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第三次阶段性检测
语文试卷
第I卷
本卷共12小题,每题3分,共3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
一、(每小题3分, 共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近日,“一不小心拍到语文课本封面”在全网刷屏。从北国的落雪飘骪到南疆的花开陌上,从东海的粼粼波光到西域的巍巍山峦,其中有自然的( ),也有人文的( ),将山川美景嵌入“语文课本封面”,毫无违和感的“混搭”让人直呼“适配度拉满”。
这场特殊的旅行让人们找到了( )书本与现实、心灵与自然的桥梁。当你驻足北京会联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当你畅游洞庭会吟咏出“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当你流连西湖会沉醉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当你登临泰山会感受到“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当美景与文字( ),人们认识到,。朋友们,让我们带着热爱出发,与生活美好相遇。
1. 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A. 巧夺天工 别具一格 联结 交相辉映
B. 鬼斧神工 独具匠心 连接 相映成趣
C. 巧夺天工 独具匠心 连接 交相辉映
D. 鬼斧神工 别具一格 联结 相映成趣
2. 下列填入文中画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旅行不是为了走近自然、欣赏风景,而是为了体验生活、感悟人生
B. 旅行不仅是为了欣赏风景、走近自然,更是为了感悟人生、体验生活
C. 旅行不是为了欣赏风景、走近自然,而是为了感悟人生、体验生活
D. 旅行不仅是为了走近自然、欣赏风景,更是为了体验生活、感悟人生
3、下列与选文中诗文相关的文学常识,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
A 陶然亭的芦花, 钓鱼台的柳影 《故都的秋》 郁达夫 现代
B 吴楚东南拆, 乾坤日夜浮 《望岳》 杜甫 唐
C 三秋桂子, 十里荷花 《望海潮》 姜夔 宋
高三语文 第1页 共 12页
D 正赤如丹, 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登泰山记》 姚鼐 明
二、(每小题3分, 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题。
材料一: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商代甲骨文中就有“龙”字,作尊重 。
显然,第一形为“龙”的“真实”状态的描绘,而后两形尤其是第三形,已经同“龙”字的繁体字“能”相去不远了。然而,这“龙”在今天咱们的生活中可无法见到,于是,关于“龙”究属何物,说法纷纭,莫衷一是。
最常见的说法是古人替蛇装了几只脚,称之为“龙”,它是一种神话中的动物; 也有人据古书“马八尺以上为龙”认“龙”为一种良马; 有人因传说中的龙“能水”而怀疑它是河马,有人据龙的鳞认为它是鳄鱼,甚至有人认为龙即恐龙。以上种种看法虽然不统一,但一致认为龙是一种动物。
也有人认为“龙”与“虹”音近,甲骨文有“虹”字作 。于是认为龙即虹; 更有人认为“龙”字音与“松”相近,龙皮与松皮亦有相似之处,于是把这龙认作了松。
上述种种对龙的解释无一足以使人深信不疑,但随着学者对龙的研究的深入,已经可以初步确定,龙是一种动物类型的图腾,与一般图腾不同的只是,现实世界上并无真正的龙而已。
告诉我们这一事实的是近些年的一些考古发掘。在辽宁与内蒙古交界处的红山,出土了一些珍贵文物。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有一种猪头龙身的玉器,其形体正好作上文所引的“龙”字的第一形; 而值得注意的是,离红山不远的内蒙古,也出土了一种龙头龙身的玉器,形体恰同上述猪头龙身玉器相似,只是龙头代替了猪头。
以上考古发现在很大程度启示我们,“龙”是一种原始崇拜物。龙在原始社会即已有之,既然在龙身上可以出现猪头,那么至少说明龙是一种与猪之类动物有类型学上相似之处的动物;既然甲骨文中的“龙”字与考古出土的龙或“猪头龙”形制如此相似,那么上文中考古出土文物中的玉器必然是“龙”字所写之龙而并非他物。
由此看来,披在龙身上的神秘纱巾已经被揭开。尽管咱们至今还无法细说端详,但是龙是一种原始社会中动物类型的崇拜物,确实是无法怀疑的事实。
取材于王元鹿的《“龙”,你到底是什么》
材料二:
“龙”字历史悠久,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篆文、隶书中均有“龙”字。如:
墨色彩 颜 龍
高三语文 第2页 共 12页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符号,“龙”字记录的对象是什么呢 从甲骨文、金又看,“龙”字是象形字,甲骨文和金文“龙”字似大口长身的一种神奇动物,到了小篆,字形发生变化,故《说文解字》说“龙”为“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 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从肉,飞之形,童省声。凡龙之属皆从龙”。《三国演义》中,罗贯中通过曹操之口,描述了龙的特点:“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 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 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后世辞书如《辞源》云“龙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善变化、能兴云雨利万物的神异动物,为鳞虫之长”; 《辞海》云“传说中一种有鳞角须爪能兴云作雨的神异动物”。可见,“龙”实为先民想象中的神物,乃综合数种动物的形状,并以想象增饰而成。作为古老的汉字,“龙(龍)”记录的就是这样一种想象中的神奇动物。
汉字“龙”记录的也是汉语中的一个词“龙”,字义也是词义。龙有诸般变化,能兴云作雨,属于神兽、灵兽。《礼记·礼运》:“麟、凤、龟、龙,谓之四灵。”“龙”给人无所不能的感觉,故后世给“龙”附加了许多意义。这样,作为词的“龙”就成了多义词。神话传说中有龙王,龙王住在海里,司掌行云布雨,如《西游记》里的东海龙王敖广一类。龙还可以用来比喻非凡的人物,如人中之龙、人中龙凤、藏龙卧虎、望子成龙等,诸葛亮便被称作“卧龙”。还可指长形像龙事物,如:火龙、车水马龙、龙骨等。还可以指有龙形花纹或形状像龙的东西,如苏轼《新茶送签判程朝奉》:“火前试焙分新胯,雪里头纲辍赐龙。”
作为词的“龙”不仅是意义丰富多彩的多义词,还可以作为构语素组成别的词语,除了已经举出的例词外,在现代汉语里还有龙头、龙宫、龙凤胎、龙虎榜、龙门阵、合龙、接龙等等。江湖名、地名、动物名、植物名、事物名也喜欢带“龙”字,如:黑龙江、黄龙河、龙泉、龙潭、黑龙潭、龙山、龙井等。姓名中也不乏“龙”字,龙是古老的姓氏,龙子、龙苴、龙贾皆是春秋战国时的名人,后世也不乏龙姓名人。以“龙”为名的人更多,如贺龙、李小龙、成龙等。以“龙”作为构成要素的成语,也是汉语成语家族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如龙飞凤舞、凤舞龙翔、笔走龙蛇、画龙点睛等,这些成语是褒义或中性的,“龙”常与“虎、凤”等搭配。带“龙”字的成语也有表达贬义的,如老态龙钟、鱼龙混杂等。跟龙有关的歇后语、谚语、俗语也很多,如:龙无云不行,鱼无水不生; 擒龙要下海,打虎要上山; 蛟龙困在沙滩上——威风扫地; 叶公好龙——怕是真的。可见,“龙”是汉语词汇大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国人对于“龙”的厚爱可不能简单地从字词句上来看。自古以来,龙在中华民族的传统中一直是祥瑞的象征。我们的先人通过对星象的观测,完成了时空定位,踏上数千年不间断的文明征程。古人为观测天象,把周天黄道的恒星分成二十八个星组,每
高三语文 第3页 共12页
七宿为一组。其中,“东方苍龙”包含的七宿,连起来的形状像一条龙。苍龙七宿的出没与降雨相互对应,因而古人认为是龙掌管着降雨,而降雨又决定着农耕收成,农耕的收成则决定着人们的生活水平,这样龙成了农耕社会重要的“图腾”。古往今来,“龙”存在于龟甲兽骨、青铜石刻、简帛尺牍、诗词歌赋、经史子集、戏曲小说、神话传说、影视动漫之中,更存在于中华民族的血液和心灵之中。龙的传说、龙的文化、龙的精神、龙的品格,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元素,“龙”象征着吉祥、喜庆、团结、进取、腾飞。
取材于陈昌来的《龙年说“龙”》
4. 下列对两则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商代甲骨文的“龙”字和现在“龙”字繁体字近似,但它是什么目前尚无定论。
B. 根据近几年的考古发掘,可以基本确定龙是一种原始社会中动物类型的崇拜物。
C. “龙”字的历史最为悠久,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篆文中都有“龙”字。
D. 作为汉语中的一个词语,“龙(龍)”字记录对象是一种想象中的神奇动物。
5. 下列关于材料二的相关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说文解字》《三国演义》《辞源》《辞海》对“龙”的描述不尽相同,是综合多种动物形状,并以想象增饰而成。
B. 龙属于神兽、灵兽,给人无所不能的感觉,“龙”还被用来比喻非凡的人物,例如诸葛亮就被称为“卧龙”。
C. 作为词语的“龙”不仅是意义丰富多彩的多义词,还可以作为构成语素组成新的词语,例如龙虎榜、龙门阵等。
D. 以“龙”作为构成要素的成语都是褒义或中性的,且常常与“虎、凤”等搭配,如龙飞凤舞、虎踞龙盘等。
6. 根据文意,下列选项不能体现“中国人对于‘龙’的厚爱”的一项是 ( )
A. 在我国很多地方出土了一些“猪头龙身”或“龙头龙身”的珍贵玉器文物。
B. 除了词语,江湖名、动物名、植物名、事物名,甚至人们取名喜欢带“龙”字。
C. 古人在观测天象时,看到其中连起来形状像一条龙的七宿,称其作“东方苍龙”。
D. 在诗词歌赋,经史子集,戏曲小说、神话传说、影视动漫中多有“龙”的存在。
三、(每小题3分, 共18 分)
王充者,会稽上虞人也,字仲任。其先尝从军有功,封会稽阳亭。一岁仓卒国绝,因家焉,以农桑为业。世祖勇任气,卒咸不揆于人。岁凶,横道伤杀,怨仇众多。会世扰乱,恐为怨仇
离三语文 第4页 共12页
所擒,祖父汎举家担载,就安会稽,留钱唐县,以贾贩为事。生子二人,长曰蒙,少曰诵,诵即充父。祖世任气,至蒙、诵滋甚,故蒙、诵在钱唐,勇势凌人。末复与豪家丁伯等结怨,举家徙处上虞。
建武三年,充生。为小儿,与侪伦遨戏,不好狎侮。侪伦好掩雀、捕蝉、戏钱、林熙,充独不肯,诵奇之。六岁教书,恭愿仁顺,礼敬具备,矜庄寂寥,有臣人之志。父未尝笞,母未尝非,闾里未尝让。八岁出于书馆,书馆小僮百人以上,皆以过失袒谪,或以书丑得鞭。充书日进,又无过失。手书既成,辞师受《论语》《尚书》,日讽千字。经明德就,谢师而专门,援笔而众奇。所读文书,亦日博多。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辩而不好谈对非其人终日不言。其论说始若诡于众,极听其终,众乃兴。以笔著文,亦如此焉; 操行事上,亦如此焉。不好微名于世,不为利害见将。常言人长,希言人短。能释人之大过,亦悲夫人之细非。好自周,不肯自彰,勉以行操为基,耻以材能为名。众会乎坐,不问不言; 踢见君将,不及不对。见污伤,不肯自明; 位不进,亦不怀恨。贫无一亩庇身,志佚于王公; 贱无斗石之秩,意若食万钟。得官不欣,失位不恨。处逸乐而欲不放,居贫苦而志不倦。淫读古文,甘闻异言。世书俗说,多所不安,幽处独居,考论实虚。
充为人清重,游必择友,不好苟交。所友位虽微卑,年虽幼稚,行苟离俗,必与之友。好杰友雅徒,不泛结俗材。俗材因其微过,蜚条陷之,然终不自明,亦不非怨其人。
(王充《论衡·自纪篇》,有删节)
【相关链接】
儒书称:“鲁般、墨子之巧,刻木为鸢,飞之三日而不集。”夫言其以木为鸢飞之,可也;言其三日不集,增之也。夫刻木为鸢,以象鸢形,安能飞而不集乎 既能飞翔,安能至于三日 如审有机关,一飞遂翔,不可复下,则当言遂飞,不当言三日。机关为须臾间,不能远过三日。必失实者矣!
(王充《论衡·儒增》,有删节)
7.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岁凶,横道伤杀 凶:凶险
B. 闾里未尝让让:责备
C. 辞师受《论语》《尚书》,日讽千字 讽:背诵
D. 援笔而众奇奇:认为……奇特
高三语文 第5页 共12页
8.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一岁仓卒国绝,因家焉盘盘焉,困困焉,蜂房水涡
B. 勉以行操为基 以象鸢形
C. 处逸乐而欲不放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D. 俗材因其微过 其孰能讥之乎
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 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辩而不好/谈对非其人/终日不言
B. 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辩而不好谈/对非其人/终日不言
C. 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辩而不好谈对/非其人/终日不言
D. 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辩而不好/谈对非其人/终日不言
10.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字,男子20岁加冠时和女子15岁及笄时取字,通常由长辈、上级或是非常亲密的同辈称呼。
B.闾里,是古代城镇中有围墙的住宅区,也可借指平民、邻居,文中指邻居。
C.《尚书》,原名《书》,是我国最早的历史文献汇编,被列为儒家经典,是“五经”之一。
D.墨子,名翟,春秋末期战国初期人宋国人,观点有“兼爱”“非攻”“尚贤”“节用”等,在先秦时期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
11. 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其中全都表现王充美好品德的一组是( )
①与侪伦遨戏,不好狎侮 ②礼敬具备,矜庄寂寥
③所读文书,亦日博多 ④以笔著文,亦如此焉
⑤贱无斗石之秩,意若食万钟 ⑥行苟离俗
A. ①②⑥ B. ①②⑤ C. ③④⑤ D. ③④⑥
12.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王充极少说别人的短处,而愿意说别人的长处。他为人清高自重,被人诬陷,也不加辩白。
B. 王充幼年时恭顺仁厚,未曾受父母责备鞭打。他追求好名声,喜欢结交杰出高雅的朋友。
C. 王充做官不计较俸禄的多少和官位的高低,国君和将领召见时他考虑不周到就不对答。
D. 《自纪篇》从生活、读书、做官等多方面来写王充的为人处事,多采用对偶句式,既使人物形象鲜明,又言简意赅,富有节奏感。
第Ⅱ卷
本卷共12题, 114分
高三语文 第6页 共12页
四、(26分)
13.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会世扰乱,恐为怨仇所擒。(2分)
(2)其论说始若诡于众,极听其终,众乃是之。(3分)
(3)淫读古文,甘闻异言。(2分)
14. 阅读文言文材料和相关链接,体现出了王充哪些治学态度 (3分)
1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8分)
即事①
杜甫
暮春三月巫峡长,晶晶⑦行云浮日光。
雷声忽送千峰雨,花气浑如百和香。
黄莺过水翻回去,燕子衔泥湿不妨。
飞阁卷帘图画里,虚无只小对潇湘。
[注]①这首诗是杜甫客居夔州(今重庆奉节) 时所作。②皛皛(xiǎo) :又作“皎皎”,洁白明亮貌。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首句“长”字,统领全诗,把夔州暮春三月和峥嵘险长的“巫峡”联系在一起,突出峡中的暮春较其他地方似更长.
B. 第五、六句写过水翻回的黄莺与冒雨衔泥的燕子,以黄莺的狼狈、娇弱,衬托燕子不惧风雨的豪壮。
C. 诗人充分调动感官写景,既有“黄莺过水”“燕子衔泥”的视觉形象,又有“雷声忽送”的听觉形象和“花气百合香”的嗅觉形象。
D. 尾联上句实写“飞阁卷帘”,总结即景风光,指出美景尽在图画中; 下句忽然荡开作结,写出了峡中美景的不足。
(2) “雷声忽送千峰雨,花气浑如百和香”这一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2分)
(3) 本诗与杜甫同一年所作的《登高》相比,请说出在思想情感上有什么不同 (3分)
16 .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8分)
高三语文 第7页 共12页
(1) 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批判秦统治者穷奢极欲以“.”两句揭露其疯狂掠夺财富,并大肆挥霍的暴行。
(2)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荀子在《劝学》中也用“,”强调了自我反思的重要性。
(3) 苏洵在《六国论》中委婉讽谏当朝统治者:“,,是又在六国下矣。”
(4) 《师说》明确指出了从师的标准,“,。”这与年龄大小、身份高低无关。
五、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19分)
无名广场
陈世旭
①南方滨海城市。
②我穿过峡谷般的楼群去看海。却在不期然间,见到这座广场。
③高大发亮的灌木带后面,绵长的花圃,硕大的花朵在冬日里烂漫如火。广阔的大草坪,边际的尽头似乎遥不可及,让巨型建筑失去了高度。
④大草坪海浪般起伏,是一片会呼吸的土地。旋转喷头肆意迸发的水雾,让生命的气息喷薄而出。
⑤一个又一个微微隆起的草坡上,匍匐着粗砺的巨石,像是时光的背影。珍贵的亚热带树木,独立的一株,或是相拥的一簇,挺拔,豪迈,满满的自信。人们满怀希望,播下饱满的种子,而今拔地而起,成为耀眼的存在。
⑥远远近近,散落着白色的敞开式帐篷,让人想起就要远航的船帆,想起银河系的船帆座,想起希腊神话:伊阿宋乘阿格号去找金羊毛,带着众多船员——双子座的卡斯托尔和波吕杜克斯,乐师奥尔普斯,建船者阿尔戈斯,后来连赫拉克勒斯也加入了旅程。
⑦红砖铺就的小径,一对踯躅的老人在咀嚼沧桑,他们曾经手牵手,在彼此的目光中温暖相拥,走过春夏秋冬。肩膀扛着一世的风雨,心里藏着生活的热念,纵使脚下步履蹒跚,依然迤逦前行。回忆总是没有尽头,多少日子在瞬间逝去,在心头烙下满满当当的刻度。相扶相伴的身姿,成为广场上的行为艺术。
⑧坡下的石凳,在回忆燃烧的海誓山盟,散发爱和被爱的温度。迷茫的星光浮现于半空,激流在血脉里奔腾,爱神隐形的翅膀,无声地飞翔。当第一声鸟鸣冲破天际,玫瑰铺满了整个蓝天。
高三语文 第8页 共12页
⑨浓密的树丛中飞出彩色的皮球,紧跟在后面跑出欢叫的儿童,他们是城市的未来。有谁在召唤:去吧,去吧! 去接受海涛的祝福; 去吧,去吧! 前面有无穷的无穷!
⑩回廊上有一个漫游的旅人,严肃而潇洒。他俯首倾听大地奔放的声音,用目光丈量广场的辽阔和纵深。说不定哪天他会成为歌者,为一个不是故乡的城市代言。
隔着广场,与城市相对的另一面,是海。碧绿的堤岸、洁白的浪涌、蔚蓝的天际线,是阳光与海风的织锦。荏苒如梭的光与影,是穿梭在五线谱上的音符,演绎出一曲曲生命的交响。成群的海鸟,忽而蹦跹在林立的桅杆,忽而在空中恣意翻飞,忽而箭一样划过。没有恐惧,没有拘束,没有犹疑,没有 前顾后,王者般地炫耀飞翔的自由。
一切都是绝对自然的呈现。草与树,花与石,高天的流云与大海的波涛,皆用自己的语言说话。整个广场,没有文字,没有广告,没有画幅,没有噪音,没有煞费苦心的表白与宣扬。唯一看到的刻意,是在一个僻静的角落,几只俊美羞怯的铜雕小鹿。
如果一定要赋予这座广场一个主题,那就只有一个选项:自然。
城市,顾名思义,因城而市,或因市而城。最原始的形态是“内之为城,城外为之廓”“日中为市”(《管子·度地》)。是具有相当面积,集中相当住户,产生规模经济的连片地理区域和网络系统,是人群和房屋的结合体,欲望与利益的共同体。个人在其中并不是作为一个完整的人而为人所知,而是属于一个庞大的集群。坦途与坎坷,追求与失落,欢乐与悲伤,智慧与愚蠢,奋发与颓废,成功与失败,美好与丑陋,光明与阴暗,善良与邪恶,温暖与冷酷……构成无数人各各不同的命运图景。
岁月承载了历史的脚步,城市积淀了文明的精华。高塔入云,大厦如林,车水马龙,熙熙攘攘,衣袂蔽日,挥汗如雨,人面千般,风情万种,文化多元,水火兼容。千百年来,城市不知打动了多少敏感的心灵,留下了多少天才的篇章。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杜甫《春夜喜雨》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杜牧《泊秦淮》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张继《枫桥夜泊》
高三语文 第9页 共12页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
………
人群会流动,城市一直在原地。它承载集体的记忆,留下个人的足迹。风物人情,历史掌故、情感印象,连接起一卷卷人文简牍。
城市广场蕴涵的诸多信息,为人类生活提供了足够丰富的物质线索,因而成为城市空间的华彩部分。作为一种城市建设类型,一种公共艺术形态,一种城市构成的重要元素,城市广场既承袭传统和历史,也传递美的韵律和节奏。
广场,是一个城市的脸庞。广场的品质,就是这座城市的品质; 广场的气度,就是这座城市的气度。
曾经走过许多城市,曾经见识许多广场,曾经置身不少雷同的“广场八股”:低头是铺砖,平视见喷泉,仰脸看雕塑,台阶加旗杆,对称中轴线,终点是大楼。空间尺度比例失调,配饰植物很艳俗。脱离了所处的自然环境,丧失了属于自己的独特风格,看不到地域特征,抹杀了人文背景,千篇一律,千部一腔。终至背离了广场的本质,与大众隔膜疏离。
在这座并不显赫的边垂城市,竟然意外惊喜地邂逅这样一座广场——静穆地偏安在城市的一隅,仿佛是一则古老的寓言,一个现代的桃花源,一种悠远的几乎被遗忘的文明。不施粉黛,却丰姿绰约,端庄大气。让城市喧嚣的万丈红尘退避三舍,让身心获得彻里彻外的安宁,让人有一种冲动,想要在现时代里复活古圣先贤、唐诗宋词,以哲学和诗歌的名义标榜一方净土。
当时忘记打听这座广场的名字,回到住地,问当地朋友,因为我说不出所属的地名,回答语焉不详,各不相同。
对我来说,这是一个无名广场。
无名广场的一切都显得那么不经意,但我知道,一切又绝对是精心的营造。名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营造体现出的城市美学,以及由此显示出的对人的尊重。
(有删减)
17.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高三语文 第10页 共12页
A. 花圃 pǔ 迤逦 yǐ 简牍 dú 步履蹒跚 pán
B. 迸发 bèng 蹁跹 qiān 绰约 chuò 赡前顾后 zhān
C. 粗砺 lì 衣袂 jué 边垂 chuí 煞费苦心 shà
D. 踯躅zhú 承载 zài 喧嚣 xiāo 退避三舍 shě
18.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A. 第②段中“我穿过峡谷般的楼群去看海”承接上文的“南方滨海城市”,“却在不期然间,见到这座广场”总起下文。
B. 文章善用比喻:第②段把楼群比喻成峡谷,表达了作者对现代都市的不喜厌倦; 第③段把花比喻成火,突出他的“惊喜”。
C. 第 段对堤岸、浪涌、天际线、光与影和海鸟的描写,表现了无名广场的环境是“绝对自然的呈现”。
D. 第 段引用的古诗词是历代文人给“这座并不显赫”的城市留下的记忆,增加文章的文化底蕴和浪漫色彩。
E. 作者写“广场八股”千篇一律,比例失调,配饰俗艳,没有地域特征和人文背景等,与第 段内容形成对比。
19. “无名广场”有何与众不同之处 (4分)
20. 文章题目是“无名广场”,为什么第 段至第 段写“城市” (5分)
21. 如何理解结尾画线的句子 (4分)
六、(9分)
22.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回答相关问题。(5分)
(1) 《拴在年上的记忆》里面说到“上联与下联的位置常有混淆”,那么判断哪句是上联,还是下联的标准是;上联应贴于门框的侧,下联应贴于门框的侧。(3分)
(2) 下面的一副对联已打乱顺序,请你将正确序号填入横线处。(2分)
①群莺乱飞②沧波无际③杂树生花④大块焕文章⑤白云在天⑥春风扇淑气
上联: 下联:
23.请从《红楼梦》中的林黛玉、《祝福》中的祥林嫂、《边城》中的翠翠三个人物中挑选一个,谈一谈文学作品是如何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要求:从“环境”与“人物”两方面进行阐述,不少于80字。(4分)
高三语文 第 11 页 共 12页
七、作文 (60)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诗人陈先发在儿子16岁时,曾写过一段告诫之语,劝儿子在生活中要积蓄起人生“四力”:眼力,一种强悍的辨别能力,剔除芜杂而后知道什么是你所应坚持的;思力,习得一种方法,形成一种眼光; 定力,不为他人的判断与观点所摆布,不为世界的复杂而乱了方寸之心; 抗压之力,不因挫败而弃,不因重负而失去对生命的激情。
你对这段话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 请从眼力、思力、定力和抗压之力中至少选择两种“力”,结合自己的体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 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 ③不少于800字; 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高三语文 第12页 共12页
答案及简析:
一、(每小题 3 分,共 9 分)
1.B。“鬼斧神工” 侧重于大自然的神奇,“巧夺天工” 侧重于人工技艺的高超,这里形容自然景色用 “鬼斧神工”;“别具一格” 强调独特风格,“独具匠心” 侧重创造性,人文方面用 “独具匠心” 更合适;“连接” 侧重事物相互衔接,“联结” 有结合在一起之意,心灵与自然用 “连接”;“相映成趣” 侧重相互映衬显得有趣,“交相辉映” 侧重光彩照耀,美景与文字用 “相映成趣”。
2.D。根据语境,旅行首先是走近自然欣赏风景,进而体验生活感悟人生,是递进关系,且 “走近自然、欣赏风景”“体验生活、感悟人生” 的顺序更合理。
3.A。B 项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出自《登岳阳楼》;C 项 “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的作者是柳永;D 项姚鼐是清代人。
二、(每小题 3 分,共 9 分)
4. B。A 项说与现在 “龙” 字繁体字近似不准确,是第三形近似;C 项不能说 “龙” 字历史最悠久;D 项 “龙” 字记录对象表述不全面,还包括龙的象征意义等多方面内涵。
5. D。以 “龙” 作为构成要素的成语有表达贬义的,如老态龙钟、鱼龙混杂等。
6. A。出土文物只能说明龙在原始社会的存在形式和地位,不能直接体现中国人对 “龙” 的厚爱。
三、(每小题 3 分,共 18 分)
7. A。“凶” 指年成不好。
8. C。A 项,焉:兼词 “于此”/ 形容词词尾;B 项,以:把 / 按照;C 项,而:都是转折连词;D 项,其:他的 / 难道。
9. C。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辩而不好谈对,非其人,终日不言。意思是才学高但不喜欢随意创作,口才好但不喜欢与人谈论应对,不是合适的人,整天不说话。
10. D。墨子是战国初期人。
11. B。③说的是王充读书多;④说的是王充写文章的风格;⑥说的是王充交友的标准,不是品德。①②⑤都体现了王充的美好品德。
12. B。“他追求好名声” 错误,原文是 “不好微名于世”。
四、(26 分)
13.(1)恰好赶上社会动乱,担心被仇人抓住。(“会”“为…… 所” 各 1 分)
(2)他的言论起初好像与众人不同,听到最后,大家才认为他说得对。(“若”“是” 各 1 分,语句通顺 1 分)
(3)沉迷于阅读古文,喜欢听闻不同的言论。(“淫”“甘” 各 1 分)
14. ①实事求是,对书中不实记载进行批判考证(如对儒书关于鲁般、墨子刻木为鸢记载的考证);②博采众长,广泛阅读各种文书;③独立思考,不随波逐流,对世书俗说多有质疑,幽处独居考论实虚。(每点 1 分)
15.(1)D。尾联下句没有写出峡中美景的不足,而是以虚写实,拓展了意境。
(2)描绘了雷声阵阵,千峰之上大雨骤至,雨气中花的香气弥漫如同多种香料混合的画面。(2 分)
(3)《登高》表达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情感以及忧国伤时的深沉感慨;本诗表达了诗人对暮春时节巫峡美景的喜爱,以及在客居生活中的闲适之情。(3 分)
16.(1)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4)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五、(19 分)
17. A。B 项 “蹁跹” 应读 “pián”,“赡前顾后” 应为 “瞻前顾后”;C 项 “衣袂” 应读 “mèi”,“边垂” 应为 “边陲”;D 项 “退避三舍” 应读 “shè”。
18. BD。B 项把楼群比喻成峡谷没有表达对现代都市的不喜厌倦;D 项引用古诗词是写城市的,不是写这座不显赫的城市。
19. ①景观自然,有会呼吸的草坪、珍贵树木、巨石等,没有刻意的修饰;②充满活力与希望,有老人、儿童、旅人等不同人群;③环境优美,临近大海;④主题自然,没有文字、广告等刻意元素。(每点 1 分)
20. ①写城市的发展变迁、多元内涵等,丰富文章内容;②引出城市广场在城市中的重要地位和意义;③与无名广场形成对比,突出无名广场的独特性。(5 分,第一点 2 分,后两点各 1.5 分)
21. 无名广场看似不经意却精心营造,名字虽不重要,但它体现的城市美学和对人的尊重才是关键。它以自然、和谐、独特的品质给人安宁,让人感受到城市建设中对人性关怀和美学追求的重要性。(4 分)
六、(9 分)
22.(1)仄起平收;右;左。(3 分)
(2)上联:⑥春风扇淑气②沧波无际;下联:③杂树生花①群莺乱飞(④大块焕文章⑤白云在天可备用)(2 分)
23. 示例:以林黛玉为例,她所处的环境是封建礼教森严的贾府。贾府的等级制度、家族兴衰等环境因素塑造了林黛玉敏感多疑、多愁善感、孤高自许的性格。她寄人篱下,在封建家长的约束和礼教的压抑下,小心翼翼地生活,爱情也不能自主,这使得她常常以泪洗面,对落花等自然之物也充满悲悯,用诗词抒发内心的痛苦与无奈,成为封建礼教下典型的悲剧女性形象。(4 分,环境与人物阐述各 2 分)
七、作文(60 分)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