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 第1课时 认识金属的主要化学性质 教学设计(表格式) 2024-2025学年初中化学科粤版九年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6.2 第1课时 认识金属的主要化学性质 教学设计(表格式) 2024-2025学年初中化学科粤版九年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科粤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4-12-19 20:33: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世界
6.2 金属的化学性质
第1课时 认识金属的主要化学性质
教学设计  
教学分析:   本节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为金属与氧气的反应。学生在前一阶段的学习中了解了镁、铁、铜等在空气(或氧气)中反应的实验,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可以通过归纳实验事实的方法,得出大多数金属能与氧气反应,但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不同,由此也可以在一定意义上反映金属的活泼性,如镁、铝比较活泼,铁、铜次之,金最不活泼。   第二部分为金属与稀酸的反应和金属与某些金属化合物溶液的反应。该部分知识可以通过探究活动,采用“实验—讨论”的探究模式,通过对实验事实的分析,引导学生归纳得出镁、铝、锌、铁、铜、银等金属的活动性强弱。   第三部分引导学生归纳置换反应的特点,得出置换反应的概念。并通过对某些金属的活动性的比较,引出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教学目标: 1.能写出镁、铝、铁、铜与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能描述反应现象。 2.能写出常见金属与稀酸或某些金属化合物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能描述反应现象。 3.知道置换反应,能辨别常见的置换反应。
教学重点: 常见金属与氧气、稀酸、某些金属化合物溶液反应现象的正确描述、反应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置换反应的概念。
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常见金属的主要化学性质,引出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教学用具: 古钱币,试管、酒精灯、坩埚钳等实验仪器,镁条、铝丝、铁丝、铜丝、稀盐酸、硫酸铜溶液、硫酸亚铁溶液、硝酸银溶液等实验试剂。
教学思路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展示】 古钱币的实物(或图片)。 【引言】 中国古代金属货币形态多是由古代农具演变而来,币材多用铜、铁等贱金属。那么,为什么选这些金属制作钱币 它们有着怎样的化学性质 这就是这节课我们将要研究的内容。 倾听,思考。 借助我国古代合金材料的制造(铸造钱币),引出课题,激发学生学习本节知识的兴趣。
任务一 认识古钱币中含有的金属 【提问】 古代的钱币有多种,如金币、银币、铜币、铁币等,观察两枚古币,猜测它们主要是由什么金属制成的 如何设计实验鉴别 依据是什么 【查阅资料】 碱式碳酸铜又称“铜绿”,也称“铜锈”,是一种绿色粉末。它是由铜在潮湿的空气中与水、氧气和二氧化碳等物质发生复杂的化学反应生成的。 小组内讨论交流,进行“猜想与假设”,并根据猜想设计实验,由小组代表汇报组内讨论结果。 培养学生提出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
【活动1】 鉴别金属 根据小组内汇报的方法,确定实验方案,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实验结论。 方法现象结论观察          磁铁吸引         
结论:铜币和铁币都容易在空气中发生缓慢氧化而生锈。 小组内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论。 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
【过渡】 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知道金属镁、铁、铜都能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回顾镁、铁、铜与氧气反应的现象,写出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书写镁、铁、铜与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旧知的能力。
【过渡】 我们生活中常见的金属还有什么 思考并回答:金属铝和金等。 让学生从生活走进化学,突出化学与社会的密切联系。
任务二 探究古钱币中金属的化学性质 【过渡】 氧气是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反应并放出大量的热。那么,不同金属与氧气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相同吗 现在让我们来进行实验探究。 【活动2】 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进行实验】 (1)将镁条、铝丝、铁丝、铜丝用砂纸打磨光亮,放在空气中。过一会儿,观察并记录现象。 (2)用坩埚钳夹一段镁条,在酒精灯上点燃,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3)将一根铁丝绕成螺旋状,在一端系上一根火柴,用坩埚钳夹住另一端,在酒精灯上点燃火柴,待火柴快燃尽时,将铁丝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底部有少量水),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4)将一根铜丝绕成螺旋状,用坩埚钳夹住在酒精灯上加热,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现象与解释】 请两位同学在黑板上书写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现象由学生口述。 分组实验,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然后通过比较、分析,得出结论。 培养操作技能,让学生在观察与讨论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中培养学生观察现象、规范表达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补充】 俗话说“真金不怕火炼”“金入于猛火,色不夺精光”,由此说明,金在高温下也不与氧气发生反应,金最不活泼。 【思考】 铝的化学性质比铁活泼,为什么我们通常会看到铁生锈而看不到铝生锈 在清洗铝制品时应注意些什么 【小结】 大多数金属都能与氧气反应,但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不同。 (1)Mg、Al在常温下就能与氧气反应。铝在空气中易与氧气反应,在其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Al2O3)薄膜,从而阻止铝进一步氧化,因此,铝具有很好的抗腐蚀性能。 (2)Fe、Cu在常温下几乎不与氧气反应,在高温下能与氧气反应。 (3)金在高温下也不与氧气反应。 (4)由镁、铝、铁、铜、金与氧气反应的难易程度,可以得出镁、铝比较活泼,铁、铜次之,金最不活泼。 讨论并回答。 倾听,理解。 通过实验,证明镁、铝较活泼,铁、铜次之,金最不活泼,并为学习金属活动性顺序作铺垫。
【过渡】 1625年,德国化学家格劳贝尔意外发现,放入酸中的金属会“消失”,这是真的吗 【活动3】 金属与稀酸的反应 【分组实验】 A组:在四支试管中分别放入打磨光亮的镁片、锌片、铁片、铜片,再各加入5 mL稀盐酸,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将燃着的木条放在试管口,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B组:用稀硫酸代替A组实验中的稀盐酸,并比较发生的现象。 【现象与解释】 请两位同学在黑板上书写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现象由学生口述。 【提问】 通过以上实验,你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小结】 较活泼的金属能跟稀酸反应生成氢气。 (1)镁、锌、铁能与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镁反应得最快,锌反应得比较快,铁反应得比较慢,反应后都生成了氢气。 (2)铜与稀盐酸、稀硫酸不反应。 (3)镁、锌、铁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强。 分组实验,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然后通过对比、分析,比较镁、锌、铁、铜的金属活动性,得出结论。 使学生在交流中互相启发,相互激励,发展和完善自我。 通过反应现象判断产物,并能书写化学方程式。 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过渡】 金属是否还有其他化学性质呢 【活动4】 金属与某些金属化合物溶液的反应 【进行实验】 (1)在盛有硫酸铜溶液的试管里浸入一段用砂纸打磨光亮的铁丝,过一会儿取出,观察现象。 (2)在盛有硫酸亚铁溶液的试管中,浸入一段用砂纸打磨光亮的铜丝,过一会儿取出,观察现象。 (3)在盛有硫酸亚铁溶液的试管中,浸入一段用砂纸打磨光亮的铝丝,过一会儿取出,观察现象。 (4)在盛有硝酸银溶液的试管中,浸入一段用砂纸打磨光亮的铜丝,过一会儿取出,观察现象。 【现象与解释】 请一位同学在黑板上书写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现象由学生口述。 【提问】 通过以上实验,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小结】 金属活动性顺序:铝>铁>铜>银。 【介绍】 “曾青得铁则化为铜”是现代湿法冶金的先驱,也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辛勤智慧的结晶,我们应该加倍努力把我们祖先的技术发扬光大。 分组实验并仔细观察实验现象,记录现象并通过比较、分析,得出结论。 讨论并回答,书写化学方程式。 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严谨的科学态度、规范表达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反应现象判断产物,并能书写化学方程式。 拓展学生的视野。
【提问】 联系我们已知的古钱币,铸造古钱币对金属活动性有什么要求 【解释与结论】 金、银等材质铸成的钱币发生缓慢氧化的程度比铜、铁、铝制成的钱币要缓慢得多。铸造古钱币的金属选择体现两个重要条件,一是“耐腐蚀”,二是“价廉物美”,这就是我国古钱币以铜钱为主流货币的重要原因。随着金属冶炼工艺的发展,到了明朝出现了更耐腐蚀的黄铜币。 交流讨论,回答问题。 培养学生知识应用能力。
任务三 认识置换反应的特点 【活动5】 置换反应的特点 【投影】 下面是我们本节课探究时所发生的一些化学反应: Zn+2HClZnCl2+H2↑   Fe+2HClFeCl2+H2↑ 2Al+3CuSO4Al2(SO4)3+3Cu   Fe+CuSO4FeSO4+Cu 【讨论】 请大家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物质类别(如单质、化合物)角度分析,这些反应有什么特点 与我们之前学习过的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的特点是否相同 【小结】 置换反应是指由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与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特点:“单换单”,可表示为A+BCAC+B,反应物和生成物都是两种,且都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前后有不同的单质,故某些元素化合价一定发生变化。 思考,讨论并回答:这些反应都是由一种单质跟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其特点不同于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使学生在交流中互相启发、相互激励、发展和完善自我。
【课堂小结】 总结这节课所学知识,构建知识网络。 讨论并归纳总结。 使学生学会归纳总结,并构建模型。
【课堂练习】 完成学案的课堂练习。 思考,解答。 及时练习、反馈。
教学反思:
1.金属与氧气反应的实验是否成功 金属与氧气反应的现象及反应条件的异同能说明的问题有没有给学生讲解到位
2.金属与稀酸反应的现象是否明显 学生能否准确描述金属与某些金属化合物溶液反应的实验现象 得出的结论是否给学生讲解清楚 是否进一步讲解了判断金属活动性顺序的简单方法
3.学生是否已经能够理解和判断置换反应
配套学案  
详见电子资源
配套教学设计PPT  
详见电子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