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1张PPT)
中国哲学家冯友兰曾经说:“在世界上中国是文明古国之一。其他古国,现在大部分都衰微了,中国还继续存在,不但继续存在,而且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中国是古而又新的国家。《诗经》上有句诗说:‘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旧邦新命,是现代中国的特点。”中国发展的历史源头和内在动力就是中华文化,中华文化为世界发展提供了滋养。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
课程标准: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目录
01
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02
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第一章节
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1.佛教的传入与中国化
(1)基本过程
①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
◎佛教传入中国路线
◎洛阳白马寺
永平十年(68年)于大月氏遇沙门迦叶摩腾、竺法兰二人,得佛像经卷,用白马载抵洛阳,明帝为其建白马寺,译四十二章经。两汉之际,来自古印度的佛教经卷由白马驮至洛阳,这被认为是佛教的传入。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1.佛教的传入与中国化
(1)基本过程
②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日趋兴盛,逐渐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
虎溪在庐山东林寺前,相传晋僧慧远居东林寺时,送客不过溪。一日陶潜(陶渊明)、道士陆修静来访,与语甚契,相送时不觉过溪,虎辄号鸣,三人大笑而别。
《虎溪三笑图》
材料:刘宋有佛寺1913所,南齐有2015所,萧梁有2846所,即便是疆域局促的陈朝,也仍有佛寺1232所。北朝的佛寺、僧尼远多于南朝,北魏末,仅洛阳一地就有佛寺1367所,全国有1万余所。东魏北齐有寺3万余所,僧尼300万人。北周也有寺1万所,僧尼100万人。
——晁福林《中国古代史》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杜牧《江南春》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材料一:魏晋南北朝时期,人民受尽统治阶级的压迫剥削,长期的战乱又给人民带来无穷的灾难,这种情况造成了宗教流行的土壤。各族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和获得精神安慰,也有意识地提倡。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思考:佛教传入后,为什么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走向兴盛?
①统治阶级对佛教的扶持,麻醉人民,维护统治;
②动荡年代,佛教宣扬的来生幸福给与人们精神寄托;
③独立的寺院经济(寺院占有土地,僧尼不入户籍);
④佛教为适应中国而进行自我改造。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思考:封建统治者为何“灭佛”?
材料:魏晋南北朝时一些佛寺“侵夺细民,广占田宅”,招揽农民,建立起规模很大的庄园,政府对其免征徭役、兵役和赋税,影响国家财政收入,且佛教的出世态度有悖于儒家伦理纲常。
◎三武一宗灭佛
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帝、后周世宗都曾下令灭佛,史称“三武一宗灭佛”。
①佛教盛行,广修寺庙,耗费大量钱财;
②大量劳动力不事生产,严重影响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③破坏家庭秩序。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1.佛教的传入与中国化
(1)基本过程
③隋唐时期:出现不同宗派,主张顿悟成佛的禅宗成为主流,佛教本土化。
“禅”是静坐的意思,即提倡安心静虚的修行方式。禅宗改造了传统佛教,废弃其违背儒家孝悌观念的戒律,强调“孝”是成佛的根本,也提倡为父母守丧三年等,使外来佛教更适合中国封建统治者的口味。
隋朝:三教合归儒【纲要上】
唐朝:武则天时形成不同宗派,禅宗修行简便,影响最大【纲要上】
所谓佛学中国化,最要的是在其冲淡了宗教精神,加深了人生情味。
——钱穆
◎送子天王图》(又名《释迦降生图》)是唐代吴道子根据佛典《瑞应本起经》创作纸本墨笔画。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1.佛教的传入与中国化
(1)基本过程
④宋明时期:理学形成,佛教融合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佛教
人生
命运
儒学
孔孟正宗(根本)
道教
贯通宇
宙自然
宋明理学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世界本原 “理”在万物 “理”在“心”中
方法论 “格物致知” “致良知”
道德观 存天理,灭人欲 知行合一
佛教的中国化是文化的移植,是一个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相互吸收、磨合的连续的整合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中华文化不但没有被佛教“征服”,反而彻底同化了外来宗教,这反映了中华文化极具包容性。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1.佛教的传入与中国化
(1)基本过程
融合
自古印度传入中国
同佛、道相融合
出现不同宗派,禅宗成为主流
被儒学兼容形成宋明理学
禅宗 达摩 “禅”:静坐沉思。
主张佛在心内,无需苦练修行,只需净心醒悟。
”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杜牧《江南春》
永平十年(68年)于大月氏遇沙门迦叶摩腾、竺法兰二人,得佛像经卷,用白马载抵洛阳,明帝为其建白马寺
开始传入
日趋兴盛,渐趋本土化
完成本土化
两汉之际
魏晋南北朝
隋唐
宋明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1.佛教的传入与中国化
(2)影响
积极: ①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逻辑思维、语言词汇、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佛教包涵了很多思辩的内容,蕴含了大量的逻辑分析方法和辩证法观点,这就大大丰富和深化了中国古代哲学。
来源于佛教的汉语词汇:刹那、现身说法、大彻大悟、三生有幸、前因后果、自作自受、烦恼、解脱、一尘不染、一厢情愿、臭皮囊、觉悟、缘分、五体投地、想入非非等。
“现在许多国人否定佛教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如果真要摒弃佛教文化的话,恐怕他们连话都说不周全了。
——赵朴初《俗语佛源》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1.佛教的传入与中国化
(2)影响
叹白发
唐·王维
宿昔朱颜成暮齿,
须臾白发变垂髫。
一生几许伤心事,
不向空门何处销。
唐·吴道子《送子天王图》
②文学、书法和绘画:体现佛教的内容和理念,注重境界的表达。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1.佛教的传入与中国化
(2)影响
③建筑艺术:
◎大同云冈石窟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甘肃敦煌莫高窟壁画
中国的建筑艺术受佛教影响,又融人了中国传统建筑特色,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建筑。如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等石窟,是中国佛教建筑艺术的结晶,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1.佛教的传入与中国化
(2)影响
消极:佛教文化宣扬的因果轮回、消极避世等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六道轮回
剃度受戒,遁入空门,不问世事
8到10世纪,印度佛教开始衰微,13世纪回教入侵,印度佛教文化遭到毁灭。但中国恰在7、8世纪,佛教得到长足发展,大量佛教译著和论著输出到东北亚、东南亚。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2.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
(1)表现:意大利利玛窦等带来天文、地理、数学等方面的新知识
(2)对中国的影响:
①徐光启等人主张会通中西文化,西方科学著作相继被译介到中国;
②清政府任命汤若望等人主持钦天监工作,并招揽数学、医学等方面的人才来到中国。
利玛窦
“西学东渐”第一人
明末清初,一批来华耶稣会会士由于精通中国文化而获得高官的赏识,其中最有名的是利玛窦,他们脱下僧袍,换上了儒服,通过与儒家学者们谈天、辩论,用三棱镜、自鸣钟和地理知识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汤若望精通天文,后来他在满清官廷担任过钦天监监正的职务。耶稣会会士们将大约7000种西文图书带到了北京。17 世纪时会士与中国学者合译出了大约380 种著作,这些书多为神学著作,但也有一些涉及天文、数学、地理、医药、气象、机械、解剖学、动物学、逻辑以及欧洲政治和教育制度等方面的论文和专著。
——费正清《东亚:传统与变迁》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3.清末民初的西学东渐
洋务运动期间设京师同文馆;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创办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
材料 从教育方针讲,它培养的不再是求取功名走读书做官之路的封建士子,而是适应时代要求,掌握先进科学技术和军事知识的近代人才。如福州船政学堂先后培养出628名航船、造船、蒸汽机制造方面的管理、驾驶及工程技术人员,为发展中国造船业和创建近代海军做出重大贡献。
——孙春芝《略论洋务运动与中国教育近代化》
(1)背景 :中国国门被迫打开(西方国家的入侵,民族危机加剧)
(2)表现 :林则徐和魏源主张学习西方,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3.清末民初的西学东渐
(3)影响:
①通过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等形式,翻译、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推动洋务运动;
②在学习技术的过程中,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不断传入,推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
③新文化运动,倡导科学与民主,改造中国传统文化,为新思想的传播创造条件;
④俄国十月革命后,陈独秀、李大钊等先进的民主主义者重新探寻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
⑤五四运动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推动了中华文化的进步。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总结: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过程
层次 派别 代表人物 思想主张 活动
器物 地主阶级抵抗派 林、魏 师夷长技以制夷 著书立说
地主阶级洋务派 曾、李、张、左 中体西用 师夷长技以自强 洋务运动
制度 资产阶级维新派 康、梁、严、谭 和平改良 君主立宪 戊戌变法
资产阶级革命派 孙中山 暴力革命 民主共和 辛亥革命
思想 资产阶级激进派 陈、李、胡、鲁 民主、科学 新文化运动
无产阶级 李、陈、毛 马克思主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总结: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特点
①主题明确:挽救民族危亡,体现了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
②阶层广泛:地主阶级、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无产阶级都进行了探索和斗争。
③层次鲜明:学习西方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不断深化;
④态度由被动到主动:前期的被动接受西方文化,后期的主动选择马克思主义。
⑤发展曲折:各阶级或阶层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但都在前者基础上,吸取教训,继续发展。
第二章节
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1.对亚洲的影响——东亚文化圈
(1)文字:前4世纪至公元3世纪,汉字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东南亚地区,各国在汉字基础上创造出本国文字,推动了当地的文化交流和发展。
◎韩国谚文
◎越南喃字
◎日本平假名与片假名
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1.对亚洲的影响——东亚文化圈
(2)儒学:3—5世纪,儒学在东亚和东南亚等地区流行。隋唐以后,朝鲜、日本等国的各级学校把儒学经典作为教科书,儒学成为官学。
朝鲜高丽和李朝时期的高等教育机构。自李朝开国至其末期被正式用于称国家最高教育机构。设专门讲授儒学的明伦堂和供奉孔子的文庙
日本学者认为,隋唐时期,日本从中国学习了几个文化要素,使得日本的历史完成了一个飞跃,这几个文化要素就是汉字、儒学、官制和大乘佛教。
——孟宪实《传统文化:中国文化软实力之源》
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1.对亚洲的影响——东亚文化圈
(3)佛教:大约在4世纪以后,佛教经中国传入朝鲜、日本等国,各国佛教得到发展。
日本国长屋王崇敬佛法,造千袈裟,来施此国大德众僧,其袈裟缘上绣着四句曰:“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这四句偈语深深打动了鉴真法师,从而下定决心,六次东渡,到日本传戒,弘扬佛法,成就了一段中日友好的佳话。
日本支援湖北高校物资
上书“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中国援助日本物资
上书“青山一道,同担风雨”
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1.对亚洲的影响——东亚文化圈
(4)社会制度:古代朝鲜、日本和越南的社会制度大多来自唐朝。朝鲜的政治制度,日本大化改新所推行的中央集权制、土地制、赋税制都以唐制为蓝本。越南的教育体制、科举制移植于中国。
◎二官八省与三省六部制
日本中古之制度,人皆以为多系日本自创,然一检唐史,则知多模仿唐制。
——木宫泰彦《中日交通史》
新罗统一朝鲜后,更以唐制为立国规范……在学制上,新罗仿唐置国学,设儒学科和技术科。
——摘编自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
中国唐朝 大化改新的日本
政治 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中央:三省六部制地方:郡县制 制定律令,神化天皇
中央:二官八省
地方:国、郡、县
经济 均田制、租庸调制 班田收授法、租庸调制
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1.对亚洲的影响——东亚文化圈
(5)社会生活: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在律令、历法、建筑、绘画、音乐、饮食、服饰、节日、习俗等方面,深受唐文化影响。
◎韩国景福宫
◎日本五重塔
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1.对亚洲的影响——东亚文化圈
(6)文化传播:
①14世纪末,中国人进入琉球,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所学文化逐渐在琉球传播;
②15世纪,伴随经贸往来,大批华侨移居东南亚,传播中华文化;
③郑和下西洋,扩大和加深了中华文化的影响。
材料: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琉球国中山王遣使来华,要求“给赐冠带”……明朝皇帝“命礼部图冠带之制示之”……另外,琉球国还仿照中国之制设立学校,“改粗鄙之俗为儒雅之风”,全国上下,“渐染华风,祀先圣,兴学校,家购儒书,人崇问学”,使得琉球国国内移风易俗,逐渐变化为“衣冠礼义之乡”。
——王开玺《古代丝绸之路的辐射力》
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2.对欧洲的影响——中学西传
(1)四大发明西传及其影响
造纸术
指南针
火药
印刷术
外传:
影响:
外传:
影响:
8世纪造纸术逐渐传入中亚、西亚及欧洲。
促进教育、政治及商业发展。
13世纪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粉碎骑士阶层,推动了封建社会的瓦解。
外传:
影响:
13世纪初,传入阿拉伯和欧洲各国。
推动大航海时代到来。
外传:
影响:
14至15世纪印刷术传至欧洲
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2.对欧洲的影响——中学西传
(2)中华文化在欧洲的传播
16—18世纪,孔子的思想以及儒家经典传入欧洲,中国的史学、地理学以及科技、文学等成就也相继传入,引起欧洲社会上层和知识界的热烈反响。中国的茶、丝绸、瓷器在欧洲社会深受喜爱,中国式园林和建筑成为风尚。
饮茶成为欧洲人日常生活中
不可缺少的内容
美国·流芳园(仿苏州园林式建筑)
对亚洲的影响
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佛教的传入与中国化
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
近代西方文化的传入
文字
儒学与佛教
社会制度等
中华文化圈的形成
对欧洲的影响
四大发明的影响
中华文化在欧洲传播
推动欧洲社会转型
中华文化推动世界文化发展
1.16—18世纪,欧洲出现中国热。1599年的《航海全书》全面阐述中国科举制度。1657年的《英雄的美德》介绍了孔子及其思想,宣传孔子哲人形象。到18世纪的《世界公民》称赞中国有完善的道德和法律制度。中国热的出现( )
A.有利于人文精神的复兴 B.适应了欧洲社会变革需要
C.推动了西学东渐的发展 D.导致欧洲封建制度的解体
B
2.英国人包令(1849—1859年在华),曾在厦门亲眼看见掠卖华工的情况“几百个苦力(华工)……胸前各自按照准备把他们送去的地方,分别打上‘C’(加利福尼亚)、‘P’(秘鲁)或者‘S’(山德维治群岛,即夏威夷群岛)等印记。”这一批华工( )
A.为提升中国一战后的地位作出贡献
B.赴加利福尼亚从事太平洋铁路建造
C.在各地形成唐人街传播着中华文化
D.自愿签署契约出国获取了巨额利润
C
3.中国儒家认为“百行孝为先”,而日本武士道在形成之际就将“忠”凌驾于“孝”之上,还强调“义”“仁”“勇”“克己”等武士品质。这说明日本武士道的出现( )
A.适应了日本政治发展态势 B.否定了中国的儒家文化
C.意在阻滞中华文化的传播 D.冲击了神道教信仰体系
A
4.汉唐时期佛教文化传入,唐宋时期阿拉伯文化及波斯文化传入,中华文化在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精华的基础上再创辉煌,并回馈给世界其他国家。这一文化现象的世界意义主要体现在( )
A.辐射其他国家文化 B.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
C.普及中华文化智慧 D.推动文明间的交流融合
D
5.两汉时期,儒学的“五经”伴随着汉字已传播至朝鲜,之后朝鲜参考中国的韵书,创造了自己的文字“谚文”;西晋时期,汉字伴随着儒家思想与中国化的佛教东传入日本,后来日本根据自己语言的发音并借用汉字的笔画,创制出了假名。据此可知,汉字的传播( )
A.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兼收并蓄 B.消除了东亚地区的交流障碍
C.提升了有关国家的文明程度 D.促使宗藩关系体系最终形成
C
6.康熙时期,中国官员樊守义随传教士出使罗马,著有《身见录》,记载了欧洲政治、建筑、风俗等;乾隆年间,商人谢清高游欧后所著的《海录》,介绍了西方的风土人情。由此推知康乾时期( )
A.闭关锁国政策并未推行 B.中西交往利于开阔视野
C.天朝上国观念受到冲击 D.商业往来促进文化进步
B
7.朝鲜古代文献大多是用汉语文言文写的,如高句丽建国初期,就有人用汉文记下高句丽史事一百卷,叫作《留记》;公元414年,高句丽在辑安城东九华里处建的好太王碑,四面环刻汉字碑文,共44行,每行41字,竟达1775字。这可用于印证( )
A.中韩文化渊源相同 B.儒学得到了朝鲜社会的普遍认同
C.东亚文化圈已形成 D.中国文化对周边国家文化的影响
D
8.古代中国文化对日本的影响主要可以分三大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3世纪至6世纪末;第二阶段是从7世纪到8世纪末;第三阶段是从10世纪到19世纪中叶。下列事物中最能说明“第二阶段”古代中国文化对日本影响的是( )
A.冶铁技术 B.神道教 C.景福宫 D.和服
D
9.被称为“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马克思语)和“水手之友”的发明分别是中国四大发明中的( )
A.印刷术和造纸术 B.造纸术和指南针
C.火药和印刷术 D.火药和指南针
D
10.两汉时期,儒学的“五经”伴随着汉字已传播至朝鲜,之后朝鲜参考中国的韵书,创造了自己的文字“谚文”;西晋时期,汉字伴随着儒家思想与中国化的佛教东传入日本,后来日本根据自己语言的发音并借用汉字的笔画,创制出片假名和平假名。这些反映出汉字的传播( )
A.改变了东亚儒学文化圈的基础
B.消除了东亚地区文化交流的障碍
C.推动了中国对邻国文化的吸收
D.有利于推动周边国家文化的发展
D
感谢观看
第二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