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教科科学三年级下册
8.测试“过山车”
第一单元 物体的运动
学习目标
1.知道物体的运动可以用位置、路线、快慢等来描述。
2.利用自制的“过山车”正确描述物体的位置和物体的运动路线,能正确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3.愿意跟同伴合作探究,能认真操作、仔细观察、及时记录、乐于交流;继续体验工程项目的建成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融合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秒表、软尺、细绳;
学生准备:各组制作好的“过山车”、学生活动手册。
情境导入
你们的“过山车”做好了吗?本节课,请你扮演产品验收官的角色,测试“过山车”。
情境导入
你会从哪些方面对过山车进行进一步测试呢?
运行是否安全?
运行是否流畅?
用小球代替小车,观察它的运动情况吧!
描述小球的位置、运动路线和速度。
任务1:描述物体的位置
任务2:描述物体的运动路线
任务3:比较物体的运动速度
三要素:参照物、方向、距离
直线运动or曲线运动
相同距离→比时间
相同时间→比距离
任务1:描述小球所在的位置
根据前面课程的经验,你有什么方法确定参照物和方向呢?
起点对准中心,可作为参照点。
共分为8个方向
方位盘
小球的距离用软尺沿过山车轨道量取。
任务1:描述小球所在的位置
想要测量小球运动的距离,可以用什么工具测量?
任务1:描述小球所在的位置
将方位盘平铺在“过山车”的下面,并将过山车的起点与方位盘中心对齐,然后用标签纸在过山车上取几个位置。请每位小组成员向其他同学描述自己选的小球位置。
任务2:描述小球的运动路线
A
B
C
同学A:释放小球
同学B:
俯视观察小球运动路线
同学C:
正视观察小球运动路线
任务2:描述小球的运动路线
让小球从高处滚落:
①在记录纸画出小球
运动的路线。
②分别是什么运动?
可以分段用(A直线运动)和(B曲线运动)来表示。
小球有时做直线运动,有时做曲线运动。
任务3:比较小球在不同过山车上的运动快慢
①此活动需要两个
“过山车”合作完成。
②用软尺量出过山车的总长度。
③用秒表测出小球从
起点到达终点的时间
并记录。
任务3:比较小球在不同过山车上的运动快慢
比较快慢
距离相同,比时间
时间相同,比距离
用时短,运动快
用时长,运动慢
距离长,运动快
距离短,运动慢
测试“过山车”遇到过哪些问题呢?
卡顿?
调节进口出口的位置试试。
脱轨?
在脱轨处加了一个保护套。
散架?
散架的部分,再加以固定等方法。
你有什么方法可以加快小球的运动速度吗?
①增加起点的高度或降低终点高度
②用更加光滑的轨道
③....
再次对比真正的过山车,思考更多的改进方法。
课堂总结
测试“过山车”
1.位置:参照物、方向、距离
2.路线:直线或曲线
3.快慢:相同距离→比时间
相同时间→比距离
小试牛刀
以________为中心,描述小球的位置时,可以用________判断方向,用_______测量距离。
起点
方位盘
软尺
小试牛刀
只利用秒表、细绳,就可以比较不同“过山车”上小球运动的快慢。( )
×
小试牛刀
下列描述“过山车”上小球的运动路线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小球从高处滚落,经历了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B.小球从高处滑落,经历了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C.小球从高处滚落,只经历了曲线运动
A
本课结束,及时复习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
《测试“过山车”》教学设计
课题名 测试“过山车”
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知道物体的运动可以用位置、路线、快慢等来描述。 科学探究目标 利用自制的“过山车”正确描述物体的位置和物体的运动路线,能正确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科学态度目标 愿意跟同伴合作探究,能认真操作、仔细观察、及时记录、乐于交流。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继续体验工程项目的建成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融合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教学重点 知道物体的运动可以用位置、路线、快慢等来描述。
教学难点 利用自制的“过山车”正确描述物体的位置和物体的运动路线,能正确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任务驱动、小组合作法、实验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秒表、软尺、细绳; 学生准备:各组制作好的“过山车”、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教师创设情境并谈话:你们的“过山车”做好了吗?本节课,请你扮演产品验收官的角色,测试“过山车”。 2.教师追问:作为验收官,你会从哪些方面对过山车进行进一步测试呢? 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小结:我们可能会检查过山车运行是否安全?是否刺激?是否流畅?那今天我们就用小球代替小车,观察它的运动情况吧! 【设计意图】 开门见山,提出本节课的任务,快速聚焦到本节课研究的问题,用任务驱动的方式测试“过山车”,赋予学生“产品验收官”的角色,更具代入感,可以让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使得测试任务更具有真实性。 探索新知 (一)过山车运动测试 1.教师谈话:验收官对过山车运动情况的准确观察和描述是必备技 能,也是保障过山车符合规定的重要标准。 2.教师提问:结合本单元所学,你会从哪些方面去观察、描述小球的运动情况呢? 学生思考并发言。 教师小结:物体的位置、运动路线和运动快慢。 3.教师顺势邀请学生思考检测这些方面的关键是什么? 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小结:位置看三要素:参照物、方向和距离;路线看直线还是曲线;快慢看相同距离还是相同时间再比较。 任务1:描述小球所在的位置 1.教师提问:根据前面课程的经验,你有什么方法确定参照物和方向呢? 学生思考并说说自己的想法。 教师小结:使用方位盘,并对如何使用做简单实物演示和讲解。 2.教师继续提问:想要测量小球运动的距离,可以用什么工具测量? 学生思考并发言。 教师点拨:小球的距离用软尺沿过山车轨道量取。 3.教师讲解游戏方法: 将方位盘平铺在“过山车”的下面,并将过山车的起点与方位盘中心对齐,然后用标签纸在过山车上取几个位置。请每位小组成员向其他同学描述自己选的小球位置。 4.教师播放探究视频,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任务2:描述小球的运动路线 1.教师谈话:接下来咱们继续描述小球的运动路线,组内同学做一下任务分工,两位观察员、一位操作员、一位记录员。 2.教师讲解任务:让小球从高处滚落后, ①在记录纸画出小球运动的路线。 ②分别是什么运动?可以分段用(A直线运动)和(B曲线运动)来表示。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观察和描述任务。 教师小结:小球在过山车上有时候做直线运动,有时候做曲线运动。 任务3:比较小球在不同过山车上的运动快慢 1.教师讲解实验要点: ①此活动需要两个“过山车”合作完成。 ②用软尺量出过山车的总长度。 ③用秒表测出小球从起点到达终点的时间并记录。 2.教师播放探究视频供参考,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3.教师提问:谁能来总结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 学生思考并尝试发言。 教师利用思维导图呈现方法。 (五)研讨 1.教师提问:测试“过山车”遇到过哪些问题呢? 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交流。 教师举了卡顿、脱轨和散架三种例子做了解答,可自由调整。 2.教师谈话:不少同学希望过山车更刺激一点,那你有什么方法可以加快小球的运动速度吗? 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小结: ①增加起点的高度或降低终点高度 ②用更加光滑的轨道 3.教师谈话:请大家课后再次对比真正的过山车,思考更多的改进方法。 【设计意图】 通过本单元前面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如何观察、测量、描述物体的位置、运动的路线和运动的快慢。本活动是以验收过山车的任务形式,将多个活动串联起来,帮助学生自主回顾、梳理、应用本单元的学习内容,真实体验工程项目的建成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融合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课堂总结 教师提问: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新的知识? 学生交流并回顾。 教师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从位置、路线和运动快慢三个方面测试“过山车”。 【设计意图】 通过师生提问互动的形式,学生回顾并了解本节课的学习重点。
板书设计
课后作业 1.填空题:以________为中心,描述小球的位置时,可以用________判断方向,用_______测量距离。 答案:起点、方位盘、软尺 2.判断题:只利用秒表、细绳,就可以比较不同“过山车”上小球运动的快慢。( ) 答案:× 3.下列描述“过山车”上小球的运动路线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小球从高处滚落,经历了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B.小球从高处滑落,经历了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C.小球从高处滚落,只经历了曲线运动 答案:A
教学反思 本课通过让学生扮演“产品验收官”的角色,对自制的“过山车”进行测试,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在新课导入环节,直接明了地提出任务,让学生快速聚焦到研究问题上,为后续的探索活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探索新知部分,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描述小球的运动情况,帮助学生自主回顾和梳理了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通过团队合作,不仅学会了如何描述物体的位置、运动路线和运动快慢,还体验到了工程项目建成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的道理。 特别是在描述小球运动路线和比较运动快慢的任务中,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记录、讨论交流等方式,深化了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同时,教师适时的点拨和指导,也帮助学生解决了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问题。 在研讨环节,学生积极交流测试中遇到的问题和改进方法,教师则通过举例和解答,进一步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最后,教师鼓励学生课后对比真正的过山车,思考更多的改进方法,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留下了更多的空间。 整体而言,本课教学设计合理,思路清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高,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