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6张PPT)
第10课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
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
课程标准:了解近代以来世界贸易的发展情况;通过了解商品所体现的特色文化,理解近代贸易活动在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第四单元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目录
01
全球贸易网的形成
02
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
第一章节
全球贸易网的形成
一、全球贸易网的形成
◎15世纪前(新航路开辟前)的世界贸易
◎15世纪后(新航路开辟后)的世界贸易
局限于各洲内部和亚欧大陆之间
洲与洲之间的贸易
思考:结合下图和所学知识对比两个时期世纪贸易的差异
局部性、小规模
中间转手贸易
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逐步形成
全球性、大规模
思考:15世纪前的世界贸易为何不具有全球化意义?
①海运能力相对较弱;②地区性市场贸易网络未能将世界紧密联系起来;③地理环境阻隔;④生产力水平低,交通通讯技术落后,人们认知受限。
一、全球贸易网的形成
1.初步形成(15C末-18C)
(一)形成过程
(1)原因
新航路开辟和西欧各国殖民扩张,各洲之间的贸易随之扩展。
(2)表现
①商品种类与数量:国际流通中的商品种类与数量大大增加;
②经营方式:股份公司的出现和发展。
◎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贸易
荷兰
东印度公司
英国
东印度公司
◎1606年的股票
一、全球贸易网的形成
1.初步形成(15C末-18C)
(一)形成过程
(3)影响
中国茶叶为何由荷兰引入欧洲?从材料二可看出世界贸易出现了哪些新变化?
材料一 中国茶叶于17世纪早期首次由荷兰人引入欧洲。在荷兰,最初茶叶仅作为药物,成为治疗当地多种疾病的优良药草。后来医学界通过科学实验证明茶叶药性对人体健康有益,茶饮逐渐成为一种日常饮料。
——摘编自刘勇《中国茶叶与近代荷兰饮茶习俗》
材料二 1637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向爪哇巴达维亚的总督呈递的报告中写道:“一些人开始喜欢喝茶,我们希望每艘船上都能装几箱中国茶、几箱日本茶”。荷兰人还把茶介绍到欧洲的其他地区……荷兰人甚至把茶带到了大西洋西海岸的新阿姆斯特丹,即现在的纽约。 ——梅维恒、郝也麟《茶的真实历史》
西欧早期殖民扩张,客观上推动了洲与洲之间的贸易,
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新航路的开辟;西欧各国的殖民扩张;
荷兰是海上贸易强国。
贸易的扩大促进了股份公司的出现和发展;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一、全球贸易网的形成
(一)形成过程
2.最终形成(18C60S-20C初)
(1)原因
①工业革命后,大规模工业化生产使欧美需要更多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
②新型交通工具的发明和应用,使商品更快速地输送到世界各地;
③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殖民体系、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机器工厂
◎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一、全球贸易网的形成
(一)形成过程
2.最终形成(18C60S-20C初)
(2)表现
材料:1900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为:英国19%,美国12%,德国13%,法国9%。此外,这一时期原料和工业制成品的世界贸易额均呈现出均衡发展的趋势。从1870至1913年,这两类商品的贸易额都增加了两倍多,这就说明工业发达国家和初级产品生产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以及世界各国间的相互依赖程度都加强了。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下卷)
①形成了西欧、北美生产和出口制成品,其余国家生产和出口初级产品的国际分工和贸易格局
②类型丰富的工业产品输送到世界各地
③世界贸易额增长
一、全球贸易网的形成
(一)形成过程
3.曲折发展(两次世界大战至冷战结束)
大萧条世界贸易下降
被原子弹轰炸后的日本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
(1)阻碍因素
政治因素:
①两次世界大战影响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②冷战: 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贸易受到影响。
经济因素:1929-1933年经济危机
一、全球贸易网的形成
(一)形成过程
3.曲折发展(两次世界大战至冷战结束)
(2)促进因素
①战后签署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以及各国围绕贸易、关税的谈判;
②第三次科技革命;
③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一、全球贸易网的形成
(一)形成过程
4.突飞猛进(冷战结束后)
(1)原因
◎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
1950年-2000年世界贸易(单位:10亿美元)
◎世界贸易发展曲线图
①中国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②冷战的结束;③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④交通、信息技术等的进步;⑤跨国公司的发展。
一、全球贸易网的形成
(一)形成过程
4.突飞猛进(冷战结束后)
(2)表现
①从1950年到2000年,全世界的贸易出口总值增长约100倍。
②生产国际分工进一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一些产品往往由众多国家的公司合作完成。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分工已经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各个国家也需要不断地适应并贡献于全球分工体系中。只有建立更加公平和可持续的国际分工体系,不断提升全球各个国家的发展水平和经济实力。
一、全球贸易网的形成
(二)原因
①根本:生产力的发展;
②直接:世界各洲之间贸易的扩大。
③经济: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掠夺;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跨国公司的推动;市场经济和国际贸易协调机制的建立等;
④科技:科技革命的推动(交通、通讯等)⑤政治:国际局势的影响。
一、全球贸易网的形成
(三)影响
推动世界贸易的发展
形成新的国际分工和贸易格局
促进了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19世纪五六十年代,卷入世界市场的大多是农业占主导地位的国家。它们围绕着一个巨大的工业中心——英国。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一批新工业国家的兴起,英国的贸易垄断地位被打破,世界贸易形成了多中心的新格局。英国消费它们的原料,同时供给工业必需品。……1870—1913年,原料和工业制成品的贸易额都增加了两倍多,这说明工业发达国家和初级产品生产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以及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都加强了。
——摘编自吴于廑 齐世荣《世界史 近代史编》
第二章节
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
二、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
(一)原因
1.经济:买卖双方的接触、洽谈、协商、协议,以贸易为平台输送的各种商品,把生产者和消费者紧密联系在一起。
2.文化:买卖双方以直接和间接的渠道呈现各自的知识、信念、道德、艺术和习俗等。
纹章瓷 :古代外销瓷器的一种是把纹章,即欧洲诸国贵族、都市、团体等的特殊标志,烧在瓷器上,故名。约始于明代。据瑞典统计,有三百多家贵族曾到中国定烧过纹章瓷。
随着商品的流动,各国文化也传播到世界其他地区,同时在互相借鉴中向前发展。
二、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
(二)表现
材料1: 茶的发祥地是我国西南部的巴蜀地区。起初,茶被作为药与菜,约至秦汉之际,民间才开始将其作为饮料,如西汉宣帝时王褒撰写的《僮约赋》中,讲到“烹茶尽具”和“武阳买茶”。这是以茶叶为饮料的最早记载。南北朝至隋唐、宋元,饮茶逐渐成为各民族的一种重要习俗。明清时期,饮茶盛况空前,茶叶成为每家开门七件事之一,举凡应酬、交际都离不开茶叶。 ——摘编自傅永聚《中国传统文化精要》
①起源早;
材料2:唐代饮茶之风遍及大江南北。陆羽的《茶经》提出饮茶“宜精行俭德之人”,标志着茶文化的正式形成。唐代的茶文化包含了和谐、中庸的思想;强调饮茶字字内省和超然物外、安详、平和的审美境界追求。 ——萧风声《试论中国国民性与中国茶文化精神》
②在日常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
③中国的饮茶风俗蕴含了含蓄内敛的东方哲学和娴静淡雅的东方美学;
【思考】茶是中国先民的伟大发现。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饮茶风俗的特征。
④是中国文化的符号之一。
⑤中国茶文化糅合了中国儒、道、佛诸派思想,独成一体。
二、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
(二)表现
项目 时间 表现 茶文化地位 茶文化传播 16世纪以前 16世纪以后
茶文化创新 1.中国茶文化的国际化:
广泛传播到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等地区
俄国:上流社会把中国的茶具作为最珍贵的室内摆设;中俄之间的“万里茶道”
中国的饮茶风俗蕴含了含蓄内敛的东方哲学和娴静淡雅的东方美学,是中国文化的符号之一。
中国茶主要中国周边传播。
俄
罗
斯
茶
炊
茶炊,茶汤壶。一种金属制有两层壁四围灌水在中间着火的烧水壶,有球形、桶形、花瓶状、小酒杯形、罐形等。到1912、1913年,俄罗斯的茶炊年产量已达66万只。
二、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
(二)表现
1.中国茶文化的国际化:
项目 时间 表现 茶文化地位 茶文化传播 16世纪以前 16世纪以后
茶文化创新 广泛传播到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等地区
俄国:上流社会把中国的茶具作为最珍贵的室内摆设;中俄之间的“万里茶道”
中国的饮茶风俗蕴含了含蓄内敛的东方哲学和娴静淡雅的东方美学,是中国文化的符号之一。
中国茶主要中国周边传播。
英国:茶会上主人炫耀中国茶和茶具
19世纪英国贵族用中国瓷器喝茶的生活场景
荷兰:专门的“茶室”
荷兰的茶室
各国自身的风俗习惯创造出新的茶文化:“日本茶道”,英国“下午茶”
二、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
(二)表现
2.各国服饰的变化:
17世纪末:返法传教士穿着中国服装参加舞会
18世纪:法国服装设计融入中国服装诸多元素
明治维新后:西服在日本流行
20世纪初:法国服装设计借鉴中国、日本设计
民国时期:中山装兼具中西服装特点,体现时代精神和民族特色
1700年路易十四中国式服装
日本维新功臣,依次为木户孝允、山口尚芳、岩仓具视、伊藤博文、大久保利通
波烈设计的名为“孔子”的服装
二、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
(二)表现
3.钟表的传播:
①钟表诞生于欧洲,16世纪中期经澳门传入中国内地;
②18世纪,中国进口钟表的数量已很多;
③中国人制作的钟表,体现了中国自身的文化特色。
利玛窦献给万历皇帝的自鸣钟
二、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
(二)表现
4.文化产品:
电影、音乐、电视节目、动漫、书籍等各国文化产品,也广销世界各地。
(1)原因:
进入20世纪,全球贸易网的形成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交流。
(2)表现:
《卧虎藏龙》
第73届奥卡最佳外语片
1981年,百人围观一台电视机
观看中国女排首夺世界杯冠军
手拿大哥大,腰跨BP机
积极:
消极:
①外来文化的扩张,容易导致忽视本土传统文化;
②西方文化利用资本技术优势打压本土文化,对文化多样性造成威胁;
人类学家博厄斯认为:“人类的历史证明,一个社会群体,其文化的进步往往取决于它是否有机会吸取邻近社会群体的经验。一个社会群体所获得的种种发现可以传给其他社会群体;彼此之间的交流愈多样化,相互学习的机会也就愈多。大体上,文化最原始的部落也就是那些长期与世隔绝的部落,因而,它们不能从邻近部落所取得的文化成就中获得好处。”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吴象婴等译《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
【思考】根据材料结合所学说明文化交流的双面影响有哪些?
①加强各国间文化交流,有利于先进文化的传播;
②有利于各国文化间相互学习,促进文化多元化;
③有利于从不同角度审视本国文化,促进思想解放;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
全球贸易网的形成
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
15世纪后至工业革命前: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两次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20世纪后:世界贸易曲折发展——突飞猛进
茶:中国 亚洲 欧洲、美洲、非洲、大洋洲
服饰:中国、日本等服饰元素被法国吸收
钟表:16世纪中期经由澳门传入中国内地,18世纪数量已经很多
其它:电影、音乐、电视节目、动漫、书籍等
1.1500年前后,英格兰商业以本地市场为主,17世纪初,英格兰大多数地区,社会因商业活动空前联系在一起。这在不断发展的长途贸易中大为显著,农产品和手工业品被源源不断地输送到远方17世纪中叶很多农村家庭已经与伦敦等大城市联系在一起,他们或是生产者,或是消费者,或两者兼并备。材料表明近代早期英格兰( )
A.消费成为经济增长主要动力 B.地方经济受跨国资本影响
C.长途贸易促进了资本的积累 D.经济商业化趋势不断加强
D
2.英国史学家马克辛·伯格在其著作中写道:“17、18世纪,瓷器成为在欧洲流行的‘中国热’的典型商品,主导着欧洲流行社会,东方的设计风格与物品样式被融入洛可可风格之中。”由此可知( )
A.东方文化在欧洲成为主流 B.中国积极开拓海外市场
C.商品贸易促进了文化交流 D.欧洲社会生活水平低下
C
3.1689年起,英国商人开始直接从中国购买茶叶,此后饮茶之风席卷了整个英国,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英式茶文化。正宗的英式下午茶非常讲究,幽雅舒适的环境、丰盛的点心、高档的茶具以及悠扬的古典音乐都是必不可少的。上述材料集中反映了( )
A.政治变革助推了文化的认同与创新
B.文化伴随着商品流动在借鉴中发展
C.英式茶文化体现出含蓄内敛的西方哲学
D.中英之间的茶叶贸易满足了大众的需求
B
4.人类学家麦克法兰认为英国工业革命的起源,与茶叶有莫大的关系。人口膨胀,聚集居住,更容易引发各种传播性的疾病,但英国从18世纪中叶开始,许多疾病开始减少或消失,人口死亡率下降,这都归功于英国人的饮茶习惯。另外,饮茶避免了大量谷物被拿去酿酒的风险。这段材料最能说明( )
A.茶文化交流对英国酿酒业造成严重冲击
B.饮茶习惯促进了英国人口大幅度的增长
C.工业革命起源于近代开始的中英茶叶贸易
D.茶文化交流推动了英国经济和社会的进步
D
5.17世纪,晋商开辟了从福建武夷山向北出发,穿过蒙古地带,经由西伯利亚往欧亚大陆腹地的万里茶道。茶道沿线的码头、镖局、客栈、饭庄、货场、会馆、骡马舟船、搬运行帮、票号蓬勃发展。这表明,万里茶道的开通( )
A.导致了晋商对万里茶道的垄断 B.打破了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
C.推动了跨国贸易产业链的发展 D.见证了中俄间友好交往的历史
C
6.17世纪,画家维米尔创作的部分油画展现了市民家中挂着的地图或者摆放的地球仪。画作中的市民无不以拥有来自中国的瓷器、丝绸,来自美洲的海狸皮、白银,来自非洲的黑奴和来自荷兰的地图和地球仪为耀。这些画作反映的时代主题是( )
A.“市民群体与全球化贸易” B.“宗教改革与印刷业革命”
C.“新航路开辟与价格革命” D.“文艺复兴与思想的启蒙”
A
7.据记载,新航路开辟后形成了中国与欧洲及其殖民地的“丝银贸易”,此贸易体系中美洲生产的大约10万至13万吨白银中的一半流入了中国。这一现象( )
A.加速了欧洲价格革命爆发 B.推动了全球贸易体系的发展
C.导致了西班牙经济的衰落 D.反映了欧洲经济的主导地位
B
8.明朝中后期,出现了大量关于商路知识的“商书”。如《一统路程图记》《商程一览》《水陆路程》等,详细记载了由南北二京至各地、十三布政司至各地,以及各布政司之间的交通路线、所经站名、里程等内容。这表明当时( )
A.区域性商人群体产生 B.对外贸易日益发达
C.全国性市场网络渐成 D.地理学知识的进步
C
9.1926年,英国《礼仪之书》对茶桌礼仪有如下记述:“女主人可能在众人的椅子旁边放一个小茶几或凳子……有时候需要提供小块茶布,如果有果酱的话,则需要提供切点心用的茶刀(银质或镀银的小刀)。”由此可知,英国茶文化( )
A.源于世界市场的形成 B.风靡于英国上层社会
C.体现了妇女地位提高 D.融合了本土礼仪文化
D
10.18世纪50年代,富于特色的英国下午茶产生。亚历山大·卡莱尔在自传中谈到1763年在哈罗门的时髦生活时说:“那些贵妇轮流提供午后茶和咖啡。”这可以用来说明( )
A.跨太平洋贸易扩大 B.文化在相互借鉴中发展
C.大众消费水平提高 D.商品流动推进文化交流
D
感谢观看
第十课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