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雅境中学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开学测试试卷
1.(2024九上·长沙开学考)小雯同学善于在语境学习中掌握字词,下面是她积累的一段文字。请阅读并选出说法正确的一项( )
夏日的午后,静坐书房,(zào) 动的心伴随着清茶在水中轻盈起舞,随后慢慢沉静。摊开一本新书,那淡淡的书香,交融着袅绕的茶香,悄悄地(mí)漫开来。顿时让整个书房清香四溢,颇有春意盎然之感。这沁人心脾的茶香犹如一支兴奋剂,不觉间唤醒了烈日下沉睡的书房,也兴奋了书房中那伏案而作的读书人。
A.“(zào)动”写作“躁动” “袅绕”的“绕”读“rǎo” “(mí) 漫”写作“弥漫” “沁人心脾”的“沁”读“qìng”
B.“(zào) 动”写作“燥动” “袅绕”的“绕”读“rào” “(mí)漫”写作“迷漫” “沁人心脾”的“沁”读“qìn”
C.“(zào) 动”写作“躁动” “袅绕”的“绕”读“rào” “(mí) 漫”写作“弥漫” “沁人心脾”的“沁”读“qìn”
D.“(zào)动”写作“燥动” “袅绕”的“绕”读“rǎo” “(mí)漫”写作“迷漫” “沁人心脾”的“沁”读“qìng”
【答案】C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躁动”的“躁”应读作“zào”,“躁动”的“躁”不能写作“燥热”的“燥”;“袅绕”的“绕”应读作“rào”;“弥漫”的“弥不能写作“迷人”的“迷”;“沁人心脾”的“沁”应读作“ qìn”。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重要词语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要求学生在平时对教材中所涉及的重要的字、词准确的识记,加强积累。
2.(2024九上·长沙开学考) 小雯同学积累了本学期重点古诗文,请你协助完成下面的整理单。
古诗文整理单
整理角度 安得广厦千方间,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忧时伤世。
黄发垂髫, 。(陶渊明《桃花源记》) 老少相和,其乐融融。
,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鼓励又让你乐观对待人生,空间上的距离永远隔不断心灵的联系。
【答案】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并怡然自乐;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
【解析】【分析】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体现了杜甫在自身困苦的情况下仍心系天下寒士,忧时伤世的情怀。《桃花源记》里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描绘出桃花源中老人小孩都安适愉快、和乐融融的生活景象。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意思是只要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即使远在天涯,也好像近邻一样,表达出对友人的鼓励,让友人乐观对待与自己空间距离上的分离,因为心灵的联系不会被隔断。
故答案为: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并怡然自乐;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3.(2024九上·长沙开学考)小雯觉得病句和标点符号题不太好确定答案,请你帮助她找到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抗病毒口服液的主要成分是板蓝根、石膏、芦根等配制而成的。(将“配制而成的”删掉)
B.中国共产党在攻坚克难中壮大、在历经磨难中成长、在内忧外患中诞生,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性有着刻骨铭心的认识。(将“在历经磨难中成长”与“在攻坚克难中壮大”互换位置)
C.我非常荣幸地接受《瞭望》周刊授予我的“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
D.“但是,”他把握十足地说:“不必为此烦恼一―静下心来一―不要浮躁一―他们虽已扬尘远去,可不久就会消失在我们身后的。”
【答案】D
【知识点】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
【解析】【分析】ABC.正确;
D.提示语在两句话的中间,用逗号,“说”后面应该用逗号来断句,不应使用冒号。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解答此题应掌握的知识点为几种常见的病句类型: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意不明等。通读句子,寻找具有常见病句类型标志性的词或短语做出判断。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通过压缩句子,分析句子的成分(主、谓、宾、定、状、补)方法,找出病因。
4.(2024九上·长沙开学考)“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是我国古典诗歌的特点。请你依据示例,帮助小雯同学为郑板桥的《竹石》写一段解说词。(不超80字)
题目 惠崇春江晚景(其一) 竹石
作者 苏轼 郑板桥
内容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解说词 静静的江岸上绿竹潇潇,在青翠嫩绿的竹林外点缀着三两枝桃花。溪水碧波里,两只鸭子正在欢乐地嬉戏,它们已经率先感受到了春水的温暖。整首诗洋溢着春日勃勃的生机。
【答案】示例:竹子紧紧扎根在岩石缝中,任凭风吹雨打,依然坚定挺立,它那顽强的精神,让人感受到生命的坚韧。
【知识点】见解表述;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诗歌内容赏析和解说词。作答时围绕着图画作品《竹石图》的内容,结合古诗中对竹子特点的描写和主旨作答即可。示例:一丛翠竹长在突兀嶙峋的石壁上,努力顽强地生长着,向人们展示着顽强与坚韧,郑板桥先生借物喻人,通过吟咏立根于破岩中的劲竹,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绝不随波逐流的高尚情操。
故答案为:示例:竹子紧紧扎根在岩石缝中,任凭风吹雨打,依然坚定挺立,它那顽强的精神,让人感受到生命的坚韧。
【点评】本题考查解说词。解说词是对人物、画面、展品或旅游景观进行讲解、说明、介绍的一种应用性文体。解答时要求语句优美,言简意赅,表意清晰流畅。
5.(2024九上·长沙开学考)学校开展“诗苑漫步,以诗会友”的主题活动,请你帮小雯完成后面的问题。
(1)生活从不缺诗意,请写出下列诗句中描绘的活动名称。
①共骇群龙水上游,不知原是木兰舟。
②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③一丈竹竿三丈线,何处鲤鱼来上钩。
(2)小组同学将积累的古诗辑录在了一起,请仿照示例,帮助他们完成这项工作。
古诗中的“雨” 古诗中的“花” 古诗中的“① 。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② 。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作尘。 ③ 。
(3)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古诗词的掌握情况,小雯级组织了一次问卷调查活动,从以下的一份问卷调查中你得到了什么结论
A. 你积累古诗词的原因是什么 答:为了应付考试。
B. 你背诵积累古诗词的效果怎样 答:会背但不知道它的意思。
C.你是否经常主动积累古诗词名句 答:在老师提醒下积累。
D. 在解答古诗词赏析过程中,你遇到怎样的困难 答:理解题意。
E. 你平时在什么情况下积累诵读古诗词 答:老师要求。
结论: 。
【答案】(1)赛龙舟;放风筝;钓鱼
(2)示例:草;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3)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缺乏主动性和深入理解,主要依赖于老师和考试的要求进行积累,且背诵后不理解其意思,在古诗词赏析过程中也面临理解题意的困难。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其他常识;古诗词曲作品给人的启示和道理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积累。①根据“群龙水上游"“木兰舟”可知,这是端午节赛龙舟的活动,把龙舟竞渡比作群龙水上游,很形象生动。②根据“东风”“放纸鸢”可知,这是放风筝的活动。古代风筝一般是用纸糊的,大多像鸢鸟的形状,因此又把风筝称为“纸鸢”③根据“一丈竹竿”“三丈线”“鲤鱼来上钩”可知,这是钓鱼的活动。
(2)本题考查综合读写。分门别类辑古诗,仿照示例,将表格内容填写完整。先分出某一类,然后再写出相应诗句即可。诗句要书写正确,没有错别字。如:古诗中的“草”,诗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3)A.表明学生积累古诗词的主要动机是为了应付考试,这反映出学生在积累古诗词时更多是出于外在的考核压力,而非出于自身对古诗词真正的喜爱或内在的文化素养提升需求等主动意愿。
B.“会背但不知道它的意思” 体现出学生背诵古诗词仅仅停留在机械记忆层面,对于诗词内涵、意境等深层次的理解较为欠缺,积累效果不够理想,未能真正领悟古诗词所蕴含的丰富文化价值。
C.“在老师提醒下积累” 突出了学生积累古诗词缺乏主动性,需要依靠老师的督促才能进行,没有形成自主积累古诗词的良好习惯和意识。
D.“理解题意” 是学生在解答古诗词赏析时遇到的困难,进一步说明了学生在理解古诗词这一关键环节比较薄弱,影响了他们对古诗词的赏析能力以及更深入地掌握古诗词知识。
E.“老师要求” 再次强调了学生积累诵读古诗词的行为是依赖于老师的外在要求,侧面印证了学生自身主动去积累、诵读古诗词的积极性不高这一状况。写作思路:综合各个选项所反馈的信息,得出一个整体的关于学生古诗词掌握情况的结论。可以从学生的积累动机、积累习惯、理解能力等方面进行概括总结,阐述学生在古诗词学习过程中呈现出的被动、理解不足等特点。容易出现的误区在于只是简单罗列各选项内容,而没有进行有效的归纳整合,不能提炼出一个核心的、综合性的结论,或者结论偏离了问卷所反映的主要问题方向。
故答案为:赛龙舟;放风筝;钓鱼;(2)示例:草;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3)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缺乏主动性和深入理解,主要依赖于老师和考试的要求进行积累,且背诵后不理解其意思,在古诗词赏析过程中也面临理解题意的困难。
【点评】(1)本题考查文化常识。文化常识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天文、历法、地理、官职、科举礼仪、称谓、名号等。解答这类题目,要有扎实的语文基本功。要求我们要养成多读书、多积累的好习惯。
(2)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3)本题考查理解诗句。解答时从分析诗句中描写的意象入手,把握诗句的基本内容。结合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
(2024九上·长沙开学考)古诗词鉴赏
润南园即事贻皎上人①
孟浩然
弊庐在郭外,素②产唯田园。左右林野旷,不闻朝市喧。
钓竿垂北涧,樵唱入南轩。书取出栖事,将寻静者③论。
【注释】①皎上人:僧人名皎。②素:旧的。③静者:这里指皎上人。
6.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弊庐”“素产”两个意象生动动自然,其隐含着诗人归隐田园的志趣和淡泊的心境。
B.颔联中的“不闻”二字,体现了诗人内心的平静,同时也表现出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C.颈联对仗工整、诗人用极其流畅的笔调,描写了乡野间悠闲自在、安适无忧的田园生活。
D.本诗以情开篇,诗风恬淡,色调清丽,诗语自然纯净,充分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愉悦之感。
7.“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本诗的画面描写极具特色,学习小组对其进行了探究,以下是他们本次探究的内容,请你帮助他们完成下面的表格。
画面提示 ①左右林野旷,不闻朝市喧。
②钓竿垂北涧,樵唱入南轩。 请展开想象,从①②中任选一组展现其中的画面
情感表达 诗人通过描写其居住地环境的① 。表现出田园生活的乐趣,表达诗人内心的淡泊、宁静,以及对田园生活的② 之情。
【答案】6.D
7.周围林茂田野广阔,不闻城市中车马声喧/钓鱼人垂竿在北涧,樵夫的歌声飞入南轩;清幽与宁静;热爱与向往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古诗词曲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寄情山水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2)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当然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
6.ABC.正确。
D.有误,应该是本诗以景开篇,诗中描写了作者居住地的开阔幽静,表现出田园生活的乐趣,表达了作者淡泊的心志。
故答案为:D
7.①本题考查诗歌画面的描绘。“左右林野旷,不闻朝市喧”意思是周围林茂田野广阔,不闻城市中车马声喧。”钓竿垂北涧,樵唱入南轩”意思是钓鱼人垂竿在北涧,樵夫的歌声飞入南轩。任选一句,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加上自己合理的想象和联想,运用优美的语言进行画面的描绘,再现“诗中有画”的意境。
②本题考查诗人情感的理解。从诗中内容看,诗题为“即事”,是就自己在涧南园的生活情景加以描述。诗首二句为全诗描述的概括。正因在“郭外”,才有“左右林野旷,不闻城市喧”的开阔幽静;正因“素业唯田园”,才有“钓竿垂北涧,樵唱入南轩”的田园乐趣。这些都写得极自然,没有其他诗写幽居时流露出的孤寂情调。结尾点出书赠皎上人,表达自己淡泊的心志。据此分析提炼概括填空即可。
故答案为:周围林茂田野广阔,不闻城市中车马声喧/钓鱼人垂竿在北涧,樵夫的歌声飞入南轩;①清幽与宁静;②热爱与向往
(2024九上·长沙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史可法,宇宪之,祥符人。举崇祯元年进士,投西安府推官,稍迁户部主事,历员外郎、郎中。可法短小精悍,面黑,目烁烁有光。可法廉信,与下均①劳苦。军行士不饱不先食未投衣不先御以故得士死力。
十七年四月朔,闻贼犯阙②,誓师勤王③。渡江抵浦口,闻北都既陷,缟衣发丧。风阳总督马士英潜与阮大铖计议,主立福王。群臣入朝,王色赫④欲避。可法曰:“王毋避,宜正受。”既朝,议战守。可法曰:“王宜素服郊次,发师北征,示天下以必报仇之义。”王唯唯。
总兵官高杰居扬州,桀骛甚。可法开诚布公,导以君臣大义。杰大感悟,奉约束。杰帅师北征,至睢州,为许定国所杀。部下兵大乱,屠睢旁近二百里殆尽。变闻,可法流涕顿足叹曰:“中原不可为矣。”逆如徐州。
依报吁眙已降大清,可法一日夜奔还扬州。大清兵大至,薄城下,城逆破。可法自不殊⑤,一参将拥可法出小东门,逆被执。可法大呼曰:“我史督师也。”逆杀之。可法年四十余,无子,其妻欲置妾。太息曰:“王事方股,敢为儿女计乎!”可法死,逾年,家人举袍纺⑥招魂,葬于扬州郭外之梅花岭。
(节选自《明史·史可法传》,有删减)
【注】①均:同等,此为动词,指共同承担。②阙:宫门、城门两侧的高台,中间有道路,台上起楼观。借指朝廷,也借指京城。③勤王:指君主的统治受到威胁而动摇时,臣子起兵款援王朝。④赫:因羞愧而脸红。⑤殊:死亡。⑥袍纺:朝服和手板。品官朝觐君王时使用。
8.下面对文中加点字词的理解或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迁”在文言文中有“迁移、变动、调动、流放、贬谪”等含义,“稍迁户部主事”中的“迁”与《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迁”含义不相同。
B.“风阳总督马士英潜与阮大铖计议”中的“潜”本义为“隐藏在水面下活动”,此处可引中为“偷偷地,私下里”。
C.“方”在古文中有“正,正在”“刚刚,才”等含义,“王事方股”中的“方”应为“正”的意思。
D.“葬于扬州郭外之梅花岭”中的“之”与《马说》中“策之不以其道”的“之”含义相同。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语句的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军行/士不饱不先食/未授衣不先御/以故得士死力
B.军行士不饱/不先食/未授衣不先御/以故得士死力
C.军行/d不饱不先食/未授/衣不先御以故得士死力
D.军行士不饱不先食/未授/衣不先御以故/得士死力
10.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王宜素服郊次,发师北征,示天下以必报仇之义。
11.史可法被誉为民族英雄,在他的衣冠冢前有一副对联“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激励了无数人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你如何评价史可法呢 请结合原文内容作答。
【答案】8.D
9.A
10.大王您应该身着素服在郊外驻扎,出兵向北征伐,向天下表明必定报仇的大义。
11.史可法为官清廉、以身作则、体恤士卒、忠于国事、胸怀大义,顾全大局、坚贞不屈、生活简朴、清廉无私。
【知识点】分析概括文言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
(2)本题考查断句的能力。给语句断句时,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在弄清句子的成分。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应该有停顿;同时注意题干的要求,需要断几处。
(3)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4) 本题考查分析人物性格特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描写人物的关键语句来分析。
【参考译文】
史可法,字宪之,是祥符人。崇祯元年考中进士,被授任西安府推官,逐渐升迁为户部主事,历任员外郎、郎中。史可法身材短小但精明强干,脸色黝黑,双目炯炯有神。史可法廉洁诚信,能和部下一同分担劳苦。军队出征时,士兵们没有吃饱,他就不先吃饭;士兵们没有领到衣服,他就不先穿,因此他能得到士兵们拼死效力。
崇祯十七年四月初一,听说贼寇侵犯京城,(史可法)誓师出兵救援君王。渡过长江抵达浦口时,得知北方都城已经沦陷,(他)便身着白色丧服为崇祯帝发丧。凤阳总督马士英暗中与阮大铖商议,主张拥立福王。群臣入朝拜见福王时,福王脸色涨红想要躲避。史可法说:“大王您不要躲避,应当正式接受(朝拜)。” 朝拜之后,商议作战和防守的事宜。史可法说:“大王您应该身着素服在郊外驻扎,出兵向北征伐,向天下表明必定报仇的大义。” 福王只是应答。
总兵官高杰驻守在扬州,非常桀骜不驯。史可法对他开诚布公,用君臣大义来开导他。高杰大为感动醒悟,遵从约束。高杰率领军队向北征伐,到达睢州时,被许定国杀害。他部下的士兵大乱,把睢州附近二百里的地方几乎都屠杀殆尽。事变的消息传来,史可法流着眼泪跺着脚叹息说:“中原地区没办法收复了。” 于是前往徐州。
接着传来盱眙已经投降大清的消息,史可法日夜兼程奔回扬州。大清军队大规模来到,逼近城下,于是扬州城被攻破。史可法自刎但未死,一名参将搀扶着史可法出小东门,于是(史可法)被俘虏。史可法大声呼喊说:“我是史督师。” 于是被杀害。史可法当时四十多岁,没有儿子,他的妻子想要为他纳妾。(史可法)叹息着说:“国事正危急,怎敢考虑儿女之事呢!” 史可法死后,过了一年,家人拿着他生前的袍服和笏板为他招魂,把他安葬在扬州城外的梅花岭。
8.ABC.正确;
D.有误,“葬于扬州郭外之梅花岭”中的“之”是助词,表示“的”;《马说》中“策之不以其道”的“之”是代词,指代“千里马”;故含义不同。
故答案为:D
9.本题考査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句意为:军队出行,将士不吃饱自己不先吃,没有发放衣服自己不先穿,因此得到将士的拼死作战。“军行”在整句话中充当状语,故“军行”后断;“士不饱不先食”“未授衣不先御“两句话在结构上相同,故两句话中间断一处;“以故得士死力”表示最后的结果,故这句话单独为一句。
故答案为:A
10.本题考査文言文语句的翻译。重点词有:宜,应该;素服,穿上素服;次,驻扎。
故答案为: 大王您应该身着素服在郊外驻扎,出兵向北征伐,向天下表明必定报仇的大义。
11.本题考查人物评价。从原文中“可法廉信,与下均劳苦。军行,士不饱不先食,未授衣不先御,以故得士死力”可以看出史可法为官清廉、以身作则、体恤士卒;从原文“闻贼犯阙,誓师勤王。渡江抵浦口,闻北都既陷,缟衣发丧”可以看出史可法忠于国事;从原文“总兵官高杰居扬州,桀骜甚。可法开诚布公,导以君臣大义”可以看出史可法胸怀大义,顾全大局;从原文中“可法自刎不殊,一参将拥可法出小东门,遂被执”可以看出史可法坚贞不屈;从原文中“王事方殷,敢为儿女计乎”可以看出史可法生活简朴、清廉无私。
故答案为:史可法为官清廉、以身作则、体恤士卒、忠于国事、胸怀大义,顾全大局、坚贞不屈、生活简朴、清廉无私。
(2024九上·长沙开学考)非文学作品阅读
【材料一】
①什么是文化自觉、文化自信 就是在潜意识中,对自己的文化有一种虔诚的信仰,对自己的历史有一种自觉的传承。
②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消费者开始购买国货。近年来走红的故宫文创、国风彩妆等国潮产品,折射出新一代消费者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感。国潮产品的流行很大程度上缘于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寻根热情。“国潮消费的兴起也是中国文化自信崛起的表现。”
③但很多令人眼花缭乱的国潮产品对传统文化的开发利用仍然是浅层次的,往往重其表而轻其里。比如,一些品牌对于国潮的理解还停留在龙凤、图腾、繁体字上,甚至从古代随意挑选一个物件并将其化作具体“符号”印在服饰上,再染上年画风格的配色,就为自己打出国潮的噱头。这些附庸风雅的产品根本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国潮产品,说白了,不过是把传统文化当作装点门店的“包装纸”。
④国潮不是一种简单的包装,而是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的深度融合,是一种精神哲学和文化信仰。国潮产品要想获得持久的生命力,需要在对传统文化认知、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其进行深度提炼萃取,解决好“体”与“用”的关系,即传统文化到底是品牌营销的策略手段,还是产品应该具有的内在品质。如果把传统文化当作创造经济价值的手段,把国潮产品生产等同于一般的工业化制造,那就矮化了国潮的社会价值与精神意义。
(编自唐尚书《国潮不是一种简单的文化包装》,有改动)
【材料二】
①在湖南永州地区,妇女中间流传着一种被称为“女书”的古文字,是由几千年前江永的一群女孩创造的。她们不甘于活成世人规定的样子,也想在世界上留下她们生命的痕迹,表达自己的悲欢离合,干是她们以竹蔑为笔,以锅底灰为墨,创造出世界上唯一的女性专用的文字——女书。
②由于女书极为独特,因此有“山中的野玫瑰”“中国汉语文字历史上的奇迹”之美誉,2002年被列入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2005年以“全世界最具性别特征文字”入选《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2006年女书习俗被列为中国非物质性文化遗产名录。作为全世界唯一的女文字,女书不仅显示出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更为人类文明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③古时候,在主人去世后,女书作品往往会成为殉葬品焚烧或掩埋,而留存于世的作品极少;如今,几乎人人识字,当地女性的文化水平提高甚多,因此也就不再需要这种专属于女性的文字了。自1983年女书被全世界熟知后,保护女书的工作就在不断进行。但在2004年,随着最后一位女书老人的谢世,女书的传承人才紧缺,加之人们对女书文字知之甚少,女书文字已濒临消亡,为此学界提出了“中国女书文化抢救工程”。
(摘编自网络)
12.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购买国货的潮流兴起,文创产品的层出不穷,表明只要人们保持对传统文化的寻根热情就能促使国潮产品流行,国潮消费的兴起也是中国文化自信崛起的表现。
B.我们对自己的文化应保持一种虔诚的信仰,对自己的历史有一种自觉的传承。
C.唐尚书先生认为现在一些品牌产品重在装饰它的包装,着重运用精美图形、繁体字等方式来增强其文化特色,这些都不过是附庸风雅、装点门面的行为。
D.女书文字体现出女性意识的觉醒,对女性生命价值的追求,它是世界上唯一的女性专用的文字。可惜的是,虽然国家和个人都做了很多努力,但女书仍面临着濒临消失的危机。
13.根据上述材料,下列分析或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化白觉、文化自信就是在客观意识中,对自己的文化有一种虔诚的信仰,对自己的历史有一种自觉的
B.国潮产品的流行缘于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寻根热情。
C.国潮是一种简单的包装,是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的深度融合,是一种精神哲学和文化信仰。
D.作为全世界唯一的女文字,女书不仅显示出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更为人类文明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4.请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江永女书濒临消失的原因。
【答案】12.A
13.D
14.江永女书濒临消失的原因是:女书作品往往会随主人去世成为殉葬品焚烧或掩埋,所以留存于世的作品极少,容易消亡;如今,几乎人人识字,当地女性的文化水平得到提高,也就不再需要这种专属于女性的文字了;随着最后一位女书老人的谢世,女书传承后继乏人,传承更加艰难,女书文字已濒临消亡。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女书文字背后的蕴含的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对这种文字的宣传也做得不够,缺乏女书文化的营销。以上多种原因共同导致女书濒临消亡的结果。
【知识点】新闻、材料类文本;分析材料主体特征;启示、感悟、建议类;筛选新闻材料关键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选项涉及的内容,在文中找到对应的语句将信息进行比较,判断正误。
(2)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将选项和文章内容进行比较、辨别,确认正确选项。一定要忠实于原文。
(3)本题考查结合材料谈自己的看法。解答时应在充分把握各个材料内容的基础上灵活的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用文本材料的知识来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同时在表述中应做到用简洁、流畅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12.A.“表明只要人们保持对传统文化的寻根热情就能促使国潮产品流行”理解分析不正确。结合材料一第②段“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消费者开始购买国货。近年来走红的故宫文创、国风彩妆等国潮产品,折射出新一代消费者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感。国潮产品的流行很大程度上缘于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寻根热情”可知,国潮产品的流行很大程度上缘于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寻根热情,并不是说“只要人们保持对传统文化的寻根热情就能促使国潮产品流行”。
BCD.正确。
故答案为:A
13.A.根据【材料一】第①段“在潜意识中,对自己的文化有一种虔诚的信仰,对自己的历史有一种自觉的传承”可知,应该是“潜意识”,这是一种主观意识,而非选项中所说的“客观意识中”;
B.根据【材料一】第②段“国潮产品的流行很大程度上缘于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寻根热情”可知,是“很大程度上”,并非选项中所说的“缘于”,选项说法过于绝对;
C.根据【材料一】第④段“国潮不是一种简单的包装,而是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的深度融合,是一种精神哲学和文化信仰”,可知选项内容和原文不符,说法不正确;
D.正确。
故答案为:D
14.本题考查理解概括材料内容。结合【材料二】第③段“古时候,在主人去世后,女书作品往往会成为殉葬品焚烧或掩埋,而留存于世的作品极少;如今,几乎人人识字,当地女性的文化水平提高甚多,因此也就不再需要这种专属于女性的文字了”,“但在2004年,随着最后一位女书老人的谢世,女书的传承人才紧缺,加之人们对女书文字知之甚少,女书文字已濒临消亡“可知,江永女书濒临消失的原因是:女书作品往往会随主人去世成为殉葬品焚烧或掩埋,所以留存于世的作品极少,容易消亡;如今,几乎人人识字,当地女性的文化水平得到提高,也就不再需要这种专属于女性的文字了;随着最后一位女书老人的谢世,女书传承后继乏人,传承更加艰难,女书文字已濒临消亡;结合【材料一】第④段“国潮产品要想获得持久的生命力,需要在对传统文化认知、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其进行深度提炼取,解决好‘体’与‘用’”的关系,即传统文化到底是品牌营销的策略手段,还是产品应该具有的内在品质”可知,女书的传承也需要解决好“体”与“用”的关系,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女书文字背后的蕴含的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对这种文字的宣传也做得不够,缺乏女书文化的营销。以上多种原因共同导致女书濒临消亡的结果。
故答案为:江永女书濒临消失的原因是:女书作品往往会随主人去世成为殉葬品焚烧或掩埋,所以留存于世的作品极少,容易消亡;如今,几乎人人识字,当地女性的文化水平得到提高,也就不再需要这种专属于女性的文字了;随着最后一位女书老人的谢世,女书传承后继乏人,传承更加艰难,女书文字已濒临消亡。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女书文字背后的蕴含的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对这种文字的宣传也做得不够,缺乏女书文化的营销。以上多种原因共同导致女书濒临消亡的结果。
(2024九上·长沙开学考)现代文阅读
绽放的梨花
李汀
①春风拂面,梨花仿佛一夜间绽开,满村弥漫着淡淡的梨花香。梨花摇曳处,几位老人在梨花丛里给花投粉,一手拿细竹签,一手拿花粉瓶。阳光下蜜蜂舞动,梨花颤动,好一派生机盎然。
②我问:“老人家,辛苦吗 ”老人从花丛里探出头笑呵呵地说:“授粉是轻松活儿,你没见老陈干的大家伙呢。”
③老陈是谁 干啥大家伙呢 老人几步从梨花丛里跨出来,头发上还飘着两三瓣梨花:“走,去看嘛。”来到一处老院子墙壁边,老人指着站在墙壁钢管架上正在忙碌的另一位老人说:“这就是老陈,搞水泥画的,干的大家伙嘛。”
④只见钢管架子上的老人一会儿弯腰,一会儿在墙上比划。我担心地问:“您好大年纪了 注意安全哦。”老人头也不回地说:“八十了,干习惯了,安全着呢。”
⑤“八十了,还干这个呀 ”我还是有些担心。老人直起腰,回转身子,笑眯眯地说:“八十咋了 这我都干四十年了。”
⑥只见老陈先是在墙面上用铅笔勾勒出一棵树,又在树下添上几间芥草屋。我问:“这是画什么呢 ”老人依然笑眯地说:“画迎客松呢。这家主人的儿子选好日子要结婚了,送点什么呢 就想着还是送他一幅水泥画。迎客是迎,迎新娘子也是迎,祝福婚姻像迎客松一样长青不老。”
⑦说话间,只见老陈把草图改了一遍又一遍,已经可以看见迎客松的雏形了。他手上没停,嘴里念叨着:“涂在墙上的东西,不敢马虎,要精益求精呢。”我夸奖道:“已经很好了。”老陈说:“这手上的功夫,自己心里清楚,要过得了自己这一关。”
⑧眼看草图已经打好,老陈把混合好的水泥砂浆,沿着墙上草图的线条开始一层层往上堆砌。树根处用抹刀一边涂抹,一边用刀尖抹出细致的根部纹路来。在涂抹松树树叶时,为了防止水泥脱落,老陈又在墙上钉上钉子,将堆砌好的块状水泥,用小抹刀一点点雕刻出茂盛的枝叶形状。抹刀在一堵墙上来回舞动,叮当作响。刀到,知深浅:刀到,景致出。水泥砂浆在他手里像是有了生命一样,一会儿变出满枝活灵活现的树叶,一会儿变成栩栩如生的蜿蜒树根。仿佛那水泥砂浆就是一砚浓墨,老陈是在用这浓墨泼绘。一会儿,一棵松树的古老坚韧气息和生机勃勃的生命力,便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这面墙上。
⑨我惊讶地问:“这水泥砂浆是特殊材料吗 这么听话。”老陈衣服手上脸上沾着点点砂浆,笑着说:“啥子特殊材料 只是说水泥标号要高,沙子要用细沙。然后按比例混合好,就行了。”
⑩老陈一边干,一边语气自豪地跟我介绍:“我们村有三件老物件。第一件就是这老水泥画,家家户户墙上都有一幅,有的是松鹤延年,有的是福禄寿喜,有的是柿柿如意,不重样。我爱上这水泥画也是偶然机会。大概四十年前,我所在的厂子获得省先进称号,厂长让我在大门上写上‘省先进企业'。为了留得久一些,我就想到做成水泥字。做成后,我就想,水泥能写字,也能作画。从此,我就自己琢磨研究,爱上这水泥画了。这老手艺,村里几个年轻人也喜欢,跟我学上了呢。”
第二件是啥 我急于知道。老陈从钢管架上下来说:“别急嘛。这画正好需要时间沉淀。走,带你在村子里转一图。”
村子四百多户人家,全是清一色的老房子。白色工字脊,白墙壁,红门窗,褐色线条勾勒……我有些惊讶:“村子里全是老房子 ”
老陈笑答:“识货。这就是我们村的第二件老物件了。穿斗小青瓦、白墙坡屋顶的川北民居,凭着这,我们这的古村落名声在外呢。”
一处房子周围果树环绕,梨花李花正开,房顶爬满爬山虎。老陈有些自豪地说:“这房子就是我家的,冬暖夏凉。”他拿来木板凳,让我坐在几棵老梨树下。阳光从雪白梨花间透下来,亮亮的,暖暖的。我笑着说:“这第三件嘛,我猜是这老梨树了。”老陈不急不慢,点头应道:“这老梨树上百年了,村里这种上百年的梨树有两百多棵。除了卖梨子,还有不少人来我们这赏花品梨。这老梨树是我们当之无愧的老物件呢。”坐在这绿树掩映、梨花绽放的老房子边,我不由回想起第一次进村的情景。景物浮现眼前,一时间,满眼是画,满眼是光。
15.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第①段运用环境描写,写了村庄梨花绽放、老人授粉、蜜蜂飞舞等生机盎然的场景,为全文奠定轻松、美好,充满生机的感情基调:
B.文章第①段运用补叙,补充交代了老陈爱上水泥画的原因,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使老陈这一人物形象更丰满。
C.“阳光从雪白梨花间透下来,亮亮的,暖暖的。”“亮亮的”既指阳光从梨花间透下来,斑驳的亮光,也指乡村发展一片光明
D.老陈向“我”介绍他们村有三件老物件:水泥画、川北民居和老梨树,其中水泥画最终还是会失传。
E.文章标题“绽放的梨花”意蕴丰富,既实指古老村落里的梨花,也指水泥画、老房子等传统技艺与物件,还指如梨花一样高尚的品质。
16.请从描写的角度赏析文中第③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
只见老陈先是在墙面上用铅笔勾勒出一棵树,又在树下添上几间茅草屋。
17.谈谈你对结尾“景物浮现在眼前,一时间,满眼是画,满眼是光”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15.B;E
16.运用了动作描写,“勾勒”“添上”两个动词的使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陈作画手法的娴熟,表达了作者对老陈的敬佩之情。
17.从内容上看,“景物浮现在眼前”,这里的景物包括了绽放的梨花、有着精美水泥画的墙壁、独具特色的川北民居以及百年老梨树等村庄的标志性景象。这些景物构成了村庄独特而迷人的风貌,是村庄自然与人文之美的集合体现。“满眼是画” 描绘出村庄景色如同画卷一般优美、和谐且富有诗意,无论是梨花盛开的盛景,还是水泥画与民居建筑相互映衬的画面,都给人以美的享受与艺术的感染力,仿佛置身于一幅精心绘制的田园风光画中。“满眼是光” 则蕴含着多重寓意,一方面是指春日里阳光透过梨花洒下所带来的明亮与温暖的光线,给村庄蒙上了一层明亮而温馨的色调;另一方面也象征着村庄所蕴含的希望之光、活力之光,如老陈对水泥画技艺的传承与年轻人的学习继承,展现出村庄传统文化与技艺的传承活力,以及村庄凭借特色民居与梨树资源发展旅游等带来的发展希望之光。
【知识点】记叙性散文;梳理、概括文章情节;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文章语言特点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2)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从修辞、语句中重要的动词、形容词、描写的角度、句式特点等几个角度考虑。表述的最后不要忽略了对作者情感内容的阐述。
(3) 本题考查对语句的理解。解答句子理解的试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情感分析、区位分析、主旨分析、修辞分析。作答时学生可自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即可。
15.ACE.正确;
B.有误,应是插叙;
D.有误,由“这老手艺,村里几个年轻人也喜欢,跟我学上了呢。”可见水泥画不会失传。
故答案为:BE
16.本题考查赏析句子。动作描写细致入微:句子通过“勾勒”和“添上”两个动词,生动地描绘了老陈在墙面作画的过程。这两个动作不仅展示了老陈绘画的技艺,还让读者能够想象到他专注而熟练的创作姿态。
画面感强:通过“一棵树”和“几间茅草屋”的描绘,句子构建了一个简洁而富有意境的画面。这个画面不仅具有视觉上的美感,还让人联想到宁静的乡村生活,增强了文本的感染力。
顺序清晰:句子按照老陈作画的先后顺序进行叙述,先画树后添屋,这种顺序使得整个作画过程条理清晰,易于读者理解和想象。
语言简洁明了:句子没有使用复杂的词汇或修辞,而是用简洁明了的语言直接描述了老陈的作画过程,使得整个描写更加朴实自然,符合文本的整体风格。
故答案为:运用了动作描写,“勾勒”“添上”两个动词的使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陈作画手法的娴熟,表达了作者对老陈的敬佩之情。
17.本题考查理解句子。“我”之所以“一时间,满眼是画,满眼是光”,是因为在选文中,“我”被村庄中呈现出的美丽景象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所深深吸引和打动。首先,“满眼是画”体现了村庄的自然美景和人文景观。从老陈精心制作的水泥画,到古老的梨树和环绕的果树,再到穿斗小青瓦、白墙坡屋顶的川北民居,每一处都如同一幅幅生动的画卷,展现着村庄的独特魅力。这些美景让“我”仿佛置身于一个艺术的世界,满眼都是美丽的画面。其次,“满眼是光”则表达了“我”对村庄中人们精神面貌的赞美和钦佩。老陈虽然年事已高,但他依然保持着对水泥画的热爱和追然年事已高,但他依然保持着对水泥画的热爱和追求,他的精湛技艺和精益求精的精神让“我”感到敬佩。同时,村庄中的人们对传统技艺的尊重和传承也体现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这些正能量让“我”感到温暖和光明,仿佛眼前充满了光芒。
故答案为: 从内容上看,“景物浮现在眼前”,这里的景物包括了绽放的梨花、有着精美水泥画的墙壁、独具特色的川北民居以及百年老梨树等村庄的标志性景象。这些景物构成了村庄独特而迷人的风貌,是村庄自然与人文之美的集合体现。“满眼是画” 描绘出村庄景色如同画卷一般优美、和谐且富有诗意,无论是梨花盛开的盛景,还是水泥画与民居建筑相互映衬的画面,都给人以美的享受与艺术的感染力,仿佛置身于一幅精心绘制的田园风光画中。“满眼是光” 则蕴含着多重寓意,一方面是指春日里阳光透过梨花洒下所带来的明亮与温暖的光线,给村庄蒙上了一层明亮而温馨的色调;另一方面也象征着村庄所蕴含的希望之光、活力之光,如老陈对水泥画技艺的传承与年轻人的学习继承,展现出村庄传统文化与技艺的传承活力,以及村庄凭借特色民居与梨树资源发展旅游等带来的发展希望之光。
(2024九上·长沙开学考)名著阅读
【片段一】
“呵——,没有口袋!你以为我不知道糟蹋面团这种坏事是谁干的!你以为你现在还能留在学校里 不,这回可饶不了你,上次是因为你母亲求我,才把你留下的,这次可该了解啦。从教室里滚出去!”他使劲揪住小孩的一只耳朵,把他推到走廊里,然后关上了教室的门。
【片段二】
卧床一个月之后,苍白瘦削的保尔终于站起来,迈着颤巍巍的双腿,扶着墙壁,在房间里试着走动。母亲搀着他走到窗口,他向路上望了很久。积雪融化了,小水洼闪闪发光。外面已经是乍暖还寒的早春天气了。紧靠窗户的樱桃树枝上,神气十足地站着一只灰胸脯的麻在,它不时用狡猾的小眼睛偷看保尔。“怎么样,冬天咱们总算热过来了吧 ”保尔用指头敲着窗户,低声说。
【片段三】
从这天起,保尔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暴风雨所诞生的》这本书的创作。他忘记了一切,完全被人物的形象迷住了,他第一次尝到了创作的痛苦,那些鲜明难忘的情景清晰地浮现在眼前,他却找不到恰当的词句表达,写出的东西苍白无力,缺少生气和激情。已经写好的部分,他必须逐宇逐句地记住,甚至整章整章地背诵。母亲愧愧不安地注视着儿子的工作,有时觉得他好像疯了。儿子写作的时候,她不敢走近他,胆怯地说:“你干点别的不好吗,哪有你这样的,写起来就没完没了……”对母亲的担心,他总是会心地笑一笑,并且告诉老人家,他还没有到完全“发疯”的程度。
【片段四】
小说已经写完了三章。保尔把它寄到敖德萨,给科托夫斯基师的老战友们看,征求他们的意见。但是原稿在寄回来的途中被邮局丢失了。六个月的心血白费了。这对保尔是一个很大的打击……
18.下面关于文段的理解与表述正确的一项( )
A.片段一中,保尔将烟末撒到了神父家的复活节面团里,被神父发现,充分地写出了保尔天真顽皮、活泼可爱的特点。
B.片段二中加点的“总算熬过来了",是保尔对麻雀说的,也是对自己说的,表现了他的乐观坚强。
C.片段三中的保尔在全身瘫痪,双目失明的情况下,拿起创作这个“新的武器",开始了新的生活,表现了保尔敢于挑战新事物的创新精神。
D.片段四中提到,“原稿在寄回来的途中被邮局丢失了",这个致命的打击击垮了保尔所有的信念。
19.作者在塑造保尔这一形象时,不仅突出了他的“钢铁品质”,还写了他面对生活的打击,也会表现出灰心、绝望、无助等情绪,这是否与书名中“钢铁”一词不符 请结合整本书说说你的看法。
【答案】18.B
19.不是。理由:真实性:一个完全无缺点的英雄形象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作者通过描写保尔的缺点和错误,使得这一形象更加真实可信。读者能够看到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波动的人物。复杂性:保尔既有坚韧不拔的一面,也有迷茫、困惑、犯错的时候。这种复杂性使得保尔的形象更加立体(丰富、丰满)。成长历程:描写保尔的缺点和错误,实际上也是展现他成长历程的一部分。在革命斗争和生活的磨砺中,保尔逐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努力改正,变得更加成熟和坚强。(如何从一个普通少年成长为勇敢的布尔什维克战士的最重要的历练。)启示:保尔的错误和缺点也为读者提供了启示。他通过自我反省和斗争,最终战胜了自己的弱点,成为一个更加完美的战士。可以激励读者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勇于面对自己的不足,不断追求进步和成长。所以,保尔身上的这些情绪,并不会与“钢铁”的主旨寓意不符。
【知识点】作品的基本内容;对作品的体验感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名著人物形象的把握,注意结合语言描写和故事的叙述,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2) 本题考查名著阅读的体验和感受。从名著的基本内容出发,结合作者的创作背景联系现实生活,表达观点明确,言之成理即可。
18.A.因为屡遭神父的辱骂和惩罚,保尔给神父家面团撒上烟末,体现了保尔敢于反抗的特点,“天真顽皮、喜欢恶作剧”表述有误;
B.正确;
C.片段三中保尔在全身瘫痪,双目失明的情况下,拿起创作这个“新的武器”,开始了新的生活,表现了保尔钢铁般的意志和战胜困难的决心,“表现了保尔敢于挑战新事物的创新精神”表述有误;
D.虽然原稿丢失对保尔是一个打击,但这个打击并没有击垮了他的所有信念。保尔在小说的创作过程中表现出了极大的毅力和坚持,“这个致命的打击击垮了保尔所有的信念”表述有误。
故答案为:B
19.本题考查名著阅读及人物形象分析。首先要回答并没有与书中“钢铁”一词不符,接下来谈看法。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小说中,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的成长历程充满了艰难与挑战。全书通过保尔的生活经历和内心世界的描写,展现了一个革命战士在逆境中不断成长和坚强的过程。书名中的“钢铁”象征着坚定的信念、不屈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保尔在面对生活的重重打击时,确实会有灰心、绝望和无助的情绪。这些情绪并不是与“钢铁这一象征相矛盾,而是成为锻造他坚韧性格的必要条件。正如钢铁需要在高温的熔炉中经受烈火和骤冷来炼成,保尔也需要经历生活的磨难和内心的挣扎,才能锤炼出坚不可摧的精神力量。如1927年,保尔已全身瘫痪,接着又双目失明,保尔也曾一度产生过自杀的念头,但他很快从低谷中走了出来。保尔在战争疾病等极端困难的环境下,逐渐培养出坚定的革命信念和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他的每一次挫折和失败每一次心灵的痛苦和挣扎,都是他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些经历使他从一个冲动、天真的少年成长为一个成熟的革命领导者。因此,保尔的灰心、绝望和无助并不是弱点,而是他成长道路上的必经之路。这些情感体验使他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真实,也使得他最终的转变和胜利更加令人信服和感动。这正是作者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想要表达的核心主题:在艰苦的环境中,通过不懈的努力和自我牺牲人可以磨练出像钢铁一样坚强的意志和品格。所以保尔身上的这些情绪,并不会与“钢铁”的主旨寓意不符。
故答案为:不是。理由:真实性:一个完全无缺点的英雄形象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作者通过描写保尔的缺点和错误,使得这一形象更加真实可信。读者能够看到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波动的人物。复杂性:保尔既有坚韧不拔的一面,也有迷茫、困惑、犯错的时候。这种复杂性使得保尔的形象更加立体(丰富、丰满)。成长历程:描写保尔的缺点和错误,实际上也是展现他成长历程的一部分。在革命斗争和生活的磨砺中,保尔逐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努力改正,变得更加成熟和坚强。(如何从一个普通少年成长为勇敢的布尔什维克战士的最重要的历练。)启示:保尔的错误和缺点也为读者提供了启示。他通过自我反省和斗争,最终战胜了自己的弱点,成为一个更加完美的战士。可以激励读者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勇于面对自己的不足,不断追求进步和成长。所以,保尔身上的这些情绪,并不会与“钢铁”的主旨寓意不符。
20.(2024九上·长沙开学考)人生如棋,我们不能做一旁的看客,需躬身入局。生活如酒,无论倒出苦辣酸甜,品出喜怒哀乐,我们都要勇敢地说:“让我来!”
请以“让我来”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根据要求作文;立意自定,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不少于600字;字迹工整,书写清楚,卷面整洁;文中不得出现真实人名、校名等。
【答案】让我来
在岁月的长河中,总有一些时刻,需要有人挺身而出,坚定地说出:“让我来。” 这不仅仅是一句简单的话语,更是一种无畏的担当,一种对责任与使命的庄重承诺。
记忆的时针拨回到那个骄阳似火的夏日,社区组织了一场关爱孤寡老人的志愿活动。当负责人提及有几位老人的住所卫生状况堪忧,且需要有人帮忙修缮破旧的房屋设施时,众人面面相觑,皆面露难色。我望着那炽热的阳光,心中也有一丝犹豫,但看到那些老人孤苦无依的模样在脑海中浮现,我深吸一口气,向前一步说道:“让我来。”
走进老人那狭小而又昏暗的屋子,一股闷热与霉味扑面而来。我强忍着不适,卷起袖子便开始打扫。蜘蛛网在墙角肆意蔓延,灰尘如同顽固的士兵,紧紧地附着在每一个角落。我挥动着扫帚,仿佛在与这些衰败的痕迹作战。汗水湿透了衣衫,顺着脸颊滑落,滴落在满是灰尘的地面上,溅起一朵朵小小的 “泥花”。当清理到窗户时,厚厚的污垢几乎遮蔽了外面的阳光,我用清洁剂一遍又一遍地擦拭,手臂酸痛不已,但我咬牙坚持,终于让阳光重新照进了屋子。在修缮房屋设施时,面对那摇摇欲坠的桌椅和漏水的水龙头,我从起初的手忙脚乱,到逐渐镇定自若地使用工具,钉子一次次钉入木板,扳手一次次拧紧螺母,仿佛是在为老人的生活重新加固希望的堡垒。看着老人那满是皱纹的脸上绽放出感激的笑容,我第一次深刻地体会到 “让我来” 所蕴含的力量,它能驱散孤独与困苦的阴霾,为他人带来光明与温暖。
又想起学校组织的科技创新大赛,我们小组的项目是设计一款能够辅助残疾人出行的智能轮椅。在研发过程中,遇到了重重技术难题,代码编写的错误、传感器的不稳定以及机械结构的不合理等问题如同一座座大山横亘在我们面前。团队成员们陷入了焦虑与迷茫之中,士气逐渐低落。我深知这个项目对于残疾人群体的意义重大,如果就此放弃,那么那些期待借助科技改善生活的残疾人将会继续面临出行的困境。于是,我在一次小组讨论会上,目光坚定地看着大家说:“让我来重新梳理代码逻辑,查找问题所在。” 此后的日子里,我日夜泡在图书馆和实验室里,查阅大量资料,一行一行地检查代码,反复调试传感器。在无数次的失败与重试后,终于找到了问题的关键所在,成功解决了代码和传感器的问题。那一刻,我领悟到 “让我来” 是在团队陷入困境时的中流砥柱,是不畏惧困难与挫折,勇于探索和攻坚的精神体现,它能引领团队冲破黑暗,走向成功的彼岸。
“让我来”,这三个字在国家面临重大挑战时,更是被无数英雄儿女用热血与生命诠释得淋漓尽致。在抗洪救灾的战场上,洪水如猛兽般肆虐,淹没了无数的家园和田地。子弟兵们闻令而动,毫不犹豫地跳入湍急的洪流中,用自己的身躯筑起一道道坚固的防线。他们在齐腰深甚至更深的洪水中,扛着沙袋,日夜奋战,喊出的那一声声 “让我来”,成为了受灾群众心中最安心的力量。在抗疫的最前线,医护人员们不顾个人安危,主动请缨,逆行出征。他们告别家人,穿上厚重的防护服,走进那充满未知与危险的隔离病房。面对患者那无助的眼神和肆虐的病毒,他们用温柔的话语和精湛的医术给予患者希望与生机,每一个 “让我来” 的背后,都是对生命的敬畏与守护,是舍小家为大家的伟大情怀。
“让我来”,它是一种主动的姿态,是一种奉献的精神,是一种将个人命运与他人、与集体、与国家紧密相连的使命感。在生活的舞台上,无论角色大小,只要我们勇敢地说出 “让我来”,便能在担当与奉献中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绚烂光彩,书写出无愧于时代的壮丽篇章。让我们都怀揣着这份勇气与决心,在需要的时刻,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让 “让我来” 成为我们生命中最嘹亮的号角。
【知识点】全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材料以 “人生如棋”“生活如酒” 为喻,引出 “让我来” 这一核心主题,强调在人生与生活中要积极主动参与,勇于担当,而非袖手旁观。本题是一篇命题作文。
【题干分析】①材料中 “人生如棋,我们不能做一旁的看客,需躬身入局”,这里的 “躬身入局” 就是积极投身到人生的各种境遇与挑战中,不逃避,主动应对,意味着把自己当作主角而非旁观者,去经历、去拼搏。“生活如酒,无论倒出苦辣酸甜,品出喜怒哀乐,我们都要勇敢地说:‘让我来!’” 说明生活充满各种滋味,而 “让我来” 体现出一种面对生活的无畏勇气,无论是面对苦难还是享受快乐,都主动去接纳、去体验、去处理。②写作思路:“是什么” 可以阐述 “让我来” 所代表的积极主动、勇于担当的精神品质在生活中的具体表现,如在家庭中主动承担家务、在团队中主动揽下重任等;“为什么” 可以分析这种 “让我来” 的精神为何重要,例如它能促进个人成长、增强团队凝聚力、推动社会进步等;“怎么做” 可以探讨如何培养和践行 “让我来” 的精神,像树立责任感、克服恐惧心理、提升自身能力等。学生容易出现的写作误区在于可能事例叙述过于冗长琐碎,而缺乏对 “让我来” 精神内涵的深入挖掘,或者在论述过程中重点不突出,各部分篇幅分配不合理。作文开头可以采用情景式或引用式,如描绘一个需要有人挺身而出的场景引出 “让我来”,或者引用名言警句强调担当的重要性;事例素材可从个人成长经历、名人轶事、社会热点事件等多方面选取,如抗疫中众多医护人员主动请缨奔赴一线、科学家主动承担科研难题攻克任务等;结尾可以总结全文,再次强调 “让我来” 精神的价值与意义,呼吁人们在生活中积极践行,也可以展望未来,表达自己秉持 “让我来” 精神去迎接更多挑战的决心。
【立意提取】
1.担当与成长:
2.奉献与价值
例文:
让我来
在岁月的长河中,总有一些时刻,需要有人挺身而出,坚定地说出:“让我来。” 这不仅仅是一句简单的话语,更是一种无畏的担当,一种对责任与使命的庄重承诺。
记忆的时针拨回到那个骄阳似火的夏日,社区组织了一场关爱孤寡老人的志愿活动。当负责人提及有几位老人的住所卫生状况堪忧,且需要有人帮忙修缮破旧的房屋设施时,众人面面相觑,皆面露难色。我望着那炽热的阳光,心中也有一丝犹豫,但看到那些老人孤苦无依的模样在脑海中浮现,我深吸一口气,向前一步说道:“让我来。”
走进老人那狭小而又昏暗的屋子,一股闷热与霉味扑面而来。我强忍着不适,卷起袖子便开始打扫。蜘蛛网在墙角肆意蔓延,灰尘如同顽固的士兵,紧紧地附着在每一个角落。我挥动着扫帚,仿佛在与这些衰败的痕迹作战。汗水湿透了衣衫,顺着脸颊滑落,滴落在满是灰尘的地面上,溅起一朵朵小小的 “泥花”。当清理到窗户时,厚厚的污垢几乎遮蔽了外面的阳光,我用清洁剂一遍又一遍地擦拭,手臂酸痛不已,但我咬牙坚持,终于让阳光重新照进了屋子。在修缮房屋设施时,面对那摇摇欲坠的桌椅和漏水的水龙头,我从起初的手忙脚乱,到逐渐镇定自若地使用工具,钉子一次次钉入木板,扳手一次次拧紧螺母,仿佛是在为老人的生活重新加固希望的堡垒。看着老人那满是皱纹的脸上绽放出感激的笑容,我第一次深刻地体会到 “让我来” 所蕴含的力量,它能驱散孤独与困苦的阴霾,为他人带来光明与温暖。
又想起学校组织的科技创新大赛,我们小组的项目是设计一款能够辅助残疾人出行的智能轮椅。在研发过程中,遇到了重重技术难题,代码编写的错误、传感器的不稳定以及机械结构的不合理等问题如同一座座大山横亘在我们面前。团队成员们陷入了焦虑与迷茫之中,士气逐渐低落。我深知这个项目对于残疾人群体的意义重大,如果就此放弃,那么那些期待借助科技改善生活的残疾人将会继续面临出行的困境。于是,我在一次小组讨论会上,目光坚定地看着大家说:“让我来重新梳理代码逻辑,查找问题所在。” 此后的日子里,我日夜泡在图书馆和实验室里,查阅大量资料,一行一行地检查代码,反复调试传感器。在无数次的失败与重试后,终于找到了问题的关键所在,成功解决了代码和传感器的问题。那一刻,我领悟到 “让我来” 是在团队陷入困境时的中流砥柱,是不畏惧困难与挫折,勇于探索和攻坚的精神体现,它能引领团队冲破黑暗,走向成功的彼岸。
“让我来”,这三个字在国家面临重大挑战时,更是被无数英雄儿女用热血与生命诠释得淋漓尽致。在抗洪救灾的战场上,洪水如猛兽般肆虐,淹没了无数的家园和田地。子弟兵们闻令而动,毫不犹豫地跳入湍急的洪流中,用自己的身躯筑起一道道坚固的防线。他们在齐腰深甚至更深的洪水中,扛着沙袋,日夜奋战,喊出的那一声声 “让我来”,成为了受灾群众心中最安心的力量。在抗疫的最前线,医护人员们不顾个人安危,主动请缨,逆行出征。他们告别家人,穿上厚重的防护服,走进那充满未知与危险的隔离病房。面对患者那无助的眼神和肆虐的病毒,他们用温柔的话语和精湛的医术给予患者希望与生机,每一个 “让我来” 的背后,都是对生命的敬畏与守护,是舍小家为大家的伟大情怀。
“让我来”,它是一种主动的姿态,是一种奉献的精神,是一种将个人命运与他人、与集体、与国家紧密相连的使命感。在生活的舞台上,无论角色大小,只要我们勇敢地说出 “让我来”,便能在担当与奉献中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绚烂光彩,书写出无愧于时代的壮丽篇章。让我们都怀揣着这份勇气与决心,在需要的时刻,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让 “让我来” 成为我们生命中最嘹亮的号角。
【点评】主题鲜明,紧扣中心:文章紧紧围绕 “让我来” 这一主题展开,通过社区关爱孤寡老人、学校科技创新大赛以及抗洪救灾、抗疫等多个事例,从不同层面深入阐述了 “让我来” 所代表的担当、奉献、责任与使命等丰富内涵,使主题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让读者深刻感受到这一精神在不同场景下的强大力量和重要意义。事例丰富,详略得当:作者精心选取了多个具有代表性的事例,涵盖了个人、团队以及国家层面的经历,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在叙述过程中,对社区志愿活动和学校科技创新大赛的事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写,如在描写社区活动时,对打扫卫生和修缮房屋的细节刻画细致入微,让读者能真切地感受到其中的艰辛与不易;而对于抗洪救灾和抗疫等宏大事件,则以简洁而有力的语言概括其精神实质,做到了详略得当,既突出重点,又全面地展现了主题。情感真挚,感染力强:文章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对 “让我来” 这种精神的崇敬与赞美之情,在描述各个事例时,能够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如在讲述孤寡老人露出感激笑容时自己内心的触动,在解决科技创新难题后的领悟等,使读者能够深刻体会到作者在践行 “让我来” 过程中的情感变化,从而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容易引发读者的共鸣,让读者也能深刻理解并认同这种担当精神的价值。
1 / 1湖南省长沙市雅境中学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开学测试试卷
1.(2024九上·长沙开学考)小雯同学善于在语境学习中掌握字词,下面是她积累的一段文字。请阅读并选出说法正确的一项( )
夏日的午后,静坐书房,(zào) 动的心伴随着清茶在水中轻盈起舞,随后慢慢沉静。摊开一本新书,那淡淡的书香,交融着袅绕的茶香,悄悄地(mí)漫开来。顿时让整个书房清香四溢,颇有春意盎然之感。这沁人心脾的茶香犹如一支兴奋剂,不觉间唤醒了烈日下沉睡的书房,也兴奋了书房中那伏案而作的读书人。
A.“(zào)动”写作“躁动” “袅绕”的“绕”读“rǎo” “(mí) 漫”写作“弥漫” “沁人心脾”的“沁”读“qìng”
B.“(zào) 动”写作“燥动” “袅绕”的“绕”读“rào” “(mí)漫”写作“迷漫” “沁人心脾”的“沁”读“qìn”
C.“(zào) 动”写作“躁动” “袅绕”的“绕”读“rào” “(mí) 漫”写作“弥漫” “沁人心脾”的“沁”读“qìn”
D.“(zào)动”写作“燥动” “袅绕”的“绕”读“rǎo” “(mí)漫”写作“迷漫” “沁人心脾”的“沁”读“qìng”
2.(2024九上·长沙开学考) 小雯同学积累了本学期重点古诗文,请你协助完成下面的整理单。
古诗文整理单
整理角度 安得广厦千方间,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忧时伤世。
黄发垂髫, 。(陶渊明《桃花源记》) 老少相和,其乐融融。
,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鼓励又让你乐观对待人生,空间上的距离永远隔不断心灵的联系。
3.(2024九上·长沙开学考)小雯觉得病句和标点符号题不太好确定答案,请你帮助她找到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抗病毒口服液的主要成分是板蓝根、石膏、芦根等配制而成的。(将“配制而成的”删掉)
B.中国共产党在攻坚克难中壮大、在历经磨难中成长、在内忧外患中诞生,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性有着刻骨铭心的认识。(将“在历经磨难中成长”与“在攻坚克难中壮大”互换位置)
C.我非常荣幸地接受《瞭望》周刊授予我的“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
D.“但是,”他把握十足地说:“不必为此烦恼一―静下心来一―不要浮躁一―他们虽已扬尘远去,可不久就会消失在我们身后的。”
4.(2024九上·长沙开学考)“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是我国古典诗歌的特点。请你依据示例,帮助小雯同学为郑板桥的《竹石》写一段解说词。(不超80字)
题目 惠崇春江晚景(其一) 竹石
作者 苏轼 郑板桥
内容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解说词 静静的江岸上绿竹潇潇,在青翠嫩绿的竹林外点缀着三两枝桃花。溪水碧波里,两只鸭子正在欢乐地嬉戏,它们已经率先感受到了春水的温暖。整首诗洋溢着春日勃勃的生机。
5.(2024九上·长沙开学考)学校开展“诗苑漫步,以诗会友”的主题活动,请你帮小雯完成后面的问题。
(1)生活从不缺诗意,请写出下列诗句中描绘的活动名称。
①共骇群龙水上游,不知原是木兰舟。
②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③一丈竹竿三丈线,何处鲤鱼来上钩。
(2)小组同学将积累的古诗辑录在了一起,请仿照示例,帮助他们完成这项工作。
古诗中的“雨” 古诗中的“花” 古诗中的“① 。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② 。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作尘。 ③ 。
(3)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古诗词的掌握情况,小雯级组织了一次问卷调查活动,从以下的一份问卷调查中你得到了什么结论
A. 你积累古诗词的原因是什么 答:为了应付考试。
B. 你背诵积累古诗词的效果怎样 答:会背但不知道它的意思。
C.你是否经常主动积累古诗词名句 答:在老师提醒下积累。
D. 在解答古诗词赏析过程中,你遇到怎样的困难 答:理解题意。
E. 你平时在什么情况下积累诵读古诗词 答:老师要求。
结论: 。
(2024九上·长沙开学考)古诗词鉴赏
润南园即事贻皎上人①
孟浩然
弊庐在郭外,素②产唯田园。左右林野旷,不闻朝市喧。
钓竿垂北涧,樵唱入南轩。书取出栖事,将寻静者③论。
【注释】①皎上人:僧人名皎。②素:旧的。③静者:这里指皎上人。
6.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弊庐”“素产”两个意象生动动自然,其隐含着诗人归隐田园的志趣和淡泊的心境。
B.颔联中的“不闻”二字,体现了诗人内心的平静,同时也表现出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C.颈联对仗工整、诗人用极其流畅的笔调,描写了乡野间悠闲自在、安适无忧的田园生活。
D.本诗以情开篇,诗风恬淡,色调清丽,诗语自然纯净,充分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愉悦之感。
7.“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本诗的画面描写极具特色,学习小组对其进行了探究,以下是他们本次探究的内容,请你帮助他们完成下面的表格。
画面提示 ①左右林野旷,不闻朝市喧。
②钓竿垂北涧,樵唱入南轩。 请展开想象,从①②中任选一组展现其中的画面
情感表达 诗人通过描写其居住地环境的① 。表现出田园生活的乐趣,表达诗人内心的淡泊、宁静,以及对田园生活的② 之情。
(2024九上·长沙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史可法,宇宪之,祥符人。举崇祯元年进士,投西安府推官,稍迁户部主事,历员外郎、郎中。可法短小精悍,面黑,目烁烁有光。可法廉信,与下均①劳苦。军行士不饱不先食未投衣不先御以故得士死力。
十七年四月朔,闻贼犯阙②,誓师勤王③。渡江抵浦口,闻北都既陷,缟衣发丧。风阳总督马士英潜与阮大铖计议,主立福王。群臣入朝,王色赫④欲避。可法曰:“王毋避,宜正受。”既朝,议战守。可法曰:“王宜素服郊次,发师北征,示天下以必报仇之义。”王唯唯。
总兵官高杰居扬州,桀骛甚。可法开诚布公,导以君臣大义。杰大感悟,奉约束。杰帅师北征,至睢州,为许定国所杀。部下兵大乱,屠睢旁近二百里殆尽。变闻,可法流涕顿足叹曰:“中原不可为矣。”逆如徐州。
依报吁眙已降大清,可法一日夜奔还扬州。大清兵大至,薄城下,城逆破。可法自不殊⑤,一参将拥可法出小东门,逆被执。可法大呼曰:“我史督师也。”逆杀之。可法年四十余,无子,其妻欲置妾。太息曰:“王事方股,敢为儿女计乎!”可法死,逾年,家人举袍纺⑥招魂,葬于扬州郭外之梅花岭。
(节选自《明史·史可法传》,有删减)
【注】①均:同等,此为动词,指共同承担。②阙:宫门、城门两侧的高台,中间有道路,台上起楼观。借指朝廷,也借指京城。③勤王:指君主的统治受到威胁而动摇时,臣子起兵款援王朝。④赫:因羞愧而脸红。⑤殊:死亡。⑥袍纺:朝服和手板。品官朝觐君王时使用。
8.下面对文中加点字词的理解或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迁”在文言文中有“迁移、变动、调动、流放、贬谪”等含义,“稍迁户部主事”中的“迁”与《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迁”含义不相同。
B.“风阳总督马士英潜与阮大铖计议”中的“潜”本义为“隐藏在水面下活动”,此处可引中为“偷偷地,私下里”。
C.“方”在古文中有“正,正在”“刚刚,才”等含义,“王事方股”中的“方”应为“正”的意思。
D.“葬于扬州郭外之梅花岭”中的“之”与《马说》中“策之不以其道”的“之”含义相同。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语句的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军行/士不饱不先食/未授衣不先御/以故得士死力
B.军行士不饱/不先食/未授衣不先御/以故得士死力
C.军行/d不饱不先食/未授/衣不先御以故得士死力
D.军行士不饱不先食/未授/衣不先御以故/得士死力
10.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王宜素服郊次,发师北征,示天下以必报仇之义。
11.史可法被誉为民族英雄,在他的衣冠冢前有一副对联“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激励了无数人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你如何评价史可法呢 请结合原文内容作答。
(2024九上·长沙开学考)非文学作品阅读
【材料一】
①什么是文化自觉、文化自信 就是在潜意识中,对自己的文化有一种虔诚的信仰,对自己的历史有一种自觉的传承。
②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消费者开始购买国货。近年来走红的故宫文创、国风彩妆等国潮产品,折射出新一代消费者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感。国潮产品的流行很大程度上缘于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寻根热情。“国潮消费的兴起也是中国文化自信崛起的表现。”
③但很多令人眼花缭乱的国潮产品对传统文化的开发利用仍然是浅层次的,往往重其表而轻其里。比如,一些品牌对于国潮的理解还停留在龙凤、图腾、繁体字上,甚至从古代随意挑选一个物件并将其化作具体“符号”印在服饰上,再染上年画风格的配色,就为自己打出国潮的噱头。这些附庸风雅的产品根本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国潮产品,说白了,不过是把传统文化当作装点门店的“包装纸”。
④国潮不是一种简单的包装,而是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的深度融合,是一种精神哲学和文化信仰。国潮产品要想获得持久的生命力,需要在对传统文化认知、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其进行深度提炼萃取,解决好“体”与“用”的关系,即传统文化到底是品牌营销的策略手段,还是产品应该具有的内在品质。如果把传统文化当作创造经济价值的手段,把国潮产品生产等同于一般的工业化制造,那就矮化了国潮的社会价值与精神意义。
(编自唐尚书《国潮不是一种简单的文化包装》,有改动)
【材料二】
①在湖南永州地区,妇女中间流传着一种被称为“女书”的古文字,是由几千年前江永的一群女孩创造的。她们不甘于活成世人规定的样子,也想在世界上留下她们生命的痕迹,表达自己的悲欢离合,干是她们以竹蔑为笔,以锅底灰为墨,创造出世界上唯一的女性专用的文字——女书。
②由于女书极为独特,因此有“山中的野玫瑰”“中国汉语文字历史上的奇迹”之美誉,2002年被列入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2005年以“全世界最具性别特征文字”入选《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2006年女书习俗被列为中国非物质性文化遗产名录。作为全世界唯一的女文字,女书不仅显示出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更为人类文明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③古时候,在主人去世后,女书作品往往会成为殉葬品焚烧或掩埋,而留存于世的作品极少;如今,几乎人人识字,当地女性的文化水平提高甚多,因此也就不再需要这种专属于女性的文字了。自1983年女书被全世界熟知后,保护女书的工作就在不断进行。但在2004年,随着最后一位女书老人的谢世,女书的传承人才紧缺,加之人们对女书文字知之甚少,女书文字已濒临消亡,为此学界提出了“中国女书文化抢救工程”。
(摘编自网络)
12.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购买国货的潮流兴起,文创产品的层出不穷,表明只要人们保持对传统文化的寻根热情就能促使国潮产品流行,国潮消费的兴起也是中国文化自信崛起的表现。
B.我们对自己的文化应保持一种虔诚的信仰,对自己的历史有一种自觉的传承。
C.唐尚书先生认为现在一些品牌产品重在装饰它的包装,着重运用精美图形、繁体字等方式来增强其文化特色,这些都不过是附庸风雅、装点门面的行为。
D.女书文字体现出女性意识的觉醒,对女性生命价值的追求,它是世界上唯一的女性专用的文字。可惜的是,虽然国家和个人都做了很多努力,但女书仍面临着濒临消失的危机。
13.根据上述材料,下列分析或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化白觉、文化自信就是在客观意识中,对自己的文化有一种虔诚的信仰,对自己的历史有一种自觉的
B.国潮产品的流行缘于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寻根热情。
C.国潮是一种简单的包装,是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的深度融合,是一种精神哲学和文化信仰。
D.作为全世界唯一的女文字,女书不仅显示出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更为人类文明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4.请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江永女书濒临消失的原因。
(2024九上·长沙开学考)现代文阅读
绽放的梨花
李汀
①春风拂面,梨花仿佛一夜间绽开,满村弥漫着淡淡的梨花香。梨花摇曳处,几位老人在梨花丛里给花投粉,一手拿细竹签,一手拿花粉瓶。阳光下蜜蜂舞动,梨花颤动,好一派生机盎然。
②我问:“老人家,辛苦吗 ”老人从花丛里探出头笑呵呵地说:“授粉是轻松活儿,你没见老陈干的大家伙呢。”
③老陈是谁 干啥大家伙呢 老人几步从梨花丛里跨出来,头发上还飘着两三瓣梨花:“走,去看嘛。”来到一处老院子墙壁边,老人指着站在墙壁钢管架上正在忙碌的另一位老人说:“这就是老陈,搞水泥画的,干的大家伙嘛。”
④只见钢管架子上的老人一会儿弯腰,一会儿在墙上比划。我担心地问:“您好大年纪了 注意安全哦。”老人头也不回地说:“八十了,干习惯了,安全着呢。”
⑤“八十了,还干这个呀 ”我还是有些担心。老人直起腰,回转身子,笑眯眯地说:“八十咋了 这我都干四十年了。”
⑥只见老陈先是在墙面上用铅笔勾勒出一棵树,又在树下添上几间芥草屋。我问:“这是画什么呢 ”老人依然笑眯地说:“画迎客松呢。这家主人的儿子选好日子要结婚了,送点什么呢 就想着还是送他一幅水泥画。迎客是迎,迎新娘子也是迎,祝福婚姻像迎客松一样长青不老。”
⑦说话间,只见老陈把草图改了一遍又一遍,已经可以看见迎客松的雏形了。他手上没停,嘴里念叨着:“涂在墙上的东西,不敢马虎,要精益求精呢。”我夸奖道:“已经很好了。”老陈说:“这手上的功夫,自己心里清楚,要过得了自己这一关。”
⑧眼看草图已经打好,老陈把混合好的水泥砂浆,沿着墙上草图的线条开始一层层往上堆砌。树根处用抹刀一边涂抹,一边用刀尖抹出细致的根部纹路来。在涂抹松树树叶时,为了防止水泥脱落,老陈又在墙上钉上钉子,将堆砌好的块状水泥,用小抹刀一点点雕刻出茂盛的枝叶形状。抹刀在一堵墙上来回舞动,叮当作响。刀到,知深浅:刀到,景致出。水泥砂浆在他手里像是有了生命一样,一会儿变出满枝活灵活现的树叶,一会儿变成栩栩如生的蜿蜒树根。仿佛那水泥砂浆就是一砚浓墨,老陈是在用这浓墨泼绘。一会儿,一棵松树的古老坚韧气息和生机勃勃的生命力,便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这面墙上。
⑨我惊讶地问:“这水泥砂浆是特殊材料吗 这么听话。”老陈衣服手上脸上沾着点点砂浆,笑着说:“啥子特殊材料 只是说水泥标号要高,沙子要用细沙。然后按比例混合好,就行了。”
⑩老陈一边干,一边语气自豪地跟我介绍:“我们村有三件老物件。第一件就是这老水泥画,家家户户墙上都有一幅,有的是松鹤延年,有的是福禄寿喜,有的是柿柿如意,不重样。我爱上这水泥画也是偶然机会。大概四十年前,我所在的厂子获得省先进称号,厂长让我在大门上写上‘省先进企业'。为了留得久一些,我就想到做成水泥字。做成后,我就想,水泥能写字,也能作画。从此,我就自己琢磨研究,爱上这水泥画了。这老手艺,村里几个年轻人也喜欢,跟我学上了呢。”
第二件是啥 我急于知道。老陈从钢管架上下来说:“别急嘛。这画正好需要时间沉淀。走,带你在村子里转一图。”
村子四百多户人家,全是清一色的老房子。白色工字脊,白墙壁,红门窗,褐色线条勾勒……我有些惊讶:“村子里全是老房子 ”
老陈笑答:“识货。这就是我们村的第二件老物件了。穿斗小青瓦、白墙坡屋顶的川北民居,凭着这,我们这的古村落名声在外呢。”
一处房子周围果树环绕,梨花李花正开,房顶爬满爬山虎。老陈有些自豪地说:“这房子就是我家的,冬暖夏凉。”他拿来木板凳,让我坐在几棵老梨树下。阳光从雪白梨花间透下来,亮亮的,暖暖的。我笑着说:“这第三件嘛,我猜是这老梨树了。”老陈不急不慢,点头应道:“这老梨树上百年了,村里这种上百年的梨树有两百多棵。除了卖梨子,还有不少人来我们这赏花品梨。这老梨树是我们当之无愧的老物件呢。”坐在这绿树掩映、梨花绽放的老房子边,我不由回想起第一次进村的情景。景物浮现眼前,一时间,满眼是画,满眼是光。
15.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第①段运用环境描写,写了村庄梨花绽放、老人授粉、蜜蜂飞舞等生机盎然的场景,为全文奠定轻松、美好,充满生机的感情基调:
B.文章第①段运用补叙,补充交代了老陈爱上水泥画的原因,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使老陈这一人物形象更丰满。
C.“阳光从雪白梨花间透下来,亮亮的,暖暖的。”“亮亮的”既指阳光从梨花间透下来,斑驳的亮光,也指乡村发展一片光明
D.老陈向“我”介绍他们村有三件老物件:水泥画、川北民居和老梨树,其中水泥画最终还是会失传。
E.文章标题“绽放的梨花”意蕴丰富,既实指古老村落里的梨花,也指水泥画、老房子等传统技艺与物件,还指如梨花一样高尚的品质。
16.请从描写的角度赏析文中第③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
只见老陈先是在墙面上用铅笔勾勒出一棵树,又在树下添上几间茅草屋。
17.谈谈你对结尾“景物浮现在眼前,一时间,满眼是画,满眼是光”这句话的理解。
(2024九上·长沙开学考)名著阅读
【片段一】
“呵——,没有口袋!你以为我不知道糟蹋面团这种坏事是谁干的!你以为你现在还能留在学校里 不,这回可饶不了你,上次是因为你母亲求我,才把你留下的,这次可该了解啦。从教室里滚出去!”他使劲揪住小孩的一只耳朵,把他推到走廊里,然后关上了教室的门。
【片段二】
卧床一个月之后,苍白瘦削的保尔终于站起来,迈着颤巍巍的双腿,扶着墙壁,在房间里试着走动。母亲搀着他走到窗口,他向路上望了很久。积雪融化了,小水洼闪闪发光。外面已经是乍暖还寒的早春天气了。紧靠窗户的樱桃树枝上,神气十足地站着一只灰胸脯的麻在,它不时用狡猾的小眼睛偷看保尔。“怎么样,冬天咱们总算热过来了吧 ”保尔用指头敲着窗户,低声说。
【片段三】
从这天起,保尔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暴风雨所诞生的》这本书的创作。他忘记了一切,完全被人物的形象迷住了,他第一次尝到了创作的痛苦,那些鲜明难忘的情景清晰地浮现在眼前,他却找不到恰当的词句表达,写出的东西苍白无力,缺少生气和激情。已经写好的部分,他必须逐宇逐句地记住,甚至整章整章地背诵。母亲愧愧不安地注视着儿子的工作,有时觉得他好像疯了。儿子写作的时候,她不敢走近他,胆怯地说:“你干点别的不好吗,哪有你这样的,写起来就没完没了……”对母亲的担心,他总是会心地笑一笑,并且告诉老人家,他还没有到完全“发疯”的程度。
【片段四】
小说已经写完了三章。保尔把它寄到敖德萨,给科托夫斯基师的老战友们看,征求他们的意见。但是原稿在寄回来的途中被邮局丢失了。六个月的心血白费了。这对保尔是一个很大的打击……
18.下面关于文段的理解与表述正确的一项( )
A.片段一中,保尔将烟末撒到了神父家的复活节面团里,被神父发现,充分地写出了保尔天真顽皮、活泼可爱的特点。
B.片段二中加点的“总算熬过来了",是保尔对麻雀说的,也是对自己说的,表现了他的乐观坚强。
C.片段三中的保尔在全身瘫痪,双目失明的情况下,拿起创作这个“新的武器",开始了新的生活,表现了保尔敢于挑战新事物的创新精神。
D.片段四中提到,“原稿在寄回来的途中被邮局丢失了",这个致命的打击击垮了保尔所有的信念。
19.作者在塑造保尔这一形象时,不仅突出了他的“钢铁品质”,还写了他面对生活的打击,也会表现出灰心、绝望、无助等情绪,这是否与书名中“钢铁”一词不符 请结合整本书说说你的看法。
20.(2024九上·长沙开学考)人生如棋,我们不能做一旁的看客,需躬身入局。生活如酒,无论倒出苦辣酸甜,品出喜怒哀乐,我们都要勇敢地说:“让我来!”
请以“让我来”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根据要求作文;立意自定,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不少于600字;字迹工整,书写清楚,卷面整洁;文中不得出现真实人名、校名等。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躁动”的“躁”应读作“zào”,“躁动”的“躁”不能写作“燥热”的“燥”;“袅绕”的“绕”应读作“rào”;“弥漫”的“弥不能写作“迷人”的“迷”;“沁人心脾”的“沁”应读作“ qìn”。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重要词语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要求学生在平时对教材中所涉及的重要的字、词准确的识记,加强积累。
2.【答案】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并怡然自乐;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
【解析】【分析】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体现了杜甫在自身困苦的情况下仍心系天下寒士,忧时伤世的情怀。《桃花源记》里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描绘出桃花源中老人小孩都安适愉快、和乐融融的生活景象。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意思是只要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即使远在天涯,也好像近邻一样,表达出对友人的鼓励,让友人乐观对待与自己空间距离上的分离,因为心灵的联系不会被隔断。
故答案为: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并怡然自乐;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3.【答案】D
【知识点】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
【解析】【分析】ABC.正确;
D.提示语在两句话的中间,用逗号,“说”后面应该用逗号来断句,不应使用冒号。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解答此题应掌握的知识点为几种常见的病句类型: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意不明等。通读句子,寻找具有常见病句类型标志性的词或短语做出判断。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通过压缩句子,分析句子的成分(主、谓、宾、定、状、补)方法,找出病因。
4.【答案】示例:竹子紧紧扎根在岩石缝中,任凭风吹雨打,依然坚定挺立,它那顽强的精神,让人感受到生命的坚韧。
【知识点】见解表述;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诗歌内容赏析和解说词。作答时围绕着图画作品《竹石图》的内容,结合古诗中对竹子特点的描写和主旨作答即可。示例:一丛翠竹长在突兀嶙峋的石壁上,努力顽强地生长着,向人们展示着顽强与坚韧,郑板桥先生借物喻人,通过吟咏立根于破岩中的劲竹,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绝不随波逐流的高尚情操。
故答案为:示例:竹子紧紧扎根在岩石缝中,任凭风吹雨打,依然坚定挺立,它那顽强的精神,让人感受到生命的坚韧。
【点评】本题考查解说词。解说词是对人物、画面、展品或旅游景观进行讲解、说明、介绍的一种应用性文体。解答时要求语句优美,言简意赅,表意清晰流畅。
5.【答案】(1)赛龙舟;放风筝;钓鱼
(2)示例:草;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3)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缺乏主动性和深入理解,主要依赖于老师和考试的要求进行积累,且背诵后不理解其意思,在古诗词赏析过程中也面临理解题意的困难。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其他常识;古诗词曲作品给人的启示和道理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积累。①根据“群龙水上游"“木兰舟”可知,这是端午节赛龙舟的活动,把龙舟竞渡比作群龙水上游,很形象生动。②根据“东风”“放纸鸢”可知,这是放风筝的活动。古代风筝一般是用纸糊的,大多像鸢鸟的形状,因此又把风筝称为“纸鸢”③根据“一丈竹竿”“三丈线”“鲤鱼来上钩”可知,这是钓鱼的活动。
(2)本题考查综合读写。分门别类辑古诗,仿照示例,将表格内容填写完整。先分出某一类,然后再写出相应诗句即可。诗句要书写正确,没有错别字。如:古诗中的“草”,诗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3)A.表明学生积累古诗词的主要动机是为了应付考试,这反映出学生在积累古诗词时更多是出于外在的考核压力,而非出于自身对古诗词真正的喜爱或内在的文化素养提升需求等主动意愿。
B.“会背但不知道它的意思” 体现出学生背诵古诗词仅仅停留在机械记忆层面,对于诗词内涵、意境等深层次的理解较为欠缺,积累效果不够理想,未能真正领悟古诗词所蕴含的丰富文化价值。
C.“在老师提醒下积累” 突出了学生积累古诗词缺乏主动性,需要依靠老师的督促才能进行,没有形成自主积累古诗词的良好习惯和意识。
D.“理解题意” 是学生在解答古诗词赏析时遇到的困难,进一步说明了学生在理解古诗词这一关键环节比较薄弱,影响了他们对古诗词的赏析能力以及更深入地掌握古诗词知识。
E.“老师要求” 再次强调了学生积累诵读古诗词的行为是依赖于老师的外在要求,侧面印证了学生自身主动去积累、诵读古诗词的积极性不高这一状况。写作思路:综合各个选项所反馈的信息,得出一个整体的关于学生古诗词掌握情况的结论。可以从学生的积累动机、积累习惯、理解能力等方面进行概括总结,阐述学生在古诗词学习过程中呈现出的被动、理解不足等特点。容易出现的误区在于只是简单罗列各选项内容,而没有进行有效的归纳整合,不能提炼出一个核心的、综合性的结论,或者结论偏离了问卷所反映的主要问题方向。
故答案为:赛龙舟;放风筝;钓鱼;(2)示例:草;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3)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缺乏主动性和深入理解,主要依赖于老师和考试的要求进行积累,且背诵后不理解其意思,在古诗词赏析过程中也面临理解题意的困难。
【点评】(1)本题考查文化常识。文化常识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天文、历法、地理、官职、科举礼仪、称谓、名号等。解答这类题目,要有扎实的语文基本功。要求我们要养成多读书、多积累的好习惯。
(2)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3)本题考查理解诗句。解答时从分析诗句中描写的意象入手,把握诗句的基本内容。结合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
【答案】6.D
7.周围林茂田野广阔,不闻城市中车马声喧/钓鱼人垂竿在北涧,樵夫的歌声飞入南轩;清幽与宁静;热爱与向往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古诗词曲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寄情山水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2)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当然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
6.ABC.正确。
D.有误,应该是本诗以景开篇,诗中描写了作者居住地的开阔幽静,表现出田园生活的乐趣,表达了作者淡泊的心志。
故答案为:D
7.①本题考查诗歌画面的描绘。“左右林野旷,不闻朝市喧”意思是周围林茂田野广阔,不闻城市中车马声喧。”钓竿垂北涧,樵唱入南轩”意思是钓鱼人垂竿在北涧,樵夫的歌声飞入南轩。任选一句,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加上自己合理的想象和联想,运用优美的语言进行画面的描绘,再现“诗中有画”的意境。
②本题考查诗人情感的理解。从诗中内容看,诗题为“即事”,是就自己在涧南园的生活情景加以描述。诗首二句为全诗描述的概括。正因在“郭外”,才有“左右林野旷,不闻城市喧”的开阔幽静;正因“素业唯田园”,才有“钓竿垂北涧,樵唱入南轩”的田园乐趣。这些都写得极自然,没有其他诗写幽居时流露出的孤寂情调。结尾点出书赠皎上人,表达自己淡泊的心志。据此分析提炼概括填空即可。
故答案为:周围林茂田野广阔,不闻城市中车马声喧/钓鱼人垂竿在北涧,樵夫的歌声飞入南轩;①清幽与宁静;②热爱与向往
【答案】8.D
9.A
10.大王您应该身着素服在郊外驻扎,出兵向北征伐,向天下表明必定报仇的大义。
11.史可法为官清廉、以身作则、体恤士卒、忠于国事、胸怀大义,顾全大局、坚贞不屈、生活简朴、清廉无私。
【知识点】分析概括文言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
(2)本题考查断句的能力。给语句断句时,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在弄清句子的成分。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应该有停顿;同时注意题干的要求,需要断几处。
(3)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4) 本题考查分析人物性格特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描写人物的关键语句来分析。
【参考译文】
史可法,字宪之,是祥符人。崇祯元年考中进士,被授任西安府推官,逐渐升迁为户部主事,历任员外郎、郎中。史可法身材短小但精明强干,脸色黝黑,双目炯炯有神。史可法廉洁诚信,能和部下一同分担劳苦。军队出征时,士兵们没有吃饱,他就不先吃饭;士兵们没有领到衣服,他就不先穿,因此他能得到士兵们拼死效力。
崇祯十七年四月初一,听说贼寇侵犯京城,(史可法)誓师出兵救援君王。渡过长江抵达浦口时,得知北方都城已经沦陷,(他)便身着白色丧服为崇祯帝发丧。凤阳总督马士英暗中与阮大铖商议,主张拥立福王。群臣入朝拜见福王时,福王脸色涨红想要躲避。史可法说:“大王您不要躲避,应当正式接受(朝拜)。” 朝拜之后,商议作战和防守的事宜。史可法说:“大王您应该身着素服在郊外驻扎,出兵向北征伐,向天下表明必定报仇的大义。” 福王只是应答。
总兵官高杰驻守在扬州,非常桀骜不驯。史可法对他开诚布公,用君臣大义来开导他。高杰大为感动醒悟,遵从约束。高杰率领军队向北征伐,到达睢州时,被许定国杀害。他部下的士兵大乱,把睢州附近二百里的地方几乎都屠杀殆尽。事变的消息传来,史可法流着眼泪跺着脚叹息说:“中原地区没办法收复了。” 于是前往徐州。
接着传来盱眙已经投降大清的消息,史可法日夜兼程奔回扬州。大清军队大规模来到,逼近城下,于是扬州城被攻破。史可法自刎但未死,一名参将搀扶着史可法出小东门,于是(史可法)被俘虏。史可法大声呼喊说:“我是史督师。” 于是被杀害。史可法当时四十多岁,没有儿子,他的妻子想要为他纳妾。(史可法)叹息着说:“国事正危急,怎敢考虑儿女之事呢!” 史可法死后,过了一年,家人拿着他生前的袍服和笏板为他招魂,把他安葬在扬州城外的梅花岭。
8.ABC.正确;
D.有误,“葬于扬州郭外之梅花岭”中的“之”是助词,表示“的”;《马说》中“策之不以其道”的“之”是代词,指代“千里马”;故含义不同。
故答案为:D
9.本题考査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句意为:军队出行,将士不吃饱自己不先吃,没有发放衣服自己不先穿,因此得到将士的拼死作战。“军行”在整句话中充当状语,故“军行”后断;“士不饱不先食”“未授衣不先御“两句话在结构上相同,故两句话中间断一处;“以故得士死力”表示最后的结果,故这句话单独为一句。
故答案为:A
10.本题考査文言文语句的翻译。重点词有:宜,应该;素服,穿上素服;次,驻扎。
故答案为: 大王您应该身着素服在郊外驻扎,出兵向北征伐,向天下表明必定报仇的大义。
11.本题考查人物评价。从原文中“可法廉信,与下均劳苦。军行,士不饱不先食,未授衣不先御,以故得士死力”可以看出史可法为官清廉、以身作则、体恤士卒;从原文“闻贼犯阙,誓师勤王。渡江抵浦口,闻北都既陷,缟衣发丧”可以看出史可法忠于国事;从原文“总兵官高杰居扬州,桀骜甚。可法开诚布公,导以君臣大义”可以看出史可法胸怀大义,顾全大局;从原文中“可法自刎不殊,一参将拥可法出小东门,遂被执”可以看出史可法坚贞不屈;从原文中“王事方殷,敢为儿女计乎”可以看出史可法生活简朴、清廉无私。
故答案为:史可法为官清廉、以身作则、体恤士卒、忠于国事、胸怀大义,顾全大局、坚贞不屈、生活简朴、清廉无私。
【答案】12.A
13.D
14.江永女书濒临消失的原因是:女书作品往往会随主人去世成为殉葬品焚烧或掩埋,所以留存于世的作品极少,容易消亡;如今,几乎人人识字,当地女性的文化水平得到提高,也就不再需要这种专属于女性的文字了;随着最后一位女书老人的谢世,女书传承后继乏人,传承更加艰难,女书文字已濒临消亡。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女书文字背后的蕴含的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对这种文字的宣传也做得不够,缺乏女书文化的营销。以上多种原因共同导致女书濒临消亡的结果。
【知识点】新闻、材料类文本;分析材料主体特征;启示、感悟、建议类;筛选新闻材料关键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选项涉及的内容,在文中找到对应的语句将信息进行比较,判断正误。
(2)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将选项和文章内容进行比较、辨别,确认正确选项。一定要忠实于原文。
(3)本题考查结合材料谈自己的看法。解答时应在充分把握各个材料内容的基础上灵活的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用文本材料的知识来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同时在表述中应做到用简洁、流畅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12.A.“表明只要人们保持对传统文化的寻根热情就能促使国潮产品流行”理解分析不正确。结合材料一第②段“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消费者开始购买国货。近年来走红的故宫文创、国风彩妆等国潮产品,折射出新一代消费者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感。国潮产品的流行很大程度上缘于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寻根热情”可知,国潮产品的流行很大程度上缘于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寻根热情,并不是说“只要人们保持对传统文化的寻根热情就能促使国潮产品流行”。
BCD.正确。
故答案为:A
13.A.根据【材料一】第①段“在潜意识中,对自己的文化有一种虔诚的信仰,对自己的历史有一种自觉的传承”可知,应该是“潜意识”,这是一种主观意识,而非选项中所说的“客观意识中”;
B.根据【材料一】第②段“国潮产品的流行很大程度上缘于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寻根热情”可知,是“很大程度上”,并非选项中所说的“缘于”,选项说法过于绝对;
C.根据【材料一】第④段“国潮不是一种简单的包装,而是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的深度融合,是一种精神哲学和文化信仰”,可知选项内容和原文不符,说法不正确;
D.正确。
故答案为:D
14.本题考查理解概括材料内容。结合【材料二】第③段“古时候,在主人去世后,女书作品往往会成为殉葬品焚烧或掩埋,而留存于世的作品极少;如今,几乎人人识字,当地女性的文化水平提高甚多,因此也就不再需要这种专属于女性的文字了”,“但在2004年,随着最后一位女书老人的谢世,女书的传承人才紧缺,加之人们对女书文字知之甚少,女书文字已濒临消亡“可知,江永女书濒临消失的原因是:女书作品往往会随主人去世成为殉葬品焚烧或掩埋,所以留存于世的作品极少,容易消亡;如今,几乎人人识字,当地女性的文化水平得到提高,也就不再需要这种专属于女性的文字了;随着最后一位女书老人的谢世,女书传承后继乏人,传承更加艰难,女书文字已濒临消亡;结合【材料一】第④段“国潮产品要想获得持久的生命力,需要在对传统文化认知、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其进行深度提炼取,解决好‘体’与‘用’”的关系,即传统文化到底是品牌营销的策略手段,还是产品应该具有的内在品质”可知,女书的传承也需要解决好“体”与“用”的关系,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女书文字背后的蕴含的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对这种文字的宣传也做得不够,缺乏女书文化的营销。以上多种原因共同导致女书濒临消亡的结果。
故答案为:江永女书濒临消失的原因是:女书作品往往会随主人去世成为殉葬品焚烧或掩埋,所以留存于世的作品极少,容易消亡;如今,几乎人人识字,当地女性的文化水平得到提高,也就不再需要这种专属于女性的文字了;随着最后一位女书老人的谢世,女书传承后继乏人,传承更加艰难,女书文字已濒临消亡。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女书文字背后的蕴含的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对这种文字的宣传也做得不够,缺乏女书文化的营销。以上多种原因共同导致女书濒临消亡的结果。
【答案】15.B;E
16.运用了动作描写,“勾勒”“添上”两个动词的使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陈作画手法的娴熟,表达了作者对老陈的敬佩之情。
17.从内容上看,“景物浮现在眼前”,这里的景物包括了绽放的梨花、有着精美水泥画的墙壁、独具特色的川北民居以及百年老梨树等村庄的标志性景象。这些景物构成了村庄独特而迷人的风貌,是村庄自然与人文之美的集合体现。“满眼是画” 描绘出村庄景色如同画卷一般优美、和谐且富有诗意,无论是梨花盛开的盛景,还是水泥画与民居建筑相互映衬的画面,都给人以美的享受与艺术的感染力,仿佛置身于一幅精心绘制的田园风光画中。“满眼是光” 则蕴含着多重寓意,一方面是指春日里阳光透过梨花洒下所带来的明亮与温暖的光线,给村庄蒙上了一层明亮而温馨的色调;另一方面也象征着村庄所蕴含的希望之光、活力之光,如老陈对水泥画技艺的传承与年轻人的学习继承,展现出村庄传统文化与技艺的传承活力,以及村庄凭借特色民居与梨树资源发展旅游等带来的发展希望之光。
【知识点】记叙性散文;梳理、概括文章情节;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文章语言特点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2)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从修辞、语句中重要的动词、形容词、描写的角度、句式特点等几个角度考虑。表述的最后不要忽略了对作者情感内容的阐述。
(3) 本题考查对语句的理解。解答句子理解的试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情感分析、区位分析、主旨分析、修辞分析。作答时学生可自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即可。
15.ACE.正确;
B.有误,应是插叙;
D.有误,由“这老手艺,村里几个年轻人也喜欢,跟我学上了呢。”可见水泥画不会失传。
故答案为:BE
16.本题考查赏析句子。动作描写细致入微:句子通过“勾勒”和“添上”两个动词,生动地描绘了老陈在墙面作画的过程。这两个动作不仅展示了老陈绘画的技艺,还让读者能够想象到他专注而熟练的创作姿态。
画面感强:通过“一棵树”和“几间茅草屋”的描绘,句子构建了一个简洁而富有意境的画面。这个画面不仅具有视觉上的美感,还让人联想到宁静的乡村生活,增强了文本的感染力。
顺序清晰:句子按照老陈作画的先后顺序进行叙述,先画树后添屋,这种顺序使得整个作画过程条理清晰,易于读者理解和想象。
语言简洁明了:句子没有使用复杂的词汇或修辞,而是用简洁明了的语言直接描述了老陈的作画过程,使得整个描写更加朴实自然,符合文本的整体风格。
故答案为:运用了动作描写,“勾勒”“添上”两个动词的使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陈作画手法的娴熟,表达了作者对老陈的敬佩之情。
17.本题考查理解句子。“我”之所以“一时间,满眼是画,满眼是光”,是因为在选文中,“我”被村庄中呈现出的美丽景象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所深深吸引和打动。首先,“满眼是画”体现了村庄的自然美景和人文景观。从老陈精心制作的水泥画,到古老的梨树和环绕的果树,再到穿斗小青瓦、白墙坡屋顶的川北民居,每一处都如同一幅幅生动的画卷,展现着村庄的独特魅力。这些美景让“我”仿佛置身于一个艺术的世界,满眼都是美丽的画面。其次,“满眼是光”则表达了“我”对村庄中人们精神面貌的赞美和钦佩。老陈虽然年事已高,但他依然保持着对水泥画的热爱和追然年事已高,但他依然保持着对水泥画的热爱和追求,他的精湛技艺和精益求精的精神让“我”感到敬佩。同时,村庄中的人们对传统技艺的尊重和传承也体现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这些正能量让“我”感到温暖和光明,仿佛眼前充满了光芒。
故答案为: 从内容上看,“景物浮现在眼前”,这里的景物包括了绽放的梨花、有着精美水泥画的墙壁、独具特色的川北民居以及百年老梨树等村庄的标志性景象。这些景物构成了村庄独特而迷人的风貌,是村庄自然与人文之美的集合体现。“满眼是画” 描绘出村庄景色如同画卷一般优美、和谐且富有诗意,无论是梨花盛开的盛景,还是水泥画与民居建筑相互映衬的画面,都给人以美的享受与艺术的感染力,仿佛置身于一幅精心绘制的田园风光画中。“满眼是光” 则蕴含着多重寓意,一方面是指春日里阳光透过梨花洒下所带来的明亮与温暖的光线,给村庄蒙上了一层明亮而温馨的色调;另一方面也象征着村庄所蕴含的希望之光、活力之光,如老陈对水泥画技艺的传承与年轻人的学习继承,展现出村庄传统文化与技艺的传承活力,以及村庄凭借特色民居与梨树资源发展旅游等带来的发展希望之光。
【答案】18.B
19.不是。理由:真实性:一个完全无缺点的英雄形象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作者通过描写保尔的缺点和错误,使得这一形象更加真实可信。读者能够看到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波动的人物。复杂性:保尔既有坚韧不拔的一面,也有迷茫、困惑、犯错的时候。这种复杂性使得保尔的形象更加立体(丰富、丰满)。成长历程:描写保尔的缺点和错误,实际上也是展现他成长历程的一部分。在革命斗争和生活的磨砺中,保尔逐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努力改正,变得更加成熟和坚强。(如何从一个普通少年成长为勇敢的布尔什维克战士的最重要的历练。)启示:保尔的错误和缺点也为读者提供了启示。他通过自我反省和斗争,最终战胜了自己的弱点,成为一个更加完美的战士。可以激励读者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勇于面对自己的不足,不断追求进步和成长。所以,保尔身上的这些情绪,并不会与“钢铁”的主旨寓意不符。
【知识点】作品的基本内容;对作品的体验感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名著人物形象的把握,注意结合语言描写和故事的叙述,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2) 本题考查名著阅读的体验和感受。从名著的基本内容出发,结合作者的创作背景联系现实生活,表达观点明确,言之成理即可。
18.A.因为屡遭神父的辱骂和惩罚,保尔给神父家面团撒上烟末,体现了保尔敢于反抗的特点,“天真顽皮、喜欢恶作剧”表述有误;
B.正确;
C.片段三中保尔在全身瘫痪,双目失明的情况下,拿起创作这个“新的武器”,开始了新的生活,表现了保尔钢铁般的意志和战胜困难的决心,“表现了保尔敢于挑战新事物的创新精神”表述有误;
D.虽然原稿丢失对保尔是一个打击,但这个打击并没有击垮了他的所有信念。保尔在小说的创作过程中表现出了极大的毅力和坚持,“这个致命的打击击垮了保尔所有的信念”表述有误。
故答案为:B
19.本题考查名著阅读及人物形象分析。首先要回答并没有与书中“钢铁”一词不符,接下来谈看法。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小说中,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的成长历程充满了艰难与挑战。全书通过保尔的生活经历和内心世界的描写,展现了一个革命战士在逆境中不断成长和坚强的过程。书名中的“钢铁”象征着坚定的信念、不屈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保尔在面对生活的重重打击时,确实会有灰心、绝望和无助的情绪。这些情绪并不是与“钢铁这一象征相矛盾,而是成为锻造他坚韧性格的必要条件。正如钢铁需要在高温的熔炉中经受烈火和骤冷来炼成,保尔也需要经历生活的磨难和内心的挣扎,才能锤炼出坚不可摧的精神力量。如1927年,保尔已全身瘫痪,接着又双目失明,保尔也曾一度产生过自杀的念头,但他很快从低谷中走了出来。保尔在战争疾病等极端困难的环境下,逐渐培养出坚定的革命信念和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他的每一次挫折和失败每一次心灵的痛苦和挣扎,都是他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些经历使他从一个冲动、天真的少年成长为一个成熟的革命领导者。因此,保尔的灰心、绝望和无助并不是弱点,而是他成长道路上的必经之路。这些情感体验使他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真实,也使得他最终的转变和胜利更加令人信服和感动。这正是作者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想要表达的核心主题:在艰苦的环境中,通过不懈的努力和自我牺牲人可以磨练出像钢铁一样坚强的意志和品格。所以保尔身上的这些情绪,并不会与“钢铁”的主旨寓意不符。
故答案为:不是。理由:真实性:一个完全无缺点的英雄形象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作者通过描写保尔的缺点和错误,使得这一形象更加真实可信。读者能够看到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波动的人物。复杂性:保尔既有坚韧不拔的一面,也有迷茫、困惑、犯错的时候。这种复杂性使得保尔的形象更加立体(丰富、丰满)。成长历程:描写保尔的缺点和错误,实际上也是展现他成长历程的一部分。在革命斗争和生活的磨砺中,保尔逐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努力改正,变得更加成熟和坚强。(如何从一个普通少年成长为勇敢的布尔什维克战士的最重要的历练。)启示:保尔的错误和缺点也为读者提供了启示。他通过自我反省和斗争,最终战胜了自己的弱点,成为一个更加完美的战士。可以激励读者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勇于面对自己的不足,不断追求进步和成长。所以,保尔身上的这些情绪,并不会与“钢铁”的主旨寓意不符。
20.【答案】让我来
在岁月的长河中,总有一些时刻,需要有人挺身而出,坚定地说出:“让我来。” 这不仅仅是一句简单的话语,更是一种无畏的担当,一种对责任与使命的庄重承诺。
记忆的时针拨回到那个骄阳似火的夏日,社区组织了一场关爱孤寡老人的志愿活动。当负责人提及有几位老人的住所卫生状况堪忧,且需要有人帮忙修缮破旧的房屋设施时,众人面面相觑,皆面露难色。我望着那炽热的阳光,心中也有一丝犹豫,但看到那些老人孤苦无依的模样在脑海中浮现,我深吸一口气,向前一步说道:“让我来。”
走进老人那狭小而又昏暗的屋子,一股闷热与霉味扑面而来。我强忍着不适,卷起袖子便开始打扫。蜘蛛网在墙角肆意蔓延,灰尘如同顽固的士兵,紧紧地附着在每一个角落。我挥动着扫帚,仿佛在与这些衰败的痕迹作战。汗水湿透了衣衫,顺着脸颊滑落,滴落在满是灰尘的地面上,溅起一朵朵小小的 “泥花”。当清理到窗户时,厚厚的污垢几乎遮蔽了外面的阳光,我用清洁剂一遍又一遍地擦拭,手臂酸痛不已,但我咬牙坚持,终于让阳光重新照进了屋子。在修缮房屋设施时,面对那摇摇欲坠的桌椅和漏水的水龙头,我从起初的手忙脚乱,到逐渐镇定自若地使用工具,钉子一次次钉入木板,扳手一次次拧紧螺母,仿佛是在为老人的生活重新加固希望的堡垒。看着老人那满是皱纹的脸上绽放出感激的笑容,我第一次深刻地体会到 “让我来” 所蕴含的力量,它能驱散孤独与困苦的阴霾,为他人带来光明与温暖。
又想起学校组织的科技创新大赛,我们小组的项目是设计一款能够辅助残疾人出行的智能轮椅。在研发过程中,遇到了重重技术难题,代码编写的错误、传感器的不稳定以及机械结构的不合理等问题如同一座座大山横亘在我们面前。团队成员们陷入了焦虑与迷茫之中,士气逐渐低落。我深知这个项目对于残疾人群体的意义重大,如果就此放弃,那么那些期待借助科技改善生活的残疾人将会继续面临出行的困境。于是,我在一次小组讨论会上,目光坚定地看着大家说:“让我来重新梳理代码逻辑,查找问题所在。” 此后的日子里,我日夜泡在图书馆和实验室里,查阅大量资料,一行一行地检查代码,反复调试传感器。在无数次的失败与重试后,终于找到了问题的关键所在,成功解决了代码和传感器的问题。那一刻,我领悟到 “让我来” 是在团队陷入困境时的中流砥柱,是不畏惧困难与挫折,勇于探索和攻坚的精神体现,它能引领团队冲破黑暗,走向成功的彼岸。
“让我来”,这三个字在国家面临重大挑战时,更是被无数英雄儿女用热血与生命诠释得淋漓尽致。在抗洪救灾的战场上,洪水如猛兽般肆虐,淹没了无数的家园和田地。子弟兵们闻令而动,毫不犹豫地跳入湍急的洪流中,用自己的身躯筑起一道道坚固的防线。他们在齐腰深甚至更深的洪水中,扛着沙袋,日夜奋战,喊出的那一声声 “让我来”,成为了受灾群众心中最安心的力量。在抗疫的最前线,医护人员们不顾个人安危,主动请缨,逆行出征。他们告别家人,穿上厚重的防护服,走进那充满未知与危险的隔离病房。面对患者那无助的眼神和肆虐的病毒,他们用温柔的话语和精湛的医术给予患者希望与生机,每一个 “让我来” 的背后,都是对生命的敬畏与守护,是舍小家为大家的伟大情怀。
“让我来”,它是一种主动的姿态,是一种奉献的精神,是一种将个人命运与他人、与集体、与国家紧密相连的使命感。在生活的舞台上,无论角色大小,只要我们勇敢地说出 “让我来”,便能在担当与奉献中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绚烂光彩,书写出无愧于时代的壮丽篇章。让我们都怀揣着这份勇气与决心,在需要的时刻,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让 “让我来” 成为我们生命中最嘹亮的号角。
【知识点】全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材料以 “人生如棋”“生活如酒” 为喻,引出 “让我来” 这一核心主题,强调在人生与生活中要积极主动参与,勇于担当,而非袖手旁观。本题是一篇命题作文。
【题干分析】①材料中 “人生如棋,我们不能做一旁的看客,需躬身入局”,这里的 “躬身入局” 就是积极投身到人生的各种境遇与挑战中,不逃避,主动应对,意味着把自己当作主角而非旁观者,去经历、去拼搏。“生活如酒,无论倒出苦辣酸甜,品出喜怒哀乐,我们都要勇敢地说:‘让我来!’” 说明生活充满各种滋味,而 “让我来” 体现出一种面对生活的无畏勇气,无论是面对苦难还是享受快乐,都主动去接纳、去体验、去处理。②写作思路:“是什么” 可以阐述 “让我来” 所代表的积极主动、勇于担当的精神品质在生活中的具体表现,如在家庭中主动承担家务、在团队中主动揽下重任等;“为什么” 可以分析这种 “让我来” 的精神为何重要,例如它能促进个人成长、增强团队凝聚力、推动社会进步等;“怎么做” 可以探讨如何培养和践行 “让我来” 的精神,像树立责任感、克服恐惧心理、提升自身能力等。学生容易出现的写作误区在于可能事例叙述过于冗长琐碎,而缺乏对 “让我来” 精神内涵的深入挖掘,或者在论述过程中重点不突出,各部分篇幅分配不合理。作文开头可以采用情景式或引用式,如描绘一个需要有人挺身而出的场景引出 “让我来”,或者引用名言警句强调担当的重要性;事例素材可从个人成长经历、名人轶事、社会热点事件等多方面选取,如抗疫中众多医护人员主动请缨奔赴一线、科学家主动承担科研难题攻克任务等;结尾可以总结全文,再次强调 “让我来” 精神的价值与意义,呼吁人们在生活中积极践行,也可以展望未来,表达自己秉持 “让我来” 精神去迎接更多挑战的决心。
【立意提取】
1.担当与成长:
2.奉献与价值
例文:
让我来
在岁月的长河中,总有一些时刻,需要有人挺身而出,坚定地说出:“让我来。” 这不仅仅是一句简单的话语,更是一种无畏的担当,一种对责任与使命的庄重承诺。
记忆的时针拨回到那个骄阳似火的夏日,社区组织了一场关爱孤寡老人的志愿活动。当负责人提及有几位老人的住所卫生状况堪忧,且需要有人帮忙修缮破旧的房屋设施时,众人面面相觑,皆面露难色。我望着那炽热的阳光,心中也有一丝犹豫,但看到那些老人孤苦无依的模样在脑海中浮现,我深吸一口气,向前一步说道:“让我来。”
走进老人那狭小而又昏暗的屋子,一股闷热与霉味扑面而来。我强忍着不适,卷起袖子便开始打扫。蜘蛛网在墙角肆意蔓延,灰尘如同顽固的士兵,紧紧地附着在每一个角落。我挥动着扫帚,仿佛在与这些衰败的痕迹作战。汗水湿透了衣衫,顺着脸颊滑落,滴落在满是灰尘的地面上,溅起一朵朵小小的 “泥花”。当清理到窗户时,厚厚的污垢几乎遮蔽了外面的阳光,我用清洁剂一遍又一遍地擦拭,手臂酸痛不已,但我咬牙坚持,终于让阳光重新照进了屋子。在修缮房屋设施时,面对那摇摇欲坠的桌椅和漏水的水龙头,我从起初的手忙脚乱,到逐渐镇定自若地使用工具,钉子一次次钉入木板,扳手一次次拧紧螺母,仿佛是在为老人的生活重新加固希望的堡垒。看着老人那满是皱纹的脸上绽放出感激的笑容,我第一次深刻地体会到 “让我来” 所蕴含的力量,它能驱散孤独与困苦的阴霾,为他人带来光明与温暖。
又想起学校组织的科技创新大赛,我们小组的项目是设计一款能够辅助残疾人出行的智能轮椅。在研发过程中,遇到了重重技术难题,代码编写的错误、传感器的不稳定以及机械结构的不合理等问题如同一座座大山横亘在我们面前。团队成员们陷入了焦虑与迷茫之中,士气逐渐低落。我深知这个项目对于残疾人群体的意义重大,如果就此放弃,那么那些期待借助科技改善生活的残疾人将会继续面临出行的困境。于是,我在一次小组讨论会上,目光坚定地看着大家说:“让我来重新梳理代码逻辑,查找问题所在。” 此后的日子里,我日夜泡在图书馆和实验室里,查阅大量资料,一行一行地检查代码,反复调试传感器。在无数次的失败与重试后,终于找到了问题的关键所在,成功解决了代码和传感器的问题。那一刻,我领悟到 “让我来” 是在团队陷入困境时的中流砥柱,是不畏惧困难与挫折,勇于探索和攻坚的精神体现,它能引领团队冲破黑暗,走向成功的彼岸。
“让我来”,这三个字在国家面临重大挑战时,更是被无数英雄儿女用热血与生命诠释得淋漓尽致。在抗洪救灾的战场上,洪水如猛兽般肆虐,淹没了无数的家园和田地。子弟兵们闻令而动,毫不犹豫地跳入湍急的洪流中,用自己的身躯筑起一道道坚固的防线。他们在齐腰深甚至更深的洪水中,扛着沙袋,日夜奋战,喊出的那一声声 “让我来”,成为了受灾群众心中最安心的力量。在抗疫的最前线,医护人员们不顾个人安危,主动请缨,逆行出征。他们告别家人,穿上厚重的防护服,走进那充满未知与危险的隔离病房。面对患者那无助的眼神和肆虐的病毒,他们用温柔的话语和精湛的医术给予患者希望与生机,每一个 “让我来” 的背后,都是对生命的敬畏与守护,是舍小家为大家的伟大情怀。
“让我来”,它是一种主动的姿态,是一种奉献的精神,是一种将个人命运与他人、与集体、与国家紧密相连的使命感。在生活的舞台上,无论角色大小,只要我们勇敢地说出 “让我来”,便能在担当与奉献中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绚烂光彩,书写出无愧于时代的壮丽篇章。让我们都怀揣着这份勇气与决心,在需要的时刻,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让 “让我来” 成为我们生命中最嘹亮的号角。
【点评】主题鲜明,紧扣中心:文章紧紧围绕 “让我来” 这一主题展开,通过社区关爱孤寡老人、学校科技创新大赛以及抗洪救灾、抗疫等多个事例,从不同层面深入阐述了 “让我来” 所代表的担当、奉献、责任与使命等丰富内涵,使主题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让读者深刻感受到这一精神在不同场景下的强大力量和重要意义。事例丰富,详略得当:作者精心选取了多个具有代表性的事例,涵盖了个人、团队以及国家层面的经历,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在叙述过程中,对社区志愿活动和学校科技创新大赛的事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写,如在描写社区活动时,对打扫卫生和修缮房屋的细节刻画细致入微,让读者能真切地感受到其中的艰辛与不易;而对于抗洪救灾和抗疫等宏大事件,则以简洁而有力的语言概括其精神实质,做到了详略得当,既突出重点,又全面地展现了主题。情感真挚,感染力强:文章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对 “让我来” 这种精神的崇敬与赞美之情,在描述各个事例时,能够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如在讲述孤寡老人露出感激笑容时自己内心的触动,在解决科技创新难题后的领悟等,使读者能够深刻体会到作者在践行 “让我来” 过程中的情感变化,从而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容易引发读者的共鸣,让读者也能深刻理解并认同这种担当精神的价值。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