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期末真题《名篇名句默写》专项练(原卷 + 解析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期末真题《名篇名句默写》专项练(原卷 + 解析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2-20 09:11:53

文档简介

六年级上册名篇名句默写专项练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理解性记忆
1.把握诗文主题
在背诵名篇名句之前,要先理解诗文的主题。例如,在复习毛泽东的《七律 长征》时,要知道这首诗是通过对长征艰难历程的描述,展现了红军战士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了解主题后,对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等名句就能更好地记忆,因为这些句子体现了全诗的核心情感。
2.分析句子含义
深入剖析名句的含义是关键。以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为例,要理解诗人用夸张的手法,把连绵起伏的五岭山脉比作细小的波浪,把气势磅礴的乌蒙山比作脚下滚动的泥丸,这样在默写时就不会写错其中的字词,也能更好地体会诗句的意境。
二、精准背诵
1.划分段落层次
对于篇幅较长的诗文,如《草原》中的一些段落描写,可将其划分为不同的层次。比如作者描写草原风光的部分,可以按照天空、草地、小丘等不同景物的描写来划分。背诵时一层一层地进行,这样能使记忆更加有条理。
2.关注关键词语
找出句中的关键词,能帮助我们更高效地背诵。在背诵王维的《过香积寺》中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这两句时,“咽” 和 “冷” 是关键词。“咽” 字写出了泉水流经山石时发出幽咽之声,“冷” 字则体现了日光照在青松上给人的清冷之感。抓住这些关键词,就能准确地默写诗句。
三、书写规范
1.注意易错字
名篇名句中有许多易错字,如 “德高望重” 的 “德”,中间是一横,容易写成两横;“吟诵” 的 “吟” 右半部分是 “今”,不是 “令”。在复习过程中,要把这些易错字整理出来,重点记忆。
2.书写工整清晰
默写时要保证书写工整,让阅卷老师能够清晰地辨认。字迹潦草很容易导致失分,即使默写的内容正确,也可能因为书写问题而得不到满分。
四、灵活运用
1.结合语境记忆
把名句放在具体的语境中进行记忆。例如,在学习描写自然风光的句子时,可以联系自己在生活中看到的风景。当看到高山时,就联想到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这样的诗句,通过这种方式加深对诗句的理解和记忆。
2.同类归纳
对相似主题的名句进行归纳。比如把描写思乡之情的句子放在一起,像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等。通过对比它们的表达方式、情感深度等,更好地掌握这些名句,也能在考试中根据题目要求灵活运用。
1.(23-24六年级上·河北保定·期末)根据本学期的学习内容,填空。
(1)《少年闰土》选自① 的《② 》,这本书里作者有句名言是③ 。
(2)《浪淘沙》中你从“① ,② 。”体会到了黄河气势磅礴,从《江南春》的景物莺啼、红花、绿叶、水村、山郭酒旗、③ 、④ 感受到了江南春天⑥ 、⑤ 的特点。明朝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谈到《江南春》这首诗时,认为“千里”的“千”字应改为“十”。理由是:“千里莺啼,谁人听得? 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此言遭到不少学者反驳。你认为杨慎的观点错在⑦ 。
2.(23-24六年级上·江苏宿迁·期末)经典句段填空。
(1) ,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2)野旷天低树, 。——孟浩然《宿建德江》
(3) ,乌蒙磅礴走泥丸。——毛泽东《七律·长征》
(4)一水护田将绿绕, 。——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5) ,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江南春》
(6)九曲黄河万里沙, 。——刘禹锡《浪淘沙》(其一)
(7)这种境界,即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 。——老舍《草原》
(8)少选之间而 ,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 。——《伯牙鼓琴》
3.(23-24六年级上·浙江·期末)参观了革命纪念馆,同学们还开展了红色诗词朗诵会,请你完成填空。
(1)【秉古代诗人爱国情怀】“ ”是诗人陆游即使被贬,也不忘忧心国家命运的责任与担当。“ , ,不可以尺寸与人。”这是南宋诗人李纲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可贵的民族气节。
(2)【承现代志士革命热血】“金沙水拍云崖暖, ”,毛泽东的诗句彰显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鲁迅先生以笔代戈,展现了民族魂:“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 的人,有 的人,有 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4.(23-24六年级上·浙江嘉兴·期末)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并完成练习。
(1)读书美,美在山川湖海俱有情。老舍赞叹呼伦贝尔的草原:“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 ,既愿 ,又想 ,以表达自己 之情。王安石借诗句“ , 。”赋予景物拟人化的动态,以表达对湖阴先生的欣赏之情。
(2)读书妙,妙在高山流水遇知音。“锺子期死,伯牙 ,终身 ,以为 。”读着这些句子,我仿佛看到 。
(3)读书壮,壮在家国情怀未敢忘。正如毛泽东在《七律·长征》中所说“ , 。”看到红军战士面对长征的千难万险却毫无畏惧、勇往直前,我们立志要成为鲁迅口中“中国的脊梁”,做埋头苦干的人, 的人, 的人, 的人。
5.(23-24六年级上·山西运城·期末)根据语句情景,填写恰当的内容。
(1)诗人笔下,水有千姿百态:有“ ,浪淘风簸自天涯”的磅礴之气;也有“ ,两山排闼送青来”的秀丽之姿;更有“野旷天低树, ”的清幽之美。
(2)爱国之志,古人常用诗文表达:如诸葛亮明志表决:“ ,死而后已”,曹植豪迈直言:“捐躯赴国难, ”。
(3)“ ,走的人多了, 。”这句话曾经激励了多少热血青年走出迷茫。
6.(23-24六年级上·河北邢台·期末)根据古诗和课文填空
(1) ,听取蛙声一片。
(2)南朝四百八十寺, 。
(3) ,望湖楼下水如天。
(4)红军不怕远征难, 。
(5)锺子期死,伯牙 , ,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6)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 ,天空是 ,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达我满心的愉快。
(7)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 ,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 的碧绿的西瓜。
7.(23-24六年级上·福建三明·期末)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下面练习。
(1)观春色,绘春景:“千里莺啼绿映红, ”,色彩明丽,有色有声。
(2)伟人的气魄和胸怀令人叹服。面对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毛主席始终保持乐观心态,“五岭逶迤腾细浪, ”,就是其真实的写照;面对黑暗的社会,鲁迅先生勇敢呐喊和探索,“其实地上 , ,也便成了路”,这是他探索的脚步。
(3)品读诗词就像是在和诗人谈心。读“儿童相见不相识, ”,我读出了诗人的感慨和伤怀;读“捐躯赴国难, ”,我体会到了诗人视死如归、报效祖国的决心;读“ ,听取蛙声一片”,我感受到了词人看到丰收在望的喜悦之情。
(4)本学期的很多人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比如 的狼牙山五壮士, 的老支书, 的贝多芬。这学期,我还读了一些课外书。比如《童年》,其中我最喜欢的人物是: ,原因是 。
8.(23-24六年级上·湖北武汉·期末)将下面诗句补充完整。
(1)无情未必真豪杰, 。【鲁迅《答客诮》】
(2)钟期久已没, 。【李白《月夜听卢子顺弹琴》】
(3) ,两山排闼送青来。【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9.(23-24六年级上·陕西咸阳·期末)填空。
(1)中华儿女看重知音,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 ,以为 。后来人们用“ ”填一个(四字词语)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
(2)《童年》是苏联作家以自身经历为素材创作的一部 。它围绕主人公 等人的成长经历,刻画了众多的人物形象,让你记住外祖母形象的情节 。
(3)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 的地方 。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 似的微云。
(4)《书戴嵩画牛》是 为唐代画家戴嵩的《斗牛图》写的一篇 。
(5)“六畜兴旺”“五谷丰登”是我国农业传统文化中的美好场景。其中五谷指的是:稻、麦、黍、 、 。
(6)诗中有情:从贺知章的“ ,乡音无改鬓毛衰”中感受到他久客伤老的感慨;从李纲的“ , ,不可以尺寸与人。”中感受到他誓死守卫国土的爱国情怀。
10.(23-24六年级上·江苏盐城·期末)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书中的自然之美令人神往:孟浩然笔下的月夜:野旷天低树, 。辛弃疾笔下的月夜: ,清风半夜鸣蝉。刘禹锡诗中有壮丽的山河:九曲黄河万里沙, 。杜牧诗中洋溢着盎然的春意: ,水村山郭酒旗风。朱熹揽胜:胜日寻芳泗水滨, 。苏轼雨中赏西湖:黑云翻墨未遮山, 。孟浩然与故人约定: ,还来就菊花。
(2)书中的爱国情怀让人敬仰:君可见曹植: ,视死忽如归;君可见陆游: 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我们从古以来,就有 的人,有 的人,有 的人……这就是中国的 。
11.(23-24六年级上·河南安阳·期末)积累运用。
(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陆游身体虚弱仍忧国忧民,写下了“ ”的诗句;鲁迅先生面对黑暗的社会,发出了“ ,惟有他发扬起来, ”的感慨。
(2)诗中有美景。让我们跟随唐代诗人孟浩然去“ , ”的乡村做客;和南宋诗人朱熹一起寻找春天美景,在“ , ”中悟出哲理;通过刘禹锡的诗句“ , ”感受黄河的蜿蜒磅礴。
(3)小明学习上遇到不懂的问题,总会请教老师;学踢足球,会找班上的足球高手求助,因为他明白一个道理:“ , ,不可改也。”
12.(23-24六年级上·浙江宁波·期末)根据要求填空。
(1)每一句诗都是一幅画。从“ , ”中,我们感受到黄河的磅礴气势;从“ , ”中,我们领略到江南的无限春光;从“ , ”中,我们陶醉于雨中的西湖……这一幅幅画中都藏着山川湖海的心跳。
(2)鲁迅先生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 ,有 ,有 ,有 ……这就是 。他们的心中有着不变的信念,正如陆游说的那样:“ ”。
13.(23-24六年级上·江苏苏州·期末)按课文内容填空。
(1)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 , 。”
(2)七八个星天外, 。旧时茅店社林边, 。
(3)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 ,照着她 。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 —— 。
(4) ,走的人多了, 。
14.(24-25六年级上·浙江杭州·期末)按课文内容填空。
阅读,让我们走进“野旷天低树, ”的空旷与幽远,欣赏“黑云翻墨未遮山, ”的奇特与欢快,享受“ ,清风半夜鸣蝉”的悠闲与宁静。我们还领略了 挥毫写下“ , ”的无畏和乐观:体会到曹植“捐躯赴国难, ”的壮志豪情。
15.(23-24六年级上·甘肃张掖·期末)根据积累的知识填空。
(1) ,把酒话桑麻。 ,还来就菊花。
(2)《回乡偶书》中通过儿童一问,引出诗人无限感慨的诗句是“ , ”。
(3)当我们对未来的人生感到迷惘的时候,想起鲁迅《故乡》里的这句“ ”,内心便又充满了力量。
16.(23-24六年级上·江苏镇江·期末)古诗词文填空。
(1)九曲黄河万里沙, 。——《浪淘沙》(其一)
(2) ,水村山郭酒旗风。——《江南春》
(3) ,清风半夜鸣蝉。——《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4)等闲识得东风面, 。——《春日》
(5)锺子期死,伯牙 ,终身不复鼓琴,以为 。
——《伯牙鼓琴》
17.(23-24六年级上·新疆昌吉·期末)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黑云翻墨未遮山, 。
(2) ,浪淘风簸自天涯。
(3)儿童相见不相识, 。
(4)捐躯赴国难, 。
(5)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 , 。
(6)通过本学期的学习,我看到了 笔下的《草原》,从《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我看到了一个 的鲁迅先生,知道了《玄秘塔碑》是唐代著名书法家 的楷书代表作之一。
18.(23-24六年级上·新疆吐鲁番·期末)根据所学知识完成练习
(1)《草原》一文的作者是 。文章先描写了 ,再描写草原迎客、待客的场面和草原联欢的情景,最后以含义丰富的诗句“ , ”表达蒙古族人民和汉族人民之间深厚的情谊。
(2) ,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 。
(3)《七律·长征》中,全诗是围绕“ , ”这两句写的。
(4)曹植“捐躯赴国难, ”的豪气是爱国;李纲“ , ,不可以尺寸与人”的信念是爱国;陆游“ ”的精神也是爱国。
19.(23-24六年级上·新疆哈密·期末)填空
(1)我们常用“ ”来比喻知音难觅,这个词能让你想到 和 的故事。
(2)爱国是陆游“位卑未敢 ”的深情慨叹;是曹植“捐躯赴国难, ”的报国之志。
(3)古诗数字园: 曲黄河 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水护田将绿绕, 山排闼送青来;南朝 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4)“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 ,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 又叫人 ,既愿 ,又想坐下一首奇丽的小诗。”其中,表示作者的感受的句子是: 。
(5)比赛很激烈,周围的同学都看得入了迷, (请将入迷的样子写具体)
20.(23-24六年级上·北京平谷·期末)按原文填空。
(1)那些小丘的 是那么 ,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2)锺子期死,伯牙破琴 ,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3)更喜 千里雪,三军过后尽 。
(4)祖宗疆土,当以 ,不可以尺寸与人。——李纲
21.(23-24六年级上·浙江衢州·期末)小根和小源在梳理本册名言警句和古诗词中有所发现,请你协助他们完成。
(1)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和凝聚力的源泉。正如鲁迅先生所言:惟有 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 。李纲亦有言:祖宗疆土,当以死守, 。
(2)诗中有画,景中有情:日暮时分,孟浩然乘船途经建德江,抬眼看到了“野旷天低树, ”的美景;六月二十七日,苏轼游览西湖,遇上了一场暴雨“ ,白雨跳珠乱入船”,惊叹雨中的西湖是如此的奇丽;刘禹锡站在黄河边眺望滚滚波涛,感慨黄河的气势磅礴“ ,浪淘风簸自天涯”;杜牧一走进江南水乡,明朗绚丽的春景便扑面而来“ ,水村山郭酒旗风”。
22.(23-24六年级上·福建龙岩·期末)填空题
(1)在天底下, ,而并不茫茫……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 ,轻轻流入云际。
(2)水是多变的,时而是王安石笔下“ ,两山排闼送青来”的温柔;时而是苏轼眼中“黑云翻墨未遮山, ”的淘气;时而又是刘禹锡心里“ ,浪淘风簸自天涯”的磅礴。
(3)“爱国”是中华民族的主旋律。宋朝的李纲说:“祖宗疆土, ,不可以尺寸与人”;三国时期的曹植曾说:“捐躯赴国难, ”;近代的鲁迅也说过:“惟有 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进步。”
(4)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 。(《小学经典读本》 )
(5)故园门掩东风老, 。(《小学经典读本》 )
23.(23-24六年级上·河南焦作·期末)按课文原文或提示填空。
(1)本学期,我们从语文课本中感受到诸多之美!草原之美:“那些小丘的线条是 , 就像 ,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 。轻轻流入云际。”月下之美:“深蓝的天空中 ,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 。”琴声之美:“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 。微波粼粼的海面上, 。
(2)杜牧的《江南春》中“ , ”描绘了绿树掩映、酒旗飘的江南如调般的春景图。《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的作者是 代的 ,诗中表达“天外星稀,山前欲雨”的诗句是:“ 。
(3)“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 ,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 。’ 锺子期死,伯牙, 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根据这个传说,人们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作“ ”
(4)“无情未必真豪杰, 。”无论是什么样的英雄豪杰,到了子女面前,也唯有温柔和真诚地教导,才能换得子女发自内心地崇拜和追随。
(5)我们自古以来,就有 的人,有 的人,有 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6)《七律 ·长征》全诗气势磅礴宏伟。诗中直接写出红军毫不畏惧,具有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诗句是:“ , 。”
(7)曹植的名句“ 。”可以体现出狼牙山五壮士的爱国热情;李纲的“祖宗疆土, , 告诉我们要有担当。
24.(23-24六年级上·福建福州·期末)根据语境填空
(1)“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 ”。后来,人们用成语“ ”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
(2)生活中,人们常说“五谷不分”,“五谷”指的是 ;如果一个人不懂音律,不会唱歌,我们会说这个人“ ”。
(3)民族精神与国家进步息息相关,正如鲁迅先生所说:“ 。”
(4)《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词中与“山重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有相似的喜悦的诗句是:“ , ”
25.(23-24六年级上·河北保定·期末)根据你的课内积累和理解填空。
(1)月亮越升越高,穿过 。
(2)一首《江南春》,浓缩了江南春景的不同特色:“ ,水村山郭酒旗风”写有声有色的晴朗之景;“ , ”写朦胧迷离的烟雨之景。
(3)祖孙二人畅游美丽山村,看到村边行行绿树和远处依依相伴的青山,一起兴奋地吟诵起孟浩然的诗句:“ , 。”
(4)“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毛泽东把起伏绵延的五岭山脉比作翻腾着的细小波浪,把 比作 ,想象奇特,夸张至极,表现出红军 的态度。
26.(23-24六年级上·福建福州·期末)文字是有画面的。在《月光曲》中,文字描绘了乐曲的高昂激越:“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 ,一个连一个 ……”在《草原》中,文字描绘出小丘的柔美:“那些小丘的线条是 , ,不用 的中国画那样, ,轻轻流入云际。”
27.(23-24六年级上·河南南阳·期末)运用积累的知识填空。
(1)本学期,我们学习的诗文中藏有许多成语:《伯牙鼓琴》里的“巍巍乎若太山”和“汤汤乎若流水”被后人概括为 ,用来比喻乐曲高妙;等闲识得东风面, 总是春;红军不怕远征难, 只等闲。
(2)本学期,我们学习了不少诗词佳句。刘禹锡赞美黄河气势雄伟的句子是“九曲黄河万里沙, 。”苏轼记录西湖盛夏时节暴雨骤来骤去的奇丽景色的句子是:“ ,望湖楼下水如天”;杜牧描绘江南春景的明朗绚丽,令人心旌摇荡的句子是“ ,水村山郭酒旗风”;辛弃疾想象秋天的丰收 景象的句子是“ ,听取蛙声一片”。
28.(23-24六年级上·贵州铜仁·期末)课本直通车。
(1)古诗犹如一幅水墨画,“黑云翻墨未遮山, ”,这画中描绘的是急雨之景;古诗犹如一幅山水画,“ ,浪淘风簸自天涯”,这画中展现的是黄河的气势;古诗犹如一幅生活场景画,“茅檐长扫净无苔, ”,这画中展现的是美丽的田园风光。
(2)家是一种情怀。“ ,乡音无改鬓毛衰”是久客伤老之情;“移舟泊烟渚, ”是暮秋羁旅之思。
(3)家是一段时光。“开轩面场圃, ”是田间聚会举杯畅饮之欢;“ , 。”是丰收时节闲话家常之乐。
29.(23-24六年级上·福建泉州·期末)按课文填空。
(1)处士笑而然之。古语有云:“ , 。”不可改也。(《书戴嵩画牛》)
(2)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 ,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 ,轻轻流入云际。(老舍《草原》)
30.(23-24六年级上·重庆綦江·期末)联系本册积累,根据下面的提示填空。
(1)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钟南山、袁隆平、张桂梅……正如鲁迅所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 ,有 ,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他们为国家、为人民做到了“鞠躬尽瘁, ”。
(2)中国是诗的国度,品味诗词让人回味无穷:《七律·长征》中写革命者战胜重重困难后的喜悦心情的诗句是:“ , 。”
(3)辛弃疾笔下描写夏夜宁静优炎的诗句是:“明月别枝惊鹊, 。”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六年级上册名篇名句默写专项练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理解性记忆
1.把握诗文主题
在背诵名篇名句之前,要先理解诗文的主题。例如,在复习毛泽东的《七律 长征》时,要知道这首诗是通过对长征艰难历程的描述,展现了红军战士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了解主题后,对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等名句就能更好地记忆,因为这些句子体现了全诗的核心情感。
2.分析句子含义
深入剖析名句的含义是关键。以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为例,要理解诗人用夸张的手法,把连绵起伏的五岭山脉比作细小的波浪,把气势磅礴的乌蒙山比作脚下滚动的泥丸,这样在默写时就不会写错其中的字词,也能更好地体会诗句的意境。
二、精准背诵
1.划分段落层次
对于篇幅较长的诗文,如《草原》中的一些段落描写,可将其划分为不同的层次。比如作者描写草原风光的部分,可以按照天空、草地、小丘等不同景物的描写来划分。背诵时一层一层地进行,这样能使记忆更加有条理。
2.关注关键词语
找出句中的关键词,能帮助我们更高效地背诵。在背诵王维的《过香积寺》中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这两句时,“咽” 和 “冷” 是关键词。“咽” 字写出了泉水流经山石时发出幽咽之声,“冷” 字则体现了日光照在青松上给人的清冷之感。抓住这些关键词,就能准确地默写诗句。
三、书写规范
1.注意易错字
名篇名句中有许多易错字,如 “德高望重” 的 “德”,中间是一横,容易写成两横;“吟诵” 的 “吟” 右半部分是 “今”,不是 “令”。在复习过程中,要把这些易错字整理出来,重点记忆。
2.书写工整清晰
默写时要保证书写工整,让阅卷老师能够清晰地辨认。字迹潦草很容易导致失分,即使默写的内容正确,也可能因为书写问题而得不到满分。
四、灵活运用
1.结合语境记忆
把名句放在具体的语境中进行记忆。例如,在学习描写自然风光的句子时,可以联系自己在生活中看到的风景。当看到高山时,就联想到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这样的诗句,通过这种方式加深对诗句的理解和记忆。
2.同类归纳
对相似主题的名句进行归纳。比如把描写思乡之情的句子放在一起,像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等。通过对比它们的表达方式、情感深度等,更好地掌握这些名句,也能在考试中根据题目要求灵活运用。
1.(23-24六年级上·河北保定·期末)根据本学期的学习内容,填空。
(1)《少年闰土》选自① 的《② 》,这本书里作者有句名言是③ 。
(2)《浪淘沙》中你从“① ,② 。”体会到了黄河气势磅礴,从《江南春》的景物莺啼、红花、绿叶、水村、山郭酒旗、③ 、④ 感受到了江南春天⑥ 、⑤ 的特点。明朝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谈到《江南春》这首诗时,认为“千里”的“千”字应改为“十”。理由是:“千里莺啼,谁人听得? 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此言遭到不少学者反驳。你认为杨慎的观点错在⑦ 。
【答案】 鲁迅 故乡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九曲黄河万里沙 浪淘风簸自天涯 寺庙 楼台 色彩明丽 生机勃勃 忽视了诗歌的意境和艺术夸张
【详解】本题考查对诗词名句的理解与默写以及作家作品。
(1)《少年闰土》选自鲁迅先生的《故乡》,这本书里有一句广为人知的名言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2)《浪淘沙》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诗歌原文为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意思是万里黄河弯弯曲曲挟带着泥沙,波涛滚滚如巨风掀簸来自天边。到今天我们可以沿着黄河径直到银河,我们一起去寻访牛郎织女的家。其中前两句“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的意思是万里黄河弯弯曲曲挟带着泥沙,波涛滚滚如巨风掀簸来自天涯,生动地展现了黄河的壮阔与浩荡,让人仿佛能够亲眼见到那波涛汹涌、气势恢宏的黄河景象。
《江南春》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绝,全诗内容为“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意思是辽阔的江南,到处莺歌燕舞,绿树红花相映,水边村寨山麓城郭处处酒旗飘动。南朝遗留下的四百八十多座古寺,如今有多少笼罩在这蒙蒙烟雨之中。诗句中的景物莺啼、红花、绿叶、水村、山郭、酒旗,以及诗中虽未直接点出但可由意境推知的“寺庙”、“楼台”,我们可以感受到江南春天“色彩明丽”、“生机勃勃”或者“景色迷人”“风光无限”等,符合诗意的其他表述亦可的特点。
关于明朝杨慎在《升庵诗话》中对《江南春》的评论,认为“千里”的“千”字应改为“十”,这一观点遭到了不少学者的反驳。杨慎的观点错在他忽略了诗歌中的艺术夸张手法和意境的营造。在诗歌中,“千里”并非实指一千里的距离,而是用来形容江南春景的广阔无垠和莺啼声、绿映红的景象无处不在。这种夸张手法在诗歌中极为常见,它有助于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果改为“十里”,则无法体现出江南春景的宏大与壮美,也无法与诗歌中其他意象的广阔性相匹配。因此,杨慎的观点未能准确理解诗歌的艺术手法和意境,故为错误。
2.(23-24六年级上·江苏宿迁·期末)经典句段填空。
(1) ,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2)野旷天低树, 。——孟浩然《宿建德江》
(3) ,乌蒙磅礴走泥丸。——毛泽东《七律·长征》
(4)一水护田将绿绕, 。——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5) ,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江南春》
(6)九曲黄河万里沙, 。——刘禹锡《浪淘沙》(其一)
(7)这种境界,即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 。——老舍《草原》
(8)少选之间而 ,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 。——《伯牙鼓琴》
【答案】 明月别枝惊鹊 江清月近人 五岭逶迤腾细浪 两山排闼送青来 千里莺啼绿映红 浪淘风簸自天涯 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志在流水 汤汤乎若流水 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详解】本题考查古诗和名言的默写。
(1)书写时注意“鹊”、“蝉”的正确写法。
(2)书写时注意“清”的正确写法。
(3)书写时注意“逶”、“迤”、“腾”的正确写法。
(4)书写时注意“闼”的正确写法。
(5)书写时注意“莺”的正确写法。
(6)书写时注意“簸”的正确写法。
(7)书写时注意“吟”的正确写法。
(8)书写时注意“复”、“鼓”的正确写法。
3.(23-24六年级上·浙江·期末)参观了革命纪念馆,同学们还开展了红色诗词朗诵会,请你完成填空。
(1)【秉古代诗人爱国情怀】“ ”是诗人陆游即使被贬,也不忘忧心国家命运的责任与担当。“ , ,不可以尺寸与人。”这是南宋诗人李纲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可贵的民族气节。
(2)【承现代志士革命热血】“金沙水拍云崖暖, ”,毛泽东的诗句彰显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鲁迅先生以笔代戈,展现了民族魂:“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 的人,有 的人,有 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答案】 位卑未敢忘忧国 祖宗疆土 当以死守 大渡桥横铁索寒 拼命硬干 为民请命 舍身求法
【详解】本题考查名篇名句默写与理解。
(1)“位卑未敢忘忧国”出自宋代陆游的《病起书怀》,意思是虽然职位低微却从未敢忘记忧虑国事,体现了诗人陆游强烈的爱国情怀和高尚的情操,即使身处逆境,也不忘为国分忧;
书写时注意“卑、疆”的正确写法。
(2)书写时注意“横、索、硬、命”的正确写法。
4.(23-24六年级上·浙江嘉兴·期末)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并完成练习。
(1)读书美,美在山川湖海俱有情。老舍赞叹呼伦贝尔的草原:“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 ,既愿 ,又想 ,以表达自己 之情。王安石借诗句“ , 。”赋予景物拟人化的动态,以表达对湖阴先生的欣赏之情。
(2)读书妙,妙在高山流水遇知音。“锺子期死,伯牙 ,终身 ,以为 。”读着这些句子,我仿佛看到 。
(3)读书壮,壮在家国情怀未敢忘。正如毛泽东在《七律·长征》中所说“ , 。”看到红军战士面对长征的千难万险却毫无畏惧、勇往直前,我们立志要成为鲁迅口中“中国的脊梁”,做埋头苦干的人, 的人, 的人, 的人。
【答案】 叫人舒服 久立四望 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对草原的喜爱与赞美 一水护田将绿绕 两山排闼送青来 破琴绝弦 不复鼓琴 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锺子期死后,伯牙毁琴断弦,再也没有弹奏过琴,整日郁郁寡欢的景象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拼命硬干 为民请命 舍身求法
【详解】本题考查对课文内容、古诗词的默写及理解。
(1)老舍的《草原》原文中“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使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老舍在这里描绘了草原带给人的整体感受。“惊叹”是对草原壮美辽阔的第一反应,“舒服”则是在这种环境下内心的惬意之感。“久立四望”体现出人们被草原的广阔所吸引,想要尽情观赏;“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表明内心受到触动,想用诗歌来表达自己对草原的喜爱与赞美。
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全诗为: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译文:茅草房庭院经常打扫,洁净得没有一丝青苔。花草树木成行成垄,都是主人亲手栽种。庭院外一条小河保护着农田,并且环绕着农田;两座大山打开门来为人们送去绿色。其中“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这两句诗,赋予了景物拟人化的动态,形象地描绘了山水对湖阴先生住所的环绕和亲近,表达了对湖阴先生的欣赏之情。
书写时注意“舒”“望”“绕”“闼”的正确写法。
(2)“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意思是锺子期死后,伯牙悲痛万分,拉断了琴弦,把琴摔破,并发誓终身不再弹琴。他认为这个世上没有值得再为之弹琴的人了 。这句话体现了伯牙和锺子期之间深厚的知音情谊。对于伯牙来说,锺子期是唯一能够真正理解他琴声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意境的人。当锺子期死后,伯牙觉得世界上再也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破琴绝弦”这个动作生动地表现出伯牙失去知音后的绝望和悲痛,让人能够深刻地感受到他们之间情谊的真挚和深沉。据此想象画面。
示例:读着这些句子,我仿佛看到锺子期死后,伯牙摔破了琴,挑断了琴弦,终日闷闷不乐、唉声叹气的画面。
书写时注意“破”“鼓”“琴”的正确写法。
(3)毛泽东的《七律·长征》中“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句话的意思是红军战士不怕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这两句诗高度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的大无畏精神。“不怕”体现了红军战士面对困难的英勇无畏的态度,“远征难”点明长征途中艰难险阻众多。“万水千山只等闲”则进一步强调红军把长征途中的千山万水等重重困难都看作是平常的事情,这种豪迈的气概展现了红军战士钢铁般的意志和坚定的革命信念。
书写时注意“难”“等”“硬”“命”“舍”的正确写法。
5.(23-24六年级上·山西运城·期末)根据语句情景,填写恰当的内容。
(1)诗人笔下,水有千姿百态:有“ ,浪淘风簸自天涯”的磅礴之气;也有“ ,两山排闼送青来”的秀丽之姿;更有“野旷天低树, ”的清幽之美。
(2)爱国之志,古人常用诗文表达:如诸葛亮明志表决:“ ,死而后已”,曹植豪迈直言:“捐躯赴国难, ”。
(3)“ ,走的人多了, 。”这句话曾经激励了多少热血青年走出迷茫。
【答案】 九曲黄河万里沙 一水护田将绿绕 江清月近人 鞠躬尽瘁 视死忽如归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 也便成了路
【详解】本题考查名篇名句理解默写。
(1)书写时注意“曲”“护”“绿”“绕”“清”“近”的正确写法;
(2)书写时注意“鞠”“躬”“尽”“瘁”“视”“忽”“归”的正确写法;
(3)书写时注意“世”“没”“便”的正确写法。
6.(23-24六年级上·河北邢台·期末)根据古诗和课文填空
(1) ,听取蛙声一片。
(2)南朝四百八十寺, 。
(3) ,望湖楼下水如天。
(4)红军不怕远征难, 。
(5)锺子期死,伯牙 , ,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6)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 ,天空是 ,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达我满心的愉快。
(7)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 ,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 的碧绿的西瓜。
【答案】 稻花香里说丰年 多少楼台烟雨中 卷地风来忽吹散 万水千山只等闲 破琴绝弦 终身不复鼓琴 那么清鲜 那么明朗 金黄的圆月 一望无际
【详解】本题考查诗词名句默写。
(1)书写时注意“稻、年”的正确写法;
(2)书写时注意“楼、雨”的正确写法;
(3)书写时注意“忽、散”的正确写法;
(4)书写时注意“等、闲”的正确写法;
(5)书写时注意“琴、鼓”的正确写法;
(6)书写时注意“鲜、朗”的正确写法;
(7)书写时注意“金、望”的正确写法。
7.(23-24六年级上·福建三明·期末)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下面练习。
(1)观春色,绘春景:“千里莺啼绿映红, ”,色彩明丽,有色有声。
(2)伟人的气魄和胸怀令人叹服。面对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毛主席始终保持乐观心态,“五岭逶迤腾细浪, ”,就是其真实的写照;面对黑暗的社会,鲁迅先生勇敢呐喊和探索,“其实地上 , ,也便成了路”,这是他探索的脚步。
(3)品读诗词就像是在和诗人谈心。读“儿童相见不相识, ”,我读出了诗人的感慨和伤怀;读“捐躯赴国难, ”,我体会到了诗人视死如归、报效祖国的决心;读“ ,听取蛙声一片”,我感受到了词人看到丰收在望的喜悦之情。
(4)本学期的很多人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比如 的狼牙山五壮士, 的老支书, 的贝多芬。这学期,我还读了一些课外书。比如《童年》,其中我最喜欢的人物是: ,原因是 。
【答案】 水村山郭酒旗风 乌蒙磅礴走泥丸 本没有路 走的人多了 笑问客从何处来 视死忽如归 稻花香里说丰年 英勇不屈、热爱祖国 大公无私 琴艺高超、富有爱心 外祖母 她是一个和蔼善良的老人,用自己的爱心为阿廖沙悲惨的童年照亮了一片天地
【详解】本题考查名篇名句的理解与默写。
(1)书写时注意“酒”“旗”的正确写法。
(2)书写时注意“磅”“礴”“路”的正确写法。
(3)书写时注意“客”“忽”“稻”的正确写法。
(4)《狼牙山五壮士》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的五个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诱敌上山,英勇杀敌,最后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英勇跳崖的故事,表现了五壮士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仇恨敌人、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
《桥》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断地指挥,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村民们筑起了一座不朽的生命桥,表现了他无私无畏、无徇私情、英勇献身的精神
《月光曲》课文讲述了贝多芬谱写著名钢琴曲《月光曲》的故事。课文中的贝多芬拥有着高超的琴艺,对贫苦的人民非常同情,有着博大高尚的情怀。
《童年》是前苏联著名文学家高尔基的作品,讲述了主人公阿廖沙·彼什科夫在三岁时失去父亲,由母亲和外祖母带到外祖父家,在那里,他经历了种种家庭矛盾和社会磨难。结合对作品中人物形象的了解,写出你喜欢的人物及原因,语言通顺,理由合理即可。
示例:《童年》中我最喜欢的人物是:阿廖沙,原因是他坚强勇敢,在逆境中成长。
8.(23-24六年级上·湖北武汉·期末)将下面诗句补充完整。
(1)无情未必真豪杰, 。【鲁迅《答客诮》】
(2)钟期久已没, 。【李白《月夜听卢子顺弹琴》】
(3) ,两山排闼送青来。【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答案】 怜子如何不丈夫 世上无知音 一水护田将绿绕
【详解】本题考查名篇名句的默写。
(1)书写时注意“怜”“何”的正确写法。
(2)书写时注意“知”“音”的正确写法。
(3)书写时注意“将”“绿”“绕”的正确写法。
9.(23-24六年级上·陕西咸阳·期末)填空。
(1)中华儿女看重知音,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 ,以为 。后来人们用“ ”填一个(四字词语)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
(2)《童年》是苏联作家以自身经历为素材创作的一部 。它围绕主人公 等人的成长经历,刻画了众多的人物形象,让你记住外祖母形象的情节 。
(3)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 的地方 。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 似的微云。
(4)《书戴嵩画牛》是 为唐代画家戴嵩的《斗牛图》写的一篇 。
(5)“六畜兴旺”“五谷丰登”是我国农业传统文化中的美好场景。其中五谷指的是:稻、麦、黍、 、 。
(6)诗中有情:从贺知章的“ ,乡音无改鬓毛衰”中感受到他久客伤老的感慨;从李纲的“ , ,不可以尺寸与人。”中感受到他誓死守卫国土的爱国情怀。
【答案】 终身不复鼓琴 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高山流水 自传体小说 阿廖沙 她在火灾中临危不惧,冲进火海,抱出了能拿走的东西,指挥家人灭火 水天相接 升起来 一缕一缕轻纱 苏轼 题跋 菽 稷 少小离家老大回 祖宗疆土 当以死守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文学常识、诗词名句背诵、名著的理解和记忆。
(1)“高山流水”这个典故源自伯牙和子期的故事,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着高山,子期能听出来;伯牙心里想着流水,子期也能听出来,他们之间这种默契被传为佳话,所以后人就用“高山流水”来形容知音或者高妙的乐曲。
书写时注意“身”“鼓”“琴”的正确写法。
(2)高尔基通过回忆自己童年时期的生活,以阿廖沙这个第一人称视角展开叙述。作品中的许多事件都是他亲身经历过的,如阿廖沙在外祖父家的生活,遭受的苦难以及遇到的温暖等情节,所以是自传体小说。
阿廖沙是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他从小就经历了家庭的变故,父亲去世后,他被送到外祖父家。在这个复杂的家庭环境中,阿廖沙接触到了各种各样的人和事。他在苦难中逐渐成长,展现出坚强、善良等诸多品质。
外祖母形象的情节示例:外祖父脾气暴躁,经常殴打阿廖沙。而外祖母总是挺身而出,用自己的身体护住阿廖沙。这展现了她对阿廖沙无私的爱。她宁愿自己受伤,也不愿意让阿廖沙受到伤害,体现出她是阿廖沙童年时期的保护者,让阿廖沙在充满暴力的家庭环境中,感受到了温暖的亲情。
(3)书写时注意“接”“缕”“纱”的正确写法。
(4)题跋是写在书籍、字画、碑帖等前面的文字叫“题”,后面的文字叫“跋”。题跋的内容可以是品评、鉴赏、考订、记事等诸多方面。在《书戴嵩画牛》这篇文章中,苏轼通过讲述一个牧童指出戴嵩画牛的错误的故事,来表达自己对艺术创作的见解,即艺术家应该尊重生活实际,不能凭空想象。
(5)五谷指的是:稻、麦、黍、稷、菽。稻一般指水稻,是重要的粮食作物;麦主要包括小麦等,是制作面粉的主要原料;黍是一种黄米,黏性较大;稷指粟,也就是小米,古代是非常重要的粮食;菽是豆类的总称,豆类含有丰富的植物蛋白等营养成分。这些谷物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主要农作物,它们的丰收代表着生活富足。
(6)书写时注意“离”“疆”的正确写法。
10.(23-24六年级上·江苏盐城·期末)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书中的自然之美令人神往:孟浩然笔下的月夜:野旷天低树, 。辛弃疾笔下的月夜: ,清风半夜鸣蝉。刘禹锡诗中有壮丽的山河:九曲黄河万里沙, 。杜牧诗中洋溢着盎然的春意: ,水村山郭酒旗风。朱熹揽胜:胜日寻芳泗水滨, 。苏轼雨中赏西湖:黑云翻墨未遮山, 。孟浩然与故人约定: ,还来就菊花。
(2)书中的爱国情怀让人敬仰:君可见曹植: ,视死忽如归;君可见陆游: 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我们从古以来,就有 的人,有 的人,有 的人……这就是中国的 。
【答案】 江清月近人 明月别枝惊鹊 浪淘风簸自天涯 千里莺啼绿映红 无边光景一时新 白雨跳珠乱入船 待到重阳日 捐躯赴国难 位卑未敢 埋头苦干 拼命硬干 为民请命 脊梁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名篇名句默写与理解。
(1)书写时注意“清”“鹊”“簸”“涯”“莺”“新”“跳”“重”的正确写法。
(2)书写时注意“躯”“卑”“埋”“硬”“脊”“梁”的正确写法。
11.(23-24六年级上·河南安阳·期末)积累运用。
(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陆游身体虚弱仍忧国忧民,写下了“ ”的诗句;鲁迅先生面对黑暗的社会,发出了“ ,惟有他发扬起来, ”的感慨。
(2)诗中有美景。让我们跟随唐代诗人孟浩然去“ , ”的乡村做客;和南宋诗人朱熹一起寻找春天美景,在“ , ”中悟出哲理;通过刘禹锡的诗句“ , ”感受黄河的蜿蜒磅礴。
(3)小明学习上遇到不懂的问题,总会请教老师;学踢足球,会找班上的足球高手求助,因为他明白一个道理:“ , ,不可改也。”
【答案】 位卑未敢忘忧国 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 中国才有真进步 绿树村边合 青山郭外斜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九曲黄河万里沙 浪淘风簸自天涯 耕当问奴 织当问婢
【详解】本题考查对诗词名句的默写。
(1)“位卑未敢忘忧国”出自宋代陆游的《病起书怀》,意思是虽然职位低微却从未敢忘记忧虑国事。
书写时注意“惟”“魂”“值”的正确写法。
(2)“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出自唐代孟浩然《过故人庄》,意思:翠绿的树林围绕着村落,苍青的山峦在城外横卧。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出自宋代朱熹《春日》,意思:谁都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春风吹地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出自唐代刘禹锡《浪淘沙》,意思:万里黄河弯弯曲曲挟带着泥沙,波涛滚滚如巨风掀簸来自天涯。
(3)书写时注意“耕”“婢”的正确写法。
12.(23-24六年级上·浙江宁波·期末)根据要求填空。
(1)每一句诗都是一幅画。从“ , ”中,我们感受到黄河的磅礴气势;从“ , ”中,我们领略到江南的无限春光;从“ , ”中,我们陶醉于雨中的西湖……这一幅幅画中都藏着山川湖海的心跳。
(2)鲁迅先生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 ,有 ,有 ,有 ……这就是 。他们的心中有着不变的信念,正如陆游说的那样:“ ”。
【答案】 九曲黄河万里沙 浪淘风簸自天涯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埋头苦干的人 拼命硬干的人 为民请命的人 舍身求法的人 中国的脊梁 位卑未敢忘忧国
【详解】本题考查名篇名句的默写与理解。
(1)“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这句诗出自刘禹锡的《浪淘沙 其一》,诗句的意思是弯曲绵延的黄河裹挟着万里泥沙,在风浪的淘洗、簸动下,从遥远的天边奔腾而来,展现出黄河宏大、壮阔且气势磅礴的景象特点。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出自杜牧的《江南春》,诗句的意思是辽阔的江南大地上,处处黄莺啼叫,绿树与红花相互映衬,水边的村庄、依山的城郭中,酒旗在风中轻轻飘动,描绘出江南地区明媚绚丽、充满生机与烟火气的春日风光。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出自宋代诗人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其一》,诗句意思是:乌云像打翻的墨汁一样,在天空中翻滚涌动,不过还没能完全遮住远处的山峦,就下起了倾盆大雨。那白色的雨点好似跳动的珍珠,杂乱地蹦进船里,呈现出一幅夏日西湖上骤雨突至、雨势迅猛的奇妙景象,让人仿佛能看到乌云压顶、雨珠飞溅的生动画面,感受到那种紧张又充满动感的氛围。
书写时注意“黄、浪、淘、簸、莺、啼绿、映、翻、墨、船”的正确书写。
(2)“位卑未敢忘忧国”这句诗出自陆游的《病起书怀》,意思是即使自己地位低微,也不敢忘记为国担忧。
书写时注意“埋、命、硬、舍、脊、梁、卑”的正确书写。
13.(23-24六年级上·江苏苏州·期末)按课文内容填空。
(1)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 , 。”
(2)七八个星天外, 。旧时茅店社林边, 。
(3)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 ,照着她 。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 —— 。
(4) ,走的人多了, 。
【答案】 善哉乎鼓琴 巍巍乎若太山 两三点雨山前 路转溪桥忽见 恬静的脸上 睁得大大的眼睛 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 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 也便成了路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诗句、名人名言及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识记。
(1)书写时注意“善、哉、鼓、魏”的正确写法。
(2)书写时注意“前、转、溪”的正确写法。
(3)书写时注意“恬、睁、景、象、耀”的正确写法。
(4)书写时注意“没、路、便”的正确写法。
14.(24-25六年级上·浙江杭州·期末)按课文内容填空。
阅读,让我们走进“野旷天低树, ”的空旷与幽远,欣赏“黑云翻墨未遮山, ”的奇特与欢快,享受“ ,清风半夜鸣蝉”的悠闲与宁静。我们还领略了 挥毫写下“ , ”的无畏和乐观:体会到曹植“捐躯赴国难, ”的壮志豪情。
【答案】 江清月近人 白雨跳珠乱入船 明月别枝惊鹊 毛泽东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视死忽如归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与作家作品。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出自近现代毛泽东的《七律·长征》,原文: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这句的意思是:五岭山脉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高大雄伟,在红军眼里也不过像在脚下滚过的泥丸。表达了毛泽东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大无畏精神。
书写时注意“清”“近”“跳”“乱”“船”“别”“鹊”“视”“忽”的正确写法。
15.(23-24六年级上·甘肃张掖·期末)根据积累的知识填空。
(1) ,把酒话桑麻。 ,还来就菊花。
(2)《回乡偶书》中通过儿童一问,引出诗人无限感慨的诗句是“ , ”。
(3)当我们对未来的人生感到迷惘的时候,想起鲁迅《故乡》里的这句“ ”,内心便又充满了力量。
【答案】 开轩面场圃 待到重阳日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详解】本题考查名篇名句的默写与理解。
(1)书写时注意“轩、面、场、圃、到、重”的正确写法。
(2)“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家乡的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我。他们笑着询问我:“你是从哪里来的呀?”诗人年少离乡,老来才归,家乡的变化和岁月的流逝让他感慨万千。儿童的提问,看似简单天真,却在诗人心中掀起巨大波澜,引发了他对时光易逝、人事变迁的深沉叹息。书写时注意“童、相、笑、客、何”的正确写法。
(3)“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话的意思是在一片荒芜的土地上,一开始是没有现成的路的,但是随着人们不断地在某个方向行走,久而久之,被人们踩踏的地方就形成了一条路。在小说的情境中,鲁迅借主人公之口表达了对未来生活的积极探索精神。在现实生活中,当我们面对迷茫时,这句话激励着我们要勇于开拓,不要被眼前的困境束缚,只要敢于尝试、敢于实践,就能在没有路的地方开辟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体现了一种积极进取、勇往直前的精神。书写时注意“其、实、路、便、成”的正确写法。
16.(23-24六年级上·江苏镇江·期末)古诗词文填空。
(1)九曲黄河万里沙, 。——《浪淘沙》(其一)
(2) ,水村山郭酒旗风。——《江南春》
(3) ,清风半夜鸣蝉。——《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4)等闲识得东风面, 。——《春日》
(5)锺子期死,伯牙 ,终身不复鼓琴,以为 。
——《伯牙鼓琴》
【答案】 浪淘风簸自天涯 千里莺啼绿映红 明月别枝惊鹊 万紫千红总是春 破琴绝弦 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详解】本题考查古诗词文默写。
(1)书写时注意“淘”“簸”“涯”的正确写法;
(2)书写时注意“莺”“啼”“绿”的正确写法;
(3)书写时注意“别”“鹊”的正确写法;
(4)书写时注意“紫”“春”的正确写法;
(5)书写时注意“琴”“弦”“鼓”的正确写法。
17.(23-24六年级上·新疆昌吉·期末)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黑云翻墨未遮山, 。
(2) ,浪淘风簸自天涯。
(3)儿童相见不相识, 。
(4)捐躯赴国难, 。
(5)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 , 。
(6)通过本学期的学习,我看到了 笔下的《草原》,从《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我看到了一个 的鲁迅先生,知道了《玄秘塔碑》是唐代著名书法家 的楷书代表作之一。
【答案】 白雨跳珠乱入船 九曲黄河万里沙 笑问客从何处来 视死忽如归 惟有他发扬起来 中国才有真进步 老舍 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 柳公权
【详解】本题考查名篇名句、名言警句的默写、作家作品和课文内容理解。
(1)书写时注意“跳、乱”的正确写法。
(2)书写时注意“曲、黄”的正确写法。
(3)书写时注意“笑、何”的正确写法。
(4)书写时注意“视、忽”的正确写法。
(5)书写时注意“扬、真”的正确写法。
(6)《草原》是著名作家老舍的代表作之一,以其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内蒙古大草原的壮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鲁迅的侄女周晔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通过几个小故事,展现了鲁迅先生关心下一代、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高贵品质。
《玄秘塔碑》是唐代书法家柳公权的楷书代表作之一,以其结构严谨、笔力遒劲而著称。
18.(23-24六年级上·新疆吐鲁番·期末)根据所学知识完成练习
(1)《草原》一文的作者是 。文章先描写了 ,再描写草原迎客、待客的场面和草原联欢的情景,最后以含义丰富的诗句“ , ”表达蒙古族人民和汉族人民之间深厚的情谊。
(2) ,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 。
(3)《七律·长征》中,全诗是围绕“ , ”这两句写的。
(4)曹植“捐躯赴国难, ”的豪气是爱国;李纲“ , ,不可以尺寸与人”的信念是爱国;陆游“ ”的精神也是爱国。
【答案】 老舍 草原的美丽景色 蒙汉情深何忍别 天涯碧草话斜阳 好雨知时节 润物细无声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视死忽如归 祖宗疆土 当以死守 位卑未敢忘忧国
【详解】本题考查名篇名句的默写与理解。
(1)《草原》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老舍先生。文章按照事物发展的顺序,依次描述了草原的美丽风光、蒙古族人民热情欢迎客人的场面、主客饮宴的场景。作者在最后引用“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意思是: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深厚,怎能忍心马上分别!大家在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迎着斜阳,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抒发了对草原的热爱之情和对蒙汉两族的深情厚谊。书写时注意“蒙”“碧”“斜”的正确写法;
(2)书写时注意“润”“细”的正确写法;
(3)《七律·长征》作者是现代诗人毛泽东。全诗是围绕“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来写的。意思是: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书写时注意“征”“等”的正确写法;
(4)“位卑未敢忘忧国”出自宋朝诗人陆游的《病起书怀》。意思是:虽然职位低微却从未敢忘记忧虑国事。表达了即使职位卑微,也不敢忘记为国为民担忧的情怀,体现了陆游深沉的爱国情感 。
书写时注意“忽”“疆”“卑”“忧”的正确写法。
19.(23-24六年级上·新疆哈密·期末)填空
(1)我们常用“ ”来比喻知音难觅,这个词能让你想到 和 的故事。
(2)爱国是陆游“位卑未敢 ”的深情慨叹;是曹植“捐躯赴国难, ”的报国之志。
(3)古诗数字园: 曲黄河 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水护田将绿绕, 山排闼送青来;南朝 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4)“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 ,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 又叫人 ,既愿 ,又想坐下一首奇丽的小诗。”其中,表示作者的感受的句子是: 。
(5)比赛很激烈,周围的同学都看得入了迷, (请将入迷的样子写具体)
【答案】 高山流水 伯牙 锺子期 忘忧国 视死忽如归 九 万 一 两 四百八十 柔美 翠色欲流 惊叹 舒服 久立四望 低吟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示例:他们的眼睛紧紧盯着赛场,仿佛被一股无形的力量吸引住,眨都不眨一下。
【详解】本题考查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和情景写话。
(1)《伯牙鼓琴》讲述的是古代著名琴师伯牙与知音锺子期的故事。伯牙弹琴,他的曲子充满了气韵生动、意境深远的特点,让听者仿佛能身临其境,感受到高山流水的壮丽景象。锺子期恰好能够完全理解并欣赏伯牙弹奏的意境,使伯牙非常高兴,视其为知音。从这个故事中引申出的成语“高山流水”,一般用来比喻知音难寻或乐曲高妙。它也可以用来形容风景的壮丽,或者人与人之间的深情厚谊,特别是那种能够相互理解和欣赏的深厚友情。
(2)书写时注意“忘”“忧”“视”“忽”的正确写法。
(3)书写时注意“两”“百”的正确写法。
(4)书写时注意“柔”“美”“翠”“欲”“舒”“望”“吟”的正确写法;
文段选自老舍的《草原》,第一句通过细腻的笔触,将草原上的小丘描绘得如诗如画,用“柔美”、“绿色渲染”、“翠色欲流”等词语,生动展现了草原的辽阔与美丽,以及那种不加雕饰的自然之美。第二句话通过“惊叹”、“舒服”、“愿久立四望”、“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等表达,深刻反映了作者在面对如此美景时的内心感受,既有对自然之美的赞叹,也有心灵得到净化的舒适与愉悦。因此描写作者感受的句子是: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5)根据题干中的信息,将周围同学入迷的样子写具体,可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细节进行描写。
示例:比赛很激烈,周围的同学都看得入了迷,他们有的双手握拳,有的身体前倾,还有的不自觉地站起,完全沉浸在比赛中,对周围的声响浑然不觉。
20.(23-24六年级上·北京平谷·期末)按原文填空。
(1)那些小丘的 是那么 ,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2)锺子期死,伯牙破琴 ,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3)更喜 千里雪,三军过后尽 。
(4)祖宗疆土,当以 ,不可以尺寸与人。——李纲
【答案】 线条 柔美 绝弦 岷山 开颜 死守
【详解】本题考查诗词名句默写。
(1)书写时注意“线、柔、美”的正确写法;
(2)书写时注意“绝、弦”的正确写法;
(3)书写时注意“岷、颜”的正确写法;
(4)书写时注意“死、守”的正确写法。
21.(23-24六年级上·浙江衢州·期末)小根和小源在梳理本册名言警句和古诗词中有所发现,请你协助他们完成。
(1)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和凝聚力的源泉。正如鲁迅先生所言:惟有 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 。李纲亦有言:祖宗疆土,当以死守, 。
(2)诗中有画,景中有情:日暮时分,孟浩然乘船途经建德江,抬眼看到了“野旷天低树, ”的美景;六月二十七日,苏轼游览西湖,遇上了一场暴雨“ ,白雨跳珠乱入船”,惊叹雨中的西湖是如此的奇丽;刘禹锡站在黄河边眺望滚滚波涛,感慨黄河的气势磅礴“ ,浪淘风簸自天涯”;杜牧一走进江南水乡,明朗绚丽的春景便扑面而来“ ,水村山郭酒旗风”。
【答案】 民魂 中国才有真进步 不可以尺寸与人 江清月近人 黑云翻墨未遮山 九曲黄河万里沙 千里莺啼绿映红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名篇积累与运用。
(1)书写时注意“魂”“真”“步”“尺”“寸”的正确写法;
(2)书写时注意“清”“近”“黑”“翻”“遮”“黄”“里”“莺”“啼”“映”的正确写法。
22.(23-24六年级上·福建龙岩·期末)填空题
(1)在天底下, ,而并不茫茫……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 ,轻轻流入云际。
(2)水是多变的,时而是王安石笔下“ ,两山排闼送青来”的温柔;时而是苏轼眼中“黑云翻墨未遮山, ”的淘气;时而又是刘禹锡心里“ ,浪淘风簸自天涯”的磅礴。
(3)“爱国”是中华民族的主旋律。宋朝的李纲说:“祖宗疆土, ,不可以尺寸与人”;三国时期的曹植曾说:“捐躯赴国难, ”;近代的鲁迅也说过:“惟有 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进步。”
(4)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 。(《小学经典读本》 )
(5)故园门掩东风老, 。(《小学经典读本》 )
【答案】 一碧千里 翠色欲流 一水护田将绿绕 白雨跳珠乱入船 九曲黄河万里沙 当以死守 视死忽如归 民魂 莫大于孝 无限杜鹃啼落花
【详解】本题考查对诗词名句、名言警句、课文的默写。
(1)书写时注意“碧”“翠”“欲”的正确写法;
(2)书写时注意“将”“绿”“绕”“跳”“万”的正确写法;
(3)书写时注意“视”“忽”“魂”的正确写法;
(4)书写时注意“莫”“于”“孝”的正确写法;
(5)书写时注意“限”“鹃”“落”的正确写法。
23.(23-24六年级上·河南焦作·期末)按课文原文或提示填空。
(1)本学期,我们从语文课本中感受到诸多之美!草原之美:“那些小丘的线条是 , 就像 ,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 。轻轻流入云际。”月下之美:“深蓝的天空中 ,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 。”琴声之美:“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 。微波粼粼的海面上, 。
(2)杜牧的《江南春》中“ , ”描绘了绿树掩映、酒旗飘的江南如调般的春景图。《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的作者是 代的 ,诗中表达“天外星稀,山前欲雨”的诗句是:“ 。
(3)“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 ,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 。’ 锺子期死,伯牙, 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根据这个传说,人们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作“ ”
(4)“无情未必真豪杰, 。”无论是什么样的英雄豪杰,到了子女面前,也唯有温柔和真诚地教导,才能换得子女发自内心地崇拜和追随。
(5)我们自古以来,就有 的人,有 的人,有 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6)《七律 ·长征》全诗气势磅礴宏伟。诗中直接写出红军毫不畏惧,具有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诗句是:“ , 。”
(7)曹植的名句“ 。”可以体现出狼牙山五壮士的爱国热情;李纲的“祖宗疆土, , 告诉我们要有担当。
【答案】 那么柔美 只用绿色渲染 翠色欲流 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 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 霎时间洒满了银光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宋 辛弃疾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善哉乎鼓琴 汤汤乎若流水 破琴绝弦 知音 怜子如何不丈夫 埋头苦干 拼命硬干 为民请命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当以死守 不可以尺寸与人
【详解】本题考查课文、古诗句及名言的默写。
(1)书写时要注意“柔、美、渲、流、霎、莺”的正确写法;
(2)“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出自唐代杜牧的《江南春》,全诗: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意思:辽阔的江南,到处莺歌燕舞,绿树红花相映,水边村寨山麓城郭处处酒旗飘动。南朝遗留下的许多座古寺, 如今有多少笼罩在这朦胧烟雨之中。由此可知,描绘了绿树掩映、酒旗飘的江南如调般的春景图的诗句是: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出自宋代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全词: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意思:皎洁的月光从树枝间掠过,惊飞了枝头喜鹊,清凉的晚风吹来仿佛听见了远处的蝉叫声。田里稻花飘香,蛙声阵阵,似乎在告诉人们今年是一个丰收年。天边几颗星星忽明忽暗,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往日的小茅草屋还在土地庙的树林旁,道路转过溪水的源头,它便忽然出现在眼前。由此可知,表达“天外星稀,山前欲雨”的诗句是: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3)书写时要注意“善”“鼓”“弦”的正确写法;由“伯牙绝弦”这个传说,人们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作“知音”,用“高山流水”来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
(4)书写时要注意“怜”“如”的正确写法;
(5)书写时要注意“埋”“命”“请”的正确写法;
(6)“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出自现代毛泽东的《七律·长征》,全诗: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意思: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一颗泥丸。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给人温暖的感受。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写出红军毫不畏惧,具有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诗句是: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7)“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出自两汉曹植的《白马篇》,意思:为国家解危难奋勇献身,把死亡看得像回家一样平常。
书写时要注意“躯”“难”“忽”“死”的正确写法。
24.(23-24六年级上·福建福州·期末)根据语境填空
(1)“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 ”。后来,人们用成语“ ”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
(2)生活中,人们常说“五谷不分”,“五谷”指的是 ;如果一个人不懂音律,不会唱歌,我们会说这个人“ ”。
(3)民族精神与国家进步息息相关,正如鲁迅先生所说:“ 。”
(4)《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词中与“山重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有相似的喜悦的诗句是:“ , ”
【答案】 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高山流水 稻麦黍菽稷 五音不全 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桥忽见
【详解】本题考查名篇名句、名言警句默写及国学常识。
(1)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遇或乐曲精妙绝伦。
书写时注意“复、鼓、琴”的正确写法。
(2)五谷:稻、黍、稷、麦、菽。
五音:指宫、商、角、徵、羽。
五音不全:形容一个人唱歌时音准不佳,无法准确地唱出音乐中的五个基本音阶。这个成语常用来调侃或形容某人在音乐方面的天赋或技巧不足,特别是在唱歌时容易走调或唱不准音高。
书写时注意“稻、黍、稷、麦、菽”的正确写法。
(3)“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出自鲁迅的《华盖集续编·学界的三魂》,意思是只有民族精神是最宝贵的,只有继承和发扬民族精神,中国才能取得真正的进步。
书写时注意“唯、族、贵、进”的正确写法。
(4)“山重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出自宋代陆游的《游山西村》
译文: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忽然柳绿花艳间又出现一个山村。
赏析:此句写山间水畔的景色,写景中寓含哲理,比喻在困境中又重见生机的欢喜,千百年来广泛被人引用。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出自宋代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译文:往日的小茅草屋还在土地庙的树林旁,道路转过溪水的源头,它便忽然出现在眼前。
赏析:描绘了词人在夜行中经过曲折的小路,转过溪头时突然发现往日熟悉的茅店就在眼前,表达了词人由疑惑到惊喜的心情变化。这种情感体验不仅仅是对空间上的发现,更是对生活中困境与希望关系的深刻感悟 。
书写时注意“茅、店、路、溪”的正确写法。
25.(23-24六年级上·河北保定·期末)根据你的课内积累和理解填空。
(1)月亮越升越高,穿过 。
(2)一首《江南春》,浓缩了江南春景的不同特色:“ ,水村山郭酒旗风”写有声有色的晴朗之景;“ , ”写朦胧迷离的烟雨之景。
(3)祖孙二人畅游美丽山村,看到村边行行绿树和远处依依相伴的青山,一起兴奋地吟诵起孟浩然的诗句:“ , 。”
(4)“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毛泽东把起伏绵延的五岭山脉比作翻腾着的细小波浪,把 比作 ,想象奇特,夸张至极,表现出红军 的态度。
【答案】 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千里莺啼绿映红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绿树村边合 青山郭外斜 高大的乌蒙山脉 脚下滚动的小泥球 藐视困难或不怕艰难险阻、战胜一切困难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默写。
(1)书写时注意“缕、纱、微”的正确写法。
(2)《江南春》是唐代杜牧所写的一首诗。全文“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译文:辽阔的江南,到处莺歌燕舞,绿树红花相映,水边村寨山麓城郭处处酒旗飘动。南朝遗留下的许多座古寺, 如今有多少笼罩在这朦胧烟雨之中。
书写时注意“莺、啼、绿、寺”的正确写法。
(3)“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出自唐代孟浩然的《过故人庄》译文:翠绿的树林围绕着村落,一脉青山在城郭外隐隐横斜。
赏析:上句漫收近境,绿树环抱,显得自成一统,别有天地;下句轻宕笔锋,郭外的青山依依相伴,则又让村庄不显得孤独,并展示了一片开阔的远景。
书写时注意“绿、郭、斜”的正确写法。
(4)“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出自近现代毛泽东的《七律·长征》。译文:五岭山脉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高大雄伟,在红军眼里也不过像在脚下滚过的泥丸。
注释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逶迤: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乌蒙:山名。乌蒙山,在贵州西部与云南东北部的交界处,北临金沙江,山势陡峭。1935年4月,红军长征经过此地。泥丸:小泥球,整句意思说险峻的乌蒙山在红军战士的脚下,就像是一个小泥球一样。
赏析:这句话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五岭山脉的蜿蜒起伏和乌蒙山的雄伟磅礴,将自然界的壮丽景色呈现得淋漓尽致,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赞美。
书写时注意“绿、郭、斜”的正确写法。
26.(23-24六年级上·福建福州·期末)文字是有画面的。在《月光曲》中,文字描绘了乐曲的高昂激越:“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 ,一个连一个 ……”在《草原》中,文字描绘出小丘的柔美:“那些小丘的线条是 , ,不用 的中国画那样, ,轻轻流入云际。”
【答案】 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 朝着岸边涌过来 那么柔美 就像只用绿色渲染 墨线勾勒 到处翠色欲流
【详解】本题考查名篇名句默写与理解。
书写时注意“朝”“美”“染”“墨”“勒”“翠”的正确写法。
27.(23-24六年级上·河南南阳·期末)运用积累的知识填空。
(1)本学期,我们学习的诗文中藏有许多成语:《伯牙鼓琴》里的“巍巍乎若太山”和“汤汤乎若流水”被后人概括为 ,用来比喻乐曲高妙;等闲识得东风面, 总是春;红军不怕远征难, 只等闲。
(2)本学期,我们学习了不少诗词佳句。刘禹锡赞美黄河气势雄伟的句子是“九曲黄河万里沙, 。”苏轼记录西湖盛夏时节暴雨骤来骤去的奇丽景色的句子是:“ ,望湖楼下水如天”;杜牧描绘江南春景的明朗绚丽,令人心旌摇荡的句子是“ ,水村山郭酒旗风”;辛弃疾想象秋天的丰收 景象的句子是“ ,听取蛙声一片”。
【答案】 高山流水 万紫千红 万水千山 浪淘风簸自天涯 卷地风来忽吹散 千里莺啼绿映红 稻花香里说丰年
【详解】本题考查名篇名句的默写与理解。
(1)“巍巍乎若太山”意思是琴弹奏的好极了,就如同巍峨的太山(屹立在我的面前)。“汤汤乎若流水”意思是琴弹奏的好极了,就如同巍峨的太山。“高山流水”的意思是指琴声有时像高山,有时又像流水,形容乐曲的精妙,又用来比喻知己或者是知音;
书写时注意“流、紫”的正确写法。
(2)书写时注意“浪、淘、簸、卷、散、啼、映、稻”的正确写法。
28.(23-24六年级上·贵州铜仁·期末)课本直通车。
(1)古诗犹如一幅水墨画,“黑云翻墨未遮山, ”,这画中描绘的是急雨之景;古诗犹如一幅山水画,“ ,浪淘风簸自天涯”,这画中展现的是黄河的气势;古诗犹如一幅生活场景画,“茅檐长扫净无苔, ”,这画中展现的是美丽的田园风光。
(2)家是一种情怀。“ ,乡音无改鬓毛衰”是久客伤老之情;“移舟泊烟渚, ”是暮秋羁旅之思。
(3)家是一段时光。“开轩面场圃, ”是田间聚会举杯畅饮之欢;“ , 。”是丰收时节闲话家常之乐。
【答案】 白雨跳珠乱入船 九曲黄河万里沙 花木成畦手自栽 少小离家老大回 日暮客愁新 把酒话桑麻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详解】本题考查名篇名句的默写填空。
(1)书写时注意“跳”“黄”“畦”“栽”的正确写法。
(2)书写时注意“离”“暮”“愁”的正确写法。
(3)“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出自宋代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意思是田里稻花飘香十里,蛙声阵阵,似乎在告诉人们今年是一个丰收年。
书写时注意“桑”“稻”“蛙”的正确写法。
29.(23-24六年级上·福建泉州·期末)按课文填空。
(1)处士笑而然之。古语有云:“ , 。”不可改也。(《书戴嵩画牛》)
(2)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 ,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 ,轻轻流入云际。(老舍《草原》)
【答案】 耕当问奴 织当问婢 就像只用绿色渲染 到处翠色欲流
【详解】本题考查对古文和课文的识记。
(1)书写时注意“耕”“婢”的正确写法;
(2)书写时注意“就”“像”“绿”“染”“翠”“欲”的正确写法。
30.(23-24六年级上·重庆綦江·期末)联系本册积累,根据下面的提示填空。
(1)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钟南山、袁隆平、张桂梅……正如鲁迅所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 ,有 ,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他们为国家、为人民做到了“鞠躬尽瘁, ”。
(2)中国是诗的国度,品味诗词让人回味无穷:《七律·长征》中写革命者战胜重重困难后的喜悦心情的诗句是:“ , 。”
(3)辛弃疾笔下描写夏夜宁静优炎的诗句是:“明月别枝惊鹊, 。”
【答案】 埋头苦干的人 拼命硬干的人 死而后已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清风半夜鸣蝉
【详解】本题考查诗词名句的默写与理解。
(1)书写时注意“埋”“硬”的正确写法。
(2)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出自毛泽东《七律·长征》,意思:更让红军战士欣喜的是千里岷山、皑皑白雪,红军过了岷山,心情豁然开朗,个个笑逐颜开,表现了红军历尽艰难险阻,取得长征胜利的喜悦心情。
书写时注意“喜”“岷”“颜”的正确写法。
(3)书写时注意“清”“蝉”的正确写法。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