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之治”》基础练习
一、选择题
1.618年,建立唐朝的是( )
A.李渊
B.李世民
C.李建成
D.李元吉
2.说:“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是( )
A.唐高祖李渊
B.唐太宗李世民
C.武则天
D.唐玄宗李隆基
3.吸取隋亡教训,非常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赋税劳役,并“戒奢从简”的唐朝皇帝是( )
A.唐高祖李渊
B.唐太宗李世民
C.武则天
D.唐玄宗李隆基
4.唐太宗实行的下列措施中,直接促进了社会经济恢复和发展的是( )
A.轻徭薄赋
B.知人善任
C.重视纳谏
D.加强中央权力
5.下列被唐太宗重用的人才是( )
①魏征②房玄龄③杜如晦④张九龄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6.唐太宗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这是他在失去了一位重要的大臣后说的,这位大臣是( )
A.魏征
B.杜如晦
C.姚崇
D.李靖
7.唐太宗虚心纳谏的根本目的是( )
A.笼络人才
B.维护封建统治
C.做一代名君
D.减少决策失误
8.中国历史上称唐太宗的统治时期为( )
A.光武中兴
B.文景之治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9.“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①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减轻人们负担
②注意任用贤才,虚心纳谏,知人善任,唯才是举
③开通运河,促进南北经济交流
④沿袭和完善隋代的“三省六部”制,加强行政职能⑤修订法令,删繁就简,化重为轻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⑤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⑤
10.毛泽东的诗词《沁园春.雪》中有“唐宗宋祖”之句,“唐宗”指的是()
A.唐太宗
B.唐玄宗
C.唐高祖
D.唐高宗
11.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曾有人评价她: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她是( )
A.吕后
B.慈禧
C.武则天
D.王昭君
12.下列朝代定都长安的有( )
①西晋②西汉③东汉④隋朝⑤唐朝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②④⑤
D.①④
二、材料题
13.(上)尝谓侍臣曰:“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宝此三镜,以防已过。今魏子殂逝,遂亡一镜矣”
(1)材料中的“上”“魏子”指的是谁?
(2)材料中提到的“三镜”指的是什么?
(3)为何他会感到“今魏子殂逝,遂亡一镜矣”?
14.材料一:她比较重视发展农业生产,684年下令奖励农桑,提出凡是官吏所在地区,“田畴垦辟,家有余粮”者升官;“为政苛滥,户口流移”者降职。高宗死时,她宣布百姓年满50岁者免除徭役,比60岁免役的旧制缩短了十年。
材料二:她很爱才。选官虽滥,但只要发现不称职的,就立刻废黜甚至诛杀。她选用的宰相狄仁杰是有名的贤相。开元年间的名臣姚崇、宋景、张九龄等都是她提拔上来的。
材料三:她执政的半个世纪中,社会经济呈现出发展的趋势,人口也由380万户猛增到615万户。
请回答以下问题:
(1)材料中的“她”指的历史上的哪位皇帝?她统治时期被评价为什么?
(2)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各说明了什么?
三、问答题
唐太宗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请同学们想一想这句话的意思,当时的统治者为什么有这样的认识?唐太宗采取哪些措施来发展经济、巩固统治?请你简单评价一下唐太宗。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 ABBAD
6——10 ABCBA
11——12 CC
二、材料题
13.(1)唐太宗魏征(2)镜子历史魏征
(3)魏征的离世不仅让李世民失去了一个臣子,更是让他失去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位良师益友。
14.(1)武则天、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2)材料一说明武则天的改革措施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和减轻农民负担,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材料二说明武则天重用有才能的官员,对封建国家的巩固和强盛起了一定的作用。材料三说明武则天统治时期的经济繁荣景象,经济和国力不断增强,人口不断增加。
三、问答题
统治者好比是船,人民就像是水;水能使船在水上航行,也能把船打翻。
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认识到要维护统治就必须让老百姓能生存下去。
“贞观之治”:1.注重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2.崇尚节俭;3.任用贤才、虚心纳谏。
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
课件16张PPT。“贞观之治”第2课 “这个充满朝气的、开放的、伟大的朝代”,是中国历史上的哪一个时代?思考:1.了解唐朝建立、武则天的统治等基本史实;理解并记住“贞观之治”这一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
2.初步掌握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对唐太宗和武则天进行简单的评价。
3.认识唐太宗作为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所发挥的作用,从中体会到杰出人物对我们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的历史启迪。重点:“贞观之治”和女皇武则天
难点:如何客观地评价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1、唐朝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
2、什么是“贞观之治”?出现“贞观之治”的原因有哪些?
3、武则天的主要政绩有哪些?时间:618年建立者:李渊(唐高祖)都城:长安传 位李世民(唐太宗,号贞观)唐太宗统治的贞观年间(627—649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强盛,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什么是“贞观之治”?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贞观政要》1.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2.这句话说明唐太宗认识到了什么问题?为什么他能认识到此问题?
3.这句话体现了他具有什么治国思想?史料
探究通过材料:探究盛世之因政治治国良策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注意“戒奢从简”,节制享受欲望。下令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用人经济注意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通过材料:感受盛世之景 景一 “(贞观)初期,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
景二 “(经过唐太宗统治后)天下大稔。……东至于海,南及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取给于道路焉。”思考:武则天的“无字碑”,为什么上面没有文字?毛泽东:她确实是个治国之才,既有容人之量,又有识人之智,还有用人之术。
郭沫若:武则天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宋庆龄: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封建时代杰出的女政治家。
说说你对武则天的看法……【1】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孟宪实,在《百家讲坛》作了“太宗继位”“魏征进谏”“以民为本”等系列讲座。由此推知他所讲的主题是( )
A.“开皇之治”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康乾盛世”B 【2】温家宝说:“国之命在人心,解决人民的怨气,实现人民的愿望就必须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和监督政府。”“国之命在人心”之内涵与下列哪一思想一致( )
A.“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D.“水能载舟,亦能覆舟”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