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现代文阅读专题 ★★ 实用类文本阅读 课件(共3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现代文阅读专题 ★★ 实用类文本阅读 课件(共3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94.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2-21 11:02: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现代文阅读专题 ★★ 实用类文本阅读
一、(2024·安徽,第9~12题,17分)
材料一:
“五一”假期期间,众多小城市受到游客青睐。不少游客竞相“逆向奔赴”,回归小乡村、小城镇,到山乡田野里走一走,住一住。旅游平台数据显示,“五一”假期出行目的地中,小城市更受欢迎,三线以下城市旅游订单的增幅高于一、二线城市。
(摘编自《“小城故事多” 宝藏小城
旅游为经济增长添活力》,
人民网2024年5月7日)
材料二:
以上数据来源于《宝藏小城也能有文旅
大作为 县域经济新引擎点燃》,
新华网2024年5月14日)
材料三:
如今的游客更在意体验一种有趣有益的生活方式。对于常年处于快节奏都市生活的人来说,更加向往可以让自己慢下来的地方。亲近自然的县域地带,无疑是另一方治愈心灵的小世界,诸如登山、漂流、骑行、露营等户外运动的开展,也更容易实现。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12月以来,10个省份共新增127家4A景区,其中65%分布于县或县级市。县域旅游,在经济上更有性价比,在体验上更能满足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再加上诸多“宠客”措施,县城和游客的双向奔赴也就顺理成章了。
当然,相比大城市,县城仍有一些不足之处。一些“后起之秀”还应完善游客服务中心、旅游道路、厕所等配套设施,积极营造透明、诚信的旅游消费环境。迎得进人,也要留得住心。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相信更多的县城,也已经在路上。
(摘编自《小县城跑赢大都市!旅游“出圈秘
籍”是啥?》,央视新闻网2024年5月9日)
材料四:
“小地方”旅游要有“大作为”,取决于两个关键的基础条件。
一是旅游需求持续、大规模爆发。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生产加速发展,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方面的需求得到极大满足,需求开始向更高的精神层面拓展。旅游需求作为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最直接有效的形式,迎来快速扩张区间。如此巨大的需求,显然不是几个老牌知名景区、景点所能消化的,也不是几个大城市或核心城市所能承载的,这为不同区域、各个层次的旅游目的地提供了发展机会。
二是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与出行方式的变革,为拓展旅游出行空间、探索更多未知可能创造了条件。随着国内高等级公路里程的拓展以及自驾游出行方式的盛行,过往依靠火车、飞机和大巴等的主流出行方式逐渐被自主可控的自助出行所取代。服务于热门旅游目的地和景区的基础设施,逐渐向不知名地区、县城或乡村扩展,一些过往不被关注、交通不便的地区逐渐被挖掘、追捧。“小地方”的舒适、松弛和新奇感,更容易让人满足,进而让这些地方“出圈”。
(摘编自《下沉式旅游为“宝藏小城”提供出
彩机会》,《中国旅游报》2024年5月7日)
1.【考点:信息理解辨析】下列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2024年“五一”假期期间,一、二线城市旅游订单的增幅要低于三线以下城市。
B.2023年,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安徽省占有三席,数量位居全国前十。(图文转换)
C.县域地带之所以能成为治愈心灵的小世界,主要是因为这里可以开展户外运动。
D.随着国内高等级公路里程的拓展和自驾游的盛行,人们的出行方式发生了变化。
C
【解析】C.根据材料三第一段“对于常年处于快节奏都市生活的人来说,更加向往可以让自己慢下来的地方。亲近自然的县域地带,无疑是另一方治愈心灵的小世界”可知,县域地带之所以能成为治愈心灵的小世界,主要是因为其亲近自然,能让游客慢下来。
2.【考点:词语理解】结合材料三,解释加点词语“双向奔赴”在文中的含义。(4分)
一方面,游客主动奔赴县城,体验不一样的生活(2分);另一方面,县城采取多种方式吸引游客(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3.【考点:梳理行文思路】下图是对材料四第二段行文思路的梳理,请在图中①②处填入相应内容。(4分)
①旅游需求迎来快速扩张区间 ②不同区域、各个层次的旅游目的地获得发展机会(每点2分)
4.【考点:拓展探究】请结合以上材料,就如何发展县域旅游提出三点建议。(6分)
①加强县域旅游资源的开发。②满足游客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③完善基础设施。④积极营造透明、诚信的旅游消费环境。⑤加大宣传力度。(一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二、(2023·安徽,第9~12题,16分)
材料一:
湿地作为地球三大生态系统之一,几乎涵盖陆地上所有相对固定的天然或人工水体,还包括水深低于6米的海域。
湿地一定是绿色的吗?其实不一定,湿地还可以是红色、黄色、蓝色、白色,甚至是彩色的。举例来说,位于渤海湾东北部辽河三角洲中心的盘锦红海滩湿地,就以“红”为特色。这里生长着盐地碱蓬。每年4月,它们钻出地面,在阳光和潮水的“洗礼”中不断吸取土地与海水中的盐分,颜色开始慢慢由嫩绿变为深绿,再到浅红、殷红,直至9—10月全盛期时,呈现出一片火红的色泽,让这片湿地宛如一颗镶嵌在辽东湾的红宝石。
一般来说,湿地颜色主要受植物颜色影响,但也不能完全根据湿地名字来判断。如我国南方沿海地区常见的红树林湿地,虽然叫红树林,但却是一片翠绿。
湿地仿佛一个调色盘,大自然用它的丹青妙笔,绘就了一幅幅斑斓的湿地长卷,造就了多姿多彩的湿地景观。
(摘编自《湿地是什么颜色的?》,
《人民日报》 2023年2月21日)
材料二:
湿地与人类的生存、繁衍、发展息息相关,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多种资源,具有强大的生态环境功能,在供给服务、调节服务、支持服务和文化服务等方面有其他生态系统不可替代的作用。
分布在城市中的城市湿地具有独特作用,是城市生态人文系统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湿地提供水源,为城市发展提供基础保障;湿地调节气候、净化空气,为保持城市空气清新提供保障;湿地维持生物多样性,可以给城市提供鸟语花香的生态环境;湿地为城市提供旅游、度假等休闲场所,为城市居民带来幸福享受,为城市和谐发展提供保障。
(摘编自《什么是城市湿地?》,
《人民日报》 2023年2月22日)
材料三:
最近,重庆梁平区获得了城市湿地生态保护的最高荣誉——“国际湿地城市”。没有大江大河的梁平,是怎么做到的呢?
“保留湖周林团,保护曲美岸线,我们更多地利用自然生态修复方式构建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自然生境系统。”梁平区湿地保护中心主任说。
“近年来,梁平以‘小微湿地+’为生态建设抓手,湿地资源成为塑造城市特质和乡村风情最为灵动的生态元素。”梁平区区长说。
“猎神村的不少梯塘昔年因开采石膏矿引起渗漏,这些年经过改造,得以重新蓄水,变身小微湿地,现在成了村民休闲游玩的好去处。生态改善的成效就摆在眼前,保护利用好湿地成了大家自觉的行动。”梁平区猎神村党支部书记说。
“梁平每年都会吸引大量游客慕名而来,湿地生态已是大家共护共享的绿意空间和赏心悦目的心安之所,‘湿意’生态正在持续赋能产业振兴。”梁平区委书记说。
(摘编自《养护湿地,育出诗意》,
《半月谈》2022年第22期)
材料四:
近年来,河北衡水市坚持生态优先、生态修复理念,结合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衡水湖景区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实际,通过“微塑造”精雕细琢,在保护湿地自然生态原貌基础上下绣花功夫。
“梅花岛的地形地势、生长植物等均最大限度维护原有样貌,通过‘微塑造’的方式让游客更好地亲近自然,进而发自内心地珍爱自然。”衡水市滨湖新区管委会副主任说。
衡水市还走人湖和谐共生道路,让湿地更好地助推绿色发展。2019年,衡水市对占地约200亩的顺民庄进行整体搬迁,退村还岛、退村还湖,如今小渔村已转型为集生态观光、科普研学等功能为一体的樱花岛。生态惠民极大激发了人湖和谐共生的基础动力,湖区群众逐渐形成了爱护衡水湖的共识。
(摘编自《衡水湖畔观“鸟浪”》,
《半月谈》 2023年第1期)
1.【考点:诗句内容辨析】下列诗句,没有写到湿地的一项是( )
(3分)
A.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汉乐府《江南》)
B.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
C.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D.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李白《送友人》)
B
【解析】本题依托诗句考查对“湿地”内涵的理解。由材料一第一段揭示了“湿地”的内涵——相对固定的天然或人工水体、水深低于6米的海域。A项描绘的是江南莲田,C项描写的是洞庭湖的景象,D项描写了溪水绕城而流的美景,三者均涉及“水体”,都写到了“湿地”。B项写的是天上的银河,诗句中的“河”指银河,并非“湿地”。故选B。
2.【考点:文体知识·说明方法及其作用】材料一举盘锦红海滩湿地的例子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说明湿地不一定是绿色的,其颜色主要受植物颜色影响,生动具体,增强了说服力。(内容、效果各2分。意思对即可)
3.【考点:信息提取】根据材料二,在表格中填入相应内容。(3分)
湿地的功能 城市湿地对城市发展的独特作用
提供水源 ①
调节气候、净化空气 ②
③ 为城市提供鸟语花香的生态环境
为城市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为保持城市空气清新提供保障
维持生物多样性
4.【考点:信息概括】在湿地保护与利用上,重庆梁平区和河北衡水市有哪些相同的经验?请结合材料三和材料四加以概括。(6分)
坚持生态发展理念;依托区域特色;赋能产业振兴;全民共护共享;政府主导推动。(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年份 话题 文体 主题 价值导向 分值
2024 与“县域旅游”相关材料 偏说明 时事热点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 17分
2023 与“湿地”相关材料 偏说明 生态环保 加强湿地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题中之义,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以湿地为话题,紧贴社会热点及时代脉搏 16分
2022 与“生物多样性”相关材料 议论、说明组合 生态环保 体现大国担当,引导学生重视并保护生物多样性 17分
2021 与“天问一号”和“火星探测”相关材料 偏说明 科技创新 体现我国航天领域的成就,引导学生提升科技素养,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认同感 17分
2020 与“劳动教育”相关材料 偏议论 学习生活 引导学生及学校、家长注重劳动教育 17分
2019 与“机器学习”相关材料 偏说明 科技创新 通过对机器学习话题的探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科学奥秘,提升科学素养 18分
涉及考点 1.信息理解辨析(2024、2019-2022年考)
2.诗句内容辨析(2023年考,融诗句与材料理解于一体)
3.词语理解(2024年考)
4.梳理行文思路(2024、2022年考)
5.信息提取概括(6年6考)
6.拓展探究(2024、2022、2020、2019年考)
7.文体知识(6年5考):说明方法及其作用(2023、2022、2021、2019年考)、论证方法及其作用(2020年考)
1.新变化:安徽2019—2023年连续5年考查的都是纯文字性材料,2024年材料首次以图(表)文结合方式呈现,并在选择题选项中渗透了图文转换知识点的考查。
2.选材特点:
(1)和社会重大热点话题相结合,体现时代性。如2024年的“县域旅游”体现了国家政策对文旅产业的支持,2023年的“湿地保护”响应了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加强湿地保护的倡议,2022年的“西双版纳野生亚洲象北移”,2021年的“天问一号”探测器、“祝融号”火星车,2020年的“劳动教育”,2019年的“机器学习”涵盖了环境、科技、教育等各领域热点话题,与时代的发展精神相契合。
(2)落实立德树人,增强文化自信。如2023年的“湿地保护”、2022年的“保护生物多样性”,均弘扬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再如2020年以“劳动教育”为主题,“根植劳动传统”,突出“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并灌输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理念。
(3)重视科学精神。如2021年的“天问一号”探测器、“祝融号”火星车,在反映科技进步的同时,也体现了探索与创新精神;2019年的“机器学习”和人类学习能力的比较也体现了开拓、创造及探索的精神。
3.设题特点:
(1)每年设4道题,其中选择题1道,简答题3道。
(2)注重对材料信息的辨析、提取归纳与理解。
(3)注重综合性、开放性及探究性试题的设计。如2023年第9题,融诗句与材料理解于一体,体现了综合性;2024、2022年第12题的提建议,2020年第12题的联系生活经历谈认识,2019年第12题的谈看法及理由,都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探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