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中心精品资料 www. 找精品资料 到课件中心
八(上)语文第四单元同步练习以及单元测试卷
16 阿里山纪行
【自主学习】
1.相关链接:阿里山在台湾嘉义县东北,是大武恋山、尖山、祝山、塔山等十八座山的总称。阿里山的森林、云海和日出,誉称三大奇观。
2.给加点字注音。
风靡( ) 莽莽( ) 山岚( ) 堪称( ) 谛听( )
幢顶( ) 禅( ) 红桧( ) 静谧( ) 镶嵌( )
3.用横线画出课文中交代作者行踪的词句。
4.分别用一个短语概括第4—9段所描写的内容。
例:第4段 清澈的水潭
第5段( ) 第6段( ) 第7段( )
第8段( ) 第9段( )
【语段训练】
峰回路转,迂曲穿过一片林区,眼前骤然一亮,出现一泓水潭。它堪称山间一面明镜,清澈透亮。山上树林不是倒映潭中,而是山林与水潭镶嵌在一起,成了一幅倒置的水墨画。
满眼是未加采伐的原始森林。潭无鱼鳖,林无鸟兽,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侧耳谛听、分辨、捕捉,却又没有。那是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甚或禅的世界。偶一人声也是悄悄的,舍不得打破山间的安宁。同行者都在深深地吸气,仿佛把整个阿里山的空气都吸进去,又仿佛吸进去以后凝化在体内而不要吐出来。
山间的曲径幽路全被青苔染绿,茸茸的、毛毛的、濛濛的。这是浓阴遮蔽下的青苔路,离开了那森森万树,离开了那浓浓团阴,决计长不出这么密、这么厚的青苔。它真像一条条绿地毯,紧紧地贴在地表上、台阶上,甚或依附在树干上。
森林恰似一片汪洋,无边无际。其盘曲之势,如幢顶,如伞盖,又如古寺宝塔,真不知树躯有多少围、树身有多么高。它们排列之整肃,如孙武之军阵、秦皇之兵马。树干都是湿漉漉的,已不知多少年浸在山岚雾气之中了,虽是盛夏亭午时分,正是骄阳喷焰,却透不进日光来。我们的身上也分明有点薄湿。忽然间,我觉得,这不就是唐诗中所说的“入云深处亦沾衣”吗?
……
5.“那是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甚或禅的世界。”请用文中的语句来回答所指的是怎样的世界?
6.本文语言典雅、凝练、和谐、畅达、富于音乐美,而音乐美的一个表现即修辞美。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 、 的修辞手法,突出了树林 的特征,给人以如诗如画的感受。
7.你最想置身于选文哪一段所描绘的美景中?为什么?
8.请你仿照“它们排列之整肃,如孙武之军阵、秦皇之兵马”写两句话。
【拓展运用】
桂林山水,总是无时无处①(a、不在你眼前,不在你身边,不在你的感受和思维中;b、不在你身边,不在你眼前,不在你的感受和思维中)留下他的影响。
但是,如果你住在阳朔,那感觉不知会是怎样的?就过去的一次总印象说,只好用“仙境”二字来形容。那山比起桂林来,要②(a、青得多,密得多,静得多,也幽得多:b、密得多,青得多,幽得多,也静得多)。一座座山峰,从地面上直拔了起来,陡升了起来,却又互相接连,互相掩映,互相衬托着。由于阳光的照射,云彩的流动,雾霭的聚散和升降,不断变幻着深浅浓淡的颜色。而且,阳朔的山,不象桂林的那样裸露着岩石,而是长满了茂密的丛林,把它遮盖得像穿上了绿色鹅绒的裙子。这还不算,最妙的是在春天,清明前后,在那翠绿的丛林中,漫山遍野开满了血红的杜鹃,就像在绿色的天鹅绒裙子上,绣满了鲜艳的花朵。这使人在一片幽静的气氛中,能生发一种热烈的情感。
到阳朔去,最好坐了木船在漓江里走。单是那江里的倒影,就别有一番境界,那水里的山,比岸上的山更为清晰,而且由于水的流动,山也仿佛流动起来。山的位置,也随着船的位置,不断变化。漓江的水,是出奇的清,恐怕没有一条河流的水能有这样清。清到不管多么深,都可以看到底;看到河底的卵石,石上的花纹,沙的闪光,沙上爬虫的爪痕。河底的水草,十分茂密。长长的,像蒲草一样的叶子,闪着碧绿的光,顺着水的方向,向前流动。
9.文中①②两处应填的句子的顺序是( )
A、①a ②a B、①a ②b C、①b ②b D、①b ②a
10.作者对阳朔的自然景观的美用“仙境”二字来形容。如果还可以用其他的形容词,恰当的是( )
A、壮观 优美 B、绮丽 幽雅 C、秀丽 优美 D、雄伟 秀丽
11.阳朔的山和桂林的山比起来有什么特点?请用一句话概括,不超过10个字。
12.作者描绘的是阳朔的什么主要景物?
13.作者笔下漓江景物的特征是什么?请用不多于10个字的一句话概括。
17 小石潭记
【自主学习】
1、作者 , 代文学家,字 ,世称 ,“唐宋八大家”之一。
2、给加点字注音:
清洌( ) 篁竹( ) 犬牙差互( ) 悄怆幽邃( )
3、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潭中鱼可百许头( )皆若空游无所依( )斗折蛇行( ) ( )
4、“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请摘出文中语言清丽的句子,并用心体会。
【语段训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5、对“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一句翻译正确的是 ( )
A 从小丘的西边走了一百二十步。 B 从小丘的西边绕小丘走了一百二十步。
C 从西边向小丘行了一百二十步。 D 从小丘开始,向西走了一百二十步。
6、对“下见小潭”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
A 向下去看见小潭。 B 看见下面的小潭。
C 看见了道下面的小潭。 D 看见了小丘下面的小潭。
7、对“潭西南而望,斗折而蛇行”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
A、 爬行的蛇,互相搏斗,有的蛇身折断。
B、 潭西南的边很曲折,像北斗星和爬行的蛇。
C、 潭西南的岸很弯曲,像北斗星和爬行的蛇。
D、 从潭向西南方向望,有像北斗星一样弯曲、爬行着的蛇一样游动(的小溪)。
8、指出下列各句中“为”的用法
①全石以为底
②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③ 冰,水为之。
④可以为师矣。
⑤武陵人以捕鱼为业。
9、解释下列各句“以”的意思
①卷石底以出。
②全石以为底。
③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10、文中哪一段写潭的环境?哪一段写潭?这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写鱼的目的是什么?
【拓展运用】
一、文字训练
11、“想象是诗歌和散文的黄金之邦”,请发挥想象,体会意境,将文章第2段改写成一段150字左右的写景文字。要求语言优美,想象合理。
二、课外阅读
游小孤山记(节选)
八月一日,过烽火矶,南朝自武昌至京口,列置烽燧,此山当是其一也。自舟中望山,突兀而已。及抛江过其下,嵌崖窦穴,怿奇万状,色泽莹润,亦与他石迥异。又有一石,不附山,杰然特起,高百余尺。丹藤翠蔓,罗络其上,如宝妆屏风。是日风静,舟行颇迟,又秋深潦缩,故得尽见杜老所谓“幸有舟楫迟,得尽所历妙”也。
12、解释加点的字:
过峰火矶 突兀而已
亦与他石迥异 杰然特起
13、文中“丹藤翠蔓,罗络其上”与《小石潭记》中“ ”句
意境相似。
14、、本文写小孤山,先写了 ,用了 的手法。然后重点写舟行山下之所见,突现了洞穴之 和山石之 。
15、文章写出了小孤山秋天的独特风景,请查阅资料,收集写秋的诗句(不少于5句),并进行记忆。
18 记承天寺夜游
【自主学习】
1、《记承天寺夜游》作者是 朝著名文学家 ,号 ,他与其父 、弟 合称为“三苏”,并列于“唐宋八大家”。本文是作者谪居 时所作。
2、给加点字注音:
念无与乐者 怀民亦未寝
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3、朗读课文,在书上画出描写月色的句子,并想象其意境。
【语段训练】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 ,盖竹柏影也。
?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4、把文中空白处默写出来。
5、解释加点词语:
解衣欲睡 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
盖竹柏影也 相与步于中庭
6、翻译句子:
(1)、庭下如积水空明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7、对课文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 课文第2段描绘了庭中月光的澄澈。作者用“积水空明”四个字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用“藻荇交横”来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前者侧写,后者正写,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世界。
B、 以上几句是写月光,也是写作者的心境。这个透明的世界,映照出作者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襟怀。
C、 课文第3段惋惜无人赏月。寥寥数语,感慨深长,可以看出作者是以“闲人”自居,也是以“闲人”自傲的。他这样的闲人在大自然的神奇秀美中获得了精神的复苏和心境的安宁。
D、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感慨,看似平淡,实则意在点睛。它至少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忙于奔走钻营,何曾有暇领略这美妙的仙境?二是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当然其中也透露出了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拓展运用】
一、语言运用题:
8、在下面语段的空白处,填上最恰当的语句(填序号)
安塞腰鼓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 ;乱蛙一样, ;火花一样, ;斗虎一样, 。
A、是闪射的瞳仁 B、是强健的风姿 C、是飞扬的流苏 D、是蹦跳的脚步
二、阅读理解题:
雨中去访灵隐,一下车,只觉得绿意扑眼而来。道旁古木参天,苍翠欲滴,似乎飘着的雨丝儿都是绿的。飞来峰上层层叠叠的树木,有的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有的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峰下wānyán 的小径,布满青苔,直绿到了石头缝里。在冷泉亭上小坐,直觉得遍体生凉,心旷神怡。
西湖胜景很多,各处有不同的好处,即便一个绿色,也各有不同。黄龙洞绿得幽,屏风山绿得野,九曲十八洞绿得闲(A),漫步苏堤,两边都是湖水,远水如烟,近水着了微雨,泛起一层银灰的颜色。走着走着,忽然感觉路旁的树莽莽苍苍的,似乎从树梢一直绿到了地下。走近看时,原来树身上布满了绿茸茸的青苔,那样鲜嫩,那样可爱,使得绿荫荫的苏堤更加绿了几分。有的青苔,形状也有趣,如耕牛,如牧人,如树木,如云霞;有的整片看来,布局宛然,如同一幅青绿山水(B)。
在花港观鱼,看到了又一种绿。那是满池的新荷,圆圆的绿叶,或亭亭立于水上,或宛转靠在水面,只觉得一种péngbó的生机,跳跃满池。绿色,本来是生命的颜色。我最爱看初春的杨柳嫩枝,那样鲜,那样亮,柳枝儿一摆,似乎蹬着脚告诉你,春天来了(C)。荷叶则要chízhòng 一些,初夏更成熟一些,但那透过活泼的绿色表现出来的茁壮的生命力,是一样的。再加上叶面上的水珠儿滴溜溜滚,简直好像满池荷叶都要裙裾飞扬,翩然起舞了(D)。
从花港乘船而回,雨已停了,波平如镜;远山青中带紫,如同凝住了一段云霞。
9、根据文中的拼音写词语:
答案依次为: 、 、
10、从内容看,上文始终围绕 来写的。
11、第一段中,“直绿到了石头缝里”一句的“绿”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它有怎样的表达效果?你还记得王安石那句“绿”的用法、特点都与它相同的诗句吗?
12、读了作者“在花港观鱼”一段中对绿的描写,你认为这里的绿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13、在文中加线的A、B、C、D四句话中任选一句,就形象、语言、写法等方面有重点地欣赏评点。
句欣赏评点:
十九 美丽的西双版纳
【自主学习】
1. 改正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
西双板纳( ) 澜苍碧水( ) 色彩班斓( ) 以防不侧( )
2.查一查资料,增加对西双版纳的了解,并把你感兴趣的记下来,向同学做介绍。
3.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一下西双版纳的景物以及傣族人的特点。
【语段训练】
竹楼映蓝天
傣族人大都生活在我国云南的西双版纳。他们的村寨大多坐落在平坝、江边、湖畔,一座座竹楼掩映在翠竹丛林中。这种以竹木为材料建造的房子,分为上下两层,楼上既隔潮又通风,还可以避免毒蛇、蚊虫的侵袭,适宜人居住;楼下可以用来饲养牲畜,存放常用的农具和杂物。竹楼外形像一只孔雀,又像一顶巨大的帐篷遮掩于蓝天绿地之间。
当我来到傣家做客时,热情好客的傣族人又是杀鸡,又是宰鱼,把家里最好的东西拿出来招待我。女人们忙着做饭,男主人一边吸烟,一边陪我聊天。不一会儿,一桌香喷喷的傣家饭就摆在竹篾桌上。傣味的品种很多,有用香蕉叶包裹起来蒸的猪肉,有用竹板夹住或用香茅草包好扎紧放在火上烤的竹鼠,还有烤鱼、烤竹笋、剁生菜等等,有些东西我还是第一次见到,让我这个久住城市的人不仅大饱口福,还长了见识。主人家里的老爷爷蹲在竹楼上抽着自制的雪茄烟,一缕阳光正好照在他布满皱纹的脸上,活像一尊雕塑。
4.竹楼是富有傣族民族特色的建筑。作者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竹楼?为什么要详细地写竹楼?
5.这一部分的小标题是“竹楼映蓝天”,但是第2段写的却是傣族人的热情好客及傣族的饮食文化。你认为这个小标题加得恰当吗?
6.“主人家里的老爷爷蹲在竹楼上抽着自制的雪茄烟,一缕阳光正好照在他布满皱纹的脸上,活像一尊雕塑。”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7、课本也可能出错误,我们不应该迷信书本。选段中,有一些标点可能用得不够恰当。你能找出一两处,并加以改正吗?
【拓展运用】
(1)有个地方,山挽着山,水缠着山,还有座老屋偎着山。
(2)因为座座青山相接,宛如一条奔腾欲飞的蛟龙,于是人们把这儿叫做青龙。
(3)那就是我魂牵梦萦的老家。那方山,养育了那方的子孙万千;从山下那老屋,走出了我的爸爸,我的爷爷,我的爷爷的爷爷。
(4)踩着春节的脚步,我又回到了这依山傍水的老家。
(5)走在山间的小道上,一阵阵泥土与芳草的清香悄悄地散发着,缕缕青烟在房屋顶上舒展开袅娜的舞姿,永远长不大的小溪与树上顽皮的小鸟,弹奏着欢快悦耳的乐曲,牛鸣,鸡啼,狗吠,还有躲在畜栏里的大肥猪的鼾声,组成老家特有的舞台,使老家笼罩在轻纱薄雾般的梦里。
(6)老屋由小到大悄然而至,屋顶上片片青瓦,像被霜打过一样,出现一层灰灰的白。山墙是木板钉成的,数年下来,出现了许多缝隙,好似一条条皱纹,静静地爬在老屋那饱经沧桑的脸上。老屋的窗户,是用木雕成的细细方格酷似一个个古铜币,那么精致,那么圆润,宛如一幅精美的土家织锦。
(7)我推门进去,“嘎”的一声是那老屋发出的轻叹。火堆里的柴火吱吱地烧着,并有着浓浓青烟陪伴。屋的檩和梁早已融成一色,火坑四周的青石板也被踩得油光发亮。
(8)这时,家里的亲人,还有老乡们捧出了自己种的落花生、葵花子、板栗和柑橘等土特产。他们脸上挂着喜滋滋的笑容,眼神里充满了信任的光亮。老乡们那黑黝黝的皮肤和长满老茧的大手,十分惹人注目。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操作,还是与大自然奋力拼搏的获取?我的老乡,一群淳朴、勤恳、善良、忠厚的老乡。
(9)青山抚育了老家,老家建起了老屋,老屋里住着老乡。
(10)老家,老屋,老乡。
8.解释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魂牵梦萦
悄然而至
9.第6段“灰灰的白”,“许多缝隙”会不会给人以老屋破败萧条之感?
10.第8段,亲人、老乡捧出土特产的描写体现了他们怎样的性格特点?“信任的光亮”这个短语应如何理解?
11.给本文选择一个恰当的题目( )
A、家乡 B、乡情 C、回乡记 D、老家·老屋·老乡
20、蓝蓝的威尼斯
【自主学习】
1、给加点的字注音
点缀( )魅力( )瑰宝( )摇橹( )荒芜( )
2、解释成语
鳞次栉比:解释
3、读书贵在品味,方才领悟语言的神韵。读课文,摘出优美的句子(每类摘一句)
描写威尼斯水都美的
描写威尼斯建筑美的
描写威尼斯秋色美的
【语段训练】
威尼斯是一个奇特的城市,这里不是“开门见山”,而是“开门见水”。听说,原先这里像太湖水乡,也有说类乎苏州城,其实,威尼斯是威尼斯,她有独特的瑰丽的形象。这里没有汽车,大小船挤在大运河里,穿梭般的来往不绝。我们登上汽船(等于城市公共汽车), 两岸风光,十四五世纪的哥特式建筑,文艺复兴时代的宫殿和贵族院落,鳞次栉比。泛舟在大运河上,就像在参观欧洲建筑艺术博览会。汽船穿过一座座桥梁,其中有一座全由大理石建成的“李亚度桥”,特别引人注目,这是1592年建成的独孔拱桥,雕刻 ,造型优美,桥上两侧开设商店,别具一格。汽船向前驶去,河道逐渐开阔,现代化的摩托艇、汽船和古老的“公朵拉”并行。“公朵拉”是一种小汽船,翘着头尾,由船夫摇橹,供游客 两岸风光。据说历史上盛时有一万多艘,现在只保留四百艘了。
4、本段的中心句是
5、依次摘出表明作者游踪的句子
6、文章题目是“蓝蓝的威尼斯”,结合本段具体句子,谈谈你对“蓝蓝”二字的理解。
7、在结构上,本段是( )结构。 A、总—分—总 B、总—分 C、分—总
8、语言品味。选择词语,并说明理由。
我们登上汽船, 两岸风光。(A、观看 B、观赏)
雕刻 ,造型优美。(A、精细 B、精美)
供游客 两岸风光。(A、游览 B、饱览)
【拓展运用】
一、语言训练
9、读下面句子,联系课文上下文,发挥想象,扣住“蓝蓝”二字,用150字左右续写优美的画面。
水天连接的远处,耸立着几处高楼和尖顶教堂,仿佛在蓝色的盆景里点缀着一簇簇的村落……
二、课外阅读 竹山夜雨(罗兰)
那日,因偶然的机缘,临时的兴会,巧遇明媚的旅伴,以一串鲜活的韵脚织成一章竹山之旅,恰如一络浑圆的珠链,畅顺怡悦,圆活自如。
入山唯恐不深。时值黄昏,由南投登竹山,由竹山攀上溪头。沿途除车灯导引山路外,但知夜雨潇潇,洗着满山幽林。
林中也在下雨。那雨是无数抖落的珠链,那些大自然晶莹的珠粒,洒落在满山幽林的几柄透明玻璃布的蓝伞上。那几柄蓝伞,是林场特为游客备置的。它们那透明的蓝,恰似由造化之手借来了几片夜空。只有夜空才有那份透明的宝石蓝。大自然最豪华,连伞柄都用的是蓝宝石,伞骨也是。我们撑起这样的宝石伞,像一朵朵闪亮的梦中之花。碎钻般的雨珠在这些旋开的透明蓝伞上轻洒,然后无声地跌落。而我们仿佛并未踩到一颗雨珠,因为我们有缘闯入仙山,于是自己也已变成仙人。我们脚步如此轻盈,也许正因为渺小的我们早已消失,消失在广阔幽深的茂林修竹之中。
那夜,我们宿在未见真面目的深林之宫。秀逸的楼阁,由自然之木搭盖而成。我们投进自然,我们的心灵在木香导引中继续攀缘而入梦。在那样的梦里,有神木,有天地,有无人惊扰的深深的竹林,和清晨雨霁后的蓝天白云,迷蒙山色,以及悠闲的鸟鸣鸡啼,和野花的清芬。
我一直想再去一次竹山。因为在那梦里,我曾经忘记偷偷携回一把向夜空借来的透明蓝伞。让它为我证明,我确曾在那样的雨夜,投向那样的自然与那样的深林之宫,而且寻过那样的梦。
10、文中第一段将所记的这段际遇称为“一章竹山之旅”,这里的“章”改为“次”好不好?为什么?
11、文末中所说“投向那样的自然与那样的深林之宫,而且寻过那样的梦。”,试在文中找出分别与之相呼应的文句。
⑴那样的自然:
⑵那样的深林之宫:
⑶那样的梦
12、“那雨是无数抖落的珠链”一句运用了 修辞手法,表现了雨的 与 。试在文中找出两句运用同样修辞手法的句子,并体会表达上的积极作用。
13、“我一直想再去一次竹山”的原因是( )
A、前一次雨夜到竹山未识竹山真面目。 B、没有能取回竹山富有特色的伞。
C、竹山深林之宫的秀逸具有无穷的魅力。
D、重温投身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愉悦、悠闲之情。
课内作文
题目: 印象
提示:
1、要抓住景物的特点,写出景区特色。
2、要合理安排写景顺序,如方位顺序、时间顺序等,也可抓住单位或景区的特点作总的介绍,然后分别来写。
3、在描写景物的基础上,穿插抒情议论,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
4、可采用散文、日记、书信等多种文体,形式多样,风格多样。语言要生动形象,轻松优美,注意修辞手法的运用。
例文:
西藏印象 福州三中陈靖
西藏,是遥远的。不是吗?她静卧在祖国的西部,用她圣洁的气质告诉我:
没有朝圣者般的虔诚,你不要到这里来;
没有长途跋涉的脚力,你不要到这里来;
西藏,拒绝轻薄的亲近和虚浮的喧嚣。于是,我只在雄心里默默地向往西藏。遥远的西藏的气质感染着我。我想象着,她撩开神秘的面纱:
这是一片无垠的绿草,亮丽的色彩涌上生命的浓郁气息,把你整个灵魂都深深攫住了。牛羊悠闲地吃着草,零星地点缀在绿的海中。在草中躺下,湛蓝的天幕上,追逐折洁白的云,那是风的翅膀在飞翔吗?风吹着草拂过来,草摇曳折映入眼帘。阳光普照,从草尖上源源不断地溢出来,溢出来,从草尖上缓缓滴下,落满心间,随后又在身体周围荡开来。在广袤的天地中,充溢着超凡脱俗的安详静谧和一尘不染的清亮洁净,仿佛布达拉宫神圣的朝拜声已在耳边响起。
然而,我却听到了布达拉宫熙熙攘攘的嘈杂声和那络绎不绝的脚步声。那声音撕破了这里的宁静,踏醒了西藏千年的梦。我分明看见,西藏在努力护住她圣洁的气质;我分明听见,她从未有过的沉重的叹息:
没有朝圣者般的虔诚,你不要到这里来啊!
没有洗脱世俗的灰尘,你不要到这里来啊!
于是,我不会去西藏,我不愿去西藏。我没有洗脱世间的灰尘,我不能去西藏。我不能玷污她的圣洁,不能惊扰她平静的梦。于是,西藏永远是遥远的,不是吗?
但愿外面的风不要吹皱了这里的草,不要惊醒了这里的梦。
一片宁静,一片天空,一片没有被现代文明玷污过的圣洁的土地!
短评:
古人云;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余秋雨说行者无疆。但你用什么去行走去遍览名山大川?用双腿?用眼睛?还是用心灵?本文如一汪清新的甘泉,让我们依稀洗去了心中的喧嚣和浮躁,用散文这种文体写出了景物的特点,表达了自己的独特感受。
第四单元测试卷
计分
1、 基础测试(40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4分)( )
A 风靡mǐ 山岚lán 谛听dì 清冽liè
B 藻荇xíng 决眦 zì 堪称 kān 禅宗chán
C 幢顶 chuáng 红桧 hùi 篁竹huáng 翕忽xī
D 幽邃 shùi 差互 cī 岛屿 yǚ 莽莽mǎng
2、订正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8分)。
接风洗成( )风糜全球( )怡然不动( )鳞次节比( )
括不知耻( )汗流夹背( )口事心非( )耳儒目染( )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4分)( )
A内容正确是衡量文章好坏的重要标准。
B我们要学习白求恩大夫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C科学发展到今天,谁也不会否认地球不是绕着太阳转的。
D我们组织并落实了上级的指示精神。
4、下列文学常识叙述有误的一项(4分)( )
A《小石潭记》选自《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唐代文学家。
B《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东坡志林》,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写的散文。
C《望岳》这首七绝诗表达了诗人杜甫豪迈的气概和远大的志向。
D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处处扣紧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初春西湖描绘得生机盎然。
5、默写。(8分)
(1)青树翠蔓, , 。
(2)潭中鱼可百许头, 。 , ,
; , , 。
(3)潭西南而望, , 。 , 。
(4)庭下如积水空明, , 。
(5)何夜无月? ? 。
(6) ,一览众山小。
(7) ,浅草才能没马蹄。
(8)不畏浮云遮望眼, 。
6、仿照前一句,补写句子(4分)。
童年是一个谜,混沌初开,稚嫩好奇;
少年是 , , ;
青年是 , , 。
7、下面句子中应填入的关联词正确的一项是:(4分)( )
《流星花园》 风靡港台, 也深受大陆青少年观众的喜爱,但老师何家长对此感到深深的担忧, 其中的暴力情节以及奢华的生活追求对学生的成长会产生不良影响。
A虽然 但是 而且 B因为 所以 因为
C不但 而且 因为 D如果 那么 而且
8、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4分)( )
A日子过得真快,一转眼暑假就要结束了,开学的日期已是迫在眉睫。
B演出结束时,观众席上爆发出汹涌澎湃的掌声。
C集合哨已经吹响了,他还在七手八脚地收拾行李。
D雾会使人产生扑朔迷离之感,使人们的生活充满着浓厚的艺术气氛。
2、 综合测试(25分)
(1)几乎在树身之间穿行,我们终于看到了神木。它是台湾著名的红桧,木有香气,高达58米,胸径6.5米,可以说是罕见的庞然大物。大就成了“精”,成了“神”。其树龄约有三千年,被发现的历史也近一个世纪了。这些或许是它被冠名为“神木”的原因吧。同时,我也明白了,没有那无边无际的森林,是孕生不出“神木”这样的树中巨子的。
(2)就在我抵台的前几周,一声焦雷,从神木灌顶而下,一劈为三,中间全成枯焦。两段横卧地上,一段还站着。即令受此巨创,被用碗口粗的钢索系在另几棵原始大树上,依然拔地参天,八面威风,雄踞山间,无可匹敌。它仍然是阿里山的标志、灵魂、胆汁。
9、 “这些或许是它被冠名为“神木”的原因吧”,一句中“这些”指(6分):
“或许”一词不能少,这是因为
“神木”一词加上引号表示
10、表示神木经受巨创后的雄姿的词语有 、 、 、 ,
这些描写表达了作者 的心境(6分)。
11、选文第(1)段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试具体说明(4分)。
12、文中点明中心的句子是(4分)
13、阿里山的神木给你哪些启示呢?简述自己的体会(5分)。
3、 拓展能力测试(35分)
老家的屋前有两棵广玉兰,初夏时节开一种又肥又大的白花,有时掉下两片阔叶,青青亮亮的,火一烧,噼噼啪啪直冒油。
两棵广玉兰就这样安安静静地在场边站着,除了开花和落叶,大家差不多忘了它们的存在。
今年回老家过春节,父母争着告诉我有关广玉兰的事。原来腊月里来了好几茬树贩子,他们看中了场边的两棵广玉兰,出价1000元,都被父亲回绝了。
父亲说:“园上有两棵树多神气,换1000块钱揣在兜里有什么意思。”
见父亲这么说,我不由朝场边看了看。虽说这两棵树我再熟悉不过了,但当我抬眼望去时,还是感到了某种震惊。我第一次发现,站在料峭寒风中的两棵树,竟是那么高大,这么茂盛。难怪让贩客动心。
父亲又说:“整整二十年啦,开始的时候村里人都不认识,以为是枇杷……”
我心里一咯噔,父亲的话让我想起了一位朋友的经历。朋友是搞书法的,最近在一次全国书法大赛中获了银奖,于是一夜之间成了县城的书法名人,求字者络绎不绝。朋友感激地说:“大家是在我获奖之后才看见我的,在众人的盲点里,我苦练了二十年。”
是的,朋友的性格实在太像我老家的两棵广玉兰了。广玉兰不犹豫,不彷徨,用二十年的时间积累着生命的高度。而朋友不急不躁,甘于寂寞,集中全部身心,完成了另一种形式的生长。他们终于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成功。
看来,不管是树还是人,要想成材,准备这一关始终是绕不过的。
14、给这篇短文加上合适地题目: (3分)
15、联系上下文,揣摩第7段加点词“咯噔”的原因,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4分)
16、解读文中加横线“看见我”的意思(4分):
17、作者对广玉兰和朋友的性格作了由衷的赞叹,请将文着的有关语句分别填写在相应的横线上。(6分)
(1) 广玉兰
(2) 朋友
18、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4分)
A.从前几段的内容看,如果不是树贩子出价1000元欲购广玉兰,“我”的家人也许仍将“差不多忘了它的存在”。
B.作者在描写两棵广玉兰的外形,揭示两棵广玉兰的内在性格过程中,巧妙地在适当的语句中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C.这则短文通篇采用了对比和反衬的手法,意在突出“我”的拿位朋友经过二十年的执著奋斗,终于功成名就的艺术造诣。
D.文题《准备》耐人寻味,它启迪我们在人生轨迹中,既要注重储备、积累,又要不急不躁、坚持不懈,朝着既定目标坚实迈进。
19、你的身边有像广玉兰这样品质的人吗?试结合实际简述自己的体会。(14分)
参考答案:
十六 阿里山纪行
2、mì mǎng lán kān di chuáng chán huì mì qiàn 3、略 4、静谧的林区 厚密的青苔 无际的森林 神奇的神木 巨创的内涵 5、潭无鱼鳖,林鸟上兽,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侧耳谛听、分辨、捕捉,却又没有。 6、比喻 排比 高大 7、言之有理即可 8、运用比喻、对偶的手法,意思连贯即可。 9、C 10、C 11、森林密布,色彩绚丽。 12、阳朔的奇山异水 13、山水相映,江水清澈。
十七 小石潭记
1、柳宗元、唐、子厚、柳河东2、Liè Huáng Cī Suì3、大约、好像、像北斗七星、像蛇4、找出相关写景的句子即可,答案略。5、D 6、A 7、D8、①作为、②成为、③结成、④当、⑤作为
9、①而、②当作、③因为10、第1段写潭环境,第2段写潭。按由远及近、人物的游踪为顺序。写鱼的目的在于写清。11、略12、经过,高耸突出的样子,完全不同,特出的样子。13、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14、等到渡过江心路过孤山下,山崖上的岩洞,奇形怪状,色彩润泽,也与其他石头完全同。15、略
十八 记承天寺夜游
1、 宋 苏轼 东坡居士 苏洵 苏辙 黄州2、lè qǐn xìng bǎi 3、描写月色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4、水中藻荇交横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5、想要 门 高兴地 想到 原来(是) 一起、散步6、(1)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自上而下充满院落,清澈透明。 (2)只是少了像我们两个这样的人罢了。7、A 8、C D A B 9、蜿蜒 蓬勃 持重10、西湖的绿11、化静为动,形象地写出“绿”的程度,表现“绿”之浓,能够引发读者的想象 “春风又绿江南岸” 12、大意是:这里的绿的最大特点是绿得充满生机,充满活力,是一种动态的绿、活泼的绿。13、略
十九 美丽的西双版纳
1、板—版 苍—沧 班—斑 侧—测 2、略 3、景物:美丽、神奇;人物:淳朴、热情、智慧 4、建筑地点、建造材料、结构、作用及外形 5、允许有自己的见解。如果觉得恰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说理:竹楼是傣族最具特色的人文景观,以它作标题可以凸现西双版纳的特色;第2段待客的场景发生在竹楼里。 6、比喻。写出了他的饱经风霜,朴实厚道,也表现了作者对傣族老人尊敬和崇拜的情感。 7、如“剁生菜等等,有些东西我还是第一次见到”的逗号宜改为句号 8、魂牵梦萦——形容十分挂念和向往。悄然而至——悄悄到来,人还未有所察觉。 9、更体现了老屋的古朴、深厚的特点。 10、体现了亲人、老乡待人朴实厚道。“信任的光亮”可见其真诚待人的性格。 11、D
二十 蓝蓝的威尼斯
1、zhui mei gui lu wu 2、形容房屋密集,像鱼鳞和梳子的齿一样,一个挨着一个地排列着。 造句略。3、仿佛在蓝色的盆景里点缀着一簇簇的村落。 泛舟在大运河上,就像在参观欧洲建筑艺术博览会。 深秋的威尼斯……游客如云……构成一幅美丽、和谐、幸福的画卷。4、威尼斯是威尼斯,她有独特的瑰丽形象。5、我们登上汽船 泛舟在大运河上 汽船穿过一座座桥梁 汽船向前驶去。6、“蓝蓝”二字由水而来,本段中“大运河”、“泛舟”、“河道逐渐开阔”等词句和水相联系,无不使人想起这一切都在蓝蓝的海水之上,本段无一字写“蓝”,却都笼罩在蓝色背景之下。7、B8、B、A、B9、略10、不好。作者将这次奇特的旅行当作一段美好的乐曲描写,文中“以一串鲜活的韵脚”便是依据。11、(1)“林中也在下雨……蓝伞上” (2)“透逸……搭盖而成” (3)“有神木……清芬”12、比喻、密、晶莹 例:(1)“这样的宝石伞……梦中之花” (2)“大自然最豪华……伞骨……也是”13、D
第四单元测试卷
1、 基础测试(40分)1、( A )2、尘靡佁栉恬浃是濡3、( D )4、( C )5(略)6、童年是一个谜,混沌初开,稚嫩好奇;少年是 一幅画,色彩绚丽,烂漫天真。青年是一首诗,激情澎湃,乐观自信。7、 (C )8、( D ) 二 综合测试(25分) 9、 “这些或许是它被冠名为“神木”的原因吧”,一句中“这些”指:高达58米,胸径6.5米,可以说是罕见的庞然大物。大就成了“精”,成了“神”。其树龄约有三千年。 “或许”一词不能少,这是因为表示推测,不能完全肯定。“神木”一词加上引号表示特定称谓。10、表示神木经受巨创后地雄姿的词语有拔地参天,八面威风,雄踞山间,无可匹敌这些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神木的由衷地赞美的心境。11、先总后分,第1句总写,2-6句分写了形态、得名原因、自然条件等 12、文中点明中心的句子是它仍然是阿里山的标志、灵魂、胆汁。13、(略)拓展能力测试(35分) 14、准备15、“我”的那位朋友与两棵广玉兰的遭遇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二十年间都未被人注目正视。16、认识到我的书法造诣,或:我取得成功后引人注目。17、(1)不犹豫,不彷徨,用二十年的时间积累着生命的高度。 不急不躁,甘于寂寞,集中全部身心,完成了另一种形式的生长。18、C 19、(略)
课件中心精品资料 www. 版权所有@课件中心 第 1 页 共 1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