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课外短小文言文阅读--日常生活 专题练
2025年初中语文中考复习备考
张丞相“草”书
张丞相好草书而不工。当时流辈①皆讥笑之。丞相自若也。一日得句②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使侄录③之。当波险处④,侄罔然而止。执所书问曰:“此何字也?”丞相熟视久之,并不自识,诟其侄曰⑤:“汝胡不早问⑥,致余忘之。”
注:①流辈:人们。②得句:得到佳句。③录:转抄。④当波险处:在笔画笔画波折怪诞的地方。⑤诟(ɡòu):责骂。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张丞相好草书而不工 (2)使侄录 (3)丞相熟视久之
2.用“/”线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一 日 得 句 索 笔 疾 书 满 纸 龙 蛇 飞 动
3.作者通过这个故事讽刺了 的那类人。(用自己的语言回答)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酬字堂记
徐渭
镇海楼成,少保①公进渭曰是当记子为我草草成以进,公赏之,曰:“闻子久侨矣,趣召掌计廪银之两百有二十②,为秀才庐。”渭谢侈,不敢。公曰:“我愧晋公,子于是文乃遂能愧湜③,傥用福先寺事,数字以责我酬,我其薄矣,何侈为?”渭感公语,乃拜赐持归。尽橐中文物如公数、买城南东地十亩,有屋二十又二间,小池二,以鱼以荷。木之类,果花材三种,凡数十株。长篱亘亩,护以枸杞,外有竹数十个,笋迸云。客至,网鱼烧笋,佐以落果,醉而咏歌。始屋陈而无次,稍序新之,遂额其堂曰“酬字”。
(选自《徐渭诗文选译》)
【注】①少保:指胡宗宪,以抗倭寇功,加官少保。②掌计:掌管。计簿者:廪银:公费。③晋公:唐代裴度。湜:唐代文学家皇甫湜。福先寺事:裴度修福先寺,请皇甫湜撰写碑文,事成之后,皇甫湜却大怒道:“碑文有三千字,才值这点东西。
(1)给文中的画线句用“/”断句(限断三处)。
少保公进渭曰是当记子为我草草成以进
(2)下列加点字解释哪一项不正确?( )
A.闻子久侨矣(侨:寄居)
B.渭谢侈,不敢(谢:感谢)
C.长篱亘亩(亘:延伸)
D.稍序新之(新:翻新)
(3)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徐渭文章出色,胡宗宪赏识他并资助他安家。
B.徐渭变卖文物,自筹了更多资金,建造住宅。
C.详述家居的环境,意在体现宁静恬适的雅趣。
D.为文、受赐、筹款、建宅、额堂为行文脉络。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数字以责我酬,我其薄矣,何侈为?
②客至,网鱼烧笋,佐以落果
(5)作者把正堂题名为“酬字”,有什么用意?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若石遇害
若石隐于冥山之阴,有虎恒蹲以窥其藩①。若石帅其人昼夜警,日出而殷钲,日入而燎辉②,宵则振铎(duó)以望,植棘树墉③,坎山谷以守,卒岁,虎不能有获。一日而虎死,若石大喜,自以为虎死无毒己者矣。于是驰其机,撤其备,垣坏而不修,藩决而不理。无何,有貙④逐麋来止其室之隈⑤,闻其牛、羊、豕之声而入食焉。若石不知其为貙也,叱之不走,投之以块,貙人立而爪之毙。君子谓若石知一而不知二,宜其及也。
[注释]①藩:篱笆。②殷钲:震动金属器;燎辉:点燃火把。③树墉:筑墙。④貙(chū):一种凶猛的野兽,形似狸。⑤隈(wēi):墙角。
5.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1)有貙逐麋来止其室之隈( )(2)闻其牛、羊、豕之声而入食焉( )
6.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画线句,注意加点词的含义。
若石隐于冥山之阴
7.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若石帅其人昼夜警”的原因是“有虎恒蹲以窥其藩”。
B.“若石帅其人昼夜警”的目的是“虎不能有获”。
C.若石“驰其机……而不理”的直接原因是“虎死无毒己者矣”。
D.若石“驰其机……而不理”导致的最终结果是“闻其牛、羊、豕之声而入食焉”。
8.结合故事内容,文末“其一”、“其二”分别指什么?这个故事告诫我们什么?(用自己语言概括回答)
《秋寻草》自序
[明]谭元春①
予赴友人孟诞先之约,以有此寻也。是时,秋也,故曰《秋寻》。
夫秋也,草木疏而不积,山川澹而不媚,清气凉而不燥。天以此时新其位置,洗其烦秽,待游人之至。而游人者,不能自清其胸中,以求秋之所在,而动曰:“悲秋。”予尝言宋玉有悲,是以悲秋;后人未尝有悲而悲之,不信胸中而信纸上,予悲夫悲秋者也。
予乘秋而出,先秋而归。花棚草径、柳堤瓜架之间,亦可乐也。曰“秋寻”者,又以见秋而外②,皆家居也。诞先曰:“子家居诗少,秋寻诗多,吾为子刻《秋寻草》。”
(选自《明清散文名篇集萃》,有删减)
【注释】①谭元春:明代文学家,其文章重视性灵,讲究实际感受,反对摹古。②见秋而外:除了赏秋之外。
9.结合原文,推测下列哪一项最不可能是《秋寻草》的写作内容( )
A.山川景致 B.院中景象 C.答谢友人 D.羁旅哀愁
10.作者谭元春寻访秋天时的感受和其他游人的感受一样吗?请结合原文进行分析。
11.下列与“以求秋之所在”中“以”的意义和用法一致的一项是( )
A.以其境过清(柳宗元《小石潭记》) B.属予作文以记之(范仲淹《岳阳楼记》)
C.以衾拥覆(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D.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避暑录话(节选)
(北宋)叶梦得
卢怀慎①好俭,家无金玉锦绣之饰,此固美事,然史②言妻子至寒饿,宋璟③等过④之,门不施箔⑤,风雨至,引席自障,则恐无是理。今身为宰相,俸廪非不足,不以富贵宠禄为淫侈,足矣,何至于妻子寒饿乎?门不施箔,尤非是宰相所居;纵无箔,客至亦为少引于内,必不至风雨侵坐。……此事盖出郑处晦《明皇杂事》,史臣妄信之。天下自有中道,初⑥不远人情,君子行之,非专区区⑦以取名。前世士大夫乃有过为矫饰⑧,自谓怀慎所常行者。
【注释】①卢怀慎,唐朝宰相,以清廉闻名。②史:史书,这里指《新唐书》。③宋璟,唐朝宰相,在卢怀慎之后。④过:拜访。⑤箔:指帘子、门帘。⑥初:原本。⑦区区:小,这里指小事。⑧矫饰:夸饰,掩盖真相。
12.下列说法与文意不符的一项是( )
A.卢怀慎家里无金玉锦绣的豪华装饰是好事。
B.因为宋璟贸然拜访,故卢怀慎未热情接待。
C.史臣轻信了《明皇杂事》中卢怀慎的事情。
D.士大夫对卢的事迹有夸大之嫌。
13.作者认为《新唐书》中有关卢怀慎的记载“无是理”,请从文中摘录表明其理由的句子。
14.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一致的一项是
A.卢怀慎好俭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论语〉十二章》)
B.此固美事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孟子〉三章》)
C.然史言妻子至寒饿 秦王怫然怒(《唐雎不辱使命》)
D.君子行之 已而之细柳军(《周亚夫军细柳》)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松江某相国①之孙某,贫乏不能自存,其故仆富于财者,往而乞怜。适舂米②,以五斗令佣负之以随。佣不能胜,息于衢③。其问佣曰:“何无力至此 ”佣叹息曰:“吾非佣工者,先祖为某相国。”某惊曰:“如此,则亲戚矣!”然两人俱弗克负荷,遂为之相抱而泣。曰:“哀哀父母,生我劬劳④!”市人聚观,一长者予以竹梢,共举以归。两人祖皆崇祯间相也。时人为之语曰:“五斗米,两公子,扛不起,枉读《诗经》怨‘劬劳’,乃祖贻⑤某岂料此!”
【注释】①相国:宰相。②舂(chōng)米:把米放在石臼里打碎。③衢:道路。④劬(qú)劳:劳苦。 ⑤贻:遗留。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以五斗令佣负之以随( )
(2)佣不能胜( )
16.下列对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两个人)轮流挑着米一起回家。 B.(两个人)一起抬着米回家。
C.(长者)挑着米和他们一起回家。 D.(两人)一起扛着竹梢回家。
17.选文通过相国后代和其故仆 的先后对比,启示我们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南郡庞士元闻司马德操在颍川,故二千里候之。至,遇德操采桑,士元从车中谓曰:“吾闻丈夫处世当带金佩紫焉有曲洪流之量而执丝妇之事?”德操曰:“子且下车,子适知邪径之速,不虑失道之迷。昔伯成耦耕,不慕诸侯之荣;原宪桑枢,不易有官之宅。何有坐则华屋,行则肥马,侍女数十,然后为奇?此乃许、父所以慷慨,夷、齐所以长叹。虽有窃秦之爵,千驷之富,不足贵也。”士元曰:“仆生出边垂,寡见大义,若不一叩洪锺,伐雷鼓,则不识其音响也!”
(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
【注】①耦耕:二人并耕。②桑枢:以桑木为门的转轴。借指贫寒之家。
18.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不虑失道之迷 (2)不足贵也
19.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吾闻丈夫处世当带金佩紫焉有曲洪流之量而执丝妇之事?
20.根据文章分析庞士元和司马德操分别认为大丈夫处世应当如何?用自己的话说说。再结合现实说说你得到的启示。
参考答案:
1.(1)喜欢 (2)让 (3)仔细 2.一日得句/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 3.自己有错还责怪他人(自始至终认识不到自己错误)(把自己的错强加在别人身上)(意思对即可)
1.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
(1)句意:张丞相喜欢书写草书(草体字),但不是很擅长。好:喜欢。
(2)句意:他让侄儿把诗句转抄下来。使:让。
(3)句意:张丞相仔细辨认了很久。熟:仔细。
2.考查划分句子停顿。划分朗读节奏有两种方法:一是按音节划分,划分诗词的朗读节奏一般采用这种方法;二是按意义单位(相当于句子成分),划分文言文的朗读节奏一般采用这种方法。本句句意:一次(他)偶然想到佳句,赶忙索要笔墨奋笔疾书,龙飞凤舞写了一纸。根据句意停顿划分为:一日得句/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问题,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题。文中的张丞相自己书写不好,还骄傲自满,不听劝告;自己字迹潦草,还埋怨侄儿不早点问,他最大的错误就是不听取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因此,这个故事讽刺了自己有错还责怪他人的人,不能把自己的错强加在别人身上。
译文:张丞相喜欢书写草书(草体字),但不是很擅长。爱好草书的一批人都讥笑(嘲讽)他,他却不以为然。一次,(他)偶然想到佳句,赶忙索要笔墨奋笔疾书,龙飞凤舞写了一纸。他让侄儿把诗句转抄下来。侄儿抄到笔画怪异的地方,感到迷惑不解,便停下笔来,拿着纸问张丞相:“这是什么字呢?”张丞相仔细辨认了很久,也没认出来自己写的是什么字,于是就责骂侄儿说:“你为什么不早一点儿问我,以至于我也忘了写的是什么了。”
4.(1)少保公进渭曰/是当记/子为我草/草成以进。
(2)B
(3)B
(4)①按字数来向我索取酬金,我还给得太微薄了呢?
②有客人来,打鱼烧笋,酒喝到酣畅时便作诗唱歌。
(5)一是少保公为酬谢作者,资以金钱;二是作者自己也耗尽袋里全部卖文所得的钱用来买房。
(1)本题考查文言句子断句。
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该句的句意是少保公对我说:“这事该记下来,你为我起草吧。”我写完了进献给他。句中“少保公进渭曰”表示说话的对象,在其后断一处,起草的对象是“子”,因而这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在其后断一处。
故可断为:少保公进渭曰/是当记/子为我草/草成以进。
(2)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
B.句意:我辞谢说太过分了。谢:辞谢;
故选B。
(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B.有误,由原文“尽橐中文物如公数、买城南东地十亩,有屋二十又二间,以鱼以荷(其意思是耗尽袋里全部卖文所得的钱也是二百二十两,买了城南靠东的十亩地,有房屋二十二间,小池塘两个,养了鱼和荷花)”可知,选项“自筹了更多资金”表述有误。
故选B。
(4)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
①重点词:数字:按字数;以:来;责:索取;其:还是;侈:过分。
②重点词:网:用渔网网;佐:配。
(5)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根据“闻子久侨矣,趣召掌计廪银之两百有二十,为秀才庐(其意思是听说你在外寄居很久了,快召管事的拿廪银二百二十两,买座秀才庐吧)”,“我愧晋公,子于是文乃遂能愧湜,数字以责我酬,我其薄矣,何侈为(其意思是我比不了裴晋公,您的这篇文章则盖过了皇甫湜,倘若依照福先寺的事例,按字数来向我索取酬金,我还给得太微薄了呢,有什么过分?)”可知,作者把正堂题名为“酬字”的用意之一是少保公为酬谢作者,资以金钱。
根据“渭感公语,乃拜赐持归。尽橐中文物如公数、买城南东地十亩,有屋二十又二间,小池二,以鱼以荷。木之类,果花材三种,凡数十株。长篱亘亩,护以枸杞,外有竹数十个,笋迸云(其意思是我为他的话感动,就拜谢赏赐,拿回来,耗尽袋里全部卖文所得的钱也是二百二十两,买了城南靠东的十亩地,有房屋二十二间,小池塘两个,养了鱼和荷花。植物类的,有果树、花木和材林三种,共几十株。长长的篱笆在地上延伸着,用枸杞围护起来,外面有几十株竹子,竹笋正从地面坚挺而出直指天空)”可知,作者把正堂题名为“酬字”的用意之二是作者自己也耗尽袋里全部卖文所得的钱用来买房。
参考译文:
镇海楼造好后,少保公对我说:“这事该记下来,你为我起草吧。”我写完了进献给他,他很赞赏,说:“听说你在外寄居很久了,快召管事的拿廪银二百二十两,买座秀才庐吧。”我辞谢说太过分了,不敢接受。少保公说:“我比不了裴晋公,您的这篇文章则盖过了皇甫湜,倘若依照福先寺的事例,按字数来向我索取酬金,我还给得太微薄了呢,有什么过分?”我为他的话感动,就拜谢赏赐,拿回来,耗尽袋里全部卖文所得的钱也是二百二十两,买了城南靠东的十亩地,有房屋二十二间,小池塘两个,养了鱼和荷花。植物类的,有果树、花木和材林三种,共几十株。长长的篱笆在地上延伸着,用枸杞围护起来,外面有几十株竹子,竹笋正从地面坚挺而出直指天空。有客人来,打鱼烧笋,再配上落下的果子,酒喝到酣畅时便作诗唱歌。原来屋子既陈旧又杂乱,我把它们稍加整理翻新,于是在正堂题名为“酬字”。
5. 停止 吃 6.若石隐居在冥山的山北。于:介词,在。 7.D 8.其一指的是“防备老虎的威胁”,其二指的是“防备其他动物的威胁以及防备不同动物应该采取不同的方法”,这个故事告诫我们做事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应该用长远的目光看待问题,要有忧患意识,否则最终会害了自己。
5.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有貙逐麋来止其室之隈,句意:有貙追捕麋鹿来到(这里),在他家的一角停了下来。止:停止。(2)食: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吃。
6.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注意重点词:隐:隐居;阴: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于:介词,在。
7.考查对内容的正确理解。“若石不知其为貙也,叱之不走,投之以块,貙人立而爪之毙。”意思是若石不知道它是貙,呵叱它,它不跑开,(又)用土块打它,貙像人一样站立起来用爪子抓死了他。故导致的最终结果死亡。故D错误。
8.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掌握和主题的感悟能力。解答此题首先疏通文意,根据内容作答。“有虎恒蹲以窥其藩①。若石帅其人昼夜警,日出而殷钲,日入而燎辉②,宵则振铎(duó)以望,植棘树墉③,坎山谷以守,卒岁,虎不能有获。”这句是写若石知道“有虎恒蹲以窥其藩”,然后严加戒备,这是其一。其二指“若石不知其为貙也,叱之不走,投之以块,貙人立而爪之毙。”,不了解貙这种动物,更不知道防备的方法,以致丧命。“一日而虎死,若石大喜,自以为虎死无毒己者矣。于是驰其机,撤其备,垣坏而不修,藩决而不理。”若石得知虎死以为没有了忧患,就放松警惕,撤除防备,最后导致灾祸,这个根据以上内容感悟道理:要有忧患意识,目光要长远,未雨绸缪才能防患于未然。
参考译文:
若石隐居在冥山的山北,有老虎经常蹲在他的篱笆外窥视。若石率领他的人昼夜警惕。日出的时候敲响钲,日落就点起篝火,夜晚就敲铃铛守夜。种荆棘灌木、在山谷筑墙来防守。一年过去了,老虎没有得到任何东西。一天老虎死了,若石大喜,自以为老虎死了没有对自己形成威胁的动物了。于是放松了警惕和机谋,撤除了防备。墙坏了不修,藩篱破了不整理。没过多久,有貙追捕麋鹿来到(这里),在他家的一角停了下来,听到他的牛羊猪的声音就进入并吃它们。若石不知道它是貙,呵叱它,它不跑开,(又)用土块打它,貙像人一样站立起来用爪子抓死了他。君子认为若石是只知一不知二,他遇上这不幸的事是理所当然的。
9.D 10.不一样。其他游人:没有洗净内心,不从自己的实际感受出发,人云亦云,模仿他人的感受,情动无衷地发出感概“悲秋”。谭元春:眼中的秋景是“草木疏而不积,山川澹而不媚,清气凉而不燥”,是洗去了污秽的清新自然﹑高洁淡雅,是“花棚草径,柳堤瓜架之间”的快乐情趣,是作者的真切感受。(言之有理即可) 11.B
9.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从原文“山川澹而不媚,清气凉而不燥。天以此时新其位置,洗其烦秽,待游人之至”可以看出可能会有山川景致的描写。文中提到“花棚草径、柳堤瓜架之间,亦可乐也”,说明可能会有院中景象的描写。自序中提到友人孟诞先为其刻《秋寻草》,有可能会有答谢友人的内容。
全文没有任何关于羁旅哀愁的表述,且作者说 “秋寻者,又以见秋而外,皆家居也”,表明作者是在家附近寻秋,并非羁旅在外,所以最不可能有羁旅哀愁的内容。
故选D。
10.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主旨的理解与提炼。
从“游人者,不能自清其胸中,以求秋之所在,而动曰:‘悲秋。’予尝言宋玉有悲,是以悲秋;后人未尝有悲而悲之,不信胸中而信纸上,予悲夫悲秋者也。”可知,作者认为秋天的景致干净清爽,游人应该带着一颗清净的心去欣赏秋景、体悟秋意,但是很多人却先入为主观地被“悲秋”的诗作影响,不能仔细体会就生发“伤秋”之感,写出“悲秋”之句,这与作者的主张是相违背的,作者为“悲秋者”不能尊重自己的内心体验,被他人影响而“悲”。
从“草木疏而不积,山川澹而不媚,清气凉而不燥”“予乘秋而出,先秋而归。花棚草径、柳堤瓜架之间,亦可乐也。”可知,作者眼中的秋景是自然清新淡雅的,和悲秋的情绪不同,是从心底里生发出来的自然快乐的情绪。
据此可知,作者谭元春寻访秋天时的感受和其他游人的感受不一样。
1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以求秋之所在”意为:来求得秋的所在。以:连词,表目的,来。
A.句意:因为这里的环境过于凄清。以:连词,因为;
B.句意: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以:连词,表目的,来;
C.句意:用被子盖着。以:介词,用;
D.句意:(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丽。以:动词,认为;
故选B。
参考译文:
我赴朋友孟诞先的邀约,才有此次寻芳。这时正是秋天,所以叫《秋寻》。
秋天这个时节,草木萧疏而不茂盛,山川清淡而不妩媚,清气凉爽而不干燥。上天在这时改变了他的位置,洗尽了他的烦恼浊秽,等待游人的到来,但是游人却不能自己清洗心胸来求得秋的所在,却动辄说“悲愁”,我曾经说宋玉有悲伤的事情,所以悲愁。后人不曾有悲却为悲愁,不相信自己的内心而相信纸上的东西,我为那些悲愁的人感到悲伤。
我趁着秋天出来,先于秋天回家。花棚草径,柳堤瓜架之间,也有值得高兴的地方。说是“秋寻”,还因为我赏秋以外都在家里住着。诞先说:“你家居的诗很少,寻秋的诗很多,我为你刊刻《秋寻草》。”
12.B 13.示例:今身为宰相,俸廪非不足,不以富贵宠禄为浮侈,足矣,何至于妻子寒饿乎?门不施箔,尤非是宰相所居;纵无箱,客至亦为少引于内,必不至风雨侵坐。 14.A
1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B.有误,文中“宋璟等过之,门不施箔,风雨至,引席自障”的意思是:宋璟等人来拜访他,看见卢怀慎的门上没有装帘子,适逢风雨突至,卢怀慎就拿起床上的竹席用来遮挡。文中并没有提到卢怀慎没有热情接待宋璟;
故选B。
1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作者认为《新唐书》中有关卢怀慎的记载“无是理”,即没有这样的道理,结合原文内容“今身为宰相,俸廪非不足,不以富贵宠禄为淫侈,足矣,何至于妻子寒饿乎?门不施箔,尤非是宰相所居;纵无箔,客至亦为少引于内,必不至风雨侵坐”可知,意思是:在他身为宰相,俸金与禄米并不是不充足,不凭借富贵受宠和俸禄来极度浪费,生活是充足的,哪里至于妻子和子女挨饿受冻呢?门上不装帘子,尤其不像是宰相的居所;即使没有铺设华丽的绸缎和锦帛,客人到来也只会少量地引用家中的内部物品来招待客人,必然不至于被风雨淋湿。注意要用原文的句子,不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14.本题考查词义辨析。
A.都是动词,崇尚,爱好;
B.副词,本来/动词,巩固;
C.连词,然而/助词,用在名词或名词短语后;
D.结构助词,的/动词,到
故选A。
参考译文:
卢怀慎喜欢简朴,家里没有金玉锦绣之类的装饰品,这本身就是一件好事,然而《新唐书》中说他的妻子和儿女免不了忍饿挨冻,宋璟等人来拜访他,看见卢怀慎的门上没有装帘子,适逢风雨突至,卢怀慎就拿起床上的竹席用来遮挡,恐怕是没有道理的。现在他身为宰相,俸金与禄米并不是不充足,不凭借富贵受宠和俸禄来极度浪费,生活是充足的,哪里至于妻子和子女挨饿受冻呢?门上不装帘子,尤其不像是宰相的居所;即使没有铺设华丽的绸缎和锦帛,客人到来也只会少量地引用家中的内部物品来招待客人。必然不至于被风雨淋湿。……这件事情大概出自郑处晦的《明皇杂事》,史臣轻信了这件事,而不去思考或质疑,世间总有一种适合大多数人的折中之道,原本不应该离开人情的本性,真正的君子应该走在这条道路上,并非专注小事来获取名声,前世的士大夫们曾经有过为了矫饰自己而表现出谦虚谨慎的行为,他们认为这种行为是常常应该做的。
15. 背 承受 16.B 17. 身份(或经济条件、生活状况) 要学会自强,培养自我生存的能力
15.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课外文言文的词语解释既要充分调动知识积累,回忆该词的常用义,还要结合上下文来判断。
(1)句意为:于是(故仆)就装上五斗米让佣人背着跟在后面。负:背。
(2)句意为:佣人背不动了。胜:受得住。
1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体现出来。句中重点词语有:共,一同;举,抬着;归,回家。句意为:一起抬着米回去。故选B。
17.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梳理文章内容,根据题干提示填空即可。这篇短文将孙某的故仆和相国后代的前后生活境遇进行了对比:孙某的故仆原来是仆人,现在家财富裕;背米的佣人,他的祖先曾是宰相,现在却成了贫穷的佣人。这一对比,启示我们要学会独立生活,要自立、自强,拥有生存的本领和技能。据此作答即可。
选自《扛米》 作者:朱翊清 年代:清朝
参考译文:松江某相国的孙某,穷困贫乏,不能够养活自己,他过去的仆人有家财富裕的,就去他家乞求同情。正好碰上(他家)在舂米,于是(故仆)就装上五斗米让佣人背着跟在后面。佣人背不动了,在街道上休息。某人就问佣人说:“为什么没有力气到这种地步?”佣人叹息着说:“我(本来)不是做佣人的。先祖是某学士。”某人惊讶地说:“是这样,那么我们是亲戚了!”然而两个人都不能够背负(大米),于是因为这个而相抱痛哭。说:“悲伤啊,我的父母,生养我是多么劳苦!”市井百姓围聚旁观。一个老人给他们一根竹梢头,一起抬着回去。两人的先祖都是崇祯年间的宰相啊。当年人们为他们编了一段话说:“五斗大米,两个公子,白读《诗经》埋怨‘劬劳’,你们先祖的遗虑哪里想到会这样!”
18.(1)迷失道路。(2)不值得。 19.吾闻丈夫处世/当带金佩紫/焉有曲洪流之量/而执丝妇之事? 20.①庞士元认为大丈夫应当做大官,办大事。②司马德操认为大丈夫不应该贪图钱财、沉迷享受富贵生活,而应该如同许由等隐士一样,淡泊名利,做一个安贫乐道的人。③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当做一个“富贵不能淫”的人,不轻易被金钱诱惑,不过分追求富贵和名利。
18.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①句意:却不考虑迷路的危险。失道:迷路。
②句意:不值得尊崇啊。不足:不值得。
19.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候,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
句意:我听说大丈夫处世,应当带金印佩紫缓,哪能窝窝囊囊,做这些妇人做的事呢!“吾闻丈夫处世”是一处完整的主谓语句子,应划为一处,“焉有”在此处表反问语气,在此处前应断开一处,“而”表转折,在此处前断开一处,
故断为:吾闻丈夫处世/当带金佩紫/焉有曲洪流之量/而执丝妇之事?
20.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阅读感悟的表达。
第一问,结合“吾闻丈夫处世,当带金佩紫,焉有曲洪流之量,而执丝妇之事”可知,庞士元认为大丈夫应当做大官,办大事。
结合“昔伯成耦耕,不慕诸侯之荣;原宪桑枢,不易有官之宅。何有坐则华屋,行则肥马,侍女数十,然后为奇?此乃许、父所以慷慨,夷、齐所以长叹。虽有窃秦之爵,千驷之富,不足贵也”可知,司马德操认为大丈夫不应该贪图钱财、沉迷享受富贵生活,而应该如同许由等隐士一样,淡泊名利,做一个安贫乐道的人,据此可以整理出答案。
第二问,结合“淡泊名利,安贫乐道”和自己的实际谈感悟即可。
示例:古人云“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我们应该修身养性,培养自己的高尚的节操,用手中的钱财多做些有意义的事,帮助穷困的人,造福社会。
参考译文:
南郡庞士元听说司马德操在颍川,特地从两千里之外赶来看望他。到了那里,正遇上司马德操采桑叶,庞士元在车里对他说:“我听说大丈夫处世,应当带金印佩紫绶,哪能窝窝囊囊,做这些妇人做的事呢?”德操说:“你先下车吧,你只知道抄小路便利,却不考虑迷路的危险。从前伯成宁愿种地,也不羡慕诸侯的荣华;原宪桑枢瓮牖,也不愿做官住豪宅。哪有住在华丽屋子里,出门骑着高头大马,几十个侍女环绕的人,能做出一番伟业呢?这就是为什么许由、巢父慷慨辞让,伯夷、叔齐感叹国家灭亡,饿死首阳山的原因呀。即使吕不韦窃取了相国那样的高官,齐果公有四千匹马的财富,不值得尊崇啊。”庞士元说:“我出生在边缘之地,没听到什么高深道理,如果不是亲自敲洪钟、击雷鼓,就不会知道它们的轰鸣声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