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 物质溶解的量 第1课时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教案(表格式) 2024-2025学年初中化学科粤版九年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7.2 物质溶解的量 第1课时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教案(表格式) 2024-2025学年初中化学科粤版九年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8.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科粤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4-12-19 20:57: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世界
7.2 物质溶解的量
第1课时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教学设计  
教学分析:   通过前面对溶液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到溶液是一种形成过程比较复杂的混合物,并且知道溶质、溶剂的种类不同时,物质的溶解能力是有差异的,在此基础上学习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是对学生认知能力的进一步提高。通过学习,不仅能够让学生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的区别,还能让学生学会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判断方法和转化方法,理解使溶质从溶液中结晶出来的原理,为后面溶解度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活动认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2.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相互转化。 3.通过讨论交流知道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的关系。
教学重点: 从定性和定量的视角说明饱和溶液的含义。
教学难点: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相互转化。
教学用具: 药匙、烧杯、酒精灯、铁架台、陶土网、烧瓶等,蒸馏水、硝酸钾、乙醇、氯化铵、高锰酸钾、氯化钠、氢氧化钙等。
教学思路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境导入】 播放视频《天气预报瓶》。 通过天气预报瓶,引导学生思考并回顾溶液的相关知识。 1.天气预报瓶为什么能够预报天气 2.天气预报瓶中都装了什么 3.天气预报瓶中的溶剂是什么 溶质是什么 过渡: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溶质是被溶解的物质,那为什么天气预报瓶底部会有剩余固体 让我们以硝酸钾为例,研究一下。 观看视频《天气预报瓶》。 回答问题: 1.和瓶内所盛放的物质有关。 2.蒸馏水、硝酸钾、乙醇、氯化铵等。 3.溶剂:蒸馏水;溶质:硝酸钾、乙醇、氯化铵。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进入学习情境。 回忆巩固上一节课学习的内容。
任务一 认识“天气预报瓶”中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活动1】 观察演示实验(1) 演示实验(1):硝酸钾能否在水中无限溶解 室温下,在盛有20 mL水的烧杯中加入5 g硝酸钾,边加入边搅拌,观察溶解情况(如图)。再往烧杯中继续加入5 g硝酸钾,边加入边搅拌,观察溶解情况。 1.实验过程中哪些因素没有改变 2.通过这个实验,你得到什么结论 【讲解】 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中,溶质不能无限溶解,因此烧杯底部会有剩余固体。 【总结】 我们就将这种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中,不能再溶解硝酸钾的溶液称为硝酸钾的饱和溶液。 【过渡】 如果向一杯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中加入高锰酸钾,高锰酸钾能否继续溶解 观察演示实验(1)。 回答问题: 1.实验过程中,温度和溶剂的量没有改变。 2.得出结论: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中,硝酸钾不能无限溶解。 引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初步认识影响溶液饱和的因素有温度和溶剂的量。
【活动2】 观察演示实验(2) 演示实验(2):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中加入高锰酸钾,搅拌,观察溶解情况。 【讲解】 通过实验可知,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另一种溶质,所以在描述饱和溶液时,一定要说清是哪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过渡】 通过以上学习,我们了解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关知识,那么如何判断溶液是否饱和呢 思考,得出结论:硝酸钾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高锰酸钾。 进一步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概念中强调“这种溶质”的必要性。
【活动3】 课堂游戏连连看 判断下列两杯已经配制好的氯化钠溶液是饱和溶液还是不饱和溶液。(一杯饱和、一杯不饱和) 【过渡】 通过以上活动,相信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判断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方法,那么请同学们试着探究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如何转化的。 初步判断溶液是否饱和,并进行连线。 趣味游戏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
任务二 探究“天气预报瓶”中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 【活动4】 探究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条件 指导学生探究实验:向盛有硝酸钾不饱和溶液的烧杯中边搅拌边加入硝酸钾,直到有固体硝酸钾剩余。将所得饱和溶液,连同其中剩余的固体颗粒,转移约一半至另一烧杯中。向其中一个烧杯中添加水,边加边搅拌,观察现象。把另一烧杯加热,之后再冷却,观察现象并完成填空。 1.步骤(1),溶液中剩余的硝酸钾固体    ,此时的溶液可能为    ,依据是 。 2.步骤(2),溶液中剩余的硝酸钾固体    ,原来的饱和溶液可能变为    ,依据是 。 3.步骤(3),热溶液冷却后,观察到的现象是          ,这时溶液肯定变成 。 【总结】 多数情况下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相互转化的一般规律: 小组合作,动手实验。 观察,并填空。 倾听,理解,记忆。 让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总结规律,更有说服力,且印象深刻。
【活动5】 讨论与交流 【组织讨论】 1.除改变温度(一般是降温)和减少溶剂外,还有什么方法,可使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 2.把蔗糖分别配成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前者需要的蔗糖质量一定比后者多。这种说法对不对 为什么 【总结】 当改变饱和溶液的温度和溶质、溶剂的量时,溶液可以在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转化。因此,只有指明在“一定温度”下和在“一定量的溶剂”里,“饱和”或“不饱和”才有确定的意义。 【过渡】 通过以上讨论,可以知道蔗糖分别配成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前者需要的蔗糖质量不一定比后者多。在生活中还可以用浓溶液与稀溶液表示。 思考,讨论,交流,得出结论。 进一步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概念中强调“一定温度”下和在“一定量的溶剂”里的意义。
任务三 认识生活中的浓溶液与稀溶液 【活动6】 讨论饱和、不饱和溶液与浓、稀溶液的关系 生活中,我们常听说浓溶液和稀溶液,浓、稀溶液是根据一定量的溶剂中所含溶质的多少分类的,含溶质较多的为浓溶液,含溶质较少的为稀溶液。那么,浓溶液、稀溶液与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有什么关系 【总结】 思考,讨论,交流,得出结论。 倾听,理解,记忆。 引出浓、稀溶液的说法,将化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活动7】 观察补充演示实验 【补充演示实验】 按如图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分析说明问题。 【小结】 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 观察,思考,得出结论。 用实验说明问题,使结论更具有说服力。
【课堂小结】 总结这节课所学知识,构建知识网络。 讨论并归纳总结。 使学生学会归纳总结,并构建模型。
【课堂练习】 完成学案的课堂练习。 思考,解答。 及时练习、反馈。
教学反思:
1.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是否理解
2.学生能否判断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3.学生能否根据实际,选择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相互转化的方法
4.学生能否很好地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和浓溶液、稀溶液之间的关系
5.如何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反思,并得出反思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