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中心精品资料 www. 找精品资料 到课件中心
八(上)语文第二单元同步练习
6、枣 核
【自主学习】
1、给加点字注音:
蹊跷 嫣红 匀称 卵石 嵌
2、看看下列词语中是否有错别字,如有请在错别字下面划线并在横线上订正。
不占份量 风烛残年 故弄悬虚 感概良深
3、本文作者是现代作家、翻译家、记者 (名字),选自 。你还知道他的作品有 。
4、读了课文,你应该知道这是一篇散文,那你能找出它的线索是 ,文中揭示中心的一句话是 。
【语段练习】
朋友有点不好意思地解释说,买这座大房子时,孩子们还上着学,如今都成家立业了。学生物化学的老伴儿在一家研究所里做营养试验。
她把我安顿在二楼临湖的一个房间后,就领我去踏访她的后花园。地方不大,布置得却精致匀称。我们在靠篱笆的一张白色长凳上坐下,她劈头就问我:“觉不觉得这花园有点家乡味道?”经她指点,我留意到台阶两旁是她手栽的两株垂杨柳,草坪中央有个睡莲池。她感慨良深地对我说:“栽垂柳的时候,我那小子才5岁。如今在一条核潜艇上当总机械长了。姑娘在哈佛教书。家庭和事业都如意,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了。可是我心上总像是缺点什么。也许是没出息,怎么年纪越大,思乡越切。我现在可充分体会出游子的心境了。我想厂甸,想隆福寺。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近来,我老是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所以才托你带几颗种子,试种一下。”
5、久别重逢,老友劈头就谈后花园,合乎情理吗?
6、“台阶两旁是她手栽的两株垂杨柳”这里为什么要强调“手载”?
7、“可是我心上总像是缺点什么。”这句话中朋友心中“缺”的是 ; “也许是没出息”这句话中的“没出息”具体指“ ”。
8、有人说:“几颗枣核,作者这样反复渲染,是不是有点小题大做?”“种枣人已是风烛残年,到哪一年才能见到枣树长大?有种枣的必要吗?”你对这样的说法,是怎样看的?
【拓展运用】
失根的兰花
顾先生一家约我去费城郊区一个大学里看花。汽车走了一个钟头的样子,到了校园;校园美得像首诗,也像幅画。依山起伏,古树成荫,绿藤爬满了一幢一幢的小楼,绿草爬满了一片一片的坡地;除了鸟语,没有声音。像一个梦,一个安静的梦。
花圃里有两片,里面的花,种子是从中国来的。一片是白色的牡丹,一片是白色的雪球;如在海的树丛里,闪烁着如星光的丁香,这些花全是从中国来的呀!
由于这些花,我自然而然地想起北平公园里的花花朵朵,与这些简直没有两样;然而,我怎样也不能把童年的情感再回忆起来。我不知为什么,总觉得这些花不该出现在这里,它们的背景应该是今雨轩,应该是谐趣圆,应该是故宫的台阶,或亭阁的栅栏。因为背景变了,花的颜色也褪了,人的情感也弱了,泪,不知为什么流下来。
十几岁,就在外面漂流,泪从来也未这样不知不觉地流过。在异乡见过与童年完全相异的东西,也见过完全相同的花草;同也好,不同也好,我总未因异乡事物而想过家。到渭水滨,那水,是我从来没见过的,我只感到新奇,并不感到陌生;到咸阳城,那城,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我只感觉到它古老,并不感觉伤感。我曾在秦岭捡过与香山上同样红的枫叶,在蜀中我也曾看到与太庙中同样古老的古松,我也并没有因而想起过家。我曾骄傲地说过:“我,到处可以成为家。”
然而自至美国,情感突然变了,在夜里的梦中,常常是家里的小屋在风雨中坍塌了,或是母亲的头发一根一根地白了;在白天的生活中,常常是不爱看与故乡不同的东西,而又不敢看与故乡相同的东西。我这时才恍然悟到我所谓的到处可以为家,是因为蚕未离开那片桑叶;等到离开国土一步,即到处不可以为家了。
花搬到美国来,我们看着不顺眼;人搬到美国来,也是同样不安心;这时候才忆起,故乡土地之芬芳与故乡花草的艳丽。我曾记得,8岁时肩扛小镰刀跟着叔叔去割金黄的麦穗,而今这童年的彩色版画,成了我一生中不朽的绘画。
古人说“人生如萍”——在水上漂流;那是因为古人未出国门,没有感觉离国之苦,萍还有水可借;以我看:人生如絮,飘零在万紫千红的春天。
宋末画家郑思肖画兰,连根带叶均飘于空中。人问其故,他说:“国土沦亡,根着何处?”国,就是根,没有国的人,是没有根的草,不待风雨折磨,即行枯萎了。
我十几岁就无家可归,并不觉其苦。十几年后,祖国已破,却觉出个中滋味了。不是有人说“(甲)头可断,血可流,身不可辱”吗?我觉得,应该是“(乙)身可辱,家可破,国不可忘”。
9、本文的时代背景是日军发动侵华战争时期,从文中摘出可以作为理由的具体词句。
(1) (2)
10、第3段的末尾说“泪,不知为什么流下来”,从下文可以看出,流泪原因是( )
A、花色不再鲜艳,令人伤情 B、年龄大了,情感变得脆弱
C、花的背景变了,令人愁闷 D、见到故乡的花木,勾起对战乱中故国的无限思念
11、对第7段中“人生如絮,飘零在万紫千红的春天”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表现消极厌世的颓废情绪 B、表现春天赏花后对美好人生的赞美之情
C、表现生活在异国他乡的消极悲观情绪 D、表现在异国他乡漂泊而面对大好春光时极度复杂、沉重的心情
12、分析比较文中甲、乙两处文字的深刻的思想内涵。
13、仿句造句:
例句: 国,就是根,没有国的人,是没有根的草,不待风雨折磨,即行枯萎了。
7、最后一课
【自主学习】
1、 给加点字注音:
宛转 挟着 诧异 旷课 钥匙 祈祷 惨白 哽住
2、课文写小弗郎士时用了对比手法,你能具体说明有哪些对比吗?这样对比着写有何作用呢?
3、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最后一课”使小弗郎士初步有了爱国感情?
4、语言、行动、神态、心理描写是小说刻画人物的主要手段。本文准确把握小弗郎士的年龄和性格特征,主要运用 描写成功刻画了他的思想变化过程;刻画韩麦尔先生主要运用了 、 、 的描写,表现了他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语段练习】
语法课完了,我们又上习字课。那一天,韩麦尔先生发给我们新的字帖,帖上都是美丽的圆体字:“法兰西”,“阿尔萨斯”,“法兰西”,“阿尔萨斯”。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个个人那么专心,教室里那么安静!只听见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有时候一些金甲虫飞进来,但是谁都不注意,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他们正在专心画“杠子”,好像那也算是法国字。屋顶上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枝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
5、习字课上新的字帖都写着“法兰西”“阿尔萨斯”,体现了先生怎样的用意?
6、“钟声”宣告了“最后一课”的结束,为什么又写普鲁士兵的“号声”呢?
7、韩麦尔先生“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下“法兰西万岁!”表明了什么?
8、文章结尾以描写韩麦尔先生痛苦的表情姿态和手势作结,比描写一段慷慨激昂的语言作结有何长处?
【拓展运用】
铃声,对于一个作惯了教员的,有时候很好听,有时候很不悦耳。瑞宣一向不讨厌铃声,因为他只要决定上课,他必定已经把应教的功课或该发还的卷子准备得好好的。他不怕学生质问,所以也不怕铃声。①今天,他可是怕听那个管辖着全校的人的行动的铃声,像一个受死刑的囚犯怕那绑赴刑场的号声或鼓声似的。他一向镇定,就是十年前他首次上课堂讲书的时节,他的手也没有发颤。现在,他的手在袖口里颤起来。
铃声响了。他迷迷糊糊的往外走,脚好像踩在棉花上。他似乎不晓得往哪里走呢。凭着几年的习惯。②他的脚把他领到课堂上去。低着头,他进了课堂。屋里极静,他只能听到自己的心跳。上了讲台,把颤动的手放在讲桌上,他慢慢的抬起头来。学生们坐得很齐,一致的竖直了背,扬着脸,在看他。他们的脸都是白色,没有任何表情,像 。
一点辣味儿堵塞住了他的嗓子,他咳嗽了两声。泪开始在他的眼眶里转。
他应当安慰他们,但是怎样安慰呢?他应当鼓舞起他们的爱国心,告诉他们抵抗敌人,但是他自己怎么还在这里装聋作哑的教书,而不到战场上去呢?他应当劝告他们忍耐,但是怎么忍耐呢?他可以教他们忍受亡国的耻辱吗?
他把左手也放到桌上,支持着他的身体,用极大的力量张大了口。他的声音,好像一根细鱼刺似的横在喉中。张了几次嘴他并没说出话来。他希望学生们问他点什么。可是,学生们没有任何动作;除了有几个较大的把泪在脸上流成很长很亮的道子,没有人声。城亡了,民族的春花也都变成了木头。
糊里糊涂的,他从嗓子里挤出两句话来:“明天上课。今天,今天,不上了!”
9、文章主要刻画了瑞宣这一人物形象,突出运用了 描写,他和韩麦尔先生都面临 的命运,都流露出了 的思想情感。
10、文中画线的①②句分别运用了 和 的修辞手法。第1节主要运用
的手法来表现人物在特定情境下的精神状态。
11、第2节中有一处句子不完整,请在文中空线上把这个比喻句写完整。
12、选择对第3小节理解正确的一项( )
A、通过对他的思想活动的描写,反映他仇恨敌人,却无法反抗的痛苦。
B、通过对他的思想活动的描写,反映作者对他软弱无能的不满。
C、通过对他行为的议论,反映他仇恨敌人,却无法反抗的苦痛。
D、通过对他行为的议论,反映作者对他软弱无能的不满。
13、《最后一课》中的韩麦尔先生“恨不得把他自己知道的东西在他离开之前”全教给学生,而本文中“他”在课堂上“只挤出两句话来‘明天上课。今天,今天,不上了!’”,对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表现,你有何感想?
8、始终眷念着自己的祖国
【自主学习】
1、给加点字注音:
眷念 庚子 遨游 卓越 宁肯 污蔑 募集 软禁
2、阅读课文,说说钱学森为回到祖国作了哪些努力,探究他身上体现的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品质。
3、钱学森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你能通过查找资料,收集一些他当年求学时的小故事写在下面,和同学们交流吗。
【语段练
1947年,经冯·卡门推荐,钱学森成了加州理工学院最年轻的终身教授。自1949年下半年开始,他肩负起该学院“古根海姆喷气推进研究中心”主任的职务,领导研究生的研究和教学工作。那时,年仅37岁的钱学森,已被世界公认为力学界和应用数学界的权威以及流体力学研究的开路者之一,是卓越的空气动力学家、现代航空科学与火箭技术的先驱、工程控制论的创始人。
从1935年到1955年,钱学森在美国整整呆了20年。这20年间,他在学术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生活上拥有丰厚的待遇。然而,他始终眷念着生他养他的祖国。他在写给父亲的信中,不止一次地发出“旅客生涯作到何时”的感叹。他告诉父亲,他不止一次梦见上海,梦见那所伴他度过童年时代的房子。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诞生了。钱学森兴奋极了。就在那年的中秋节(新中国诞生的第六天),钱学森夫妇心中萌发起一个强烈的念头:回到祖国去,为新生的祖国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1950年7月,已经下定决心返回祖国的钱学森,会见了主管他研究工作的美国海军次长,告诉他准备立即动身回国。这位次长大为震惊。他认为:“钱学森无论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他曾经说:“我宁肯枪毙他,也不愿放他回中国。”
4、划线句中的三个评价“力学界和应用数学界的权威”、“流体力学研究的开路者之一”、“卓越的空气动力学家、现代航空科学与火箭技术的先驱、工程控制论的创始人”顺序能随意调换吗?为什么?
5、第2段中有两个“不止一次”,请你说说这两个“不止一次”的表达作用。
6、为什么第3段中在“中秋节”后点明这是在“新中国诞生的第六天”?
7、作者引用海军次长的讲话有什么深意,你能说说你的理解吗?
【拓展运用】
遗 嘱
他的父亲逝世的时候,他很难过。
父亲在的时候,他并没有好好地陪过他。先是忙于学业,接着是忙于事业。
如果他们没有移民到美国,父亲不会那么寂寞,那么忧郁,健康不会垮得那么快,也就不会那么早离开他。
自从他的父亲死后,他感到很内疚。
因为他没有把华文搞好,升不了大学,他的父亲才决定移民到美国,让他在那儿顺顺利利地完成大学教育。
他时常把内心的感受告诉那个听不懂华语的儿子。儿子告诉他,无论从哪一个角度看,他根本没有理由承担任何责任,更没有责备自己的必要。他的儿子说他老了,人老了是有点问题的。
他的儿子的话也不是没有道理。他的父亲在生前也告诉过他。移民美国是自己的心愿,跟他的学业无关。不过,他不相信父亲的话,父亲分明在安慰他。
人老了是有点问题的。他的儿子的话不无道理。
他知道自己的健康彻底崩溃,大概要走完人生的路程了。他开始喜欢整理自己的东西。这是他这一生应该做的最后一件事。
也因为这样,他才会在铁橱里发现父亲静静地留给他的遗嘱:
离开苦难的中国,到哪儿都好。——姚伯年。
摆脱英国殖民地统治者,争取马来亚独立。——姚楚民。
此地不宜久居,移民到欧美。——姚燕勤。
根重于一切,离开美国。——姚慧祥。
在一张发黄发斑的旧纸上,躺着上面那些字,字迹模糊。说躺着,没错,写字的人都躺下了。他以中学时的那一点华文基础,揣摩了半天,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姚慧祥是父亲,姚燕勤是祖父。那么,姚楚民和姚伯年应该是祖父的父亲和祖父了。
看着遗嘱,不,应该是遗志,他感到很难过。做儿子的都实现了父亲的愿望。可是,只有他,他是离不开美国了。不过,他还是在祖先的遗书上,冒着冷汗吃力地抄写了以下的一行字:
根重于一切,LEAVE USA + OTHER WENTERN COUNTRIES。——姚宗成。
想到儿子最少看得懂LEAVE USA + OTHER WENTERN COUNTRIES几个字,他才心甘情愿地合上双眼。
8、文中有两次提到主人公“他”心情很难过,第一次在 时候,这是因为 。
第二次是在 时候,这是因为 。
9、“人老了是有点问题的”这句话是谁说的?这句话中的“问题”指什么?这句话有道理的原因在什么地方?
10、第6节采用了 和 表达方式,表现了他(姚宗成) 心情和他的儿子 的态度。
11、文中的四条“遗嘱”有着深刻的内涵,概括起来就是
12、小说最后两节写遗言有何深刻含义?
9、 古诗四首
【自主学习】
1、《春望》一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 ,字 ,他的诗歌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发过程,被称为“ ”。查阅资料,我们可以得知他的代表作品为“三吏”、“三别”,分别指 、 、 、 、 、 。
2、《泊秦淮》的作者是 ,时称“小杜”,以别于 ,诗中《后庭花》涉及到的历史人物是 。
3、《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选自 ,作者 ,号 , 朝著名诗人。诗中写诗人忠心报国的情思的诗句是 。
4、《过零丁洋》选自 ,作者是 ,是 (朝代)大臣, 家,字 ,号 。
5、相关链接:律诗是发端与六朝,形成于唐朝的一种诗体,因此唐人把它称为近体诗或今体诗。律诗的八句按前后顺序,每两句组成一联。一二两句叫首联,三四两句叫颔联,五六两句叫颈联,七八两句叫尾联。一联中的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颔联和颈联要求必须对仗。
【语段练习】
《春望》
6、与“烽火连三月”相呼应的诗句是 ,与“家书抵万金”相呼应的诗句是 。
7、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写春望所见,一个“破”字使人触目惊心,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
B、“花溅泪”、“鸟惊心”,有两种理解:一种理解是写诗人见到美丽的花儿,不禁迸射出眼泪,听见鸟儿的叫声而暗自心惊;一种是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
C、“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共有的想法,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D“白发”为愁所至,“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眷念家人的沉痛感情。
《泊秦淮》
8、按照诗人的活动,应该先有“夜泊秦淮”,才能见到“烟笼寒水月笼沙”的景色,原诗为什么要颠倒呢?体会诗人这样写的效果。
9、后两句诗作者是在讽刺商女吗?为什么?这是什么写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0、对《泊秦淮》一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1句连用两个“笼”逼真地描绘出秦淮河上月光迷蒙、飘忽的景象。
B、第2句逻辑关系很强,由于“夜泊秦淮”,才“近酒家”,因为“近酒家”,才会听曲而产生慨叹。
C、最后两句指责歌女不知道亡国的痛苦,还在唱《后庭花》的曲子,对歌女的愤恨之情溢于言表。
D、这首诗把诗人观景听曲而产生的空虚、怅惘和悲哀通过对商女的埋怨而表现出来,把对历史的咏叹与现实的思考融为一体。
11、合理想象,写一段诗人听到商女唱《后庭花》时的心理活动。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12、这首诗即有写实的,也有写梦境的,把两者巧妙衔接起来的是
13、诗人产生“铁马冰河”这一梦境的原因有哪些?
14、“夜阑卧听风吹雨”中的“风吹雨”除了写实外,还有其他的深意吗?说说看。
《过零丁洋》
15、诗歌的颔联巧妙地将国事与个人身世结合在一起。“山河破碎风飘絮”是写 ;“身世浮沉雨打萍”是写 。
16、选出下列诗句解说错误的一项( )
A、“辛苦遭逢起一经”,说的是自从中了进士,担任起重要国事之后,就为国事辛苦奔波,有无愧国家民族之意。
B、“身世浮沉雨打萍”,这是个比喻句,是说四年来没有一天安定,像雨中的浮萍,是承接“辛苦”一句的意思说的。
C、“惶恐滩头说惶恐”写的是在江西起兵奔赴浙江为解除临时国都杭州被困时的惊恐心情的,有为国担忧的意思在内。
D、“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意思是:现在我已被元军扣留、囚禁,绝无生还之路,只有留下诗句,表达对我国家民族的赤胆忠心,在史册上留名了。
【拓展运用】
晚 晴 李商隐
深居俯夹城,春去夏尤清。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并天高阁迥,微注小窗明。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
17、这是一首题为《晚晴》的 言 诗。作者李商隐是 朝人。
18、下列对本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的首联描写初夏季节久雨天晴后的景象。
B、 颔联与颈联写出了诗人身世的寂寞以及珍重晚年的乐观思想。
C、“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句和诗人《乐游原》中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比较,虽然都是写暮景,比喻老年,但前者显得颓废消沉。
D、尾联作者以越鸟自喻,表达欣然还乡的意愿。
19、你还知道李商隐的其他诗词名句吗?如知道请在下面的横线上写出来,越多越好。
10、晏子使楚
【自主学习】
1、给加点字注音:
晏婴 酒酣 诣王 曷为 枳
2、给下列句子划分句内阅读停顿(句读)。
(1)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2)今民生长于齐而不盗。
(3)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焉?
3、你觉得课文中哪些词和现在的用法不同或难以理解,写在下面,并在尝试翻译后与同学们讨论。
4、初读课文后,你认为楚王和晏子各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语段练习】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 , ,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 ?”王笑曰:“ , 。”
5、补全课文:
(1)婴闻之, , ,
(2)入楚则盗, ?
(3)王笑曰:“ , 。”
6、解释加点的字
将使楚 习辞 何坐 酒 酣
诣王 曷为 徒相似 取病焉
7、加点字翻译相同的一项是( )
A、 为其来也 B、今方来 C 、 晏子将使楚 D、坐盗
何为者也 方欲行 桓侯故使人问之 满坐寂然
8、翻译下列句子:
(1)晏婴,齐之习辞者也。
(2)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
(3)齐人固善盗乎?
(4)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9、你知道吗,从现代植物学看,橘和枳是不同种的,因此“橘化为枳”的说法是不科学的了。那么你能用其他的方法反驳楚王吗?
【拓展运用】
1、 语言运用
10、某教师不幸得了甲肝,住进了医院,领导、教师前往探望,下列安慰语言用得最好的一句是( )A、近来病情好多了吧,不会有传染性吧。
B、 每天要吃好多药吧,近来胃口还好吗?
C、 你躺在这里休息,多幸运啊,我也想来躺几天。
D、医生说你很快就康复了,值得庆幸的是你比我们多了一种免疫力。
11、选出下面句子表达意思没有歧义的一句是( )
A、这辆车没有锁。 B、我看见你很不高兴。
C、看打乒乓球的小孩。 D、我们一起上学去。
12、又要上早操了,同学们都走出教室去排队,而作为体育委员的你却因为发烧留在教室里。班主任吴老师误认为你没有尽到指挥排队的责任,从而批评了你,你该怎样对老师解释?
13、下面是一位同学对老师讲的几句话,请你用得体的口语进行修改。
原文:敬爱的王老师,这道题虽然你已讲过了,可是我照样不懂,你该相信,这决不是由于我没有听,因此,我请你再讲一遍。希望你接受我的要求,行吗?
改为:
2、 阅读理解
翠鸟先高作巢以避患。及生子,爱之,恐坠,稍下作巢。子长羽毛,复益爱之,又更下巢,而人遂得而取之矣。
14、解释词语
(1)及生子,爱之,恐坠,稍下作巢。 及: 下:
(2)子长羽毛,复益爱之 益: 之:
15、翻译句子
(1)翠鸟先高作巢以避患。
(2)又更下巢,而人遂得而取之矣。
16、你读了这则故事有什么感想,请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100字左右)
【课内作文】
题目:我梦见……
提示:
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写梦,应密切联系现实生活来提炼中心思想。写梦,可从正面写,写美梦,写理想,写愿望。如写自己在梦中成为一名卓越的科学家,为人类造福;成为一名宇航员在太空遨游,探测宇宙奥秘;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为国家培养人才……还可以写自己在梦中得到一件梦寐以求的物件,一本好书、一台电脑……还可以写自己在梦中与日夜思念的亲友相聚……写梦,也可以从反面写,写使人惊骇的恶梦,让读者从中得到警示,吸取有益的教训。
无论写哪种梦,都要能发挥丰富而合理的想象,并通过梦表达一个有积极意义的主题。
例文: 我梦见……
我国的森林覆盖面积只占全国的12%,可是人为的毁林现象却很严重……;一些地方只顾眼前的经济利益,致使许多地方的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我国的珍稀动物正在不断减少,可是仍有目无法纪者到处打鸟、猎兽……。”电视机虽然早已关上了,我也早已躺在了床上,但电视里《人与自然》专题节目中播出的几则消息却使我久久不能入睡。我国的生态环境遭到如此的破坏,照这样下去,人类将如何生存呢?我透过窗户,遥望着黑沉沉的天空沉思着,不知什么时候我朦朦胧胧地进入了梦乡……
我仿佛向学校走去。到半路上,发现下起了小雨。谁知我手中正有把伞,顺手撑起了伞,但是不管用,抬头一看,伞上竟然布满了小洞。我惊奇地向四下里一望,发现地上竟被雨砸得凹了许多小坑坑,花、草、树、木经小雨“滋润”后竟立刻枯黄、掉落!正当我百思不得其解时,又感觉身上像是被大黄蜂蛰了一下,浑身疼痛难忍。我突然浑身一颤,惊恐地想到,这一定是科普文章上常提到的酸雨了,没想到它竟如此厉害。一时间,到处是四下里逃窜的人们,路上一处避雨的地方也没有,我只好没命地向前跑着、跑着。
不知过了多长时间,也不知我跑了多远。总之,那可怕的酸雨终于不再攻击我了。我喘着气,慢慢地向前走着。怎么会下酸雨呢?我想起曾经看过的一篇文章,原因是大气层污染,所以才会下那可怕的酸雨。
我边走边想着,突然,一滴冰凉的东西落在我的脸上。我摸了摸,发现是一滴黑色的水。我向天空望去,发现天上下起了雪。我想欣赏一下雪景,猛然发现下的竟是黑色的雪。慢慢的,地上结起了一层厚厚的黑雪。我冻得赶紧往回跑。天啊!大气污染竟严重到这地步了,天下竟没有我容身的地方了。跑着,跑着,一不小心我滑倒了。惊得我一下子从床上坐了起来,原来这是一场恶梦。再看窗外,天已亮了,外面正是蓝天深广,白云悠悠。
我来到屋外,尽情享受这美好的阳光,梦中的一切令我感慨万千。我看着蓝天、白云、绿树、芳草,听着远远近近笼中的鸟鸣,梦中的一切又浮现在我眼前。难道若干年后我们真的得对后辈们说:“从前有个地方叫森林……”
短评:本文选取了一个大家关注的社会问题为题材,文章开头引几则消息,具体列出毁林、水源污染、捕杀动物这些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为下文的梦境提供了基础。作者详叙梦中降“酸雨”和“黑雪”的恐怖可怕及人们惊惧逃窜的情景:植物枯黄,人全身疼痛,一针见血地写出环境污染的严重后果。略叙现实景象,与可怕的梦境恰成对比,突出了本文的中心:保护生态环境。最后以反问句作结,巧妙、简洁而含蓄。
第二单元检测
一、语言基础知识及运用(41分)
1、给加点字注音(3分):嫣红 诧异 寥落
2、找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并在方格内订正。(4分)
无言已对 与事隔绝 宛转唱歌 故弄悬虚 不占分量 大为振惊
3、默写(6分)
(1)感时花溅泪, 。 (2)白头搔更短, 。
(3) ,夜泊秦淮近酒家。 (4) ,铁马冰河入梦来。
(5)山河破碎风飘絮, 。 (6)人生自古谁无死, 。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写商女不知亡国恨,犹唱淫靡之曲,乃是一种曲笔,表达了较为清醒的封建时代知识分子对国事怀抱隐忧的心境。
B、《晏子使楚》选自《晏子春秋》,这是后人搜集春秋后期著名政治家晏婴的言行编辑而成的。
C、《春望》一诗前四句都统在“望”之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远而近,又由近而远,感情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
D、《枣核》这篇散文以“枣核”为贯穿全文的线索,其实,枣核既是叙事线索,更是一条凝聚着乡情的感情线索。
5、修改病句(运用修改符号在原句上修改)(4分)
(1)我站在车窗前,看到了大桥的雄姿,也看到了正在桥头日夜站岗的战士。
(2)他幼小的心灵中早已立下了一定要改变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
6、下面是一幅对联的上联,从备选字中找出合适的字组成下联。(3分)
备选字:心 、理 、事 、益 、更 、莫 、为 、无 、做 、身 、神
上联:有关家国书常读 下联:
7、选出下列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 )(3分)
A、老师对我们的关心,真是无所不至啊!
B、他们起早带晚,披星戴月,长期辛勤劳动,为国家创造了巨大的财富。
C、在封建社会的官场上,善于吹牛拍马,往往能飞黄腾达。
D、在这演讲比赛中,他讲得天花乱坠,终于夺得了冠军。
8、口语交际(4分)
假如你在放学途中车胎破了,而又没找到修车铺,只好推车回家(陪伴你的有同学王强、李明),结果比平时晚回家一个小时。妈妈因此责备了你,认为你是偷偷地玩游戏机了。你该如何向妈妈说明情况?
9、按要求写出人物形象或文学作品(6分)
(1)《水浒传》中“倒拔垂杨柳”的人物是 。
(2)《三国演义》中“煮酒论英雄”的主要人物是 。
(3)保尔·柯察金是前苏联长篇小说 中的主人公。
10、根据你的观察和对生活发感悟,依照下面划线的句子再写一个句子。(3分)
大自然能给我们许多启示:滴水可以穿石,是在告诉我们做事应持之以恒;大地能载万物,是在告诉我们求学要广读博览;
。
二、语段阅读(61分)
(一)晏子使楚(14分)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 , ,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11、补全课文(2分):婴闻之, , ,
12、解释加点的字词(2分)酒酣 其实
13、找出文段中的通假字并翻译(2分) 同 同
14、翻译句子(4分)
(1)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2)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15、你还能用什么话来回答楚王呢?你的回答和晏子的回答,哪一种好?为什么?(4分)
(二) 往 事(16分)
冰 心
父亲的朋友送给我们两盆莲花,一缸是红的,一缸是白的,都摆在院子里。
八年之久,我,没有在院子里看莲花了——但故乡的园院里,却有许多:不但有并蒂的,还有三蒂的,四蒂的,都是红莲。
九年前的一个月夜,祖父和我在园里乘凉。祖父笑着对我说:“我们园里最初开三蒂莲的时候,正好我们大家庭中添了你们三个姊妹。大家都欢喜,说是应了花瑞。”
半夜里听见繁杂的雨声,早起是浓阴的天,我觉得有些烦闷。从窗内往外看时,那一朵白莲已经谢了,白瓣儿小船般散飘在水面。梗上只留下小小的莲蓬,和几根淡黄色的花须,那一朵红莲,昨夜还是菡萏(hàn dàn)的,今晨却开满了,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
仍是不适意!——破坏了一会儿,窗外雷声作了,大雨接着就来,愈下愈大。那朵红莲,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斜。在无遮蔽的天空之下,我不敢下阶去,也无法可想。
对屋里母亲唤着,我连忙走过去,坐在母亲旁边——一回头,忽然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地倾侧了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我不宁的心绪散尽了!
雨势并不减退,红莲却不摇动了。雨点不住地打着,只能在那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
我心中深深地受了感动——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16、、这篇散文抒写和歌颂的对象是 。全文的文眼是 。(2分)
17、文章的2、3两段交代八、九年前的往事的作用是( )(3分)
A、说明我喜欢莲花已不是一天两天了。
B、抒发自己对故乡园院中红莲的思念之情,借以表达对故乡亲人的怀恋。
C、写一段趣事,丰富文章内容,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D、借祖父的话暗示“我”与红莲之间的关系,为后文主题的揭示设下伏笔。
18、“我不宁的心绪散尽了”一句中的“不宁的心绪”指什么?(3分)
19、 用简明的词语概括文中“我”的感情变化。(5分)
20、你能写出一些歌颂母爱的诗句吗(三句以上,多写一句加1分,最多加4分)(3分)
(四)大自然(31分) 屠格涅夫
我梦见自己走进一座拱顶高大的地下大厦。整个大厦里流泻着某种也是地下的、匀和的光线。
大厦正中间,坐着一位身穿飘动的绿色服装的端肃女性。她一手支颐,仿佛正在沉思。
我立刻明白,这位女性就是自然之神本身。我一激灵,心里感到一种由崇敬而来的畏惧。
我走近端坐的女性,向她深深鞠了一躬。
“啊,我们的万物之母!”我惊呼道,“你在想什么呢?你是否在思考人类未来的命运?抑或是考虑着人类如何尽可能地达到完满和幸福?”
女性慢慢地向我投来严厉、阴沉的目光。她的嘴唇蠕动了一下,便发出钢铁般铿锵有力的声音:
“我正在思考的是如何让跳蚤的腿儿更有力量,以便它更容易逃脱它的敌人。进攻和防御的平衡已被破坏……应该恢复过来。”
“什么?”我低声嘀咕道,“你想的竟是这个?难道我们人类不是你心爱的儿女?”
女性微蹙双眉。
“一切生物都是我的儿女,”她说道,“所以我一视同仁地爱护它们,一视同仁地消灭它们。”
“可是善良……理性……正义呢……”我又低声嘀咕。
“这是人类的语言,”响起铿锵有力的声音,“我既不知道善,也不知道恶……理性对于我决不是法典,再说正义是什么东西?我给了你生命,我把它夺走,赋予其他生物,赋予虫或者是人……对我都一样……你还是防备跳蚤的袭击吧——别打扰我!”
我想反驳……可是周围的大地低声呻吟,抖动了一下,——于是我醒了。
21、作者在刻画自然女神对“我”的三次发问所作出的反应时,依次写出了自然女神对“我”的谈话、认识由 到 到 的态度。(3分)
22、文中的“我”代表的是“ ”,站在“ ”的角度,考虑自己如何 “ ”,认为自己是自然女神的“ ”,要求得到自然女神的关心。文中的自然女神代表的是 ,站在“ ”的角度,考虑的是“ ”不受到破坏。(加引号处用原文中词语填空)(7分)
23、指出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3分)
24、对本文在写作上的特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巧设梦境,全文写了一个做梦的经历。这就使得作者便于在文中展开想象和联想的翅膀任意遨游,给主题的展现创造了广阔的空间。
B、本文写了“我”与“自然之神”的三问三答,以对话的形式表现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揭示文章的主旨。
C、本文善于设置悬念,读来引人入胜。
D、本文善于描写人物的神态表情、说话声调语气等,以此来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及思想感情。
25、本文向人们揭示的一个自然界的深刻哲理是什么?请结合实际谈谈你所受到的启示。(15分)(100字左右)
参考答案
六、《枣核》
1、qīqiāo; yān;chèn;luǎn;qiàn 2、分; /; 玄; 慨; 3、萧乾;《美国点滴》; 略 4、枣核;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5、因为她面对的是故人,谈后花园的家乡味道,目的在于表现思乡之急切。 6、强调她要寄托思念故土之情。 7、寄托思念家乡的感情。 年纪越大,思乡越切。 8、言之成理即可 9、北平 ;祖国已破 10、D 11、D 12、前者强调自身人格的不可辱没,后者强调祖国的安危高于一切。前后对比,强烈地抒发了作者炽热的爱国之情。 13、略
七、《最后一课》
1、wǎn xié chà kuàng shi qí cǎn gěng 2、略 3、略 4、心理; 语言、行动、神态5、先生是想让学生记住“阿尔萨斯”是法兰西不可分割的领土,决不容许敌人侵占,可见其用心良苦。6、“号声”呼应前面普鲁士兵的操练,表示普鲁士兵占领的事实,暗示德语要代替法语。 7、预示着“最后一课”的结束,对大家是突如其来的打击。8、略9、心理;亡国;仇恨侵略者、爱祖国10、 比喻; 拟人 11、略 12、A 13、略
八、《始终眷念着自己的祖国》
1、juàn gēng áo zhuō nìng miè mù jìn 2、略 3、略4、因为这三个评价的程度越来越深,范围越来越广泛,所以不能随意调换。5、两个“不止一次”生动地表现钱学森对祖国魂牵梦绕的眷念。前一个“不止一次”侧重与表现他对现有境况的感慨,突出他对祖国的怀念之情;后一个“不止一次”侧重于表现他对童年时代生活的萦系,突出他对桑梓的眷恋之情。6、“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团圆节,萌发这一念头自然而合情合理;“新中国诞生的第六天”证明他们回国的目的是“为新生的祖国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7、海军次长的态度不仅说明了钱学森的价值,更预示了钱学森回国的道路将艰难而曲折,会受到美国当局的重重阻挠,同时,也反衬了钱学森眷恋祖国的深情。
九、《古诗四首》
1、杜甫;子美;诗史;《潼关吏》;《新安吏》;《石壕吏》;《垂老别》;无家别》;《新婚别》 2、杜牧;杜甫;陈后主 3、《陆游集》;陆游;放翁;宋;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4、《文山先生全集》;文天祥;南宋;履善(宋瑞);文山。6、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7、D 8、9、 10、C 11、略 12、夜阑卧听风吹雨13、略14、略15、国家的衰微;个人的境遇16、C17、五;律;唐18、C 19、略
十、《晏子使楚》
1、yàn hān yì hé zhǐ 2、(1)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2)今/民生长于齐/而不盗。(3)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焉? 3、略 4、楚王:自作聪明、仗势欺人;晏子:机智善变5、略 6、将要;熟练;犯罪;酒喝得很高兴;到(指到尊长那里去);同“何”;只;辱。7、B8、略9、略 10、D 11、D 12、略 13、略 14、(1)等到;向下移 (2)更加;代小翠鸟 15、(1)翠鸟最初在高处做窝来避免灾祸。(2)(翠鸟)又把巢移到更低的地方,于是人们就把他们捉住了。 16、略
第二单元检测
1、yān chà liáo 2、以;世;玄;震 3、略 4、C 5、(1)将“日夜”删去;(2)在“面貌”后加上“志向”等词语。6、无益身心事莫为 7、C 8、略 9、(1)鲁智深(2)曹操(3)《钢铁是怎样炼成的》10、略 11、略 12、酒喝得很高兴;他的果实 13、曷;何;熙;嬉 14、略 15、略 16、母亲;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17、D 18、心中对红莲命运的担心19、略20、略 21、不满、厌烦、愠怒 。 22、人类;人类;完满和幸福;心爱的儿女;自然界的规律;万物之母;进攻和防御的平衡。 23、表明自然之神对人类的认识、态度、要求的不满与愠怒,给人类一种警示。 24、 C 25、 要点:自然界要保持“进攻和防御的平衡”,一切生物之间的发展要保持自然的平衡,如果谁破坏了这种平衡,大自然就会毫不留情地惩罚他。例略。
课件中心精品资料 www. 版权所有@课件中心 第 1 页 共 1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