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地理下册第7章第2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地理下册第7章第2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8.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6-04-07 12:45: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 课型: 授新 第 课时
备课时间: 月 日 上课时间: 月 日—— 月 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读图使学生明确长江三角洲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范围。2.读图分析长三角便利的交通条件以及人口众多、城市密集的状况。3.了解区域发展对人们学生活方式的影响。4.了解本区丰富的旅游资源,发达的旅游业。5.认识区域内各地理要素之间彼此联系、相互影响,共同组成一个整体。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开展多种课堂活动,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热情。2.通过对图文资料的分析,培养学生从图文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及综合分析能力,掌握区域分析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相互讨论、合作探究,使学生养成团结合作意识。2.通过对本地区经济文化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培养民族自豪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1.长江三角洲优越的地理位置、范围、便利的交通。2.人口稠密,城市众多。3.水乡文化特色与旅游
教学难点:1.对长江三角洲地理位置作出评价。2.对比成都平原和长三角地区河流对区域发展
教学准备 教学手段
教 学 过 程
教 师 行 为 学 生 行 为 调整完善
一、导入新课教师: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大家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教师:不错!这里有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苏州园林和杭州西湖,宛若人间仙境。这里不仅美丽,而且富饶。在这里,人们可以泛舟河湖,漫步园林古镇,尽情领略江南景色的美好;还可以走进现代化的都市,感受经济的发达与繁荣。苏杭就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这节课我们就到那里看一看。二、讲授新课(一)、位置与范围【探究一】读“长江三角洲地区范围”图(如下图),描述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范围。 小结:长江三角洲位于长江下游,主要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南部、浙江省北部等地区。【探究二】读“长江三角洲在我国的地理位置”示意图(如下图),探究: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有什么优越性? (教师根据课堂需要适时提示:从沟通东西、联系南北和对外交流几方面展开讨论。)小结:长江三角洲位于长江下游,东临黄海、东海,地处江海交汇之地,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该地区可以依托长江水运,沟通东西部地区;依靠沿海航运,联结南北方地区;通过远洋航线,加强对外经济交流。【承转】水是生命之源。仅从“水乡”、“鱼米之乡”的称号就可以看出长江三角洲的发展与“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个“水”,指的是什么呢?对,就是长江。那么,长江对该区域的发展有着怎样的影响呢?(二)、河流与区域发展【探究一】结合学过的有关长江的知识,说说长江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有哪些有利或不利的影响。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发言展示、师生点评补充。(教师根据课堂需要适时引导提示)小结:利:塑造肥沃的平原、提供充足的水源、便利的水路交通、发展水产养殖等。弊:洪涝灾害、水体污染等等。(转)通过刚才的学习,大家能够认识到河流与区域发展的关系了吗?下面就来试一试吧。【探究二】读下列两则材料,思考问题。材料一:成都平原主要由岷江及其支流冲积而成,像一把扇子平铺在四川盆地的西部,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原来岷江上游流经地势陡峻的万山丛中,一到成都平原,水速突然减慢,因而夹带的大量泥沙和岩石随即沉积下来,淤塞了河道。每年雨季到来时,岷江和其它支流水势骤涨,往往泛滥成灾;雨水不足时,又会造成干旱。战国时期秦国郡守李冰组织当地人民,在岷江出山流入平原的灌县,建成了都江堰。李冰采用中流作堰的方法,在岷江内用石块砌成一个分水的工程,叫都江鱼嘴。鱼嘴把岷江水流一分为二。东边的叫内江,供灌溉渠用水;西边的叫外江,是岷江的正流。又在灌县城附近的岷江南岸开凿山岩筑成离堆。离堆夹在内外江之间,东侧是内江的水口,称宝瓶口,具有节制水流的功用。夏季岷江水涨,都江鱼嘴淹没了,离堆就成为第二道分水处。内江自宝瓶口以下进入密布于川西平原之上的灌溉系统, “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保证了大约300万亩良田的灌溉,使成都平原成为旱涝保收的天府之国。材料二:都江堰灌区示意图、都江堰示意图(如下) 1.说说岷江对成都平原农业发展的利与弊。2.说说都江堰对成都平原农业发展的作用。答案:1.利:冲积平原、提供灌溉、水产养殖、水运交通等;弊:洪涝灾害等。2.有效分流岷江水量,保障灌溉,避免水患。【探究三】读“长江沿江地带地形图”、“沿长江干流地形剖面图”,分析长江上游和下游对区域发展影响的差异。 1.比较长江上下游地区的地形地势特点。2.完成不同地区与其区域开发方式的连线,并说明理由。上游 下游 航运 水电开发 种植业 林牧业 水产养殖 旅游业(教师随时引导提示)小结:长江上游多流经高原、山地、盆地,落差大,水流急,宜于发展水电开发、林牧业、旅游业等;下游地区地势低平,江阔流稳,宜于发展航运、水产、种植业等。【启发总结】通过对上述问题的探究学习,你对河流与区域发展的关系有哪些认识?【总结】河流给人类的区域发展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也会给人类带来灾害。不同的河段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又存在明显的差异。人类在利用河流发展经济的时候,要遵循自然规律,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合理开发,最终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赢。【承转】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使长江三角洲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人口稠密的富庶繁华之地。《红楼梦》里有两句话,“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指的就是这个地区。时至今日,长江三角洲的城市发展又如何呢?三、我国最大的城市群【探究一】认识长江三角洲的城市分布特点。 1.读“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分布”图(如上),找出该地区的历史文化名城、重要功能城市及核心城市上海。2.自学教材第52-53页的三个自然段。3.谈谈自己的感想。小结: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城市分布最密集、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形成了我国最大的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转)城市的快速发展也必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长江三角洲地区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探究二】认识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的影响。1.认识区域发展与“同城效应”。读“上海与杭州‘同城效应’示意”图,探究下列问题。 (1)根据图示,说说你对“同城效应”的理解。(2)据图分析,产生“同城效应”的重要条件是什么?小结:随着经济的发展,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交流日益频繁。借助发达的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人们往返于不同城市之间,就像生活在同一座城市一样,即所谓“同城效应”。2.阅读资料,认识区域发展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资料:张予墨的家住在昆山,爸爸在上海工作,妈妈在苏州工作。张予墨的爸爸、妈妈每天晚上都要回到昆山的家。下表列出了昆山到上海苏州的不同交通方式所需的时间。 (1)与传统生活方式相比,张予墨一家人的生活方式有什么不同?这样的生活方式有哪些利弊?(2)人们的生活方式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变化?(教师随时引导提示)小结:随着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人们创业的机会更多、选择就业的空间更广阔,走出家门到其它城市创业就成为了可能,而发达的交通运输使这种新的生活方式成为了现实。【承转】区域的发展促生了“同城效应”,上海人和杭州人都可以更方便地观赏西湖美景和外滩风光,这本身就促进了什么产业的发展?是的,旅游业。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旅游业非常发达的地区之一。 (四)、地方文化特色与旅游业1. 独特的水乡风情和深厚的历史积淀回顾你的所见、所闻,哪些是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特色文化有关的?快与大家分享一下吧?(教师可以适当提示,如风景名胜、神话故事、历史名人、地方戏曲、特产小吃等)依次展示下列图片,进一步感受长江三角洲地区独特的水乡风韵和地域文化。 小结:独特的水乡风情和深厚的历史积淀。(转)“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用这句诗来形容长江三角洲的旅游业是否合适?为什么?小结:长江三角洲地区发达的交通、完善的服务设施促进了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师:谁来总结一下,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旅游业有哪些有利条件?三、课堂小结总结:长江三角洲地区优美的水乡风光和深厚的历史积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吸引着中外游客前来观光游览,再加上发达的交通和完善的服务设施,使长江三角洲地区成为我国旅游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回答问题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发言展示、师生点评。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发言展示、师生点评。学生独立完成、发言展示、师生点评补充。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发言展示、师生点评补充。学生各抒己见、发言展示、师生点评总结。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发言展示、师生点评。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发言展示、师生点评。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发言展示、师生点评。学生发言、师生点评。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发言展示、师生点评。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发言展示、师生点评。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 作业内容:
教学后记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
江海交汇
河流与区域发展
城镇发展
文化特色与旅游
以长江沟通东西
以海运连接南北
借远洋走向世界
城镇分布
同城效应
生活方式的变化
水乡风情
历史积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