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5张PPT。忆冼星海茅盾沪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第二单元第7课教学目标 1.感受冼星海坚强的意志和伟大的气魄。
2.学习文章通过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并体会作者对冼星海的怀念之情。
说明:
??? 本文紧紧围绕“冼星海是怎样一个人呢?”这一问题展开的,按照时间顺序可以分为三部分:
1、未见时想像中的冼星海;
2、初见时长谈中的冼星海;
3、永别后记忆中的冼星海。作者茅盾与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虽然是一面之交,然而一曲荡气回肠的《黄河大合唱》、一幅极富神韵的木刻、一篇历尽艰辛的自传、一次刻骨铭心的长谈,使得作者与他从似曾相识到一见如故,直至终身难忘。通过这些典型事例,我们看到了一个真正音乐家的坚强意志和伟大气魄,看到了一个人民音乐家的严谨态度与敬业精神,展现了冼星海短暂而辉煌的人生,表达了作者对他深深的敬仰与怀念之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 1.重点: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借助圈划、朗读等方法,把握文中有感染力的语句,感受冼星海坚强的意志和伟大的气魄。
??? 2.难点:学习文章通过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说明:
本文善于通过典型事例来再现人物的精神面貌。教学时建议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学会圈划,抓住关键句,反复朗读,体会冼星海的人生态度与艺术追求,充分感受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思想情感。
作者简介 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鸿,笔名茅盾、郎损、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微明、沈仲方、沈明甫等,字雁冰,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人。
茅盾出生在一个思想观念颇为新颖的家庭里,从小接受新式的教育。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毕业后入商务印书馆工作,从此走上了改革中国文艺的道路,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中国革命文艺的奠基人。
茅盾同时也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代表作有小说《子夜》、《春蚕》和文学评论《夜读偶记》。1981年3月14日,茅盾自知病将不起,将稿费25万元人民币捐出设立茅盾文学奖,以鼓励当代优秀长篇小说的创作。
今天我们一起通过学习茅盾的《忆冼星海》一文,来了解这样一位杰出的人民音乐家。 1.? 默读课文。
(1)按照时间为顺序把全文分成三部分,并为它们拟三个小标题。
(2)初步感受作者笔下的冼星海形象。把体现冼星海个性特征的句子圈划下来,用简洁的语言写批注。
第一部分(1-5节):想像中的冼星海;第二部分(6-9节):长谈时的冼星海;第三部分(10-15节):记忆中的冼星海。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并概括冼星海的个性特征。如:战胜了生活;字典上没有一个“难”字;坚强的意志和伟大的魄力;生龙活虎般的具有伟大气魄,抱有崇高理想等等。 2.要求交流初读感受。
(1)分段落,添加小标题
(2)圈划的句子,说说自己在默读过程中所感受到的冼星海。
1.散读文章的第三部分,体会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说说你的理由。精读课文品析典型事例,体会作者情感再次朗读课文第三部分,对关键的句段进行圈划、品读,感悟作者对冼星海崇敬之情。2.指名分别朗读第13、14自然段。当作者得知噩耗后,不止一次地这样想。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假设。思考:有何用意? 3.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茅盾与冼星海仅仅是一面之交,为什么他却能作出如此肯定的假设,而且把冼星海当成此生难忘的挚友?
提示:从前文中找出充分体现冼星海个性特征的典型事例,以反复的朗读促进理解。
具体详细地品读第2、4、5、8、9等自然段,让学生自主地、入情入景地读书,学习文章通过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4.作者在写与冼星海见面之前,先写了他想象中的冼星海,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作者在见到冼星海后,为什么“觉得很熟识,而也感到生疏”?(1)运用铺垫手法,使读者对冼星海有个全面深刻的了解,使冼星海的形象更加鲜明。
(2)说熟识,是已从侧面对冼星海有了较全面较深刻的了解;说生疏,是过去还从未跟冼星海见过面。5.作者在倒数第三段写:“昨晚我忽然这样想……”倒数第二段又说:“现在我还是这样想……”这些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表现了作者极度的惋惜、哀痛和思念之情。6.作者在结尾处说:“只要我神智还没昏迷,他永远活着。”你认为应该怎样理解这句话?这是对“一个生龙活虎般的具有伟大气魄”,“抱有崇高理想的冼星海”的高度肯定,说明冼星海将永远活在作者的心中,同样也活在诸多读者的心中。一个具有非凡的音乐才能、具有伟大气魄、抱有崇高理想的冼星海将永垂不朽。7.对冼星海之死,作者表现出了无限的伤悲之痛,作者是怎样表述这种情感的?作者以写两人的唯一一次见面,并听到他的创作计划,然而他却不能回来了,来表现自己的伤悲。接着,作者又通过“我在写这小文的时候还觉得我是在做恶梦”,“我看到报上的消息时,我半晌说不出话”,“这样一个人,怎么就死了”这些带有极强感彩的语句,抒发了对冼星海之死的悲伤。揭示主旨 作者撷取了几个生活镜头,刻画了冼星海坚强的意志和伟大的气魄,也表达了作者对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的崇敬和怀念之情。在漫漫人生旅途中,冼星海积极的生活态度与人格魅力如一盏明灯,为作者,也为我们照亮了前程。思路点拨
也可以这样的方式展开教学:引导学生抓住回忆性散文富有感彩的特点,通过品味关键语句、揣摩文章遣词造句风格来把握本文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深情;然后指导学生写作,学习在记叙的过程中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练习举隅
1. 本文语言简约而内容丰满、感情真挚,值得我们揣摩和学习。反复朗读下列句子,任选两句作简单评析。
(1)我应当承认,这开了我的眼界,这使我感动,老觉得有什么东西在心里抓,痒痒的又舒服又难受。
(2) 可是它那伟大的气魄自然而然使人鄙吝全消,产生崇高的情感,光是这一点也就叫你听过一次就像灵魂洗过澡似的。
(3)???当他走进我的房间,自己通了姓名的时候,我吃了一惊,“呀,这就是冼星海么!”我心里这样说,觉得很熟识,而也感到生疏。
(4)???????????? 一个生龙活虎般的具有伟大气魄,抱有崇高理想的冼星海,永远坐在我对面,直到我眼不能见,耳不能听,只要我神智还没昏迷,他永远活着。
2.阅读划线句子,结合文章内容,揣摩作者“好奇“的原因和内容。
“好奇”的原因:①_____
“好奇”的原因:②____
①听《黄河大合唱》之后,“发生崇高的情感”
②能写出具有“伟大的气魄”作品的冼星海是怎样一个人3.简要分析作者是怎样把只见过一面的冼星海描写得生动而感人的。(不超过150字)答案示例一:
作者先写听《黄河大合唱》和看《冼星海作曲图》,从侧面表现出冼星海的气魄和神韵;然后再正面描写与冼星海的见面,通过对他滔滔不绝谈吐的描述以及“要写,还得回中国来”的语言描写,表现了他热情开朗的性格和炽热的爱国情怀。文章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使冼星海这一形象生动而感人。
答案示例二:
作者虽与冼星海只见过一面,但印象深刻。作者详细记述了这次见面的情形,描写了冼星海滔滔不绝的谈吐,计划写《民族交响乐》的创意激情,以及“要写,还得回中国来”的铿锵话语。在对人物的描写中,生动地刻画出一个热情开朗、才华横溢、充满爱国情怀的音乐家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课后作业
1.仿写:选取一、二典型事例,描写印象最深刻的一位同学。(要求:(1)务使人物性格鲜明(2)300字左右)
2.拓展阅读:著名小提琴家马思聪撰写的《忆冼星海》,比较这两篇文章的异同。
谢谢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