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5
屈 原 列 传
《史记》知识复习:
体 例 : 纪传体通史
五部分内容及篇目数量:
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
写作目的: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鲁迅的评价: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中国古
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汉族,出生于楚国丹 阳(今湖北秭归),名平,字原。战国时 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 管内政外交大事。他主张对内举贤能,修 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后因遭贵族 排挤,被流放沅、湘流域。公元前278年 秦将白起一举攻破楚国首都郢都。忧国忧 民的屈原在长沙附近汩罗江怀石自杀,端 午节据说就是他的忌日。
阅读第一自然段,概 括“王甚任之”的原因: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②。博 闻 强 志 ③ 明于治乱⑨,娴于辞令⑤。入则与王图议⑥国事,以出号令;出则 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⑦之。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才能出众
出身高贵
阅读第二自然段,概括楚怀王疏远屈原的原因: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⑨。怀王使屈原造为宪 令,屈平属 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②之,屈平不与。因 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 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能而被谗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
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 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
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 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能无怨乎 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
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屈原痛心于楚怀王惑于小人之言,不能分辨是非,说人坏话、奉
承谄媚的小人混淆黑白、蒙蔽了怀王,品行不正的小人危害国家,
端方正直的人不被昏君谗臣所容,所以忧愁深思就创作了《离骚》。
“离骚”,就是遭遇忧愁的意思。上天,是人的初始;父母,是人的 根本。人困窘没有出路时,就会追念根本(上天和父母),所以 劳 累疲倦时,没有不呼叫上天的;病痛和忧伤悲痛时,没有不呼叫父 母的。屈原正大光明品行正直,竭尽忠心用尽智慧,来侍奉他的国 君,却被小人离间他与楚王的关系,可以说处境很困难。诚实不欺 而被怀疑,尽忠却被诽谤,能没有怨愤吗 屈原作《离骚》,大 概 是由怨愤引起的。《国风》好描写男女恋情但不失分 ,
《小雅》怨愤发牢骚但不坏了礼法,像《离骚》这样的诗,可以说
兼有两者的优点。
屈原为何写作《离骚》
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自怨生也。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
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1 夫天 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 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 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 怨乎 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
《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
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
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
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 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嚼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
月争光可也。
(他)往远古追溯提到帝喾,近古提到齐桓公,中古提到商汤、
周武王,利用古代帝王这些事用来批判当世社会。阐明道德的广 大崇高,治乱的条理(道理),没 有不全表现出来的。他的文字 简约,语言含蓄,他的志趣高洁,行为正直。其文辞描写的是寻 常事物,但是它的意旨却极为博大,列举的事例浅近,但是表达 意思深远。他的志趣高洁,所以作品中多用美人芳草作比喻;他 的行为正直,所以至死不容于世。他自动地远离污泥浊水,象蝉 脱壳那样摆脱污秽环境,以便超脱世俗之外,不沾染尘世的污垢, 出于污泥而 不 染 ,依旧保持高洁的品德,推究这种志行,即使同 日月争光都可以。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 崇,治乱之条贯,靡不 毕 见。 其 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 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其志洁,故其称 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
以浮 游尘埃之外,不获 世 之 滋 垢 ,嚼 然 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 也 , 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第三自然段,司马迁重点追述评价屈原的《离骚》。除了追溯《离骚》 创作的原因,还从哪些方面介绍评价了屈原的这部伟大作品呢
1、内 容——以古鉴今,内容广博;
2、形式——言近旨远,言浅意深;
3、人格高标——可与日月争光;
巩固练习:请翻译下列文句:
1、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品行不正的小人危害国家,端方正直的人不被昏君谗臣所容
2、“离骚”者,犹离忧也。
“离骚”,就是遭遇忧愁的意思
3、人穷则反本
人困窘没有出路时,就会追念根本(上天和父母)
4、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他的文字简约,语言含蓄,他的志趣高洁,行为正直
5、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其文辞描写的是寻常事物,但是它的意 旨却极为博大,列举的 事例浅近,但是表达的意思深远
6、自 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
他自动地远离污泥浊水,象蝉脱壳那样摆脱污秽的环境
7、浮 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
超脱世俗之外,不沾染尘世的污垢
阅读4—8段,概括内容要点:
楚怀王三次被骗,终客死于秦
1、因张仪许商於之地六百里,受骗于张仪,齐楚 绝交
2、因张仪贿赂靳尚、郑袖,受骗于靳尚、郑袖, 放跑张仪
3、因秦昭王通婚,受骗于秦昭王,被扣留,客死 于秦
●侧面表现屈原卓越的政治才能。
·第一次受骗:"屈原既绌";
·第二次受骗:“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
·第三次受骗:信子兰而不信屈平
· 思 考:
· 此篇为《屈原列传》,为何用如此多的笔墨写怀王
三次受骗上当的经历
· 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 1、屈平既绌
· 2、乃令张仪详去秦,
· 3、厚币委质事楚
· 4、亡走赵,赵不内
·5、(屈平)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
· 6、齐与楚从亲
绌通黜
详通佯 质通贽 内通纳 反通返 从通纵
判断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类型,解释词义
1.亡国破家相随属(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使…)…破
2.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 名词做状语,在宫内;在外面
3.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形容词做名词,忠诚之士;贤能之人 ) 4.时秦昭王与楚婚 名词做动词,结为婚姻
5.厚币委质事楚 名词做动词,带上丰厚的礼物
· 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 1、秦王患之,乃令张仪详去秦 以……为患 离 开
·2、楚诚 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
· 3、(楚怀王)使使如秦受地
·4、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
征发、派出
·5、明 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
·6、又因 厚 币用事者臣勒尚, 第二年
· 7、时秦昭王与楚婚 趁机,用丰厚的礼物贿赂
·8、复之秦 ,竟死于秦而归葬 结为婚姻
·9、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到,最终
怪罪,责怪
如果真的
到,前往
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
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 一悟,
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 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 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 以 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 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 故内惑于郑袖,外欺 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 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以子兰、怀王因为缺少政治远见,招致兵败地削、 身死异国的悲惨下场,侧面烘托屈原的政治才干。
赞美屈原的忠君爱国精神
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
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渔父(fǔ), 渔翁。
父,同“甫”,古代对 老年男子的尊称。
渔 父
· 颜色憔 悴
· 形容枯 槁
· 何故怀瑾握瑜
· 是以见 放
· 被发行吟泽畔
· 安能以身 之 察 察, 受物 之 汶 汶者 乎
脸色,今多指色彩
形体容貌,今多指对事物的描述
保持高洁美好的节操志向
表被动(被动句)
(省略句、状语后置)
(定语后置)
梳理文本字词和句式
问题探讨
1.作者在塑造屈原形象时,除了主要写他的语言,还写了他 的行为、外貌,试从文中找出,并说明其作用。
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刻画了屈原心力交瘁、心事重重、形销骨立的外在形象。
为下文突出屈原守节不渝、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形象张本、铺垫。
重读屈原的话,体会其高尚的人格:
·“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
“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
洁身自好,不随波逐流;
牺牲性命也决不同流合污。
2、本文在塑造屈原的同时,还塑造渔父这一形象。
他具有怎样的处世态度 为何要塑造这一形象
渔父的处世态度:
明哲保身、随遇而安、知天达命、与世推移的处世态度。
渔父在文中的作用:
对于塑造屈原,起到了对比、衬托的作用。
通过屈原和渔父的问与答,表现了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和截然不 同的思想性格。
辩 论
屈原、渔父面对人生做出了不同的选择,屈原是选择
壮烈的死,以死明志,显示了他不屈的气节(积极入世);
渔父选择隐忍的苟活,以隐守志,彰显了他自由的灵魂(消
极避世)。
屈原、渔父做出了不同的抉择,你更欣赏谁 请确定 自己的观点立场,与同学展开辩论。
·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
魂》、《哀郢》,悲 其志。适 长沙,过屈原所自沉 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 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
读《鹏鸟赋》,同 死生 ,轻去就,又爽然自 失 矣 。”
· 太史公说:我读《离骚》、《天问》、《招魂》、《哀
郢》, 为他的志向不能实现而悲伤。到长沙,经过屈原自沉的 地方,未尝不流下眼泪,追怀他的为人。看到贾谊凭吊他的文 章,文中又诧异屈原如果凭他的才能去游说诸侯,哪个国家不 会容纳,却自己选择了这样的道路!读了《服鸟赋》,把 生和
死等同看待,认为被贬和被任用是不重要的,这又使我感到茫
然若失了。
· 思 考 一 :
· “太史公曰”中为何要提贾谊
· 明 确:
· 1、“屈原贾谊列传”本为一体;
· 2、屈原、贾生有相似的人生经历,都是怀才不遇,无人赏识,可谓同病相怜 · 3、在看待屈原这一历史人物时,司马迁与贾谊产生了情感共鸣。
· 思 考二 :
屈原列传中为何采用夹叙夹议的写法
明 确 :
1、司马迁景仰屈原
2、司马迁的个人遭遇与屈原有相似之处,遭遇不平,满腔悲愤,故而在屈原的 传记中倾注自己的个人感情,形成了夹叙夹议的风格。
课堂活动——辩论会
正 方 :
屈原投江是对的
反 方 :
屈原投江是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