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郴州市永兴县树德初级中学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入学考试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共21分)
(2024九上·永兴开学考)请你阅读并完成题目。
“不学《诗》,无以言”,中国是诗的国度。“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 sāo 数百年”, 古典诗歌流传千年,穿越历史长河直抵人心。“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激励我们永葆清澈之心;“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让我们感受忧国思乡之情。 现代诗歌,格调高雅,直面时代。《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一句爱的赞颂》道尽四月春光鲜 yàn 、娉婷,表达对美好未来的期盼;《沁园春·雪》气冲斗牛.,充满了万丈豪情。
诗歌是精神的栖息地,诗歌里有慰藉人生的精神养分。它蓄积着中国人的智慧、品格和修养,形成了中华文化的理念、志趣和神韵。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在中华诗词文化中汲取养分吧!
1.写出下面划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娉婷( ) 慰藉( )
2.根据上下文,填写正确的汉字。
风 sāo( ) 鲜 yán( )
3.文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直抵 B.永葆 C.气冲斗牛
4.画横线的句子表达欠妥,请提出修改意见。
5.(2024九上·永兴开学考)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虽有不甘,但心有余而力不足。
②等到慢慢成熟了、懂得了,才恍然有所悟。
③人的成长,其实就是由简到繁,再由繁到简的过程。
④因此,人生必须学会做减法,人的一生要集中精力做一件事,做一件成一件,做一件像一件。
⑤年轻时,有很多梦想,总想有更多尝试,吸收更多东西,抓住更多机遇,但根本不可能抓住每一个机会和境遇。
A.③⑤②①④ B.①⑤②④③ C.③①②⑤④ D.⑤②③④①
6.(2024九上·永兴开学考)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范仲淹,字希文,谥号“文正”,苏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B.李白是盛唐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有“诗仙”之称。他的诗歌大多具有沉郁顿挫的风格。
C.“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写景、叙事、议论,但目的是为了抒发作者的情怀和抱负。
D.张岱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
7.(2024九上·永兴开学考)语文活动
小文准备配乐朗诵林徽因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她手头有几种类型的乐曲,请你帮她选择并说明理由。
A.激昂的进行曲 B.轻柔的协奏曲 C.伤感的小夜曲
8.(2024九上·永兴开学考)古诗理解性默写。
读诗文,就是读诗人,读人生。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的“ ?雪拥蓝关马不前”道尽英雄失路的悲慨;李白《行路难》(其一)中的“ , ”唱响了诗人摆脱歧路彷徨的苦闷,重新扬帆远航的强音;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发出了“ ,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感慨;《水调歌头》中的“ , ”寄予了苏轼对天下所有离人的美好祝愿。
二、阅读(共 49分)
(2024九上·永兴开学考)阅读
材料一:不学诗,无以言。中国自古就有诗教传统,儿童教育的基本方式都是从诗歌开始的。2020年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结合所阅读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写作的一般规律。捕捉创作灵感,用自己喜欢的文体样式和表达方式写作,与同学交流写作体会。尝试续写或改写文学作品”。
随着孩子对优秀诗歌的需求,童诗教育的功利化、教条化,童诗创作的成人化、段子化,优秀诗歌教材短缺等,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当前的童诗教育薄弱,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罗振亚列了一长串:经典文本太少;许多读者、批评者将童诗模式化,本应由儿童创作的“本真的诗”,却被成人改成他们所谓的“纯真的诗”;很多人认为现代童诗是“小儿科”,不需要诠释……其实,更深层的原因,是很多人仍持有错误的诗歌观念。
(选自《光明日报》2021年1月3日,有删改)
材料二:诗歌评价标准模糊,难以把握。很多省份高考卷中都有一个自相矛盾的要求-——“文体不限,诗歌除外”。记者翻阅语文高考的历史,发现诗歌写作向来不受作文试题青睐。2020年仍有 3个省份高考作文试题明确要求 “不得写成诗歌”。
“高考不让写诗歌,就是一个指挥棒。它告诉家长,写诗与孩子的前途没关系。”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吴思敬认为,这是一个负面的暗示。同时,手机、短视频的流行,让孩子每天都趴在手机上,挤占了文学阅读时间。
应试教育思维,也是阻碍学生诗歌素养培育的重要因素。青年评论家李壮在给中学生做讲座时,发现学生的感受与表达之间出现了断裂,“这些学生的语言感受力很好,一到解读诗歌的时候,又回到考试思维,以模式化的思路去理解”。
天津社科院副研究员王士强分析说,当前语文教育对诗歌、诗意、诗性的东西不友好,单一标准化的答案把诗的可能性空间压得很小,学习和教育的过程,有时也是一个去诗意的过程。这里面确实有很多值得反思的东西,在当前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做出一些改变还是有空间的。
(选自《光明日报》2021年1月3法)
材料三:在有“中华诗城”之称的重庆奉节县,脐橙是有文化味道的:县里的一家农业企业,在自家的精品果上,贴上了二维码标签。消费者用手机一扫,就能够一边品果,一边欣赏优美的诗歌朗诵,别有一番滋味。
奉节白帝城蕴藏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其周边就是大面积的脐橙产区。 “先赏白帝城,再品‘白帝橙’”,也成了一条很受游客欢迎的农文旅融合线路……
(选自新华社2021年杏之章)
据了解,2017年以来奉节县委县政府开展了诗词“进校园、进机关、进社区、进院坝、进企业、进景区”的“六进”活动,其间涌现出一批来自社会各个行业的诗词人才。33岁出租车司机余明炯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余明炯告诉记者,他从小热爱诗词,了解夔州文化。日常工作中,时常会为乘客讲解一些“诗城”故事,如果乘客能与他对上几首诗,还可以打折免单。他表示,作为奉节最普通的一分子,他希望通过自己的方式,用诗词文化感染身边更多的人,让诗词文化融入更多人的生活当中。
(选自中国新闻网2019年 2月 15有删改)
材料四:
“中华诗教”的思想方向和教育维度
诗语品读→诗歌的语言质素→语言教育→汉语魅力的认知 准确
诗美鉴赏→诗歌的审美质素→审美鉴赏→审美能力的锻炼 美感
诗心探幽→诗歌的情感质素→情感教育→自我情感的提升 动人
诗道寻踪→诗歌的文化质素→文化教育→文化底蕴的夯实 深刻
9.下列对材料一的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诗教,中国的传统教育自古有之,也是儿童教育的基本方式,有“不学诗无以言”的说法。
B.《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文体样式、表达方式写作,并没有排除诗歌。
C.童诗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有诗歌创作的功利化、教条化,优秀诗歌教材短缺等。
D.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罗振亚罗列的现象主要是从经典文本、批评者的认知和读者的认知三个方面来说的。
10.材料三中的奉节县企业和出租车司机余明炯的做法可以用在童诗教育中吗?请简要说明。
11.研读材料四,根据以上材料,发挥想象,描绘一个场景,体现“诗语品读”“诗美鉴赏”“诗心探幽”“诗道寻踪”其中任何一个主题。
(2024九上·永兴开学考)现代文阅读。
乡村听风梁永刚
①在乡间行走,踟蹰的脚步,一次次被风指引。恰好,穿村而过。
②风过村庄,泥土、老井、草木与池塘,一切寻常的乡村事物,便多了几分灵动和诗意。四合的暮云,张开臂膀将村庄拥入怀中,于是,一天又接近了尾声。炊烟袅袅升起,弥漫着诱人的饭香。一道残阳,把最后的光束照射在村后浓黛的山顶,金色遍地。被晚风轻抚的炊烟,远远看去,像极了一幅遒劲有力的“狂草”,虚实搭配,韵味无穷。
③在乡村,农人熟稔风的秉性,风什么时候来,什么时候走,农人能听到,也能看到。在打麦场上,等风扬场是常有的事儿。焦急等待中,忽见一人指着杨树梢兴奋地喊:“树梢动了,开始干活。”树梢是风与农人对话的一种方式,万物有灵,树比人更敏感,更懂风的心思。风从打麦场上吹过,用手温柔地摩挲着一地的金黄,满心欢喜地带走了麦堆里的尘土和麦糠。
④有风吹过,村庄便热闹起来。黄昏时分,通往村庄的小道上,脚步声一阵紧似一阵,被田野拥抱过、与庄稼亲吻过、让溪水洗涤过的风,携带着泥土的芬芳扑面而来。母亲唤儿吃饭的声音,开始萦绕在村庄上空,轻盈细碎的风,便跟在孩子们的身后,悄悄地帮他们掸掉衣衫上的尘土和草屑,拂去脸上的汗珠和泥水。风也有顽皮的一面,看到戴着草帽的农人在田间锄草,也会偷偷溜到农人背后,冷不丁将草帽掀翻在地,看着农人弯腰慌忙追赶草帽而笑个不停。百无聊赖的时候,风一次次去农人家中串门,如故人般无拘无束。看见院落里落叶遍地,风便将其归拢成一堆;看见家中无人院门却敞开着,风用力一推,门“啪”的一声合住了。
⑤待到夜色沉沉,月色溶溶,劳累了一天的村庄酣然睡去,风也在万籁俱寂中,变得蹑手蹑脚,唯恐惊扰了一村庄的月光。无人陪伴,风也开始有些疲倦了,眼神迷离地打量着每一户人家、每一座房子。斑驳的树影,朦胧的月色,让眼前的一切看上去影影绰绰,如一幅写意画。偶有农人晚归,窄窄小巷中,便会传出零星的犬吠。风伸个懒腰,打个哈欠,一抬手将这声响拉得老长。犬吠和风声,这对配合默契的搭档,忠诚地守护着静谧的村庄。
⑥农人们常说,庄户人家缺啥也不能缺风,要是没了风,日子就寡淡无味。风是农家院落的命脉,也是万物生长的养料。老家一带,乡村民居有一个显著的特色—— 比邻而建的两处房屋之间,会留有一尺左右的间隙,人们称之为“风道”,顾名思义,就是专门为风留的过道。窄窄风道,人侧着身子也过不去,风却可以于其间自由穿行。
⑦在城市小区里,负责园林绿化的物业人员,曾经煞费苦心地在楼间的狭窄空地上种下树木,施肥、浇水、打药,几年过去了,成活的寥寥无几。一次,父亲进城。送父亲走时路过那片冷清的空地,我问父亲:为什么这块地树木栽种不活,是土质问题,还是缺少什么肥料?父亲背着手来回转悠了一圈,回答道:啥也不缺,就是缺风。的确,在高楼的层层包裹下,能有这么一小片泥土已属难得,密不透风的空间里,哪儿还有风的穿插立足之地呀!一株得风的树木,就像被母亲充盈乳汁喂养的婴儿,不愁长不大。春风来了摇一摇,夏风来了晃一晃,每摇晃一次,草木的根系就往土里钻一点儿,钻来钻去,一株草木就在风中长出了尊严,挺起了胸膛。
⑧一株草可以是故乡,一粒麦可以是故乡,一抔黄土也可以是故乡,哪怕是飘过村庄上空的一缕风,都沾满了故乡的味道。在游子的心里,风是故乡最生动的意象,也是精神的向往和归宿。当浪迹天涯的游子经历了舟车劳顿,终于站在故乡的村口时,第一个上前迎接的便是风。荣耀也好,落魄也罢,风不在乎,也不计较,用古老淳朴的厚道和热情,帮每位归乡的人拂去满脸的风尘与心底的忧伤。
⑨归乡者无须言语,心有灵犀的风便会带你走街串巷,找寻一度失落的记忆和久违的亲人。其实,风一年四季都在村口等着远行的人呢,它的心里明镜一般,从村庄走出去的人,有一天累了、烦了,就会被村庄拉回来。风,比人更了解自己的村庄。
⑩乡村听风,一遍遍默念着故乡的恩泽与深情……
12.第④段写出了乡村的风的什么特点?请结合有关句子进行分析。
13.结合语境,根据括号里的要求赏析下列语句。
风从打麦场上吹过,用手温柔地摩挲着一地的金黄,满心欢喜地带走了麦堆里的尘土和麦糠。(从修辞角度)
14.请分析第⑧段画线句子的含义。
15.作者通过“乡村听风”,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024九上·永兴开学考)古诗鉴赏
千里思
郑锡
渭水通胡苑,轮台望汉关。
帛书秋海断,锦字夜机②闲。
旅梦虫催晓,边心雁带还。
惟余两乡思,一夕度关山。
【注】①郑锡,唐朝登宝年间进士,官至礼部员外。②机:原意是弩机,代指武器。
16.下面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用“通”和“望”连接四个地方,紧扣诗题“千里思”。“望”是“思”的具体表现。
B.颔联意为:家乡来信被深秋大漠阻断;想写封家书,却战事不断、枕戈达旦。
C.“两乡思”是“独在异乡为异客”的羁旅之人的思乡之情。“惟余”极言思乡之切。
D.“一夕度关山”与“关山度若飞”都写出了迅速越过关山、立即奔赴战场的状态。
17.请简要分析“虫”和“雁”两个意象在表达情感方面的作用。
(2024九上·永兴开学考)比较阅读下列文言语段,完成各题。
【甲】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选自《岳阳楼记》)
【乙】
滕子京负大才,为众所嫉,自谪巴陵,愤郁颇见辞色。范仲淹与之同年友善爱其才恐后贻祸。然滕豪迈自负,罕受人言,正患无隙以规之。子京忽以书抵仲淹,求《岳阳楼记》。故《记》中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意盖在谏故人耳。
(选自《过庭录》)
18.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
先天下之忧而忧
微斯人,吾谁与归
正患无隙以规之
恐后贻祸
19.用“/”给【乙】文画线语句断句。(断三处)
范仲淹与之同年友善爱其才恐后贻祸。
2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②滕子京负大才,为众所嫉。
21.请联系【甲】【乙】两文分析概括范仲淹写《岳阳楼记》的目的。从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中可以看出范仲淹具有怎样的思想境界?
(2024九上·永兴开学考)名著阅读
在山神庙里刚坐下,没喝上几口酒,便听见草料场那边必必剥剥地爆响。他从门逢中朝外一看,只见火焰冲天,草料场燃起了大火。他提了花枪,正待开门去救火,却听得有人说话:“……便逃得了性命时,烧了大军草料场,也得个死罪。”又一个道:“我们回城去罢。”一个道:“再看一看,拾得一两块骨头回京,府里见太尉和衙内时,也道我们会干事。”
22.这段出自哪个故事情节?涉及到哪几个主要人物?
23.读书会上,张明针对《水浒传》中的人物进行了评价,其中他对鲁智深的评价是“头脑简单,有勇无谋”,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请结合小说的情节进行阐述。(80字以内)
三、作文(50分
24.(2024九上·永兴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大师指着远处的一座高山,问弟子:“那山为什么能与天相连?”“因为它高呗。”弟子说。大师带弟子来到海边,指着远处与天相连的海面问:“海在低处,没有山的高度,那为什么海也能与天相连、与天等高呢?”弟子支吾着,答不上来。“那是因为海的胸襟宽,它那宽阔的胸襟让它与天相连、与天等高。” 大师说,“胸襟,也能成就一种高度,一种抵达天空的高度。”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什么联想或感悟?请任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以上。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pīng;jiè
2.骚;妍
3.C
4.可改为:现代诗歌,格调高雅,关注时代。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词语的使用(搭配);用词不当
【解析】【点评】(1) 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识记能力。需要学生在平时读课文时,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注意读音、字形,并注意在具体语境中体会读音及书写。
(2)本题考查基础字词的字形。解答此类题型时,一方面要注意在平时打好字词基础,另一方面在答题时要认真审题,仔细辨析。
(3)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能力。解答此题,要弄清词语的意义及常用用法,再次弄清词语的感彩,还要注意具体的语境,如有关联词还要掌握关联词的固定搭配等。
(4) 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辨析并修改病句,一般来说,一看语法通不通,二看意思对不对,三看修辞妥不妥。要想快速而准确地辨析病句,除了平时多阅读,增强语感外,还应该掌握一定的方法,如语感审读法、枝干梳理法、逻辑分析法。
1.娉婷(pīng):“娉” 字只有 “pīng” 这一个读音,常用于形容女子姿态美好的样子,如 “娉婷婀娜”,在 “娉婷” 这个词中读 “pīng” 是固定读音。慰藉(jiè):“藉” 是一个多音字,有 “jí” 和 “jiè” 两个读音。读 “jí” 时,如 “狼藉”,表示杂乱的样子;而在 “慰藉” 中,“藉” 表示安慰,读音为 “jiè”。这里考查对多音字在不同词语中的正确读音辨析。
故答案为:pīng;jiè
2.风 sāo(骚):“风骚” 在古代文学中常用来指代文学才华或文采,这里 “骚” 字是固定写法,与 “风” 搭配,组成 “风骚” 一词,不能写成其他同音字。鲜 yán(妍):“妍” 表示美丽、巧慧等意思,“鲜妍” 即鲜艳美丽,描绘事物的美好姿态与色泽,用 “妍” 字能准确表达这个意思,不能误写为其他形近字。
故答案为:骚;妍
3.本题考查词语的使用。直抵:一直到达;直接到达。结合“穿越历史长河直抵人心”可知,“直抵”在句中是一直到达的意思,符合语境,使用恰当;永葆:永远保持。结合“激励我们永葆清澈之心”可知,”永葆”在句中是永远保持的意思,符合语境,使用恰当;气冲斗牛:形容怒气冲天或气势很盛。结合“《沁园春雪》气冲斗牛,充满了万丈豪情”可知,“气冲斗牛”在句中是指《沁园春雪)充满豪情,不符合语境使用不恰当。
故答案为:C
4.原句 “现代诗歌,格调高雅,直面时代” 中 “直面时代” 表述不准确。“直面” 通常带有一种较为直接、对抗性较强的意味,而现代诗歌更多的是通过各种艺术手法反映时代、关注时代的各种现象与情感等。所以修改为 “关注时代” 更为合适,使表达更能准确体现现代诗歌与时代的关系,即现代诗歌以一种积极关注、融入并表现时代的姿态存在,而非 “直面” 所体现的较为生硬的对抗性姿态。
故答案为: 可改为:现代诗歌,格调高雅,关注时代。
5.【答案】A
【知识点】句子排序
【解析】【分析】阅读语段可知,这段话说的是人的成长,其实就是由简到繁、再由繁到简的过程:根据句子特点可以判断③是首句,排除B、D;⑤句从“年轻时”写起,所以③⑤相连:排除C项。②“等到慢慢成熟了”紧接⑤句为第三句;①“但心有余而力不足”与④“因此”联系紧密,故为四五句。排序为:③⑤②①④。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句子排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通过抓关键词,抓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
6.【答案】B
【知识点】古代应用公文类(含奏议、赠序、铭文、祭文等);诗歌文学常识;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B:错误。沉郁顿挫的风格是杜甫,李白是浪漫主义风格。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注意积累,结合具体分析,对比选项,确定答案。注意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较为知名的作家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故事、成语典故、科举礼仪、年龄称谓、名号、历法、节气、官职、音律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课文上的知识点一定要掌握,这是根本,平时做题遇到的常识,是额外发展要记住。
7.【答案】选择B。理由:《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是一首温暖、柔和的诗歌,表达了对美好未来的期盼,轻柔的协奏曲能够更好地烘托出诗歌的氛围,与诗歌的情感相契合。
【知识点】见解表述;语言得体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是林徽因写给自己的长子梁从诫的,用来表达她对孩子的无比的喜爱之情,以及从儿子身上看到的生命的希望和活力。这首诗借歌颂四月的春天,写下了心中的爱,写下了一季的心情,是一首对生命的赞歌,意境优美,内容纯净,表现了自然的美好与人的浪漫、温馨。故应选择轻柔的协奏曲作为配乐。据此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 选择B。理由:《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是一首温暖、柔和的诗歌,表达了对美好未来的期盼,轻柔的协奏曲能够更好地烘托出诗歌的氛围,与诗歌的情感相契合。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8.【答案】云横秦岭家何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沉舟侧畔千帆过;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这两句诗描绘了诗人被贬潮州途中的艰难处境。“云横秦岭” 展现出秦岭山脉被云雾缭绕的壮阔却又压抑的景象,象征着前途的迷茫和归途的艰难。诗人在此时发问 “家何在”,流露出对家乡的眷恋和对自身遭遇的悲愤。“雪拥蓝关马不前”,大雪堆积在蓝关,连马都无法前行,通过对恶劣环境的描写,进一步烘托出诗人内心的痛苦和英雄失路的悲慨。《行路难》(其一)(李白)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前一句 “长风破浪会有时” 表达了诗人坚信自己总有一天能够乘风破浪,实现理想抱负的信念。诗人以 “长风破浪” 这一豪迈的意象,展现出自己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对未来的憧憬。后一句 “直挂云帆济沧海” 则描绘了诗人扬起高高的船帆,横渡沧海的宏伟画面,体现出他准备冲破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决心。这两句诗将诗人摆脱迷茫和苦闷后的豪迈气概表现得淋漓尽致,如同吹响了重新出发的号角。《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诗人以 “沉舟” 和 “病树” 自比,形容自己如同破旧的船只和枯萎的树木,历经坎坷。然而 “侧畔千帆过”“前头万木春” 则描绘了在旧事物旁边有无数新的船只驶过,在病树前面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新春树林的景象。这两句诗通过自然景物的对比,暗示了社会的发展变化,旧事物终究会被新事物所取代,表达了诗人豁达的胸怀和对未来的乐观精神。《水调歌头》(苏轼)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两句诗是苏轼对远方亲人、朋友乃至天下所有离人的美好祝愿。“但愿人长久”,希望人们都能够平安健康地长久生活下去,体现了苏轼对生命的珍视和对他人的关怀。“千里共婵娟”,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同欣赏这美好的月光。“婵娟” 指代明月,在古代文化中,明月常常象征着团圆和思念。苏轼通过这两句诗,跨越了空间的距离,将美好的情感寄托于明月,传达出一种普世的团圆之愿。
故答案为:云横秦岭家何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沉舟侧畔千帆过;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答案】9.D
10.可以。奉节县企业在脐橙上贴二维码标签,让消费者一边品果一边欣赏诗歌朗诵,以及出租车司机余明炯用诗词文化感染乘客的做法,都体现了对诗歌的推广和传播。这些做法可以激发孩子们对诗歌的兴趣,让他们在生活中感受到诗歌的魅力,从而有助于解决童诗教育薄弱的问题。
11.在诗歌朗诵会上,同学们声情并茂地朗诵着优美的诗歌。他们仔细品读诗歌的语言,感受着汉语的魅力;用心鉴赏诗歌的审美质素,锻炼自己的审美能力;深入探幽诗歌的情感质素,提升自我情感;努力寻踪诗歌的文化质素,夯实文化底蕴。整个朗诵会充满了诗意和文化氛围。
【知识点】新闻、材料类文本;分析材料主体特征;启示、感悟、建议类;筛选新闻材料关键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将选项和文章内容进行比较、辨别,确认正确选项。一定要忠实于原文。
(2) 本题考查信息的筛选。 筛选信息答题技巧:通常的做法是:提取综合,重组输出,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步骤:①从文中准确而迅速地补充、筛选、提取所需要的信息;②合理地概括信息;③按照一定的要求加工信息。
(3)本题考查结合材料谈自己的看法。解答时应在充分把握各个材料内容的基础上灵活的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用文本材料的知识来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同时在表述中应做到用简洁、流畅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9.ABC.正确;
D.材料一第二段中原文为·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罗振亚列了一长串:'经典文本太少;许多读者、批评者将童诗模式化……;很多读者认为现代童诗是……”,可知是从“经典文本”“许多读者、批评者”和“很多读者”这三个方面来说的,本项中“从经典文本、批评者的认知和读者的认知三方面来说的"太笼统,不准确。
故答案为:D
10.本题考查材料的阅读运用,材料三中砚瓦村用古诗词装了一条景观路,游客可以一边欣赏经典诗词,一边亲手采摘脐橙;夔都出租车公司组织全司180多名驾驶员学习诗词,并专门举办“夔州古诗词竞赛活动”,公司所有的出车计价器的语音中置入了李白的千古绝唱。这两种做法,都非常富有创意,将诗歌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形式新颖有趣,让人们在不知学觉中受到诗歌的熏陶。这种做法,完全可以推广到童诗中去,如让儿童在游戏中背诵诗歌做为节拍、口号,如跳皮筋时可边跳边背通节奏分明的古诗当节拍,效果会更好。
故答案为:可以。奉节县企业在脐橙上贴二维码标签,让消费者一边品果一边欣赏诗歌朗诵,以及出租车司机余明炯用诗词文化感染乘客的做法,都体现了对诗歌的推广和传播。这些做法可以激发孩子们对诗歌的兴趣,让他们在生活中感受到诗歌的魅力,从而有助于解决童诗教育薄弱的问题。
11.本题考査阅读拓展运用。要求根据以上材料,发挥想象,描绘一个场景,体现“诗语品读”“诗美鉴赏”“诗心探幽““诗道寻踪”其中任何一个主题。只要想像合理,符合课堂或生活实际即可。如:“诗道寻踪”,了解我国古代诗歌从《诗经》到清朝的发展历程。利用假期空闲时间,通过进图书馆、书店查阅辞典、百科全书等,或网络搜集整理,对我国古代诗歌在各个朝代的概况加以整理,绘制成图表,从总体上把握我国诗歌的发展脉络。
故答案为:在诗歌朗诵会上,同学们声情并茂地朗诵着优美的诗歌。他们仔细品读诗歌的语言,感受着汉语的魅力;用心鉴赏诗歌的审美质素,锻炼自己的审美能力;深入探幽诗歌的情感质素,提升自我情感;努力寻踪诗歌的文化质素,夯实文化底蕴。整个朗诵会充满了诗意和文化氛围。
【答案】12.乡村的风具有灵动、诗意、热闹、顽皮、温柔的特点。如“风从打麦场上吹过,用手温柔地摩挲着一地的金黄,满心欢喜地带走了麦堆里的尘土和麦糠”体现了风的温柔;“有风吹过,村庄便热闹起来”体现了风的热闹;“风也有顽皮的一面,看到戴着草帽的农人在田间锄草,也会偷偷溜到农人背后,冷不丁将草帽掀翻在地,看着农人弯腰慌忙追赶草帽而笑个不停”体现了风的顽皮。
13.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风以人的动作和情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风的温柔,以及风给农人带来的喜悦,表达了作者对风的喜爱之情。
14.风是故乡的象征,它沾满了故乡的味道,代表着故乡的恩泽与深情。在游子心中,风是精神的向往和归宿,无论荣耀还是落魄,风都能给予游子慰藉和温暖,帮助他们拂去风尘与忧伤。
15.抒发了作者对乡村风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以及对故乡的眷恋和思念之情。
【知识点】记叙性散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文章语言特点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2)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从修辞、语句中重要的动词、形容词、描写的角度、句式特点等几个角度考虑。表述的最后不要忽略了对作者情感内容的阐述。
(3) 本题考查语句的含义。 理解文章中的重要词句的含义,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联系上下文,三要紧扣文章的中心主题,并能从文章的信息中找出依据和理由。
(4)本题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时,需根据文章内容以及主旨思想作答。
12.要求学生仔细阅读第四段。结合内容分析概括即可。结合“悄悄地帮他们掸掉衣衫上的尘士和草屑,拂去脸上的汗珠和泥水”得出:调皮;结合“偷偷溜到农人背后,冷不丁将草帽掀翻在地,看着农人弯腰慌忙追赶草帽而笑个不停。看见院落里落叶遍地,风便将其归拢成一堆;看见家中无人院门却敞开着,风用力一推,门啪的一声合住了。"得出善解人意。
故答案为: 乡村的风具有灵动、诗意、热闹、顽皮、温柔的特点。如“风从打麦场上吹过,用手温柔地摩挲着一地的金黄,满心欢喜地带走了麦堆里的尘土和麦糠”体现了风的温柔;“有风吹过,村庄便热闹起来”体现了风的热闹;“风也有顽皮的一面,看到戴着草帽的农人在田间锄草,也会偷偷溜到农人背后,冷不丁将草帽掀翻在地,看着农人弯腰慌忙追赶草帽而笑个不停”体现了风的顽皮。
13.这句话从修辞角度来看,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具体来说,“风从打麦场上吹过,用手温柔地摩挲着一地的金黄”中,“用手温柔地摩挲”将风赋予了人的动作和情感,形象地描绘了风吹过打麦场时轻柔、细腻的情景,仿佛风在温柔地抚摸着一地的金黄色麦穗。这样的描写不仅生动传神,还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让读者能够感受到风的柔和以及麦浪的起伏,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美好的氛围。同时,“满心欢喜地带走了麦堆里的尘土和麦糠”也进一步通过拟人化的手法,赋予了风以人的情感和意愿,表现出风在带走尘土和麦糠时的欢快和满足,从而加深了读者对自然景象的感受和理解。
故答案为: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风以人的动作和情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风的温柔,以及风给农人带来的喜悦,表达了作者对风的喜爱之情。
14.理解语句一定要遵循“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把句子放到语段中,把语段放到原文,结合上下文内容,结合语段在文中的位置及作用,做出具体分析,这样才能正确而全面的理解出语段的意思。结合“当浪迹天涯的游子经历了舟车劳顿,终于站在故乡的村口时,第一个上前迎接的便是风。荣耀也好,落魄也罢,风不在乎,也不计较,用古老淳朴的厚道和热情,帮每位归乡的人拂去满脸风。与心底的忧伤。”分析:风是作者抒发热爱、怀念故乡的载体。作者对故乡的依恋、热爱、怀念之情,是通过风这一形象来抒发的。在作者心中,故乡是精神的向往和归宿,风中有故多的味道,有游子对故乡深刻的记忆。
故答案为: 风是故乡的象征,它沾满了故乡的味道,代表着故乡的恩泽与深情。在游子心中,风是精神的向往和归宿,无论荣耀还是落魄,风都能给予游子慰藉和温暖,帮助他们拂去风尘与忧伤。
15.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文本,结合文本主旨分析。“一至六段”抒发了对乡村景色和乡村生活的深情赞美;第七段抒发了对城市高楼林立缺少自然之风的些许遗憾之情;第八段对故乡一草一木、故乡味道的深切怀念:”九段、十段”对用厚道热情等待和迎接游子归来的古多的无限感恩,对用厚道热情等待和迎接游子归来的故多的无限感恩。
故答案为: 抒发了作者对乡村风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以及对故乡的眷恋和思念之情。
【答案】16.D
17.“虫”催“旅梦”“雁”带“边心”,两个意象都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虫”的鸣叫催促着诗人的旅梦,让他在梦中也感受到了思乡的痛苦;“雁”带着边地的心事归来,进一步加深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体味古诗词曲的遣词;古诗词曲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思乡怀人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作答,如从诗歌遣词用句的角度赏析诗歌的语言特色,从修辞的角度、抒情的方法、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作答时只要抓住其中的一个方面的特点完成作答即可。
16.ABC.正确;
D.有误,“惟余两乡思,一夕度关山”的意思是:只剩下两地乡思之情,想一天晚上快速度关山。因此,“一夕度关山‘写出了诗人想快速回到家乡的思乡之情,并不是写诗人立即奔赴战场的状态。
故答案为: D
17.本题考查分析诗歌的意象。“旅梦虫催晓,边心雁带还”意思是旅人的思乡之梦被虫鸣声打破了,身在边关而心在家乡,希望鸿雁尽快将书信传给家人。两句中“旅梦”指旅人的思乡之梦;“虫催晓”指虫鸣,天已破晓;“边心“指身在边关而心在家乡;“雁带还”指希望鸿雁尽快将书信传给家人。据此概括出答案即可。
故答案为: “虫”催“旅梦”“雁”带“边心”,两个意象都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虫”的鸣叫催促着诗人的旅梦,让他在梦中也感受到了思乡的痛苦;“雁”带着边地的心事归来,进一步加深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答案】18.在……之前;如果没有;规劝;遗留
19.范仲淹与之同年友善/爱其才/恐后贻祸。
20.①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②滕子京依仗着有才华,遭到许多人的嫉妒。
21.目的:规劝滕子京。思想境界:范仲淹具有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的思想境界。
【知识点】分析概括文言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2)本题考查断句的能力。给语句断句时,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在弄清句子的成分。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应该有停顿;同时注意题干的要求,需要断几处。
(3)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4)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参考译文】
【甲】
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这是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里做高官就应当心系百姓;处在僻远的江湖间也不能忘记关注国家安危。这样来说在朝廷做官也担忧,在僻远的江湖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大概一定会说 “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 吧!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乙】
滕子京依仗着自己有卓越的才华,遭到许多人的嫉妒,自从被贬谪到巴陵郡做太守后,心中愤懑抑郁,常常在言辞神色上表现出来。范仲淹和他是同一年考中进士的,两人关系很好,范仲淹爱惜他的才华,担心他以后遭到灾祸。然而滕子京豪迈自负,很少听别人规劝,范仲淹正担心没有机会来规劝他。滕子京忽然写信给范仲淹,请求他写一篇《岳阳楼记》。所以《岳阳楼记》文中写道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的意思大概是用这些话语来规劝老朋友呀。
18.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①句意为: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先:在.之前。②句意为: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路呢 微:如果没有。③句意为:正在担心没有机会规劝他的时候。规:规劝,劝。④句意为:害怕以后他遭到迫害。贻:遗留。
故答案为:在……之前;如果没有;规劝;遗留
19.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这个句子的大意是:范仲淹和他同龄,两人关系很好,也很爱惜他的才华,害怕以后他遭到迫害。这是一个复杂的句子,“范仲淹与之同年友善” 是一个主谓结构的句子。“范仲淹” 是主语,表示动作的执行者;“与之同年友善” 是谓语部分,其中 “友善” 是谓语动词,表示友好的关系,“与之同年” 是介宾短语作状语,说明友好关系的对象和时间范围(同年科举及第的关系)。“爱其才” 是一个动宾结构,“爱” 是谓语动词,表示喜爱的动作,“其才” 是宾语,指代对方(具体要看前文所指对象)的才华。“恐后贻祸” 是一个动宾结构,“恐” 是谓语动词,意思是担心;“后贻祸” 是宾语部分,“后” 可以理解为 “之后、将来”,“贻祸” 是一个动宾结构,“贻” 是动词,意思是遗留、留下,“祸” 是名词,指灾祸。
故答案为: 范仲淹与之同年友善/爱其才/恐后贻祸。
20.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①中重点词语有:以,因为。②中重点词语有:为,被。嫉,嫉妒。
故答案为: ①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②滕子京依仗着有才华,遭到许多人的嫉妒。
21.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和概括。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文章大意的基础上来分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意思是: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大公无私、舍己为人的奉献精神,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胸怀,同时寄托着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
故答案为: 目的:规劝滕子京。思想境界:范仲淹具有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的思想境界。
【答案】22.这段出自“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故事情节,涉及到林冲、陆谦(陆虞候)等主要人物。
23.不同意。鲁智深拳打镇关西,为救金氏父女;大闹桃花村,为救刘太公的女儿;大闹野猪林,为救林冲。这些都表明他是一个有勇有谋、嫉恶如仇的人。
【知识点】作品的基本内容;作品的经典情节;对作品的体验感受;《水浒传》
【解析】【点评】(1) 本题考查文学名著情节的积累。要求学生对教材中及课后推荐的名著要点加以了解和识记,尤其是教材中文学文体及作家作品主要的知识点要记牢。
(2)本道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名著重要情节及人物的掌握程度。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将相关知识记牢,同时要对名著的精彩内容以及人物形象细细品味,注意人物在作品中重要的故事情节。
22.情节判断依据:文段中描述主人公身处山神庙,看到草料场起火,又听到有人谈论烧了草料场的后果等关键信息,这与《水浒传》中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这一经典情节高度吻合。在这个情节里,林冲被高俅等人陷害,被派去看守草料场,而后草料场起火,引出后续一系列故事发展。人物确定思路:从文中 “烧了大军草料场,也得个死罪” 以及提到 “太尉和衙内” 这些话语,可以推断出是高俅等人派来陷害林冲的人,而在这一情节中,主要就是林冲的仇人陆谦(陆虞候)受高俅指使,前来纵火,意图谋害林冲,所以涉及的主要人物就是林冲和陆谦。
故答案为: 这段出自“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故事情节,涉及到林冲、陆谦(陆虞候)等主要人物。
23.整体思路:题目要求对张明关于鲁智深 “头脑简单,有勇无谋” 的评价进行分析阐述,需要结合小说具体情节来反驳或支持这一观点。我们要回顾鲁智深在《水浒传》中的众多事迹,分析这些事迹体现出的人物性格特点,进而判断该评价是否合理。具体情节分析:在 “拳打镇关西” 情节中,鲁智深先是巧妙地以买肉为由激怒镇关西,让其先动手,自己再 “有理有据” 地进行反击,最后打死镇关西后还能机智地脱身;“大闹桃花村” 时,他假扮新娘藏在屋内,等周通进来时将其制服,巧妙地解决了刘太公女儿被强娶的问题;“大闹野猪林” 里,鲁智深一路暗中跟随林冲,在关键时候出手救下林冲性命,又防止两个公差再生歹意,护送林冲一段路程。这些情节充分展现出鲁智深并非 “头脑简单,有勇无谋”,而是有勇有谋、嫉恶如仇、心思细腻,懂得运用智慧去帮助他人、惩治恶人,所以不同意张明的观点。答题时要注意字数限制,简洁明了地阐述清楚关键内容。
故答案为: 不同意。鲁智深拳打镇关西,为救金氏父女;大闹桃花村,为救刘太公的女儿;大闹野猪林,为救林冲。这些都表明他是一个有勇有谋、嫉恶如仇的人。
24.【答案】心怀沧海,仰止苍穹
高山巍峨,以其峻峭之姿直插云霄,令人仰止;沧海浩渺,虽处低位,却凭宽广胸襟与天相连,共绘壮阔。人生之路,亦如这山海之境,山之高峻可羡,然海之胸襟更值得我们追寻,因它能引领我们抵达一种非凡的高度,触摸天际的浩渺与深邃。
回溯历史长河,蔺相如便是那拥有沧海胸襟之人。彼时,廉颇以军功自傲,对蔺相如位居己上心怀不满,屡屡寻衅。蔺相如却以国家大义为重,见廉颇车驾则引车避匿。他深知,赵国的安稳高于个人的荣辱,将相之和重于意气之争。正因他这份宽广的胸襟,廉颇负荆请罪,成就 “将相和” 的千古佳话,赵国也得以在诸侯纷争中暂保太平。蔺相如以其胸怀,化解了个人间的嫌隙,成就了国家的稳定与繁荣,此等高度,岂是寻常狭隘之人可及?他如那浩瀚沧海,包容万物,吸纳江河,终成波澜壮阔之势,让后世敬仰赞叹。
古往今来,像蔺相如这样的人不胜枚举。苏轼一生宦海浮沉,屡遭贬谪,从黄州到惠州,再到儋州,命运的波澜一次次将他拍落谷底。然而,他并未在困境中怨天尤人,而是以豁达的胸襟面对人生的起起落落。在黄州,他笑对风雨,“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在岭南,他乐观旷达,“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他将生活的苦难化作笔下的诗意,用宽广的胸怀包容了世间的不公与无常。苏轼的胸襟,使他在文学与人生的境界上达到了旁人难以企及的高度,他的名字如同璀璨星辰,在历史的天空中熠熠生辉,其诗词文章流传千古,滋养着后世无数人的心灵。
时光流转至当下,在社会的各个角落,宽广的胸襟同样绽放着耀眼的光芒。在体育赛场上,运动员们相互竞争,却又彼此尊重。当对手遭遇伤病或失误时,他们送上安慰与鼓励,而非幸灾乐祸。因为他们明白,体育的精神不仅在于胜利,更在于超越自我、尊重他人。这种在竞争中展现出的包容与友善,正是宽广胸襟的体现,它让体育超越了单纯的竞技,成为一种凝聚人心、传递正能量的文化。在科研领域,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科学家们携手合作,共同攻克全球性难题。他们放下偏见与分歧,共享研究成果,为人类的进步而努力。这种跨越国界的合作,源于科学家们对全人类福祉的关怀,是宽广胸襟在推动科技发展道路上的有力见证。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也不乏胸襟狭隘之人。他们斤斤计较于个人得失,为一点蝇头小利争得头破血流;他们睚眦必报,因一言不合便怀恨在心,伺机报复。这样的人,往往被琐事所累,困于狭隘的心境之中,难以成就大业,也无法领略人生的高远境界。他们如同坐井观天的青蛙,只看到头顶的一方狭小天空,却不知外面的世界海阔天空。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我们身处多元的时代,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当以海为师,心怀沧海。在与他人相处时,不计较一时的恩怨得失,以宽容之心待人;在面对不同的观点和文化时,摒弃偏见与狭隘,以开放的心态接纳。唯有如此,我们方能在人生的旅途中不断攀登,抵达与天等高的境界,让生命绽放出如沧海般浩瀚无垠、波澜壮阔的华彩。让我们张开胸怀,拥抱世界,向着那片高远的苍穹奋力前行,书写属于自己的壮丽篇章。
【知识点】材料作文;自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材料是一则师徒对话的哲理小故事,通过比较高山因高与天相连和大海因胸襟宽与天相连,引出 “胸襟能成就一种抵达天空的高度” 这一中心话题,属于寓意类材料作文。
【题干分析】①材料意义分析: 故事中弟子最初认为山能与天相连是因为高,这是一种比较直观、常规的认知。而大师通过引导弟子观察海与天相连的现象,引出海的 “胸襟宽” 这一特点,从而传达出 “胸襟” 这个关键要素的重要性。“胸襟” 在这里可以理解为一种胸怀、气度,是一种宽容、豁达、包容万物的心态。“与天相连、与天等高” 象征着一种高远的境界、伟大的成就。整个材料寓意着一个人如果有宽广的胸襟,就能够达到很高的境界,成就非凡的人生。②写作思路:是什么:可以阐述 “胸襟” 的具体内涵,比如胸襟是一种宽容他人过错的大度,是一种能够接纳不同意见和多元文化的开放心态,是不计较个人得失、顾全大局的胸怀等。可以列举具体事例来说明不同情境下宽广胸襟的表现形式。为什么:分析宽广的胸襟为什么能够成就高度。例如,宽广的胸襟可以让人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吸引更多的人与之合作,从而更容易获得成功;能让人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保持平和的心态,积极应对,不至于被一时的困境所束缚;还能让人在文化交流、社会融合等更宏大的场景中发挥积极作用,推动社会的进步等。怎么做:探讨如何培养宽广的胸襟。如可以通过阅读提升自己的见识,开阔视野,从而理解和包容更多的人和事;在生活中遇到矛盾冲突时,学会换位思考,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不断修炼自己的内心,克服嫉妒、狭隘等负面情绪等。 学生容易出现的写作误区:
在阐述 “胸襟” 时可能会过于空洞,没有具体的事例支撑,使得文章显得抽象、说教。在分析原因和做法时可能会条理不清,重点不突出。例如,罗列多个原因或做法,但没有深入展开,或者重点部分没有详细论述。 作文开头可以采用引用名言警句、设置悬念或讲述一个与胸襟有关的小故事等方式来引出主题。事例素材可以从历史人物(如蔺相如的宽宏大量成就将相和的佳话)、名人轶事(如一些企业家的胸怀宽广助力企业发展)、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如《三国演义》中曹操的用人胸怀)以及自己的生活经历等方面选取。结尾可以总结全文,再次强调胸襟对于成就高度的重要性;也可以发出呼吁,希望大家都能拥有宽广的胸襟;还可以升华主题,将个人的胸襟与社会、国家的发展联系起来等。
【立意提取】
1.以宽广胸襟,筑人生高度;
2.拓宽胸襟,拥抱高度
【点评】立意深刻,主题突出:文章紧扣材料中 “胸襟成就高度” 这一主旨,通过蔺相如、苏轼以及现代体育赛场和科研领域的事例,深入阐述了宽广胸襟在不同历史时期和社会层面的重要意义及其所能带来的人生高度,立意深远,主题鲜明,使读者深刻理解拥有宽广胸襟的价值。事例丰富,论证有力:作者选取了蔺相如 “将相和”、苏轼的旷达人生以及当代体育与科研中的事例,从古至今,从个人到群体,多维度地论证了论点。这些事例涵盖了不同领域和时代背景,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且对事例的叙述简洁明了,分析精准到位,有力地支撑了文章的中心论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开篇以山海对比引出胸襟的重要性,中间分别从历史人物和现代社会两个层面展开论述,结尾总结全文,呼吁人们心怀沧海,追求高远境界,结构完整,层次清晰,过渡自然,使文章整体逻辑严密,行文流畅。语言优美,富有文采:文中多处引用诗词名句,如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等,不仅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底蕴,还使语言更具感染力和表现力,彰显了作者深厚的文学素养。
1 / 1湖南省郴州市永兴县树德初级中学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入学考试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共21分)
(2024九上·永兴开学考)请你阅读并完成题目。
“不学《诗》,无以言”,中国是诗的国度。“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 sāo 数百年”, 古典诗歌流传千年,穿越历史长河直抵人心。“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激励我们永葆清澈之心;“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让我们感受忧国思乡之情。 现代诗歌,格调高雅,直面时代。《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一句爱的赞颂》道尽四月春光鲜 yàn 、娉婷,表达对美好未来的期盼;《沁园春·雪》气冲斗牛.,充满了万丈豪情。
诗歌是精神的栖息地,诗歌里有慰藉人生的精神养分。它蓄积着中国人的智慧、品格和修养,形成了中华文化的理念、志趣和神韵。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在中华诗词文化中汲取养分吧!
1.写出下面划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娉婷( ) 慰藉( )
2.根据上下文,填写正确的汉字。
风 sāo( ) 鲜 yán( )
3.文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直抵 B.永葆 C.气冲斗牛
4.画横线的句子表达欠妥,请提出修改意见。
【答案】1.pīng;jiè
2.骚;妍
3.C
4.可改为:现代诗歌,格调高雅,关注时代。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词语的使用(搭配);用词不当
【解析】【点评】(1) 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识记能力。需要学生在平时读课文时,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注意读音、字形,并注意在具体语境中体会读音及书写。
(2)本题考查基础字词的字形。解答此类题型时,一方面要注意在平时打好字词基础,另一方面在答题时要认真审题,仔细辨析。
(3)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能力。解答此题,要弄清词语的意义及常用用法,再次弄清词语的感彩,还要注意具体的语境,如有关联词还要掌握关联词的固定搭配等。
(4) 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辨析并修改病句,一般来说,一看语法通不通,二看意思对不对,三看修辞妥不妥。要想快速而准确地辨析病句,除了平时多阅读,增强语感外,还应该掌握一定的方法,如语感审读法、枝干梳理法、逻辑分析法。
1.娉婷(pīng):“娉” 字只有 “pīng” 这一个读音,常用于形容女子姿态美好的样子,如 “娉婷婀娜”,在 “娉婷” 这个词中读 “pīng” 是固定读音。慰藉(jiè):“藉” 是一个多音字,有 “jí” 和 “jiè” 两个读音。读 “jí” 时,如 “狼藉”,表示杂乱的样子;而在 “慰藉” 中,“藉” 表示安慰,读音为 “jiè”。这里考查对多音字在不同词语中的正确读音辨析。
故答案为:pīng;jiè
2.风 sāo(骚):“风骚” 在古代文学中常用来指代文学才华或文采,这里 “骚” 字是固定写法,与 “风” 搭配,组成 “风骚” 一词,不能写成其他同音字。鲜 yán(妍):“妍” 表示美丽、巧慧等意思,“鲜妍” 即鲜艳美丽,描绘事物的美好姿态与色泽,用 “妍” 字能准确表达这个意思,不能误写为其他形近字。
故答案为:骚;妍
3.本题考查词语的使用。直抵:一直到达;直接到达。结合“穿越历史长河直抵人心”可知,“直抵”在句中是一直到达的意思,符合语境,使用恰当;永葆:永远保持。结合“激励我们永葆清澈之心”可知,”永葆”在句中是永远保持的意思,符合语境,使用恰当;气冲斗牛:形容怒气冲天或气势很盛。结合“《沁园春雪》气冲斗牛,充满了万丈豪情”可知,“气冲斗牛”在句中是指《沁园春雪)充满豪情,不符合语境使用不恰当。
故答案为:C
4.原句 “现代诗歌,格调高雅,直面时代” 中 “直面时代” 表述不准确。“直面” 通常带有一种较为直接、对抗性较强的意味,而现代诗歌更多的是通过各种艺术手法反映时代、关注时代的各种现象与情感等。所以修改为 “关注时代” 更为合适,使表达更能准确体现现代诗歌与时代的关系,即现代诗歌以一种积极关注、融入并表现时代的姿态存在,而非 “直面” 所体现的较为生硬的对抗性姿态。
故答案为: 可改为:现代诗歌,格调高雅,关注时代。
5.(2024九上·永兴开学考)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虽有不甘,但心有余而力不足。
②等到慢慢成熟了、懂得了,才恍然有所悟。
③人的成长,其实就是由简到繁,再由繁到简的过程。
④因此,人生必须学会做减法,人的一生要集中精力做一件事,做一件成一件,做一件像一件。
⑤年轻时,有很多梦想,总想有更多尝试,吸收更多东西,抓住更多机遇,但根本不可能抓住每一个机会和境遇。
A.③⑤②①④ B.①⑤②④③ C.③①②⑤④ D.⑤②③④①
【答案】A
【知识点】句子排序
【解析】【分析】阅读语段可知,这段话说的是人的成长,其实就是由简到繁、再由繁到简的过程:根据句子特点可以判断③是首句,排除B、D;⑤句从“年轻时”写起,所以③⑤相连:排除C项。②“等到慢慢成熟了”紧接⑤句为第三句;①“但心有余而力不足”与④“因此”联系紧密,故为四五句。排序为:③⑤②①④。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句子排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通过抓关键词,抓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
6.(2024九上·永兴开学考)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范仲淹,字希文,谥号“文正”,苏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B.李白是盛唐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有“诗仙”之称。他的诗歌大多具有沉郁顿挫的风格。
C.“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写景、叙事、议论,但目的是为了抒发作者的情怀和抱负。
D.张岱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
【答案】B
【知识点】古代应用公文类(含奏议、赠序、铭文、祭文等);诗歌文学常识;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B:错误。沉郁顿挫的风格是杜甫,李白是浪漫主义风格。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注意积累,结合具体分析,对比选项,确定答案。注意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较为知名的作家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故事、成语典故、科举礼仪、年龄称谓、名号、历法、节气、官职、音律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课文上的知识点一定要掌握,这是根本,平时做题遇到的常识,是额外发展要记住。
7.(2024九上·永兴开学考)语文活动
小文准备配乐朗诵林徽因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她手头有几种类型的乐曲,请你帮她选择并说明理由。
A.激昂的进行曲 B.轻柔的协奏曲 C.伤感的小夜曲
【答案】选择B。理由:《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是一首温暖、柔和的诗歌,表达了对美好未来的期盼,轻柔的协奏曲能够更好地烘托出诗歌的氛围,与诗歌的情感相契合。
【知识点】见解表述;语言得体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是林徽因写给自己的长子梁从诫的,用来表达她对孩子的无比的喜爱之情,以及从儿子身上看到的生命的希望和活力。这首诗借歌颂四月的春天,写下了心中的爱,写下了一季的心情,是一首对生命的赞歌,意境优美,内容纯净,表现了自然的美好与人的浪漫、温馨。故应选择轻柔的协奏曲作为配乐。据此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 选择B。理由:《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是一首温暖、柔和的诗歌,表达了对美好未来的期盼,轻柔的协奏曲能够更好地烘托出诗歌的氛围,与诗歌的情感相契合。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8.(2024九上·永兴开学考)古诗理解性默写。
读诗文,就是读诗人,读人生。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的“ ?雪拥蓝关马不前”道尽英雄失路的悲慨;李白《行路难》(其一)中的“ , ”唱响了诗人摆脱歧路彷徨的苦闷,重新扬帆远航的强音;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发出了“ ,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感慨;《水调歌头》中的“ , ”寄予了苏轼对天下所有离人的美好祝愿。
【答案】云横秦岭家何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沉舟侧畔千帆过;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这两句诗描绘了诗人被贬潮州途中的艰难处境。“云横秦岭” 展现出秦岭山脉被云雾缭绕的壮阔却又压抑的景象,象征着前途的迷茫和归途的艰难。诗人在此时发问 “家何在”,流露出对家乡的眷恋和对自身遭遇的悲愤。“雪拥蓝关马不前”,大雪堆积在蓝关,连马都无法前行,通过对恶劣环境的描写,进一步烘托出诗人内心的痛苦和英雄失路的悲慨。《行路难》(其一)(李白)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前一句 “长风破浪会有时” 表达了诗人坚信自己总有一天能够乘风破浪,实现理想抱负的信念。诗人以 “长风破浪” 这一豪迈的意象,展现出自己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对未来的憧憬。后一句 “直挂云帆济沧海” 则描绘了诗人扬起高高的船帆,横渡沧海的宏伟画面,体现出他准备冲破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决心。这两句诗将诗人摆脱迷茫和苦闷后的豪迈气概表现得淋漓尽致,如同吹响了重新出发的号角。《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诗人以 “沉舟” 和 “病树” 自比,形容自己如同破旧的船只和枯萎的树木,历经坎坷。然而 “侧畔千帆过”“前头万木春” 则描绘了在旧事物旁边有无数新的船只驶过,在病树前面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新春树林的景象。这两句诗通过自然景物的对比,暗示了社会的发展变化,旧事物终究会被新事物所取代,表达了诗人豁达的胸怀和对未来的乐观精神。《水调歌头》(苏轼)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两句诗是苏轼对远方亲人、朋友乃至天下所有离人的美好祝愿。“但愿人长久”,希望人们都能够平安健康地长久生活下去,体现了苏轼对生命的珍视和对他人的关怀。“千里共婵娟”,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同欣赏这美好的月光。“婵娟” 指代明月,在古代文化中,明月常常象征着团圆和思念。苏轼通过这两句诗,跨越了空间的距离,将美好的情感寄托于明月,传达出一种普世的团圆之愿。
故答案为:云横秦岭家何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沉舟侧畔千帆过;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二、阅读(共 49分)
(2024九上·永兴开学考)阅读
材料一:不学诗,无以言。中国自古就有诗教传统,儿童教育的基本方式都是从诗歌开始的。2020年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结合所阅读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写作的一般规律。捕捉创作灵感,用自己喜欢的文体样式和表达方式写作,与同学交流写作体会。尝试续写或改写文学作品”。
随着孩子对优秀诗歌的需求,童诗教育的功利化、教条化,童诗创作的成人化、段子化,优秀诗歌教材短缺等,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当前的童诗教育薄弱,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罗振亚列了一长串:经典文本太少;许多读者、批评者将童诗模式化,本应由儿童创作的“本真的诗”,却被成人改成他们所谓的“纯真的诗”;很多人认为现代童诗是“小儿科”,不需要诠释……其实,更深层的原因,是很多人仍持有错误的诗歌观念。
(选自《光明日报》2021年1月3日,有删改)
材料二:诗歌评价标准模糊,难以把握。很多省份高考卷中都有一个自相矛盾的要求-——“文体不限,诗歌除外”。记者翻阅语文高考的历史,发现诗歌写作向来不受作文试题青睐。2020年仍有 3个省份高考作文试题明确要求 “不得写成诗歌”。
“高考不让写诗歌,就是一个指挥棒。它告诉家长,写诗与孩子的前途没关系。”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吴思敬认为,这是一个负面的暗示。同时,手机、短视频的流行,让孩子每天都趴在手机上,挤占了文学阅读时间。
应试教育思维,也是阻碍学生诗歌素养培育的重要因素。青年评论家李壮在给中学生做讲座时,发现学生的感受与表达之间出现了断裂,“这些学生的语言感受力很好,一到解读诗歌的时候,又回到考试思维,以模式化的思路去理解”。
天津社科院副研究员王士强分析说,当前语文教育对诗歌、诗意、诗性的东西不友好,单一标准化的答案把诗的可能性空间压得很小,学习和教育的过程,有时也是一个去诗意的过程。这里面确实有很多值得反思的东西,在当前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做出一些改变还是有空间的。
(选自《光明日报》2021年1月3法)
材料三:在有“中华诗城”之称的重庆奉节县,脐橙是有文化味道的:县里的一家农业企业,在自家的精品果上,贴上了二维码标签。消费者用手机一扫,就能够一边品果,一边欣赏优美的诗歌朗诵,别有一番滋味。
奉节白帝城蕴藏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其周边就是大面积的脐橙产区。 “先赏白帝城,再品‘白帝橙’”,也成了一条很受游客欢迎的农文旅融合线路……
(选自新华社2021年杏之章)
据了解,2017年以来奉节县委县政府开展了诗词“进校园、进机关、进社区、进院坝、进企业、进景区”的“六进”活动,其间涌现出一批来自社会各个行业的诗词人才。33岁出租车司机余明炯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余明炯告诉记者,他从小热爱诗词,了解夔州文化。日常工作中,时常会为乘客讲解一些“诗城”故事,如果乘客能与他对上几首诗,还可以打折免单。他表示,作为奉节最普通的一分子,他希望通过自己的方式,用诗词文化感染身边更多的人,让诗词文化融入更多人的生活当中。
(选自中国新闻网2019年 2月 15有删改)
材料四:
“中华诗教”的思想方向和教育维度
诗语品读→诗歌的语言质素→语言教育→汉语魅力的认知 准确
诗美鉴赏→诗歌的审美质素→审美鉴赏→审美能力的锻炼 美感
诗心探幽→诗歌的情感质素→情感教育→自我情感的提升 动人
诗道寻踪→诗歌的文化质素→文化教育→文化底蕴的夯实 深刻
9.下列对材料一的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诗教,中国的传统教育自古有之,也是儿童教育的基本方式,有“不学诗无以言”的说法。
B.《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文体样式、表达方式写作,并没有排除诗歌。
C.童诗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有诗歌创作的功利化、教条化,优秀诗歌教材短缺等。
D.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罗振亚罗列的现象主要是从经典文本、批评者的认知和读者的认知三个方面来说的。
10.材料三中的奉节县企业和出租车司机余明炯的做法可以用在童诗教育中吗?请简要说明。
11.研读材料四,根据以上材料,发挥想象,描绘一个场景,体现“诗语品读”“诗美鉴赏”“诗心探幽”“诗道寻踪”其中任何一个主题。
【答案】9.D
10.可以。奉节县企业在脐橙上贴二维码标签,让消费者一边品果一边欣赏诗歌朗诵,以及出租车司机余明炯用诗词文化感染乘客的做法,都体现了对诗歌的推广和传播。这些做法可以激发孩子们对诗歌的兴趣,让他们在生活中感受到诗歌的魅力,从而有助于解决童诗教育薄弱的问题。
11.在诗歌朗诵会上,同学们声情并茂地朗诵着优美的诗歌。他们仔细品读诗歌的语言,感受着汉语的魅力;用心鉴赏诗歌的审美质素,锻炼自己的审美能力;深入探幽诗歌的情感质素,提升自我情感;努力寻踪诗歌的文化质素,夯实文化底蕴。整个朗诵会充满了诗意和文化氛围。
【知识点】新闻、材料类文本;分析材料主体特征;启示、感悟、建议类;筛选新闻材料关键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将选项和文章内容进行比较、辨别,确认正确选项。一定要忠实于原文。
(2) 本题考查信息的筛选。 筛选信息答题技巧:通常的做法是:提取综合,重组输出,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步骤:①从文中准确而迅速地补充、筛选、提取所需要的信息;②合理地概括信息;③按照一定的要求加工信息。
(3)本题考查结合材料谈自己的看法。解答时应在充分把握各个材料内容的基础上灵活的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用文本材料的知识来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同时在表述中应做到用简洁、流畅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9.ABC.正确;
D.材料一第二段中原文为·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罗振亚列了一长串:'经典文本太少;许多读者、批评者将童诗模式化……;很多读者认为现代童诗是……”,可知是从“经典文本”“许多读者、批评者”和“很多读者”这三个方面来说的,本项中“从经典文本、批评者的认知和读者的认知三方面来说的"太笼统,不准确。
故答案为:D
10.本题考查材料的阅读运用,材料三中砚瓦村用古诗词装了一条景观路,游客可以一边欣赏经典诗词,一边亲手采摘脐橙;夔都出租车公司组织全司180多名驾驶员学习诗词,并专门举办“夔州古诗词竞赛活动”,公司所有的出车计价器的语音中置入了李白的千古绝唱。这两种做法,都非常富有创意,将诗歌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形式新颖有趣,让人们在不知学觉中受到诗歌的熏陶。这种做法,完全可以推广到童诗中去,如让儿童在游戏中背诵诗歌做为节拍、口号,如跳皮筋时可边跳边背通节奏分明的古诗当节拍,效果会更好。
故答案为:可以。奉节县企业在脐橙上贴二维码标签,让消费者一边品果一边欣赏诗歌朗诵,以及出租车司机余明炯用诗词文化感染乘客的做法,都体现了对诗歌的推广和传播。这些做法可以激发孩子们对诗歌的兴趣,让他们在生活中感受到诗歌的魅力,从而有助于解决童诗教育薄弱的问题。
11.本题考査阅读拓展运用。要求根据以上材料,发挥想象,描绘一个场景,体现“诗语品读”“诗美鉴赏”“诗心探幽““诗道寻踪”其中任何一个主题。只要想像合理,符合课堂或生活实际即可。如:“诗道寻踪”,了解我国古代诗歌从《诗经》到清朝的发展历程。利用假期空闲时间,通过进图书馆、书店查阅辞典、百科全书等,或网络搜集整理,对我国古代诗歌在各个朝代的概况加以整理,绘制成图表,从总体上把握我国诗歌的发展脉络。
故答案为:在诗歌朗诵会上,同学们声情并茂地朗诵着优美的诗歌。他们仔细品读诗歌的语言,感受着汉语的魅力;用心鉴赏诗歌的审美质素,锻炼自己的审美能力;深入探幽诗歌的情感质素,提升自我情感;努力寻踪诗歌的文化质素,夯实文化底蕴。整个朗诵会充满了诗意和文化氛围。
(2024九上·永兴开学考)现代文阅读。
乡村听风梁永刚
①在乡间行走,踟蹰的脚步,一次次被风指引。恰好,穿村而过。
②风过村庄,泥土、老井、草木与池塘,一切寻常的乡村事物,便多了几分灵动和诗意。四合的暮云,张开臂膀将村庄拥入怀中,于是,一天又接近了尾声。炊烟袅袅升起,弥漫着诱人的饭香。一道残阳,把最后的光束照射在村后浓黛的山顶,金色遍地。被晚风轻抚的炊烟,远远看去,像极了一幅遒劲有力的“狂草”,虚实搭配,韵味无穷。
③在乡村,农人熟稔风的秉性,风什么时候来,什么时候走,农人能听到,也能看到。在打麦场上,等风扬场是常有的事儿。焦急等待中,忽见一人指着杨树梢兴奋地喊:“树梢动了,开始干活。”树梢是风与农人对话的一种方式,万物有灵,树比人更敏感,更懂风的心思。风从打麦场上吹过,用手温柔地摩挲着一地的金黄,满心欢喜地带走了麦堆里的尘土和麦糠。
④有风吹过,村庄便热闹起来。黄昏时分,通往村庄的小道上,脚步声一阵紧似一阵,被田野拥抱过、与庄稼亲吻过、让溪水洗涤过的风,携带着泥土的芬芳扑面而来。母亲唤儿吃饭的声音,开始萦绕在村庄上空,轻盈细碎的风,便跟在孩子们的身后,悄悄地帮他们掸掉衣衫上的尘土和草屑,拂去脸上的汗珠和泥水。风也有顽皮的一面,看到戴着草帽的农人在田间锄草,也会偷偷溜到农人背后,冷不丁将草帽掀翻在地,看着农人弯腰慌忙追赶草帽而笑个不停。百无聊赖的时候,风一次次去农人家中串门,如故人般无拘无束。看见院落里落叶遍地,风便将其归拢成一堆;看见家中无人院门却敞开着,风用力一推,门“啪”的一声合住了。
⑤待到夜色沉沉,月色溶溶,劳累了一天的村庄酣然睡去,风也在万籁俱寂中,变得蹑手蹑脚,唯恐惊扰了一村庄的月光。无人陪伴,风也开始有些疲倦了,眼神迷离地打量着每一户人家、每一座房子。斑驳的树影,朦胧的月色,让眼前的一切看上去影影绰绰,如一幅写意画。偶有农人晚归,窄窄小巷中,便会传出零星的犬吠。风伸个懒腰,打个哈欠,一抬手将这声响拉得老长。犬吠和风声,这对配合默契的搭档,忠诚地守护着静谧的村庄。
⑥农人们常说,庄户人家缺啥也不能缺风,要是没了风,日子就寡淡无味。风是农家院落的命脉,也是万物生长的养料。老家一带,乡村民居有一个显著的特色—— 比邻而建的两处房屋之间,会留有一尺左右的间隙,人们称之为“风道”,顾名思义,就是专门为风留的过道。窄窄风道,人侧着身子也过不去,风却可以于其间自由穿行。
⑦在城市小区里,负责园林绿化的物业人员,曾经煞费苦心地在楼间的狭窄空地上种下树木,施肥、浇水、打药,几年过去了,成活的寥寥无几。一次,父亲进城。送父亲走时路过那片冷清的空地,我问父亲:为什么这块地树木栽种不活,是土质问题,还是缺少什么肥料?父亲背着手来回转悠了一圈,回答道:啥也不缺,就是缺风。的确,在高楼的层层包裹下,能有这么一小片泥土已属难得,密不透风的空间里,哪儿还有风的穿插立足之地呀!一株得风的树木,就像被母亲充盈乳汁喂养的婴儿,不愁长不大。春风来了摇一摇,夏风来了晃一晃,每摇晃一次,草木的根系就往土里钻一点儿,钻来钻去,一株草木就在风中长出了尊严,挺起了胸膛。
⑧一株草可以是故乡,一粒麦可以是故乡,一抔黄土也可以是故乡,哪怕是飘过村庄上空的一缕风,都沾满了故乡的味道。在游子的心里,风是故乡最生动的意象,也是精神的向往和归宿。当浪迹天涯的游子经历了舟车劳顿,终于站在故乡的村口时,第一个上前迎接的便是风。荣耀也好,落魄也罢,风不在乎,也不计较,用古老淳朴的厚道和热情,帮每位归乡的人拂去满脸的风尘与心底的忧伤。
⑨归乡者无须言语,心有灵犀的风便会带你走街串巷,找寻一度失落的记忆和久违的亲人。其实,风一年四季都在村口等着远行的人呢,它的心里明镜一般,从村庄走出去的人,有一天累了、烦了,就会被村庄拉回来。风,比人更了解自己的村庄。
⑩乡村听风,一遍遍默念着故乡的恩泽与深情……
12.第④段写出了乡村的风的什么特点?请结合有关句子进行分析。
13.结合语境,根据括号里的要求赏析下列语句。
风从打麦场上吹过,用手温柔地摩挲着一地的金黄,满心欢喜地带走了麦堆里的尘土和麦糠。(从修辞角度)
14.请分析第⑧段画线句子的含义。
15.作者通过“乡村听风”,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2.乡村的风具有灵动、诗意、热闹、顽皮、温柔的特点。如“风从打麦场上吹过,用手温柔地摩挲着一地的金黄,满心欢喜地带走了麦堆里的尘土和麦糠”体现了风的温柔;“有风吹过,村庄便热闹起来”体现了风的热闹;“风也有顽皮的一面,看到戴着草帽的农人在田间锄草,也会偷偷溜到农人背后,冷不丁将草帽掀翻在地,看着农人弯腰慌忙追赶草帽而笑个不停”体现了风的顽皮。
13.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风以人的动作和情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风的温柔,以及风给农人带来的喜悦,表达了作者对风的喜爱之情。
14.风是故乡的象征,它沾满了故乡的味道,代表着故乡的恩泽与深情。在游子心中,风是精神的向往和归宿,无论荣耀还是落魄,风都能给予游子慰藉和温暖,帮助他们拂去风尘与忧伤。
15.抒发了作者对乡村风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以及对故乡的眷恋和思念之情。
【知识点】记叙性散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文章语言特点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2)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从修辞、语句中重要的动词、形容词、描写的角度、句式特点等几个角度考虑。表述的最后不要忽略了对作者情感内容的阐述。
(3) 本题考查语句的含义。 理解文章中的重要词句的含义,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联系上下文,三要紧扣文章的中心主题,并能从文章的信息中找出依据和理由。
(4)本题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时,需根据文章内容以及主旨思想作答。
12.要求学生仔细阅读第四段。结合内容分析概括即可。结合“悄悄地帮他们掸掉衣衫上的尘士和草屑,拂去脸上的汗珠和泥水”得出:调皮;结合“偷偷溜到农人背后,冷不丁将草帽掀翻在地,看着农人弯腰慌忙追赶草帽而笑个不停。看见院落里落叶遍地,风便将其归拢成一堆;看见家中无人院门却敞开着,风用力一推,门啪的一声合住了。"得出善解人意。
故答案为: 乡村的风具有灵动、诗意、热闹、顽皮、温柔的特点。如“风从打麦场上吹过,用手温柔地摩挲着一地的金黄,满心欢喜地带走了麦堆里的尘土和麦糠”体现了风的温柔;“有风吹过,村庄便热闹起来”体现了风的热闹;“风也有顽皮的一面,看到戴着草帽的农人在田间锄草,也会偷偷溜到农人背后,冷不丁将草帽掀翻在地,看着农人弯腰慌忙追赶草帽而笑个不停”体现了风的顽皮。
13.这句话从修辞角度来看,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具体来说,“风从打麦场上吹过,用手温柔地摩挲着一地的金黄”中,“用手温柔地摩挲”将风赋予了人的动作和情感,形象地描绘了风吹过打麦场时轻柔、细腻的情景,仿佛风在温柔地抚摸着一地的金黄色麦穗。这样的描写不仅生动传神,还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让读者能够感受到风的柔和以及麦浪的起伏,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美好的氛围。同时,“满心欢喜地带走了麦堆里的尘土和麦糠”也进一步通过拟人化的手法,赋予了风以人的情感和意愿,表现出风在带走尘土和麦糠时的欢快和满足,从而加深了读者对自然景象的感受和理解。
故答案为: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风以人的动作和情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风的温柔,以及风给农人带来的喜悦,表达了作者对风的喜爱之情。
14.理解语句一定要遵循“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把句子放到语段中,把语段放到原文,结合上下文内容,结合语段在文中的位置及作用,做出具体分析,这样才能正确而全面的理解出语段的意思。结合“当浪迹天涯的游子经历了舟车劳顿,终于站在故乡的村口时,第一个上前迎接的便是风。荣耀也好,落魄也罢,风不在乎,也不计较,用古老淳朴的厚道和热情,帮每位归乡的人拂去满脸风。与心底的忧伤。”分析:风是作者抒发热爱、怀念故乡的载体。作者对故乡的依恋、热爱、怀念之情,是通过风这一形象来抒发的。在作者心中,故乡是精神的向往和归宿,风中有故多的味道,有游子对故乡深刻的记忆。
故答案为: 风是故乡的象征,它沾满了故乡的味道,代表着故乡的恩泽与深情。在游子心中,风是精神的向往和归宿,无论荣耀还是落魄,风都能给予游子慰藉和温暖,帮助他们拂去风尘与忧伤。
15.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文本,结合文本主旨分析。“一至六段”抒发了对乡村景色和乡村生活的深情赞美;第七段抒发了对城市高楼林立缺少自然之风的些许遗憾之情;第八段对故乡一草一木、故乡味道的深切怀念:”九段、十段”对用厚道热情等待和迎接游子归来的古多的无限感恩,对用厚道热情等待和迎接游子归来的故多的无限感恩。
故答案为: 抒发了作者对乡村风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以及对故乡的眷恋和思念之情。
(2024九上·永兴开学考)古诗鉴赏
千里思
郑锡
渭水通胡苑,轮台望汉关。
帛书秋海断,锦字夜机②闲。
旅梦虫催晓,边心雁带还。
惟余两乡思,一夕度关山。
【注】①郑锡,唐朝登宝年间进士,官至礼部员外。②机:原意是弩机,代指武器。
16.下面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用“通”和“望”连接四个地方,紧扣诗题“千里思”。“望”是“思”的具体表现。
B.颔联意为:家乡来信被深秋大漠阻断;想写封家书,却战事不断、枕戈达旦。
C.“两乡思”是“独在异乡为异客”的羁旅之人的思乡之情。“惟余”极言思乡之切。
D.“一夕度关山”与“关山度若飞”都写出了迅速越过关山、立即奔赴战场的状态。
17.请简要分析“虫”和“雁”两个意象在表达情感方面的作用。
【答案】16.D
17.“虫”催“旅梦”“雁”带“边心”,两个意象都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虫”的鸣叫催促着诗人的旅梦,让他在梦中也感受到了思乡的痛苦;“雁”带着边地的心事归来,进一步加深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体味古诗词曲的遣词;古诗词曲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思乡怀人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作答,如从诗歌遣词用句的角度赏析诗歌的语言特色,从修辞的角度、抒情的方法、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作答时只要抓住其中的一个方面的特点完成作答即可。
16.ABC.正确;
D.有误,“惟余两乡思,一夕度关山”的意思是:只剩下两地乡思之情,想一天晚上快速度关山。因此,“一夕度关山‘写出了诗人想快速回到家乡的思乡之情,并不是写诗人立即奔赴战场的状态。
故答案为: D
17.本题考查分析诗歌的意象。“旅梦虫催晓,边心雁带还”意思是旅人的思乡之梦被虫鸣声打破了,身在边关而心在家乡,希望鸿雁尽快将书信传给家人。两句中“旅梦”指旅人的思乡之梦;“虫催晓”指虫鸣,天已破晓;“边心“指身在边关而心在家乡;“雁带还”指希望鸿雁尽快将书信传给家人。据此概括出答案即可。
故答案为: “虫”催“旅梦”“雁”带“边心”,两个意象都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虫”的鸣叫催促着诗人的旅梦,让他在梦中也感受到了思乡的痛苦;“雁”带着边地的心事归来,进一步加深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2024九上·永兴开学考)比较阅读下列文言语段,完成各题。
【甲】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选自《岳阳楼记》)
【乙】
滕子京负大才,为众所嫉,自谪巴陵,愤郁颇见辞色。范仲淹与之同年友善爱其才恐后贻祸。然滕豪迈自负,罕受人言,正患无隙以规之。子京忽以书抵仲淹,求《岳阳楼记》。故《记》中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意盖在谏故人耳。
(选自《过庭录》)
18.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
先天下之忧而忧
微斯人,吾谁与归
正患无隙以规之
恐后贻祸
19.用“/”给【乙】文画线语句断句。(断三处)
范仲淹与之同年友善爱其才恐后贻祸。
2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②滕子京负大才,为众所嫉。
21.请联系【甲】【乙】两文分析概括范仲淹写《岳阳楼记》的目的。从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中可以看出范仲淹具有怎样的思想境界?
【答案】18.在……之前;如果没有;规劝;遗留
19.范仲淹与之同年友善/爱其才/恐后贻祸。
20.①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②滕子京依仗着有才华,遭到许多人的嫉妒。
21.目的:规劝滕子京。思想境界:范仲淹具有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的思想境界。
【知识点】分析概括文言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2)本题考查断句的能力。给语句断句时,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在弄清句子的成分。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应该有停顿;同时注意题干的要求,需要断几处。
(3)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4)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参考译文】
【甲】
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这是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里做高官就应当心系百姓;处在僻远的江湖间也不能忘记关注国家安危。这样来说在朝廷做官也担忧,在僻远的江湖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大概一定会说 “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 吧!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乙】
滕子京依仗着自己有卓越的才华,遭到许多人的嫉妒,自从被贬谪到巴陵郡做太守后,心中愤懑抑郁,常常在言辞神色上表现出来。范仲淹和他是同一年考中进士的,两人关系很好,范仲淹爱惜他的才华,担心他以后遭到灾祸。然而滕子京豪迈自负,很少听别人规劝,范仲淹正担心没有机会来规劝他。滕子京忽然写信给范仲淹,请求他写一篇《岳阳楼记》。所以《岳阳楼记》文中写道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的意思大概是用这些话语来规劝老朋友呀。
18.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①句意为: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先:在.之前。②句意为: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路呢 微:如果没有。③句意为:正在担心没有机会规劝他的时候。规:规劝,劝。④句意为:害怕以后他遭到迫害。贻:遗留。
故答案为:在……之前;如果没有;规劝;遗留
19.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这个句子的大意是:范仲淹和他同龄,两人关系很好,也很爱惜他的才华,害怕以后他遭到迫害。这是一个复杂的句子,“范仲淹与之同年友善” 是一个主谓结构的句子。“范仲淹” 是主语,表示动作的执行者;“与之同年友善” 是谓语部分,其中 “友善” 是谓语动词,表示友好的关系,“与之同年” 是介宾短语作状语,说明友好关系的对象和时间范围(同年科举及第的关系)。“爱其才” 是一个动宾结构,“爱” 是谓语动词,表示喜爱的动作,“其才” 是宾语,指代对方(具体要看前文所指对象)的才华。“恐后贻祸” 是一个动宾结构,“恐” 是谓语动词,意思是担心;“后贻祸” 是宾语部分,“后” 可以理解为 “之后、将来”,“贻祸” 是一个动宾结构,“贻” 是动词,意思是遗留、留下,“祸” 是名词,指灾祸。
故答案为: 范仲淹与之同年友善/爱其才/恐后贻祸。
20.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①中重点词语有:以,因为。②中重点词语有:为,被。嫉,嫉妒。
故答案为: ①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②滕子京依仗着有才华,遭到许多人的嫉妒。
21.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和概括。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文章大意的基础上来分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意思是: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大公无私、舍己为人的奉献精神,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胸怀,同时寄托着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
故答案为: 目的:规劝滕子京。思想境界:范仲淹具有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的思想境界。
(2024九上·永兴开学考)名著阅读
在山神庙里刚坐下,没喝上几口酒,便听见草料场那边必必剥剥地爆响。他从门逢中朝外一看,只见火焰冲天,草料场燃起了大火。他提了花枪,正待开门去救火,却听得有人说话:“……便逃得了性命时,烧了大军草料场,也得个死罪。”又一个道:“我们回城去罢。”一个道:“再看一看,拾得一两块骨头回京,府里见太尉和衙内时,也道我们会干事。”
22.这段出自哪个故事情节?涉及到哪几个主要人物?
23.读书会上,张明针对《水浒传》中的人物进行了评价,其中他对鲁智深的评价是“头脑简单,有勇无谋”,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请结合小说的情节进行阐述。(80字以内)
【答案】22.这段出自“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故事情节,涉及到林冲、陆谦(陆虞候)等主要人物。
23.不同意。鲁智深拳打镇关西,为救金氏父女;大闹桃花村,为救刘太公的女儿;大闹野猪林,为救林冲。这些都表明他是一个有勇有谋、嫉恶如仇的人。
【知识点】作品的基本内容;作品的经典情节;对作品的体验感受;《水浒传》
【解析】【点评】(1) 本题考查文学名著情节的积累。要求学生对教材中及课后推荐的名著要点加以了解和识记,尤其是教材中文学文体及作家作品主要的知识点要记牢。
(2)本道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名著重要情节及人物的掌握程度。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将相关知识记牢,同时要对名著的精彩内容以及人物形象细细品味,注意人物在作品中重要的故事情节。
22.情节判断依据:文段中描述主人公身处山神庙,看到草料场起火,又听到有人谈论烧了草料场的后果等关键信息,这与《水浒传》中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这一经典情节高度吻合。在这个情节里,林冲被高俅等人陷害,被派去看守草料场,而后草料场起火,引出后续一系列故事发展。人物确定思路:从文中 “烧了大军草料场,也得个死罪” 以及提到 “太尉和衙内” 这些话语,可以推断出是高俅等人派来陷害林冲的人,而在这一情节中,主要就是林冲的仇人陆谦(陆虞候)受高俅指使,前来纵火,意图谋害林冲,所以涉及的主要人物就是林冲和陆谦。
故答案为: 这段出自“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故事情节,涉及到林冲、陆谦(陆虞候)等主要人物。
23.整体思路:题目要求对张明关于鲁智深 “头脑简单,有勇无谋” 的评价进行分析阐述,需要结合小说具体情节来反驳或支持这一观点。我们要回顾鲁智深在《水浒传》中的众多事迹,分析这些事迹体现出的人物性格特点,进而判断该评价是否合理。具体情节分析:在 “拳打镇关西” 情节中,鲁智深先是巧妙地以买肉为由激怒镇关西,让其先动手,自己再 “有理有据” 地进行反击,最后打死镇关西后还能机智地脱身;“大闹桃花村” 时,他假扮新娘藏在屋内,等周通进来时将其制服,巧妙地解决了刘太公女儿被强娶的问题;“大闹野猪林” 里,鲁智深一路暗中跟随林冲,在关键时候出手救下林冲性命,又防止两个公差再生歹意,护送林冲一段路程。这些情节充分展现出鲁智深并非 “头脑简单,有勇无谋”,而是有勇有谋、嫉恶如仇、心思细腻,懂得运用智慧去帮助他人、惩治恶人,所以不同意张明的观点。答题时要注意字数限制,简洁明了地阐述清楚关键内容。
故答案为: 不同意。鲁智深拳打镇关西,为救金氏父女;大闹桃花村,为救刘太公的女儿;大闹野猪林,为救林冲。这些都表明他是一个有勇有谋、嫉恶如仇的人。
三、作文(50分
24.(2024九上·永兴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大师指着远处的一座高山,问弟子:“那山为什么能与天相连?”“因为它高呗。”弟子说。大师带弟子来到海边,指着远处与天相连的海面问:“海在低处,没有山的高度,那为什么海也能与天相连、与天等高呢?”弟子支吾着,答不上来。“那是因为海的胸襟宽,它那宽阔的胸襟让它与天相连、与天等高。” 大师说,“胸襟,也能成就一种高度,一种抵达天空的高度。”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什么联想或感悟?请任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以上。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答案】心怀沧海,仰止苍穹
高山巍峨,以其峻峭之姿直插云霄,令人仰止;沧海浩渺,虽处低位,却凭宽广胸襟与天相连,共绘壮阔。人生之路,亦如这山海之境,山之高峻可羡,然海之胸襟更值得我们追寻,因它能引领我们抵达一种非凡的高度,触摸天际的浩渺与深邃。
回溯历史长河,蔺相如便是那拥有沧海胸襟之人。彼时,廉颇以军功自傲,对蔺相如位居己上心怀不满,屡屡寻衅。蔺相如却以国家大义为重,见廉颇车驾则引车避匿。他深知,赵国的安稳高于个人的荣辱,将相之和重于意气之争。正因他这份宽广的胸襟,廉颇负荆请罪,成就 “将相和” 的千古佳话,赵国也得以在诸侯纷争中暂保太平。蔺相如以其胸怀,化解了个人间的嫌隙,成就了国家的稳定与繁荣,此等高度,岂是寻常狭隘之人可及?他如那浩瀚沧海,包容万物,吸纳江河,终成波澜壮阔之势,让后世敬仰赞叹。
古往今来,像蔺相如这样的人不胜枚举。苏轼一生宦海浮沉,屡遭贬谪,从黄州到惠州,再到儋州,命运的波澜一次次将他拍落谷底。然而,他并未在困境中怨天尤人,而是以豁达的胸襟面对人生的起起落落。在黄州,他笑对风雨,“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在岭南,他乐观旷达,“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他将生活的苦难化作笔下的诗意,用宽广的胸怀包容了世间的不公与无常。苏轼的胸襟,使他在文学与人生的境界上达到了旁人难以企及的高度,他的名字如同璀璨星辰,在历史的天空中熠熠生辉,其诗词文章流传千古,滋养着后世无数人的心灵。
时光流转至当下,在社会的各个角落,宽广的胸襟同样绽放着耀眼的光芒。在体育赛场上,运动员们相互竞争,却又彼此尊重。当对手遭遇伤病或失误时,他们送上安慰与鼓励,而非幸灾乐祸。因为他们明白,体育的精神不仅在于胜利,更在于超越自我、尊重他人。这种在竞争中展现出的包容与友善,正是宽广胸襟的体现,它让体育超越了单纯的竞技,成为一种凝聚人心、传递正能量的文化。在科研领域,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科学家们携手合作,共同攻克全球性难题。他们放下偏见与分歧,共享研究成果,为人类的进步而努力。这种跨越国界的合作,源于科学家们对全人类福祉的关怀,是宽广胸襟在推动科技发展道路上的有力见证。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也不乏胸襟狭隘之人。他们斤斤计较于个人得失,为一点蝇头小利争得头破血流;他们睚眦必报,因一言不合便怀恨在心,伺机报复。这样的人,往往被琐事所累,困于狭隘的心境之中,难以成就大业,也无法领略人生的高远境界。他们如同坐井观天的青蛙,只看到头顶的一方狭小天空,却不知外面的世界海阔天空。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我们身处多元的时代,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当以海为师,心怀沧海。在与他人相处时,不计较一时的恩怨得失,以宽容之心待人;在面对不同的观点和文化时,摒弃偏见与狭隘,以开放的心态接纳。唯有如此,我们方能在人生的旅途中不断攀登,抵达与天等高的境界,让生命绽放出如沧海般浩瀚无垠、波澜壮阔的华彩。让我们张开胸怀,拥抱世界,向着那片高远的苍穹奋力前行,书写属于自己的壮丽篇章。
【知识点】材料作文;自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材料是一则师徒对话的哲理小故事,通过比较高山因高与天相连和大海因胸襟宽与天相连,引出 “胸襟能成就一种抵达天空的高度” 这一中心话题,属于寓意类材料作文。
【题干分析】①材料意义分析: 故事中弟子最初认为山能与天相连是因为高,这是一种比较直观、常规的认知。而大师通过引导弟子观察海与天相连的现象,引出海的 “胸襟宽” 这一特点,从而传达出 “胸襟” 这个关键要素的重要性。“胸襟” 在这里可以理解为一种胸怀、气度,是一种宽容、豁达、包容万物的心态。“与天相连、与天等高” 象征着一种高远的境界、伟大的成就。整个材料寓意着一个人如果有宽广的胸襟,就能够达到很高的境界,成就非凡的人生。②写作思路:是什么:可以阐述 “胸襟” 的具体内涵,比如胸襟是一种宽容他人过错的大度,是一种能够接纳不同意见和多元文化的开放心态,是不计较个人得失、顾全大局的胸怀等。可以列举具体事例来说明不同情境下宽广胸襟的表现形式。为什么:分析宽广的胸襟为什么能够成就高度。例如,宽广的胸襟可以让人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吸引更多的人与之合作,从而更容易获得成功;能让人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保持平和的心态,积极应对,不至于被一时的困境所束缚;还能让人在文化交流、社会融合等更宏大的场景中发挥积极作用,推动社会的进步等。怎么做:探讨如何培养宽广的胸襟。如可以通过阅读提升自己的见识,开阔视野,从而理解和包容更多的人和事;在生活中遇到矛盾冲突时,学会换位思考,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不断修炼自己的内心,克服嫉妒、狭隘等负面情绪等。 学生容易出现的写作误区:
在阐述 “胸襟” 时可能会过于空洞,没有具体的事例支撑,使得文章显得抽象、说教。在分析原因和做法时可能会条理不清,重点不突出。例如,罗列多个原因或做法,但没有深入展开,或者重点部分没有详细论述。 作文开头可以采用引用名言警句、设置悬念或讲述一个与胸襟有关的小故事等方式来引出主题。事例素材可以从历史人物(如蔺相如的宽宏大量成就将相和的佳话)、名人轶事(如一些企业家的胸怀宽广助力企业发展)、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如《三国演义》中曹操的用人胸怀)以及自己的生活经历等方面选取。结尾可以总结全文,再次强调胸襟对于成就高度的重要性;也可以发出呼吁,希望大家都能拥有宽广的胸襟;还可以升华主题,将个人的胸襟与社会、国家的发展联系起来等。
【立意提取】
1.以宽广胸襟,筑人生高度;
2.拓宽胸襟,拥抱高度
【点评】立意深刻,主题突出:文章紧扣材料中 “胸襟成就高度” 这一主旨,通过蔺相如、苏轼以及现代体育赛场和科研领域的事例,深入阐述了宽广胸襟在不同历史时期和社会层面的重要意义及其所能带来的人生高度,立意深远,主题鲜明,使读者深刻理解拥有宽广胸襟的价值。事例丰富,论证有力:作者选取了蔺相如 “将相和”、苏轼的旷达人生以及当代体育与科研中的事例,从古至今,从个人到群体,多维度地论证了论点。这些事例涵盖了不同领域和时代背景,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且对事例的叙述简洁明了,分析精准到位,有力地支撑了文章的中心论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开篇以山海对比引出胸襟的重要性,中间分别从历史人物和现代社会两个层面展开论述,结尾总结全文,呼吁人们心怀沧海,追求高远境界,结构完整,层次清晰,过渡自然,使文章整体逻辑严密,行文流畅。语言优美,富有文采:文中多处引用诗词名句,如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等,不仅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底蕴,还使语言更具感染力和表现力,彰显了作者深厚的文学素养。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