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历史八上 期末复习大串讲03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统编版历史八上 期末复习大串讲03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2-19 09:38: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单元概述
课标要求
时空观念
知识建构
知识梳理
史料实证
链接中考
本单元涉及的内容包括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民国初期北洋军阀的统治等。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矢志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建立共和国。在孙中山等人的推动下,革命思想广为传播,革命团体不断出现,各地革命活动蓬勃发展。民主革命逐渐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1911年的辛亥革命,终于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但是,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最终落入袁世凯的手中。袁世凯上台后,建立起北洋军阀的统治。他破坏民主共和,复辟帝制,遭到举国反对。袁世凯死后,中国陷入军阀割据的局面。
目录编排
单元概述
单元概述
课标要求
时空观念
知识建构
知识梳理
史料实证
链接中考
了解中华民国时期的基本线索和重要的事件、人物,知道重大史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原因和结果,初步养成历史时序意识和历史空间感。(唯物史观、时空观念)
了解孙中山的早期革命活动,理解孙中山创建同盟会以及提出三民主义思想的合理性和先进性,认同孙中山革命先行者的地位。了解武昌起义史实和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了解中华民国的史实,也通过本课子目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侧面反映了袁世凯为建立独裁统治前期采取的措施,也充分的体现了课标的精神。而中华民国的创建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都共同反映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护国战争爆发,袁世凯在绝望中死去,导致北洋军阀分裂割据,中国陷入动乱之中。(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能结合语文、地理等课程的学习,通过阅读近代的文献材料、图像材料,观察实物材料,查阅地图,并加以分析、概括并提取其中的历史信息。通过探究与讨论,强化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家国情怀)
单元概述
课标要求
时空观念
知识建构
知识梳理
史料实证
链接中考
1894年
兴中会
成立
1905年
1911年
1912年
1月
1914年
1915年底
中国同盟会成立
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爆发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袁世凯颁布《中华民国约法》
护国战争开始
1912年
3月
1912年
4月
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
1916年
护国战争结束
1913年
“宋案”;
二次
革命
南京临时政府时期
北洋政府时期
单元概述
课标要求
时空观念
知识建构
知识梳理
史料实证
链接中考
单元概述
课标要求
时空观念
知识建构
知识梳理
史料实证
链接中考
通过了解孙中山等民主革命先行者早年的革命活动、武昌起义及中华民国成立的史事,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局限性。
2022年课标:
考点一:
1.1 孙中山和中国同盟会
孙中山 早年革命活动 ①思想转变:医人到医国、改良到革命
②成立团体: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 提出“ 振兴中华”的宗旨,号召“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
③发动广州起义:1895年,孙中山等人准备在广州发动武装起义。10月,起义失败。
④流亡海外
评价 孙中山先生是中国近代 的先行者。
中国同盟会 时间 1905年8月成立
地点 日本东京
政治纲领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民族主义就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权主义就是“创立民国"; 就是“平均地权”,三民主义成为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
意义 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使全国资产阶级革命派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和明确的奋斗目标,大大推动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
兴中会
民主革命
民生主义
单元概述
课标要求
时空观念
知识建构
知识梳理
史料实证
链接中考
通过了解孙中山等民主革命先行者早年的革命活动、武昌起义及中华民国成立的史事,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局限性。
2022年课标:
章炳麟
邹容
陈天华
公历未名,即以革命明之,
旧俗俱在,即以革命去之。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我中国今日不可不革命;我中国今日欲脱
满洲人之羁缚,不可不革命;
我中国欲独立,不可不革命;
我中国欲与世界列强并雄,不可不革命。
——《革命军》
我们要想拒洋人,
只有讲革命独立。
——《警世钟》
他们的著作有什么共同思想?
宣传革命思想
建立共和制度
单元概述
课标要求
时空观念
知识建构
知识梳理
史料实证
链接中考
通过了解孙中山等民主革命先行者早年的革命活动、武昌起义及中华民国成立的史事,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局限性。
2022年课标:
中国同盟会会徽
中国同盟会纲领
中国同盟会机关报
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为三民主义。
单元概述
课标要求
时空观念
知识建构
知识梳理
史料实证
链接中考
通过了解孙中山等民主革命先行者早年的革命活动、武昌起义及中华民国成立的史事,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局限性。
2022年课标:
考点一:
1.2 革命志士的奋斗
萍浏醴起义 1906年,刘道一、蔡绍南在萍乡、醴陵、浏阳发动起义。是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虽然最终失败,但同盟会的声望由此大振。
安庆起义 1907年,徐锡麟在安庆发动起义,秋瑾在浙江绍兴准备策应,起义最终失败。
广西起义 1907年,孙中山、黄兴策划领导广西起义,起义最终失败。
黄花岗起义 1911年,黄兴在广州发动起义,史称“黄花岗起义”,起义最终失败。但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萍浏醴起义
安庆起义
广西起义
黄花岗起义
单元概述
课标要求
时空观念
知识建构
知识梳理
史料实证
链接中考
通过了解孙中山等民主革命先行者早年的革命活动、武昌起义及中华民国成立的史事,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局限性。
2022年课标:
考点一:
1.3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 武昌起义 时间
主要力量
概况
影响
1911年10月10日
湖北新军
新军工程营起义→夺取军械库→占领武昌城→夺取武汉三镇→湖北军政府成立,推举黎元洪为都督
武昌起义胜利后,各省纷纷响应。到11月下旬,全国一半以上的省份宣布独立
孙中山未参与
单元概述
课标要求
时空观念
知识建构
知识梳理
史料实证
链接中考
通过了解孙中山等民主革命先行者早年的革命活动、武昌起义及中华民国成立的史事,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局限性。
2022年课标:
考点一:
1.3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 结果 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性质 是一次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意义 政治 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经济 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思想 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局限性 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
单元概述
课标要求
时空观念
知识建构
知识梳理
史料实证
链接中考
运动名称 领导阶级 学习层面 思想主张 目的 性质 特点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 地主阶级洋务派
(李鸿章)
资产阶级维新派
(康有为)
资产阶级革命派
(孙中山)
激进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陈独秀)
器物
政治制度
政治制度
思想文化
自强
求富
变法图强
三民主义
民主
科学
维护清朝统治
建立君主立宪制
追求民主共和,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追求民主和科学
改造国民性
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是一次资产阶级自上而下的改良运动
是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
从技术到制度到思想,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递进
知识拓展:
中国近代化的四次探索
单元概述
课标要求
时空观念
知识建构
知识梳理
史料实证
链接中考
通过了解孙中山等民主革命先行者早年的革命活动、武昌起义及中华民国成立的史事,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局限性。
2022年课标:
考点一:
1.4 中华民国的成立
时间
地点
总统
副总统
举措
意义
1912年1月1日
南京
孙中山
黎元洪
①以1912年为民国元年,改用公历
②成立临时参议院,由各省的会议代表任参议员
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是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重要成果
③推行改革(p49知识拓展)
中华民国国旗——五色旗
清末国旗——黄龙旗
皇权至上
国家和民族至上
单元概述
课标要求
时空观念
知识建构
知识梳理
史料实证
链接中考
知识拓展:
民国纪年算法
观察民国纪年法与公元纪年法的换算时间轴,归纳其换算公式:
1912年
民国元年
(民国纪年)
(公元纪年)
1913年
1915年
1914年
民国二年
民国三年
民国四年
民国纪年和公元纪年的换算:公元年=民国年+1911
民国年=公元年-1911
学以致用:
沈大勇,民国5年生人,1949年他的实岁年龄多大?
……
单元概述
课标要求
时空观念
知识建构
知识梳理
史料实证
链接中考
通过了解孙中山等民主革命先行者早年的革命活动、武昌起义及中华民国成立的史事,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局限性。
2022年课标:
考点一:
1.5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时间 1912年3月11日
内容 (1)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
(2)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
(3)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
(4)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行使行政权并负其责任,司法独立等
地位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意义 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则,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
单元概述
课标要求
时空观念
知识建构
知识梳理
史料实证
链接中考
1.(2023·四川攀枝花)1912年2月12日,清宣统帝下诏退位,3月11日,孙中山颁布由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由此可知,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趋势是( )
A.从分裂走向统一 B.从屈辱走向独立
C.从封闭走向开放 D.从专制走向民主
2.(2023·山东聊城)“抉破了历代王朝的更迭机制,否定了整个皇权体制,因而也触动了传统社会的各条神经,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在新旧递嬗的历史进程里留下了自己不可磨灭的影响。”这段材料评价的是(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五四运动
D
C
单元概述
课标要求
时空观念
知识建构
知识梳理
史料实证
链接中考
3.(2023·四川内江)1912年1月1日,在一片“共和万岁”的欢呼声中,举行了隆重的临时大总统就职典礼,孙中山宣读了《大总统誓词》。这一事件宣告了( )
A.革命在武汉三镇取得胜利 B.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C.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失败 D.五四运动直接目标实现
4.(2023·新疆)中国历代都采用帝王纪年。孙中山在就任临时大总统时,即电告各省都督;中华民国,改用阳历。这从侧面反映出辛亥革命的目的是( )
A.揭开民主革命序幕 B.终结君主专制制度
C.推动革命高潮到来 D.鼓舞全国人民斗志
B
B
单元概述
课标要求
时空观念
知识建构
知识梳理
史料实证
链接中考
知道民国初期北洋军阀的统治。
2022年课标:
考点二:
2.1 袁世凯的独裁和复辟帝制
独裁 复辟帝制 准备
概况
结果
认识
袁世凯一再破坏责任内阁制;制造“宋案”
孙中山、黄兴等号召反袁,发动“二次革命”,被袁世凯镇压。
对内: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解散国民党→解散国会→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修改总统选举法,总统可无限任期,可指定继承人。
对外:接受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
1915年末,袁世凯下令以1916年为“中华帝国洪宪元年”,准备在元旦登基
孙中山发表《讨袁檄文》。1915年底,蔡锷等掀起护国战争
1916年3月,袁世凯被迫宣布取消帝制
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失败,说明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袁世凯倒行逆施违背历史发展的潮流
为宪法流血,公真第一人
单元概述
课标要求
时空观念
知识建构
知识梳理
史料实证
链接中考
知道民国初期北洋军阀的统治。
2022年课标:
宋教仁遇刺
1914年底,北洋政府在北京举行祭天活动
二次革命形势图
蔡锷
护国战争形势图
单元概述
课标要求
时空观念
知识建构
知识梳理
史料实证
链接中考
知道民国初期北洋军阀的统治。
2022年课标:
考点二:
2.1 袁世凯的独裁和复辟帝制
主要派系 ①直系:以冯国璋和曹锟为首,控制着江苏、江西、湖北等省;
②皖系:以段祺瑞为首,掌握着北京政府,并控制着安徽、浙江、山东、福建等省;
③奉系:以张作霖为首,盘踞东北;
④滇系:以唐继尧为首,占据云南、贵州;
⑤桂系:以陆荣廷为首,占据广东、广西
目的 争夺地盘和巩固政权
手段 出卖国家利益,依附帝国主义,割据混战
影响 大小军阀连年混战,中国陷入了军阀割据纷争的动乱之中;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生产生活,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单元概述
课标要求
时空观念
知识建构
知识梳理
史料实证
链接中考
1.(2023·四川攀枝花)1915年末,袁世凯决定第二年登基。蔡锷与梁启超宣誓讨袁,一个用枪,一个用笔来捍卫共和。云南、贵州相继宣布独立。袁的两员大将段祺瑞和冯国璋均称病,婉拒就任征讨护国军的统帅。材料表明(  )
A.复辟帝制不得人心 B.军阀割据争抢地盘
C.维新人士领导讨袁 D.二次革命武装反袁
2.(2023·黑龙江哈尔滨)“夫去一满洲之专制,转生出无数强盗之专制,其为毒之烈,较前尤甚。于是而民愈不聊生矣……时民国七年十二月三十日,孙文自序于上海。”材料抨击的主要问题是( )
A.列强瓜分中国 B.袁世凯复辟帝制
C.军阀割据纷争 D.国民政府腐败
A
C
单元概述
课标要求
时空观念
知识建构
知识梳理
史料实证
链接中考
3.(2023·湖南邵阳)邵阳市某历史人物(见下图)故居管理局举行其诞生140周年系列活动,宣传材料中有“叱咤风云的革命经历,辛亥革命期间,领导新军起义;袁世凯称帝后,领导护国军起义,武装讨伐袁世凯,维护共和制度”。该历史人物是( )
A.魏源 B.邓世昌
C.黄兴 D.蔡锷
4.(2023·湖南常德)“为宪法流血,公真第一人”和“再造民国第一人”分别是( )
A.宋教仁 黄兴 B.黄兴 蔡锷
C.陈天华 黄兴 D.宋教仁 蔡锷
D
D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