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度沪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第二单元第9课《巢谷传》课件(4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15-2016学年度沪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第二单元第9课《巢谷传》课件(42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9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五四学制)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4-07 07:25: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2张PPT。巢谷传北宋 苏辙沪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第二单元第9课学习目标1.积累“举、习、友”等文言实词,理解、概括文章大意。
2.能通过对文章词句的品析,把握巢谷的性格品质,体会本文选材典型、详略安排得当的写作特点。
3.?明确作者写此传的用意。
说明:
?? 这篇人物传记写一位忠于友情的笃诚君子巢谷。首写巢谷弃文习武,已使人觉谷与众不同;次写谷与照河名将韩存宝的金石之交,韩因罪“自料必死”,托巢谷以后事,谷“即变姓名,怀银步行往授其子,人无知者”,后写巢谷与苏辙兄弟的交谊。当他们青云直上时,“谷浮沉里中,未尝一见”,而在他们远谪岭南时,谷却自眉州“万里步行”相访,结果死于途中。全文语言质朴,选材典型,详略得宜,只以三件事就将义士巢谷的风节和形象写得很逼真。文章写得情深意挚、结构缜密、文笔简洁、风格质朴,是一篇比较出色的传记。但对初三学生而言,是一篇难度相当大的文章,篇幅长,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有距离。作为一篇新增教材,应该遵循文言文教学的规律,要先扫清字词的障碍,落实字词,疏通文意。在此基础上,通过不断的、有层次的阅读,对文章进行分析、理解,深入的品析。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重点:落实重点字词句,理解文意,把握巢谷的性格品质。
2.? 难点:对于巢谷性格品质的准确理解和概括。
说明:
??? 从开拓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发展的角度考量,教学中重点不应只是简单的串讲分析、感性认知,而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意识,让学生通过抓住关键重点的字词,理解文意;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体会本文人物传记类的文章选材典型、有详有略的特点。但是对于人物性格品质的概括,要学生用恰如其分的词语概括会比较困难。这一方面囿于他们的积淀,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文章的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相去甚远,他们理解上是存在障碍的,所以要求把这作为难点。
作者简介苏辙(1039-1112),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嘉佑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
为官后屡遭贬谪,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
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苏轼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苏洵苏洵(1009年-1066年),字明允,号老泉,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有《嘉祐集》传世。注释举,推荐、选拔
第:科第、科举考试合格列入的等第。
相与:一起,共同,此指相互
纠正生字难词的读音。
橐(tuó) 闾(lǘ) 愍(mǐn) 遗(wèi)奇:以...为奇
谓:对…说
寒饿:受寒挨饿
遗(wèi):送
志节:志向节操
厌:厌倦
意:料想
盖:表示推测,大概
授:给
翻译巢谷,字元修,父中世,眉山农家也。
巢谷,字元修。他的父亲叫中世,是眉山农家的人。
少从士大夫读书,老为里校师。谷幼传父学,虽朴而博。
(他)年少时跟随读书人人读书,老年后担任乡里村学的老师。巢谷年幼时传承了父亲的学问,尽管朴实却很博学。举进士京师,见举武艺者,心好之。
(巢谷)被推荐到城里参加进士考试,看见参加武艺考试的人,心里非常喜欢。
谷素多力,遂弃其旧学,畜弓箭,习骑射。
巢谷平时力气很大,于是放弃了原来所学的东西,置办了弓箭,练习骑马射箭。
久之,业成而不中第。
时间长了,武艺学成了却没有考中进士。闻西边多骁勇,骑射击刺,为四方冠,去游秦凤、泾原间
(巢谷)听说西部很多英勇善战的人,骑射击刺的本领是天下第一,离开家乡去游历秦凤、泾原等地。
所至友其秀杰,有韩存宝者,尤与之善,谷教之兵书,二人相与为金石交。
(巢谷)与所到之处的豪杰结交。有个叫韩存宝的,尤其和他友善。巢谷教他兵书,两人相处结成了金石之交。熙宁中,存宝为河州将,有功,号熙河名将,朝廷稍奇之。
熙宁年间,存宝担任河州的将领,建立战功,被封为“熙河名将”,朝廷渐渐对他感到赏识。
会泸州蛮乞弟扰边,诸郡不能制,乃命存宝出兵讨之。
适逢碰到四川西南的少数名族侵扰边境,各郡都不能制服他们,(朝廷)于是命令存宝出兵讨伐。存宝不习蛮事,邀谷至军中问焉。
存宝不熟悉少数民族泸州蛮的情况,请巢谷到军营中向他询问。
及存宝得罪,将就逮,自料必死,谓谷曰:
等到存宝获罪,将要被逮捕,自己料到一定会死,就对巢谷说:“我泾原武夫,死非所惜,顾妻子不免寒饿。
“我是一个泾原的一介武夫,死并没有什么可惜的,只是我的妻子孩子就难免挨饿受冻,
橐中有银数百两,非君莫使遗之者。”
我袋子里还有数百两银子,除了您没有可以代送给他们的人了。”
谷许诺,即变姓名,怀银步行,往授其子,人无知者。
巢谷答应了。立刻更换姓名,怀揣着银两步行去送给存宝的儿子,没有人知道这件事。
存宝死,谷逃避江淮间,会赦乃出。
存宝死后,巢谷逃避到江淮一带,恰逢皇上赦免才出来。
予以乡闾故,故幼而识之,知其志节,缓急可托者也。 
我因为与巢谷是同乡的缘故,所以小时候就认识他,知道他的志向节操,是可以托付危急之事的人。
予之在朝,谷沉浮里中,未尝一见。
我入朝当官,巢谷杂处于乡民之中,未曾见过一次面。 绍圣初,予以罪谪居筠州,自筠徙雷,徙循。
绍圣年初,我(苏辙)因为获罪被贬职到筠州,然后从筠州调到雷州,再调到循州。
予兄子瞻亦自惠再徙昌化。士大夫皆讳与予兄弟游,平生亲友无复相闻者。
我兄长子瞻(苏轼)也从惠州调到昌化,士大夫们都忌讳和我们兄弟来往了,亲戚朋友也不再联络了。 谷独慨然,自眉山诵言,欲徒步访吾兄弟。
唯独巢谷慷慨激昂地说要徒步寻访我们兄弟俩。
闻者皆笑其狂。元符二年春正月,自梅州遗予书曰:
听见的人都笑他痴狂。元符二年正月,他从梅州送来一封信说:“我万里步行见公,不自意全,今至梅矣。
“我步行万里来见你,自己没有意料到还能保全性命,现在到梅州了。
不旬日必见,死无恨矣。”
不用十天一定能相见,即使死也没有遗憾了。” 予惊喜曰:“此非今世人,古之人也!”
我惊喜地说:“他不是现代的人,而是古人啊!”
既见,握手相泣,已而道平生,逾月不厌。
相见之后,握手相对而哭,然后说平生之事,说了一个多月也不觉满足。 时谷年七十有三矣,瘦瘠多病,非复昔日元修也。
当时巢谷已经七十三岁了,身体瘦弱多病,已经不再是从前的那个元修了。
将复见子瞻于海南,予愍其老且病,止之曰:
他还打算到海南看子瞻,我同情他年老而且多病,劝止他说: “君意则善,然自此至儋数千里,复当渡海,非老人事也。”
“你虽然一番好意,但是从这里到儋州那里数千里,还要过海,不是老人能办到的事。” 谷曰:“我自视未即死也,公无止我!”留之,不可。
他说:“我自认为还不会马上死,你别阻止我。”我挽留他,他不答应。
阅其橐中,无数千钱,予方乏困,亦强资遣之。
我看他的银袋里,没有几千钱了。我虽然也正穷,还是勉强资助送他走了。
船行至新会,有蛮隶窃其橐装以逃,获于新州,谷从之至新,遂病死。
船到了新会,有个南蛮差役偷了他的包逃跑,在新州被抓获,巢谷跟着他到了新州,很快就病死了。
予闻,哭之失声,恨其不用吾言,然亦奇其不用吾言而行其志也。
我听说之后,失声痛哭,遗憾他没听我的话,然而也对他不听我的话去实行他自己的心愿感到惊奇。 予方杂居南夷,与之起居出入,盖将终焉,虽知其贤,尚何以发之?
我住在南方,和蛮夷住在这里,大概也要死在这里了。虽然知道他的贤德,还能用什么方法来发扬他的事迹呢? 闻谷有子蒙,在泾原军中,故为作传,异日以授之。
我听说他有个儿子叫巢蒙,在泾原军中,所以只能为他立传,某天用来交给巢蒙。
谷,始名榖,及见之循州,改名谷云。
巢谷起初叫巢榖,等到在循州见过之后,改名叫巢谷。
疏通文意1、非君莫使遗之者
译:除了您没有人可以代我把银子送给他们。
2、予闻,哭之失声,恨其不用吾言,然亦奇其不用吾言而行其志也。
译:我听说之后,失声痛哭,埋怨他没听我的话,然而也对他不听我的话去实行他自己的心愿感到惊奇。
3、 概括文章各段大意。
第一段:介绍巢谷的生平,少年时弃文从武;
第二段:介绍巢谷与韩存宝的交往,重点写了他不负临终嘱托,冒险送银;
第三段:巢谷与苏辙的关系;
第四段:巢谷万里徒步访二苏;巢谷去南海访大苏,不幸途中病死,作者为之痛哭;
第五段:为巢谷作传的缘由。
概括文章内容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主要写了哪三件事?以简洁的语言来概括。
①巢谷弃文从武。
②巢谷与熙河名将韩存宝的金石之交,为他冒死送银。
③巢谷与苏辙兄弟的交谊。在他们远谪岭南时,谷却自眉州“万里步行”相访,结果死于途中。
(弃文从武)(冒死送银)(徒步访友)巢谷的品质韩存宝评价巢谷:
1、“存宝不习蛮事,邀谷至军中问焉。”
——表现巢谷有不同常人的才能。
2、“怀银步行,往授其子”
——说明巢谷不负所托。
3、“谷许诺,即变姓名,怀银步行,往授其子,人无知者。”
——表现巢谷重视信诺而又不事张扬的坚贞品格,表现出其“缓急可托”的义士之风。
小结:巢谷拥有不同寻常的才能,并且重视信诺而不事张扬。
“非君莫使遗之者”巢谷的品质苏辙评价巢谷:
1、为何称他为“古之人”?
因为巢谷敢于在“我们兄弟”遭贬,众人回避“我们”时,以七十多岁的高龄,不远万里徒步来边远地区看“我们兄弟”,这种行为有高古之风。
小结:富贵不攀、贫贱不移,具有坚贞信义的高风亮节。
2、“然亦奇其不用吾言而行其志也”一句中的“志”指什么?
(1)不远万里来看“我们兄弟”。
(2)为朋友敢于伸张正义。
“知其志节,缓急可托者也。”“此非今世人,古之人也。”写作意图1.作者为什么要为巢谷立传?
知巢谷之贤,扬巢谷之名,斥世俗之风。
2、《巢谷传》表达作者对巢谷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作者对巢谷志节的崇敬和无力报答的惋惜之情。
详略安排为什么要写巢谷弃文从武之事?
写巢谷弃文从武之事,使巢谷的形象更全面立体,说明巢谷特立独行、与众不同,巢谷认为独立自存的生命才是有意义的。
为何略写?
本文的主旨是要表现巢谷轻权势、重情义的优良品质,后两件事例详写是作者着重展现巢谷在与朋友的交往中表现的“信”“义”,而第一件事是为了使人物形象更全面,并非重点,所以略写。
对比手法1、巢谷自身前后作为的对比:苏辙“在朝”而巢谷“浮沉里中”, 巢谷“未尝一见”; 苏辙兄弟“以罪谪”之时,巢谷“徒步访”。
2、巢谷与他人行为的对比。苏辙兄弟遭贬谪后,官员们“皆讳”与他们交往,亲友“无复相闻”;而巢谷“独”“万里步行”拜访。
两组对比,突出巢谷轻权势、重情义的古道热肠。
语言特色(体现在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上)请在文中找出,并加以分析。
动作:
语言:
本文语言冲淡质朴,不事雕琢,寥寥数语,人物坚毅忠贞的形象跃然纸上,可谓鲜明生动、栩栩如生。即变姓名,怀银步行,往授其子“我自视未即死也,公无止我!”结束语:太史公云:“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然而从巢谷身上我们看到了人性最美丽、最耀眼的光辉。也许,与巢谷先生比,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是凡夫俗子,但是虽不能至,心实向往之,光风霁月,天青月白,每个人心中都应有这样的一方净土,洁净精微,一尘不染…… 1.作者为什么要为巢谷立传?
知巢谷之贤,扬巢谷之名,斥世俗之风。 练习2.为什么要写巢谷弃文从武之事?为什么略写?
使巢谷的形象更全面立体,说明巢谷特立独行、与众不同。
因为后两件事例详写是作者着重展现巢谷在与朋友的交往中表现的“信”“义”,而第一件事是为了使人物形象更全面,并非重点,所以略写。
3、巢古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语句)
他是一个值得信赖、负责(“非君莫使遗之者 ”) 、忠于友情(“即变姓名……人无知者”“谷逃避江淮间,会赦乃出” ) 、志向高洁(“此非今世人,古之人也。” )、有情有义,言出必行(拜访二苏)的人。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