鸢尾花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后印象派画家梵高的一生并欣赏其绘画作品。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在观察,分析,交流,实践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于艺术作品的评述能力。掌握欣赏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画家的情感,激发同学们对于梦想的执着追求。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对于作品《鸢尾花》的欣赏方法。
教学难点:结合梵高生平经历感受梵高作品中的情感。
教学过程设计参考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意图
一 . 导 入 提问:你有梦想么? 观看视频,提问:视频中的人物都是做什么的?他们有什么样的梦想?又经历了什么? 我们来看一幅绘画作品:《鸢尾花》知道这个字读什么么?鸢,强调读音。知道这幅画是谁画的么? 就是我们视频中这位画家画的。你们看这个画家造型是不是有点奇特啊?谁知道他是怎么了?(引导学生发现耳朵被割掉了)。那这位画家就是我们今天的主人公:文森特·梵高。那这个梵高怎么把自己的耳朵割掉了呢?有谁了解这位画家么? 观看视频 回答:画家、快递员、老人…… 那位画家画的? 受伤了 学生讲出自己了解的梵高。 将学生引入梦想情境。 通过观看时频回答问题,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进入梵高的故事。
二 . 讲 授 新 课 1.教师讲授梵高生平经历:梵高在儿时就不受父母疼爱,长大之后先是去了画廊工作,失败了,后又跟随父亲从事了牧师行业,还是失败了。后来又当了传教士,又失败了。27岁时,梵高选择了绘画,也被学院录取过,但是很快又被开除了……梵高画了一辈子的画,只卖出去过一幅作品。所以他的一生贫困交迫,他的作品也不被世人欣赏,所以在这样的巨大压抑下,梵高在1889年割掉耳朵后被诊断为精神病。1890年,梵高在一个麦田里自杀了。这个时候梵高37岁。那你觉得梵高这一生过得怎么样? 但是他的一生中有一个人对他特别支持,那就是他的弟弟提奥,所以无论他走到哪,他都会给他的弟弟写大量的信件。(展示部分信件),在这些信件中梵高说:他的志向无比明确,他要将画画坚持到底…… 可见梵高是否因为种种磨难而放弃自己的绘画? 2.(背景)那么他的这幅《鸢尾花》就是在他被诊断为精神病之后,他遇到了一个乐观的医生和关系不错的病友,病情得到缓解的时候画的。后来这个作品在梵高去世将近一百年的时候以5300万美元的高价拍卖。这5300万到底是多少钱?那我们就来分析分析,为什么这幅作品具有如此高的价值? 3.(选材)师:“美丽的鲜花那么多,为什么梵高选择了鸢尾花?是有什么用意么?” 因为鸢尾花象征这自由、光明。而梵高的生活中怀才不遇,不被世人理解,充满了心酸波折,他渴望遇见伯乐,遇见光明。所以他画下了内心的渴望。 4.(构图)画面中的这些鸢尾花大都是朝向那个方向生长的? “课件这些鸢尾花整体上大都是内倾的,那梵高这么绘画的用意是什么?” “给你们一点小提示,画面中除了鸢尾花还有什么?” “再来想想为什么要内倾呢?” “为了和左上角的一簇野菊相呼应。”那除了这一出呼应之外,你们仔细观察观察,还有没有其他呼应的地方? 教师总结“在构图上,鸢尾花的整体造型“内倾”,与左上角的一簇野菊呼应,野菊的红色也和土壤的红色相呼应和谐。课件梵高选择的是相互呼应的平稳的构图方式。” 那结合梵高但凡是心情,你觉得梵高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相呼应的平稳构图方式? 梵高通过这样平稳的构图方式,表达了当时相对平和的内心状态。 5.(造型)让我们放大来看看梵高的鸢尾花到底是怎样的?你们平时见过鸢尾花么?我们来看看鸢尾花真实的样子,以及中国的一位书画名家黄有维画笔下的鸢尾花。你觉得梵高的鸢尾花和他们的一样么?哪里不一样? 为什么梵高笔下的鸢尾花不是写实的呢? “梵高在绘画的时候把自己内心里的感受融入了进去。” 6.(色彩)人们都说画中有一株鸢尾花是梵高自己,你们觉得是哪一株?为什么?” 教师总结“白色的那一株是梵高自己,所有的鸢尾花都是蓝色的,唯有这一株鲜明的白色,像一个局外人,倔强的独自盛放。显得有点格格不入。还有人说这一株白色在其中倒显得俏皮活泼。这些不同的声音有错误的么?”可见每个人面对着一件艺术作品都有着自己的感受,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创作也好,赏析也罢都融入自己的情感。 “画面中除了白色之外,还用到了什么颜色?” 将画作转变为马赛克模式。 教师总结所用颜色。 “现在我们来做一个小实验,如果画面中没有红色,换成绿色,会出现怎样的效果,和梵高的原作相比,觉得如何?为什么?” 那我们来看看梵高使用的这四种颜色到底什么关系?(出示色相环)由此可见,对比色的运用会使画面产生怎样的效果?梵高为什么要使用对比色来表现呢? 教师小结:对比色的运用使画面鲜艳、明亮、活力。梵高正是通过这些对比色的运用表达了内心里的那份用全身心去拥抱世间一切的热情。 7.(笔触)展示梵高同一时期的作品《星夜》:“你们觉得这两幅作品除了内容上的不同之外还有什么区别?” “让我们来放大看看”(展示细节图) “你们觉得这两幅作品不同的笔触能体现梵高绘画时怎样不同的心情。” 8. “我们从背景、选材、构图、造型、色彩、笔触、以及情感这几大方面对于梵高的《鸢尾花》进行了赏析。”那谁能完整的将这幅《鸢尾花》评述一遍。一分钟小组讨论的时间。 教师小结。 了解梵高生平。 学生回答:不好,充满波折,贫穷,不被人理解,孤独。 “没有” “向上” “有一点往里斜” “画面左上角还有一些橘色的小花” “为了和那些小雏菊对上(肢体动作)” “大地是红色的,野菊也是红色的” “因为梵高当时的心情是比较好的,病情得到缓解了。” 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他的比较真实,梵高的和真实的长得不太像。 因为梵高有精神病,他很烦躁,所以它并不能那么仔细的去画。 回答:凄苦,充满波折 没有 各抒己见 蓝色、红色、黄色、绿色 “不鲜艳” “太死板”“没有了热情” “明亮、鲜艳、活力、活泼、激情……” “为了表达内心的热情,抒发自己对于大自然以及绘画的热爱。” “笔触不同” “狂躁与温柔” 小组讨论 讲授梵高的一生,引导学生逐步体会梵高生活的困难波折,为之后的作品赏析做好铺垫。 通过高昂的拍卖价钱,激发学生对于欣赏鸢尾花的好奇心。 引导同学们了解选材与情感的关系。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鸢尾花的姿态,发现本幅作品的构图。 、 通过将梵高的鸢尾花和现实生活中以及写实的鸢尾花进行对比,引导学生发现梵高作品造型的特点。 以白色鸢尾花为切入口,引导学生“走入”作品。 引导学生发现白色鸢尾花下所体现的梵高内心。 引导同学们各抒己见,了解艺术与内心情感的关系。 画作马赛克格式,利于学生观察色彩。 通过对比引导学生发现对比色运用给画面带来的感受。 展示色相环,引导学生回顾旧知:对比色。 通过色彩的运用,进一步体会梵高的情感。 通过对比引导学生发现鸢尾花作品细腻的笔触,以及绘画鸢尾花时,梵高内心相对的平静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同学间的合作沟通能力。
三 . 课 堂 实 践 评述向日葵。介绍创作背景:1888年4月,已35岁的梵高从巴黎来到阿尔勒,来到这座法国南部小城寻找他的阳光,他的麦田,他的向日葵……梵高创作了大量描绘向日葵的作品。这幅是其中最著名的,现藏于英国伦敦英国国家美术馆。 学生赏析:《两棵丝柏树》 我们看看梵高之前的画家他们的作品都是怎样的?你觉得和梵高的画比,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他们像什么?你知道他们画这些写实作品的目的么?那梵高之后的作品呢?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的现象? 可见,在此之前的创作都是写实的作品,从客观的记录事实到专注于刻画内心。梵高的作品在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过渡作用。从梵高开始,人们开始关注绘画作品对于个人内心的表达。因此梵高是后印象派的代表人物。在艺术史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学生评述 “更真实” “越来越不真实了” 引导学生对于梵高的向日葵进行评述。以此检验同学们对于本节课的掌握情况。并进一步加深同学们对于梵高的理解,以及掌握评述一幅艺术作品的方法。 在同学们对于梵高的作品,以及在作品中所融入的情感有一定的了解之后,引导学生观察梵高之前以及之后的作品,并借此引导学生发现梵高在艺术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其深远影响。
四 . 课 堂 小 结 观看视频最后一段。提问同学们有何感想。 人们对于梵高的敬重不只因为他的作品,还有他内心里那份对于艺术的执着,虽生活窘迫,却从不放弃,虽不被认可,却仍旧前行。如果有一天,你的梦想遇到了困难,你是否还会坚持!他备受精神病的折磨,却仍旧看的见世间一切的美好,他深爱这自然的一切,并将它们融入画中,揉进生命。 观看视频,说出感受。 会! 通过公益广告的插入,激发同学们对于梦想的追求。 通过不断的提问,激发起同学们内心里对于梦想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