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7张PPT)
第8课
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
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
课程标准:通过了解历史上跨洲、跨国家、跨地区不同规模的人口迁徙,以及移民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认识在迁徙与融入当地社会过程中出现的文化认同。
第三单元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
目录
01
经济全球化和劳动力的全球流动
03
移民社会的多元文化
02
难民的困境和救助
第一章节
经济全球化和劳动力的全球流动
一、经济全球化和劳动力的全球流动
(一)经济全球化
生产全球化
贸易全球化
资本全球化
国际贸易增加,世界市场扩大
国际分工日趋成熟
大型跨国公司数量增加
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
一、经济全球化和劳动力的全球流动
(二)全球劳动力市场
1.背景:(1)在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过程中,国际分工日益深化,生产的国际化大大加强,全球劳动力市场逐渐形成。
(2)战后经济迅速发展,发达国家劳动力短缺;
(3)跨国公司的推动;
(4)现代交通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
经济全球化进程逐渐将世界连成一个整体。跨国公司在经济全球化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它们在世界各地雇用劳动力,赚取巨额利润。
——导言
一、经济全球化和劳动力的全球流动
(二)全球劳动力市场
2.过程
思考:根据教材梳理二战以来劳动力全球流动的具体方向,并分析原因。
阶段 出发地 目的地 原因
第二次 世界大战后
20世纪 七八十年代
20世纪 九十年代
南欧、北非、东南亚、拉丁美洲
西欧、北美、大洋洲
亚洲、非洲劳动力
中东产油国,日本以及亚洲新兴工业国家
东欧
西欧、北美
欧美经济发达
中东产油工业发展迅速亚洲新兴国家发展迅速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东欧经济发展受挫
趋势:①由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向发达国家(或地区)流动;
②劳动力的流动方向反映出世界经济发展重心及其转移情况
一、经济全球化和劳动力的全球流动
(二)全球劳动力市场
3.劳动力市场结构变迁
(1)20世纪50-70年代,大多数移民在制造业和公共服务业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
(2)大约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新兴产业的发展和发达国家的产业升级,传统行业的劳动力需求量减少,贸易、金融等行业的就业机会增加,企业对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和专业素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20世纪80年代,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留学生作为移民中的“知识精英”在跨国公司的国际业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劳工迁移(体力劳动)
知识精英迁移(智力劳动)
分析80年代劳动力市场领域发生变化的原因?
新兴产业的发展和发达国家的产业升级,传统行业的劳动力需求量减少
企业对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和专业素养提出更高的要求
20世纪70年代,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科学技术的发展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量
一、经济全球化和劳动力的全球流动
(二)全球劳动力市场
全球劳动力市场的结构变化反映了什么趋势?
等级 申请条件
EB-1 具有特殊才能,并享有国家级或国际级声誉的杰出人才、教授、研究人员、跨国公司高管等
EB-2 有非凡能力的高学位人士,申请人需有硕士学位或学士学位兼有5年专业相关工作经验
EB-3 专业人士、工人获得美国雇主长期的就业许可,获得劳工卡
EB-4 特殊职业移民(宗教、外交等),需雇主提交申请
EB-5 向美国商业投资50-100万美元
美国“绿卡”申请条件
迁移人口从体力劳动向知识精英转变
劳动力结构由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转变;(移民出现高端化、知识化的新趋势)
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
3.劳动力市场结构变迁
一、经济全球化和劳动力的全球流动
(三)劳动力全球流动的影响
材料2:在社会就业层面上,大量移民对当地劳动力市场也形成了冲击。尽管移民人口的失业率远高于当地人,但许多欧洲人和某些政党依然认为,大量移民的存在明显挤压了本国公民的就业空间。在国家安全层面上,大量移民的存在对国家安全构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由于缺乏有效的一体化社会融合政策,来自北非的移民及其后代,在社会教育、就业、语言、生活习惯等方面备遭歧视,因而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刘晓平《战后欧洲移民政策与地中海南北移民问题初探》
材料1:硅谷,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湾区聚集了100万以上的来自世界各地的高科技人才,他们的母语和肤色不同,文化背景和习俗各异,共同推动了“硅谷”成为创新高地。
一、经济全球化和劳动力的全球流动
(三)劳动力全球流动的影响
1.积极影响
①为迁入国提供大量劳动力,促进其经济的发展,促进人口增长和就业;
②国际移民参与所在国的政治生活,进而有利于民主政治的发展;
③加强了世界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④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材料:硅谷最成功的就是技术移民的政策,硅谷大概将近37%实际上是外籍人士,非美国国籍,但是这里面外籍人士,中国人大概占三分之一,印度人大概占三分之一。
——科技部火炬中心副主任杨跃承
美国三家科技巨头员工的种族分布
2.消极影响
①迁出国(发展中):造成了人才资源的流失,进而可能会影响迁出国的经济发展。
②迁入国(发达):增加公共设施负担和管理难度。
国际人口流动是一把双刃剑,给迁出国与迁入国带来双重影响。
第二章节
难民的困境和救助
二、难民的困境和救助
(一)难民的困境
1.背景:战争和地区冲突、宗教或部族矛盾、自然灾害、经济恶化等原因造成的移民。
2.难民的来源:
①二战前的难民主要产生于欧洲,如遭到纳粹德国迫害而流亡的犹太难民;
②二战后的难民主要产生于中东、非洲和东南亚等地区。
在上海的犹太难民
乌克兰战争中的难民
难民是现代社会移民中的一个独特群体,他们因为战争和地区冲突、宗教或部族矛盾、自然灾害、经济恶化等各种原因被迫离开原籍国,且不能或不愿返回原籍国,同时又没有得到收留国合法身份的移民。
二、难民的困境和救助
3.消极影响:
材料1:德国是目前为止接受难民最多的欧洲国家,超过20万难民滞留德国,入境难民超过60万。每一天难民所消耗的金钱和人力物力成本相当于一支集团军队的消耗,本来就经济萎靡的欧洲遭受迎头痛击,显得更加一蹶不振。
材料2:这些欧洲难民远离难民接纳国主流文化,形成独立于接纳国主流文化之外的边缘文化,导致外国移民难以同化。这在宗教文化氛围十分浓厚的穆斯林难民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宋全成、赵雪飞的《论欧洲难民问题及其消极影响》
①给流入国带来经济负担,安全隐患,引发社会问题;
②在世界局势中增添了动乱因素,不利于和平与发展。
二、难民的困境和救助
(二)难民的救助
1.原因:
2.目的:
3.方式:
难民在收留国一般没有基本的国民权利,处境十分艰难。
保护难民的基本人权。
1950年
1951年
1966年
2000年
“联合国难民署”成立专门协调处理难民问题。
《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规定救助难民的行动准则。
《关于难民地位的议定书》扩大1951年公约的适用范围。
联合国大会决定,从2001年起,每年的6月20日为“世界难民日”。
①成立机构
②立法
③设纪念日
二、难民的困境和救助
(三)难民的现状及影响
1.存在问题:
2.影响:
①逐年增加;②民粹主义抬头;③不利全球化
①难民给流入国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和社会安全问题;
②影响到当事国之间的关系和有关地区的经济发展、政治稳定;
③在世界局势中增添了动乱因素,不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材料:欧洲议会议长舒尔茨不久前接受德国《世界报》采访时表示,随着难民大量涌入欧洲,民粹主义上升,欧盟面临“消亡”的危险。舒尔茨表示,欧盟内部有多股力量企图将欧盟分裂,其后果将是惨重的,因为这将导致一个“民族主义的欧洲,筑起边境高墙的欧洲,使欧洲大陆倒退回过去”。
二、难民的困境和救助
(三)难民的现状及影响
3.建议:
①减少战争
维护世界和平
③建立国际性援助
机构建立制度保障
④加强国际合作
⑤帮助难民重建家园回归本国
②有条件国家合
理接受安置难民
⑥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欧洲议会议长舒尔茨不久前接受德国《世界报》采访时表示,随着难民大量涌入欧洲,民粹主义上升,欧盟面临“消亡”的危险。舒尔茨表示,欧盟内部有多股力量企图将欧盟分裂,其后果将是惨重的,因为这将导致一个“民族主义的欧洲,筑起边境高墙的欧洲,使欧洲大陆倒退回过去”。
第三章节
移民社会的多元文化
三、移民社会的多元文化
(一)移民文化的形成
在不同文化的交汇、借鉴与认同中,这些移民社会形成各种多元一体的移民文化。
2.含义:
全球化背景下的现代世界出现了遍及各国的移民社会,移民社会的居民由不同文化传统的民族组成。
1.背景:
3.特征:
多元文化并存、互相交融。
4.代表国家:
美国和新加坡。
不同文化
经济全球化
移民社会
交汇、借鉴、认同
发展
出现
促进
移民文化
促进
三、移民社会的多元文化
(二)代表国家
——美国:典型的移民国家
在过去300年间,没有哪个国家像美国一样那样接受了文化背景十分庞杂的、人数众多的外来移民。
——梁茂信《美国移民政策研究》
1.形成原因: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在共同建设美利坚合众国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欧洲文化为主流,并吸收了非洲、亚洲、拉丁美洲等地文化的美国移民文化
3.变化:①美国建国初,美国人口基本由欧洲移民组成,其中绝大多数来自英国
②20世纪初,移民主要来自欧洲,亚洲和拉丁美洲的移民人数开始占据一定比例
③20世纪中后期,来自欧洲的移民减少,拉美的移民超过欧洲,亚洲移民数量增多
④20世纪末,移民以拉美和亚洲移民为主
2.特点:以欧洲文化为主流;民族和文化的多样性是美国社会的显著特征
三、移民社会的多元文化
(二)代表国家
——美国:典型的移民国家
4.影响:
(1)给美国社会带来了创新的活力。
◎反种族歧视的游行
◎黑人弗洛伊德被“跪杀”
(2)多元文化传统也使美国社会始终存在着不同民族间的文化认同问题。
三、移民社会的多元文化
你如何理解这两种观点?从文化认同的视角谈谈你的看法。
有人说,美国是个民族“大熔炉”;也有人说,美国是个民族“大拼盘”。
大熔炉:
①美国文化既有不同传统文化的多元性,也有各种文化交融后形成的体现现代美国特性的一体性。
②对于主流文化的认同是美利坚民族的核心价值和民族凝聚性。
大拼盘:
①美国族群关系中长期存在的深层矛盾,会导致“一体性”下降,缺乏民族凝聚力。
②多元性的弊端更加凸显,会对美国的文化认同构成挑战。
(二)代表国家
——美国:典型的移民国家
三、移民社会的多元文化
(二)代表国家
——新加坡:
具有移民社会特征的城市国家。
1.形成原因:
①1869年苏伊士运河通航,极大地缩短了东南亚与欧洲的航程。随着东南亚地区经济的发展,马六甲海峡海运繁忙,新加坡逐渐成为繁荣的贸易大港和国际化都市,从英国殖民地成为独立国家;
②新加坡的人口主要是来自中国南方各省的华裔移民,超过70%,其次为本地的马来族,还有10%印度裔移民
20世纪80年代之后,新加坡人口增长的主要动力就是移民净迁入。为了改变生育率持续低于更替水平的情况,自1975年开始,新加坡政府放宽了移民政策来吸引外国人前往新加坡。这样做的原因有二:一是可以维持高水平的经济发展,二是可以使这些变成永久性居民的外国人最终成为新加坡公民以维持人口的增长。
——毕世鸿/《新加坡》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三、移民社会的多元文化
(二)代表国家
——新加坡:
具有移民社会特征的城市国家。
2.特征:
多元文化和谐共处,形成独特文化景观。
3.表现:
(1)语言:
(2)宗教信仰:
(3)传统文化活动:
各民族的传统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马来语、华语、英语和泰米尔语均为官方语言;
各民族尊重彼此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各类宗教建筑形式各异;
在新加坡牛车水(唐人街)三种宗教相处和谐,安然无虞。在整个新加坡,华裔、马来裔、印度裔和其他较小的族裔,既互相砥砺与坚守,又互相渗透和影响,最后互不干涉,互相体谅,求同存异,万邦协和。
三、移民社会的多元文化
(二)代表国家
——新加坡:
具有移民社会特征的城市国家。
思考:新加坡的移民文化为何实现了高度和谐?
节日名称 节日日期
新年 1月1日
农历新年 1月25日、1月26日
耶稣受难日 4月10日
劳动节 5月1日
卫塞节 5月7日
开斋节 5月24日
国庆日 8月9日
哈芝节 7月31日
屠妖节 11月14日
圣诞节 12月25日
材料:“不论你是华人或印度人,马来人或欧亚裔人,只要你身在新加坡,你的前途就取决于新加坡的繁荣,而非中国、印度、马来西亚或印度尼西亚的繁荣。”
“为避免改变我国社会的本质,我们只引进能够融入新加坡社会,又能做出贡献的人。”
“即使是50年后的今天,维护社区凝聚力仍是重要的任务。我们需继续维持目前的种族及宗教和谐,并且让新公民融入新加坡社会。”
——李显龙
②重视公民身份认同;
①尊重文化差异;
③强调社会责任;
④发挥基层作用;
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
经济全球化和劳动力的全球流动
移民社会的多元文化
劳动力的全球流动:背景、阶段和方向
难民类型:战争难民、经济难民、自然灾害难民
产生:二战前的欧洲;二战后的中东、非洲和东南亚等地区
困境:没有基本的国民权利
解决:联合国难民署
美国的移民文化
新加坡的多元文化
难民的困境和救助
劳动力市场结构的变化:劳动密集型——知识密集型
多元一体
1.20世纪六十年代,日本、新加坡等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儒学是一种人文主义而不是技术,是与飞速发展的现代化互不相容的。然而,到20世纪七十年代,这些学者认识到,对公司的忠诚,集体环境内的协调与合作,这些因素对东亚很多地区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亚洲模式的发展与欧洲模式有相似之处
B.东亚地区发展主要因素是内部团结一致
C.日本、新加坡善于吸收外来的先进文化
D.亚洲许多国家发展离不开儒家文化助力
D
2.在现代菲律宾,超过85%的民众信仰天主教,当地华裔已普遍接受在教堂举办婚礼,但有的华裔会请佛教僧侣证婚。当地举行的庆祝妈祖(中国传统海神信仰)诞辰活动,不但会请天主教神父主持弥撒,还会在庆典的最后一晚举行天主教式的花车游街。这主要反映了( )
A.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扩散 B.西班牙殖民者的文化侵略
C.现代菲律宾文化的多元性 D.全球化背景下的人口流动
C
3.1985年,新加坡全国各中学通用的《儒家伦理》课本出版。课本将儒家倡导的“忠”解释为忠于国家,具有国民意识;将“仁爱”解释为具有友爱精神,尊重关心他人;将“礼义”解释为接人待物不仅要以礼相待,而且要坦诚守信,养成良好的公德心。这体现出新加坡( )
A.摒弃了西方文化的价值观 B.借鉴周边国家现代化的成功经验
C.努力创作现代的东方文化 D.力图用儒家思想维系政府公信力
C
4.1952年,美国移民法明令禁止任何与共产党组织有联系的人移民美国。但美国此后颁布了20余项难民法,吸收接受过高等教育,有技术培训的经历、专业化经验或者特殊才能者作为永久性移民入境。由此可见,美国移民政策( )
A.强调文化和民族的多样性特征
B.重视意识形态与国家利益的统一
C.意在加强中间地带的政治渗透
D.有利于构建国内和谐的种族关系
B
5.1982年春,一场国民性的“东方价值观教育运动”在新加坡开展起来。运动的发起者对此解释说:“首要任务就是要增强国民对新加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培养出‘新加坡人’,让每个新加坡国民将自己归属于新加坡,把新加坡看作扎根于斯的乡土。”这场运动兴起的背景是( )
A.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弊端的凸显 B.国内封建思想残余的持续蔓延
C.美苏冷战对文化上的角逐加剧 D.外向型经济对移民社会的冲击
D
6.新加坡是一个移民国家,结合各族群实际需要,其决定采取以英语为主,以马来语、华语、印度语和泰米尔语为辅的语言政策。而到1966年新加坡将双语教育写入《教育报告》,全民在掌握英语方便工作的同时也需要掌握本民族语言。新加坡此举的主要意图是( )
A.摒弃西方文化的影响 B.增强民众的国家认同
C.提高国家治理的水平 D.助推国家工业化建设
B
7.2001年,联合国国际移民组织创立国际移民对话机制,秉持“开放和自由原则”,“向所有移民利益相关者开放”,让他们能有平等的机会参与讨论,“分享特定移民问题领域的政策方针和有效做法”。该机制( )
A.有利于国际移民问题的协调合作 B.促进了移民社会文化认同
C.促使全球劳动力流动呈现新趋势 D.推动了区域经济的一体化
A
8.1995年,国际留学生总量为170万人,到2013年猛增至410万人。1999~2013年美国的国际留学生数量增长了72%,但其国际占比却从2001年的28%降至2011年的19%。这反映了( )
A.国际竞争加剧对精英人才的争夺 B.单边主义使美国国际信誉受损
C.科技发展扩大对高端人才的需求 D.经济滞胀使美国经济陷入困境
A
9.据统计,1990年全球国际移民数量为1.53亿,而这一数字在2019年增至2.72亿。这一现象主要源于( )
A.发达国家对劳动力需求增加 B.国际经济中心转移趋势明显
C.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快 D.两极格局结束难民问题加剧
C
10.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指出:在19世纪20年代有5万人离开欧洲,19世纪50年代达到了大约260万人,1900至1910年间移民人数则高达900万;其中1846年到1932年间,超过5000万的欧洲移民到了美国、加拿大、南美洲、澳大利亚及南非。欧洲对外移民的不断增加( )
A.严重制约了欧洲社会经济的发展 B.根源在于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
C.说明世界的经济中心发生了转移 D.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B
感谢观看
第八课
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