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氧气
一. 选择题
1. 在实验室里,用分解过氧化氢溶液的方法制取氧气,加入二氧化锰的目的是( )
A. 使产生氧气的量增多 B. 提高氧气的纯度
C. 使其在常温下迅速分解放出氧气 D. 使生成的氧气更干燥
2. 关于催化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催化剂只能加快化学反应速率
B.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其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
C. 催化剂可增加生成物的量
D. MnO2可作任一反应的催化剂
3. 下列操作能放出O2,且较快的是( )
A. 在试管中放入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静置
B. 向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碎瓷片
C. 向盛有过氧化氢溶液的试管中加入少量MnO2
D. 加热盛MnO2的试管
4. 以下对氧气性质的描述,错误的是( )
A. 通常情况下,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B. 氧气极易溶于水
C. 氧气在低温高压时能变为液体或固体
D. 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
5. 下列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气体是( )
A. 氧气 B. 空气 C. 二氧化碳 D. 氮气
6. 甲、乙、丙三个集气瓶中,分别盛有空气、氮气和氧气,用一根燃着的木条分别插入瓶中,依次观察到火焰熄灭、继续燃烧、燃烧更旺,则瓶中所盛气体分别是( )
A. 氧气、氮气、空气 B. 氮气、氧气、空气
C. 空气、氧气、氮气 D. 氮气、空气、氧气
7. 某集气瓶盛有空气,现要除去其中的氧气得到氮气,可用下列物质中的哪种物质在集气瓶中燃烧( )
A. 铁丝 B. 红磷 C. 木炭 D. 蜡烛
8. 已知在常温下,一氧化氮是一种难溶于水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大,与空气中的氧气迅速反应生成二氧化氮。若要收集一瓶一氧化氮,下列采用方法中,正确的是( )
A. 排水法 B. 向上排空气法
C. 排水法或向上排空气法 D. 排水法或向下排空气法
9. 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来制取和收集氧气用到的一组仪器是( )
A. 集气瓶、导管、胶头滴管、药匙
B. 漏斗、量筒、铁架台、集气瓶
C. 铁架台、试管、导管、集气瓶
D. 试管、酒精灯、铁架台、集气瓶
10. 常温下,当碘与镁化合时,速度很慢,若滴入几滴水,则剧烈反应生成碘化镁,还形成一股美丽的紫色烟雾,在此反应中水的作用是( )
A. 反应物 B. 氧化剂 C. 催化剂 D. 还原剂
11. 氧气的下列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 密度比空气大 B. 能支持燃烧 C. 不易溶于水 D. 无色无味
12. 下列用途中,不属于氧气的用途的是 ( )
A.做燃料 B.加快炼钢速度
C.用于登山或潜水 D.供给动植物呼吸
13. 在“氧气的制取和性质”的实验中,某同学取一段纱窗网上的细铁丝,在自己收集到的氧气中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结果没有观察到“火星四射”的现象。造成此实验失败的原因不可能是下列的( )
A. 收集到的氧气量太少或纯度太低 B. 铁丝生锈或表面可能含有油漆
C. 集气瓶底部没有铺一薄层细沙 D. 铁丝的温度未达到着火点
14.在太空舱里,为了保持舱内O2 、CO2 气体含量的相对稳定,常用NiFe2O4作催化剂将宇航员呼出的CO2转化为O2 。NiFe2O4中铁为+3价,则Ni的化合价为( )
A.+1 B. +2 C. +3 D.+4
二. 填空题
1. 检验一瓶气体是氧气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某同学想探究二氧化锰在过氧化氢分解中作催化剂,设计了以下探究实验,请你完成实验报告和实验分析。
(1)实验报告:
(2)实验分析
①比较步骤1和步骤2可得出结论:过氧化氢溶液不加热无氧气放出,稍加热有氧气放出。
②比较步骤1和步骤3可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比较步骤4和步骤5可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同学觉得该实验还不完美。他还想证明MnO2在反应前后质量不变,你认为他该增加什么实验?
3. 如图,是一瓶用排水法收集的气体,据此可得出该气体所具有的性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下图是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时要给铁丝系上一根火柴,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集气瓶底铺上一层细沙,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反应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若将氧气换成空气,则化学反应________________进行,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
5. 取一个干燥的集气瓶,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一瓶氧气,点燃蜡烛,伸入集气瓶中,发现蜡烛燃烧得_______,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取出蜡烛,发现集气瓶内壁有水雾,倒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________
6.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全过程可如图,试回答下列问题:
(1)选用的细铁丝应先_________,这个变化是_________变化
(2)铁丝为什么要绕成螺旋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铁丝前端为什么要系一根火柴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集气瓶内为什么要预先装少量水或铺一层细沙?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点燃火柴后,铁丝插入集气瓶内的适宜时刻和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为什么?
(3)观察到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两个同学在实验室做了两个小实验及所得结论如下:
A同学实验操作及现象: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一集气瓶中,木条不变。
结论:说明集气瓶中没有氧气
B同学实验操作及现象:将燃烧的木条伸入一集气瓶中,木条没有熄灭。
结论:说明集气瓶中盛有纯净的氧气
请分析:这两位同学所得结论正确吗?
8. 工业上常用分离液态空气的方法来制取氧气,而实验室一般用二氧化锰催化过氧化氢的方法制取氧气。
(1)写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择编号填空:(A)物理变化 (B)化学变化
工业制氧属于__________,实验室制氧属于__________。
(3)请你简要谈谈工业制氧与实验室制氧二种方法不能交换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创新思维
1. 如图,装满氧气的集气瓶,用带火星的木条分别以甲、乙两种方式迅速插入,观察到木条复燃,且在甲中燃烧比在乙中燃烧更旺。上述实验说明了氧气具有性质是:(1)__________ ,(2)____________
甲 乙
2. 在如图所示的装置中你将看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在实验室里制取氧气常用以下三种方法:
(1)
(2)
(3)
比较这三种方法:从操作是否方便,是否节约能源,是否有利于环保等方面分析,最理想的是哪一种方法?
4. β-胡萝卜素(C40H56)是一种天然的植物色素,它广泛存在于黄绿色蔬菜和水果中,一定条件下在人体内它能够转化为维生素A(C20H30O)。
(1)从物质组成的角度,2个维生素A分子可以看作比1个β-胡萝卜素分子多一个 分子;维生素A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
(2)黄色胡萝卜中富含β-胡萝卜素,当胡萝卜佐以食用油烹调后,人体对β-胡萝卜素的吸收效率达95%;而生吃胡萝卜吸收β-胡萝卜素仅25%。这说明β-胡萝卜素具有易溶于 的性质。
参考答案
一. 1. C 2. B 3. BC 4. B 5. A 6. D 7. B
8. A 9. C 10. C 11. B 12. A 13. C 14 B
二. 1. 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瓶中,若木条能复燃,说明是氧气
2. (1)①复燃;②有氧气放出;③复燃;④有氧气放出;⑤复燃;⑥有氧气放出;⑦不复燃;⑧无氧气放出
(2)②常温下过氧化氢溶液不分解,在MnO2的催化作用下,过氧化氢分解生成O2
(3)MnO2可反应使过氧化氢分解出氧气,说明在化学反应中MnO2的性质不变,而MnO2本身不放出氧气
3. 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
4. (1)升高温度达到铁丝燃烧的着火点
(2)防止生成物落下来炸裂集气瓶
(3)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放出大量热
(4)
(5)难以;由于铁的性质不是非常活泼,且空气中的氧气只占1/5,故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
5. 更旺;空气中大量的氮气冲淡了氧气的性质;水和二氧化碳
6. (1)用砂布擦去铁丝表面的铁锈;物理
(2)增大铁丝的受热面积;引燃且提高铁丝局部的温度,以利于铁丝顺利燃烧;防止溅落的熔融物炸裂瓶底;待火柴临近烧完时,缓缓插入集气瓶;避免木杆太长而消耗过多的氧气
(3)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物质
两位同学的结论都不正确。
分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克服回答问题时思维的片面性,不能只看表面现象,而应抓问题的实质。A、B两同学的实验,都说明木条没有熄灭,说明集气瓶中都盛有氧气。因反应的剧烈程度,与反应物的浓度有关。A同学的实验木条不复燃,但没有熄灭,说明瓶中盛有氧气,只不过氧气的体积分数较小,不能使木条复燃(只有氧气体积分数较大或纯氧气时,反应剧烈,才能使木条复燃)。由此知A同学结论错。
若使木条熄灭,必须有不支持燃烧的物质,通常有氮气、二氧化碳等气体。在B同学的实验中,木条没能熄灭,说明在B同学实验的集气瓶中盛有氧气,但氧气的体积分数较小,不能使木条剧烈燃烧,说明盛的不是纯净氧气。故B同学结论也错。
8.(1)H2O2H2O+O2 (2)A B (3)实验室的条件很难将空气液化,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成本很高。
三. 创新思维
1. (1)氧气支持燃烧;(2)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
分析:解本题应从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来考虑。“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证明氧气能支持燃烧,有氧化性。“甲中比乙中燃烧更旺”证明乙中的氧气“跑”了,从而说明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
(2)①瓶内产生大量气泡;②气球缩小;③红墨水左移
分析:过氧化氢(H2O2)在二氧化锰作用下,迅速分解产生大量氧气,导致广口瓶压强增大,充气气球受压,气球缩小,红墨水向左移
3. 最理想的是方法③。因为这种方法不需加热,操作方便,节约能源且产物只有水,对环境无污染。
4. (1)2 水 120:15:8(或240:30:16)
(2)油脂
课件23张PPT。第二节 氧 气课时11.了解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2.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实验装置、操作方法等;
3.了解催化剂及其作用。学习目标新知学习潜水氧气瓶医用氧气袋我们知道氧气有许多用途,那么我们如何制取氧气呢?新知学习一、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1.确定制取气体的化学反应原理,即在实验室条件下(如常温、加热、加催化剂等),选择什么药品、通过什么反应来制取这种气体;2.确定制取气体时应采取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3.审查整个反应体系是否符合环保、安全的要求。新知学习①水(H2O) ②二氧化碳(CO2)
③氯化钠(NaCl) ④高锰酸钾( KMnO4 )
⑤过氧化氢(H2O2) ⑥甲烷(CH4)思考1:你认为下列哪些物质不能作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物?依据是什么?依据:氯化钠和甲烷的物质组成中不含氧元素。新知学习A.原料是否容易获得 B.实验条件是否容易控制
C.实验装置是否容易装配 D.实验操作是否安全可靠思考2:某同学认为:确定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化学反应时,应考虑以下几方面因素。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你还考虑了哪些因素?新知学习思考3:选择气体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依据分别是什么?气体发生装置新知学习气体收集装置【注意】当气体密度和空气密度相近且难溶于水时,一般采用排水法新知学习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常用方法:
1.加热高锰酸钾(KMnO4);
2.分解过氧化氢(H2O2)溶液;
3.加热氯酸钾(KClO3)和二氧化锰(MnO2)的混合物。新知学习活动天地4-3: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过氧化氢溶液过氧化氢溶液+
二氧化锰粉末产生少量气泡,木条不复燃 产生大量气泡,木条复燃 新知学习实验原理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叫做催化作用。新知学习说一说实验装置中各仪器的名称收集装置发生装置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装置新知学习思考1:反应所需的过氧化氢溶液为什么要通过分液漏斗加入?答:容易控制反应的进行。反应不易控制新知学习思考2: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应如何操作?1.将集气瓶装满水,用玻璃片盖住瓶口,倒立在水槽中;
2.当导管口有气泡连续、均匀地放出时,把导管口伸入盛满水的集气瓶里;
3.有气泡从集气瓶口外沿冒出后(即收集满一瓶气体),在水里用玻璃片盖住瓶口,把集气瓶移出水面,正放或倒放在桌面上。新知学习氧气的收集与验满方法新知学习加热高锰酸钾(KMnO4)制取氧气新知学习加热氯酸钾(KClO3)制取氧气二氧化锰做催化剂,起催化作用新知学习课堂小结课堂小结氧气的实验室制法知能训练知能训练1.实验室中利用过氧化氢、氯酸钾、高锰酸钾都可以制取氧气,其原因是( )
A.?都属于氧化物
B.?都含有氧气
C.?都含有氧气分子
D.?都含有氧元素D知能训练2.潜水艇里需要配备氧气的发生装置,以保证长时间潜航.下列反应都能产生氧气,其中最适宜在潜水艇里供给氧气的反应是( )
A. 高锰酸钾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B. 水 氢气+氧气
C. 过氧化钠+二氧化碳→碳酸钠+氧气
D. 过氧化氢 水+氧气D3.下列有关催化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催化剂能改变其他物质化学反应的速率
B.催化剂能加快一切物质化学反应的速率
C.有些化学反应,没有催化剂就不能发生
D.催化剂并没有参与化学反应,所以化学反应不需要催化剂A知能训练EndThank
you结束课件24张PPT。第二节 氧 气课时2氧气的性质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内容提要1.认识氧气的主要物理性质;
2.在实验探究中归纳、概括出氧气的化学性质;
3.观察描述蜡烛、木炭、铁丝等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
4.了解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学习目标新知学习思考:
1.为什么可以用排水法收集氧气?
2.充满氧气的集气瓶为什么应瓶口向上放在桌面上?分解过氧化氢制取氧气氧气的物理性质(标准状况下)无色-218℃气态1.429g/L不易溶
于水-183℃无味注:
①空气的密度为1.293g/L,氧气的密度略大于空气。
②在室温下,1L水中只能溶解约30ml氧气,不易溶于水。一、氧气的性质新知学习新知学习氧气三态变化: 氧气的化学性质注意:这一实验可以用来检验氧气的存在氧气支持燃烧,但本身不具有可燃性 新知学习实验4-3:木炭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1.发红 2.放热1.耀眼白光 2.放热 3.生成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新知学习实验4-3:铁丝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1.发红,不能燃烧 2.放热1.剧烈燃烧,火星四射
2.放热 3.生成黑色固体 新知学习实验4-3:蜡烛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点击画面播放视频新知学习剧烈燃烧,发出白光,并产生白雾发出黄白色光,放出热量新知学习实验总结:
(1)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在一定的条件下,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反应;
(2)物质在纯氧气中燃烧程度比空气中燃烧要剧烈,说明物质燃烧程度与氧气的浓度大小有关;但氧气本身不能燃烧。新知学习以上三个化学反应可以表示为:这三个化学反应的共同点是什么?氧化反应:物质跟氧气发生的反应。新知学习思考:二氧化碳(CO2)、水(H2O)、四氧化三铁(Fe3O4)都属于化合物,这些化合物有什么共同点?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元素是氧的化合物叫做氧化物。纯净物新知学习干燥空气的成分思考:如果空气的组成不是现在的样子,而是氧气占78%,氮气占21%,世界会是什么样的?新知学习二、自然界中的氧循环新知学习自然界中过的氧气的主要产生途径——光合作用新知学习大气中的O2大气中的O2自然界中的氧气的主要消耗途径新知学习缓慢氧化:进行得很慢,不容易被察觉的氧化反应,如:动植物的呼吸、食物的腐烂、金属锈蚀等。缓慢氧化新知学习课堂小结课堂小结氧气1.氧气的下列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 密度比空气大
B. 能支持燃烧
C. 不易溶于水
D. 无色无味
知能训练知能训练C2.氧气是我们身边常见的物质,以下有关氧气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氧气具有可燃性
B.氧气能提供动植物呼吸
C.氧气能支持燃烧
D.某些物质在空气中不能燃烧,但在氧气中能燃烧 知能训练A3.下列关于木炭在纯氧中燃烧现象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 发出红色的火焰,伴有白色气体产生
B. 发出明亮的白色火焰,并放出热量
C. 发出明亮的白光,并放出热量
D. 发出明亮的白光,伴有黑色烟雾C知能训练EndThank
you结束