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短小文言文阅读--人物传记 专题练-2025年初中语文中考复习备考

文档属性

名称 课外短小文言文阅读--人物传记 专题练-2025年初中语文中考复习备考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2.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2-19 09:22: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课外短小文言文阅读--人物传记 专题练
2025年初中语文中考复习备考
黄鲁直德性夙成
黄鲁直得洪州解头①,赴省试。公与乔希圣数人待榜②,相传鲁直为省元③。同舍置酒,有仆自门被发大呼而入,举三指,问之,乃公与同舍三人,鲁直不与。坐上数人皆散去,至有流涕者,鲁直饮酒自若。饮酒罢,与公同看榜,不少见于颜色。公尝为其妇翁④孙莘老言:“重之后妻死,作《发愿文》⑤,绝嗜欲,不御酒肉。”至黔州命下⑥,亦不少动。公在归州⑦日,见其容貌愈光泽。留贬所累年,有见者,无异仕宦时。议者疑鲁直,其德性殆夙成⑧,非学而能之。
【注】①黄鲁直:宋代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洪州:今江西省南昌市。解头:又称“解元”“举首”,指乡试第一名。②公:此处指孙升。待榜:等待录取名单公布。③省元:省试第一名。④妇翁:俗指岳父,孙莘老是黄庭坚的岳父。⑤《发愿文》:见《豫章黄先生文集》卷二十一。⑥黔州命下:黄庭坚曾为《神宗实录》检讨官,后有人指责《实录》有不实之处,黄庭坚就被贬为涪州(今重庆涪陵)别驾、黔州(今重庆彭水县)安置。⑦不少动:不稍改变。少,同“稍”。⑧归州:地名。⑨殆:大概。夙成:长期养成。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置( ) (2)皆( ) (3)异( )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问之,乃公与同舍三人,鲁直不与。
(2)饮酒罢,与公同看榜,不少见于颜色。
3.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认为黄庭坚是一个怎样的人。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或上言秦府(秦王李世民官府)旧兵,宜尽除①武职,追入宿卫。上谓之曰:“朕以天下为家,惟贤是与,岂旧兵之外皆无可信者乎!汝之此意,非所以广朕德于天下也。”
上谓公卿曰:“昔禹凿山治水而民无谤讟(dú 怨言)者,与人同利故也。秦始皇营宫室而民怨叛者病人以利己故也。夫靡丽珍奇,固人之所欲,若纵之不已,则危亡立至。朕欲营一殿,材用已具,鉴秦而止。王公以下,宜体朕此意。”由是二十年间,风俗素朴,衣无锦绣,公私富给。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八》)
【注释】①除:任命。
4.用“/”给下面文字断句。(只画一处)
秦始皇营宫室而民怨叛者病人以利己故也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朕以天下为家,惟贤是与,岂旧兵之外皆无可信者乎!
6.从选文看,唐太宗有哪两个可贵之处?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自新传
张自新,初名鸿,字子宾,苏州昆山人。自新少读书,敏慧绝出。古经中疑义,群子弟屹屹①未有所得,自新随口而应,若素了者。性方简②,无文饰。见之者莫不讪笑,目为乡里人。髫龀③丧父,家计不能支。母曰:“吾见人家读书,如捕风影,期望青紫④,万不得一。且命已至此,何以为书?”自新涕泣长跪,曰:“亡父以此命鸿,且死,未闻有他语,鸿何敢忘?且鸿宁以衣食忧吾母耶?”与其兄耕田度日,带笠荷锄,面色黧黑。夜归,则正襟危坐,啸歌古人,飘飘然若在世外,不知贫贱之为戚也。
兄为里长,里多逃亡,输纳无所出。每岁终,官府催科⑤,搒掠⑥无完肤。自新辄诣县自代,而匿其兄他所。县吏怪其意气。方授杖,辄止之,曰:“而何人者?”自新曰:“里长,实书生也。”试之文,立就,慰而免之。弱冠,授徒他所。岁归省三四,敝衣草履,徒步往返,为其母具酒食,兄弟酣笑,以为大乐。
自新视豪势,眇然不为意。吴中子弟多轻儇,冶鲜好衣服,相聚集,以亵语戏笑,自新一切不省。与之语,不答。议论古今,意气慷慨。酒酣,大声曰:“宰天下竟何如?”目直上视,气勃勃若怒,群儿至欲殴之。补学官弟子员,学官索贽金甚急,自新实无所出,数召笞辱,意忽忽不乐,欲弃去,俄得疾卒。
自新为文,博雅而有奇气,人无知之者。予尝以示吴纯甫,纯甫好奖士类,然其中所许可者,不过一二人,顾独称自新。自新之卒也,纯甫买棺葬焉。
余悲自新之死,为之叙列其事。
(文/明朝·归有光,有删改)
【注】①屹屹:耸立的样子,这里指呆呆地站立看。②方筒:方正诚实。③髫龀:指童年时代。龀,小孩子换牙齿。④青紫:古代公卿绶带之色,这里借指高官显爵。⑤催科:催租税。⑥搒掠:拷打。
7.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共两处)
且 鸿 宁 以 衣 食 忧 吾 母 耶
8.写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鸿何敢忘( )
(2)敝衣草履( )
(3)与之语( )
(4)数召笞辱( )
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自新辄诣县自代,而匿其兄他所。
10.作者“为之叙列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张自新是怎样一个人。
11.文中母亲问“命已至此,何以书为”,请根据张自新的经历,说说我们应有怎样的读书观。
杨炯
[元]辛文房
炯恃才凭傲,每耻朝士矫饰,呼为“麒麟楦”。或问之,曰:“今假弄麒麟戏者,必刻画其形覆驴上,宛然异物,及去其皮,还是驴耳!”闻者甚不平,故为时所忌。初,张说以箴①赠盈川②之行,戒其苛刻,至官,果以酷称。炯博学善文,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辞齐名,海内称“四才子”,亦曰“四杰”,效之者风靡焉。炯尝谓:“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张说曰:“盈川文如悬河,酌之不竭。耻居王后,信然;愧在卢前,谦也。”
(节选自《唐才子传·杨炯》)
【注释】①箴(zhēn):文体的一种,用以规劝训诫。②盈川:在今浙江衢州东北,杨炯曾任盈川县令。
12.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或问之 或异二者之为(范仲淹《岳阳楼记》)
B.及去其皮 太丘舍去(《陈太丘与友期行》)
C.炯博学善文 陈康肃公善射(欧阳修《卖油翁》)
D.效之者风靡焉 已而之细柳军(司马迁《周亚夫军细柳》)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闻者甚不平,故为时所忌。
(2)盈川文如悬河,酌之不竭。
14.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杨炯凭借文辞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齐名,被人们称为“初唐四杰”。
B.文中杨炯所称的“麒麟楦”,实际用来比喻虚有其表却没有真正才干的人。
C.杨炯虽有才华,但他不听劝诫,对人苛刻,我们应客观地评价他。
D.选文以第一人称的叙述角度,鲜明地刻画了杨炯这一人物形象,语言朴实。
1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欧阳修列传
修始在滁州,号醉翁,晚更号六一居士。天资刚劲,见义勇为,虽机阱在前,触发之不顾①。放逐流离,至于再三,志气自若也。方贬夷陵时,无以自遣,因取旧案反覆观之,见其枉直乖错②不可胜数,于是仰天叹曰:“以荒远小邑,且如此,天下固可知。”自尔,遇事不敢忽也。学者求见,所与言,未尝及文章,惟谈吏事,谓文章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凡历数郡,不见治迹,不求声誉,宽简而不扰,故所至民便之。或问:“为政宽简,而事不弛废,何也?”曰:“以纵为宽,以略为简,则政事弛废,而民受其弊。吾所谓宽者,不为苛急;简者,不为繁碎耳。”
初,范仲淹之贬饶州也,修与尹洙、余靖皆以直仲淹见逐,目之曰“党人”。自是,朋党之论起,修乃为《朋党论》以进。其略曰:“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君子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盖君子之朋,虽多而不厌故也。故为君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修论事切直,人视之如仇,帝独奖其敢言,面赐立品服。顾侍臣曰:“如欧阳修者,何处得来?”同修起居注,遂知制诰③。故事,必试而后命,帝知修,诏特除之。
奉使河东。自西方用兵,议者欲废麟州以省馈饷。修曰:“麟州,天险,不可废;废之,则河内郡县,民皆不安居矣。不若分其兵,驻并河内诸堡,缓急得以应援,而平时可省转输,于策为便。”由是州得存。又言:“忻、代、岢岚多禁地废田,愿令民得耕之,不然,将为敌有。”朝廷下其议,久乃行,岁得粟数百万斛。凡河东赋敛过重民所不堪者,奏罢十数事。
(节选自《宋史 欧阳修传》)
【注】①虽机阱在前,触发之不顾:虽有弓弩陷坑在前,将一触即发,而他也会奋不顾身。②枉直乖错:是非颠倒、违法曲断的错误。③知制诰(zhī zhì gào):掌管起草诰命之意,后用作官名。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词的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
A.晚更号六一居士/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湖心亭看雪》)
B.方贬夷陵时,无以自遣/方七百里,高万仞(《愚公移山》)
C.故所至民便之/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D.顾侍臣曰:“如欧阳修者,何处得来?”/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2)下列与例句中加点字的含义和用法最接近的一项是( )
例:不若分其兵,驻并河内诸堡
A.其人视端容寂(《核舟记》)
B.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C.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
D.其夫呓语(《口技》)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吾所谓宽者,不为苛急;简者,不为繁碎耳。
(4)欧阳修认为文章和政事各有什么作用?你如何看待他的为政之道?请说说欧阳修是一个怎样的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①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②。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③,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普性深沉有岸谷④,虽多忌克⑤,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⑥,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案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节选《赵普传》)
【注】①阖:关闭。②竟日:整天。③薨:去世。④岸谷:城府。⑤忌克:嫉妒。⑥龌龊循默:心胸狭窄,因循守旧。
16.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尝奏荐某人为某官 尝:
(2)太祖乃悟 悟:
17.请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停顿。
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
18.结合选文,简要概括赵普有哪些优秀品质。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陈淮,字子将,庐陵人也。元末,世将乱,环所居筑场种树,人莫能测。后十年,盗蜂起,灌率武勇结屯林中,盗不敢入,一乡赖以全。太祖平武昌,灌诣军门谒见。与语奇之,擢湖广行省员外郎,累迁大都督府经历。从大将军徐达北征寻命筑城泰州工竣除宁国知府。
时天下初定,民弃《诗》《书》久。灌建学舍,延师,选俊秀子弟受业。访问疾苦,禁豪右兼并,创户帖以便稽民。帝取为式,颁行天下。伐石筑堤,作水门,蓄泄护濒江田,百姓成赖。有坐盗麦舟者,论死数十人。灌覆按①曰:“舟自漂至,而愚民哄取之,非谋劫也。”坐其首一人,馀悉减死。灌丰裁②严正,而为治宽恤类此。洪武四年召入京,病卒。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六十九》,有删改)
【注释】①覆按:审查,查究。②丰裁:风纪。
19.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莫能测 莫:没有谁
B.灌率武勇结屯林中 屯:驻扎
C.灌建学舍,延师 延:延续
D.帝取为式,颁行天下 行:推行
20.为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从大将军徐达北征寻命筑城泰州工竣除宁国知府
A.从大将军徐达/北征寻命筑城/泰州工竣/除宁国知府
B.从大将军徐达/北征寻命筑城泰州/工竣除宁国知府
C.从大将军徐达北征/寻命筑城泰州/工竣/除宁国知府
D.从大将军徐达北征/寻命筑城泰州工竣/除宁国知府
21.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灌在自家房屋周围种植树木,后来这些树木发挥了重要作用,
B.陈灌受到明太祖的重视,被明太祖不断提拔,委以重任。
C.陈灌重视教育,修建学校,选拔人才。明太祖把他的这些做法当作榜样。
D.陈灌在地方的治理虽然严格,但是也不乏宽容。
22.将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坐其首一人,馀悉减死。
参考答案:
1. 置办,布置(补充:“设置,摆设”亦可 全,都 不同 2.(1)问他(仆人),(回答)是孙升跟同住旅舍的其他两人(共三人高中),黄庭坚不在其中。
(2)(黄庭坚)喝完酒,跟孙升一同看榜,脸上看不出一点沮丧的神色。 3.从黄庭坚在放榜后未中仍饮酒自若,看榜时脸色不变,妻子死后、遭受贬谪仍坚持“绝嗜欲,不御酒肉”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沉着冷静,内心坚定、从容的人。(补充:从被贬多年“容貌愈光泽”可见其性格乐观豁达。)
1.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
(1)“同舍置酒”的句意是:一起住在旅馆的同学置办了酒席。置:置办,摆设。
(2)“坐上数人皆散去”的句意是:坐在一起喝酒没有中榜的人纷纷散去。皆:全,都。
(3)“无异仕宦时”的句意是:与做官时没有什么两样。异:不同。
2.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1)句中的“乃(是)、与(同)、不与(不在其中)”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2)句中的“罢(完成,结束)、于(在)、颜色(脸色)”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3.本题考查人物评价。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人物的言行举止分析作答。
从“鲁直饮酒自若。饮酒罢,与公同看榜,不少见于颜色”可见其性格沉稳;从“重之后妻死,作《发愿文》,绝嗜欲,不御酒肉”“公在归州日,见其容貌愈光泽。留贬所累年,有见者,无异仕宦时”可见其淡泊名利、内心坚定、乐观豁达。据此概括作答。
参考译文:
黄庭坚参加洪州乡试得了第一名,赶赴省城参加省试。考完后孙升与乔希圣等数人等待公布录取名单,大家都在互相转告说黄庭坚得了第一名,一起住在旅馆的同学置办了酒席设宴庆贺他。有童仆从外面披着头发大叫着进入旅馆,举起了三根指头(有三个人中了),大家问他是哪三人中榜了,竟是孙升与同住在旅馆的其他两个人,黄庭坚不在其中。坐在一起喝酒没有中榜的人纷纷散去,有些还痛哭流泪,只有黄庭坚自饮其酒,饮罢,又与大家一同看榜,毫无沮丧的神色。孙升曾经对黄庭坚的岳父孙莘老说起这件事,都认为他性格十分沉稳。后来黄庭坚的妻子死了,他写了《发愿文》,戒除一切嗜好欲望,不沾酒肉,就是被贬谪到黔州,也没有改变。孙升在归州的时候,看见黄庭坚容颜相貌更加光彩。被流放那么多年,有见到他的,都说他与做官时没有什么两样。当时议论的人怀疑黄庭坚的道德品性大概是长期养成的,不是学学就能够达到的。
4.秦始皇营宫室而民怨叛者/病人以利己故也 5.朕(我)把天下视为一家,只选用贤才,难道旧属士兵之外就别无可信用的人了吗? 6.从“朕以天下为家,惟贤是与,岂旧兵之外皆无可信者乎”可知,唐太宗可贵之处一:惟贤是举。从“朕欲营一殿,材用已具,鉴秦而止”可知,唐太宗可贵之处二:不纵所欲(或借鉴前人失败的教训)。
4.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语句“秦始皇营宫室而民怨叛者病人以利己故也”的意思是:秦始皇营造宫室而百姓怨声载道、图谋反叛,是因为秦始皇损民以利已的缘故。
根据句意,正确的句读是:秦始皇营宫室而民怨叛者/病人以利己故也。
5.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同时,还要注意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在此题中,要注意“以……为(把……当作)、惟(只)、与(通‘举’)、岂(难道)、皆(全,都)、信(信用)”的意思,必须翻译出来。
6.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概括。
结合第①段“朕以天下为家,惟贤是与,岂旧兵之外皆无可信者乎”可知,唐太宗拒绝任用旧部亲信,任人唯贤,表现唐太宗惟贤是举的特点。
结合第②段“昔禹凿山治水而民无讟者,与人同利故也。秦始皇营宫室而民怨叛者,病人以利已故也。夫靡丽珍奇,固人之所欲,若纵之不已,则危亡立至。朕欲营一殿,材用已具,鉴秦而止。王公以下,宜体朕此意”,通过对唐太宗的语言描写,解释了“朕欲营一殿,材用已具,鉴秦而止”的原因是不纵欲,表现出唐太宗的“不纵所欲”的特点。
参考译文:
有人上书主张秦王府旧兵,应全部任命为武官,加入皇官警卫部队。太宗对他说:“朕视天下为一家,只选用贤才,难道旧属士兵之外就别无可信用的人了吗?你这个想法,并不是让朕的恩德广被于天下。”
太宗对公卿说:“从前大禹凿山治水而百姓没有怨谤之言,是因为与民利益攸关的缘故;秦始皇营造宫室而百姓怨声载道、图谋反叛,是因为秦始皇损民以利已的缘故。奇珍异宝,本是每个人都想得到的,假如放纵自己不止,那么国家就会立刻面临危亡。朕想要营造一个宫殿,材料已经齐备,有鉴于秦的灭亡,便停止了这项工程。亲王公卿以下,应当体会朕的这个想法。”从此二十年间,风俗质朴淳厚,都不穿锦绣做的衣服,官府与百姓均很富足。
7.且/鸿/宁以衣食忧吾母耶 8. 怎么 穿着破衣 说、说话 屡次、多次 9.自新就到县衙代哥哥(受罚),把哥哥藏到别的地方去。 10.①聪慧:②方正诚实、朴实:③勤劳、勤奋读书:④孝亲敬长、重情重义:⑤不畏强权:⑥志趣高雅;⑦才华横溢;⑧志向远大。(答对四点即可) 11.读书能超然物外,陶冶情操,精神愉悦;读书能充实自己,通过勤奋读书可以改变命运。文章中张自新家境虽贫寒,白天与兄长一起耕地,夜间归来吟咏诗文,享受读书带来的精神愉悦:后也因读书写作,被免去了责罚,被他人赏识,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7.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
句意:况且我难道因为衣食的缘故而使母亲忧劳吗?
“且”是况且的意思,需在后面停顿;“鸿”是主语,“宁”表反问,在其前应断一处;
故停顿为:且/鸿/宁以衣食忧吾母耶。
8.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1)句意:我怎么敢忘却呢?何:怎么。
(2)句意:穿着破衣草鞋。敝衣:穿着破衣。
(3)句意:人们和他说话。语:说、说话。
(4)句意:屡次遭受鞭笞的侮辱。数:屡次、多次。
9.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重点词语:
辄:于是,就;诣:到;匿:藏匿;他所:其他的地方。
10.考查人物形象。
结合第一段“自新少读书,敏慧绝出”可知张自新聪慧;
结合第一段“性方简,无文饰”可知张自新方正诚实、朴实;
第一段“与其兄耕田度日,带笠荷锄,面色黧黑。夜归,则正襟危坐,啸歌古人,飘飘然若在世外,不知贫贱之为戚也”,写张自新白天辛勤劳作,到了晚上回来还正襟危坐地读书,由此可知他勤劳、勤奋读书;
第一段“且鸿宁以衣食忧吾母耶”,写张自新不愿意让母亲为他担忧;第二段“自新辄诣县自代,而匿其兄他所”,写张自新代哥哥受刑;第二段“岁归省三四,敝衣草履,徒步往返,为其母具酒食,兄弟酣笑,以为大乐”,写张自新为他的母亲准备酒菜饭食,可知他孝亲敬长、重情重义;
第三段“自新视豪势,眇然不为意。吴中子弟多轻儇,冶鲜好衣服,相聚集,以亵语戏笑,自新一切不省。与之语,不答”,写张自新看那些权豪势要之人,淡然不放在心上,由此可知他不畏强权;
结合第二段“试之文,立就,慰而免之”,第四段“自新为文,博雅而有奇气”可知张自新才华横溢;
第三段“论古今,意气慷慨。酒酣,大声曰:‘宰天下竟何如?’”,写张自新谈论古今之事,意气慷慨,并想着主宰天下,可知他志向远大;据此分点作答即可。
11.考查感悟启示。
结合文章第一段“夜归,则正襟危坐,啸歌古人,飘飘然若在世外,不知贫贱之为戚也”可知,张自新虽然家境贫穷,但他通过读书,通过吟咏古人的诗文,便飘飘然仿佛在尘世之外,不觉得贫贱是一种悲戚了;由此可知,读书可以超然物外,陶冶情操,精神愉悦。
结合文章第二段“方授杖,辄止之,曰:‘而何人者?’自新曰:‘里长,实书生也。’试之文,立就,慰而免之”可知张自新因为才华横溢,令县吏免去了对他的刑罚;
结合文章第四段“自新为文,博雅而有奇气,人无知之者。予尝以示吴纯甫,纯甫好奖士类,然其中所许可者,不过一二人,顾独称自新。自新之卒也,纯甫买棺葬焉”,第五段“余悲自新之死,为之叙列其事”可知,张自新通过读书,得到了他人赏识,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据此可知,读书能超然物外,陶冶情操,精神愉悦;读书能充实自己,通过勤奋读书可以改变命运。
参考译文:
张自新,原名鸿,字子宾,苏州昆山人。自新年少读书,聪慧绝伦,文思敏捷。古《经》中有疑惑难解之处,学生们都茫然呆立而无所获,只有自新随口而答,仿佛很平常很熟识一样。他性格方正诚实,没有丝毫的矫饰。看见他的人没有不讥讽他的,都将他看作乡下人。自新幼年丧父,家计不能支撑,母亲说:“我看见人家读书,宛如捕风捉影,期望做大官,万人中不过一个。况且我们家命运已经到了这种地步,还为什么读书呢?”自新哭泣、长跪,说:“亡父用这来嘱咐我,将离人世时,没有听说别的话,我怎么敢忘却呢?况且我难道因为衣食的缘故而使母亲忧劳吗?”他和他的兄长耕田度日,戴着斗笠扛着锄头,脸色黝黑。晚间归来,就正襟危坐,吟咏古人的诗文,飘飘然仿佛在尘世之外,不觉得贫贱是一种悲戚了。  
他的兄长是里长,乡里多有逃亡之人,租税没有地方收取。每到年终,官府催交租税,就将他拷打得体无完肤。自新就到县衙代哥哥受刑,把哥哥藏匿到别的地方去。县吏为其意气而感到奇怪,刚要施与杖刑,他就阻止了,问:“你是什么人?”自新说:“我是里长,本是一名书生。”县官让他试写一篇文章,他马上就写成了,县官安慰他,并免去了对他的刑罚。自新二十岁的时候,就在别的地方教授学生。每年回乡探亲三四次,穿着破衣草鞋,徒步往返,为他的母亲准备酒菜饭食,兄弟俩酣笑,他把它视为最高兴的事。  
自新看那些权豪势要之人,淡然不放在心上。吴中子弟大多轻薄浮滑,穿着光鲜华丽的衣服,聚集到一处,用猥亵的语言玩笑,自新从不理会这一切。人们和他谈话,他也不回答。谈论古今之事,意气慷慨。酒喝到酣畅的时候,他大声说:“主宰天下终究怎么样呢?”并且眼睛往上看,神气勃勃仿佛发怒一样,那些年轻人想要殴打他。他被补授为秀才,学官向他索要礼金很是急迫。自新确实拿不出礼金,屡次遭受鞭笞的侮辱,心里怏怏不乐,想弃官而去,不久就得病去世。  
自新写文章,渊博高雅而有奇伟气概,人们不知道。我曾把这些文章拿给吴纯甫看,纯甫喜欢奖掖士人,然而其中所赞许的人,不过一两个,而仅称许自新。自新死了,纯甫买来棺材为之安葬。
我悲悼自新的死,为此叙述他的事迹。
12.C 13.(1)听到的人很不满,因而(杨炯)被当时(的人)所憎恨。(2)杨盈川的文章像从高处流下的大河,取之不尽。 14.D
12.A.代词,有人/副词,或许;
B.动词,撕掉/动词,离开;
C.动词,擅长/动词,擅长;
D.代词,他/动词,去;
故选C。
13.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1)(2)甚,很;不平,不满;故,所以;为,被。(2)如,好像;酌之不竭,取之不尽。
14.D.选文是站在第三者的角度来鲜明刻画杨炯这一人物形象,保证了人物传记的客观性,并不是第一人称“我”。故选D。
译文:
杨炯恃才傲物,常常讥笑那些朝廷官员造作夸饰,掩盖真相,说他们是“麒麟楦”。有人诘问他,他说:“你看街上那些弄假麒麟的,总是刻画头角,修饰皮毛,然后披在驴身上,大造声势,好像真的麒麟一样。等到撕掉那张皮,不还是一驴吗?”听到这些话的人,心里很不平,所以遭到当时人的嫉恨。当初,张说在杨炯被贬任盈川令时写过《赠别杨盈川箴》,劝他不是为政严酷,等他到任了,果然以严酷著称。杨炯学问广博,善于作文,他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辞齐名,海内称四才子,也称“四杰”,向他们学习的人很风行。杨炯曾说:“我对排在卢照邻前面感到惭愧,而对排在王勃后面感到羞耻。”张说评价说:“杨炯撰文,文思如同悬河注水,取之不竭,羞于位列王勃之后,确实如此;而把位列卢照邻之前看做羞愧的事情,可以看出杨炯的谦虚。”
15.(1)C
(2)A
(3)我所说的宽是不做苛刻急迫的事,简是不做繁杂琐碎扰民的事罢了。
(4)作用:文章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欧阳修的为政之道。这是一种宽而不苛,简而不繁的为政理念,这是儒家“仁政”的体现。欧阳修:认真负责:从贬夷陵阅读案卷后,为官处政认真谨慎,不敢疏忽;关爱百姓:历数郡为官,治政宽简而不扰,给百姓便利;敢于直言:朋党之论起,修乃为《朋党论》以进,论事切直;深谋远虑:提出不废麟州,禁地废田与民耕,考虑长远,收效很好。见义勇为:虽机阱在前,触发之不顾,放逐流离,至于再三,志气自若也。
(1)
A.更:更改/还;
B.方:当……时/方圆;
C.所:与后面的动词结合,构成名词性结构/与后面的动词结合,构成名词性结构;
D.臣:臣子/我;
故选C。
(2)
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其”的辨析能力。答题需要结合句子的意思来理解“其”的含义,然后总结归纳得出答案。
例句:不如从那里分出一部分兵力,驻扎黄河附近的各堡寨中;其:代词,那。
A.句意:那个人视线端正,脸色平静。其:代词,那;
B.句意:大概是真不认识千里马呀!其:表示感叹;
C.句意:安陵君可要答应我啊!其:表示强调,一定;
D.句意:她的丈夫说着梦话。其:代词,她的;
故选A。
(3)
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句中重点词有:谓,说;为,做;苛急,形容词用作名词,苛刻急迫的事;为,做;繁碎,繁杂琐碎的事;耳,罢了。
(4)
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结合文章内容,从第一段“学者求见,所与言,未尝及文章,惟谈吏事,谓文章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可知,“文章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是欧阳修的为政之道,即用文章修养身心,了解政事后帮助他人;联系第一段结尾处“吾所谓宽者,不为苛急;简者,不为繁碎耳”可知,欧阳修强调宽而不苛,简而不繁的为政理念,是儒家“仁政”的体现,其根本是“以民为本”,注重民生,使百姓百姓安居乐业,幸福安康;
从第一段“天资刚劲,见义勇为,虽机阱在前,触发之不顾,放逐流离,至于再三,志气自若也”中可知,欧阳修明知有埋伏还会毫无顾忌的揭发,可见他见义勇为;
从第一段“方夷陵时,无以自遣,因取旧案反覆观之,见其枉直乖错不可胜数”中可知,欧阳修被贬夷陵,在阅读案卷后,为官处政认真谨慎,不敢疏忽,可见他认真负责;
从第一段“凡历数郡,不见治迹,不求声誉,宽简而不扰”中可知,欧阳修为政“宽简”,不扰乱百姓正常的生活,可见他关爱百姓;
从第二段“修乃为《朋党论》以进”“修论事切直,人视之如仇,帝独奖其敢言,而赐五品服”中可知,他敢于直言;
从第三段“麟州,天险,不可废;废之,则河内郡县,民皆不安居矣”中可知,他深谋远虑。
参考译文:
欧阳修开始在滁州任职,自号为醉翁,晚年更改为六一居士。他天性刚直不阿,见义勇为,即使知道前方有埋伏,也毫无顾忌地揭发它。他仕途不顺,被放逐了很多次,志向气节仍然同以前一样。当他被贬到夷陵时,没有方法来消磨时光,因此取来旧的案例反复查看,发现冤假错案数不胜数,于是仰天长叹说:“这是荒凉偏远的小城,尚且如此,天下的情况本来可以知道了。”从此,遇事不敢疏忽。有求学的人请求会见,欧阳修与他们交谈,从来不谈文章,只说政事,(欧阳修)说文章只能用来自己修身养性,而政事是可以用来帮别人的。凡是他治理过的几个郡,看不到严厉的措施,也不求声誉,宽容简朴而不扰民,因此他来到的地方人民生活便利。有人问:“治理政事宽容简朴,而办公没有松懈,这是为什么呢?”回答是:“以放纵为宽容,以忽略为简朴,那么政事就会荒废,人民就会受到不利的影响。我所说的宽是不做苛刻急迫的事,简是不做繁杂琐碎扰民的事罢了。”
当初范仲淹之被贬去饶州,欧阳修与尹洙、余靖都因范仲淹之事而被斥退,世人都视他们为“党人”。从此,朋党的议论便产生了,欧阳修于是作《朋党论》一文以进呈仁宗。在文中他议论道:“君子以志同道合结为朋党,小人因有共同的利益结为朋党,这是很自然的道理。我以为小人是没有朋党的,只有君子才有。君子他们所恪守的是道义,所奉行的是忠信,所爱惜的是名誉节操,这就是君子之朋党不厌多的缘故啊。所以作为一国之君,应当摒退小人的伪朋党,而多多提携君子的真朋党,这样,天下就可以达到大治了。”欧阳修论事切直了当,因此有些人把他看作仇敌一样,唯独仁宗勉励他敢于说话,当面赐给他五品官的服饰。对侍臣说:“像欧阳修这样的人,到哪里去找啊?”做同修起居注后,进任知制诰。按惯例,对这个官职必须先考试而后才能任命,仁宗了解欧阳修,诏令特意授予他。
他奉命出使河东。从对西部用兵以来,主谋划的人打算放弃麟州,以减少运送军粮。欧阳修说:“麟州是个天然险要之地,不可以放弃,如果放弃它,那就使黄河以东的郡县受到震动,百姓都不能安居了。不如从那里分出一部分兵力,驻扎黄河附近的各堡寨中,这样,遇到情势急迫就能接受援助,而在平时可以节省物资的运输,这在策略上是有利的。”因此麟州得以保存下来。欧阳修又进言道:“忻县、代县、岢岚县禁地很多,田野荒芜,希望让农民去耕种这些田地,不然,将被敌人侵占。”朝廷将这个意见发交给有关的官员讨论,过了很久才同意实行,每年收获粟谷数百万斛。凡是河东地区,赋税征派过重百姓负担不了的,他奏请朝廷作了减免,这样的事情有十几件。
16. 曾经 明白;醒悟 17.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筐取书/读之竟日 18.勤奋刻苦,刚毅果断,直言敢谏
16.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翻译。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他曾经上奏推荐某人担任某个官职。尝:曾经;
(2)句意:太祖这才清醒过来。悟:明白;清醒。
17.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句意为:赵普晚年时读书就很勤奋,手不释卷。每次(退朝后)回到自己的住宅,关上门打开书箱拿出书,整天读书。“手不释卷”是一个成语,可在其后断句;“归私第”为动宾短语,可在“私第”后断句;“阖户”“启筐”“取书”并列,表示三个动作,因此可放一起;“竟日”修饰“读之”,可放一起。
因此可断句为: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筐取书/读之竟日。
18.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根据第一段“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圖户启篋取书,读之竟日”可知,赵普退朝后就整日读书;可见其勤奋刻苦;根据“普性深沈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可知,赵普是刚毅果断、性情沉着、严肃刚正、以天下为己任的人;根据“普明日复奏其人”“明日,普又以其人奏”“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可见赵普是直言敢谏之人。
参考译文:
赵普年轻的时候熟悉官吏的事务,但学问很少。等做了宰相,太祖经常用读书去劝告他。赵普晚年时读书就很勤奋,手不释卷。每次(退朝后)回到自己的住宅,关上门打开书箱拿出书,整天读书。到第二天处理政事的时候。处理、决断很快,如流水一般。(他)去世后,家里人打开箱子一看,原来是《论语》二十篇。赵普性情沉着、严肃刚正,虽然为人多妒忌刻薄,但能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宋代初年。在宰相职位上的人,许多都拘谨顾小节,赵普却刚毅果断,没有谁能与他相提并论。他曾经上奏推荐某人担任某个官职,太祖不用这人。赵普第二天又上奏章举荐这人。太祖还是不用。第三天,赵普还是上奏举荐这人。太祖生气了,把起普呈上的奏章撕碎了扔在地上。赵普脸色没有改变。跪在地上把碎纸片拾起来带回家。过些日子(他)补修这些旧纸片,像当初一样重新拿去上奏。太祖这才清醒过来,最终用了这人。
19.C 20.C 21.C 22.【答案示例一】(陈灌)只治了为首一人的罪,其余的人都免除了死罪。
【答案示例二】(陈灌)只依法惩处了为首一人,其余的人都免除了死罪。
19.本题考查词语释义。
C.句意:陈灌修建学校,聘请老师。延,聘请。
故选C。
20.本题考查断句。
句意:跟随大将军徐达北征。不久,陈灌奉命修筑泰州城,完工后被授予宁国知府。断句为:从大将军徐达北征/寻命筑城泰州/工竣/除宁国知府。
故选C。
2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C.根据第二段中的“创户帖以便稽民。帝取为式,颁行天下”可知,应是陈灌“创户帖以便稽民”的做法被明太祖当作榜样。
故选C。
22.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
坐,惩处,惩治。首,为首。馀,其余。悉,都。减死,免除了死罪。
参考译文:
陈灌字子将,是庐陵人。元末,世道将要混乱,(陈灌)环视住所,在他房屋周围建筑的场子种树,人们没有谁能理解他的。十年后,盗贼纷纷作乱,陈灌带领勇敢有武力的人驻扎在树林中,盗贼不敢进来侵犯,整个乡村得以保全。太祖平定武昌,陈灌到军营前拜见太祖,太祖和他交谈,认为他很奇特,于是提拔担任湖广行省员外郎,后来不断升迁,担任大都督府经历。跟随大将军徐达北征。不久,陈灌奉命修筑泰州城,完工后被授予宁国知府。
当时,明朝刚刚平定,由于长期战乱,人们长期废置《诗》《书》不读,陈灌修建学校,聘请老师,挑选优秀子弟人学读书。(他)访问民间疾苦,禁止豪强兼并农民土地。他创立“户帖”,以便查核居民。太祖将“户帖”形成制度,在全国施行。(陈灌还组织百姓)采石筑堤,做闸门,以便水流排灌,保护沿江农田,百姓都依仗这个措施得以正常耕种。有几十人因为偷盗麦船罪而被判死刑。陈灌进行复查,断定:“麦船是自己漂流来的,愚昧的百姓争着拿走了船上的麦,并没有预谋抢劫。”(陈灌)只依法惩处了为首一人,其余的人都免除了死罪。陈灌的裁决严厉而公正,他处治宽厚体恤百姓就像这样。洪武四年,陈灌被征召入京,在京病逝。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