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课题 溶解度
课型 新授课 复习课 试卷讲评课 其他课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题是在课题1的基础上,定量研究溶质在一定量水中溶解的限度。本课题包括饱和溶液和溶解度两部分内容。 在“饱和溶液”中,首先,通过【实验9-5】 和【实验9-6】 来讨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含义,并结合实验说明:只有指明“在一定量溶剂里” 和“在一定温度下”,溶液的“饱和”和“不饱和”才有确定的意义。然后,结合【实验 9-6】 中硝酸钾晶体的析出介绍了结晶现象。同时,以海水晒盐为例,说明蒸发溶剂也是一种获得晶体的常用方法。最后,结合【实验9-5】【实验9-6】 和海水晒盐的实例,总结了在一般情况下不饱和溶液与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关系及结品的方法。 在“溶解度”中,首先,结合【实验9-5】 和【实验 9-62,说明在一定温度下,在定量的溶剂中溶质的溶解量是有一定限度的,从而引出固体溶解度的概念,并以表格的形式列出了几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然后,探究溶解度曲线包括绘制溶解度曲线、分析和应用溶解度曲线、比较溶解度数据表和溶解度曲线的区别、体会列表法和作图法两种数据处理方法的不同作用等,引导学生体验数据处理的过程,学习数据处理的方法。最后,简单介绍了气体的溶解度,并结合有关汽水的讨论,说明气体的溶解度与压强和温度密切相关。 本课题中概念较多,前后知识的逻辑性很强。此外,溶解度曲线探究的综合性较强。
学情分析 基于溶液在化学 (科学)研究和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学生只定性地了解溶液的组成和基本特征是不够的,还应定量地认识溶液。本课题以溶解度为核心,展开对溶液的定量研究。从定性研究到定量研究,知识内容上加深了,研究方法上要求提高了,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提升了一个层次。 在本课题学习中所需的有关直角坐标系中曲线等数学知识,学生已经具备,一般不会造成学习障碍。 学生在学习本课题时容易出现如下问题: 1.对溶解度概念的运用时忽视条件,如在不饱和溶液、不确定温度或不确定溶剂质量的条件下运用溶解度概念。 2.对问题缺三科学全面的分析而产生一些模糊或错误的认识。例如,认为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一定是稀溶液;认为增加 (或减少)溶剂的量,固态物质的溶解度会随之增大(或减小);认为搅拌能使固态物质的溶解加快,也会使其溶解度增大。 3. 将一般规律绝对化。例如,认为固态物质的溶解度都是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大,忽略 Ca(OH)2,的溶解度随着温度升高而减小的特例。 4. 对列表法和作图法的数据处理方法理解肤浅,造成从表和图中正确提取信息困难。 例如,从溶解度曲线图读取的溶解度数据不正确。
目标确定 1了解饱和溶液的含义。 2. 能举例说明结晶现象。 3. 了解溶解度的含义 4初步学会绘制和分析溶解度曲线。体验数据处理的过程,学习数据处理的方法。
重难点 1了解饱和溶液的含义。 2. 能举例说明结晶现象。
评价任务 (1)从分组实验中探究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定义。 (2)通过改变温度,改变溶剂溶质的量,可以得出两者的互相转化。 (3)通过绘制和分析溶解度曲线,能得出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走势。
教学评活动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根据课堂教与学的程序安排)教师活动 激趣设境,问题导入 俗话说:“饭前喝汤,苗条漂亮;饭后喝汤,肥胖晃晃。”妈妈在家为小槐同学准备了一碗汤,小槐一尝淡了,要妈妈加 (盐);小槐一尝还说淡了,又要妈妈加 (盐);小槐一尝还是说淡了,再要妈妈加 (盐)……食盐是我们熟悉的物质,它是否无限制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呢?引入课题。 二、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自学:阅读课本第33页到35页,明确以下问题: 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关系; 3、结晶的概念 演示实验: 1、温度改变(加热搅拌),杯底没溶的KNO3固体继续溶解? 2、此温下再加5gKNO3,能否再溶? 小结: 1、一定温度下,KNO3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 2、形成概念: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的溶液叫做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做不饱和溶液。 增补结论,领悟涵义:饱和溶液二要素:“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 深化探究,激活思维: 演示实验:①室温下,在20mL水中加入10gKNO3观察能否完全溶解; ②升高温度,观察杯底KNO3固体溶解情况,再加5gKNO3溶解情况; ③冷却到室温,观察现象。 探究发现,联想顿悟:观察教材上从海水中提取食盐过程图。 联想:炒菜时,菜汤在锅里蒸发,锅底上有白色斑迹;运动出汗衣服上会出现白色斑迹……学生活动 小组交流、合作探究 实验探究:NaCl能(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 小组讨论:确定方案(画出实验简图)。 动手实验:仔细观察,做好记录。 ①5gNaCl能溶解在20mL水中; ②10gNaCl不能溶解在20mL水中,杯底有少许固体NaCl。 即NaCl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水中。 质疑:“NaCl不能无限制溶解在水中”这句话是否正确?教师有意漏读“一定量”三个字,引起学生质疑猜想。 补充实验: 观察记录,感悟要素:“一定量”。 质疑:KNO3为实验室里化学药品,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水中。 小组讨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关系? 小组展示: 不饱和溶液 饱 和溶液 设计意图:溶解度是化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涉及到物质在溶剂中的溶解能力。在中学化学中,学生需要掌握溶解度的基本概念、影响因素以及溶解度曲线等知识点。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溶解度的相关知识,本教学设计旨在通过实验探究、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本教学设计的核心思想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结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思考和发现。环节二:教师活动 我国有许多盐碱湖,湖水中溶有大量的氯化钠和纯碱,那里的农民冬天捞碱,夏天晒盐,你知道为什么吗? 教师给予适时的提示与总结。 (1)为什么要求水温相同?用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分别溶解氯化钠和硝酸钾,行不行? (2)为什么要求水的体积相同?用一杯水和一盆水分别溶解,行不行? (3)为什么要达到饱和状态?100克水能溶解1克氯化钠也能溶解1克硝酸钾,能否说明氯化钠、硝酸钾的溶解性相同?生:对上述问题展开积极讨论并发言,更深入的理解三个前提条件。 (说明:一系列讨论题的设置,充分调动了学生思维,在热烈的讨论和积极思考中,"定温,溶剂量一定,达到饱和状 这三个比较物质溶解性大小的前提条件,在他们脑海中留下根深蒂固的印象,比强行灌输效果好得多。) 师:利用课件展示完整方案。 小结: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溶质在这个温度下的溶解度。 分析:理解溶解度的涵义? 适当补充练习 2、根据溶解度判断物质溶解性。 师:在不同的温度下,物质溶解度不同。这样,我们只需比较特定温度下物质溶解度大小。 3、溶解度曲线。 师:用课件展示固体溶解度曲线。 点拨诱思、质疑释疑 1、溶解度四要素: 条件:一定温度下; 标准:100克溶剂; 状态:饱和状态; 单位:克。 2、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因素是什么?表现在哪些方面?: 内因:溶质、溶剂的性质。 外因:温度。大多数固体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例如硝酸钠;少数固体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例如氯化钠;极少数固体随温度升高溶解度反而减小,例如氢氧化钙。 3、利用溶解度曲线能获得哪些信息? (1)可以比较某温度下不同物质的溶解度 (2)可以比较不同温度下同一物质的溶解度 (3)可以确定从饱和溶液中析出晶体的方法。 释疑:知道盐碱湖附近的农民在中冬天捞碱、夏天晒盐的原因了吗?学生活动 自学:阅读课本第35到39页,明确以下内容 1、什么是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2、什么是溶解度曲线,从溶解度曲线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3、什么是气体的溶解度? 小组讨论: 1、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能力是否相同?举例说明。 2、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能力是否相同? 结论:物质溶解能力不仅与溶质有关,也与溶剂性质有关。通常我们将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中的溶解能力叫溶解性。 生:观察溶解度曲线,找出10℃时硝酸钠的溶解度及在哪个温度下,硝酸钾溶解度为110克。 认真听讲设计意图
板书设计 溶解度四要素: 条件:一定温度下; 标准:100克溶剂; 状态:饱和状态; 单位:克。
教学反思与改进 首先,我在讲解溶解度的概念时,可能过于抽象,导致部分学生难以理解。其次,我在实验环节中,虽然让学生进行了实验操作,但是没有给予足够的指导,导致部分学生实验结果不理想。最后,我在案例分析环节中,选取的案例可能不够贴近学生的生活,导致学生难以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针对以上问题,我提出以下改进措施: 调整概念讲解方式:在溶解度的概念讲解中,我将采用更加形象的方式,例如通过图示或动画来帮助学生理解溶解度的概念。同时,我会增加一些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溶解度的应用。 加强实验指导:在实验环节中,我会给予学生更加详细的指导,确保学生能够正确操作实验,并得到准确的实验结果。同时,我会鼓励学生多动手操作,提高他们的实验技能。 选取贴近生活的案例:在案例分析环节中,我会选取更加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例如食品添加剂的溶解度问题等。这样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增加互动环节:我会增加一些互动环节,例如小组讨论或问答环节等。这样能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课堂参与度。 通过以上改进措施的实施,我相信能够更好地提高溶解度的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溶解度的相关知识。同时,我也将继续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