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上学期生物学浙科版(2019)期末模拟测试卷 A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检测血浆成分是医学诊断中的一项重要手段,用于评估某些疾病的风险或监测治疗效果。健康人血浆中通常不会被检测出的成分是( )
A.抗体 B.血红蛋白 C.胰岛素 D.胆固醇
2.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机体能够保持高度的协调一致与稳定。下列关于人体神经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神经系统可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
B.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和脊神经
C.躯体运动神经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D.人和哺乳动物的脑由大脑、小脑、脑干等组成
3.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的退行性病变,该病的主要特征包括患者的记忆力减退和生活自理能力下降,最终导致认知功能障碍和行为损害,逐渐丧失语言功能等。研究发现AD患者脑中一类神经胶质细胞(DOLs)数量明显增多。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AD患者逐渐丧失语言功能主要与言语区受损有关
B.AD患者出现记忆力衰退可能与大脑皮层受损有关
C.神经胶质细胞可支持、保护、参与构成神经元
D.抑制DOE的产生可能会降低AD的发生
4.下列有关激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一种内分泌器官只能分泌一种激素
B.激素可作为信息分子参与调节活动
C.激素分子可以作为反应物直接参与代谢,并提供能量
D.体内激素浓度的变化不会对机体的生理活动产生明显影响
5.小明喜欢打篮球,他在和朋友打篮球时大汗淋漓并感到饥肠辘辘,此时他的体内一般不会发生的反应是( )
A.交感神经兴奋 B.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C.胰岛B细胞活动加强 D.脑干某中枢的调控增强
6.在特异性免疫过程中,分泌细胞因子和抗体的细胞分别是( )
①辅助性T细胞
②细胞毒性T细胞
③B细胞
④浆细胞
A.①和④ B.①和③ C.②和④ D.②和③
7.免疫预防是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措施之一。某种传染病减毒疫苗的接种须在一定时期内间隔注射多次。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疫苗可刺激机体产生体液免疫,产生相应抗体
B.注射疫苗的间隔时间过长可能会影响免疫效果
C.多次注射疫苗能促进浆细胞分化产生记忆细胞
D.该种疫苗刺激产生的抗体能特异性结合该种病原体
8.突触结构及突触处兴奋传递的一般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的突触后膜是突触小体的膜
B.①可以为神经递质的释放提供能量
C.兴奋在图中突触处的传递是单向的
D.兴奋在突触后膜处的信号变化是由化学信号变为电信号
9.人体内甲状腺激素(TH)的调节途径如图所示,其中甲、乙、丙表示器官,①②表示相关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甲、乙、丙分别是下丘脑、垂体、甲状腺
B.若摄入碘元素过少,则体内的TRH、TSH含量会下降
C.①②过程可以调节TH含量,使其浓度不至于过高
D.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放大了激素的调节效应
10.结合下图所示的种群数量特征的概念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会改变③进而影响②
B.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C.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是④
D.春运期间,广州市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图中的①②
11.下列有关种群“J”形增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J”形增长的种群都无K值 B.“J”形增长的种群生存条件是有限的
C.自然界中绝大多数种群呈“J”形增长 D.“J”形增长的种群个体数不一定增加
12.党的十八大以来,西藏自治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西藏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银山”的理念,持续推进拉萨南北山绿化生态工程。下列与该生态工程建设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没有一棵树木的西嘎山披上绿装,发生的是初生演替
B.在南北山某斜坡的不同部位种植不同的树种,构成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C.该工程建设中兼顾生态、经济、社会等效益,遵循了整体原理
D.生态工程增加了储水量和固碳量,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13.下图为地震毁损的某自然保护区人为干预下恢复过程的能量流动图[单位为103kJ/(m2·a)]。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在人为干预下,能量在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之间传递效率为15.6%
B.由图可知营养级较高的生物,在这场地震中受到的影响较大
C.计算可知,肉食动物需补偿输入的能量值为5×103kJ/(m2·a)
D.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14.慢性中毒能引发高血压,引起肾脏、肺部损害,导致严重的骨损伤等。如图是由于某种原因镉随着污水进入并影响湖泊生态系统的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镉只在湖泊生态系统中循环,说明物质循环不具有全球性
B.镉随食物链逐渐积聚,图中食鱼鸟类的体内含量最高
C.若长期镉污染,该湖泊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会降低
D.若对该湖泊进行污水处理,可提高其自我调节能力
15.在群落中,各个生物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使群落形成了一定的空间结构,下列关于群落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由于地形变化和土壤湿度等原因,草丛群落中存在水平结构
B.桦树高低错落有致,既存在垂直结构,也存在水平结构
C.森林中植物的垂直分层现象主要是受光照强度的影响
D.群落中植物的垂直分层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16.生态地位是指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生态位表示生态系统中每种生物生存所必需的生境最小阈值。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生态位的分化是物种与物种之间,物种与环境之间协同进化的结果
B.荒漠群落物种少、结构简单,因此各物种之间没有生态位重叠
C.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后,更容易存活下来的是乙物种
D.若甲物种与乙物种资源重叠部分减少,其种间竞争会减弱
17.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均能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来影响种群密度
B.自然环境中增加某种群的天敌数或减少该种群食物来源均可降低K值
C.黑光灯诱捕昆虫和诱捕器采集土壤小动物两者均是利用生物趋光性的特性
D.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若样方内某种群个体数太少,应适当扩大样方面积
18.扦插时,保留有芽和幼叶的插条比较容易生根成活,这主要是因为芽和幼叶能产生( )
A.乙烯 B.脱落酸 C.生长素 D.秋水仙素
19.下图是用不透水的云母片以不同方式分别插入三株燕麦幼苗的胚芽鞘尖端部分,并分别从不同方向给以光照的示意图,培养一段时间后,胚芽鞘的生长情况将是( )
A.甲不弯曲、乙不弯曲、丙向右弯曲
B.甲向左弯曲、乙不弯曲、丙向左弯曲
C.甲向右弯曲、乙不弯曲、丙向左弯曲
D.甲向右弯曲、乙不弯曲、丙向右弯曲
20.武汉市对灵山矿区实施大规模生态修复,使其成为灵山花境公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植被恢复期间,该地发生了群落的次生演替
B.灵山矿区修复并未改变该地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C.灵山矿区修复工程遵循了整体、协调等生态学原理
D.灵山花境公园景色优美供市民游玩,体现了该生态系统的直接价值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60分。
21.(10分)人体血液中的O2与血红蛋白结合,以氧结合血红蛋白[(Hb)O2]的形式在血液中运输,大部分CO2在血浆中以的方式运输,过程如图所示。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血红蛋白_______(填“属于”或“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人体组织细胞产生CO2的具体场所是________。
(2)红细胞中的H+与结合,引起其空间结构发生改变,从而促进O2释放。O2也可以进入红细胞,O2进或出红细胞主要取决于___________。
(3)组织细胞产生的代谢产物大量进入组织液,短时间内组织液的渗透压将________,这可能引起__________的分泌增加,使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增多,尿量减少。
22.(12分)缩手反射是人体常见的反射,图甲为其反射弧的结构模式图,图乙为神经纤维局部放大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表示效应器的是_______(填序号),若刺激图甲中的③,机体的效应器随之产生了相应的反应,该过程_______(填“属于”或“不属于”)反射活动,理由是_______。
(2)人的手不小心接触到尖锐的东西,人会迅速完成缩手反射,完成缩手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_______(填文字)。图中的③和⑤为麻醉剂阻断神经冲动的可能位点,若刺激患者手指,患者有感觉但不能完成缩手反射,则被阻断的位点可能是_______(填序号)。
(3)人体受到刺激时会产生图乙所示的电位变化,图乙中的b表示_______(填“静息”或“动作”)电位,该电位产生的机制是_______。
23.(13分)流感是一种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高度传染性,可导致全球范围内的季节性流行。病毒侵入机体后,机体内发生的部分体液免疫反应如图所示,其中①~⑦表示细胞或物质。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的细胞①是______。图中的细胞④的激活需要两个信号刺激:第一个信号是由病毒直接和该细胞接触产生的,第二个信号是由______产生的。细胞⑤分泌的物质⑦是______,该物质的化学本质是______。
(2)流感病毒侵入机体后,机体需要通过______细胞的作用促进流感病毒感染的靶细胞的裂解并释放病毒,该细胞的活化过程需要______细胞等的参与。
(3)流感的症状通常是高热,患者出现发热现象时,机体的产热量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散热量,体温上升。
(4)目前接种疫苗是国际上普遍采用的预防流感的措施,注射流感疫苗能一定程度预防流感的原因是______。
24.(13分)荔枝素有“果中之王”的美称,食用和药用经济价值很高,历史上曾被朝廷列为贡品,“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即荔枝在古代倍受欢迎的写照。研究小组调查了某荔枝园的相关数据如图1、2所示。优势度指数是一个用于描述群落物种多样性的指标,数值越高,说明群落物种多样性越高。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的曲线不能表示种群密度,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描述图1中害虫的数量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图1的纵坐标为荔枝青尺蛾的种群数量,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获得该曲线,荔枝青尺蛾在3~4月份不能呈现“J”形增长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2中,综合来看荔枝园中____________层群落物种多样性高;不同样地的优势度指数不同,从另一方面可以反映出群落空间结构中的_____________结构。荔枝园中杂草丛生,果农利用器械进行了除草,这_________(填“属于”或“不属于”)次生演替,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12分)如图甲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简图,图乙和图丙表示野兔和灰鼠从不同牧草中获取食物比例在进化过程中的变化情况。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有___条食物链,麻雀在食物网中属于第___营养级,调查麻雀的种群密度通常用___法。图甲中麻雀和蝗虫的关系是___,若因气候原因出现蝗灾时,短时间内鹰的数量将___(填“增加”“减少”或“不变”)。
(2)生态位是指___,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所占用的资源情况,以及___等;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这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根据图乙和图丙分析,两种生物对环境适应能力越来越弱的是___,影响其种群数量的直接因素是___。
(3)下表为该生态系统某区域能量分析数据(单位:J·m-2·a-1),其中I~Ⅳ表示食物链中不同的营养级。结合数据分析,表中能量Y表示的是___,最高营养级及其上一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保留两位小数)。
生物类群 I Ⅱ Ⅲ Ⅳ V
同化能量 871.27×105 141.1×105 15.91×105 0.88×105 211.85×105
能量X 369.69×105 61.77×105 2.81×105 0.34×105 19.26×105
能量Y 501.58×105 79.33×105 13.1×105 0.54×105 192.59×105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A.抗体是由浆细胞分泌的,属于内环境成分,不符合题意,A错误;
B.血红蛋白位于红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成分,符合题意,B正确;
C.胰岛素属于分泌蛋白,属于内环境成分,不符合题意,C错误;
D.胆固醇为小分子脂质,属于内环境成分,不符合题意,D错误。
故选B。
2.答案:C
解析:A、神经系统可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周围神经细胞包括脑神经和脊神经,A正确;
B、外周神经系统分布在全身各处,包括与脑相连的脑神经和与脊相连的脊神经,B正确;
C、内脏神经包括内脏运动神经和内脏感觉神经,内脏运动神经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C错误;
D、人和哺乳动物的脑由大脑、小脑、脑干等组成,属于中枢神经系统,D正确。
故选C。
3.答案:C
解析:AD患者语言功能丧失主要与言语区受损有关,A正确;大脑皮层是记忆形成和储存的关键区域,AD患者出现记忆力衰退可能与大脑皮层受损有关,B正确;神经胶质细胞是对神经元起辅助作用的细胞,其不参与构成神经元,具有支持、保护和修复神经元等多种功能,C错误;根据题意可知,AD患者脑中DOLs数量明显增多,因此,抑制DOLs的产生可能会降低AD的发生,D正确。
4.答案:B
解析:A、一种内分泌器官能分泌一种、两种或多种激素,A错误;
B、动物激素本质是化学物质,可作为信息分子,参与调节活动,B正确;
C、激素分子是信息分子,起调节作用,不直接参与代谢,也不能提供能量,C错误;
D、因为激素分子随血液流到全身,传递着各种信息,因此体内激素浓度的变化会对机体的生理活动产生明显影响,D错误,
故选B。
5.答案:C
解析:A、小明感到饥肠辘辘,即血糖浓度下降,会使下丘脑血糖调节中枢兴奋,通过交感神经控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胰高血糖素通过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从而使血糖上升,A正确;
B、小明大汗淋漓,说明丢失大量水分,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B正确;
C、饥肠辘辘说明此时小明体内的血糖供应不足,因此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胰岛A细胞分泌活动加强,C错误;
D、小明打篮球时,脑干的呼吸中枢的调控增强,促进细胞呼吸,D正确。
6.答案:A
解析:抗体是由浆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是由辅助性T细胞产生的,A正确。
故选A。
7.答案:C
解析:浆细胞不能增殖分化产生记忆细胞,C项符合题意。
8.答案:A
解析:A、图中的突触前膜是突触小体的膜,A错误;
B、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消耗能量,需要①线粒体提供能量,B正确;
C、神经递质能由突触前膜释放,进入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C正确;
D、神经递质能由突触前膜释放,进入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在突触后膜处化学信号将转变为电信号,D正确。
9.答案:B
解析:A、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所以甲是下丘脑,TRH作用于垂体(乙),垂体产生TSH,作用于甲状腺(丙),A正确;
B、碘是甲状腺激素的组成元素之一,若摄入碘元素过少,则甲状腺激素减少,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的抑制作用减弱,则体内TRH、TSH含量会上升,B错误;
C、①②属于负反馈调节,当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时,会抑制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进而减少甲状腺激素的分泌,C正确;
D、人们将下丘脑、垂体和靶腺体之间存在的这种分层调控称为分级调节;分级调节可以放大激素的调节效应,形成多级反馈调节,有利于精细调控,从而维持机体的稳态,D正确。
10.答案:D
解析:A、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性害虫会直接影响种群的性别比例③,进而影响出生率②,A正确;
B、种群密度可反映种群数量的多少,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B正确;
C、年龄组成会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年龄组成,即图中④,C正确;
D、春运期间,广州人口流动较大,此时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迁入率和迁出率,而图中的①是死亡率、②是出生率,D错误。
故选D。
11.答案:A
解析:A、“S”形增长的种群有K值,“J”形增长的种群无K值,A正确;B、“J”形增长的种群生存条件是理想的,无限的,B错误;C、自然界中环境资源和空间都是有限的,所以绝大多数种群呈“S”形增长,C错误;D、“J”形增长由于资源、空间是理想的,无限的,所以种群个体数不断增加,D错误。故选A。
12.答案:C
解析:西嘎山没有树木是指没有乔木,但还存在其他的植物及动物,从没有一棵树木到披上绿装,该地发生的演替为次生演替,A错误;在南北山某斜坡的不同部位种植不同的树种,是植物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B错误;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兼顾经济、社会等效益,既考虑了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也考虑了经济和社会等系统的影响力,遵循了整体原理,C正确;生态系统的储水量和固碳量增加,体现了调节生态系统的功能,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D错误。
13.答案:D
解析:A、由植食动物流入肉食动物的能量为14+2-4-9-0.5=2.5×103kJ/(m2 a),在人为干预下,能量在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之间传递效率为2.5×103÷(16×103)×100%≈15.6%,A正确;B、在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获得的能量越少,在环境受到破坏时对其食物来源影响大,B正确;C、由植食动物流入肉食动物的能量为14+2-4-9-0.5=2.5×103kJ/(m2 a),肉食动物需补偿输入的能量0.25+0.05+2.1+5.1-2.5=5.0×103kJ/(m2 a),C正确;D、从图中看出,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该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补偿输入的有机物总量,D错误。故选D。
14.答案:A
解析:进入鱼类体内的镉被食鱼鸟类捕食后进入食鱼鸟类体内,随食鱼鸟类离开湖泊生态系统,并且镉可以通过大气、水和生物迁移等途径扩散到世界各地,因此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A错误;镉会沿着食物链逐渐在生物体内聚集,最终积累在食物链的顶端,题图中食鱼鸟类在该食物链中营养级最高,故镉在食鱼鸟类体内含量最高,B正确;长期镉污染会导致生物个体死亡,降低该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从而降低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C正确;对该湖泊进行污水处理,降低污水中的镉含量,可以减少其对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的危害,有利于增加生物多样性,提高该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D正确。
15.答案:B
解析:A、草丛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草丛不同地段上分布着不同的草,在同一地块种群密度也有差别,它们通常呈镶嵌分布,体现了草丛群落的水平结构,A正确;
B、垂直结构上的分层是群落中的结构,而桦树是种群,桦树高低错落有致体现的是个体差异,B错误;
C、植物的垂直分层与对光的利用有关,群落中的光照强度总是随着高度的下降而逐渐减弱,不同植物适于在不同光照强度下生长,C正确;
D、群落中植物的垂直分层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因此,动物也有分层现象,D正确。
故选B。
16.答案:B
解析:生态位的分化是物种与物种之间、物种与环境之间协同进化的结果,A正确:荒漠群落的物种少、结构简单,各物种之间也有少量的生态位重叠,B错误: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后,乙物种占有的资源最多,更容易存活下来的是乙物种,C正确;若甲物种与乙物种资源重叠部分减少,其种间竞争会减弱,D正确。
17.答案:C
解析:A、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直接影响种群的出生率)都可以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种群密度,A正确;B、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为K值,自然环境中增加某种群的天敌数量或减少种群的食物来源,均会导致该种群的K值下降,B正确;C、对于有趋光性的昆虫,可采用黑光灯诱捕法调查它们的种群密度;大多数土壤动物身体微小,常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C错误;D、调查种群密度时,样方法适用于调查植物或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若样方内某种群个体数太少,应适当扩大样方面积,D正确。故选C。
18.答案:C
解析:C、在扦插时,由于芽和幼叶能产生生长素,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因此保留有芽和幼叶的插条比较容易生根成活,C正确。
19.答案:A
解析:甲:虽有单侧光照,但是因为云母片的作用,尖端的生长素不能由向光侧向背光侧转移,直立生长;乙:生长素不能从尖端运到伸长区,不生长,不弯曲;丙:右侧的生长素不能运至伸长区,但是左侧的生长素能运至伸长区,向右弯曲生长。故选A。
20.答案:B
解析:A、植被修复期间,只是优势物种发生了改变,因此该地发生了群落的次生演替,A正确;
B、植被恢复是通过人工种植或自然恢复植被来改善生态环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对原有的植被造成影响,使得群落演替的方向发生变化,植被恢复也会影响群落演替的速度,在自然状态下,群落演替的速度较慢,需要经过长时间的自然演替才能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但是,通过人工干预进行植被恢复,可以加速这一过程,使得群落早日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B错误;
C、灵山矿区修复工程要考虑到生物的生态适应性,遵从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遵循的生态学原理主要有整体原理、协调原理等,C正确;
D、公园是休闲游憩的优美场所,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D正确。
故选B。
21.答案:(1)不属于;线粒体基质
(2)氧结合血红蛋白;红细胞膜两侧的O2浓度
(3)升高;抗利尿激素
解析:(1)血红蛋白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属于细胞内的成分。人体组织细胞在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产生CO2,其的具体场所是线粒体基质。
(2)红细胞中的H+与血红蛋白结合,引起其空间结构发生改变,从而促进O2释放。O2也可以进入红细胞,O2进或出红细胞主要取决于红细胞膜两侧的O2浓度,因为其方式为自由扩散。
(3)组织细胞产生的代谢产物大量进入组织液,短时间内组织液的渗透压将升高,这可能引起抗利尿激素的分泌增加,使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增多,尿量减少。
22.答案:(1)②;不属于;③是传入神经,刺激③引起效应器的反应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
(2)脊髓;⑤
(3)动作;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Na+内流
解析:(1)图中③上有神经节表示传入神经,则⑤表示传出神经,效应器与传出神经相连,则图中②表示效应器。③是传入神经,刺激③引起效应器的反应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所以若刺激图甲中的③,机体的效应器随之产生了相应的反应,该过程不属于反射活动。
(2)缩手反射是神经中枢在脊髓。若刺激病人手指,病人有感觉,但手不能移动,说明传入神经和神经中枢是正常的,传出神经受到损伤,所以可能被阻断的位点是⑤。
(3)图乙中b电位外负内正,则表示动作电位,动作电位是由于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Na+内流形成的。
23.答案:(1)抗原呈递细胞(或树突状细胞);辅助性T细胞表面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抗体;蛋白质
(2)细胞毒性T;靶细胞、辅助性T
(3)大于
(4)接种流感疫苗使机体内产生了特异性抗体和记忆细胞,当相同病毒侵入机体时,记忆细胞可以迅速增殖、分化
解析:(1)图中的细胞①是抗原呈递细胞。图中的细胞④为B细胞,其激活需要两个信号刺激:第一个信号是由病毒直接和B细胞接触产生的,第二个信号是由辅助性T细胞表面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产生的。细胞⑤分泌的物质⑦是抗体,该物质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2)流感病毒侵入机体后,机体需要通过细胞毒性T细胞的作用促进流感病毒感染的靶细胞的裂解并释放病毒,该细胞的活化过程需要靶细胞、辅助性T细胞等的参与。
(3)流感的症状通常是高热,患者出现发热现象时,机体的产热量大于散热量,体温上升。
(4)目前接种疫苗是国际上普遍采用的预防流感的措施,注射流感疫苗能预防流感的原因是接种流感疫苗使机体内产生了特异性抗体和记忆细胞,当相同病毒侵入机体时,记忆细胞可以迅速增殖、分化。
24.答案:(1)种群密度指的是同种生物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量,害虫不是一个物种,且不知该区域的面积;害虫的个体数量在1~2月处于全年最低水平,4月、11月害虫数量会出现高峰期,5~10月间害虫数量会保持相对稳定,11月后害虫数量有较大幅度的回落
(2)每个月调查荔枝青尺蛾的种群数量;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
(3)草本;水平;不属于;群落演替是指优势种的替代,除草并没有改变群落的优势种
解析:(1)种群密度指的是同种生物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量,害虫不是一个物种,且不知该区域的面积,因此图1中的曲线不能表示种群密度。由图1可知,害虫的个体数量在1~2月处于全年最低水平,4月、11月害虫数量会出现高峰期,5~10月间害虫数量会保持相对稳定,11月后害虫数量有较大幅度的回落。
(2)若图1的纵坐标为荔枝青尺蛾的种群数量,需要每个月调查荔枝青尺蛾的种群数量获得该曲线,荔枝青尺蛾在3~4月份不能呈现“J”形增长的原因是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
(3)图2中,总体来看,黑色柱状图的数值高于白色柱状图,因此荔枝园中草本层群落物种多样性高于灌木层。不同样地的优势度指数不同,从另一方面可以反映出不同样地的生物种类不同,也可以反映出群落呈现镶嵌分布,从而体现出水平结构。果农除草并没有改变群落的优势种,因此并没有发生演替。
25.答案:(1)4;二、三;标记重捕法;竞争、捕食;减少
(2)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角色;与其他物种的关系;丙;食物
(3)呼吸作用散失的热能;5.53%
解析:(1)食物链以生产者为起点,以最后不再被捕食的营养级为终点,图甲中有4条食物链,麻雀在“牧草→麻雀→鹰”中为第二营养级,在"牧草→蝗虫→麻雀→鹰”中为第三营养级,因此麻雀在食物网中属于第二、三营养级。麻雀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调查麻雀的种群密度通常用标记重捕法。图甲中麻雀和蝗虫均以牧草为食,存在竞争关系,同时麻雀捕食蝗虫,还存在捕食关系。蝗灾导致牧草大量减少,野兔、灰鼠的食物减少,鹰的食物来源减少,短时间内鹰的数量将减少。
(2)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鱼色,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所占用的资源情况,以及其他物种的关系等。根据图乙和图丙分析,两种生物对环境适应能力越来越弱的是灰鼠,灰鼠吃的牧草种类在变少,影响其种群数量的直接因素是食物。
(3)结合数据分析,表中能量X表示的是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能量Y表示呼吸作用散失的热能。V代表分解者,能量流动过程中会逐级递减,据此可推出最高营养级是IV,其上一营养级是Ⅲ,两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0.88×10 ÷15.91×1O ≈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