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6张PPT)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左传》的相关知识并对文章前两段进行了梳理探究。
回忆所学知识:
1.介绍《左传》和史书体例。
2.说说烛之武的游说艺术。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fú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bì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zhì;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没有
那个人
依靠
损害
自己的
同盟
明智
用
取代
符合武德
还是
离开
梳理课文
梳理课文
【译文】子犯请求晋文公下令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人的支持,我就不会有今天。借助了别人的力量而又去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以混乱代替联合一致,这是不勇武的。我们还是回去吧!”这样晋军也撤离了郑国。
文章探知
秦伯与郑人盟
晋军退兵
文章探知
晋文公毕竟是一代霸主,面对秦国的倒戈,他隐忍不发,采用了撤军的措施,他为什么不继续攻打郑国或者追击秦军责问他们的背盟呢?
晋文公
文章探知
“不仁”“不知”“不武”
“不仁”:只是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晋文公如果真讲“仁义”,当初就不会发兵攻郑。
“不知”:才是实质。“不知”就是不明智,即缺少对现实情况的客观分析,对动武后果缺少冷静判断。
“不武”:“以乱易整,不武”,胜负之数,难以意料。
以上都是表面原因,晋退兵的根本原因是一个“利”字。
文章探知
烛之武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用了什么方法来塑造这个形象?
【提示】
先找出描写烛之武的句子,概括其具体体现了人物的哪种品质,再思考塑造人物的方法。
文章探知
【描写烛之武的句子】
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辞曰:“臣之状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许之。
秦晋围郑……夜缒而出
烛之武的劝说辞
侧面描写
语言描写
环境烘托
语言描写
文章探知
富有才干,声名远播
深明大义,顾全大局
以国为重,机智勇敢
能言善辩,足智多谋
志士、勇士、
辩士形象
一身孤胆闯虎穴,三寸巧舌退强敌!
文章探知
概括其他人物形象
秦穆公
佚之狐
郑 伯
烛之武
晋文公
慧眼识珠
心系国家
知错能改
从谏如流
以利为重
当机立断
头脑清醒
沉着冷静
(1)伏笔与照应
本文在叙述故事时,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例如,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说明秦、郑之间并没有多大的矛盾冲突,这就为下文烛之武劝退秦军埋下了伏笔。
写作特色
(2)波澜起伏
本文情节波澜起伏,描写生动。例如,大军压境,郑国危在旦夕,而佚之狐的推荐使郑伯看到了一线希望;谁知烛之武却因长期得不到重用而推辞,使郑国的希望又趋渺茫。再如,秦国退兵后,子犯建议攻打秦军,秦、晋关系顿时紧张起来;晋文公讲了一番“仁”“知”“武”的道理,才平息了一场虚惊。有张有弛、曲折有致的叙述,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写作特色
(3)详略得当
本文重点放在烛之武退秦师的说辞上,对此事的前因后果,只作简略交代。在烛之武“夜缒而出”之后,郑国君臣和百姓是怎样焦急地等待烛之武的消息,秦国君臣又是以怎样的场面和骄横态度接待这位即将亡国的使臣,作者都一字未提,而是集中笔墨塑造烛之武的形象,从而做到繁简得当,层次井然。
写作特色
主题思想
本文记述的是公元前630年九月秦、晋联合攻打郑国时发生的一场外交斗争,表现了烛之武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个人恩怨的心胸和爱国精神,以及他机智善辩,善于利用矛盾分化瓦解敌人的外交才能。
板书设计
起因
发展
高潮
结局
秦晋围郑
无礼于晋,且贰于楚
临危受命
夜缒出城
劝退秦师
坦言知亡,动之以情
阐明利害,晓之以理
以利相诱,为秦着想
秦晋退兵
引史为例,巧设离间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
通假字
(4)失其所与,不知( )
“已”通“矣”,语气词
“共”通“供”,供给
“说”通“悦”,高兴
“知”通“智”,明智
(3)秦伯说( )
文言知识
古今异义
(1)敢以烦执事
(2)以为东道主
今:主管事物的人
今:泛指主人
古:您,对对方的敬称
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文言知识
古今异义
(5)亦去之
(3)行李之往来
(4)微夫人之力
今:指外出的人携带的随身物品
今:尊称人的妻子
今:距离
古:出使的人
古:那人
古:离开
文言知识
一词多义
(1)以
以其无礼于晋( )
若亡郑以陪邻,敢以烦执事( )
因为,表原因
介词,拿
(2)且
且贰于楚也( )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
连词,并且
连词,况且
文言知识
一词多义
(3)之
子犯请击之( )
是寡人之过也( )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
何厌之有( )
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结构助词,的
代词,他们(秦军)
文言知识
词类活用
(3)贰于楚( )
驻军,驻扎
意动,以……为边邑
有贰心
(1)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
(2)越国以鄙远( )
(5)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
向东边
文言知识
词类活用
在晚上
壮年
远方,边远的地方
缺少的东西
(7)越国以鄙远( )
(5)夜缒而出( )
(6)臣之壮也( )
(8)共其乏困( )
文言知识
文言句式
①邻之厚,君之薄也。(“也”表判断)
②是寡人之过也。(“也”表判断)
(1)判断句
文言知识
文言句式
①(烛之武)许之 (主语)
②(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 (主语)
③(晋惠公)许君焦、瑕(主语)
④(烛之武)夜,缒而出(主语)
⑤以(之)烦执事(宾语)
⑥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 (介词)
(2)省略句
文言知识
文言句式
(3)倒装句
①以其无礼于晋(以其于晋无礼)
②且贰于楚也 (且于楚贰也)
③佚之狐言于郑伯(佚之狐于郑伯言)
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若亡郑于君有益)
⑤何厌之有(有何厌之)之:宾语前置的标志词
文言知识
拓展延伸
烛之武退秦师
【适用话题】
选择、爱国、匹夫有责、口才与成功、艺高人胆大、有志不在年高、 发现人才、知错能改、义与利、小我与大我、个人与集体、道德与利益、关键时刻彰显个人品质、站在他人的角度才能说服他人、迂回比正面进攻的效果好、机遇与准备……
拓展延伸
【素材运用】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在郑伯执政的几十年间,他从未受到重用。可又有什么关系呢?天生我材必有用。人们总是感叹机会与我们擦肩而过。养精蓄锐,机遇只要抓住最关键的一次就行了。在几十年的寂寞隐忍中,他没有自暴自弃,也没有妄自菲薄,而是以惊人的毅力韬光养晦,终于在他生命的最后时期,为自己的人生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1.下列各组画线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夜缒而出 朝济而夕设版焉
B.以其无礼于晋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C.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吾其还也
D.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B
解析:A项,而:连词,表修饰/而:连词,表顺承。B项,两个“于”均为介词,对。C项,其:代词,这/其:语气词,表商量或希望语气,还是。D项,焉:疑问代词,哪里/焉:语气词,可不译。
小试牛刀
2.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的含义与现代相同的一项是( )
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B.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C.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C
解析:A.东道主,今义:请客的主人,古义:东行道路上的主人;B.行李,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古义:使者;C.不仁,古今义均为不仁道;D.夫人,今义:对一般人妻子的敬称,古义:那个人。
小试牛刀
3.下列各项中,全都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①阙秦以利晋 ②君知其难也
③共其乏困 ④又欲肆其西封
⑤秦伯说,与郑人盟 ⑥失其所与,不知
⑦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A.③⑤⑥ B.②⑤⑦ C.③④⑥ D.④⑤⑥
A
解析:③共,同“供”,供给。⑤说,同“悦”,高兴。⑥知,同“智”,明智。
小试牛刀
4.下列各项中,句式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A.夫晋,何厌之有 B.以其无礼于晋
C.敢以烦执事 D.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B
解析:例句与B项均为状语后置句。A项,宾语前置句。C项,省略句,D项,省略句。
小试牛刀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晋两国国君亲率大军围攻郑国,郑国国土被占,国都被围,形势十分危急,佚之狐慧眼识英雄,推荐烛之武去说退秦师。
B.烛之武虽因自己一直未被郑伯重用而牢骚满腹,但在郑伯的自责面前能深明大义,义无反顾地奔赴敌营,以解除国家危难。
C.烛之武在说服秦伯退兵时,既提到郑国的利益,又处处在为秦国的利益着想,不卑不亢,委婉得体,表现出杰出的外交才能。
D.《烛之武退秦师》的叙事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故事情节波澜起伏,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C
解析:C项,“提到郑国的利益”说法错误。根据第3段“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可知,烛之武全是从秦国的利益展开游说的,只字未提郑国的利益。
小试牛刀
6.根据上联写下联:
上联:郑庄公国难当头认过错,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烛之武大敌压境弃前嫌。
解析:文章开篇就造成一种紧张的气氛:秦晋两大国联合起来围攻郑国,战争如箭在弦上,一触即发。上联,先写人物,然后是举动,用主谓结构。下联可以写人物烛之武,形式为国难当头,举动为临危受命或尽释前嫌等。
小试牛刀
7.根据下联写上联:
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联:雄辩救郑烛之武受命退秦师
答案:慧眼识才佚之狐临危荐勇士
解析:分析下联内容,“雄辩救郑”为人物的品格,“烛之武”为人物,“受命退秦师”为背景和成果。那么,下联可以写人物“郑伯”“晋文公”“佚之狐”等。然后分析人物做法,如郑文公在国家危急之时听了大夫佚之狐对于派遣烛之武出使秦军的建议,并立即采纳,可见他能知人善任。晋文公心里十分清楚形势突变不仅围郑已无胜利的希望,而且还可能与秦国发生军事冲突。他的几句话都是以“仁义道德”为基本原则的,合情合理的。几句冠冕堂皇的话,表现了晋文公审时度势、善于机变的性格。佚之狐慧眼识英雄,积极推荐勇士。
小试牛刀
感 谢 观 看 !(共35张PPT)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
鲁国史书《春秋》记载了一件事:“晋人、秦人围郑。”但是晋、秦为何围攻郑国?郑国又是如何化解危机的?这些问题的答案都藏在《左传》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左传》的经典课文《烛之武退秦师》。
学习目标
了解《左传》相关知识;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
壹
分析烛之武说秦伯的思路和技巧,赏析烛之武的形象。学习文章善用伏笔、曲折有致、详略得当的叙事技巧。
貮
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
叁
作家作品
左丘明,姜姓,左氏,名明,鲁国都君庄(今山东省肥城市石横镇东衡鱼村)人。春秋末期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散文家、军事家。师尚父姜子牙二十一世孙,鲁国太史丘成之子。
继承父位,担任鲁国太史,推荐孔子位国相,撰写《左传》(又称《左氏春秋》)和《国语》,生动记录西周和春秋时期的重要史事,详细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成为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和开山鼻祖,尊为“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
左丘明
(前502年~前422年)
作家作品
《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左传》记事比《春秋》详细而具体,从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比较系统地记述了整个春秋时代各诸侯国所发生的重要事件。作者在选材、描写和评论时,往往带有自己的褒贬和爱憎。作者以其敏锐的洞察力、深刻的认识和高度的文学修养,对许多大小历史事件,做了深刻生动的记述。
作家作品
《左传》不仅是我国最早最完备的编年体史书,也是先秦著名的文学作品,是历代散文的典范。
《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有条理,叙述精准,详略得当、简洁;写人精简,委婉有致,人物栩栩如生。常常是几句话,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史书体例
体例 记述方式 例举 概念性质
编年体 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 《春秋》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左传》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
编历史的方式
国别体 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 《战国策》 编历史的方式
纪传体 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 《史记》(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编历史的方式
纪事本末体 通过记叙事件始末反映历史事件 《宋史纪事本末》 编历史的方式
通史 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 《史记》 记载的时间
断代史 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 《汉书》 记载的时间
常识积累
古代爵位制度
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自称、尊称、敬称、谦称
臣,官吏对皇帝上书或说话时的自称。
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执事,指的是办事的官吏,是对对方的敬称。
寡人,诸侯王、国君的谦称,意为“寡德之人”。
背景链接
春秋时期形势图
背景链接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五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
背景链接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
背景链接
秦晋围郑形势图
题目解读
烛之武退秦师
退:使动,使……退。
师:军队
烛之武——烛表示地名,以邑名为氏。“烛地,名叫武的人”
(1)吸引读者,一人与万人,力量悬殊,充满悬念;“退”如加修饰语,肯定是智退,而非力搏也;
(2)介绍了核心人物是烛之武。
题目有何作用?
夜缒( )而出
若不阙( )秦
秦军氾( )南
无能为( )也矣
共( )其乏困
秦伯说( ),与郑人盟
夫( )晋何厌之有
微夫( )人之力不及此
wéi
fú
gōng
yuè
fú
佚之狐( )
fán
zhuì
quē
失其所与,不知( )
使杞( )子、逢( )孙 戍( )之
zhì
qǐ
páng
yì
shù
读准字音
晋侯hóu、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fán南。
因为
对
对……有二心
名作动,驻扎
名作动,驻扎
梳理课文
梳理课文
【译文】僖公三十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文章探知
汉仪粗仿宋简
文章探知
秦晋出兵攻打郑国的原因?
秦晋的友好关系
扩张争霸的野心
晋
国
秦
国
(秦晋之好)
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
在晋国与楚国的城濮之战中,郑国出兵协助楚国,因而结怨于晋。
文章探知
第一段中,我们得到哪些信息?
1.交战的国家(秦晋围郑)
2.战争发生的原因(无礼于晋、贰于楚也)
3.作战势力及兵力布置(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第一段作用:
介绍背景——晋秦围郑。开篇为下文的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文章探知
结合第一段,请概括文中所说郑国面临的形势。
从军事力量上看:
郑国的危机迫在眉睫!
从情势上看:
大敌当前
危在旦夕
腹背受敌
从地理上看:
佚yì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wéi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说
如果
派
听从
主谓取独
年轻时候
尚且
做
这
的
答应
梳理课文
梳理课文
【译文】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假如派烛之武去见秦穆公,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文公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文章探知
佚之狐举荐
夜缒而出
烛之武辞
临危受命
夜缒出城
文章探知
品味郑伯劝说烛之武的语言艺术。
②其次,“恭维”。一个“求”字,郑伯身为国君,却能放下身份,难能可贵;同时,较自然地向烛之武传达:“国难当头,拯救国家的重任非你莫属。”其谦卑、恭维之态,可见一斑。
①首先,“自责”。“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用判断句诚恳地表明了态度,检讨过失,借此感染烛之武。从称谓看,用“吾”“寡人(谦称)”称呼自己,放下身段;用“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称呼烛之武,表达了敬重之意。
③最后,“提醒”。“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巧用转折关系复句,提醒烛之武,“郑亡对你也有危害”。一个“然”字,自然转换话题,急切委婉,绵里藏针,向烛之武传达出个人利益与国家息息相关、唇亡齿寒的道理。
夜缒zhuì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名作状
在晚上
表修饰
已经
如果
使……灭亡
用
办事的官员
把
意动,以……为边邑
形作名,边远的地方
代词
怎么
使……灭亡
来
主谓取独
形→动变雄厚
主谓取独
形→动变薄弱
把……作为
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外交使者
缺少的东西
供给
梳理课文
梳理课文
【译文】夜晚(有人)用绳子拴着烛之武从城楼上放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冒昧地用(亡郑这件事)麻烦您。然而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当做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哪里用得着灭掉郑国而给邻国(晋国)增加土地呢 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外交使者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资粮,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
在结构上,照应了前文的“晋侯、秦伯围郑”“国危矣”等内容。
在内容上,交代了烛之武出城的时间和方式。一是表明形势已经相当危急,战争一触即发;二是表现了烛之武勇赴国难的献身精神。
“夜缒而出”这句话有何作用
文章探知
且君尝为wèi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fú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quē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yuè,与郑人盟。使杞qǐ子、逢páng孙、杨孙戍shù之,乃还。
给予
动作名,恩赐
朝、夕:名作状,在早上/在晚上
渡河
修筑防御工事
句首语气词
满足
名作状在东边
使动,使……成为边境
扩张
边境
使动,使……受损
从哪里
使动,使……受损
来
使……受利
希望
考虑
高兴
名作动结盟
梳理课文
梳理课文
【译文】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他答应给您焦、瑕这两个地方。然而他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所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有满足的时候呢 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之后,又想扩大西边的疆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减少,将从哪里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 使秦国土地减少来使晋国得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伯很高兴,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就回国了。
烛之武智退秦师
详写烛之武说退秦师的经过。烛之武充分利用秦晋矛盾,瓦解了秦晋联盟,达成秦郑联盟。
本段写了什么事情?
文章探知
文章探知
第一步,“示弱”,以退为进。“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烛之武使用副词“既”、句末语气助词“矣”,来透露出郑国必定灭亡的无奈心态,表明郑国不敢“以卵击石”,以便让秦伯放下警惕之心。
第二步,“请托”,博得好感。烛之武用敬称“执事”和假设关系复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来表达对秦伯的尊重、希望与请托之情,吊起了秦伯的“胃口”,拉近了与秦伯的情感距离,以便让秦伯有兴趣听他说下去。
品味烛之武的游说艺术
文章探知
①“亡郑利晋”。烛之武首先从郑国地理位置僻远、秦国管理困难的角度,阐述了“亡郑”无益于秦国的道理:“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接着,又从“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的角度,阐述了“亡郑”厚人薄己,利晋害秦的道理。
②“舍郑利秦”。“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烛之武采用假设阐述了“舍郑”“存郑”对秦国的益处,并引导秦伯放弃与晋国一起攻打郑国的想法。
品味烛之武的游说艺术
第三步,“换位思考”,替对方着想。
文章探知
品味烛之武的游说艺术
第四步,“离间”,成功劝退。
①从晋背信弃义的历史角度——“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烛之武客观地追溯历史,劝说秦伯要“以史为鉴”。
②从晋贪得无厌的必然角度——“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烛之武展望未来,劝说秦伯要“防患未然”。
③从阙秦利晋的“企图”角度——“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烛之武采用层层剥笋的策略,揭示出晋国的野心,提醒秦伯要“幡然醒悟”,不要“惹火烧身”。
文章探知
见秦伯,陈利害
劝退秦师
欲扬先抑,以退为进
阐明利害,晓之以理
以利相诱,为秦着想
引史为例,巧设离间
推测未来,劝秦谨慎
下节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