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中心精品资料 www. 找精品资料 到课件中心
八(上)语文第一单元同步练习
1、七律 长征
【自主学习】
1、 给加点字注音
逶迤( )( )岭( )磅礴( )( )岷( )闲( )
2、《长征》这首诗的作者是 ,他是伟大的 、 、 ,这首诗写于 年 月,表现了 的精神。
3、你对《七律 长征》了解多少?查一查有关资料,看一看有关作家对它的评价。
【语段训练】
阅读《长征》一诗,回答问题
, 。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 。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4、补全诗句
5、给加点字选择恰当的解释,把序号填入括号里
1) 闲:①没事做;②多余的;③平常的。
A、 万水千山只等闲 ( )
B、 下午我闲着,你来吧。( )
2) 颜:①体面;②脸上的表情;③颜色。
A、三军过后尽开颜 ( )
B、会场上飘着五颜六色的旗子( )
6、“细浪”是指 “泥丸”是指
第二行诗表现了红军 豪迈气概。
7、诗中第 句总写红军不怕长征的艰难;第 句具体写了“红军不怕远征难”;第 句写出长征将结束,红军战士喜笑颜开。
8、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
【拓展运用】
语言运用
9、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如果只有良好的愿望而不按客观规律办事,就会适得其反。
B、这条街成为商业街后,行人从早到晚川流不息。
C、正因为他具有自命不凡的崇高理想,才在工作中取得了出色的成绩。
D、这部小说,故事情节曲折,人物形象生动,确实引人入胜。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下列问题
夕阳在枪声中跌落,暮色渐渐浓起来;红军中有很多人负了伤,他们被白匪包围了。
侦察员回来了,胸口一个弹孔。身后一条血路。乌黑地延伸在惨白的月色里。他是爬回来的。他就躺在那块冰冷的岩石上,已是弥留之际,然而眼睛终是不闭,“放心去吧!你娘的后事有我……”他的堂弟涕泣着说,没有反应。那眼睛还睁着。有很多人安慰他。然而,他茫然暗淡的眼睛却顽固的睁着,睁着……
“是入党问题吗?”指导员低声问连长,连长铁青着脸,摇摇头,他默默地蹲下脱掉了套在侦察员脚上的那双黑布鞋。眼睛闭上了。尽管脸上看不出什么表情,但是那颗年轻的痛苦的心显然是安息了。战士们比血更宝贵的眼泪落下来了。是的,这是全连唯一的一双鞋,只有执行最特殊的任务的人才有资格穿。
拂晓的时候,枪声和火光中。机枪手大个子穿着这双鞋率先杀出一条血路,全连冲出去了。然而,机枪手牺牲了。他僵僵地斜倚在岩石上,手里却捧着那双染满鲜血的黑布鞋。似在痴痴地等候……
在那血雨腥风的日子里。布鞋的脚印延伸着。雪山、草地、延安、北京……
10、点字注音
白匪( ) 惨白( ) 涕泣( ) 拂晓( )
11、本段文字运用第 人称的写法,主要人物是 、 。表现了 的主题。
12、这篇短文以 为线索组织材料。
13、本文的主要描写方法有 、 、 。
14、“他茫然暗淡的眼睛却顽固的睁着,睁着……”属于 描写,这样写是因为:
15、结尾一段能否删去?为什么?
16、给本文拟一个小标题:
二 《长征组歌》两首
【自主学习】
1.给加点字注音
黔( ) 敌重兵( ) 重飞渡( ) 雪皑皑( ) 泥毡( )
2.本文选自《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合唱组歌。组歌是由 作词,晨耕、生茂、唐轲、遇秋作曲,为纪念长征胜利 周年而作的。
3.下面的句子中,没有运用比喻手法的是( )
A、天如火来水似银 B、军民鱼水一家亲
C、雪山低头迎远客 D、红军都是钢铁汉
【语段训练】
回忆歌词《四渡赤水出奇兵》,完成习题。
4. 这首歌词首先对四渡赤水前紧张艰难的形势作了描写,当时红军的处境可以用 、 六个字来归纳。
5.紧扣题目中“奇”字的诗句是:
。
6.你认为这首歌词凸现主题的中心句是哪一句?为什么?
回忆歌词《过雪山草地》,完成习题。
7.这首歌词5—12行的韵脚有 ,
它们押 韵。
8.“雪山低头迎远客”运用 修辞手法,表现了 ;“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运用了 修辞手法,其作用是 。
9、结合有关诗句,谈一谈红军为什么能够战胜“雪山”、“草地”?
【拓展运用】
阅读诗歌《登娄山关》,完成10--15题。
登娄山关
娄山关,十八盘,
盘盘入云天;
恰是霜晨雁叫时,未登临,
胸中已回荡着那壮丽的诗篇。
看那漫山红花,
想是红军的鲜血点染;
听那阵阵林涛,
犹如当年战斗的呐喊。
石崖上字迹朗朗,
镌刻着红军的誓言:
“革命到底!”
似军号,对后人发出召唤!
呵,英雄的红军,
壮烈的鏖战!
遵义的红旗所向披靡,
无敌的勇士气冲霄汉!
呵,娄山关!
浴着霞光何等尊严;
毛主席的诗句为关山增色,
雄伟的关山为红军立传。
前有先辈,后有来者,
关山重重,任重道远;
“而今迈步从头越”,
铁流洪涛卷巨澜!
10.这首诗全诗用的是相同的 韵,一气呵成,朗朗上口。
11.第2节的四行诗,分别从 和 角度,把眼前景物与对红军丰功伟绩的回忆和颂扬结合起来,体现了诗歌的形象性。
12.“遵义的红旗所向披靡,无敌的勇士气冲霄汉!”其中“遵义的红旗”的是 。
“前有先辈,后有来者”反向化用了陈子昂的诗句“ ,
。”
13.这首诗把过去、眼前和未来结合在一起写,大气磅礴。试结合“关山重重,任重道远”谈一谈我们现在应该如何发扬红军的精神,为祖国作出自己的贡献?
*14.查一查“而今迈步从头越”出自于毛主席的哪首诗歌,争取会背诵。
3、 老山界
【自主学习】
1、给加点字注音
惊惶( ) 蜷曲( ) 缀( ) 酣然入梦( ) 呜咽( )
2、本文作者 ,文章采取 叙的方法,以 为推移, 转换为顺序,叙述了红军翻山的全过程。表现了红军战士 的坚强意志和 的精神。
【语段训练】
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人肌骨,浑身打着颤。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蜷起来,还是睡不着,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的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周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上边和下边有几堆火没有熄,像春蚕在咀嚼 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 ,像波涛在澎湃。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3、下边加点字的两个注音,有一个是对的,请你找出来,用横线画出
(1)矗立(chù cù )(2)捉摸(zhuó zuó )
(3)奔驰( bèn bèng )(4)澎湃( péng pēng )
4、从这段话里指出表明时间、地点、人物的词语,填在下面的横线上
时间: 地点 人物
5、“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这句话的修辞手法是
从这段文字里再抄下一个类似的句子
6、文中“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中的“它”是指( )
A、天 B、星星 C、宝石
7、“四周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是一个比喻句,它的主体是( )
A、四周的山 B、井 C、四周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
8、、这段文字主要写了( )
A、露宿老山界 B、老山界里面的景观
C、红军战士半夜醒来的所见所闻所感
9、文中既说“除此以外,就是寂静”,又说“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下列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
A、 因露宿山腰,仰望天空,俯瞰深谷,心情紧张而产生这种幻觉。
B、 是深谷回声回旋震荡的缘故。
C、 在半睡半醒中,处于深山幽谷,用寂静衬托了响声,用响声反衬了寂静。
【拓展运用】
渡过金沙江,又经过几天艰苦的行军,到了雪山地区。
天黑以后,我们借着朦胧的月光,沿着蜿蜒崎岖的山径向上爬去。队伍拉得很长,抬头看,头顶上有人;低眼瞅,脚低下也有人。战马在嘶叫,拉拉队在前呼后应。喊声、歌声,震荡着草木从生的山谷,发出欢乐的回声。同志们的情绪实在高,但都走不快,因为路太难走了,又看不清,不小心就有滑下去的危险。
我们艰难得走了一夜,直到天亮还没有到达山腰。前面传来休息的命令。我们在道旁停下来,吃了点炒面,又继续前进。
越向上走,山势越陡,小道儿几乎要笔立起来了。山路虽然有前面的部队作了一番修补,但是骡马走起来,仍然相当不便。道旁绝壁上悬着石块,若不注意撞到了,就有砸破脑袋的危险。山涧里的水,湍急地向下倾泻着。溅起几尺高地白沫子,发出哗哗地吼声,真叫人胆寒。
将近中午,我们才爬上半山腰。刚一拐弯,便见到两座高山,好象要紧紧地偎依在一起似的,把小道夹在中间。两边石壁上伸出几棵葱绿的青松,路旁青嫩的小草刚长出了两寸高,几棵黄色的小花骄傲地随着温和的山风摆动。这里完全是一片春天的景象。而背阴的地方,微风徐来,凉爽宜人,又给人一种秋天的感觉,使人忘记了当时正是夏天。
又往上走两个小时 ,就好象进入了冬天。白皑皑的积雪,愈来愈厚,道路滑滑的,行动更艰难了
再向上去,好几层霜冻在一起,差不多有两尺多厚。雪底下的水还在哗哗地流着。山势更加陡峭,道路更加崎岖狭窄,要是一步走不稳滑下去,那就再没有办法爬上来
下午三点种我们到达了山顶。大家多么高兴啊!
忽然西南方向涌起一块乌云,迅速挨着山头压过来。接着暴雨夹着冰雹,劈头盖脸地打来。不一会,又变成鹅毛大雪。真是瞬息万变。
10、简要归纳本文的叙事线索与叙事顺序。
答:
11、简要概括2——4段所写的主要内容。
12、2——4段表现了山径的哪些特点。
13、请归纳出5——9段所写的气候变化的两个特点。
; 。
14、简要概括选文的中心。
4、草
【自主学习】
1、 给加点字注音
焦灼( ) 踉跄( ) 愠怒( ) 蔫巴( ) 一霎间( )
2、本文选自 ,作者 , 作家,你所知道的他的作品有 , , 。
3、 你觉得周副主席是一个怎样的人?
【语段练习】
“吃草。 嗯,说得好啊!”周副主席严肃地点了点头,“革命斗争,需要我们吃草,我们就去吃它。而且,我们还要好好总结经验,把草吃得好一些!”
“应该感谢他们,感谢这些同志用生命和健康为全军换来了经验。也要记住这些草!”稍稍喘息了一下,他又说下去,不过,话却温和多了,语气
里透着深深的感情:“等你们长大了,就会想起这些草,懂得这些草;就会看到:我们正是因为吃草吃得强大了,吃得胜利了!”
这些话,从那瘦弱的身躯里,从那干裂的嘴唇里发出来,又慢,又轻,可是,它却像沉雷一样隆隆地滚过草地,滚过红军战士的胸膛。
杨光激动地听着,就在这一霎,他看到了伟大战士的那颗伟大的心。顿时,他觉得自己变得强大了,有力了,这力量足足能一气走出草地。他向着
……耳边传来警卫员的话音,话是对着小卫生员说的“……看你说的,为革命嘛,我们吃的是草,流的是血,可我们比那些花天酒地的敌人高尚得多,也强大得多呀!……!”
周副主席那浓浓的胡须绽开来,宽慰地笑了。他笑得那么爽朗,那么开心。自从患病以来,他还是头一次笑得这么痛快。
4、 给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注音,用横线画出
干裂(lì liè ) 嘴唇(chún cún)
胸膛(táng tāng )绽开来(zhàn dìng )
5、“等你们长大了,就会想起草,懂得这些草;就会看到:我们正是因为吃草吃得强大了,吃得胜利了!”这些话蕴涵什么含义。
6、“又慢,又轻”与“像沉雷一样”矛盾吗?如果不矛盾,?怎么理解?
7、结尾周副主席为什么宽慰地笑了?
8、联系实际,谈谈“吃草”给你哪些启示?
【拓展运用】
中国的牛
对于中国的牛,我有特别的尊敬。
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要算一回在田垄上的“相遇”。
一群朋友郊游,我领头在狭窄的阡陌上走,怎料迎面来了几头耕牛,狭道容不下人和牛,终有一方要让路。它们还没有走近,我们已经预计斗不过畜牧,恐怕难免踩到稻田泥水了。正在踟躇的时候,带头的一只牛,在离我们不远的地方停下来,抬起头看看,稍迟疑一下,就自动走下田去,一队耕牛,跟着它全走离阡陌,从我们身边经过。
我们都呆了,回过头来,望着深褐色的牛队,在路的尽头消失,忽然觉得受到了很大的恩惠。
中国的牛,永远沉默地为人民做着沉重的工作,在大地上,晨光或烈日下,它拖着沉重的犁,低头一步又一步,拖出了身后一列又一列松土,好让人们下种。等到满地金黄或农闲时候,它可能还得担当搬运负重的工作,或终日绕着石磨,朝同一方向,走不计程的路。
中国的牛,没有成群奔跑的习惯,永远沉沉实实的。它们不像印度的牛,负着神圣之名,摇着尾巴在大街上闲荡。
它们不像荷兰乳牛、日本肉牛,终日无事可做,悠闲只等一死。它们不像西班牙斗牛,全身精力,都尽付狂暴斗争中。
默默地工作,平心静气,这就是中国的牛。
9、、选出能准确反映这篇短文结构层次的一项( )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10、第四段中的“恩惠”指的是什么?这一词表明“我们”是以怎样的心情来领受牛的让路的?我们从中能得到什么启示?
11、文中用印度牛、荷兰乳牛、日本肉牛和西班牙斗牛与中国的牛进行对比,分别表现了什么深刻内涵?
12、若将题目改为“牛”,效果如何?文章表达了怎样的主旨?
五 《长征》节选
【自主学习】
1.给加点字注音。
猝然( ) 咴咴( ) 哽咽( ) 篝火( )急骤( ) 万籁俱寂( )
2.剧本主要围绕红军所面临的一个什么困难展开的?剧本中出现了哪些人物?他们的身份有什么不同?他们有什么共同的品质?
3.剧本中,哪个镜头最令你感动?为什么?
【语段训练】
⑴特写:刘少奇怀中的战士拿着那袋所剩不多炒面的手渐渐松开,啪的一声,那袋所剩不多的炒面掉在了草地上。
⑵刘少奇俯首一看,下意识地大叫一声:“小同志!”遂轻轻地把他放在了草地上,旋即也取下了军帽致哀。
⑶旁边的战马通人性地伸动前腿刨地。
⑷警卫员低声哭泣:“首长,粮食……”
⑸彭德怀缓缓地抬起头,望着战马。
⑹刘少奇俯身拿起那袋所剩不多的炒面,自语地:“多好的同志,都把生的权利让给了别人……”
⑺警卫员:“这点儿炒面太少了……”
⑻彭德怀猝然拔出手枪,对准战马扣动了扳机。
⑼随着撕裂人心的枪声,战马缓缓地到在草地上。
⑽警卫员疯了似的扑向战马,双手抱着战马的头大哭。
⑾彭德怀紧闭的双眼渐渐溢出串串泪水。
⑿刘少奇震惊地:“老彭,老彭……”
⒀彭德怀哽咽地:“把马肉分给战士们。”遂大步向前走去。
⒁夕阳西下,如血的晚霞染红了无边无际的草地。
4.剧本是戏剧演出的脚本。其中,有些文字用来交代环境背景,说明人物活动,指导演员表演时把握某些细节等,这些文字叫做舞台说明。比如选文的第 段就是舞台说明。
5.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的准确性。
(1)彭德怀缓缓地抬起头,望着战马。(把“缓缓”去掉好不好?为什么?)
(2)警卫员疯了似的扑向战马,双手抱着战马的头大哭。(把“扑向”换成“跑向”好不好?为什么?)
6.第3段突出战马“通人性”这个细节写有何用意?
7.有人说,第⑾、⒀的描写不利于表现彭德怀的铮铮硬骨、高大形象。你是怎么理解的?
8.最后一段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拓展运用】
临时伙房设在草地上,几口行军锅“一”字形排列着,蓝色的火苗舔着锅底,锅内热气腾腾,一块块巴掌大的牛骨头,被沸腾的水卷起来又按下去。一阵微风吹来,香喷喷的牛肉气味直钻鼻孔。大家谈笑着,赞美着,都说今天的晚餐是一顿丰盛的“牙祭”。
开饭了,就餐的人们,蹲着的、坐着的、站着的都有。草地,真是一个又大又好的露天餐厅。我盛了一碗野菜坐下来,一眼就看见总司令也端着一碗野菜,正津津有味地吃着呐。他边吃边想身边的战士们称赞野菜的味道。战士们看见首长和自己在一块吃野菜,又那么平易近人,一点也不感到拘束,都正着与总司令拉话。
一个年轻的警卫员端着个大碗递给总司令。这是一碗米粥。粥可真稀,人影子都照得出来。总司令瞧了瞧,皱着眉头问:“这是哪里来的?”警卫员回答说:“先头部队送牦牛来时,顺便捎来一点大米给您熬粥喝。”总司令温和地说:“给病号送去吧,我吃牛骨头煮野菜,营养好得很,”说罢,夹块野菜往嘴里送。他吃得那么香甜,看不出有丝毫难咽的样子。说实在的,牛骨头炖野菜,闻起来香喷喷的,可一吃起来就不是滋味。就说那个野葱吧,香气和家葱一样,味道却像刚结出的李子,苦涩得使人难受。
警卫员知道总司令说一不二,尽管心里有些舍不得,也只好端着稀粥向病号那边走去。
9.解释词语:牙祭——
10.给加点字注音:
牦牛( ) 粥( ) 难咽( )
11.第一节中的“钻”字从侧面写出了 。
12.“牛骨头炖野菜”的真实味道如何?
13.用一句话概括第三节的意思。
14、这段文字表现了朱总司令 的思想品质。
【课内作文】
请以“那次,靠自己”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
(1) 所写内容应紧扣“自己”这一词语;
(2) 立意应该定在:大事的成就或小事的做成,应靠自己 (横线上的内容既可以是靠自己坚韧不拔,靠自己勤奋学习,靠自己踏实苦干,也可以根据自己平时的积累,重新选择)
(3)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要写清楚
例文:
那次,靠自己
和今天一样,也是坐在考场中,在那里,我经历了两场考试,我靠自己的力量,取得了双赢。
那是在省数学奥林匹克的赛场上。
考场中静得出奇,我能听见笔在“沙沙”地欢唱,题目比想像中的简单多了,我想:“这次应能抓住机会,捧个奖回去。”笔在思想的踊跃下,如行云流水般在试卷上滑过,我踌躇满志。
“还剩半个钟头,”我看了下表,“还有最后一题了。”我理了理这烦人的“黑球白球”问题,思索片刻,立下了一串方程式。出人意料,我这“方程高手”解了半天也没弄出眉目来,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我暗暗告诫自己:“别慌!”
还有5分钟了,许多考生提前交卷,把卷子往讲台上一放,就出去了。监考老师似乎对我们这些有资格来参赛的“优等生”特别放心,站在门口,悠闲地往远处眺望。
还有3分钟,我几乎绝望,忽然同校同学W和R走过来,还打了声招呼:“快点儿。”我 一抬头,飞出了一句话:“最后一题是多少?”我觉得脸在发烫,不知是W还是R说出了一个魔鬼般的数字:“19”。它跳进我的耳中,又钻进大脑。
“写上去!”一个强烈的愿望,“写上去,就意味着得奖,得奖就意味着老师的赞扬,老师的赞扬就意味着同学们的羡慕,同学们的羡慕就意味着班长地位的巩固……”我不想了,以不到20秒的时间检验了“19”的准确,然后草草地写了几行过程,最后加上“解之得:X=19。”监考老师的声音响起:“请剩下的同学交卷吧,时间已到!”我慢慢地站起来。有那么点时间,不知有多长,我觉得时间快凝固了,思维在剧烈的运动。我记不得当时在想什么,只觉得一股巨大的力量,或许是本能吧,促使我义无反顾地迅速拿起笔划掉了那魔鬼“19”……
一等奖失之交臂了,不过,二等奖还是抓住了。捧起证书,我默默地说:“好样的,没有作弊,是靠自己得来的!”我又感到自豪:我靠自己的力量拒绝了那诱人的“一等奖”!
短评:
本文的成功之处表现在:一、审题准。写自己经历的一场考试,既是一场文化考试,又是一场思想品德的考试,在这场考试中,依靠自己的力量拒绝名誉的诱惑,取得了双赢。二、有波澜。叙事最忌平铺直叙,作者在这篇文章中,却把数学这场考试写得一波三折。以答题时的顺利——受阻——转机——舍弃为线索写得波澜相生。三、有取舍。对答题顺利的内容一带而过,这样的剪裁有利于主题的表达。此外,细腻生动的心理描写,结构上的首尾圆合也是本文的一大特色。
第一单元测试卷
1、 基础知识及运用(33分)
1、下列加点的注音有错的一项是( )(5分)
A、逶迤(yí ) 黔(qián ) B、皑皑(ái )毡(zhān )
C、蜷曲(quán )呜咽( yè ) D、愠怒(wèn )蔫巴(niān )
2、下列词语中有四个错别字,把它们找出来,填入表中然后订正(4分)
错别字
订正
气势磅薄 大步踉跄 花天酒地 苛绢杂税
卒然眼花 心如刀狡 万籁俱寂 彩霞绚丽
3、完成默写(8分)
1) 五岭逶迤腾细浪, 。
2) ,野菜充饥志越坚。
3) 调虎离山袭金沙, 。
4) ,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
4、下列作家、本单元课文、及其有关作品和其写作特点等连线完全正确地一项是( )(4分)
A、 毛泽东——《七律 长征》——念奴娇【大江东去】。
B、 陆定一——《老山界》——采取顺叙方法,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
C、 王愿坚——《四渡赤水出奇兵》——当代作家。
D、 王朝柱——《长征》节选——小说
5、仿照例句地句式,在下面两句地横线上补写相应的内容
例句:如果我是阳光,我将照亮所有的黑暗。(4分)
(1)如果我是清风,我将 。
(2)如果我是春雨,我将 。
6、修改病句(在原句上修改)(8分)
1) 物理课上,老师引导我们解决并分析了这个问题。
2) 经过专家组的考核验收,该市被授予“省级节水型城市”。
3) 通过比赛,使同学们增进了友谊,锻炼了能力。
4) 即使日本一再美化侵略行径,但是不能掩盖历史真相。
二、阅读理解(67分)
(一) 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了起来。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
大家都知道这座山是怎样的陡了,不由浑身紧张,前后呼喊起来,都想努力一把,好快些翻过山去。
“不要掉队呀!”
“不要落后做乌龟呀!”
“我们顶着天啦!”
大家听了,哈哈地笑起来。
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地上去。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地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
7、“满天都是星光”主要点明翻山的 。(3分)
8、首段写景的观察点是 ,尾段写景的观察点是 ,暗示了老山界山路的特点是 ,老山界的山势的特点是 。(6分)
9、“一步一步”包含什么意思? (3分)
10、文段中对红军战士的对话描写表现了 (3分)
11、“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4分)
(二)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
12、、补全诗句(4分)
13、这首诗的作者 ,写于 年 月,从“
, 。”这一句中可以体会出红军战士的乐观主义。从“ , 。”这一句中可以感受到红军战士历经艰难险阻,取得长征胜利的喜悦心情。(5分)
14、 “云崖暖”是因为 ,
“铁索寒”是因为 。
这两个词语包含着 的思想感情。(3分)
15、、诗中哪些词语显示出“红军不怕远征难”?找出来填在横线上(4分)
(三) 生命的林子
有一个僧人,可能就是唐玄奘吧,他剃发的时候,在法门寺修行。法门寺是个香火鼎盛、香客络绎的名寺,每天晨钟暮鼓,香客如流。玄奘想静下心神,潜心修行,但法门寺法事应酬太繁,自己虽青灯黄卷苦苦习经多年,但谈经论道起来,自己远不如寺里的许多僧人。
有人劝玄奘说:“法门寺是个名满天下的名寺,水深龙多,纳集了天下的许多名僧,你若想在僧侣中出人头地,不如到一些偏僻的小寺中阅经读卷,这样,你的才华便会很快光芒迸露了。”
玄奘自忖许久,觉得这话很对,便决意辞别师父,离开这喧喧嚷嚷高僧济济的法门寺,寻一个偏僻冷落的深山小寺去。于是玄奘就打点了经卷、包裹,去向方丈辞行。
方丈明白玄奘的意图后,问玄奘:“烛火和太阳哪个更亮些?”玄奘说当然是太阳了。方丈说:“你愿做烛火还是太阳呢?”
玄奘认真思忖了好久,郑重地回答说:“我愿做太阳!”于是方丈微微一笑说:“我们到寺后的林子去走走吧。”
法门寺后是一片郁郁葱葱的松林。方丈将玄奘带到不远处的一个山头上,这座山头上树木稀疏,只有一些灌木和零星的三两棵松树,方丈指着其中最高大的一棵说:“这棵树是这里最大最高的,可它能做什么呢?”玄奘围着树看了看,这棵松树乱枝纵横,树干又短又扭曲,玄奘说:“它只能做煮粥的薪柴。”
方丈又信步带玄奘到那一片郁郁葱葱密密匝匝的的林子中去,林子遮天蔽日,棵棵松树秀颀、挺拔。方丈问玄奘说:“为什么这里的松树每一棵都这么修长、挺直呢?”
玄奘说:“都是为了争着承接天上的阳光吧。”方丈郑重地说:“这些树就像芸芸众生啊,它们长在一起,就是一个群体,为了一缕的阳光,为了一滴的雨露,它们都奋力向上生长,于是棵棵可能成为栋梁。而那远离群体零零星星的三两棵,一团团的阳光是它们的,许许多多的雨露是它们的,在灌木中它们鹤立鸡群,没有树和它们竞争,所以,它们就成了薪柴啊。”
玄奘听了,便明白了。玄奘惭愧地说:“法门寺就是这一片莽莽苍苍的大林子,而山野小寺就是那棵远离树木的树了。方丈我不会再离开法门寺了!”
在法门寺这片森林里,玄奘苦心潜修,后来,终于成为一代名僧,他的枝叶,不仅伸过云层,伸进了天空,而且,承接了西天辉煌的佛光。
是的,一个成才的人是不能远离社会这个群休的,就像一棵大树,不能远离森林。
16、玄奘打算离开法门寺的原因是什么?(6分)
17、方丈问玄奘“你愿做烛火还是太阳”,用意何在?(6分)
18、为什么更多地接受阳光雨露的松树反没有成材呢?再请你结合目前我国独生子女教育状况,谈谈自己的看法。(20分)
参考答案:
一、《七律 长征》
1、wēiyí líng pángbó mǐn xián ;2、毛泽东,政治家、革命家、军事家,1935、10、红军不怕困难勇往直前; 3、略; 4、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5、1) ③、①、2)②、③;6、小的波浪,泥团,红军不怕困苦的大无畏的;7、一、二,三、四、五、六,七、八;8、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9、C;10、fěi cǎn tì fú ;11、一。侦察员、机枪手;革命战士一心想着革命队伍,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12、一双黑布鞋;13、环境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14、神态、他脚上全连唯一的一双鞋还没有交还连队;15、突出黑布鞋在革命战争年代中的特殊作用;16、一双黑布鞋。
2、 《长征组歌》两首
1、qián zhòng chóng ái zhān ;2、萧华 30 ; 3、C ;4、路难行 敌重兵; 5、乌江天险重飞渡 兵临贵阳逼昆明 我军乘胜赶路程 调虎离山袭金沙 ;6、毛主席用兵真如神。因为这首诗主要表现四渡赤水之战的战术之“奇”。 7、汉、难、盘、坚、天 an ;8、拟人 红军战士不畏艰难、豪迈乐观的气概 对偶 句式整齐,充分表现了红军战士饥寒交迫的处境和藐视困难的精神。9、要点:千锤百炼不怕难。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10、an 11、视觉 听觉 12、遵义会议所确定的正确路线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13、略 14、略
三、《老山界》
1、 huáng quán zhuì hān yè 2 陆定一 、 顺、 时间 、 地点、 不畏艰难险阻、 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 hù、zhuó 、bèn 、péng 4半夜里、山腰、我们。5、比喻,“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等6、B. 7、C、 8、C、 9、C 10、以翻山为叙事线索,以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为叙事顺序。11、2——4小节写攀登雪山道路的艰难。12、崎岖、陡峭。13、随着山势的变高,气温愈来愈低;山顶气候瞬息万变。14、本文通过记叙翻越雪山的艰难,写出了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
四、《草》
1、 zhuó liàng yùn niān shà;2、《人民文学》、王愿坚、现代、《党费》、《七根火柴》、《足迹》等;3、心系战士安危、指挥若定、高瞻远瞩、善于引导、启迪红军战士等;4、liè chún táng zhàn;5、强调青年一代继承并发扬革命传统的必要性,强调了革命精神、革命意志,对于壮大队伍、克敌制胜的重要性。6、不矛盾。因为周副主席刚从昏迷中醒来,身体极度虚弱,所以说话的声音“又慢,又轻”。又因为主席的话意义深远,带给杨光和其他战士的巨大力量,所以“像沉雷一样”。7、警卫员、卫生员从周副主席的议论中获得了力量,主席欣慰;结尾的这个特写镜头中运用的神态描写的词语,与前文描写周副主席尝毒草时的神态动作的词语形成鲜明对照,传神地表现周副主席心系战士生命安危的高尚人格和指挥若定、高瞻远瞩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领袖风范;同时对周副主席的神态描写,倾注了红军战士和作者本人对周副主席健康的关切和祝愿之情。8略;9、B 10、“恩惠”指的是牛对人的礼让,这一词表明“我们”是以感谢的心情领受牛的让路的。“启示”可以从多方面谈,例如:对每一个生命的尊重与关爱,人与人之间的礼让与互助,学会感谢,学会关注,学会相信,品德方面的“得”与利益方面的“失”等等。11、用印度牛与中国的牛进行对比,表现了中国的牛不务虚名,沉稳踏实;用荷兰乳牛、日本肉牛与中国的牛进行对比,表现了中国的牛生命充实而有意义;用西班牙斗牛与中国的牛进行对比,表现了中国的牛平心静气,默默奉献,不争高低。12、题目不能改为“牛”,因为本文不是在赞美“牛”这一类动物的共性,而是赞美“中国的牛”的个性:礼让、厚道、朴实、勤勉……而这一些也正是中国劳动人民品格的象征,因此,作者也是赞美中国的劳动人民,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祖国的热爱。
五、《长征》节选
1、cù huī yè gōu zhòu lài 2、粮食缺乏 刘少奇、彭德怀、周团长、小战士等 他们有的是首长,有的是基层指挥员,有的是普通士兵。他们都有一颗为他人着想,舍己为人的品质。 3、略 4、(1) (3)(5)(8)(9)等 5、(1)去掉不好。去掉就不能具体表现彭总心情的沉痛与不舍。(2)不好。 “扑向”更能表现警卫员悲痛之情的强烈,更能反映彭总忍痛割爱的精神之崇高。 6、为下文伏笔,也更能表现人与马的关系亲密,更能激发读者的共鸣。 7、更能表现彭总感情丰富,也使他以革命大局为重的精神更感人。 8、进一步烘托了艰难惨烈的恶劣环境,也象征性地讴歌了在悲壮的环境中升腾的革命情操。 9、指好的饭菜 10、máo zhōu yàn 11、人们的极端饥饿 12、闻起来香喷喷的,可一吃起来就不是滋味。就说那个野葱吧,香气和家葱一样,味道却像刚结出的李子,苦涩得使人难受。 13、写朱总司令把粥让给病号吃。 14、舍己为人,爱护士兵
第一单元测试卷
基础知识及运用
1、D 2、薄——礴 绢——捐 卒——猝 狡——绞 3、1)乌蒙磅礴走泥丸2)风雨侵衣骨更硬3)毛主席用兵真如神 4)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4、B 5略 6、1)“解决”与“分析”对调 2)在“省级节水型城市”后加上“的称号”或“授予”改为“评为” 3)去掉“使”或去掉“通过”4)“即使”改为“虽然” 阅读理解 7、时间 8、山脚、山腰、曲折、陡峭。9、行路十分艰难;10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也洋溢着一种革命的自豪感。11、用赞赏的口吻,抒发了豪迈的情怀。1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13、毛泽东、1935、10、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14、湍急的江水拍打着悬崖峭壁给人产生温暖的感觉,铁索悬挂在水流湍急的大渡河上,给人有寒气逼人的感觉,红军面对困难不屈服;15、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 16、法门寺高僧云集,即使苦心修行,也很难出人头地,到偏僻小寺,自会光芒显露。玄奘听从别人的劝说,打算离开法门寺。17、方丈没有直接劝阻玄奘,而是先问这样一个问题,是想先探究一下玄奘的志向,如果玄奘志向远大,方丈才会进一步循循诱导,让玄奘明了道理。为下文讲述“竞争才会使人发展”的道理做铺垫。18、独生子女看法:松树更多地接受阳光雨露,但因为没有竞争,虽然长得高而大,却只能是薪柴。我国独生子女家庭大多数都能给孩子最好的物质条件,没有困苦,缺少锻炼,最后必然也会像那棵松树一样难以成材。
课件中心精品资料 www. 版权所有@课件中心 第 14 页 共 1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