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5张PPT。5 苏轼词两首
定风波第二单元 课文导入 宋代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话说当年,苏轼官至翰林学士时,问自己的幕僚说:“我的词跟柳永的词这么样?”对方答道“柳永的词只适合十七八岁的女孩,手执红牙板,吟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的词,必须要找关西大汉,怀抱铜琵琶,手绰铁板,高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为什么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只有女孩才能把那种韵味唱出来,而苏轼“大江东去”就必须找关西大汉唱呢?
不同的作品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在诵读时就要注意采用适当的方式。今天,我们就来做一趟关西大汉,通过诵读来学习苏轼的另一佳作《定风波》。希望可以打破时空限制跟苏轼达到心灵相通。1.学习诵读古诗文的技巧。
2.通过诵读感受苏轼豁达豪迈的精神之美。
3.立体全面地认识苏轼。 学习目标《定风波》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此时苏轼被贬谪黄州已近三年。在这遭受严重政治迫害后的几年里,苏轼内心当然有忿懑和痛苦的一面,但他却始终能以超人的旷达心态泰然处之。这首《定风波》就表现了苏轼当时“泰然处之”的心境。写作背景整体感知诵读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阅读本首词,思考问题
1.这首词中,词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词句简要回答。研读课文品味鉴赏 【提示】词人是一个吟啸徐行、拄着竹杖、穿着草鞋、顶风冒雨、不畏艰难、镇定从容、旷达乐观的形象。2.有人评价此词是“于简朴中见深意”,请联系全词,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提示】词中记叙了途中遇雨的生活小事,描写了“春风”“山头斜照”等雨后天晴的平常自然之景,但在这些简朴的描述中却表现了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一切苦难都将成为过去的人生哲理。问题探究1.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写雨,抓住雨怎样的特点来写的?重难点解析【点拨】雨骤风狂2.“徐行”且“吟啸”,描写了词人怎样的心态?【点拨】闲适、坦然的心态。【提问】
3. “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是如何以小见大的?【点拨】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4.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给我们以怎样的人生启示?【点拨】⑴阳光总在风雨后。
⑵也许正当我们感到绝望的时候,希望和转机已经在前面等着我们了。
⑶失败和成功是一对孪生兄弟,失败来了,成功还会远吗。
⑷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⑸ 阴雨之后必有阳光,生活中要充满乐观和希望。5.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你如何理解句中的“风雨”和“晴”的?这三句是此篇的画龙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请谈谈是怎样的一种顿悟和启示?【点拨】⑴“风雨”比喻词人生中的逆境,如各种政治打击和人生险途。“晴”比喻春风得意的顺境。
⑵人生有顺逆,有成败,有荣辱,有福祸。但无论处于何种境地,我们都要以坦然而超脱的心态去对待,胜不骄,败不馁,福不喜,祸不悲,这样才能完成自己的人格修养。风雨改变不了苏东坡,也改变不了我们。写作特色1.语意双关,风趣幽默
这首词风趣幽默的笔调,主要表现在语意双关。如“竹杖芒鞋轻胜马”的“轻”字并非指行走之轻快,而是指心情的轻松,大有“无官一身轻”之意,而“竹杖芒鞋”三句并非实景,而是作者当时的心中事。“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中的“萧瑟处”指刚才遇雨的地方,也指人生危难处。“风雨”和“晴”从表面上看,说的是天气的变化,实际上都是指人生的沉浮变幻、喜乐哀愁。这些一语双关的手法,以曲笔直抒胸臆,作者那种无喜无悲、宠辱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呈现在读者面前。2.于日常小事中生发哲理
途中遇雨实属小事,但作者却在常事之中体现出了自己的平生学养、处世精神和开阔胸襟,表示不为外物所累、不为忧患所忧的心情。词中流露出的哲理并非消极的解脱之道,而是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联系作者后来在海南岛所写的《独觉》诗,也有“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句子,可见作者这种学养、胸襟和人生态度,确是一以贯之的。课文小结退出《定风波》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诵读古诗文的技巧
2、通过诵读感受苏轼豁达豪迈的精神之美
3、立体全面地认识苏轼
教学重点:
学习诵读古诗文的技巧
教学难点:
1、通过诵读感受苏轼豁达豪迈的精神之美
2、多角度全面地认识苏轼
一、导入: 宋代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话说当年,苏轼官至翰林学士时,问自己的幕僚说:“我的词跟柳永的词这么样?”对方答道“柳永的词只适合十七八岁的女孩,手执红牙板,吟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的词,必须要找关西大汉,怀抱铜琵琶,手绰铁板,高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为什么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只有女孩才能把那种韵味唱出来,而苏轼“大江东去”就必须找关西大汉唱呢?
不同的作品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在诵读时就要注意采用适当的方式。今天,我们就来做一趟关西大汉,通过诵读来学习苏轼的另一佳作《定风波》。希望可以打破时空限制跟苏轼达到心灵相通。
二、请同学们看教材注释一以及题记,了解《定风波》的写作背景。
苏轼因 “乌台诗案”被(贬官)至黄州。同学们想一想:被贬官的人的心情如何?有一天,他出访友人,天公不作美,却在沙湖道中(遇雨),没有雨具,大家极为(狼狈),只有他独(不觉),同学们你们想到了什么呢?苏轼这个人真是……大家带者省略号,放声朗读《定风波》
三、研读课文
阅读本首词,思考问题
1.这首词中,词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词句简要回答。
明确:词人是一个吟啸徐行、拄着竹杖、穿着草鞋、顶风冒雨、不畏艰难、镇定从容、旷达乐观的形象。
2.有人评价此词是“于简朴中见深意”,请联系全词,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明确: 词中记叙了途中遇雨的生活小事,描写了“春风”“山头斜照”等雨后天晴的平常自然之景,但在这些简朴的描述中却表现了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一切苦难都将成为过去的人生哲理。
五、重难点探究:
1.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写雨,抓住雨怎样的特点来写的?
讨论明确: 雨骤风狂。
2. “徐行”且“吟啸”,描写了词人怎样的心态?
讨论明确:闲适、坦然的心态。
3.“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是如何以小见大的?
讨论明确: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4. 过片到“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给我们以怎样的人生启示?
讨论明确:
⑴阳光总在风雨后。
⑵也许正当我们感到绝望的时候,希望和转机已经在前面等着我们了。
⑶失败和成功是一对孪生兄弟,失败来了,成功还会远吗。
⑷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⑸ 阴雨之后必有阳光,生活中要充满乐观和希望。
5.“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你如何理解句中的“风雨”和“晴”的?这三句是此篇的画龙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请谈谈是怎样的一种顿悟和启示?
讨论明确:
⑴“风雨”比喻词人生中的逆境,如各种政治打击和人生险途。“晴”比喻春风得意的顺境。
⑵人生有顺逆,有成败,有荣辱,有福祸。但无论处于何种境地,我们都要以坦然而超脱的心态去对待,胜不骄,败不馁,福不喜,祸不悲,这样才能完成自己的人格修养。风雨改变不了苏东坡,也改变不了我们。
六、艺术手法
1、写眼前景,想心中事,异质而同构
2、若即若离,隐喻寄托
3、以小喻大,言外无穷
七、板书设计
课件19张PPT。 5苏轼词两首
念奴娇·赤壁怀古第二单元 北宋有这样一位文人,他才华横溢,诗、词、文章、书法、绘画样样精通。尽管他才华超群,却因秉性耿直,在政治上屡遭挫折,但他依然高唱“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仕途失意中不乏乐观旷达 ,大家知道此人是谁吗?(北宋大文豪苏轼)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他的一首“千古绝唱”《 念奴娇?赤壁怀古》。新课导入1.了解作者的生平,理解作品内容。
2.反复诵读中领略苏轼豪放雄迈的词风。
3.品味重点语句,体悟作者情感。 学习目标苏轼( 1036 一 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四川眉州眉山人。北宋中、晚期著名文学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他一生才气纵横,诗、词、文、书法都有很高造诣。作者简介整体感知“诗”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
“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
“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书法四大家”。
作品有《苏东坡集》、词有《东坡乐府》。 这首词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七月,其时苏轼由于以诗文讽喻新法,他的政敌就摘取他诗文中的句子,罗织罪名,把他送入监狱,欲置之死地。但再三审讯,无法结案,终于以黄州团练副使之衔,把他贬到黄州。这首词是他刚从监狱放出来,游赏黄州城外的赤壁矶而作。写作背景1.自读文本,注意体会词风特点,并找出相关词句加以说明。初读——领略词风,把握基调【提示】雄浑大气,豪迈奔放。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此句视觉开阔,时空纵横交错,显示了意境的宏阔,大气磅礴。又如,“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此句极富动感,充满气势,给人澎湃激越之感。再如,“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此句豪放大气,展示了周瑜的卓越功勋,给人豪迈、激情之感。 2.全词的情感基调是什么?为什么?【提示】豪迈乐观。上片以豪迈之情描写雄壮之景。下片尽管词中有悲愤和失落的情感流露,但失落、悲伤过后,想到人生像梦一样短暂、虚幻,唯江月是永恒的,因此心情有些释然、超脱,表现了一种乐观旷达的情怀。 美读——领略词风,把握基调【提示】语气:雄浑粗重 语速:缓慢
重读:动词、形容词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 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红色表示重读,“~~” 表示拖长音,“/”表示停顿)研读课文品读——体悟情感,含英咀华【提示】“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用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使画面富有动态美;用比喻、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展现了大江两岸怪石嶙峋、巨浪滔天的景象;从形、声、色等角度描写,使人如见其景,如临其境。
(一)品读上片
1.词的上片有一句写景特别生动形象,能否找出并分析其为何生动?2.苏轼用寥寥十几字,展现了赤壁周围巨浪滔天、雄奇壮美的景象,大家能否进一步展开联想和想象,用散文的笔法细细描绘这一神奇壮美的画面?【提示】范文示例:大江两岸,陡峭的山峰昂然挺立,直插高空。江水滔滔,疯狂拍打着两岸;被岸石击碎的巨浪,飞花碎玉般四处飞溅。江中卷起的重重浪花,像朵朵怒放的白莲,若堆堆无瑕的白雪。咆哮的涛声,如雷霆轰鸣,似万马奔腾。上片小结即景 怀古 大江东去 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 江山如画 三国周郎赤壁 一时多少豪杰 层层铺垫情景交融(二)品读下片1.江山如此壮美多娇,怎不吸引无数英雄为之折腰?细数一下当时的英豪,如横槊赋诗的曹操、求贤若渴的刘备、驰马射虎的孙权、刮骨疗毒的关羽、忠肝义胆的张飞、匹马救助的赵云、神机妙算的诸葛亮、足智多谋的周瑜、忠心耿耿的黄盖等等,诸多英雄,作者为何单写周瑜一人? 【提示】仰慕周瑜英雄业绩;用周瑜少年得志反衬自己报国无门,抒发壮志难酬的情怀。怀古 周瑜
年龄:34
婚姻:美女相伴
外表:英俊儒雅
职位:东吴都督
际遇:功成名就自伤苏轼
年龄:47
婚姻:屡遭不幸
外表:早生华发
职位:团练副使
际遇:功业未就
2.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有人说表现了作者消极的情绪,有人说体现了 一种旷达的情怀,你怎么看? 【提示】“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反映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是诗人仕途坎坷、壮志难酬的悲叹和愤慨,在貌似自慰自解的言辞之中激荡着一腔追慕英雄、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之情。这里寄寓着作者入世、出世的双重矛盾心理,貌似“出世”—清静无为、超脱凡尘的老庄思想,实质是“入世”—渴望实现理想、建功立业。(公瑾)小乔初嫁赤壁之战伤己:早生华发人生如梦现实感慨:怀古下片小结课文小结全词总结:全词以江山之胜,英雄之业为题材,以纵横之笔将怀古、咏史、写景、抒情熔为一体,视野开阔,境界宏大,气势磅礴,格调雄浑豪迈,是豪放词的代表。布置作业1.背诵这首词,思考:苏轼遇到挫折能乐观对待,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过挫折,你是如何对待的?
2.预习下一课。退出《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的生平,理解作品内容。
2.反复诵读中领略苏轼豪放雄迈的词风。
3.品味重点语句,体悟作者情感。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北宋有这样一位文人,他才华横溢,诗、词、文章、书法、绘画样样精通。尽管他才华超群,却因秉性耿直,在政治上屡遭挫折,但他依然高唱“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仕途失意中不乏乐观旷达 ,大家知道此人是谁吗?(北宋大文豪苏轼)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他的一首“千古绝唱”《 念奴娇·赤壁怀古》。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
苏轼( 1036 一 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四川眉州眉山人。北宋中、晚期著名文学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他一生才气纵横,诗、词、文、书法都有很高造诣。
“诗”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
“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
“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书法四大家”。
作品有《苏东坡集》、词有《东坡乐府》。
写作背景:这首词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七月,其时苏轼由于以诗文讽喻新法,他的政敌就摘取他诗文中的句子,罗织罪名,把他送入监狱,欲置之死地。但再三审讯,无法结案,终于以黄州团练副使之衔,把他贬到黄州。这首词是他刚从监狱放出来,游赏黄州城外的赤壁矶而作。
三、初读——领略词风,把握基调
1、学生自读文本,注意体会词风特点,并找出相关词句加以说明。
明确:雄浑大气,豪迈奔放。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此句视觉开阔,时空纵横交错,显示了意境的宏阔,大气磅礴。又如,“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此句极富动感,充满气势,给人澎湃激越之感。再如,“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此句豪放大气,展示了周瑜的卓越功勋,给人豪迈、激情之感。
2、全词的情感基调是什么?为什么?
明确:豪迈乐观。上片以豪迈之情描写雄壮之景。下片尽管词中有悲愤和失落的情感流露,但失落、悲伤过后,想到人生像梦一样短暂、虚幻,唯江月是永恒的,因此心情有些释然、超脱,表现了一种乐观旷达的情怀。
四、美读——调准节奏,读出韵味
多媒体展示赤壁风光图片(配文字和音乐), 学生尽情朗诵,师生点评 ,老师总结诵读技巧。
明确:语气 :雄浑粗重
???语速:缓慢
重读:动词、形容词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 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加点表示重读,“~~” 表示拖长音,“/”表示停顿)
五、品读——体悟情感,含英咀华
(一)品读上片
1、词的上片有一句写景特别生动形象,能否找出并分析其为何生动?
明确:“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用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使画面富有动态美;用比喻、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展现了大江两岸怪石嶙峋、巨浪滔天的景象;从形、声、色等角度描写,使人如见其景,如临其境。
2、苏轼用寥寥十几字,展现了赤壁周围巨浪滔天、雄奇壮美的景象,大家能否进一步展开联想和想象,用散文的笔法细细描绘这一神奇壮美的画面? ?先用投影仪展示学生的文字,之后老师出示范文。范文示例:大江两岸,陡峭的山峰昂然挺立,直插高空。江水滔滔,疯狂拍打着两岸;被岸石击碎的巨浪,飞花碎玉般四处飞溅。江中卷起的重重浪花,像朵朵怒放的白莲,若堆堆无瑕的白雪。咆哮的涛声,如雷霆轰鸣,似万马奔腾。
上片小结:ppt展示
(二)品读下片
1、江山如此壮美多娇,怎不吸引无数英雄为之折腰?细数一下当时的英豪,如横槊赋诗的曹操、求贤若渴的刘备、驰马射虎的孙权、刮骨疗毒的关羽、忠肝义胆的张飞、匹马救助的赵云、神机妙算的诸葛亮、足智多谋的周瑜、忠心耿耿的黄盖等等,诸多英雄,作者为何单写周瑜一人?
明确:
仰慕周瑜英雄业绩;用周瑜少年得志反衬自己报国无门,抒发壮志难酬的情怀。
2、“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有人说表现了作者消极的情绪,有人说体现了 一种旷达的情怀,你怎么看?结合苏轼的生平、思想和作品谈谈你的认识。( 课前让学生搜集苏轼的生平资料和作品 )
明确: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反映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是诗人仕途坎坷、壮志难酬的悲叹和愤慨,在貌似自慰自解的言辞之中激荡着一腔追慕英雄、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之情。这里寄寓着作者入世、出世的双重矛盾心理,貌似“出世”—清静无为、超脱凡尘的老庄思想,实质是“入世”—渴望实现理想、建功立业。
下片小结:ppt展示
五、小结
全词以江山之胜,英雄之业为题材,以纵横之笔将怀古、咏史、写景、抒情熔为一体,视野开阔,境界宏大,气势磅礴,格调雄浑豪迈,是豪放词的代表。最后有感情的齐读该词,力争读出苏子内心的悲愤与旷达。
六、作业:
1.背诵这首词,思考:苏轼遇到挫折能乐观对待,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过挫折,你是如何对待的?
2.预习下一课。
《苏轼词两首》随堂练习
一、语基落实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组读音都相同的一项是( )。
A.故垒/累赘 公瑾/谨慎 惊涛拍岸/文韬武略
B.豪杰/借助 樯橹/蔷薇 吟啸徐行/风雨萧瑟
C.狼狈/疲惫 料峭/俊俏 羽扇纶巾/至关重要
D.蓑衣/绳索 斜照/写照 竹杖芒鞋/仗义执言
2下列词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乱石穿空,惊涛拍岸 穿:直指。
B.一尊还酹江月 酹:祭奠。
C.何妨吟啸且徐行 徐:缓慢。
D.一蓑烟雨任平生 任:担负。
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4将下列诗词名句补写完整。
(1)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________________。(苏轼《定风波》)
(2)欲把西湖比西子,________________。(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3)不识庐山真面目,________________。(苏轼《题西林壁》)
(4)________________,熟读深思子自知。(苏轼《送安惊落第诗》)
(5)我欲乘风归去,________________,高处不胜寒。(苏轼《水调歌头》)
(6)________________,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7)________________,最是橙黄橘绿时。(苏轼《赠刘景文》)
(8)竹外桃花三两枝,________________。(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二、阅读理解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第5~8题。
念奴娇 赤壁怀古
苏 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5这首词的上阕写景怀人,在众多的风流人物中,作者为什么把怀念的对象锁定为周瑜?
6词作以“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结束全词,表现了怎样的人生格调?
定风波
苏 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7古人评苏轼这首词时说,“足征是翁坦荡之怀,任天而动”且“能道眼前景,以曲笔直写胸臆”(郑文焯《手批东坡乐府》)。结合作品简要分析词人是如何“任天而动”的。
8古今不同读者对这首词的理解各异,有人认为这首词是“旷达人语”,也有人认为这首词是“归隐人语”。谈谈你对此词的理解
参考答案:
答案:1.C 思路解析:A项,分别读:lěi/léi,jǐn/jǐn,tāo/tāo;分别读:jié/jiè,qiáng/qiáng,xiào/xiāo;Bèi/Bèi,qiào/qiào,guān/guān分别读:suō/suǒ,xié/xiě,zhàng/zhàng。
2.D 思路解析:D项“任”的意思是“听任”“任凭”的意思。
3.C 思路解析:A项“去”:①动词,离去;②动词,距离。B项“还”:①副词,还是;②动词,环绕。C项“且”,都是表并列的连词,不用翻译。D项“胜”:①动词,胜过,超过;②形容词,优美,美好。
4.(1)也无风雨也无晴 (2)淡妆浓抹总相宜 (3)只缘身在此山中
(4)故书不厌百回读 (5)又恐琼楼玉宇 (6)但愿人长久 (7)一年好景君须记 (8)春江水暖鸭先知
5.思路解析:此题考查对词的内容和主旨的理解能力。可以结合所写景物的地点和作者所要抒发的情感来思考。
参考答案:作者在千古风流人物中,把追怀的对象锁定在周瑜身上,不仅因为此地是三国赤壁之战的遗址,更因为作者怀有年老而无为、壮志不得施展的惆怅。这样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年少而功成名就、意气风发的周瑜,使作者与周瑜形成鲜明的对比,表达作者英雄无奈的情感。
6.思路解析:此题考查对作者思想情感的把握和对作者流露出的观点态度的理解能力。在词的结尾,作者用祭奠江月来收束全词,表现了自己的忧谗畏讥和无可奈何,这在内容上是消极的。不过,这样的结尾却具有很高的艺术性,特别是“江月”一词,又让人感到作者的豁达与豪放。
参考答案:作者在对大好河山的赞美和对英雄人物的追怀后,以“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结束全词,既表现了作者对人生短暂的感喟和功业无成的无奈,又表现了作者襟怀旷达、自解自慰的超脱和豁达。
7.思路解析:解答这个题目的关键是理解“任天而动”的含义,“天”指自然,“动”指诗人的主观情感。结合词前面的小序和词结尾处的“写胸臆”语分析即可。
参考答案:所谓“任天而动”即自然景物引发、牵动人的主观情感。这首词表面写道中遇雨,雨过天晴遂又感春风,又见阳光;实指人生亦会遭遇突如其来的“风雨”,而这一切终会过去,不要把它们放在心上。这便是作者的“以曲笔直写胸臆”。
8.思路解析:这是一个主观性很强的题目,只要能结合作品自圆其说即可。无论是“旷达人语”,还是“归隐人语”,其核心是对“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任平生”“归去”的解读。
答案示例:(1)风雨不定,依然“吟啸”与“徐行”;暂失鞍马,内心依然轻松;纵然是“一蓑烟雨”,也可了此一生;在作者眼中,春风、朝阳终会有,风雨阴晴以及一切的如意不如意总会“归去”,由此可见这首词确实是“旷达人语”。(2)隐居山林,“吟啸”“徐行”,视竹杖草鞋胜过鞍马,情愿蓑衣独钓,了此一生;在作者眼中,“归去”的生活中无所谓风雨阴晴,由此可见这首词确实是“归隐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