
印玺
福禄
敦厚
流得长远
帝位
天之极处
疏通文意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cháng)者也。
由人君地位说起,结合开头的比喻,从反面提出中心论点
文本探究
作者认为人君怎样才能治理好国家?
第一段中作者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用固本求长、浚源欲远这种生活中的常识进行比喻,从而说明积德安国这抽象的道理,使论述变得更加生动形象且易懂。
采用强烈、鲜明的对比使劝谏对象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道理。
文本探究
第一段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中心论点: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德不厚而思国之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比 喻
排 比


对 比
文本探究
研读第二段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守之难乎 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
所有的
保持到底
难道
深切的(殷切)

大概
承受
疏通文意
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以)朽索,其可忽乎!
居于北方和南方的两个民族
督责
不相干的路人
其,副词,
表示反问
通“震”,威吓
即使
表面上,名作状
有血缘关系的人
转折连词
应该
而,表修饰饰
成功
傲视别人,
物,这里指人
疏通文意
唐朝时期的胡人泛指北方游牧民族和西域各民族,又专指粟特人。粟特人是居于中国新疆和中亚的少数民族。
胡人
常识积累
百越,是指古代中国南方沿海一带古越族人分布的地区。据《汉书·地理志》记载,百越族集中分布在今江苏南部沿着东南沿海的上海、浙江、福建、广东、海南、广西及越南北部。
百越
常识积累
第二段
作者认为人君为什么要思?
概括历代君主能创业不能守业的普遍规律
以______引出分析论证,用“殷忧”和“得志”的不同心态对比得出
用古人的论述以________的关系比 ______ 的关系,切中要害,令人警觉
设问
水和舟
民和君
善始者实繁
克终者盖寡
能否竭诚是事
业成败的关键
文本探究
善始者实繁, 克终者盖寡
取江山
守江山
在殷忧 必竭诚以待人
既得志 则纵情以傲物
胡越为一体
骨肉为行路
对比论证
比喻论证
载舟覆舟
所宜深慎
文本探究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
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简述史实
并作探析
对比分析
论证
居安思危
陈述
“纵情”危害
反面论证
居安思危
文本探究
感谢观看(共38张PPT)
魏征
第二课时
研读第三段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于)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使...安宁
谦虚
兴作,建筑
居……之下
堵塞
宾语前置句
把……当作
形作名,奸恶小人
使……正

约束
谨慎
斥退
以……为忧
以……为乐
疏通文意
选拔
用尽
垂衣拱手
献出
形作名,好的意见。
管理职事
而:表顺承
对君主来说
使……劳,使……苦
劳损、役使

颐养
出游
疏通文意
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赤松子,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上古仙人。相传为神农时雨师。能入火自焚而无任何损害,随风雨而上下,在天上管布雨。



常识积累
太子晋(约前567年-约前546年),姬姓,名晋,字子乔,生于洛邑 (今河南省洛阳市) ,姬晋因被奉为王氏始祖,为周灵王之子,幼时天资聪颖,温良博学,不慕富贵,喜爱音乐,奏乐声优美如凤凰鸣唱。
王子乔
常识积累
文本探究
作者所提“十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可以归纳为几戒
君人者,诚 能
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将有所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惧满溢,则思江海而下百川;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戒奢侈
戒骄躁
戒纵欲
戒轻信
戒不公
礼贤下士,谦虚包容;
持之有度,慎始慎终;
虚心纳谏,正身黜恶;
喜怒有常,赏罚有度。
知道满足,适可而止;
“十思”
十思的具体内容
“五戒”
文本探究
戒奢侈:“思知足以自戒、思知止以安人”——此“两思”从物质享受方面规劝唐太宗要克制物欲,如喜好器物美色、大兴土木、劳民伤财等,要适可而止。
戒骄躁“思谦冲以自牧、思江海而下百川”——此“两思”实际上是要“竭诚以待下”,从思想修养方面规劝唐太宗要恪守职分,不骄不躁,虚怀若谷,从谏如流,以免君臣离心。
戒放纵:“思三驱以为度、思慎始而敬终”——此“两思”从生活和为政方面规劝唐太宗不要放任纵欲,不要盘游懈怠,要勤勉于政事。
戒轻信:“思虚心以纳下、思正身以黜恶”——此“两思”从用人政策方面规劝唐太宗要虚心纳谏、亲贤远佞,“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戒赏罚不公:“思无因喜以谬赏、思无因怒而滥刑” ——最后“两思”从执法方面规劝唐太宗要依法办事,赏罚分明,即赏罚要有尺度,不因喜怒而有所偏颇。
“十思”的角度不同,但都贯穿着“积其德义”的主线。文章前后呼应,结构严谨。
文本探究
第三段明君除“十思”外, 还要做到什么?最终理想的政治境界是怎样的?
第三段
3.听从善言
1.弘九德
2.选拔任用人才
智者尽其谋
文武
并用
勇者竭其力
仁者播其惠
信者效其忠
垂拱
而治
作者以美好的政治愿景来吸引唐太宗,打动其内心,从而达到进谏的目的。
文本探究
态度谦恭诚挚,语言委婉得体。他始终把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以政治家的敏锐眼光观察时政。在进谏时,他言辞恳切,语重心长,又切中要害,令人警醒,极尽忠诚。
说理透彻,语言简练生动,特别是正反论述、前后对比、引经据典,有理有据,令人信服,充分展现了他“能上、善上、敢上”的进谏艺术。
唐太宗是一位英明的君主。唐太宗励精图治,以国事为重,能容耿介直言的臣子,所以对于魏征的进谏大都能够虚心接受。
魏征为什么能够说服太宗?
文本探究
课外补充
唐太宗看了奏疏后猛醒,感到很惭愧,写了《答魏征手诏》,称赞魏征“诚极忠款,言穷切至”,并说“公之所谏,朕闻过矣。当置之几案,事等弦韦”,表示从谏改过。(弦、韦是用以警戒之物。)
本文在论证过程中大量地引经据典,其表达效果如何?
①课文多次引经据典,来加强文章的说服力。如第2段在分析历史现象时,引用《尚书·康诰》中的“怨不在大”,《荀子·王制》中的“载舟覆舟”,总结了历史教训,说明守业之艰难、安民之重要,说明人心的向背将决定皇室的命运。同时,在引述历史教训的最后,化用周公、荀子的话来进行小结,在证据上也显得更为庄重严肃,耐人寻味。
文本探究
②又如在陈述“十思”内容时,作者又多次化用了《老子》《易经》中的话。这些经典中的话流传于世,早已被人奉为至理名言。现经作者援引,融入文中,用以阐明自己的观点,也有以少总多、言简意赅的作用,使文章的内涵更为丰富,也更具说服力。
文本探究
写作特色
1、句式对仗,整散结合
2、音律和谐,富于节奏,平仄协调
3、用典与藻饰(比喻、排比)



全文围绕“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主旨,规劝唐太宗在政治上要慎始敬终,虚心纳下,赏罚公正;用人时要知人善任,简能择善;生活上要崇尚节俭,不轻用民力。
主题思想
现实意义
本文作为封建时代臣子向帝王的劝谏之文,在当今社会是否还有现实意义 请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①“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观点在当今社会仍有极大的现实意义。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我国社会经济已经获得长足发展,但国内国际影响安定的因素仍然存在,奢侈浪费之风尚存。因此,我们仍然要居安思危,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保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作风。
现实意义
②“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告诉我们,党和政府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冷暖挂在心上,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代表、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现实意义
③“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告诉我们,作为领导者要任用有才能的人,要能够听取下属的合理建议。如果领导者在开展工作时,下属只是当面附和,背后却议论、抵触,工作将无法正常开展。只有做到“择善而从之”,每个人才会尽心尽力做好自己的事。
……
现实意义
感悟责任使命,体会现实思政意义
责任:这一时期的臣子是有责任感的,是可以和皇帝一起治理国家的。这些人我们可以称之为”良臣“。良臣相对于忠臣,治天下,良臣当用。
使命:责任其一,告诉我们君臣都应有担当,使命其二,任何时候,都要心怀家国天下,牢记初心,不忘使命!
现实意义
感悟责任使命,体会现实思政意义
21世纪,我们趟风冒雪前行,路上,有无数胸怀天下,勇于担当,牢记使命的英雄儿女相伴。
人君当思
为什么思
思些什么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以“固本思源”为喻)
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总结历史教训)
诚能十思,垂拱而治
(提出具体做法)
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课堂小结
通假字
振之以威怒
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振”通“震”
“无”通“毋”
文言知识
古今异义
根本
古:树根
今: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
纵情
虚心
以为
古:放纵情感,即骄傲
今:尽情
古:使心虚
今:谦虚的美德
古:以之为
今:认为
文言知识
一词多义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项王曰:”沛公安在?”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安定
怎么,疑问副词
什么,疑问代词
安身养人
垂拱而治
不效则治臣之罪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治理
惩处
医治
文言知识
一词多义
信者效其忠
愿陛下亲之信之
小信未孚,神孚福也
忌不自信

诚实
信任
信用
相信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尝求古仁人之心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不求闻达于诸侯

要求
探求
祈求
追求
文言知识
一词多义
必竭诚以待下
虽董之以严刑
则思知之以安人
则思无以怒而滥刑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同“而”注释为:“来”
介词,用,拿
目的连词,以便
介词,因,因为
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
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介词,把
语助词,呢
语助词,表反问
语助词,呢
文言知识
词类活用
必固其根本
载舟覆舟
则思知止而安人
则思正身以黜恶
宏兹九德
何必劳神苦思
则思虚心以纳下
固,使动用法
覆,使动用法
安,使动用法
正,使动用法
宏,使动用法
劳、苦,使动用法
虚,使动用法
文言知识
词类活用
则思正身以黜恶
惧谗邪
当神器之重
居域中之大
择善而从之
貌恭而不心服
则思江海下百川
乐盘游
恶,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邪,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重,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大,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善,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貌,名词做状语
下,名词活用做动词
乐,意动用法
文言知识
特殊句式
虽董之以严刑
振之以威怒
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介词结构后置
介词结构后置
判断句
判断句
文言知识
1.对下列各句中画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役聪明之耳目 之:结构助词,“的”
B.必固其根本 其:指示代词,“它的”
C.虽董之以严刑 以:介词,“用”
D.德不厚而思国之理 而:连词,表并列
解析:而:连词,表转折,“却”。
当堂检测
2.下列句子中,不属于特殊句式的一项是( )
A.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B.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C.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D.振之以威怒
解析::B项,判断句。C项,省略句,“以”后省略“之”。D项,状语后置句,应为“以威怒振之”。
当堂检测
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在开篇以常见之物设喻,阐明治国之道,对唐太宗的奢靡生活进行了委婉讽谏。
B.魏征认为要保守天下,须“竭诚以待下”,忌“纵情以傲物”,为写“十思”做铺垫。
C.魏征从生活到政治、从个人欲望到品德修养劝谏太宗“十思”,其核心为正己安人。
D.本文多用骈偶句,铿锵成韵,一气呵成,气势雄健而有力,辞工文畅,振聋发聩。
当堂检测
解析:A项,“委婉讽谏”不合文意,应为“直谏”。作者运用了排喻的手法,首先用“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两组比喻,引出“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又以三个排比句从反面说明问题,“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进一步强调了作者的劝谏意图。作者指出,自己说的是连自己这样愚笨的人都明白的道理,何况英明圣哲的皇帝。然后很明确地向唐太宗指出,作为一国之主的帝王,身负重任,就要在安乐时想到危难,尽量避免奢侈,要提倡节俭。
当堂检测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概括历代帝王能创业而不能守业的普遍规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用对比手法来说明竭诚待人和轻视他人会带来不同的结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用“水”和“舟”的关系比喻民心向背决定生死存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堂检测
有善始者实繁
能克终者盖寡
竭诚则胡越为一体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载舟覆舟
所宜深慎
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臣子上疏劝谏帝王确非易事。历史上比干挖心就是千古明证。然而,魏征一生上疏言事二百多次,①_______________,还因此获得唐太宗的盛赞。这说明,他不光有过人的勇气,②_______________。魏征劝谏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因此,③_______________,还获得了“诤臣”的美誉。这不得不归功于他高超的劝谏艺术。魏征进谏,语言真诚谦虚,委婉通达,入情入理,分寸有度。
当堂检测
答案:①不仅没有招致杀身之祸;②更有高超的劝谏智慧(艺术);③他不仅没有触怒龙颜
解析:第一处的内容应与前面内容构成转折;第二处句式上与“不光有……”构成递进关系,内容上注意后文的“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所提示的劝谏艺术;第三处与后面的“还获得了‘诤臣’的美誉”构成递进关系。
当堂检测
感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