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课外短小文言文阅读--历史事件 专题练
2025年初中语文中考复习备考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齐王一日临朝,顾谓侍臣曰:“吾国介于数强国间,岁苦支备①,今欲调丁壮,筑大城,自东海起,连即墨,经太行,接轩辕,下武关,逶迤四千里,与诸国隔绝,使秦不得窥吾西,楚不得窃吾南,韩、魏不得持吾之左右,岂不大利邪?今,百姓筑城,虽有少劳,而异日不复有征戍侵虞之患,可以永逸矣。闻吾下令,孰不欣跃而来耶?”艾子对曰:“今旦大雪,臣趋朝,见路侧有民,裸露僵踣,望天而歌。臣怪之,问其故,答曰:‘大雪应候②,且喜明年人食贱麦,我即今年冻死矣。’正如今日筑城,百姓不知享永逸者在何人也。”
【注释】①支备:调度战备。支,调度、支付。②应侯:顺应时令。
1.请用“/”线为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一处)
楚 不 得 窃 吾 南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今旦大雪,臣趋朝,见路侧有民,裸露僵踣,望天而歌。
3.从这篇文章中可以看出齐王是怎样的君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蒙骜①帅师伐魏,取高都、汲②。魏师数败,魏王患之,乃使人请信陵君于赵。信陵君畏得罪,不肯还,诫门下曰:“有敢为魏使通者死!”宾客莫敢谏。毛公、薛公见信陵君曰:“公子所以重于诸侯者,徒以有魏也。今魏急而公子不恤③,一旦秦人克大梁,夷先王之宗庙,公子当何面目立天下乎!”语未卒,信陵君色变,趣④驾还魏。魏王持⑤信陵君而泣,以为上将军。信陵君使人求援于诸侯。诸侯闻信陵君复为魏将,皆遣兵救魏。信陵君率五国之师败蒙骜于河外,蒙骜遁走。
(选自《资治通鉴》)
【参考注释】①蒙骜(ào):秦国大将。②高都、汲:地名。③恤:体恤,顾惜。④趣(cù):催促。⑤持:握着……的手。
【乙】
范式字巨卿,少游学于太学①,与汝南②张劭③为友。劭字元伯。二人并告④归乡里。式谓元伯曰:“后二年当还,将过⑤尊亲。”乃共克⑥期日。后期方至,元伯具以白⑦母,请设馔⑧以候之。母曰:“二年之别,千里结言,尔何敢信之诚也?”对曰:“巨卿信士,必不违约。”母曰:“若然,当为尔酿酒。”至其日,巨卿果到,升堂拜饮,尽欢而别。
(节选自《后以书》,有删改)
【参考注释】①太学:京城最高学府。②汝南古地名,今河南境内。③张劭;字元伯,范式的朋。④告:告假。⑤过:拜访。⑥克:约定。⑦白:告诉。⑧馔:饭食。
4.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式谓元伯曰 谓: (2)徒以有魏也 徒:
(3)蒙骜遁走 走: (3) 若然 若: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尔何敢信之诚也? 译文:
(2)诸侯闻信陵君复为魏将,皆遣兵救魏。译文:
6.阅读甲文,说说信陵君为什么能成功救魏?
7.在乙文张劭眼中,范式是怎样的一个人(用原文语句回答)?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乙文给你怎样的启示。
太宗有一骏马,特爱之,恒于宫中养饲,无病而暴死,太宗怒养马宫人,将杀之。皇后谏曰:“昔齐景公以马死杀人,晏子请数①其罪云:‘尔养马而死,尔罪一也;使公以马杀人,百姓闻之,必怨吾君,尔罪二也;诸侯闻之,必轻吾国,尔罪三也。’公乃释②罪。陛下尝读书见此事,岂忘之邪?”太宗意乃解。又谓房玄龄曰:“皇后庶事相启沃③,极有利益尔。”
(选自《贞观政要》)
注释:①列举(罪状或过失)。②取消;解除。③沃,浸泡。
8.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恒于宫中养饲 恒:常常,平常 B.皇后谏曰 谏:进谏,规劝
C.必轻吾国 轻:轻视,瞧不起 D.极有利益尔 益:增加
9.将文章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0.简要分析故事中太宗和皇后的形象特点。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1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
(1)二岁而孤( ) (2)或夜昏怠( )
(3)辄以水沃面( ) (4)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
12.把下面文言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
13.阅读此文后,你有哪些启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触龙说赵太后
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①,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贱息②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③而托之。”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太后笑曰:“妇人异甚。”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④贤于长安君。”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
左师公曰:“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太后曰:“诺,恣⑤君之所使之。”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
(选自《战国策》,有删改)
注释:①[为质]古代诸侯国求助于别国时,每以公子抵押,即人质。②[贱息]对自己儿子的谦称。③[填沟壑]对自己“死”的谦称,自比为贱民奴隶,野死弃尸于溪谷。④[燕后]赵太后之女,远嫁燕国为后。⑤[恣]任凭。
14.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限3处。
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15.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含义。
(1)大臣强谏 强:
(2)入而徐趋 徐:
(3)窃爱怜之 窃:
(4)必勿使反 反:
16.翻译下列句子。
(1)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2)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
17.选文中的触龙善于进谏,使国家摆脱危机,请概述他的进谏艺术。
狄武襄公青①初以散直②为延州指使。是时西边用兵,公以才勇知略,频立战功。常被发、面铜具,驰突贼围,敌人畏慑,无敢当者。公识度宏远,士大夫翕然称之,而尤为韩魏公、范文正公所深知,称为国器。文正以《春秋》《汉书》授之曰:“将不知古今,匹夫之勇,不足尚也。”公于是博览书史,通究古今,已而立大功,登辅弼,书史策,配享宗庙,为宋名将,天下称其贤。
(节选自《渑水燕谈录》)
【注释】①武襄公狄青。②散直:侍从之官。
18.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初以散直为延州指使
②常被发、面铜具
19.翻译句子。
公于是博览书史,通究古今,已而立大功。
20.结合选文,说说狄青为什么能够被天下称贤。
21.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圣王布德施惠,非求报于百姓也;郊望神禘尝①,非求报于鬼神也。山致其高,云雨起焉;水致其深,蛟龙生焉;君子致其德而福禄归焉。
齐桓公北伐山戎氏,其道过燕,燕君逆而出境②。桓公问管仲曰:“诸侯相逆,固出境乎?”管仲曰:“非天子不出境。”桓公曰:“然则燕君畏而失礼也。寡人不道,而使燕君失礼。”乃割燕君所至之地,以与燕君。诸侯闻之,皆朝于齐。
盂简子相梁,有罪而走齐。管仲迎而问之曰:“吾子相梁之时,门下使者几何人矣?”孟简子曰:“门下使者有三千余人。”管仲曰:“今与几何人来?”对曰:“臣与三人俱。”仲曰:“是何也?”对曰:“其一人父死无以葬,我为葬之;一人母死无以葬,亦为葬之;一人兄有狱,我为出之。是以得三人来。”管仲曰:“嗟兹乎!吾穷必矣!吾不能以春风风人,吾不能以夏雨雨人,吾穷必矣。”
(节选自《说苑·贵德③》)
[注释]①郊望禘尝:指一年之中四季的祭祀。②逆而出境:出境欢迎。③贵德:重视德行。
(1)解根据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词语。
文言字词 方法 解释
山致其高 参考成语法:学以致用 A
门下使者几何人矣 语境推测法 B
一人兄有狱 课内迁移法:小大之狱(《曹刿论战》) C
吾穷必矣 查阅字典法:①极;②穷尽:③穷困;④止,息;⑤特指不得志。 D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然则燕君畏而失礼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出师表》)
B.乃割燕君所至之地 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C.管仲迎而问之日 溪深而鱼肥(《醉翁亭记》)
D.我为葬之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河中石兽》)
(3)管仲为什么接连慨叹“吾穷必矣”?请简要概括。
(4)选文通过列举春秋时期齐桓公和孟简子的事例,是如何阐释德行的重要性的?请概括分析。
参考答案:
1.楚不得/窃吾南 2.今天早晨下雪,我来赶早朝,看见路旁有一个百姓,袒露着身子,冻倒在地上,望着老天唱哀歌。 3.思虑不周全;不会站在百姓的角度思考问题;不体贴关心百姓。
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意:楚国不得偷犯我国的南方。“楚不得”是主语,“窃吾南”是谓宾短语,本句应在主语与谓宾短语间停顿,在“不得”后停顿;故断为:楚不得/窃吾南。
2.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
注意:旦,早晨;大雪,下大雪;趋,快步走;僵踣,冻倒在地上。
3.本题考查人物形象。根据齐王的话“今,百姓筑城,虽有少劳,而异日不复有征戍侵虞之患,可以永逸矣。闻吾下令,孰不欣跃而来耶”,艾子的话“大雪应候,且喜明年人食贱麦,我即今年冻死矣”“百姓不知享永逸者在何人也”可知,齐王想修筑长城来防御外敌,一劳永逸,本以为百姓会欢欣雀跃,却未曾想到如今的百姓如今饥饿到不能熬过今年;可见齐王考虑不周,没有从实际出发,办事情、想问题未站在百姓的角度思考,不关心体贴百姓。
参考译文:
一天齐王上早朝,环顾之后对侍臣们说:“我们国家处于几个强国之间,年年苦于要支付(大量)调度战备费用,现在我想抽调一批壮丁,修筑一座规模很大的长城,从东海筑起,连通即墨,途经太行山,连接轩辕山,直下武关,曲折蜿蜒四千里,与各强国隔绝。使秦国不能觊觎我国的西方,楚国不得偷犯我国的南方,韩国和魏国不得牵制我国的左右,这难道不是一件非常有利的事吗?现在让老百姓去修筑长城,即使会有些劳累,但日后就不会再有远征和遭受侵犯的祸患,可以一劳永逸了。老百姓听见我下达这个命令,谁不欢欣踊跃的前来参加呢?”艾子回答说:“今天早晨下雪,我来赶早朝,看见路旁有一个百姓,袒露着身子,冻倒在地上,望着老天唱哀歌;我对此感到奇怪,便问他什么缘故。(他)回答说:‘这场大雪顺应了时令,正高兴明年人们能吃到减价的麦子,可是我在今年就要被冻死了。’这件事正像今天所说的筑长城(等到长城筑完),百姓还不知道享受永久安乐的是些什么人呢。”
4. 对……说 只、仅仅 跑 如果 5.(1)你凭什么相信他的诚意呢?
(2)诸侯听说信陵君又成为魏国的大将,都派兵来援救魏国。 6.①信陵君知恩图报,能以国家为重,回国效力。②信陵君得到魏王重用。③信陵君在各诸侯中有较高的威望,得到了各诸侯的支援。 7.第一问:巨卿信士,必不违约。
第二问:重诺言,守信用,是做人的美德。生活中我们也应信守承诺,说到做到,不能言出无信。
4.本题考查重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词语解释时要注意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现象。
(1)“式谓元伯曰”的意思是:范式对元伯说。谓:对……说。
(2)“徒以有魏也”的意思是:只是因为有强大的魏国啊。徒:只,仅仅。
(3)“蒙骜遁走”的意思是:蒙骜带残部逃走。走:跑。
(4)“若然”的意思是:如果这样。若:如果。
5.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注意重点词的解释:
(1)尔,你;何,凭什么;之,代词,他的;诚,诚意。
(2)闻,听说;复,又,再;皆,都;遣,派。
6.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文章中的具体内容分析作答。
根据“语未卒,信陵君色变,趣驾还魏”可知,信陵君在魏国情势危急赶回魏国,他能以国家为重,回国效力;根据“魏王持信陵君而泣,以为上将军”可知,魏王任命信陵君为上将军,可见信陵君得到了魏王重用;根据“信陵君使人求援于诸侯。诸侯闻信陵君复为魏将,皆遣兵救魏”可知,信陵君派人向各诸侯求助,得到了各诸侯的支援。
7.本题考查对文章人物形象的把握及个性化阅读。
第一问:概括人物性格从言行入手。可以直接摘取对人物评价的词语,也可以自己结合相关的语句进行概括。根据“巨卿信士,必不违约”可知,张劭认为范式是一个有诚信的人,一定不会违约。
第二问:开放性试题,根据“人应信守诚诺”谈出自己的启示即可。
例如:信守承诺是我国人民的传统美德。作为中学生,守信用,才能赢得同学的信任。说话算话,不讲刻意的谎言,答应了别人的事就努力去做,结果并不一定如人所愿但让人看到了你的真诚,这样在别人心里你就是诚实守信的人。
参考译文:
【甲】秦国大将蒙骜率领军队攻打魏国,占领了高都和汲。魏军屡战屡败,魏王为此而忧虑,于是派人到赵国请信陵君魏无忌回国。信陵君惧怕归国后被判罪,不肯返回,并告诫他的门客们说:“有胆敢向魏国使者通报消息的,处死!”宾客无人敢规劝他。毛公、薛公拜见信陵君说:“公子您所以受到各国的敬重,只是因为强大的魏国还存在啊。现在魏国的情势危急,而您却毫不顾惜,一旦秦国人攻陷了国都大梁,将先王的宗庙铲为平地,您将以何面目立在天下人的面前啊!”二人的话还未说完,信陵君已脸色大变,就催人驾车赶回魏国。魏王见到信陵君后握着他的手啜泣不止,随即便任命他为上将军。信陵君派人向各诸侯国求援,各国听说信陵君重又担任魏国的大将,都纷纷派兵援救魏国。信陵君率领五国联军在黄河以西击败蒙骜的军队,蒙骜带残部逃走。
【乙】范式字巨卿,年轻时在太学求学,和汝南人张劭是好朋友。张劭字元伯。两个人一起请假回到家乡。范式对张劭说:“两年以后应当返回,我将拜访你的父母大人。”于是一起约定了见面的日期。后来约定的日期就要到了,张劭把这件事全部向母亲说了,请母亲准备酒食来等候范式。母亲说:“两年前分别,约定在千里之外见面,你凭什么相信他的诚意呢?”张劭说:“范式是一个讲信用的人,一定不会违背约定。”母亲说:“如果这样,我应当为你酿酒。”到了约定的那一天,范式果然来到,二人一起登上大厅拜见饮酒,尽情欢饮,然后分别。
8.D 9.让国君因为马的缘故杀人,老百姓听说了这件事后,一定会抱怨我们的国君,这是你的第二条罪状。 10.太宗知错即改,善于纳谏;皇后体恤下属,善于进谏。
8.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D.“极有利益尔”的意思是:确实很有益处的。益:好处,帮助。不是“增加”。
故选D。
9.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同时,还要注意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在此题中,要注意“使(让)、以(因为)、闻(听说)、怨(怨恨)、尔(你)”的意思,必须翻译出来。
10.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人物的言行举止分析作答。从皇后利用齐景公为马死而杀人,晏子劝谏的故事来劝谏唐太宗,使养马人得生,可见皇后是一位不但体恤下属,而且是善于进谏之人;
唐太宗能够接受皇后的劝谏,并说“皇后庶事相启沃,极有利益尔”,可见其是一位善于纳谏且能知错就改之人。据此概括作答。
参考译文:
唐太宗李世民有一匹非常喜欢的骏马,平常放在宫中饲养。一天,这匹骏马无缘无故突然死了。唐太宗非常生气,要杀那位养马的官人。皇后劝谏说:“以前齐景公因为马死而杀人,晏子当着齐景公的面列出养马人的罪状,说:‘你把马养死了,这是第一条罪状;你养死了马而使国君杀人,老百姓知道后,一定怨恨国君,这是你的第二条罪状;其他诸侯知道后,一定看不起我国,这是你的第三条罪状。’齐景公听后便免了养马人的罪。陛下您曾经读到过这个故事的,难道忘了吗?”唐太宗听了皇后这番话怒气就消了,他对大臣房玄龄说:“皇后用平常的故事来启发影响我,确实很有益处的。”
11. 孤:幼年失去父亲或双亲的。 怠:疲倦 沃:洗 妻子:妻子和儿女 12.以至于有人说他坏话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做邓州太守。 13.自立,刻苦,胸有大志,热爱国家。
11.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
(1)句意:(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孤:幼年失去父亲或双亲的。
(2)句意:有时晚上疲倦了。怠:疲倦。
(3)句意:就用冷水洗脸。沃:洗。
(4)句意: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仅刚够罢了。妻子:古今异义词,妻子和儿女。
12.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乃至,以至于;谗,说别人坏话;谪,贬谪,降职。
13.本题考查阅读感悟。
从“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启示我们要像范仲淹一样胸怀大志,有责任感;
从“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仲淹刻苦自励”,启示我们要像范仲淹一样读书勤奋刻苦;
从“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启示我们要像范仲淹一样关心国家,忧国忧民。
参考译文:
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没有依靠。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把治理国家作为自己的责任,发奋苦读,有时晚上疲倦了,就用冷水洗脸;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以至于有人说他坏话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做邓州太守。范仲淹刻苦读书、勉励自己,每餐不吃两种以上的荤菜,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仅刚够罢了。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
14.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15. 极力,竭力 慢慢地 私下,私自 同“返”,返回 16.(1)太后明白地告诉身边的近臣说:“有再说让长安君去做人质的人,我一定朝他脸上吐唾沫!”(2)我觉得您为长安君打算得太短了,因此我认为您疼爱他比不上疼爱燕后。 17.(1)富有生活经验,能以日常生活小事设喻讲述道理。(2)由己及君,由家事到国事,以小见大,说服力强。(3)态度和蔼,语气委婉,让人易于接受。
14.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候,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
本句意为:又赐予他大量珍宝,却不曾想到目前使他对国家做出功绩。有朝一日太后百年了,长安君在赵国凭什么使自己安身立足呢?据此可断句为: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15.本题考查文言词语在句中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大臣极力劝谏。强:极力,竭力。
(2)句意为:触龙进来后慢步走向太后。徐:慢慢地。
(3)句意为:私下里偏偏爱怜他。窃:私下,私自。
(4)句意为:一定别让她回来啊!反:同“返”,返回。
16.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注意重点字词的翻译。重点词:
(1)明:明白地;左右:身边的人,近侍,近臣;复:再;唾:吐唾沫。
(2)以:认为;计:打算,谋划;故;因此;若:比得上。
17.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及概括。
根据第二段“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可知,触龙从自己不成才的小儿子出发,引出疼爱长安君的赵太后发出“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的疑问,勾起其好奇心,为后来劝说赵太后打下基础,这体现了触龙富有生活经验,能以日常生活小事设喻讲述道理;
根据第二段“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及第三段“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可以看出,触龙以赵太后在燕后出嫁时的表现与现在对长安君是否应去做质子的事上的不同态度,说明赵太后对长安君的爱不是真正地为他考虑以后,最终使得赵太后接受建议。由此可概括出:触龙由己及君,由家事到国事,以小见大,说服力强;
根据第二段“入而徐趋,至而自谢”可知,触龙见面直接道歉,态度和蔼,进而提出自己希望为小儿子谋职位的请求,引起赵太后的共鸣,后又将赵太后对待燕后与长安君的不同态度进行对比,在无形中进行劝谏,方式和语气都十分委婉,让人易于接受。可概括:触。龙态度和蔼,语气委婉,让人易于接受。据此总结作答即可。
参考译文:
赵太后新掌权,秦国猛烈进攻赵国。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说:“必须用长安君作为人质,才出兵。”赵太后不同意,大臣极力劝谏。太后明确告诉左右:“有再说让长安君做人质的,我老婆子一定朝他的脸吐唾沫。”
左师触龙说:希望谒见太后。太后怒容满面地等待他。触龙进来后慢步走向太后,到了跟前请罪说:“老臣的劣子舒祺,年纪最小,不成才;臣子老了,私下里偏偏爱怜他。希望能派他到侍卫队里凑个数,来保卫王宫。”太后说:“一定同意您的。年纪多大了?”回答说:“十五岁了。虽然还小,希望在老臣没死的时候先拜托给太后。”太后说:“做父亲的也爱怜他的小儿子吗?”回答说:“比做母亲的更爱。”太后笑道:“妇道人家特别喜爱小儿子。”回答说:“老臣个人的看法,老太后爱女儿燕后,要胜过长安君。”太后说:“您错了,比不上对长安君爱得深。”左师公说:“父母爱子女,就要为他们考虑得深远一点。老太后送燕后出嫁的时候,抱着她的脚为她哭泣,是想到可怜她要远去,也是够伤心的了。送走以后,并不是不想念她,每逢祭祀一定为她祈祷,祈祷说:‘一定别让她回来啊!’难道不是从长远考虑,希望她有了子孙可以代代相继在燕国为王吗?”太后说:“是这样。”
左师公说:“现在老太后给长安君以高位,把富裕肥沃的地方封给他,又赐予他大量珍宝,却不曾想到目前使他对国家做出功绩。有朝一日太后百年了,长安君在赵国凭什么使自己安身立足呢?老臣认为老太后为长安君考虑得太短浅了,所以我以为你爱他不如爱燕后。”太后说:“行啊,任凭您派遣他到什么地方去。”
于是为长安君套马备车一百乘,到齐国去作人质,齐国就出兵了。
18.①当初 ②同“披”,披散 19.武襄公从此就广泛阅读经史,透彻地钻研古今变化,不久立了大功。 20.①才勇知略(智勇双全)、频立战功 ②见识高远、通究古今(博古通今) ③辅佐朝廷(登辅弼)
18.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1)句意:当初凭借侍从官的身份担任延州指使;初,当初。
(2)句意:经常披散着头发,戴着铜面具;被,同“披”,披散。
19.本题考查文言翻译。
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句中重点词语有:博,广泛;览,阅读。
20.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结合“是时西边用兵,公以才勇知略,频立战功。常被发面铜具,驰突贼围,敌人畏慑,无敢当者。公识度宏远,士大夫翕然称之,而尤为韩魏公、范文正公所深知,称为国器”描述了狄青在战场上的风采,可知狄青能够被天下称贤是因为狄青作战骁勇,频立战功;结合“公于是博览书史,通究古今,已而立大功,登辅弼,书史策,配享宗庙”,可以看出狄青被天下称贤是因为博古通今;结合“辅弼,书史策,配享宗庙,为宋名将,天下称其贤”可以看出他被称作贤士还因为他辅佐朝政。
据此作答即可。
参考译文:
武襄公狄青当初凭借侍从官的身份担任延州指使。这时西部边境正在打仗,武襄公因智勇双全且有谋略,多次建立战功。他经常披散着头发,戴着铜面具,飞奔着冲入敌阵,敌人畏惧,没有谁敢抵挡他。武襄公见识高远,气度宏大,士大夫一致称赞他,而且特别受韩魏公和范文正公的赏识,被称为国器。范文正公把《春秋》《汉书》传授给他说:“将领不了解古今,只是个有勇无谋的人,不值得推崇。”武襄公从此就广泛阅读经史,透彻地钻研古今变化,不久立了大功,登上辅佐大臣之位,记录在史册中,配享在宗庙里,成为宋代著名将领,天下人都称赞他贤能。
21.(1)A达到 B多少 C诉讼事件 D⑤不得志
(2)B
(3)管仲在与孟简子的对比中发现自己没有对别人布德施惠(意思对即可)
(4)齐桓公因途经燕国,而使燕庄公失礼出境欢迎。为弥补过失,齐桓公将燕君所到之地划分给燕国。此有德之行使诸侯们都来齐国朝拜。孟简子曾对三个门客施以大恩大德,当他逃亡齐国时,此三人追随他不离不弃。孟简子用德行赢得了人心。两则事例共同论证“君子致其德而福禄归”的论点。
(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A.学以致用:学习了知识要到实际中运用。致:达到。根据参考成语法,可知,“山致其高”的“致”也翻译为:到达;句意为:山高到一定程度。
B.句意为:门下食客使者有多少?根据语境推测法可知,“几何”译为:多少;
C.小大之狱: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狱:案件。根据课内迁移法可知,“一人兄有狱”的“狱”译为:案件;句意为:一个人的兄长身有讼案;
D.句意为:我肯定会处于困难境地了。根据查阅字典法可知,“穷”在字典中有五个义项:①极;②穷尽:③穷困;④止,息;⑤特指不得志。此处应译为:不得志。
(2)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A.代词,如此/连词,然而,可是;
B.都是连词,译为“于是,就”;
C.连词,表承接/连词,表并列;
D.动词,替/介词,被;
(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根据第③段“其一人父死无以葬,我为葬之;一人母死无以葬,亦为葬之;一人兄有狱,我为出之。是以得三人来”“吾不能以春风风人,吾不能以夏雨雨人”可知,孟简子能够对他人施以恩德,所以有人跟随他,而管仲觉得自己不能像春风一样给人温暖,不能像夏雨一样滋润他人,不能对别人施以恩泽,对比之中发现了自己的差距,故接连慨叹“吾穷必矣”。
(4)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
根据第二段“然则燕君畏而失礼也。寡人不道,而使燕君失礼”“乃割燕君所至之地,以与燕君。诸侯闻之,皆朝于齐”可知,齐桓公取道燕国,燕国国君出境迎接,但是只有周天子才能享受此等殊荣,齐桓公知道是因为燕国害怕所以才会这样做,齐桓公觉得这是自己德行有亏,才会让燕国国君如此害怕,于是把燕国国君到的地方都划给燕国,齐桓公的行为是有德的表现,所以才会迎来诸侯国“皆朝于齐”;
根据第三段“其一人父死无以葬,我为葬之;一人母死无以葬,亦为葬之;一人兄有狱,我为出之。是以得三人来”可知,孟简子对门客施以恩德,所以当他逃亡时,这三个人誓死跟随,是孟简子的德行赢得了三人的真心;
所以上述两个事件,共同论述了第一段所提到的“君子致其德而福禄归焉”,强调了德行的重要性。
参考译文:
圣贤的君王为天下百姓布施恩德,并不是希望从百姓那里得到回报;举行仪式祭拜天地、日月山川和祖宗,并不是为了谋求鬼神能够赐福给他。山高到一定程度,自然就会有云雨在其间兴起;河水达到一定的深度,也自然会有蛟龙在其中产生;君子修行达到一定的道德修为,也一定会有福禄属于他们。
齐桓公北伐山戎氏,要取道燕国,燕国国君来到齐国迎接齐桓公,齐桓公问管仲:“诸侯国之间迎送一定要出境吗?”管仲说:“不是周天子不必出境迎接。”齐桓公说:“如此,那么燕国国君由于害怕才有失礼仪,这是由于我做得不对,才使燕君失礼。”于是就把燕国国君出境到齐国境内相迎的地方,割让给燕国国君。诸侯各国听说这件事,都来朝拜齐国。
孟简子在梁国和魏国做宰相, (后)获罪逃到齐国,齐国国相管仲迎接他,问他说:“你在梁国和魏国做宰相的时候,门下食客使者有多少?”孟简子说:“门下食客有三千多人。”管仲说:“今天几个人跟随你来呢?”孟简子回答说:“三个人跟随我一起来。”管仲说:“这是为什么?”回答说:“其中一个人的父亲死了没办法埋葬,我帮助他埋了父亲;一个人的母亲死了没有办法埋葬,我也帮助他埋了母亲;一个人的兄长身有讼案,我帮助他让他的兄长从监狱里释放出来。所以有三个人跟着我一起来了。”管仲感叹道:“唉!我肯定会处于困难境地了,我不能像春风一样温暖人,我不能像夏雨一样滋润人,我肯定会处于困难境地了啊!”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