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和澳门的回归》导学案
【自主学习】
一、“一国两制”的构想
1.背景:解决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强烈愿望。
2.提出
(1)时间: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后。
(2)提出者:_______。
(3)目的: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3.含义:在_______________境内,大陆实行__________制度,台湾、香港和澳门实行__________制度。
4.意义:为实现__________大业指明了前景,赢得了__________的好评,为香港和澳门的回归祖国开辟了途径。二、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
1.香港回归
(1)_______年底,中英正式签署联合声明。
(2)_______年7月1日,中英两国政府在_______如期举行政权交接仪式。中华人民共和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正式成立。
2.澳门回归
(1)______年4月,中葡两国政府签署联合声明。
(2)______年12月20日,中国正式恢复对______行使主权,澳门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3.意义:中国人民洗雪了_____________,标志着我国在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合作探究】
【问题1】 “一国两制”是怎样照顾到香港和台湾的历史和现实情况的?
【问题2】 香港、澳门得以顺利回归的原因有哪些?由此得到怎样的启示?
【自学检测】
1.下图所示历史场景之所以成功实现,主要得益于( )
A.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
B.海峡交流基金会的成立
C.“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D.海峡两岸关系协会的成立
2.2006年,澳门被评为亚洲“最具经济发展潜力城市”。2007年,美国《时代》杂志说“香港现在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具有活力”。上述材料可以说明(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价值
B.“求同存异”倡议的合理
C.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成功
D.“一国两制”构想的正确
3.阅读下列材料:
“一国两制”的构想从实际出发,兼顾了各方面的实际利益,因而是各方可以接受的、合情合理的、切实可行的方案。这一构想,既体现了实现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又充分考虑到台湾、香港、澳门的历史和现实,具有高度的灵活性,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杨先材《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什么是“一国两制”?
(2)根据以上材料,说明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的重要依据。
参考答案
【自主学习】
一、1.香港;澳门;台湾
2.(2)邓小平
3.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主义;资本主义
4.祖国统一;海内外人士二、1.(1)1984
(2)1997;香港;香港特别行政区
2.(1)1987
(2)1999;澳门
3.百年国耻;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合作探究】
【问题1】
探究:(1)①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②从1842年开始通过中英《南京条约》、中英《北京条约》、中英《展拓香港界址专条》三个不平等条约,英国强占了香港。③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香港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不仅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而且也是重要的国际自由港、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国际信息中心。④“一国两制”正是从历史和现实两个角度考虑,明确指出:一要实现香港主权回归,二要保持香港的资本主义制度50年不变,维持香港的繁荣。
(2)①1949年,国民党逃到台湾,台湾与祖国大陆进入对立状态。②在国民党统治期间,台湾的经济也有一定的发展。③“一国两制”就是考虑到台湾的历史情况和现实情况,不仅保持台湾的资本主义制度,而且台湾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
【问题2】
探究:(1)原因:①中国国家实力的增强是回归的前提条件。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建设取得辉煌成就,到20世纪90年代,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国际地位空前提高。②“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③不断努力的谈判是回归的基础。我国政府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采取灵活的方式进行谈判。经过两年谈判,中英双方达成协议,1984年12月中英发表联合声明。1987年,中葡签署并发表联合声明。全国人大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为香港和澳门顺利回归提供了法律依据。④全国人民的期盼是香港、澳门回归的群众基础。
(2)启示: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没有邓小平理论的指引,就没有祖国的富强昌盛;我们要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自学检测】
1.答案:C
2.答案:D
3.参考答案:(1)“一国两制”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和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2)“一国两制”构想兼顾了各方面的实际利益,既体现了实现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又充分考虑到台湾、香港、澳门的历史和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