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分
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12月模拟预测卷
六年级语文试卷
题号 材料一(18分) 材料二(23分) 材料三(24分) 作文(30分) 卷面分(5分)
得分
材料一
浪淘沙(其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请把这首诗补写完整。(2分)
2.本诗作者是 代 ,浪淘沙是 (3分)
3.读这首诗,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对的打“√”,错的打“X”,4分)
⑴诗句中“九”“万”是极大极广极多的虚指,“九曲”和“万里”二词突出了黄河的曲折蜿蜒和气势磅礴,浩瀚绵长的特点。( )
⑵前两句描绘了两个静止的画面,写出曲折蜿蜓的黄河一路裹挟者万里的黄沙奔腾而来的壮阔景象,展现了黄河的雄伟气势。( )
⑶读诗的后两句时节奏可以稍微加快,语调转向激昂,表现出诗人欲直上九霄的气概。( )
⑷“直上”一词是整首诗视角的转折之处,把读者从俯瞰黄河的常态视角转换为仰视,这与王之涣的《凉州词》中“黄河远上白云间”一句不同。( )
4.多了解一些与诗歌相关的传统文化知识,有助于我们理解古诗。诗的后两句借用典故,由现实联想到神话故事,请写出典故。(2分)
本学期,我们在诗人的笔墨中领略自然的壮美风光,多想背起行囊,走进田野,在“稻花香里说丰年, ”中嗅稻花清香,听阵阵蛙鸣;站在西湖边边,领略“ ,望湖楼下水如天”骤雨过后水天一色的景象;更想去踏踏长征路,重温“ ,乌蒙磅礴走泥丸”的革命岁月。爱国之情是涌动在中华儿女血液中最真挚的感情;爱国名将邓世昌痛击日寇他“ ,视死忽如归”的爱国精神令人动容;文学家鲁迅曾呼吁大众“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 , ,”;我们也要记得陆游的“位卑 ”,为祖国的发展尽一份自己的力量。(6分)
材料二
斯带地的图书室
斯带地的家在学校的前面。 我到他家里去, 一见到他的图书室, 就 shùn jiān羡慕起来了。斯带地不是富人,虽不能多买书,但他能保存书籍,无论是学校的教科书,还是亲戚送他的,都好好地保存着。只要手里得到钱,都用来买书。他已收集了不少书,摆在华丽的栗木的书架里,外面用绿色的旧窗lián zhē gài着,据说这是父亲给他的。只要shāo wēi将那细线一拉,那绿色的幕布就收拢在一边,露出三格书来。各种的书,排得很整齐,书上闪烁着金字的光,其中有故事,有旅行记,有诗集,还有书本。颜色配合得极好,远处望去很是美丽。譬如说,白的摆在红的旁边,黄的摆在黑的旁边,青的摆在白的旁边。斯带地还时常把这许多书的排列变换式样,以此为乐。
他自己做了一个书目,俨然是一个图书馆馆长。在家时只管在那书箱旁边,或是拂拭尘埃,或是把书翻身,或是检查钉线。当他用粗大的手指把书翻开,在纸缝中吹气或是做着什么的时候,看了真是有趣。我们的书都不免有损伤,他所有的书却是簇新的。他得了新书,擦拭干净,插入书架里,不时又拿出来看,把书当做宝贝珍玩,这是他最大的快乐。我在他家里停了一点钟,他kāng kǎi地把书拿给我看,但他除了书以外,什么都未曾给我。
过了一会儿,他那肥胖的父亲出来了,手拍着他儿子的jǐ liáng,用了和他儿子相像的粗声向我说道:
“这家伙你看怎样?这个铁头,很坚实哩,将来会有点希望吧。”
斯带地被父亲这样地嘲弄,只是像猪犬样地半闭着眼,不觉得半点委qū。不知为了什么,我竟不敢和斯带地取笑。他只比我大一岁,这是无论如何不能相信的。我回来的时候,他送我出门,煞有介事地说:“那么,再会吧。”
我也不觉像个大人似的说:“愿你平安。”
到了家里,我和我父亲说:“斯带地既没有才,样子也不好,他的面貌令人见了要笑,可是不知为了什么,我一见了他,就觉得有种种事情可以学。”
父亲hé ǎi地说:“这是那孩子待人真诚的缘故啊。”
我又说:“到了他家里,他也不和我多说话,也没有玩具给我看。我却很喜欢到他家里去。”
“这是因为你佩服那孩子的缘故。”父亲这样说。
选自《统编语文教科书推荐书目:快乐读书吧.爱的教育》
6.读文章,根据拼音在田字格里写汉字。(7分)
shùn jiān lián zhē gài shāo wēi
窗
kāng kǎi jǐ liáng qū hé ǎi
委
7.如果你的同学想知道文章中是怎样具体描写“斯带地的图书室”的,你会怎样教他(她)读这篇文章,请把你的做法写在下面。(2分)
8.读下面句子,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心情(4分)。
①过了一会儿,他那肥胖的父亲出来了,手拍着他儿子的jǐ liáng,用了和他儿子相像的粗声向我说道:“这家伙你看怎样?这个铁头,很坚实哩,将来会有点希望吧。”
斯带地父亲的心情
②他得了新书,洗拭干净,插入书架里,不时又拿出来看。
斯带地此时的心情
9.读了这篇文章,你觉得斯带地是个怎样的孩子?结合相关内容说一说。(4分)
10.下列文章题目命题方法与本文相同的是( ) (2分)
A.《友人的来访》 B.《小小卖艺者》 C.《铁工厂》
11.你的身边一定也有令你佩服的人,请用具体事例说一说你佩服他(她)的原因。(4分)
材料三
二泉映月
①无锡的惠山,树木葱茏,藤萝摇曳。山脚下有一泓清泉,人称“天下第二泉”。
②有一年中秋之夜,小阿炳跟着师父来到泉边赏月。水面月光如银,师父静静地倾听着泉声。突然,他问小阿炳:“你听到了什么声音?”小阿炳摇了摇头,因为除了淙淙的流水声,他什么声音也没有听见。师父说:“你年纪还小,等你长大了,就会从二泉的流水中听到许多奇妙的声音。”小阿炳望着师父饱经风霜的脸,懂事地点了点头。
③十多年过去了,师父早已离开人世,阿炳也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他整天戴着墨镜,操着胡琴,卖艺度日。但是生活的穷困和疾病的折磨,并未泯灭阿炳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他多么希望有一天能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啊!
④又是一个中秋夜,阿炳在邻家少年的搀扶下,来到了二泉。月光似水,静影沉璧,但阿炳再也看不见了。只有那淙淙的流水声萦绕在他的耳畔。他想起了师父说过的话,想到了自己坎坷的经历。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⑤听着,听着,阿炳的心颤抖起来。他禁不住拿起二胡,他要通过琴声把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这茫茫的月夜。琴弓在琴弦上不停地滑动着,流水、月光都变成了一个个动人的音符,从琴弦上流泻出来。起初,琴声委婉连绵,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这似乎是阿炳在赞叹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在怀念对他恩重如山的师父,在思索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随着旋律的升腾跌(diē)宕(dàng),步步高昂,乐曲进入了高潮。它以势不可当的力量,表达出对命运的抗争,抒发了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乐曲久久地在二
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 ,恬静而又激荡。阿炳用这动人心弦的琴声告诉人们,他爱那支撑他度过苦难一生的音乐,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那惠山的清泉,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
⑥就这样,一首不朽的乐曲诞生了——这就是经后人整理并定名为“二泉映月”的二胡曲。几十年来,这首曲子深受我国人民的喜爱,在国际乐坛上也享有盛誉。
12. 用“√”选出“弦”的正确读音(xuán xián)。用音序查字法,先查大写字母______,再查音节______;用部首查字法,先查部首________,再查_______画。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弦”字的意思有:
①弓背两端之间系着的绳状物,用牛筋制成,有弹性。
②乐器上发声的线一般用丝线,铜丝或钢丝等制成。
③发条。
请为下面的词语中“弦”选择合适的意思,并将序号写在相应的横线上。
琴弦 弓弦 钟弦 (8分)
13.用合适的方法,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3分)
14.读下面的词语你想到了什么?选择一个词语,把你想到的用一段话写下来,不少于30字。(3分)
安定幸福的生活 自己坎坷的经历 茫茫的月夜
15.仔细品读画线句子,注意加粗的部分说说这样写的好处。(3分)
16.文章写了阿炳不同年龄去听到的琴声,哪一部分写的比较详细,哪一部分写的比较简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2分)
17.中国有许多古典名曲,例如《伯牙鼓琴遇知音》,然后有了中国古琴曲《 》,人们还用这个成语比喻 或 。你还知道哪些形容音乐的成语?请再写出三个。(5分)
习作
18.十八般武艺,样样是好戏。你有什么特别拿手的本领吗 比如下棋、绘画、书法、做手工……你的拿手本领是怎样练成的 有哪些有趣的经历呢 快拿起笔写一写吧!(30分)
要求:
⑴题目自拟。⑵注意把重点部分写具体,句子通顺。
⑶字数不少于450字。不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地名。
评价项目 内容(24分) 格式(2分) 篇幅(2分) 书写(2分) 合计
评价要求 符合习作要求,语句通顺,内容具体,感情真实,正确使用常用标点符号。 在指定位置把题目补充完整。 段落格式正确 字数符合要求 规范整洁
评价等级 A 21-24分 1分 1分 400字以上2分 2分
B 17-20分 0分 0分 300-400字1分 1分
C 13-16分 0分 0分 300 字以下0分 0分
D 0-12分 0分 0分 0分 0分
评分 甲
乙
教师甲签名: 教师乙签名: 最终得分
(题目)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六年级语文试卷第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