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
第2课时 固体、气体物质的溶解度 溶解度曲线
教学设计
教学分析: 物质的溶解性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一种物理性质,但物质的溶解性划分的依据是什么学生并不知道,为此,学习溶解度知识就显得十分有必要。通过对溶解度知识的学习,学生不仅能了解溶解性与溶解度的关系,还能学习从定性与定量的视角描述溶液的思路方法。另外,通过对溶解度曲线和气体溶解度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实验,了解固体溶解度的含义及影响因素。 2.通过动手操作,初步学习绘制和查阅溶解度曲线,了解溶解度曲线所提供的信息。 3.通过自主学习,了解气体溶解度的含义及影响因素。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实验,理解溶解度的概念。
教学难点: 理解影响溶解度大小的因素,学会利用溶解度曲线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用具: 硫酸铜溶液、稀硫酸、氯化钾、水,烧杯、药匙、玻璃棒、坐标纸等。
教学思路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问题导入】 【展示】 硫酸铜、稀硫酸两瓶溶液,观察溶液颜色,并让学生说出溶液中的溶质。 【提问】 什么是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强调概念中“温度”“同种溶质”两个关键词。 【提问】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方法有哪些 【提问】 生活中打开可乐瓶盖后,为什么会有大量气泡冒出 饮用可乐后为什么常会打嗝 带着这两个问题,从本节课中寻找答案! 回忆旧知,回答。 倾听、思考。 回顾旧知,引入新课。 温故知新,新旧知识联系紧密。
任务一 认识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观察实验:氯化钾的溶解 实验证明:在20 ℃时,100 g水最多溶解34 g氯化钾。 算一下,由此可得氯化钾饱和溶液的质量是多少 其中溶剂的质量是多少 溶质的质量是多少 【过渡】 化学上用溶解度表示物质溶解的限度。 【活动1】 观察实验:氯化钾的溶解 观察,思考,回答。 为引入溶解度的概念进行铺垫。
1.溶解度的定义 【指导阅读】 教材P40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指导提炼】 固体溶解度的四个要素。 (1)一个条件:一定温度; (2)一个标准:100 g溶剂; (3)一个状态:饱和状态; (4)一个单位:“克(g)”。 认真阅读,并勾画知识要点,归纳。 整理笔记,理解概念。 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培养学生的归纳分析能力。
2.溶解度的含义 【指导分析】 “氯化钾在20 ℃时的溶解度是34 g”这句话的含义。 【指导练习】 进一步理解固体溶解度的含义。 练习1:20 ℃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31.9 g。其含义是该温度下100 g水最多能溶解硝酸钾的质量为 g,此时溶液质量为 g,且溶液为 (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练习2:在温度为T ℃时,A物质的溶解度为a g,即该温度下100 g水中最多能溶解A物质 g,200 g水中最多能溶解A物质 g,50 g水中最多能溶解A物质 g。 【合作交流】 已知60 ℃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09.2 g,则60 ℃时将80 g硝酸钾放入50 g水中充分搅拌后,所得溶液的质量是 g。 思考,回答。 先思考,后小组交流,由小组长展示解题过程。 以学定教,在习题中巩固知识。 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3.溶解性与溶解度的关系 【指导阅读】 阅读教材P41内容。 (1)溶解性:通常指物质 。 难溶、微溶、可溶、易溶。 (2)溶解度:衡量物质 的物理量,通常用具体数表示——定量表示法。 阅读,理解、辨别相关概念。 了解固体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
任务二 认识气体物质的溶解度 【指导阅读】 阅读教材P43气体溶解度的概念。 气体溶解度是指某气体在压强为101.3 kPa和一定温度时溶解在1体积的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的体积。 【指导提炼】 气体溶解度的五个要素。 (1)两个条件:温度、压强; (2)一个标准:1体积溶剂; (3)一个状态:饱和状态; (4)一个单位:体积。 【指导分析】 “在20 ℃时,氮气在水中的溶解度为0.015”这句话的含义。 【讨论】 1.打开汽水瓶盖时,汽水自动喷出来。说明气体溶解度与什么有关 2.喝了汽水以后,常常会打嗝。说明气体溶解度与什么有关 【指导归纳】 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外在因素: 压强越小,气体的溶解度越小; 温度越高,气体的溶解度越小。 阅读,并勾画知识要点,归纳。 整理笔记,理解概念。 思考,回答。 【活动2】 自主学习,找出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 思考,回答。 整理笔记。 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培养学生的归纳分析能力。 联系生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能用所学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任务三 认识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讲解】 1.溶解度的表示方法 (1)列表法 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温度 /℃0102030405060708090100溶解 度/g13.621.431.945.662.984.2109.2138.1170.3205.8242.5
【讨论】 列表法存在的不足之处有哪些 (2)溶解度曲线 横坐标表示温度,纵坐标表示溶解度。绘制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 (教师用幻灯片中动画演示作图过程) 【讨论】 溶解度曲线的优点有哪些 倾听,记忆。分析列表法中,硝酸钾的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 分析,回答: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规律不够直观,数据不够齐全等。 【活动3】 动手绘制硝酸钾的溶解度曲线 思考,交流,回答:从溶解度曲线能明显看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趋势,还能直观比较多种物质在某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 从不同角度讲授知识,拓展学生的视野。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让学生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事物。 培养学生处理数据、作图的能力。
2.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三线、两点、两转化、两比较” (1)从甲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任写一条)。 (2)P点的含义: ; Q点的含义: 。 [拓展] t3 ℃时,甲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溶剂、溶液的质量之比为 。 [拓展] t2 ℃时,将30 g甲物质加入50 g水中,不断搅拌,能形成80 g溶液吗 。 (3)将t2 ℃时甲物质的不饱和溶液转化成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方法为 ;将t2 ℃时丙物质的饱和溶液转化成不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方法为 。 (4)t1 ℃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将t3 ℃时相同质量的甲、乙、丙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 ℃,所得溶液质量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 学习、理解溶解度曲线的基本意义。 思考,交流,展示。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培养学生的读图和解题能力。 全面分析固体溶解度曲线的意义,明确知识点,突破知识重难点。
【课堂小结】 总结这节课所学知识,构建知识网络。 讨论并归纳总结。 使学生学会归纳总结,并构建模型。
【课堂练习】 完成学案课堂练习。 思考,解答。 及时练习、反馈。
教学反思:
1.学生对溶解度概念的理解是否到位 若不到位应如何补救
2.学生是否掌握溶解度曲线的含义
3.学生能否灵活应用溶解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