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课件 (共41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课件 (共41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9.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2-19 20:13: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1张PPT)
文化culture
狭义:语言、文学、艺术、制度、组织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
广义: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
多样性
交互性
传承性
悠远浩博的中国文化,从孕育发生到恢宏壮大,有一个漫长的发展历程。这一历程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日臻丰富的历程,也是“人不断解放自身”,走向文明演进高峰的历程。
——张岱年 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
课程标准: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目录
01
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0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0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第一章节
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1.起源——远古时期:
(2)特点:
①多元起源;
黄河流域、长江流域、
珠江流域、辽河流域、
北方草原、四川盆地、
青藏高原、天山南北,
都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摇篮。
(1)中华文明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1.起源——远古时期:
(2)特点:
①多元起源;
(1)中华文明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
②以华夏族为核心;
③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形成
中原
华夏认同
北狄
西戎
东夷
南蛮
华夏认同
血缘文化认同
民族融合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2.奠基——春秋战国:
学派 代表 人物 思想主张
儒家 孔子 ①政治思想:“仁”和“礼”,为政以德、以礼治国;②天命观:敬鬼神而远之;③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孟子 ①政治思想:仁政;②人性论:人性本善;③义利观:重义轻利
荀子 ①天人观:“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②人性论:人性本恶;③政治思想:礼法并用
道家 老子 ①哲学思想:“道”、朴素辩证法;②政治思想:无为而治
庄子 ①哲学思想:齐物;②人生态度:逍遥;③天人观:天与人“不相胜”
法家 韩非子 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②变法革新
墨家 墨子 兼爱、非攻、尚力、节用、节葬、尚贤
春秋时期:孔子对西周礼乐文明进行阐述,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形成
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一个时代特征:
两大历史趋势:
三种治国思想:
四个思想派别:
【归纳总结】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春秋战国时期
大变革、大动荡、大发展
①历史由分裂走向统一;
②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度过渡
①人治:实行仁政,是一种民本思想
②法治: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③无为而治:顺应时势和民心
儒家,道家,法家,墨家
◎“百家争鸣”局面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3.形成——秦汉时期:
(1)秦朝:
①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
材料 任刑罚以为治,信小术以为道。遂燔烧诗书,坑杀儒士。
——西汉刘向《〈战国策〉序》
②推崇法家学说(焚书坑儒);
③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秦始皇统一文化的措施固然以强化专制集权政治为目的,同时也有力地增进了秦帝国版图内各区域人民在经济生活、文化生活乃至文化心理上的共同性,从而为中华文化共同体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张岱年 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2)汉代:
①汉武帝尊崇儒术,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春秋大一统” (吸法)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 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君权神授”(吸法) “天人感应”(儒、道都有提及) 加强、限制君权的需要
“德刑并施”“三纲五常”(儒学) 稳定统治秩序的需要
②儒家思想成为两千多年来的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董仲舒的理论贡献及其深远影响,不在于他的自然观(他的自然观是荒谬的),在于他的社会观、政治观、伦理观。因为他建造了一个比较适合于汉初大一统封建王朝的思想体系。为了建立一个这样的思想体系,从秦统一到汉初,探索了七十年之久,在认识史上是一件大事。
——任继愈《中国哲学发展史》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4.发展:魏晋隋唐时期:
⑴魏晋:
随着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儒、佛、道交汇融通,魏晋玄学盛行。
玄学:指的是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哲学思潮。是对《老子》、《庄子》和《周易》的研究和解说,产生于魏晋。玄学是魏晋时期取代两汉经学思潮的思想主流。
背景:社会动荡,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激烈,士人们寄情山水,摆脱环境对精神的羁绊。
内容:
①思想上:宣扬“无”是产生万物的根本
②政治上:主张“无为”
③社会风气上:崇尚“清谈”
特点:儒、道结合
影响:形成寄情山林,纵酒清谈的社会风气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4.发展:魏晋隋唐时期:
⑵隋唐:
①唐朝佛学繁荣,传统儒学受到挑战,
同时促进了儒学的创新与发展。
②隋唐时期,中华传统文化辉煌灿烂
(隋“三教合一” 唐“三教并行”)
君子之于学,百工之于技,自三代历汉至唐而备矣!故诗至子美,文至韩退之,书至颜鲁公,画至吴道子,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 。
——苏轼《书吴道子画后》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5.繁荣:宋元时期
宋元概况 理学形成,丰富了理论思维,宣扬礼教;科技文化繁荣。
派别 代表人物 主要主张
(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二程
朱熹
陆九渊
王守仁
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
心即理也,“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致良知、知行合一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理学是一种既贯通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
变化
吸收佛道思想;哲学化、思辨化;世俗化、体系化。
哲学化
思辨化
世俗化
社会化
特点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宋徽宗:瘦金体
◎沈括:《梦溪笔谈》
宋元时期,科技、史学、文学、艺术高度繁荣。
5.繁荣:宋元时期
材料一 宋代,一个以拥有土地为特征的地主阶级——特别是中小地主阶层发展壮大起来,这些人经济地位提高,物质生活优裕,对文化的要求高......由于土地制度的变化,宋元时期的文化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整个社会的文化素质提高了。
材料二 宋元商业的发展,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从《东京梦华录》中,可以看到这时期城市繁荣的梗概。它使宋元社会的许多方面增加了新因素。
土地制度的变化,中小地主发展壮大起来;商业的发展,城市经济的繁荣。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6.传承与转折:明清时期
概况 明中后期:心学,人的主体意识觉醒;明清之际提倡个性自由、批判理学、抨击专制,倡导经世致用;康雍乾:君主专制、文字狱,禁锢文化思想。
黄宗羲:抨击封建君主专制,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倡“法治”限君权;主张“工商皆本”。
顾炎武:经世致用;反对君主“独治”提倡“众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王夫之:“循天下之公”,深刻揭露了帝王把天下当作私产的作法;唯物思想;朴素辩证法思想。
清朝翰林学士胡中藻有句诗曰“一把心肠论浊清”,乾隆看到后大发雷霆:“加‘浊’字于国号‘清’字之上,是何肺腑?”胡中藻遂因一‘浊’字被杀,并罪及师友。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7.近代到现代:文化衰落与复兴
(1)鸦片战争后,救亡图存成为近代中华文化的主流。
代表人物 林则徐 李鸿章 康有为 孙中山 陈独秀 毛泽东
史实
思想
层面 —
自主性
开眼看
世界
师夷长技以制夷
洋务运动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戊戌维新
君主立宪制,开国会
辛亥革命
三民主义,民主共和
新文化运动
民主与科学
新民主主义革命
毛泽东思想
器物
制度
文化
走他人的道路
走自己
的道路
(2)新文化运动,抨击封建思想,追求科学与民主。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7.近代到现代:文化衰落与复兴
(3)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推动了中华文化的进步。
形成
成熟
发展
井冈山
延安
西柏坡
①土地革命时期:《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②抗日战争时期:延安:《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中国革命分两步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及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蓝图和前景。
③解放战争时期:西柏坡:《论人民民主专政》;党的工作重心、工作中心的转移;提出人民民主专政的思想。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7.近代到现代:文化衰落与复兴
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
阶段 理论
形成 邓小平理论
发展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探究思考】 通过学习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有哪些?
中华民族具有5000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经过几千年的沧桑岁月,把我国56个民族、13亿多人紧紧凝聚在一起的,是我们共同经历的非凡奋斗。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顽强生存和不断发展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们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今天我们使用的汉字同甲骨文没有根本区别,老子、孔子、孟子、庄子等先哲归纳的一些观念也一直延续到现在。这种几千年连贯发展至今的文明,在世界各民族中是不多见的。
——习近平《从小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政治:
经济:
思想文化:
交往:
高度发达的农耕文明奠定物质基础
统一的文化政策、儒家思想主导地位的确立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借鉴吸收外来文化。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中央集权体制,科举制度发展完善
第二章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1.协调人与人的关系
伦理观:重视以人为本(即人本思想)
政治观:民本思想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
——《管子·牧民》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胫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吴兢《贞观政要》卷 1《君道》
①周公“敬天保民”
②孔子“仁者爱人”“仁”
③孟子: “仁政”“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影响:
人本思想:建立起儒家的一套规范社会关系的伦理秩序。
民本思想:是人本思想在政治伦理上的体现,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政治实践,成为中华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特征,对推动中国历史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2.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自然观)
(1)形成:
①夏商时期,人们相信上天和鬼神,商朝人每遇事必祭天地、祖先。
②春秋时期,老子提出“道”的概念,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追求天人合一。
③战国时期,荀子提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即“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
(2)意义:
①他们以朴素的唯物观解释自然,摒弃了天命的绝对权威。
②天人合一思想,将天、地、人视为一个整体,认为人类利用自然应该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德经》第四十一章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老子》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
——荀子《天论》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3.协调人与国家的关系
家国观: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
价值观: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张载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礼记》
家国情怀:是个体对家庭、家族以及国家共同体的认同、维护和热爱,并自觉承担共同体的责任。在家国同构下,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将家庭利益与国家利益紧紧地结合在一起,家旺则国兴,和衷共济。
影响:
家国观:家国情怀有助于提升个人道德修养,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价值观:对历史上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4.协调人与自身的关系
人生观: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处世观:主张和而不同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周易》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
影响:
不断挑战自我,追求更大的进步,提高自身道德水平,以国家人民的利益为己任,体现中华民族精神境界。
第三章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
特点和价值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1.特点:
材料一 中国文化历经艰辛,在数千年的发展中经历了多民族、各地域文化的融合发展,以汉民族文化为主体、以中原文化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逐渐融合其他少数民族文化和周围地域文化、形成了同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发展态势。
材料三: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多元化的。传统中国社会,儒、道、佛等多种派系并存,这就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汇集百川优势、兼容八方智慧的显著特点。
材料四: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中华文明是唯一延续时间最长、未曾中断的文化系统。它不像埃及、巴比伦、印度等文化那样无以后继,更不像古希腊、罗马文化那样中经蹂躏以至荒芜。中华民族自夏代进入文明社会,历经各朝代,传统文化代代相传,经久不衰,这都展现了它所具有的顽强生命力和应变能力,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②凝聚性(共同文化特质 同心协力)
(1)7000-5000年前:
①【黄河中游】仰韶文化:
②【黄河下游】大汶口文化
③【长江下游】河姆渡文化:
彩绘陶器、粟
(2)5000年前:
①【黄河中下游】龙山文化:
②【辽河上游】 红山文化:
③【长江下游】 良渚文化:
“蛋壳陶”(黑陶)
材料二
③多样性(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 、领域广阔)
④包容性(兼收并蓄 博采众长)
⑤连续性(绵延不绝 传承至今)
①本土性(起源与发展)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2.价值:
材料1:《周易》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自强不息,激励古往今来的人们奋勇前进;厚德载物,要求人们以深厚仁德之心承载万事万物。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
材料2:道家哲学中的辩证法和相对主义,使国人习惯用一分为二的思维方式分析问题,也正是这种辩证的思维方式,造就了国人不狂妄、不偏激、注重中庸的民族性格。
材料3: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
蕴含丰富的道德伦理,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从未中断的中华文化维护着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维系着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1.特点:
2.价值:
(1)本土性:(2)多样性:
(3)包容性:(4)凝聚性:(5)连续性:
起源与发展(如汉字、京剧、本土建筑);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 、领域广阔(如儒法道长期并行、多种地方戏剧);
兼收并蓄 博采众长(如佛教本土化、西学东渐);
共同文化特质 同心协力(如炎黄子孙;龙图腾);
绵延不绝 传承至今(如汉字、传统节日)
(1)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
(2) 伦理道德和价值标准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3)维护着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维系着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
(4)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中华文化发展历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本土性
多样性
包容性
凝聚性
连续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以人为本,民本思想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
崇德尚贤,天下为公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和而不同
早期华夏:文化肇兴
春秋战国:文化奠基
秦汉时期:文化形成
魏晋隋唐宋元:文化发展、繁荣
明清时期:文化传承、转折
近代到现代:文化衰落与复兴
1.下列关于中国古代文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离骚》为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奠定了基础
B.东汉的赋多为手法夸张,辞藻华美
C.盛唐时期的诗人白居易强调诗歌要反映民生疾苦
D.中国的小说兴起于魏晋南北朝时期
D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丰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这些主张,着重强调的是( )
A.以人为本 B.天人合一
C.崇德尚贤 D.天下为公
B
3.“三代”姓氏分而为二。“姓”源于母系氏族,多带“女”旁。“氏”主要源于各级贵族的分封。秦汉以来,原来的“氏”大多转化为“姓”,姓氏合而为一。此后“氏”通常指女子娘家姓,称为“某氏”,男子反而不称“氏”。这一变化反映( )
A.女权社会为男权社会所取代 B.传统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崩溃
C.民族大融合促进姓氏的发展 D.国家的统一使姓氏走向规范
B
4.面对春秋“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混乱局面,孔子主张“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与之观点类似的是( )
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B.“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C.“六合同风,九州共贯” D.“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C
5.中国许多大学的校训与古代文化典籍有关。如清华大学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源自《易经》;中国农业大学校训中的“解民生之多艰”源自《离骚》;复旦大学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源自《论语》;厦门大学校训中的“止于至善”源自《礼记》。这表明( )
A.传统价值追求具有旺盛生命力 B.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源远流长
C.高等教育致力于复兴传统文化 D.儒家思想观念影响着教育发展
A
6.新罗使用唐代年号,采用唐朝历法,汉字是官方文字,男女服装、婚丧嫁娶同汉族习俗一样。朝鲜半岛的留学生可以参加唐朝的科举考试,及第可以做官。这说明了当时( )
A.对外政策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B.唐朝的繁荣昌盛
C.唐文化兼具包容性和辐射力 D.中朝关系较和睦
C
7.春秋战国时期,当思想家认识到“天道远,人道迩”的时候,也就把天和人分离开来,达到了人类对自己的存在、对自己主宰自身命运的初步自觉。材料体现的思想理念是( )
A.重视以人为本 B.崇尚天人合一
C.追求家国情怀 D.主张和而不同
A
8.中华文化中“中”的观念由来已久。史学家唐兰认为“中”最初为氏族时代议事场所居中之徽帜,群众望之而趋附,其所立之地恒为中央,“因更引申为一切之中”。商周以降,“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立宫,择宫之中立庙”成为重要的政治思想。这反映出( )
A.早期政治的中央集权特点 B.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
C.古代建都以地理中心为主 D.中华文明的连续性特征
D
9.永乐年间,明成祖应朝鲜使臣请赐,赐予朝鲜“五经”“四书”等经籍;又应日本使臣请赐,将皇后徐氏所制《劝善》《内训》赐予日本。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
A.儒家学说在明初有新发展
B.书籍向外流通渠道不畅通
C.请求赐书是为了吸收中国先进思想
D.朝日两国借助明王朝强化政权权威
D
10.据《论语》记载,孔子的学生问礼的本质,孔子谢:“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仪式周到隆重)也,宁戚(悲哀)”这反映了孔子( )
A.提倡节约,体恤民生疾苦 B.重视道德,富有人文关怀
C.弘扬周礼,维系社会秩序 D.批评奢侈,反对物质享受
B
感谢观看
第一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